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的位置: 主页 > 尼克斯 >

电影北非谍影 《卡萨布兰卡》是1942年美国

发布时间:2023-05-30 09:26 录入:admin 热量值:3218

  《卡萨布兰卡》是1942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爱情电影,电影改编自一出舞台剧《人人都去里克酒店》,由迈克尔.柯蒂斯执导,亨弗莱.鲍嘉、英格丽.褒曼等主演。

  该片于1942年11月26日在美国上映。这部诞生于二战期间的好莱坞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大获成功,斩获第1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奖项。

  《卡萨布兰卡》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该片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影史百大爱情电影之首。影片以1941年尚未落入德军之手的卡萨布兰卡为舞台,讲述了乱世背景下一段身不由己、感人至深的三角爱情故事,并在爱情主题中融入了战争、正义、自由、忠诚、友谊等元素。

  下面我着重从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主角演绎等三个方面来解读《卡萨布兰卡》的魅力。

  一、故事情节:一个令人心碎的童话爱情故事,行云流水般地展开。

  1、故事的发生地一一北非的卡萨布兰卡,所以影片又名《北非谍影》。

  卡萨布兰卡是北非摩洛哥地中海边一座风光旖旎的城市,二战时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属殖民地,也是通过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中转站和必经之地,在很多欧洲人眼中,这里也是难民避难所,象征着理想天国乐土。

  二战爆发后,大量的欧洲人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以躲避纳粹的铁蹄,卡萨布兰卡被赋予理想的乐土,这里可以规避战争的蹂躏,成为心灵的栖息地。

  在这里,无论是亡命的赌徒还是新婚的夫妇亦或雇佣兵都将这看作国际化的大都市,因为这里通往自由之路。在小城的里克酒吧里,常常聚集着各肤色和各种身份的人,这是一个混杂的“江湖"。

  “每个人都会去里克的酒馆”在影片中数次出现,象征着荒漠之中的一汪清泉,这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吸引着各国络绎不绝的旅客到来。

  由于当时没有彩色胶卷,所以画面仍是黑白影像,但是却丝毫不影响其“经典”的传承,近80年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反复观赏,可见魅力不减,所谓“经典”即永不过时。《卡萨布兰卡》“经典”当之无愧。

  2、故事的内容:战争岁月中的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

  里克酒吧的老板里克是个神秘人物,“玩世不恭的外壳里,包藏着一颗感情用事的心。”1941年的一天,里克酒吧来了两个不速之客,捷克反纳粹组织的领袖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他们的目的是要得到里克手中可以通往美国的通行证。

  里克发现伊尔莎正是自己当年失散的情人,他们失散于战争来临时的巴黎,重逢的两人终于有一天将误解解开了,原来他们仍然深深相爱。

  里克对伊尔莎的深情让他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全爱人,在卡萨布兰卡的机场,里克击毙了阻止维克多和伊尔莎离开的德国少校,目送着自己最爱的女人奔向自由。

  3、情节的设置:环环紧扣,行云流水一般。

  影片开头整个只用了一、二分钟就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从一个旋转的地球开始,动画技术很简略,观众看着挺轻松,一目了然。

  情节紧凑,脉络清楚,没有任何悬念与刺激,也不故意吊观众的胃口。环环相扣,不娇柔,不做作,有张有驰,很有些行云流水的感觉,看起来只是想为观众讲一个故事,却非常引人入胜。是一个乱世中爱情、战争叠加的故事,但浑然一体,一点也不生硬。

  影片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这是好莱坞最为惯常的一种爱情故事,但为何这部影片能保持近80年的艺术魅力呢?决定因素在于剧本。

  好莱坞著名导演乔治.库克曾说过:给我一个好剧本,我可以做一个十倍好的导演。由此看出剧本对于影片的决定作用。

  《卡萨布兰卡》的剧本由六、七个编剧共同完成,开拍前还没定稿,边拍边完善、修改,在拍摄的最后一天才决定了结尾方式。

  从中可见他们对艺术至臻至美的追求,不达到最佳效果,剧本就始终处于修改完善的过程。

  反观有些影片,要么情节拖沓,不紧凑;要么云里雾里,故弄玄虚;要么情节不吸引人,观众晕晕欲睡……。不一而足。由此可见完美的剧本,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之一。

