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外婆祭文 外婆祭文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2 13:07:27 分类:网络 浏览:57


  外婆祭文篇1

  在邓州市赵集镇河北村,有一位八十三岁的老人,在清贫与苦难之中倔强地活着,喂养着一位骨头敲起来铮铮作响的汉子。这位汉子又用生活中的清贫和苦难喂养着纯粹的诗句,把诚挚的孝心和纯粹的诗句装进行囊,飘荡在风沙不停侵袭的生活之中,成了一位卑微而高贵的诗人。

  李永普从十五岁开始,便开始在外漂泊,走遍了大半个祖国,进过砖厂,下过煤窑,扭过小椅,做过沙发,搞过室内装饰。如今,已是天命之年的他,仍然在建筑工地上劳作,在薄田里耕种,用血汗换取的纸币温润着一份亲情,成全着一个男人的担当。他的一串串足迹就是一行行诗句,虽然卑微却很高贵。

  2

  生活野蛮地摧残着李永普,更为野蛮的是让李永普心甘情愿地被野蛮地摧残着。他用诗意的笔墨,为野蛮的生活画了一张肖像:“夜晚加班,工长说一不二的指令不野蛮/振动棒的轰鸣不野蛮/钢筋石屎疯长的文明里/野蛮的是十几盏高擎的千瓦棒/它制造的白昼虽然假/却以假乱真,让我们困兽犹斗十多个小时/把本该休息睡觉的时间推向不夜的作业面。”“吹来吹去的寒风只是寒它的寒/滴滴热汗从我们额头的毛孔淌出来/被光亮照看成粒粒星辰/不,是道道闪烁的星河/夜在远处更像夜/从星拱斗的农耕天空下/豆油灯火明灭的转角处/捣鼓半夜鸡叫的周扒皮/见此情景,自当以羞遮面(《夜在远处更像夜》)。”

  对于李永普来说,生活不但很野蛮,而且很狰狞。工友老郑在工地上挂了,李永普在老郑的血泊里和工地的漠然中涂抹着一行行黑色的祭文:再也找不到老郑/逆着砖头咂下来的方向/飘向大得什么也没有的高空/他蜕下来的空壳――运往火葬场的尸体/和尸体上没擦净的血迹成为它和他的交接仪式/抵达最后的尘埃――骨灰。”“昨天的老郑还没失踪/工地上,他曾和我一起站在脚手架上/俯视过一个走过围墙外的少女/一个让花朵逊色三分的天使/他说令人倾心的红颜/会使相逢不相识的男人薄命。”“现在,巍巍塔吊臂下/大墙不管老郑是谁/仍在一层层砌高/远处走过的少女,还有她带电的目光/与他彻底无关/记忆里一朵汗湿的微笑/被无形的空气悄悄收容/高处的天空,云是云风是风/有时候,我逆着砖头砸下来的方向/努力向上搜寻,目光的尽头/有一种云层的晃动,比尘埃更重(《老郑》)。”

  写完祭文,李永普继续在冷漠的工地上挥洒血汗,继续在生活狰狞的注视中,把一张张被汗湿了纸币变成孝心,变成一个男人的担当,带回邓州市赵集镇河北村,交到慈母的手中。

  对于一位骨头敲起来铮铮作响的汉子来讲,尊严比什么都尊贵。在炼狱般的生活中,孝心比尊严更重要。为了比秋收多换取几张纸币,李永普站在脚手架上,选择了在血汗中坚守:“瘫软在夜的黑翼下/无从搀扶千孔百疮的自尊/好走不如赖留/层层盘剥的血汗再贱/也高出当下的秋天一截(《坚守》)。”

  3

  虽然生离死别是人世常态,但是生活在李永普面前,变本加厉地残忍:外婆、表妹、姐姐相继病故,1988年父亲去世,1989年大哥撒手西去,大嫂远嫁,留下两个年幼的侄儿和一位老迈的母亲。留给李永普的,是无边无际的失亲之殇和无穷无尽的责任与担当。

  亲情是一把遮挡风雨的伞,美丽的童年在这把伞下凝固成温暖的记忆。李永普在艰涩的生活之中,用记忆哺育着一行行诗句,又用一行行诗句反哺着记忆:“起风了,风吹在通往外婆的路上/虫鸣鸟啼受风声差遣/规划梳理我沿途的意绪/这条路走了多少次/外婆的影子就被叫亮多少次。”“不管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果头顶有一片云/那一定是外婆想为外孙遮挡什么(《通往外婆的路上》)。”

  记忆是一把刀,静夜之中会把诗人的思绪划伤,流出一滴滴血色的灵感。李永普在翻看影集时,一滴滴血色的灵感从他的伤逝之怀中不断流淌出来:“一祯影集里的玉照与尾随而至的疾病/构成风格迥异的上下阙辞令/上阙是娇艳,下阙是枯萎。”“香消玉损古老得令人心碎/留守尘世的时光,微缩在一个瞬息/你站在影集里,站在/春风之外,阳光之外/就像一件夹在册页里的彩蝶标本(《影集内外的表妹》)。”

  青梅竹马的记忆,足以温暖一生的时光,也足以让李永普扎根在记忆中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吐露芬芳:“下雪了,雪花和儿时一样落下来/规模有些小,有些零星/当空接几片寄给你/让你看到六个方向指出的爱。”“不如让眼下的雪下的稍大一些/我可以用地上的储积/塑一棵童年的青梅,加上竹马/如果雪再大一些,我可以用它堆两个雪人/让它们笑起来的样子/一个像你/一个像我(《希望雪更大一些》)。”

  一个眼神,一棵树,都会让亲人的身影再次复活。李永普在亲情的一次次复活中挣扎着,把藏在骨髓之中的疼痛挥洒成一行行诗句:“堆积成坟的泥土看似沉实了/疏通六脉神气的空隙仍有潜在的活力/姐姐,一双盖棺时还不肯闭合的眼睛/注定会在埋地三尺的黑暗里/把不死的注望,投向高处的尘世与亲人(《注望》)。”“绝症让二十八岁的哥哥倒下了/临终前,他说上有老母下有三岁小儿/中有兄妹,他说什么也要拼尽最后的力气站起来。”“来年春天,坟脚一棵柳树/一直替他矗立至今(《替》)。”李永普把亲情之殇写成了诗句,又用他所写下的这一行行诗句来充饥,好让自己有勇气在苍凉的尘世中继续挣扎,挣扎着挑起一个汉子的责任。

