您现在所的位置: 主页 > 湖人 >

鄂侯后世对于纣王杀鬼侯 俗话说“物伤其类”

发布时间:2023-12-11 16:45 录入:admin 热量值:3218

原创:唐封叶

商纣王

传统史书说,商纣王天资甚高,嘴巴能言善辩,脑子聪明过人,而且身体力大无穷,能空手跟猛兽格斗,真是文武全才。

在即位之初,纣王就做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调整: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又作九侯)、鄂侯(又作邘侯)为“三公”。

上面这三位,都被传统史书认为是“贤人”。

大家想必会认为,这是刚登上宝座的纣王希望“励精图治”的表现。

但纣王的真实用意真的是这样吗?为了加以分析,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三公”所在的三国的历史。

先说周国。

周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周人自姬昌的爷爷公亶父(后被周人追封为“太王”)带领族人从豳地迁徙到岐山脚下的肥美土地上,实力快速发展。

姬昌的爸爸季历继位后更是宛如地区“小霸王”,杀伐四方,拓土开疆,甚至把周人的势力插进今天的山西一带,引起商王朝高度警惕。

最终商王文丁(纣王的爷爷)趁季历来朝,把他扣下拘禁起来,导致他死亡,史称“文丁杀季历”。

季历之子姬昌少年继位,“初生牛犊不怕虎”,为报父仇脑子充血、失去理智,不自量力讨伐商朝,被文丁之子商王帝乙打得大败。

幸好帝乙觉得商朝方面有点理亏(季历并未公开反商),再加上商朝其他方向还有不少敌人,他非但没有乘胜继续攻打周国,还主动与周国联姻(《易经》卦辞云“帝乙归妹”),恢复双方和平。

经此打击后,周侯姬昌明白商朝是真老虎不是“纸老虎”,夹起尾巴韬光养晦,对商朝极为恭顺。

就这样经过一二十年休养生息,到帝乙之子纣王继位时,周国力量又重新变得强大起来。

次说鄂国。

商末鄂侯是姞(jí)姓,与密须国和南燕国同姓,文献上又写作“邘侯”。

传世文献中的“邘”国在殷墟卜辞里写作“盂”国,位于商王畿西南的今河南沁阳西北一带。

而在殷墟卜辞里,往往“鄂”、“盂”两地并称,如“二田鄂、盂有大雨”。

历史学者一般认为商代时鄂在现在河南沁阳,与沁阳西北的盂地相距仅有几十里。

可能是两地太近,所以统治现在沁阳一片的商末诸侯既可以称为“鄂侯”,又可以叫做“盂(邘)侯”吧。

这鄂国也不是省油的灯,殷墟卜辞显示,商王帝乙时期盂国曾进犯商朝的属国。

帝乙九年十月到十年九月,商王帝乙动员多个诸侯国的军力,发起对盂国的历时一年的大规模讨伐,才最终将它制服。

纣王时期的鄂侯,很可能是帝乙时期征讨的那位盂侯的儿子了。

从帝乙时期曾大力打击盂国笔者猜测,纣王封鄂侯为三公,显然是在军事打击之后,又用官爵来笼络鄂国的首领。

说白了,商王朝实际上是在用大棒加胡萝卜的双管齐下的方式来对付鄂国。

这和帝乙当年在大败兴兵报仇的周侯姬昌后,又用赐婚的方式笼络他是一样的。

可见作为几百年中原霸主的商朝,玩又打又拉这套把戏玩得极为纯熟。

卜辞:二田噩(鄂)盂有大雨

三说鬼国。

至于纣王时期的鬼侯(又作九侯),自然是晚商时期北方鬼方部落集团中的一国。

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晚商时期鬼方大约活动于今天陕晋北部黄河两岸地区(即陕西东北部和山西西北部)。

殷墟卜辞显示,鬼方曾是商朝的劲敌,武丁曾对其大加讨伐,商朝晚期鬼方又臣服于商朝,替商王打仗、祭祀、贡献人牲和官吏。

介绍完三国的情况后我们会豁然发现:周国在商朝西面,鬼国在商朝北面,鄂国(邘/盂国)在商朝南面。

所以与其说纣王是真的信任并想重用这三公,倒不如认为他是为了笼络商朝西、北、南三个方向的强藩代表。

可后来纣王为什么要搞掉这“三公”呢?

