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成都软件园猝死 2007年7月18日下午,年仅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08 10:49:11 分类:答疑 浏览:144


  2007年7月18日下午,年仅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在深圳梅林某小区的楼道内自缢身亡。进入华为只有60多天的他,生前曾多次向亲人表示工作压力太大。

  2007年8月11日,在长春市国联小区,华为长春办事处员工赵炳与人在电话里争吵20分钟后,纵身从7楼跳下身亡。

  2007年12月5日上午,在深圳华为工作的乔向英起床后进入洗手间梳洗时突然倒下猝死。

  2008年2月26日,位于天府软件园的成都华为研发中心的员工李栋兵从8楼纵身跳下,当场死亡。

  2008年3月6日,华为深圳坂田基地员工张立国在研发基地餐厅跳楼身亡。

  近几年来,华为员工自杀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华为老总任正非也曾在内部承认,“员工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不断增多,令人十分担心……”

  华为是我国IT行业的翘楚,我们不排除华为因为“树大招风”而在员工自杀事件上成了众矢之的。我们反对恶意炒作华为员工自杀事件,但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应该深入地思考:是什么造成华为在员工心理问题上陷于被动局面,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对于同样处于巨大经济环境变化中的其他企业来说,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工作压力是罪魁祸首?

  是什么造成华为员工的心理健康出现令人担忧的问题使企业陷于被动局面呢?是否是华为员工的工作压力过大?我们的回答是: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华为的员工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这表现在多个方面:在企业文化方面,华为的“地铺文化”、“狼文化”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词汇;在工作量方面,华为的员工经常加班……但是,这是不是就能说明工作压力过大是华为员工自杀的罪魁祸首?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压力过大是导致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为什么同样大的压力情况下,只有少数人会选择自杀,而大多数人没有选择自杀呢?第二,工作压力过大是不是足以导致个人的自杀?

  实际上,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但对于大多数真正由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自杀的情况,必然需要伴随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个是个体的人格特征有问题,或心理素质状况比较差,这点能回答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同样的压力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不选择自杀的问题;另外一个条件是,多种负性生活事件和工作压力一起在某个时间点都集中到了自杀者的身上,换句话说,自杀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工作,还包括了其他的一些负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引起人们的心理压力,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个体是一个潜在的压力应激因素,同时再加上工作压力的作用,对自杀者的自杀行为就会起到“扳机”的作用。

  另外,社会支持也是阻止自杀形成的重要保护因素。在精神应激的状态下,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对心理刺激的很好的缓冲,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应激时,能从家庭、朋友和同事等处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社会支持缺乏往往预示着情感反应的结局不良。

  因此,工作压力过大不完全足以导致个人自杀,它只是其中重要的压力因素。自杀行为是在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彼消此长的影响下,个人素质与应激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个人心理状态(抑郁、缺乏主观社会支持、人格和心理特质等)是自杀未遂行为的内因,达到一定强度的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工作压力过大构成自杀未遂行为的诱发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此外,从压力的角度来分析,员工的压力来源也是多方面的,不能片面地认为工作压力就是员工压力的唯一来源。如,刚踏入社会的年轻员工本来就面对着巨大的经济、个人生活压力,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压力源。另外,家庭问题、失恋、同事矛盾、时间管理不恰当等,也是对员工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压力源。除此之外,在人格特征方面,研发型人才更擅长的是与机器打交道,在遇到心理困境时,并不擅长于与人交流沟通来疏解自己内心的苦闷,这也是产生自杀的重要因素。

  再有,心理素质对于自杀者也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心理素质不好、免疫能力差的员工,在中等压力源的刺激下,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容易超过自己的极限,就可能会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可能是员工自杀的重要诱因,例如生活被物质化,使员工失去精神和价值的追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走极端者的心理可能出现了对自我价值认知的模糊。随着员工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同时重视对自我本质的追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理论认为,人们在人生中总会希望有高峰体验出现。比如,人们结婚或是生子,或是事业登上顶峰时,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到不同的高峰体验。一些员工在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压力下,无法获得自己生活本质的意义。人不是机器,因为有情感所以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因为觉得生命对他已经没有意义,这种无意义感促使他选择了自杀这样一种极端方式。

  再就是自我的需要始终无法得到满足。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杀动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对当事者来说极为重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引起的。人想获得某种需要而在行为中受到阻碍或中断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心理学上称为挫折。经长期的或严重的挫折,当人的耐受力无法承受时,便会产生无力感和无助感,在一定的诱因引发下,就有可能促使人逃避现实而选择自杀作为解脱的方法。因此,也可以说自杀是个体在心理处于无助状态中,在特定诱因驱使下故意采取对生命自我毁灭的意志行为。

  引进EAP能否

  杜绝自杀和心理问题?