  4

  站在脚手架上,李永普俯视着生活的苦难,摘取着诗意的星辰,用馥郁的古韵展示着书生儒雅的风情和温润的风骨:“我所认识的江南/焦墨余香的江南/拟古的草长,竖排里撇起/追往的莺飞,自骈体盘旋/杏花,在仿宋横生的枝条上/展开今生最美的粉色/春雨,由行书斜运的笔画间/飘逸旷世清脆的鸟音/手拈词牌的白氏/近了又远了,他带不走的/江南,押着春水江花的韵脚,居易白代,乐天千年/心慕白云的崔颢成仙了/他笔底的黄鹤,重整翅翼和山河/倾覆了多少来者的视线/现在,我在北楚/穰原的脚手架上,眺望/千里一线的江南(《江南》)。”

  李永普在新浪博客中,给自己取名为蚂蚁。田原之上,他把心态放得很低,与一只蚂蚁交谈,和一枚落叶对话,思索着在泥土中生存,最终归结于泥土之中的生命历程。他以平等的心态和平视的视角注视着万物和众生,从朽败的生活之中提炼出神来之笔,使得他的诗行具有更多的灵性和亲和力:“作为这个时代衍生的副词/农民工,置身繁华/站着是一株土生的玉米/躺下是一根土长的瓜藤/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承载多少飞转的车轮/与脚步,却没我一丝/扎根的缝隙,现在/我从阔别已久的田野上/找回泥士与泥土的相亲方式/认同庄稼,野草/百虫,鸟兽,是我的本家兄弟(《田野意绪》)。”

  5

  是的,李永普就是一棵黄土地上长出来的庄稼,他把庄稼的心声变成了一曲曲歌哭和行吟。这些歌哭,有着庄稼的朴实与丰稔;这些行吟,有着黄土地的秉性和灵性。

  站在脚手架上,李永普为自己构建了一座诗歌的大厦。有朋友愿意为他出一本诗集提供捐助之时,他说:“从未有自费或公费出书的打算。只有出版社给足版税,才有可能一试!”这才是纯粹的书生铮铮的风骨!这才是纯粹的诗人高贵的姿态!

  外婆祭文篇2

  时值二00九年初秋,阵阵秋风秋雨里,我母盍然长世,阴云惨淡,草木含悲,泣声涟涟,举家哀伤。

  我母张氏,出生于1934年古历2月14日,去世于2009年古历7月13日,享寿7旬有6,原籍陕西,幼年被外婆收养,为逃饥荒来此甘肃省镇原县屯字行政村马堡自然村,被热心肠马太公收养,后与出身贫寒的父亲结婚,生我弟兄4人,1个姐姐。

  天不幸,我父未满60岁惨然病故,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拉扯我儿男耕读传家,成长立业,如今盛世丰年,小康来临,母亲却永远地走了,走了,走了。

  忆往昔,慈母音容尚在时,家中几多欢笑,年节儿孙挤床前,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看今天,高堂撒手人寰间,秋雨丝丝绵绵,子孙披麻执孝院,是凄是咽,样样伤怀。

  思庭训,言传身教做人厚道,勤俭持家邻里皆知,艰苦岁月喝稀粥,端来让去。

  念供读,严寒酷暑从不间断,灯下陪读纳鞋缝补,闻鸡热灶烙烙饼,满装满带。

  想身衣,内外旧衫衫好几年,一把挂在钥匙上的小铜铃喳啦喳啦陪终生。

  叹今生,黑白忙碌碌度春秋,几曾把留口袋里的分文钱如数如数给儿女。

  母亲啊,母亲,你走了,走的那么匆匆,走的那么坦然,当我接到妻子从老家打来您不幸的消息时,我已经迟了,迟了没看上您一眼,那时我正给孩子上课,当我赶回家,在大哥大嫂二嫂妻子恸天的哭声中,您老人家平静的躺在了床上,我颤抖着跪伏您身旁,我的脸贴在您脸上,我感觉您的脸还温热温热,您面容很慈祥,也很安详,我从心底里感到您是微笑着走了,仿佛没有一丝的疼痛,也许是放心的走了。

  外婆祭文篇3

  其昂小楷 广陵绝响

  外祖父金梅初(1910~1985)一生酷爱书法,生前为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尤其擅写赵字。书法界有写字要颜筋柳骨赵字衣之说,即学书法先要学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为筋骨,搭好架子,在此基础上再学赵孟頫、董其昌的华美与俊雅,如此才有前途。当年,外公的书法作品展开幕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先生为其题词:其昂小楷。其即董其昌:昂即赵孟頫(因其字为子昂),可见时人对其评价之高。

  笔者是外公唯一的外孙,1981年笔者考进华东师大中文系就读,外公闻讯,十分高兴地说:“我要为你写一幅扇面,写什么你自己选。”笔者选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那时笔者刚20出头,却十分喜欢陶诗陶文。陶子视人生为逆旅,在《自祭文》中说:“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这使笔者深有同感。外公在历次运动中饱受冲击,而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笔者也屡被殃及。“心为形役”,即使想“鸟倦飞而知还”,又谈何容易!

  外公的笔债很多,当时赴淮海别墅外公外婆家求字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著名人物。如现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周志高先生,当时是《书法》杂志主编,与外公过从甚密,外公入书法家协会,即由其介绍:千明楼主人朱龙湛先生,时任社科院研究员、文史馆馆员。他曾是荣德生先生的秘书,家学渊源,所藏甚丰,都归其室千明楼,所作《千明楼记》洋洋洒洒数千言,请外公为其书写。外公耽于友情,抱病完成任务,不久谢世,所书《千明楼记》遂成广陵绝响。

  余热发光 未尽宿愿

  外公因为忙,笔者的这幅扇面过了许久才得以写成。如今看到它,仍能感受到老人家对笔者的期许与深沉的爱。

  送笔者扇面后一年,外公在长宁区政协举办了他个人书法展。那是1984年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愚园路上的长宁区政协冠盖云集,外公的老友全国政协副主席刘靖基先生及著名教育家、位育中学创始人李楚材先生等均到场。如今已被誉为“上海滩上一支笔”的洪丕谟先生曾是笔者母亲多年的同事,其时刚“弃医从文”,也从华东政法学院赶来,为其题词:余热发光。外公与旧雨新知欢聚一堂,谈笑风生,信誓旦旦地说:“要活到九十岁,写到九十岁。”然而,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展览后不久,外公即被查出罹患绝症。他的四个子女仅笔者的母亲在身边。笔者随父母侍奉左右,熬到1985年春,外公走了。

