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分级审查 荣获两项奥斯卡大奖的昆汀·塔伦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1 14:56:02 分类:答疑 浏览:150


  荣获两项奥斯卡大奖的昆汀·塔伦蒂诺新片《被解放的姜戈》4月11日首映突然叫停,电影分级再度成为热议话题。

  众所周知,自电影问世起,人们就知道电影审查的必要性。由于电影具有高度的真实感,且对观众的影响远大于文学、戏剧等,因此各国当政者均警觉到电影系一种具有危险性的媒体。至于此种危险性究竟属于性方面、暴力方面、犯罪方面、政治方面,或者表达形式方面,那全看各国的认定而有所不同。在西方各国中,仅有比利时从未对实行公映前审查,后来丹麦和乌拉圭也撤销了审查。现在,除了美、英、德、日四国是由电影从业者自行建立事前审查的制度外,其他各国均由部级机构负责审查上映影片

  权威的《牛津电影指南》认为,最有效的电影审查当推“自发性审查”(auto-censorship)或“自律审查”,亦即电影业者自行衡量公众的意见或感受而自我节制,在国家面临危险如战争或恐怖袭击时,自律尤为必要。在所上映或延期的影片中往往可以看出此时的舆论倾向和大众情绪。例如美国电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突然从孤立主义转为黩武主义;再如“9·11”袭击事件后,好莱坞对暴力片、恐怖片等明显少拍、少映。

  电影审查的方式可以分为剪片(cuting)和分级(classification)两种制度。剪片制的基本准则是不考虑受众(观众)的心智能力之差异,只要审查机构认为影片中的某些部分会造成公共危险,即不予通过。而分级制则把观众依照年龄区分为不同的心智阶层,当影片的内容适合某一心智阶层的人观赏不致造成公共危险时,就把该影片归为某一级别。如果考虑人类心理的发展、社会教育和心智成熟的差异性,无疑是分级制比较合适。但分级制如果无法实行得当,则仍然不得其法,这是分级制的困难之一。不过以近年来各国审查的趋势来看,分级制已经渐为大多数国家采用了。

  英国实行分级制最早,1930年就由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BBFC)设“H”级,旨在禁止儿童观看恐怖片。后又设“U”级。几十年下来,已形成这样的4个级别:U(老少咸宜)、A(适宜成年人;儿童若由成年人陪同亦可观看)、AA(适宜14岁以上儿童)、X(只适宜成年人;儿童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可观看)。在这样的分级之下,《发条橙子》《巴黎最后的探戈》等均被列为禁片,好长时间内不得在英国公映。而被日前去世的美国最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列为“伟大电影”的《战舰波将金号》也因“可能引起社会骚乱”而在英国遭禁。

  其实,分级制实施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容易。

  就拿被某些人奉为“惟一参考”的美国分级制来说吧,美国电影从审查到分级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1915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电影放映“完全是一种为牟利而操作的商业活动”。这为国家权力介入电影制作和发行提供了理由。后来许多宗教组织都称“电影正在败坏美国的道德价值观”。1930年推出了《电影制作法典》即《海斯法典》旨在规范影片的制作,在呈现犯罪、性、粗俗、舞蹈、种族关系、民族情感、宗教和使用的语言等方面都有一系列“不得”。该法典在实施时非常严苛,自律变成了审查(批准)。在好莱坞的不断抗议之下,加上50年代对电影性质看法的根本变化和60年代美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电影分级制才在1968年11月正式确立。最初为4级,即G、M、R-16、X-16级。1970年M级被PG级取代,R和X级的年龄限制提高到17岁,后来PG级又被细分为PG级和PG13级,X级被NC-17级取代。

  这种五级分类以具体年龄为标志,看似容易操作,但17岁以下者混入影院观看R或NC级影片也难免发生,好在美国有相关法律禁止。负责给影片分级的是美国电影协会,而该协会成员受雇于好莱坞大公司,薪水来自各自公司的定级申请费,如此打分定级会否公正?现在各大公司见PG-13和R级影片票房奇好,纷纷在G和PG级影片加进违禁成分以便“升级”。还有,送审分级并非法律强制义务,不愿送审的影片可以“无级别”(notrated)发行,也不禁止上映(这种情况现今越演越烈)。美国实际上实施的是审查与分级相结合的制度,但审查是隐蔽的,具体标准从不对外公开。为配合分级制,美国电影还有经济层面的市场审查、道德层面的宗教审查和法律层面的法院审查(判例推动)等。

  总之,要有效的实行分级制,必需有相关的法律条例和配套措施。针对我国越来越复杂的业态和进口大片越来越政治化、暴力化和化,笔者认为,香港的电影审查和分级制度可资借鉴。因为香港有《电影审查条例》等(立法规制型),有特区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政府主导型),实行1、2A、2B、3“四级制”,违反其规定将面临法律处罚,电影审查有公开批准,等等。


标签:电影审查分级美国影片方面法律实行各国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