  二、主题思想:大时代的正义,不折不扣的爱国情怀。

  1、酒吧里群众高歌《马赛曲》与德国军官高歌纳粹歌曲抗衡。

  里克与维克多交谈中,德国少校指挥手下唱起法西斯的歌曲。这时,里克默许了山姆弹奏《马赛曲》,在维克多的指挥下,《马赛曲》的歌声越来越高,最终淹没了法西斯的歌声。

  青年人情绪激扬,老年人抖擞精神,还有那流泪的姑娘,共同“描绘”出一幅团结、正义、爱国的画面。

  最后,里克回到反法西斯阵营,德国少校魂归西天,暗示着法西斯战争的必然失败。

  影片在二战中诞生,结合二战的形势,政治正确,以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法西斯为主调,引起无数反法西斯战士、群众的共鸣,意义深远,是一部应时的正义的反战宣传片。

  2、主题升华:牺牲与救赎的主题一直贯穿在整部影片之中。

  伊尔莎将里克抛弃在了巴黎,回到了负伤的爱人身边,这就是爱的牺牲;维克多不愿和伊尔莎一起走,而把生存的机会给了伊尔莎,这还是爱的牺牲,同样伊尔莎也让里克把通行证给维克多一人,她留下来,这也是爱的牺牲。保加利亚女孩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心甘情愿献出最宝贵的肉体,这也是爱的牺牲。

  最开始,里克苦苦等待着伊尔莎的到来,绝不相信自己的爱情遭到了背叛,这种精神迷失是痛苦而长久的,但我们发现,里克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站了起来,反而转变为救赎者,他帮助了保加利亚夫妇,挽救了他们的婚姻,这是一种救赎;他把签证给了伊尔莎夫妇,这也是一种救赎。

  里克完成了被救赎者到救赎者的角色转变,精神得到了最极致的升华,这样的精神经久不衰。

  真善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却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里克看似玩世不恭,口头强硬,但是在大是大非上,他与雷诺局长等朋友坚守自己道德的底线,最大程度地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便利,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就是高尚人格的最真实体现。

  三、主角演绎:鲍嘉和褒曼的精湛表演是影片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混合着危险的异国情调的浪漫中,片中男女主角在乱世重逢,鲍嘉硬汉式的沧桑和褒曼沉默中的娇柔,各自都有着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矛盾。

  1、迷人的英格丽.褒曼:凡你所到之处,必将鲜花盛开。

  说实话,我当时完全是冲着女主角褒曼才去观看这部影片的。我的感觉可用两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惊艳”,我觉得她才是《卡萨布兰卡》的灵魂所在,如果少了她这样清秀典雅的容颜,迷人忧郁楚楚可怜的眼神,估计影片在全世界要少掉不知道多少影迷了。所以我先来着重分析我的偶像一一褒曼。

  亨弗莱.鲍嘉:没有一个男人能抵御英格丽.褒曼的迷人眼神!那时候,谁还需要演戏,只要把自己心里想的说出来就可以!

  拉里.阿德勒:英格丽真是美丽惊人,你可以坐在那里一连几小时地看她,那就像在看一幅很了不起的一幅画。

  维克多.弗莱明:她是一个天使,这就是全部,她是一个天使。

  以美丽、圣洁、自然而著称于世的褒曼,是20世纪4O年代以来最受影迷欢迎的女演员之一,她几乎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首肯,她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风格不同的银幕形象。

  不过,也许最让人觉得她音容宛在的还是《卡萨布兰卡》中的伊尔莎。她演活了这个长相清秀、心思缜密,“到访过卡萨布兰卡的最美丽的女子”。在那部片子里,美丽迷人的她坐在钢琴边喃喃地说:“山姆,看在老朋友份上请再弹一遍‘时光流逝’。 ”在鲍嘉举杯时盈盈浅笑,在薄雾的机场上黯然送别……

  她忧伤而迷离的眼神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表情。其中蕴含着深沉的爱,无尽的思念与眷恋,打动了全球不同年龄的观众。

  褒曼(1915一1982),著名瑞典籍电影女演员,也是好莱坞全盛时期女影星,曾获得过三次奥斯卡金像奖,两次艾美奖以及一次托尼奖。1942年因主演《卡萨布兰卡》而成名。

  她孤儿出身,2岁丧母,12岁亡父,自小由亲戚养大。中学毕业后加入职业剧团演出,不久即成为瑞典的大明星。1936年,美国好莱坞的大门向她敞开,美国大制片家大卫.塞茨尼克邀请她到美国主演《寒夜琴挑》美国版,此后佳作频出。

