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天狗电影 [摘要]2006年涌出众多不同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30 17:27:07 分类:指南 浏览:123


  [摘要]2006年涌出众多不同类型的电影,娱乐片《疯狂的石头》,文艺片《喜马拉雅王子》,商业片《夜宴》等,作者认为《天狗》的故事最能打动自己。本文梳理了该影片题材、镜头语言剪辑声音、人物等各方面特点,并对中国电影的走向作一些讨论。

  [关键词]《天狗》特点 中国电影走向

  电影讲叙的是中国经济开放后某地农村出现的新的斗争。

  题材现实,故事出新

  不同于那些表现背叛,张狂,奢华,的题材,这部影片注重社会客观存在,以敏锐的目光抓住现实,叙事真实,属于真实影像。立意正面、光明。善良的天狗处于守势,做恶的孔家三兄弟十分嚣张,但恶对善下手时也是自己走向尽头之时,在善和恶的对立中,恶遭到了批判,故事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影片叙事结构不复杂,杀人案情不悬乎,讲到村里打架继而发生了杀人血案,凶手还曾经是战斗英雄,然后从两路线展开:乡派出所干部来村里办案调查,村长、村民的言论是一条线索,犯人天狗留有一本日记交到了县干部手中,插入回忆又是一条线索,故事脉络清楚。两组人汇合后,案子很快得以告破,真相大白于天下,天狗是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被迫杀人的,大家做出明确一致的结论,塑造了平凡又伟大的英雄形象。

  正视中国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路程上,由于监管体制的建设没有跟上。物资丰富后劣根的人性却违背了美好的初衷,走入了另一段弯路,首先富裕了的农民却变成了新霸,这是新环境下特殊的产物。如果不是像天狗这样无数有良知的人的自觉维护。将会进入竭泽而鱼的恶性循环,这是警钟,也是对那些妄想靠不法手段一夜暴富,搅乱改革的人的警示。

  与血色浪漫,改革浪潮,财富传奇等大题材偏远了点,与精英的生活距离远了点,《天狗》正如一缕平民清风,小故事自然简朴,没有多少社会经历的人都能看懂,经典有代表性更是意味深长,这是中国电影一种可贵的尝试。

  天狗这个英雄人物并非“高”“大”“全”,没有成为抽象符号,他从战斗英雄落魄到杀人犯,生活中平凡普通甚至还软弱,这样的孤胆英雄具有典型性,而这种典型是有具体环境,整个村子是一个封闭的生存空间,出现强权的三兄弟,群体又无自我意识,其妻子还抱有幻想,天狗在部队的教育下,具有清醒的头脑和很高的政治觉悟,天狗同村民的识时务形成对立,却不妥协,凭一人之力与其抗争。

  其次,邪恶势力并非完全来势汹汹,他们也讲究策略颇具才干,当然是一心为私牟利,村长又是墙上草的作风,村民有些盲目旁观,即使良心未泯者,畏惧强势也以保身为主,这样的村霸就一直没被上级察觉,直到发生了杀人案,天狗的清醒与村里人跟随暗流不同,使天狗极度孤独,他不是全知全能的救世主,他挺身而出是大家都清醒之下的选择,优秀可见,所有人一起衬托了天狗这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的英雄人物。

  杀死村霸后,儿子长大也去部队了,用行为给予天狗最好的安慰,也表现了编者的立场,电影结尾深情一笑,简洁的画面充满了诗意,风格发生变化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意愿,现实社会中矛盾不可调和是无可奈何的存在,但人们执著的相信未来还是光明的,温和的语言是为让世人接受警醒的办法,过分刺耳的呐喊有时会令我们脆弱的人类掩起耳朵。

  动感简约的影像,浓郁诗意的情感

  思想和良知先于技巧,技巧将艺术的思想表达出来。本片镜头朴实又简练,题材虽小,细节丰富,内涵深刻,拍摄一点不马虎,开篇就听到喘气声,低沉的“咚”、“咚”声,一个逼近俯拍镜头对准倒地的天狗,封闭性构图,画面几乎全被满脸鲜血身受重伤的天狗占据了,跟着慢摇,画面充满压抑感,恰当的表现了残忍和紧张,流畅紧凑的节奏能很好的吸引观众,随后的三声枪响,既交生了杀人事件,又做了个伏笔,抽丝剥茧一点点还原。直到结案时才完整展现了杀人的全过程。天狗被打的画面后头又出现了一次,以仰拍的方式突出参与殴打的村民,摇晃的四周,闪回天狗刚到这个村子时,村民唱着热情的迎客歌,夹道欢迎的欢喜场面,与开篇呼应却手法角度相异,加深人们的印象又不重复。

  交代环境时,光、图都为表现落后的原始的农村面貌服务,外景拍摄不太漂亮,但不粗俗,与同样农村题材《那人那山那狗》比,后者外景鲜亮以表现当地人内心的美丽《天狗》中用土黄和暗绿色,画质的粗灰与叙事相得益彰,还原出一个缺土少水落后的村落面貌。表现出那里脏,杂乱,贫瘠的环境,及恶劣环境中生存的人的劣质。

  与落后的村子面貌比,孔家兄弟房子的外观,门口雕有三条龙的石壁,在不多的镜头足以显出豪华和霸气。反映导演对拍摄角度的精心安排。另外用特写表现的例子是,在被滥砍滥伐了的林子里,主观镜头高速摄影虚化滥伐后留下的树桩,结合实拍某一处几根树桩,营造了伐木数量和范围之大。

