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礼拜六 《礼拜六》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2 21:36:07 分类:答疑 浏览:108


  《礼拜六》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一份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都市文艺周刊,它诞生于民国初期的上海,由上海棋盘街五马路口的中华图书馆印刷发行,前后共出版200期,第1期出版于1914年6月6日,至1916年4月29日第100期停刊,中间停刊近5年,1921年复刊,复刊后的第1期出版于3月19日,至1923年2月10日第200期终刊。《礼拜六》为32开本,平装铅印,每期约30至40页,一页约500字,售价1角。《礼拜六》的封面绝大部分是水彩画,每期不同,以人物居多,十之八九出于当时著名画家丁悚的手笔,封面“礼拜六”的题签多出自创办人王钝根。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鸳鸯蝴蝶派”的代表刊物,《礼拜六》杂志在当时十分畅销。编者之一的周瘦鹃曾回忆说:“民初刊物不多,《礼拜六》曾经风行一时,每逢星期六清早,发行《礼拜六》的中华图书馆门前,就有许多读者在等候着。门一开,就争先恐后地拥进去购买,这情况倒像清早争买大饼油条一样。”①《礼拜六》第1期的销量曾达到2万份,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1921年复刊后,《礼拜六》在上海的一些报刊上反复打出“宁可不娶小老嬷,不可不读《礼拜六》”的广告用语,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长期以来,因为思想内容方面的游戏性、趣味性等“落后因素”,《礼拜六》一直遭人非议,认为《礼拜六》所刊发的作品都是写谈情说爱、风花雪月的,是庸俗、低级的,甚至有论者指出:“《礼拜六》的编者周瘦鹃、王钝根等人用一些的语言、香艳的故事,去回答读者的来信。他们竟然会发明什么‘爱情日历’,去迎合读者的庸俗趣味。这实际上是在麻醉青年的进取精神,使他们消极颓废,脱离现实斗争。”②客观来说,《礼拜六》杂志为了吸引读者,在编发作品方面确有迎合读者庸俗趣味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礼拜六》以休闲、娱乐为宗旨,开中国都市文艺周刊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礼拜六》以降,从刊名、内容到版式模仿《礼拜六》的刊物比比皆是。除周瘦鹃自撰自编的《半月》外,还有闻野鹤、赵赤羽等在1921年主编的、由礼拜花小说周刊社每周日出版的《礼拜花》,胡寄尘、严独鹤等人编的《七襄》,包天笑在1922年3月至1923年1月主编的、由大东书局出版的《星期》,海上漱石生编辑的、由锦章图书局于1914年出版的《七天》,等等。至于借鉴模仿其办刊思路而创办的小说半月刊、月刊则更多,如《礼拜三》、《礼拜花》,等等,以致蔓延开来,成为一个文学流派――“礼拜六派”。茅盾就曾说过:“用他们那一派最老的刊物《礼拜六》来称呼他们,较为合适。”③周瘦鹃在《礼拜六话旧》中也说:“《礼拜六》两度在杂志中出现(《礼拜六》曾停刊近5年),两度引起上海小说杂志中兴的潮流,也不可不说是杂志界的先导者。”

  客观来讲,在报刊如林、市场竞争激烈的出版界,每一种报刊都应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在市场和读者中占有一席之地。报刊的直接消费者是读者,因此,所谓报刊角色的社会定位、市场定位,实质上最后都归结为受众定位,而受众定位,又与刊名的设计有着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准确、恰当的刊名有助于揭示刊物的内容、体现刊物的特色,有助于迅速、有效地吸引读者。《礼拜六》的刊名就非常耐人寻味,可以说,它的风行与其刊名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于《礼拜六》的得名,编者周瘦鹃说:

  《礼拜六》是周刊,由我和老友王钝根分任编辑,规定每周六出版;因为美国有一本周刊,叫做《礼拜六晚邮报》,还是创刊于富兰克林之手,历史最长、销量最广,是欧美读者最喜爱的读物。所以我们的周刊,也就定名为《礼拜六》。④

  另一创办者王钝根在《礼拜六》的出版赘言中曾有过论述:

  或问:“何以不名礼拜一、礼拜二、礼拜三、礼拜四、礼拜五,而必名礼拜六也?”余曰:“礼拜一、礼拜二、礼拜三、礼拜四、礼拜五,人皆从事于职业,惟礼拜六与礼拜日,乃得休暇而读小说也。”“然则何以不名礼拜日,而必名礼拜六也?”余曰:“礼拜日多停止交易,固以礼拜六下午发行之,使人先睹为快也。”或又曰:“礼拜六下午之乐事多矣,人岂不欲往戏园顾曲、往酒楼觅醉、往平康买笑,而宁寂寞寡欢,踽踽然来购读汝之小说耶?”余曰:“不然。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卫生、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且买笑觅醉顾曲,其为乐转瞬即逝,不能继续以至明日也。读小说则以小银元一枚,换得新奇小说数十篇,游倦归斋,挑灯展卷,或与良友抵掌评论,或伴爱妻并肩互读,意兴稍阑,则以其余留于明日读之;晴曦照窗,花香入坐,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故人有不爱买笑、不爱觅醉、不爱顾曲,而未有不爱读小说者。况小说之轻便有趣如《礼拜六》者乎!”