  分文不取 教书育人

  近三十年过后。如今笔者凝视这幅扇面,心中无限感慨,特吟数句以遣怀:“赵字风流天下传,其昂小楷成亦难。历尽劫波人何在,别梦依稀归去来。”外公是有杰出才能的人,但命运多舛,好不容易熬到了文革结束,右派平反,盼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改革开放年代,但天不假年,未能把本事在晚年尽情发挥出来。如能像文化大家张中行先生那样长寿,成就将不可限量。

  外婆祭文篇4

  世间多少情,尽付此清明。

  燕影斜飞,花红柳绿,春风骀宕,序属三春。

  人间三月天,清明祭奠时。人言春皆有意,春风过处,万物萌生,草长莺飞。我却道春无情,一夜春风,杨柳伤怀,草木含悲。江南连绵细雨,真如路上行人断魂泪,总是打湿了阡陌,也打湿了怅惘,飞洒于春深不归。粉墙黛瓦间,思想不觉印上了湿润的唇痕,缪雨轻抚脸颊,惹人忆雨纷飞。

  时光若水,点滴都是生命之痕。与江南暖冬作别,那一股股小桥流水,汇坠入交错的河流,构成多水的鱼米江天。流连于水光山色,微风吹拂,雨的润泽击在脸庞,洒下缕缕斑驳印迹,透过肌肤,又抵达心灵。何处清明?波澜如泣,霏雨似沥,清明一阙播离歌。此时节,魂断处,烛纸烟飘,

  哀思阵阵,不绝如缕……

  乍暖乍寒天气,乱花渐次欲迷。满眼银丝飞逸,湿了碧云,湿了衣襟。眼前,有已永恒融入灵魂的回眸,每每念及,泪已眶盈。回望无垠岁月,四季更替,万年飘雪,万年飞雨,万年流云。无数韶华褪色,无尽往事归尘。积淀的,只是一次次前生后世轮回的思考,只幸尚在时空与红尘牵手。纷思如烟,入长空,神达旷古,心游太虚。故于清明时节,用亘古的情怀,

  写下悠悠远远的祭词。

  泱泱中华,赫赫辉煌;三皇五帝,日明月朗;纬天经地,人神共襄。祖宗者,非寥寥数众,非几朝兴替,凡五千余年,弥刚弥强。开启懵懂,福祉百姓。树艺五谷,恩泽苍生。广施教化,四海同宗。法乾坤以正衣裳,造书契而立五行。务农桑,筑城室,安定家邦;创文字,造舟车,走出洪荒;定算数,问医药,德披万民;设官制,举贤能,天下襄义。巍巍功德千秋,绵绵流芳百世。“盖闻功莫大于抚世建国,德莫崇于厚生利民;勋莫高于勘暴定乱,业莫彰于创制修文。”泽披四海,迈古铄今,其功劳当祭。

  千秋功罪事,丰功焝耀筒编,骏烈千垂宇宙,唯与天地无极,共日月并存。盗跖庄蹻流誉,叹勤劳智慧多遭野蛮血腥;陈王奋挥黄钺,惜安居乐业仅昙花一瞬。生灵命运,只是少数人导演之悲欢离合;梦想桃花源境,只在陶令的酒醉中落英缤纷。“宁当太平犬,不做离乱人。”有多少民族屈辱,哀鸿涂炭?幸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惟大业是勤,惟国家是崇。前仆后继,为国康泰,屡建旷世丰功。巍巍英魂,奇矣伟矣,可钦可敬。

  孰为祭文,当为情祭。因芸芸众生,多为执念;大千世界,总归一情。大情,为国为民,如屈子,如陆、辛;小情,心灵执着,姑不论介子推抱柳而焚,如三毛割腕,如海子卧轨。另有恨天弄人,撤手人寰,昔日音容映帘,粉饰成戚戚心房,幽幽而念之,曲未终,天人永隔,是与不孤……不见风雪,幽怨情丝,凝眉堪受,蓦然觅处,总在酒栏误,原为自己哭无诉。何不借酒,洒向这坟前花,墓前树,了却恩怨无数。虽属小我,聚成大义,天下之情,可歌可泣。

  “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杨柳风过,落花如雪,拂袖还沾衣,一时间惟语哽咽。人间花雨间,缓步清吟。折一束杏花、挽一行垂柳、掬一怀雨丝,执一束诗札,但没有尘俗浊污。如纷纷霏雨、细细春风,作十丈软红奉供!紫陌红尘,此刻只是飞灰;音容空灵寂灭,随落花远去。花开花谢,已是轮回,阿赖耶识,刹那生灭。断肠般美丽悄然而至,却带着三千世界的沉重。

  远山苍苍,江水泱泱;水云深处,只留惆怅。身于山前辗转,看微风卷春,天地弥散。细雨汇成水流,如思念绵绵不绝。水倾河流,是对灵魂送去祝愿。只叹关山路远,十年不得一祭。惆怅此心,何处可寄?一份隔世追思,惟借浮云遮眼。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流水,随缘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凄凉画卷?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但情堪忆,恩堪记。甬,江南一隅。青山毓秀,桔林似碧,生于斯,长于斯。如一棵鲜活桔树,山水里熏陶,呵护下长成。只知,若无精心呵护,生命早已堕入轮回。此恩情,纵蓝天为纸,巨树作掾,如何抒尽?柔肠百结,魂牵梦萦。呜呼,外公外婆,想来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烛纸青烟,思绪盘恒,纷雨枝头,追思游弋。唯祭天国安息,远离颠倒俱恶,得大成就,成道菩提。

  取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生涯路远,谁借我情心,给我剑胆?误入红尘若许年,当无悔今生。一剑在手,苍茫独舞,舞尽人间凄凉,舞遍笙箫柳月。不如归去,明朝花落,十方俱无,惟有红颜坟前哭。春意未落,牧童犹在,一指何堪,可留一盏杏花否?当是,漫长岁月,情于缱绻追意,哀思不再重负。

  清明节孤单夜,愁怨如斯,回味如斯,生死无界,轮回由天。踏碎人间几缠绵,只留丹心歌一曲。荡气回肠间,我叹,生与死的赤裸面对,只是一层黄土之隔。死之入土为安,无非三尺见方,却是一世归宿;生时碌碌,终究同归殊途,且乞丐与国王平等,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纵悬泪悲恸,彼曷苍天,何其有极?呜呼!花开花落,草木荣枯,人生一世,不过三尺黄泉!