按《史记》等传统史籍记载,原因很简单:好色的纣王因为嫌鬼侯进献的女儿不会搔首弄姿侍奉君王,一怒之下杀了她,并且连带着迁怒鬼侯,把他也剁成了肉酱。

鄂侯(邘/盂侯)听说后,愤而替鬼侯父女辩冤,言辞激烈,又被纣王杀了腌成了肉干。

俗话说“物伤其类”,姬昌见三公被纣王干掉了两公,现在只剩下自己,不由得心惊胆战。

当然异常谨慎的姬昌没有敢流露任何表情,据说只是“叹息”了一下。

不过就是这“一声叹息”,不知咋地被纣王宠信的崇侯虎打听到了。

他立刻向纣王打了小报告:“姬昌这家伙一直行善积德,诸侯都心向于他,恐怕会对大王您不利哦!现在那老头听说您杀了鬼侯、鄂侯又叹气,他这是几个意思?”纣王听了崇侯虎的话,眉头一皱,于是就把来朝的周侯姬昌扣了下来,拘禁在都城殷墟南边约十里的“羑里城”。

纣王醢鬼侯

、鄂侯,拘禁姬昌的举动,多从荒淫、残暴、听信谗言、不辨是非这些角度和层面来说。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完全像是小说家之言。

纣王驾前以妲己为首的美女一大堆,犯得着为了一个妃子“不喜淫乐”就杀了她,还连带杀了她的贵为一方方伯的爹爹鬼侯吗?鄂侯、周侯也都是商朝南部、西部的重要诸侯,难道就因为劝谏和叹息了一下,就被聪明绝顶的纣王杀掉或囚禁吗?事实显然不会是《史记》讲述的这么简单化、戏剧化。

为了说明纣王的动机,在此我们还要插叙纣王时期商朝的一件大事——征东夷。

《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蒐(sōu),东夷叛之”。

纣王时期的卜辞显示,纣王十年九月,纣王曾亲征东夷,耗时达二百数十天,经过的重要地点有50多处,可见规模浩大。

纣王十年的这次战争,只是纣王时期对东夷发动的所有战争中规模较大、而且保留信息也最完整的一次。

清末出土于山东寿张县梁山脚下(今属梁山县)的“梁山七器”之一的小臣艅犀尊,其铭文又记载了纣王十五年对东夷的一次征伐。

历史、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也曾根据一组卜辞,指出纣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征伐东夷的一次行程。

这次出征,纣王一连在外达10个月,想必规模也不小。

所以通过文献和卜辞可知,纣王时期与东夷的战争,可以说是商朝与东夷数百年战争的最高潮。

小臣艅犀尊

小臣艅犀尊铭文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探讨一下纣王为什么要杀鬼侯、鄂侯,囚禁周侯姬昌。

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被纣王任命为“三公”之一的姬昌,在纣王征东夷的时候,一边继续整修内政、拉拢人心,一边把蛰伏了多年的翅膀挥动起来,开始进攻位于今天陕西和山西北部的戎狄。

姬昌此举,显然是在继续着他父亲季历当年的事业。

得知了姬昌的表现,纣王心里肯定是气不打一处来。

纣王之前笼络这三个方向的强藩,显然是想利用他们帮助自己稳定商朝西、北、南三个方向,避免商军征伐东夷之际另外三个方向中的某个方向“后院起火”。

谁知道这西方的周侯姬昌,不但不“体察圣意”,反而趁机在背后扩张自己的势力,岂不是可气得紧?史书上虽然没有明确提及,但很可能鬼侯、鄂侯在商朝征东夷的时候也没少做小动作。

纣王看到鬼侯、鄂侯、周侯这三个原本就不大可靠的强藩不但不受笼络,根本起不到替自己稳定一方的作用,甚至还趁商朝征伐东夷的时机扩张,即将成为商朝新的威胁,而纣王这时对东夷的战争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胜利,能腾出一些精力和兵力,于是纣王就借机找茬,先下手为强,除掉了这三个对商朝来说的“不稳定因素”。

什么鬼侯的女儿“不善淫”,什么鄂侯跟纣王争辩,什么姬昌叹气,不过都是借口罢了。

至于纣王为什么杀了鬼侯、鄂侯,却留了周侯姬昌一条命,最终还放了他,笔者以后将会再说。

(本文摘录自唐封叶著《简说西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