  周瘦鹃和王钝根对于“礼拜六”的解释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引用,并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创作宗旨最经典的阐发。其实,“礼拜六”这个名称凸显的就是这本杂志的传播特点,即定时在每周六出版,其构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杂志的名称来看,《礼拜六》是当时唯一一份以一个时间概念来命名的杂志。这一刊名,一语双关,既提示了周刊的出版周期,又隐含了期刊的休闲内容。《新潮》杂志主编罗家伦认为,周刊是文化发展时期传播知识、宣传主张的“利器”。因为日报出版的周期短、时间仓促,除了几条新闻外,其余的很难编辑完善,而且每天的新闻,又很难有连贯系统的报道。月刊的时间相隔又太久,容易使人等得不耐烦,而且对于一些大事的评判和记载,又显得过迟。只有周刊可以兼有以上两种出版物之长,避免了以上两种出版物之短,因此传播效果更好。清末民初的报刊大都是月刊、旬刊、日刊,《礼拜六》的这种周刊性质,为当时报刊所罕见。当然,这在今天大概算不上什么特点,但在当时算是一大创新。民初至“五四”前的主要小说期刊,以《中国期刊篇目汇录(第三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所列,共20种;月刊最多,有13种;季刊2种;日刊2种;旬刊1种,不定期1种,而周刊只有《礼拜六》一家。

  其次,“礼拜六”这一刊名在着力宣扬一种周末休闲的生活方式,强调“礼拜六”的时间内涵,其策略是首先在读者中构筑一种新的时间观念,即以一周为周期的时间观念,平时工作,周末休闲,然后再强调周末读《礼拜六》是一种最佳的休闲方式。也就是说,在构筑一种新的生活时间观的同时,将自己纳入这一时间观的日常秩序之中,使自己成为读者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疑,这样的日常生活是适应上海这一新兴都市的生活节奏的,这样的生活节奏是外来的而不是传统的。虽然王钝根关于“礼拜六”的“赘言”曾被茅盾批评为“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⑤,但上文中所述几种周末休闲方式未尝不是当时都市市民周末生活的真实常态,对比可见,把阅读《礼拜六》作为当时周末的休闲方式是较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再次,“礼拜六”这一刊名贴近市民心态,充分显示了《礼拜六》编辑对读者心理需求的洞察。《礼拜六》的读者定位是上海这个大都市中收入稳定、文化程度较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多有闲暇的市民阶层。20世纪初,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现代都市,孕育出中国第一批新兴市民阶层,他们有自由的观念和独立的经济支撑,是一种新的社会力量,是城市消费的主体。现代化与商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市民阶层在紧张、高速、拥挤的都市生活和工作之余,急切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消费方式,如何消闲就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指向。闲暇之余,追求放松解脱、移情宣泄的心理动机,成为市民文化的大致走向。《礼拜六》提倡休闲、娱乐、消遣的办刊理念,与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不谋而合;《礼拜六》编发的一大批标以“言情”、“写情”、“哀情”、“怨情”的小说如应运而生,适时地满足了上海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刊名虽小,但与刊物的关系重大,作为“期刊眼睛”的刊名,是办期刊首先要确定的。它是符号,又超越一般的符号,它是编辑总体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突出编辑构思、体现办刊宗旨、形成刊物风格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更与读者定位有着内在的深刻联系。《礼拜六》刊名的设计,既从读者的阅读时间切入,也从帮助读者设计安排休闲、娱乐的生活开始;既提示了出版周期,又暗含了杂志的休闲意味,这应该说是“礼拜六”这一刊名的独特之处。

  注 释:

  ①④周瘦鹃:《闲话礼拜六》,转引自郑逸梅《关于〈礼拜六〉周刊》,《书报话旧》,上海: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164页,163页。

  ②《“礼拜六派”批判》,转引自魏绍昌主编的《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164页。

  ③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上),载《新文学史料》第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⑤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1922年7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编校:施 宇


标签:礼拜读者小说出版周刊休闲杂志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