  俱往矣。昔者已静,生者未央,是非功过且化云烟。因生者总不断成为逝者,下一代总不断长成,此乃自然定律。而清明,似祭现在的以前,亦以后我之去者。是故燃香修礼,祭天地而作叹,以虔诚为致祭:皇天后土,功被遐荒,雨露既濡,曷胜感慕;时空殊隔,英灵尚在,唯唯上香,稽首百拜。

  外婆祭文篇5

  “丧”与“哭灵”

  丧葬是古人的四大礼之一,殡葬仪式如同对待活人的礼俗一样,不可草率。从病人“弥留”起,亲朋好友就汇聚一堂,相扶协力筹措后事。古人相信人的躯体虽死,灵魂却是永恒不灭的。出于对乡土的眷顾,病者在确定将死之时,便将其从他处抬回家中,以度过最后的时光。抬回家后,亲属将病者移入正厅中临时搭起的板床上,俗称“搬铺”。在赣西一带,还有在死者身下铺设与其享年同数的谷草,俗称“岁数草”。

  殡天时,亲属要记录准确的时间,然后换上丧服,鸣放鞭炮,以示乡邻。孝子贤孙与直系晚辈均需跪聚一堂哭灵,赣北一带俗称“丧”,《广韵》中就载有“,咽悲也,乌朗切”。在赣东北的冥俗中,丧事不能由直系亲属完成,必须请“外人”操办。亲朋前往吊唁时,除了赠送钱财和挽联等丧品外,民间还流行馈送“祭幛”。“祭幛”最早源于《礼记》记载中的“”,包含装殓用的衣与盖尸的衾,如今大多用被面、毛毯与布料等物品替代。丧礼馈送决不能在下葬后补送,民间有“喜事能补,丧事不能补”的说法。

  丧服的穿戴也有讲究,五服以内的子孙辈均要披麻戴孝,手执“哭丧棒”。“哭丧棒”由上方下圆、齐心高的杨木或柳木棒制成,棒上需粘上白色纸带。相传南宋初年,金国掳掠徽、钦二帝,宋徽宗病故,金国允诺将徽宗灵柩归还南宋,暗地却设计围捕岳飞诸将。岳飞识破奸计,决定将计就计,命将士用白纸裹住兵器,做成哭丧棒的形状,佯作毫无防备。金兵来袭之时,岳家军出其不意,击溃金兵。为了缅怀岳家军英勇抗敌的豪情壮志,南方民间多手执哭丧棒,护灵出殡。

  根据各地风俗的不同,亲属还会在死者头边或脚边点上一盏油灯,俗称“脚头灯”或“脑后灯”。在赣西的部分地区,民间还要准备好锣,将其挂在死者床头,死者直系家属需边哭边敲,意在告诉后辈不忘其生前养育之恩。在赣东北,亲属将烧过的冥纸灰装入形似弯月帽内并枕于死者头下,意在后辈增福增寿。帽子的重量也有规定,必须装满七斤四两,分毫不差。

  “洗尸”与“穿衣”

  在江西的冥俗中,入殓前还有“摊尸”、“洗尸”与“穿衣”三个重要的仪式。“摊尸”即将死者衣服脱光,只在其下身盖块白布或穿短裤置于地上,一说为摊凉尸体,一说逝者能犹如万物一般可得地气而复生。古时的摊尸需耗三日,如今则甚为简约。

  摊尸仪式后,就必须进行“洗尸”。所谓“洗尸”,就是为死者擦拭身体,意在干干净净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洗尸所用的水,须孝子到附近的河水中汲取,俗称“出水”。出水的仪式与出殡一样,隆重而热闹,不仅邀请鼓手吹打,沿途还要鸣放鞭炮。亲属用提来的水在死者胸前擦拭三下,并在背部擦拭三下,且有“父死子洗,母死媳洗”的俗规。在新余,洗尸时要前胸揩三下,后背揩四下,俗称“揩前三后四”。

  在装殓前,还有一道工序,俗称“穿衣”。“穿衣”就是为死者穿上寿衣,意为体面地前往阴间。各地寿衣的样式也迥然有别。在赣东北,穿衣有“上七下八”的说法,即为死者上身穿七件下身穿八件,也有的是“上四下三”或“上八下七”。修水县的地方志就记载“死者洗抹毕,装着宜穿棉织品和丝织品,上四件下三件或上八件下七件。”在赣西,穿衣时逝者要端坐太师椅上,再穿着“百岁衣”。在丰城一带,还会用丝线穿一块银子放在死者的口里,丝线的两个线头往外挂在口角,寓意后辈人能开口说话。除了穿寿衣外,经济富足的孝家还会为逝者佩戴银饰。

  停尸的时间,则多为三日。民间相传人断气三日后,心才会真正的死亡。

  “出殡”与“祭拜”

  “出殡”是至关重要的仪式,江西的冥俗中,出殡需趁早。出殡大约在六七点钟。第一道仪式为“起灵”,各地颇有不同,有的地方将孝子焚化冥钱的瓦罐掷碎,有的地方只需直系亲属按亲疏尊位拜祭一番便可。然后杠夫们将灵柩头前足后抬出院外,杠夫的人数一般为八人,俗称“八仙”。送葬沿途经过桥梁庙宇时要燃纸焚香,意为“路祭”。途经民居时,孝家均要在门前煨火送行,实为避驱晦气,以防鬼魂入户。在南昌一带,送葬的队伍需率锣队到村主路或主街游行,路街前的户主要引燃鞭炮迎接,孝家便向其分发手巾或其他物什。在九江一带,送葬队伍的最前面需派一人手持祭文,边走边念。

