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方法 > 正文

赵括赵军4次攻击不能破阵 绝境中的赵军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6 09:41:01 分类:方法 浏览:95


公元前260年,也就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后的同年9月,秦将王陵攻打邯郸不利。

秦昭襄王重兵增援,不仅没有改变战局,反而又被赵军歼灭五校兵马(约3万余人)。

秦昭襄王无奈之下,决定启用武安君白起,结果白起却反对攻打邯郸。

这位长平之战的指挥者,秦军最高的军事统帅,一举揭开了长平之战后、外强中干的秦国与秦军: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如今秦军虽然歼灭了赵括的45万长平赵军,但秦军同样死伤过半,国内府库、钱粮空空如也。

远离秦国本土而去争夺别人的都城,那么赵国为内应,各国诸侯为外援,秦军一定会大败而归的!

而令白起扼腕,哀叹秦军损失过半的赵括,却长期被人们以一个简单的“纸上谈兵”,概括为庸才孺子。

那么一个和“杀神”为敌,能令白起损失惨重的人,真的能用无能二字简单概括吗?本文将从赵括死前的悲壮逐步逆推,还原马服子生前的另一面。

一、46日断粮、绝境中的赵军

长平之战中,白起的神来之笔,在于用25000精锐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

《史记》中这样描述,粮草耗尽、食不果腹的长平赵军: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等到9月的时候,赵军被断粮已有46日之久,军中再无丝毫粮米。

赵军从上到下,都充斥着饥饿、恐惧与绝望。

时至今日,他们已经知道——不会再有援军了!

整整四十六天的围困,以赵国都城邯郸到长平前线的距离来看。

如果真的有援军,那么援军就是爬,也应该爬到长平战场了。

赵孝成王不可能抛弃45万赵军,而他们的坚守确实也没有等来援军,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了。

赵国已经无力救援长平了!以武力条件来看,45万赵军都被围困了,人口三百万的赵国还要防守燕国、齐国。

赵孝成王又能去哪里抽调足够的兵马,撕破五十万秦军的包围圈?

所以,不可能再胜利了,这是每一个赵军都清楚的事实。

除了这种绝望的情绪,和对战败的恐惧,肚子咕咕叫的饥饿感来得更加迅速。

他们从争抢一个面饼,到撕咬着抢一碗稀粥,最后变成了自相残杀、“阴相杀食物”。

二、最后的赵括,最后的赵军

那么面对这种绝望的情况,最应该发生的是什么?投降!不过赵军没有投降,至少在赵括死前无人投降。

《史记》这样记载了,面对绝境、赵括最后的拼搏:

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

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括不仅没有投降,还令断粮46天的赵军,重新恢复了士气和斗志。

久违的战鼓声,再次从赵军营地中传出,赵括将他们分成四队,朝着东、西、南、北4个方向,连番发起冲锋。

能令一支饥肠辘辘的军队,一连发动4次大规模攻击,可见赵括的指挥才能。

但是白起更非易与之辈,五十多万秦军、借助工事,组建起的防线固若金汤。

,士气逐渐低迷,赵括于是挺身而出。

以主帅身份,亲自带头冲锋,对秦军发动亡命一击。

在赵括的带领下,四十多万赵军,对秦军的包围圈发起了全面反攻。

赵括身披甲胄,亲自持剑搏斗,不输其父马服君赵奢风范,双方鏖战良久、各自损失惨重。

最终赵括被秦军弩箭射杀,长平地抵抗这才宣告结束。

《史记》这样记载了,赵括死后的赵军: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赵括战死之后,饥肠辘辘的赵军残部,瞬间投降秦军。

最终,白起一番衡量利弊,在激烈的挣扎后,选择了坑杀幸存的赵军。

但此时秦军也已经伤亡惨重,这就是文章开头,白起感叹秦军死伤过半,秦国府库空虚的原因。

三、长平之战中,赵括客观的水平

从上文的推演中,我们不难发现赵括绝非一无是处的庸才,他在被围困的过程中,至少有以下亮点:

一、断粮46天,而能维持赵军不溃散,作为主帅、安定人心满分。

或许有人会说,坚守了46天而不溃散又能如何,赵军不还是被全歼了吗?但这是上帝视角,我们作为后来者的未卜先知,作为当事人多一天坚守,就多一天被解救的希望。

作为已经被围困的一方,赵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久地坚持,为救援争取时间。

至于有没有内外夹击秦军的机会,那要看赵孝成王的魄力,与其余五国的态度。

但是赵括做到了坚守,他们却没有做的来援,这是长平之战一大悲哀。

二、能说服饥肠辘辘的赵军,发起4次轰轰烈烈的反击,赵括的指挥才能并不平庸。

长久的围困,和饥饿造成的减员,势必会令赵军编制混乱。

赵括能够重新振奋士气,并将他们有序地分为4个部分,分别朝着秦军包围圈反攻,可见赵括的指挥才能至少中上。

三、临危不乱做出绝命反击,直至战死亦不言降,赵括不失马服子威名。

当46天的坚守没有意义的时候,赵括并没有因绝望而投降,反而是临危不乱、做出了与秦军奋死一搏的决策,赵括至少不失大节、不缺勇气。

而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能够在最后的关头,亲自披甲冲锋、与秦兵搏斗,赵括不失为将门虎子。

人人皆知纸上谈兵,可几人记得赵括也曾以命相搏,直至倒在冲锋的路上啊!

四、客观分析赵括的功与过

首先,对于长平之战45万赵军全军覆没,对赵国的打击来说。

我们必须承认,赵括负有相当大的责任,这个责任主要集中在被白起切断粮道、打了个歼灭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赵括之所以上任之后,就立刻发动反击。

这既是赵孝成王的战略判断,更是秦、赵国力对耗后的现实要求。

赵括替换掉的廉颇,选择依靠丹水防线、百里石长城固守,已经耗了三年之久。

这样的固守固然不会大败,但对钱粮的消耗,却是一个天文数字。

秦国有关中平原、有成都平原,甚至还有白起打下的江汉平原一部分,两个半大粮仓源源不断供给前线的五十多万秦军。

但赵国呢?赵国北部是游牧区域,只有邯郸、太原为中心的一半国土属于农耕区,平原更是寥寥。

如此数十万大军对峙,完全放弃农业生产,对谁有利、对谁不利、不言而喻!

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战国策》

长平3年的对耗,前线45万赵军不仅吃光了赵国本国的粮食,就连花钱向齐国买粮、齐国都不买了。

这就是赵孝成王执意要换掉廉颇,启用年轻气盛的马服子赵括,并立刻对秦军发起反攻的现实原因。

因此,45万长平赵军出击被围,固然有赵括对白起25000精兵迂回的战术忽视,但更主要的是赵国真的已经到了不得不决战的地步。

而且赵括不论是被围后46天的坚守,还是最后拼死一搏、5次反攻致使秦军损失惨重的勇气来看,他都绝不是什么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

他是一个合格的坚守者;一个满怀勇气与信念的青年;一个初登沙场便敢以命相搏的马服子;一个至死不降、倒在了冲锋路上的赵括。

他的失败导致了赵国的衰落,他是一个失败者,但绝不是纸上谈兵的庸才,只因为让他失败的可是白起啊!更何况他的奋力一搏,也让白起变成了惨胜!


标签:一个坚守投降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