  华为针对员工自杀事件和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进了EAP,这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措施。但对于引入EAP的企业来说,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只要EAP引进了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另外,从目前来看,有些企业引进EAP只是一种形式,实施不够深入,管理者重视不足,这也是EAP发挥实质作用的一个重大障碍;此外,在具体的项目操作中,还可能出现如下一些问题:

  从可供选择的服务项目来看,服务项目过于功利化。EAP聚焦企业、员工及家属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在希望实施EAP时却比较功利化,希望通过短短的时间就可以马上解决员工心理健康方面的所有问题。

  从EAP团队的组成成员来看,成员构成比较单一。有的EAP团队仅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具备企业实际经验但是同时又具备心理咨询能力的EAP专家较少。因为EAP要解决的,是员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包括工作环境中的问题,因此,团队成员应该包括管理专家、企业教练、企业文化师、测量/统计学专家、心理学家/心理咨询专家、个人职业规划专家/员工发展顾问、人力资源专家、婚姻家庭关系专家等。实际上是整合了各方面的支持力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从企业EAP的实施流程来看,在制定EAP实施方案前,缺乏调查研究。EAP是一个时髦的词汇,但是,并不是说任何有用的工具与方法拿到每个企业都可以用,在具体的实施中,既要借鉴国外企业的经验,更要有本土化的准备。在实施之前,充分了解本企业员工的心理状况,以及整个企业的心理环境质量如何,从广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中发现关键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科学、优选的方法,找出最可能的原因。

  从员工反馈来看,EAP的实施缺乏员工的互动与反馈。企业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引进EAP,但是却忽视了员工的需要以及反馈,实施EAP的效果就可想而知。注重员工的互动和反馈,提高配合度。在最初引进的时候大家可能热情都很高,但是EAP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要有专人负责、督促和落实。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问题提供保密和及时的察觉以及评估服务,以保证员工的个人问题不会对他们的业绩表现有负面影响。

  从形式来看,EAP的活动比较单一,不够丰富。EAP是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需建立相应机制,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开通热线电话、建立网上咨询和沟通渠道、进行团体辅导、开辟咨询室等,使得员工能够顺利、及时地获得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帮助和服务。但目前很多EAP项目活动比较单一,或者活动虽然比较丰富,但深度和持续时间又不够。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

  应该怎样做?

  针对EAP操作中的问题,我们除了以上的相应的措施外,还要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措施和手段,以保证企业员工具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员工的心理危机和压力的承受能力。具体来说,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招聘。在招聘的时候,增加对应聘者的心理人格测试,通过人格测试了解应聘者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如,人格测试中我们可以关注自尊。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自尊稳定性差的人很关心外界的评价,对别人的反应非常敏感。被批评时,他们的自我感觉就趋于糟糕;得到积极反馈时,他们又趋向于自我感觉极其良好。低自尊者经常为讨好别人而行事。自尊稳定性差的人自我价值感不断地动摇,一个坏分数,一个粗鲁的对待,一次违约,都会引起他们对自我的怀疑;而一个好分数,一句恭维话,则会让他们感到骄傲和喜欢自己。因此,自尊稳定性差的人更容易感受消极情绪,比如生气和抑郁。那么,我们在招聘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测试并不过关,就应适当考虑是否放弃了。

  针对性培训。对员工开展压力应对、情绪调控、工作与生活协调、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或团体辅导。一方面增强员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帮助员工掌握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手段和技术,使员工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够及时自我调节。

  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应塑造一种人文关怀较多的企业文化环境。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中,大多数员工都是科技研发型人才,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无法否认,“床垫文化”、“狼文化”等曾为企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我们都知道人力资源是第一发展力,如果员工都只是因为在竞争、经济压力下而不得不拼命工作,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企业更长远的发展。纵观世界500强的企业文化,往往以塑造人文关怀环境为己任,让员工自觉自愿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才华,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面对着压力。员工个人应该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企业应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服务作为一种福利提供给员工,以尽量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标签:员工心理压力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