  此外,江西的农村地区还存在“骑棺”的风俗。民间流传“爷娘(父母)疼小崽(小儿子),公婆重长孙”。在高安地区,如果过世的老人只有一个孙子,给老人送葬前,必须要先用轿子将这个孙子抬着,绕着村子转三圈,然后再去送葬。在其他地方,则让十来岁的长孙披着一小匹绸缎,左手持“孝子棍”,右手握菜刀,俗称“骑棺”,古礼中有“孙为王父尸”的记载。在丰城地区,还有“母舅大似爷(父亲)”、“娘亲舅大”的说法,丧葬的流程都要由舅舅替代儿子来主持。据民俗学者分析,这是母系氏族遗存的痕迹,因为那时儿女从母居,母亲所生子女随母亲留在外婆家由舅舅抚养长大,因此对舅舅甚为敬重。

  在坟茔的选择上也颇为考究。城镇居民的墓地大多葬在公共墓区,而农村则往往归葬在祖坟。孝家往往聘请风水先生选好墓穴处,并在墓穴前后各倒插一个柳树桩,桩上包扎一块红布头,以示挖穴。在赣西地区,下葬后,孝子们将坟土扬弃在棺坑上,然后需转身往家跑,据说谁先到家者得吉。

  外婆祭文篇6

  以难忘的端午节初二话题作文1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

  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以难忘的端午节初二话题作文2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我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以难忘的端午节初二话题作文3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至,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端午节正值上海世博会举办,又逢高考结束、南非世界杯开赛。所以可以说,今年的端午节较之往年是更加的出彩和好玩。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妈妈说:“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和阿姨的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长大了念书才知道,包粽子的习俗和我国历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呢?据说屈原跳入汨罗江后,群众为了不让水里的鱼咬着诗人的身体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这样鱼儿有的吃就不会伤害到诗人了。于是,为了保护并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来有了更为热闹的“赛龙舟”。

  我们村里没有赛龙舟,但在黄石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热闹非凡的场面出现:

  在木兰溪畔,人们早早地围在岸边,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水面,数支整齐的龙舟队伍,衣裳鲜艳随风飘扬,小伙子们激情澎湃跃跃欲试。随着一声锣响,各支队伍争相竞发,大家齐心协力,奋力争先。这一刻,鼓声、鞭炮声人们的呐喊声……凑成一片热闹非凡的画面。

  以难忘的端午节初二话题作文4

  转眼间又到了端午节,大街上响起了儿童们的歌谣声:“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今天,我和我母亲来到了外婆家包粽子。包粽子前,外婆告诉我说:“传说曾经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包粽子了!”母亲叫了一声。外婆赶紧带我走进了厨房,我看到地上摆着芦叶、肉、米粒等材料,母亲已经有模有样的包起来了,外婆也开始教我包粽子了:“将两叶粽叶折成漏斗状,舀入一匙米放上五花肉、香菇、咸蛋黄、板粟诸种馅料后,再舀入一匙米包合后以粽绳扎紧。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就好了。”外婆绘声绘色地边说边给我演示。

  我也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错过某个细节。听完,我也认认真真地做了起来。我第一个粽子刚放米粒的时候,下面漏了一条缝。第二个粽子刚绑线时炸了开来米粒撒了一地。母亲瞪了我一眼,对我说:“去去去,你真是大呆子帮忙——越帮越忙。”我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不久之后,种子包好了,我急切地说:“快烧吧,为了吃粽子,我早饭还没吃呢!”不久之后终于好了,我拿起一个粽子,“烫烫!”赶紧放下

  我只好用筷子夹道房间,吹着空调,开着风扇,粽子很快凉了,我小心翼翼地拨开粽子,轻轻地咬了一口,味道有点咸,粘在嘴里,很有韧性,慢慢咽下去,感觉棒极了。接着我大口大口地吧第一个

  真希望下次端午节来得快一些。

  以难忘的端午节初二话题作文5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十分深厚,每一个节令都对应一个节日,在这诸多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这一天人们要吃粽子,所以不论是商家店铺,还是寻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叶,备好黏米和馅料准备包粽子。这不,一大早粽子就似变魔术般被包好,煮熟了。

  这时心急的小孩子望着冒着热气的粽子会吵着要吃,而大人会耐心地哄道:“先等一会儿,用凉水拔一下再吃吧。”终于可以吃了,小孩子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那好看的,黏黏的粽露了出来,咬一口真是香粽爽滑,三口两口吃掉后,小孩子一般还要吃,谁让它这样香甜又可口呢!大人往往笑着说:“吃吧,吃吧,多吃几个啊!”因为这一年里只这一个端午,也只有这一天包出的粽子,吃到人们嘴里,才会有不同于往日的味道。

  说到端午吃粽子,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屈原,他因为国家沦陷,而又不肯向敌人屈服,最后投江了。后人为了纪念他,选择在这一天包粽子投进江里。后来这一习俗广为流传,直到今天。

  端午的这天不只吃粽子,还有别的活动。南方的一些城市这天会举行龙舟比赛。这一天大人,小孩儿纷纷涌向比赛的地方,这个比赛可是人们盼望已久的。而在我们这里这一天不仅家家包粽子吃,还会买些艾叶放在家里。更好趣的是街上会有卖小饰品的,这些饰品就是小孩子戴的香袋。小巧玲珑的,袋子上还绣着精致的五毒图案,小孩子戴上可以保平安。这些小饰品都很可爱,惹得过往的人驻足观看,非要买上一个才心满意足离开。

  外婆祭文篇7

  外公高一作文600字1

  外公有时好,有时坏。坏起来让人牙痒痒,好起来让人受不了。

  外公坏的时候就总是骂我们,只有外婆才可以征服他。只要一看见外公变坏了,能做的只有两件事。一就是跑,二就是叫外婆过来。

  外公好的时候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我们想去哪里,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只要我们撒撒娇,他就通通都答应我们。他的嘴唇很厚重,嘴巴上面还一条毛毛虫似的胡子。他的脸看似正方形,实际是长方形的。我们都说外公都是因为发福了。当然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外公还很幽默。外公空闲的时候,就会叫上几个人,听他讲幽默故事。记得有一次,外公心情好好,就叫上我、妹妹和陈梦婷姐姐一起来听故事。是这样的:一天,一个伐木工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一个小朋友,小朋友走过去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要答出来我就告诉你上山的路。”伐木工答应了。

  那个小朋友问道:“这座山叫卧枝山,山上有一个小镇叫卧枝镇,镇上有一座庙,叫卧枝庙。庙中有三个宝物,一个是面镜子,叫卧枝镜,一个是颗珠子,叫卧枝珠,还有一个手杖,请问这个手杖叫什么名字?”伐木工笑了笑说:“这太简单啦,卧枝杖啊。”等伐木工反应过来时,只看见地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往前右转,在左转,在右转,就可以看到楼梯了。就在伐木工左转右转的时候,那个小朋友趁他不注意,把“我智障”这三个字印在了他的背上,伐木工回家后发现可怎么洗也洗不掉,从此再也不敢出门伐木了。

  这时,我们大家才知道我们都被蒙在了鼓里,外公却哈哈大笑起来。

  这就是我的幽默外公,我很喜欢他,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外公!