  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对表演的浓厚兴趣,她常常一个人沉浸在假想的世界中,据说十四岁时就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她的梦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观众们朝自己热烈地鼓掌。

  褒曼对待不幸曾有这样的说法:只有尝过悲哀的人才会懂得幸福。

  来到好莱坞的褒曼,很快知名度就高涨,她长期都是本色出演,她的表演自然纯朴,真实,几乎没有一丝她自己的影子,观众们一遍遍去欣赏,百看不厌。

  褒曼的魅力不仅在外表,每一个角色都事先认真准备,细细打磨,为了与鲍嘉合演《卡萨布兰卡》,她拍摄前去专门观看鲍嘉前一部戏,一遍遍地体会与感觉。

  为了演法兰西圣女贞德,她翻阅了几乎所有文献,遍读了有关贞德的著作和剧作,提出了与著名英国戏剧家萧伯纳不同的对贞德的诠释的观点,并与之进行激烈争论,她的率真和正直的品格,以及对艺术的无私和忠诚,打动了9O多岁的萧伯纳。

  芭芭拉.史坦华于1944年在奥斯卡最佳女主奖输给褒曼后,她说她是“褒曼影迷俱乐部成员之一”,“我对没有获奖并不全然感到难过,因为我最爱的演员赢得这座奖,她凭演技来获得它。”

  2、鲍嘉倾情演绎:一跃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际巨星。

  鲍嘉原本在美国百老汇舞台上,一直默默无名,他出演《卡萨布兰卡》那年时,已经42岁了,但他凭着丰富的自身经历和百折不挠的舞台锤炼,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影片中,鲍嘉并不高大英俊,反而脸上有道刀疤,冷酷的面容,也不能言善辩,但他身上有一种与卡萨布兰卡的气质非常相似的神秘色彩,平日里人前是漫不经心,看似自私自利,掩盖着高尚宽广的胸怀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典型的外冷内热,菩萨心肠。

  我作为亚洲人,一直不理解欧美经典电影男主比较青睐成熟年长男性,他们通常满脸皱纹,一脸老相,按我们的观念一般只能演老一辈父亲级别了,比方说赫本主演的经典影片《战争与和平》,男主彼埃尔的扮演者居然已5O多岁了,而当时赫本才2O出头,也并不违和。鲍嘉演《卡萨布兰卡》时也42岁了,人到中年。

  这不像亚洲人的审美,一般男主角色大都重用小鲜肉,只要颜值就够了,因为有的是一大批年轻的脑残粉、追星族,收视有保障,什么演技都可不顾。不过现在这种现象似乎有所改观,但在我看来,与欧美人还是不太一样,估计大众审美地区差异还是大的。

  不过我算是看外国剧比较多的人,鲍嘉给我第一眼,并不让我喜欢,印象一般,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与深入,鲍嘉将里克身上深沉、忧郁、真挚、稳重的气质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加上简洁风趣的对白,更添了几分洒脱。

  鲍嘉的演绎总的来说是入木三分,坚毅与冷漠,将里克性格中的荣誉感以及愤世嫉俗的气质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所以我的判断是,他是一位成熟的演技派演员,而不是那种肤浅的仅凭颜值就可以的男星。鲍嘉凭借这一部影片声名大躁,不是偶然的,与他长期的舞台经验的积累和对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完全分不开。

  正是因为鲍嘉和褒曼的倾情演绎,完美塑造了一段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成为一部代代影迷必看的经典影片。

  四、结语:时光流逝,经典永不过时。

  当我再次重温《卡萨布兰卡》时,已人到中年,感觉已不同于年少时,纵然英格丽.褒曼还是那么惊艳而迷人,鲍嘉依旧沧桑而深情,但我已品味出另一种感动来,那就是成全的爱,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爱的人那份无私的爱。唯其珍贵,要细细咀嚼才行。明知前路坎坷不明,险恶丛生,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高举正义的旗帖,满满的正能量!

  此外,贯穿影片的歌曲《As time goes by》(时光流逝),是他们爱情的奏鸣曲,当里克与伊尔莎相见的时候都会响起,里克伤感的眼神和话语,再配着伤感的爱情歌曲,不禁让人为之动容,为影片增色不少,传唱至今。

  影片让我们再一次相信这个世界有美好的心灵和纯真的爱情的存在,高尚的精神永不衰败,纯真的爱情不是索取,而是成全,使我们荡涤心灵,无限憧憬着美好的事物,这是一次精神的全面洗礼!

  时光流逝,经典永存!

  文/长之安兮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