  镜头传达情绪感染力强,无论舒展还是动感,适当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丰富情感:在回家车上节奏轻松,因为天狗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梦想宛如向前直奔跑的车:进村迎客欢快的一场戏中,迎客歌声注意了层次感:乡民读天狗退礼后贴出的告示书时,运用拼贴手法处理声音,高低粗细不同的发音,仿佛人们在七嘴八舌议论:天狗回城路上遇到孔家三兄弟中的老大,狭窄的空间里聚集了一大群人,镜头对着坐在三轮车上的天狗略微俯拍。没有夸张又将欺压与反抗间碰撞的火花表现的饱满:决心与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天狗掉头返回,蜿蜒的小路给了长镜头全景,凝重的画面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愤慨的意味。

  美中不足的是办案与回忆时空转化交代不清楚。过渡不自然流畅有些跳,如果想减少画面的拖沓,直接转场,就应该做好必要的铺垫,另外,运动中的镜头跳轴,出现反方向,这些都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

  妻子洗澡镜头移动到帘子口,露出一点的胳膊,没什么意义,不需要的情节眉毛胡子一把抓,表现多余便会成为表达的障碍。

  细节真实新鲜

  细节主要起到铺设,推动情节发展,帮助塑造立体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

  迎宾歌载舞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却设计了孔家兄弟冷言冷语的细节,与《黄土地》中的迎客经典场面区别开了,热情的待客之道变成有目的的行为,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具有很强的嘲讽意味。

  退礼时天狗老婆私自藏了红包到后来气愤的甩还给村长。细节描写出由天真到醒悟的思想变化过程。

  乡干部来调查案情,使用反语侦破谎言得到真像,一位精干的侦察人员形象栩栩如生。

  回乡车上,天狗像弟弟一样依靠在老婆身上,到后来被断水嘴皮干了也坚持买可乐不肯低头,妻子都拗不过他,英雄反完美造型。强势的妻子成了陪衬,人物性格表现的含蓄又有张力。

  开场妻子展示了辣厉的性格,为后来大 闹村长家的戏做了铺垫。

  孔家兄弟从他们的车,皮衣服饰,屋檐的装饰,石壁几处生活细节,还有小孩被骂。家长对他畏惧的态度,那胡作非为霸道的作分,突出重点又不过分直白渲染展示给了观众。

  结案时,听说孔家三兄弟都死了。县干部带着怕事的村民在村霸家门口的台阶上撒尿,这个细节幽默有些过了头,县干部形象一直正经严肃,一下转变成这样,反差太大太快,说服不够,拿泥块扔向三龙壁要更符合县干部一贯的作风吧。

  表演真实自然,演员投入动情

  影片全部采用方言演出,与环境相符,很好的还原了地方特色。

  所有人物性格不是单一的强悍软弱,为大家熟悉又不太熟悉,充满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做为英雄形象,天狗没有文明如同精英分子。或满嘴粗口大大咧咧,他外表与群众演员没区分,融为一体,在妻子面前性格柔软,看似被妻子抢了戏,但在三兄弟家“不合时宜”动情的表达爱国情感,最后林子里杀了村霸,软硬不吃与外表形成巨大的反差,才有了强烈震撼人心的效果。

  天狗妻子一点小事就吵闹不休的农村妇女形象。骂骂咧咧就感觉真实,不会让人反感说粗口。

  村长是个虽八面玲珑但有能力较清醒的角色,表现过头就很容易演得油滑缺乏说服力的,结案那一刻他表现得很有骨气,既扭正了形象又有喜剧效果。

  故事有戏剧冲突比戏剧更有生活的张力。影片外部节奏松紧得当,表演内部情绪充满张力,饱满的如同迎风张开的船帆。

  天狗靠自己力量打了一口井,欣喜的他招呼妻子喝水,而妻子刚去村头强行挑水遭到侮辱。回到家一脸不高兴,画面没有多余的语言,就把激动与伤心的碰撞,百感交集的情绪表达出来了。

  砍和护林间的斗争形成强大张力,一方是人多势众,财大气粗,一方人单力薄,却是战斗英雄,正与邪的较量不容妥协又力量悬殊。

  结尾天狗儿子会心一笑,省略其它表情动作,令观众动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这部电影不能说没有毛病,但真的让人佩服导演戚健的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同时讲究镜头语言,这是一个充满血性很可爱的导演在向平庸说“不”,但推向市场的策略要改变。欣赏此片的观众如果与之失臂,会感到遗憾的。

  无论哪一种电影美学观,现实总不应该被贬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早期形式风格都有很强的现实性,并且取得成功,如果走商业道路。渲染虚假的情感,编造人物和情节,再如何大制作雄伟壮阔的场面,技术高超的设计镜头,追求豪华视觉,以给人强烈印象,愚弄大众终将愚弄自己。盲目乐观,妄自尊大不是要和平求发展这个时代的声音,而是虚华的、表面太平盛世的产物。

  诚然,贵族式的电影让人羡慕,但平民化电影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观众其实始终清醒的,电影不应以煽情去主宰观众,又期待观众去认同。

  艺术不是复制品,如果中国电影一味追赶好莱坞,终将昙花一现,只有在学习好莱坞同时立足根本,如今电影市场的比拼味慢慢成火候,不再是一家独占。或同类题材一拥而上。那些正视民生,以人为本,投以同情与理解的人文关怀。表现社会中下层人们形形的生存状态的电影才会真正震撼人的心灵。中国电影在相当一段时间缺失了的社会责任,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电影生存环境,这种环境将不会利于中国电影市场竞争力的培养。

  电影更像是时代的晴雨表,以良知做准线,上下反应灵敏。想观众之所想,是艺术家的良知和本分。

  这部电影就是一种尝试,让我们看到本土电影人的思索和努力,电影环境也在慢慢转变,期待更多有个性的作品,创新的技术水平,满足或培育中国观众,“韩流”或是“日风”将不会成为恶梦,中国电影也会走出自己的宽阔大道。


标签:电影镜头表现中国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