  外公高一作文600字2

  四周寂静,阵阵凉风扑面迎来,看着漆黑中微弱的灯光映出的那个身影,我想起了……

  外公年过花甲了,皱纹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爬上他的眼角,乌黑发亮的头发已被时光染上了一层白霜,那双依然苍劲有力的双手也显得有些瘦削了。原本已然退休的外公,现在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治病救人的岗位上。每逢家人和外公聊起不再上班的话题时,外公总是微微一抬头,眉宇之间掠过一丝威严,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仍然能为国家服务,为人看病。”话音刚落,外公就忙起身转两圈、蹦两脚,似乎要力证自己话语的可信度。这样的外公有点固执。

  医院考虑外公年纪大,说要给他安排上下班的接送车,年迈的外公却一口谢绝了,坚持每天步行上班。我分外不解,调侃道:“我的傻外公,有福不会享。”但,在他看来,步行上班一来减少空气污染,二来省些国家资源。这样的外公有点傻。

  年迈的外公除了坚持每天准时上班,每天晚上回到家,简单清洁后便会来到专属他的书房。一支笔、一本词典、一盏台灯、一堆资料,便是外公夜晚必备物品。每天晚上,散步回来,抬头一看,就能看到窗前外公伏案疾书的身影。外公总说:“学无止境,无分老幼。”记得爸爸说过,外公为了学会用电脑输入病历档案,总是一有空,就找年轻的医生,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输入,直到掌握。我猜,医生们一定被外公烦到了吧,因为我也是“受害者”之一。每天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吵醒我的就是外公念外语的声音。外公在自学其他国家语言,那状态和牙牙学语的婴儿没有两样,笑料百出。这样的外公有点执着。

  在很多人看来,外公就是这么一个有点固执、有点傻、有点执着的老人,但这样的外公却总能让我们心生敬意。

  窗外,天上的星星繁多闪亮。屋里,灯下那个两鬓斑白的专注的身影一直激励着我坚持努力,赤诚善良。

  外公高一作文600字3

  我的外公如果还在世,今年应该也有六十几岁了。

  外公为人很严肃,总是板着脸。印象中外公的皮肤出奇的光滑,白净的脸上有几道不很明显的皱纹,他的眉毛又粗又黑,眉尖朝着天上,那双看起来很和蔼的眼睛却垂直朝地下,感觉又在生气又在笑,看起来怪怪的。

  外公的衣着也很怪。在家里,他总是穿得“黑糊糊”,但只要出门,就会穿得“白亮亮”。

  外公的脾气最是怪。一次,我们一家去外公家玩,爸爸妈妈有事先走了,姐姐们出去找表姐玩,把我一个人扔在屋里。外公正在楼上看电视,看见我一个人站在那儿,就笑了笑,招呼我过去吃水果。我在他旁边坐下,陪他看电视。过了一会儿,外公突然转过头来,眉头紧皱,冲着我大吼:“叫你过来吃水果,你干吗不吃?把我的话当耳旁风了!”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吓了一跳,急急忙忙往嘴里塞了几块苹果。外公满意地点点头,又转过身去看电视,眉毛也舒展开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电视。我见他气消了,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下来,不过想起外公刚才的表情,真让人不寒而栗,我又急忙往嘴里塞了几块苹果。

  又过了一会儿,外公带我下楼去煮饭。在厨房里,外公还乐呵呵地问我学习怎样,其实外公笑起来还蛮好看的,我也就放松下来了。后来吃饭的时候,外公一言不发地坐在椅子上吃饭,我以为外公还是刚才的外公,就挑起话题,问他身体可好。谁知他竟板起脸来,瞪了我一眼,狠狠地说:“吃饭说什么话,没规矩,给我快点吃!”接着又瞪了我一眼。我连忙低头大口吃饭,再也不敢出声了。看到外公的眼神,总是让我忍不住打个哆嗦,太吓人了。

  这就是我的外公,虽然古怪,但我还是很爱他。可惜前几年他去世了,我只能怀念他了。

  外公高一作文600字4

  太阳在一点一点地下坠,残阳的余晖照耀在外公那慈祥的脸上——题记

  一缕微弱的阳光照在我拿充满童趣的脸上。我正在玩一辆小汽车。玩着玩着,我突发奇想,我要4个木头做的轮子。

  家里只有我和外公,当时外公正在午睡。我快速走到外公的房间,毫不犹豫地对正在做美梦的外公叫道:“外公,外公,醒醒,我要4个木头轮子!”外公睁开睡眼朦胧的眼睛,什么话也没说,翻身下床,穿好衣服,走出房门,找来一根长约1米的木头,又拿来一把锯子。

  外公把木头放在桌子上,拿起锯子,“嘎,嘎……”干起活来,我则目不转睛地盯着外公手中的那段木头。

  外公锯好了一个轮子,我迫不及待地把那个轮子拿来玩,外公锯第二个轮子时,可能因为大意,一阵轻微的“嘎”声后,外公的手裂开了一点点,一朵朵鲜艳的血花一动不动地躺在地板上。血一滴滴地从外公的食指上滴下来。尽管如此,外公还是没有说话。我已经被那个精致的小轮吸引住了,也没有多看外公一眼。

  无意间,我瞟见了外公手指间滴下来的鲜血,心头一震,外公怎么流血了?我鼻子一酸,知道了外公流血的原因,泪珠大颗大颗地从我的脸庞滚落下来,滴在衣襟上,滴在裤子上,滴在……我背脸,不想让外公看见我这副模样。

