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孔乙己全文 【摘要】我们学习《孔乙己》这篇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1 14:56:54 分类:答疑 浏览:125


  【摘要】我们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更多关注的是孔乙己的长衫,从中看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但文中多次提到了孔乙己的手,作者反复写孔乙己的手,我认为孔乙己的手在文中有这样的作用: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交代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揭示文章主题。

  【关键词】揭示性格特征、交代悲惨命运、揭示主题。

  我们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停留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这些层面上。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来看人物,就会有一番别有洞天的感觉。下面,就从孔乙己的手说开去,谈谈我的认识。

  一、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写当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别人嘲笑他添上新伤疤的时候,他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一个 “排”字,既表明自己是个规矩人,对酒店一文不少,又可以对嘲笑他的人做一个有力的回击,使自己对别人的嘲笑表现得若无其事。在践踏尊严的环境中,孔乙己也只能用“排”来自我炫耀、自我慰藉,借酒来麻醉自己,解脱痛苦,自欺欺人的性格自然表露。我们把这个“排”字和下文的“摸”字对照起来看,一个“摸”字交代了孔乙己的生活显然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钱非常少了。不然的话,一抓一大把,何用“摸”呢?一个“摸”字写出了孔乙己的沮丧、自卑的性格。

  除了“排”与“摸”,孔乙己的手还会“钞”:“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起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能写一手好字可谓是一双巧手,孔乙己完全可以凭借这双手养活自己,然而他不愿意去劳动。还有下文的“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中的“长指甲”,正是他不愿劳动,偏偏以读书人自居的见证。这些都鲜活地刻画出了他好逸恶劳、好喝懒做、自命清高的性格。

  在成人世界里,孔乙己找不到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于是,他把眼光瞄向了孩子,想从小孩身上找到一点安慰。用手蘸了酒教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可是小伙计并不热心;给小孩子茴香豆吃,偏又用手罩住碟子。“写”与“罩”字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己迂腐可笑、酸气十足的性格特征。

  二、交代人物的悲惨命运

  孔乙己本来可以靠双手养活自己,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已渗入到他的灵魂深处。一辈子都没有考中秀才,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而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实际上他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孔乙己没有中举,又不愿意用双手来养活自己,自然而然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生出本不该有的“三只手”。被人抓到肯定是挨打,文中“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便是有力的佐证。最后丁举人对落魄的孔乙己没有丝毫的同情和关怀,毫不留情地打折了他的腿,孔乙己的手无奈地变成行走的工具。以手代脚的他仍被人们嘲笑和奚落,足以表现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三、揭示文章的主题

  孔乙己虽然排出九文大钱,可并没有阻挡住短衣帮对他的取笑,并且戳痛了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疮疤。小伙计看他的笑话、邻居孩子关心的是茴香豆,什么“之乎者也”与他们距离太远,孔乙己根本就无法在这里找到安慰,只能陷在一种自我陶醉的精神胜利法里。就是面对用手走路惨不忍睹的孔乙己,长衫主顾、掌柜、短衣帮仍然以讥笑他的断腿为乐。正像作者在文中写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冷酷无情,表明了“旧中国末世大众陷在封建统治思想、秩序的重压下,麻木、冷漠,没有一点儿生气和活力;他们对孔乙己的态度,表明他们精神的空虚、无聊。封建社会的病态暴露无遗。”

  孔乙己本来可以用双手养活自己,“他身材高大” “幸而写得一笔好字”,这是他自食其力的依靠。可他偏偏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折了腿还用手爬着去喝酒,他的好喝懒做,自甘堕落的行为让作者痛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声。其实,孔乙己只要能走出那个破灭的梦想,人生就会开辟出另一条出路。可他偏在科举路上挣扎,至死不悟。所以,孔乙己的不争气也是他悲苦生活的的重要原因。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这足见孔乙己的善良。可就是这样善良的人,却处处被人嘲笑,衣食无着。这一切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科举制度告诉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是孔乙己终于没能“登天子堂”,也没能“货于帝王家”而是在棍棒和皮鞭下走向了人生的末路。科举制度给了孔乙己希望,又残忍的剥夺了他对生活的希望,使他活在社会的边缘,成为可有可无的人。正是封建教育制度,封建统治者残忍地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又吞噬了他的肉体,使他彻头彻尾的成了封建制的牺牲品。

  所以,孔乙己的手,虽然排出过钱,钞过书,写过字,分过茴香豆,但最后,却沦为行走的工具,他的手见证了他的悲惨遭遇。我们从孔乙己的手生发开去,对文章的理解也更透彻,孔乙己的形象也更鲜明,主题也就更深刻了。


标签:孔乙己他的自己性格揭示我们科举没有嘲笑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