  应该让外公止血啊!我突然想道。对!创口贴!我翻箱倒柜:“创口贴,你快点出来,这是我目前唯一能让外公手指止血的方法啊。”可是越性急,创口贴越找不到。

  终于,我在柜子里找到了它,我迅速撕开包装,拿出创口贴,又疾步走向外公,把创口贴小心翼翼地贴在外公的伤口上。外公微笑地注视着我,一言不发。贴完后,我扑向外公那充满温暖的怀里,泪水里再次夺眶而出……

  太阳落山了,剩下的余晖照耀在外公那微笑的脸上……

  外公高一作文600字5

  外公是我们最敬爱的老人,如今外公去世了,我们都很想念他。

  10月11日上午,我正在上数学课,林老师把我叫出教室,我心里一愣,只听老师对我说:“你外公去世了。”这句话像晴天霹雳一般轰在我的心头。我飞快地跑下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外公,等等我。我一坐上爸爸的车,就号啕大哭起来。到了外婆家,我跑进房间里,看到几个舅舅忙前忙后,看到妈妈她们哭得那么伤心,看到外公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我知道,我去晚了,我的眼泪又涌了出来。

  我冲出房间,想象着外公慈祥的面容、亲切的话语,想象着外公对我们的各种好……

  外公生前对我特别好。外公家里有很多食物,但他自己不舍得吃,都拿给我们这些晚辈吃,特别是对我。每次只要是我去他家,他都会对我说:“来,博博,多挑一些你喜欢吃的东西,尽管拿。”

  外公还经常夸我。每次我考了高分或者得了奖状,外公都会摸着我的头说:“博博这次考得这么好啊,将来一定会考上一个好大学,我们这些人的脸上就有光喽。”

  外公还总是叫我到顾村去玩。一听到我有假期,就立刻打电话给我妈妈,叫我到顾村去玩,我也从来不会拒绝。当我们要走的时候,外公就百般挽留,我们也不好推辞,直到假期的最后一天,外公才目送着我们上车回家。

  14日,是外公下葬的日子。举行葬礼时,我们都很悲痛,特别是念祭文的时候,我们都泣不成声。送外公上路了,表哥抬着外公的相片,表弟举着竹幡,大人提着花圈,上了一个小山坡,看到装着外公的棺材埋起来的那一刻,我泪眼朦胧,因为我们永远都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听不见他的声音了,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真想大喊一声:“外公,不要走!”

  外婆祭文篇8

  高一关于传统作文700字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四条文明的长河从悠远的历史向我们奔腾而来,三道水痕渐渐淡没或干枯,只剩一汪江水还打着旋儿,涌向更远的未来。然而,我们作为这条河孕育出的子孙,是否还坚守着她名为“文化”的江水,是否还保持着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

  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能力传承我们的文化。民国政界名家吴国桢,于暮年在美国完成了《中国的文化》一书,虽然那时,他早已过了年少气盛的年龄,甚至身在异土,但他心在中华,还有着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所以能够著成这本简单易懂,却又不失科学性与深刻道理的名作。可见,无论年龄与地位,无论家世如何或者身在何方,只有你有一颗热爱文化的心,都能将文化传承甚至发展下去。

  坚守传统文化也是意义重大的。不仅要从个体努力,也要从政府,从国家,保护这一文明的领土不再受任何玷污。韩国,是申遗大国之一。零五年,在端午节申遗中,我国落败;后来,他们提交了“风水”的申遗书;现在,他们又将目光落在了“火炕”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披上了别国的外衣,成为他人的遗产。若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子孙回首,只能看见一片冠着其他名称的历史。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代表它千年历史的结晶。若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人民也将无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属。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保护传统文化,已是迫在眉睫的紧事。传承至今的工艺与习俗,都是千百年炼出的精华,无论失去哪个,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弥补的巨大遗憾。现在,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也开始着手去保护。为学生开设讲座和课堂;给节日设立假期;通过网络为将失传的工艺寻找继承人……。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去保护流传下来的文化!

  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各种名号,或看似离我们十分遥远的专有名词;更是四大发明的伟大,是各种节日的丰富多彩,是四大文明古国无上的骄傲!这些文化,组成了我们的宏伟的历史,也造就了我们辉煌的今天。我们也应抱着感激的心情,去坚守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

  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发扬文化,愿每个中国人,都能为这传承的文化感到无尽的骄傲与自豪!

  高一关于传统作文700字2

  前不久,我和其他小记者看了一场木偶戏。

  这场戏主要讲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因为全程都是说本地土话,实在听不清楚,只能靠妈妈翻译。不过也很开心,毕竟第一次看木偶戏,很新奇,想不到家乡还有这么有趣的艺术。

  后来才知道,木偶戏是我们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了不起。不禁对木偶戏的演员们充满了钦佩。

  演出结束,我们找到演员们采访。这些老艺人的年龄都已有70多了,他们自己说“快不能演了”。

  老演员们告诉我们,玉林本地的木偶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天啊,原来是那么久远的了,太不可思议了。“今天演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就是为你们警醒,这是我们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你们好好传承下去!”

  不过说是这样说,老演员们感叹说“要想传承下去也是困难重重”,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去高档次的电影厅看3D、5D电影,根本不愿意来这,更别说传承下来,到时候可能连会拿木偶的人也找不到……”,说到这儿,面前的这位老艺人眼里有一丝丝亮光,他流泪了。

  木偶戏虽结束,我耳边却动荡着那位老艺人的声音,回想着老艺人说的话。真的,就连爸爸--电脑和手机几乎成为他最重要的宝贝,有谁有兴趣去关心那么“落后”的东西呢?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下去,确实值得人们思量呀!老艺人们和我外公那辈人的兴趣爱好,我们不可能只凭着学业单一地来传承。要想跨过这一个门槛,必须要接好这一棒,告诉后代们,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才可能永久地使它成为我们的骄傲。

  就比如说我们的敦煌壁画,日子是一年年地过去,可是,总有一天它终究会消失,那我们的后代,就只能在它没有消失之前,尽量去把它拍成记录片,放在文学馆里存放着,给后人们看……我们的木偶戏也不例外,当然少不了影音资料,但如果我们继承了文化的传承,它就不会消失!

  高一关于传统作文700字3

  这一天,我们一家又忙乎起来。瞧,爸爸、妈妈和我在房间里整理旧衣服,给它们找“新主人”。

  “这可是一件我非常中意的衣服,现在长胖了,穿不下了,哎!”妈妈拿着她那件绿色的运动衫在自己身上比量,非常惋惜。妈妈看了我一下,眼睛一亮,把运动衫套到我身上,拉着我前前后后地看了一通,兴奋地大叫:“正好合适!”爸爸也在一旁连声称赞。

  我们将一些旧衣服重新洗干净、晒干,然后叠好、打包,送到小区楼下的“爱心捐助站”。而我那些比较小的衣服,则是送给五岁大的表妹穿。

  还有一些衣服送到外婆家,他们家里也挺热闹的,二舅妈也正忙着整理旧衣服。

  我招呼表妹过来,给她套上一条我穿过的草绿色毛衣。表妹有一个圆嘟嘟的大肚子,所以衣身正好合适,只是袖子长了一大截。外婆刚好走过来,她边帮表妹挽起过长的衣袖,边说:“小孩子嘛,个子长得快,现在将袖子用线给缝起来,过两年长高了,把线挑掉,这又可以穿两年。”说完,立马找来针线,亲手将袖子缝起来。

  二舅妈也整理出表妹一些周岁时穿的衣服,让我搬到大舅房间。房间里,才刚六个月大的二表妹小可可在摇篮里睡得正香。衣服是大了些,但再过几个月,基本上都可以穿了。小可可在睡梦中露出了甜甜的微笑,好像在说:“这些衣服我真喜欢!”

  就这样,我们的旧衣服又找到了它们的“新主人”。“大手牵小手,节约我先行。”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高一关于传统作文700字4

  今天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中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据说这天一般处在惊蛰前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一大早妈妈就带我去理发店理发了,虽然前来理发的人很多,但为了能“龙抬头”,我还是耐心地排队等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漫长地等待后,终于轮到我理发了。

  听说今天下午将在金钟山文昌宫戏台举行民俗文化活动,有歌舞、武术表演等。从理发店出来,我就跟着妈妈迫不及待地向金钟山飞奔而去。

  妈妈告诉我:“二月二,在我们会泽是很隆重的节日,这也是一年一度的耍山节,这一天非常热闹,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赶来金钟山拜祭文昌帝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会泽特有的耍山节。”

  来到山脚下,这里早已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通往山顶的石阶拥挤不堪,我们只好选择走小路爬上去。在路上,妈妈给我讲了金钟山的神话故事,传说从前有九条蛟龙祸害会泽人民,它们无恶不作,使得会泽人民民不聊生,后来文昌帝君听说了这件事,就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文昌爷爷用煮稀豆粉的大锅扣住了九条在会泽金钟坝子作恶多端的蛟龙,后来这口大锅就变成了现在的金钟山。蛟龙被文昌帝君铲除以后,为了感谢他为民伏龙除害之善举,在清雍正末年或乾隆初期,会泽人民捐银献款,在山顶上建盖了文昌宫。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成了会泽人民游山的传统佳节。每年的这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百姓涌上金钟山,祭拜文昌帝君,祈求他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正当我听得入迷时,金钟山顶到了,“文昌参天地、民俗贯古今”文艺活动已经开始了,数千名当地群众及游客正在古戏台前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文艺节目,今天的民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群星荟萃,包括祭拜文昌和敲响二月二的钟声及优秀传统文化展演等,其中我最喜欢我们东风小学同学带来的舞蹈《最美铜乡》和金钟山武术班带来的武当功夫《武魂》以及我们的老师们带来的《精忠报国岳氏家风》等节目。

  和风弄韵歌声起,妙曲融诗笑语频。欣赏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我度过了愉快的金钟山“耍山节”。

  高一关于传统作文700字5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的如诗文之雅趣,有的如曲乐之悠扬,有的如对联之巧妙。而我最喜欢的,是写意的国画,那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净化。

  望·初遇

  初遇国画是在一次美术展览会上,至于画的内容却也记不清了,只记得看到那幅画,我只觉很美,美得让人移不开目光。从那次开始,我总是央求父母让我学习画国画。也许,这就是意境之美吧。

  寻·相知

  父母给我找了一位国学老师。初学之时,大概就是老师画一笔,我就画一笔,画完心中总是不解:为什么每笔都和老师画得差不多,画完的整体却不如老师画的那么好呢?怀着心中的疑惑,我去问了老师,老师告诉我:“国画是离不开生活的,你需要在生活中多观察,看到万物之间的联系,你的困惑就可以解答了。”我趁着假期与父母走访许多奇山异水、名胜古迹,随着游览的脚步,我似乎也渐渐体会出来什么是物体的透视,怎样搭配才能最好地体现出画者要传达的意思。

  高山配流水,近处是潺潺的流水,水边杨柳依依,垂在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远处是雄伟的山峰,雾气袅袅,山尖在云雾之上,显得更加挺拔。一幅幅作品的完成,意境也越来越深。画笔或勾勒或渲染都是一次次美的享受。这,就是画之美,更是意境之美、文化之美。

  悟·相识

  随着我画技的提高,老师告诉我,一幅画如果给人留下的印象只是美,那绝对是失败之作。一幅画是该有神韵的,就如山水与花鸟是分不开的一样。如果在杨柳的枝头添一只小鸟,如果在空中画几群归雁,给人的感觉会大不相同。我开始用笔尝试,渐渐发现,我添的事物也不能随意,必须与所表达的情感一致。就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如果想描绘春日之景,就需添几只鸭,而若是画秋日之景,画鸭子则是万万不可的。古人偏爱四君子“梅兰竹菊”,寄与高洁的志向;几匹奔腾的马,便可体现奋求上进的决心。这和诗文中的意象倒是相似,惜别画折柳,相思即明月。国画,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在景中寄托了画者的心情。再看一幅画,我仿佛能与她沟通。透过画,既看懂了画者,又是自己情感的升华。

  每次画画,我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心情。但每次画着画着,我的心情都渐渐归于平静。国画之于我,更像是一位无话不谈的朋友,同享快乐,共担痛苦。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我有责任去继承,却更享受接触文化的过程。


标签:外公我们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