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春夜雨霏霏 春夜雨霏霏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05 04:40:33 分类:指南 浏览:71


  春夜雨霏霏篇1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987年5月。海峡两岸行将开放而尚未开放。离乡去国旅居台湾近40年的湖南衡阳籍名诗人洛夫。给我寄来了他的新作《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在引用《诗经?小雅?采薇》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作为诗前小序之后,这首长达120余行的抒情长诗的开篇即是:“君问归期/日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巴山的雨中/N载我渡我的雨啊,奔腾了两千年才凝成这场大雪,落在洞庭湖上,落在岳麓山上,落在你未眠的窗前。”往事越千年,当代诗人洛夫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汲取了诗的灵感,让自己歌喉乍启即不同凡响。

  李商隐(约813年一约858年),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自祖父起迁居荥阳(今属河南郑州市)。开成二年(837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弘农尉。当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李商隐娶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为妻,为牛党所憎。卷入政治斗争旋涡之中,一生沉浮不定,仕途坎坷。罢官后闲居郑州,郁郁而终,时年仅四十余岁,尚在大有可为的壮年。

  李商隐是晚唐诗之重镇,与杜牧齐名,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除以诗名世之外,李商隐复擅骈文,他与也以骈文著名的温庭筠、段成式皆排行第十六(如李白在同祖兄弟中“排行”第十二,故世称“李十二”),所以他们的骈文时号“三十六体”。李商隐最优秀的诗作,是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悱侧的爱情诗,从今日的流行歌曲《昨夜星辰》里,都可以听到他《无题》诗中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的遥远的回声。他的部分作品因寄托太深多用典故而不免流于晦涩,但多数作品构思精巧,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情韵悠长。他的绝句深细缔邈,克服了中唐一些绝句平直浅露的弊病,他的律诗典丽精工,是继杜甫之后在律诗特别是七律创作方面成就最大者。在他现存的250余首绝句中。有许多咏史、怀古、写景以及抒写爱情主题的名作,如:“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问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咏史》);“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楼上黄昏望欲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

  而《夜雨寄北》一诗,更是李商隐众多珍珠般的绝句中最晶莹的一颗。此诗写于大中二年(848年)前后。李商隐其时流寓巴蜀,在剑南东川节度使府做幕僚,他的夫人王氏留居长安,所以此诗题目一作《夜雨寄内》。有人也认为此诗是写给长安的友人的,但从全诗的意境与别题“寄内”而言,还是认定写给妻子为佳。这首诗,抒情情深意远,构思婉曲回环,借用音乐的术语,是一阕情切切而意绵绵的“回旋曲”。诗人以当下的情境“巴山夜雨涨秋池”为抒情的中心。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空间上从远在长安的对方写起。可见双方忆念之深,相聚之难。次句回到诗人写诗的此时此地,空间是巴蜀,时间是撩人愁思的淫雨霏霏的秋夜。这样既表现了诗人当下的羁留景况与相忆之情,也补足申说了“未有期”的原因。如果说。前两旬主要是从空间上分写对方与此地,那么,后两句则主要是从时间上合写未来与现在。“何当”,系“何时”之意。“剪烛”,烛心因久燃而结成穗状的烛花。剪去则烛光明亮。“何当共剪西窗烛”,相见无由,一个“共”写出的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他日。夜闲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句)时谈些什么呢?“却话”为“再说”、“还说”之意,“却话巴山夜雨时”,意即未来重聚之日。我们再来互相倾诉此时此夜的相忆之情吧。全诗就是这样一笔从未来荡回到现在。构成了一个首尾相应婉曲回环的艺术整体,前人曾美其名日“水精如意连环”。产生这种章法与音调上曲折多姿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除构思巧妙之外,还因为李商隐喜欢在诗中重复某些字句。如“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亥Ⅱ意伤春复伤别”(《杜司勋》),“地险悠悠天险长”(《南朝》)等等即是。而在《夜雨寄北》一诗中,“期”字两见,“巴山夜雨”更是四字重出。绝句本来一般应力避重字,李商隐却偏偏犯难冒险而取得成功,说明他在夕阳西下的晚唐,确实是才情并茂的诗林高手,才识无双的诗国大家。

  春夜雨霏霏篇2

  窗外是一块荒地,昔日茂盛的杂草已经有些卷意,默默的接受着秋雨的洗礼,就像一位老妪,垂首回味着逝去的青春。

  秋雨沙沙。窗户的玻璃上流下了道道泪痕,或许那是失落者的悲寂。

  秋雨霏霏。墙角的几株桂树,枝头缀着嫩蕊,小心的隐在绿叶间,露出了一点生命的希冀。或许正是它的灿烂才驱赶了一点人们愁肠百结的心绪吧。

  或许,秋雨是多情的。潺潺不绝,人们的心灵变得轻纤了,雨打着落叶,它触动了彼此有些陌生的心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池秋水,一帘秋梦,道出了几多离愁。

  秋雨是沉静的,听那噼里啪啦的声音,荡涤着人们的心灵。啊,我们有幸在一片宁静中去聆听大自然的乐音。

  春夜雨霏霏篇3

  诗言志,无情不能为诗。诗需要景,无景则情无所依。诗若单纯写情,就像一棵树不长绿叶,形象干枯;诗若单独写景,则像一个草人穿上华丽的衣裳,灵魂却无。融情入景,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诗的境界。

  我们看一下中国诗的特点。

  “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朱光潜先生三句话道尽了中西方诗的差异,也高度概括了中国诗的特点――委婉,微妙,简隽。这六个字,再浓缩一下,就是两个字――含蓄。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说,相对于西方洋洋洒洒的诗歌“巨厦”而言,中诗是“微雕”的艺术。诗体的限制,正好让诗家们在有限的字数里寻找无限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诗学精神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是中国诗人所追求的“含蓄之美”之所在。

  美国汉学家斯蒂芬?欧文的观点,代表了西方人对中诗的理解:中国诗人擅长谜一般的含蓄陈述――在情感表达上遵循抑制法则,寥寥数笔往往描绘出一种感情充沛的境界,读者需去寻绎字面下隐藏的真意。

  林从龙先生在《诗苑寻芳》中谈到这一点时,以《诗经?采薇》中的四句诗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他说,从表面看,这四句话是写景;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戍边士卒深沉的感情。前两句抒发了征夫背井离乡时对亲人依依不舍之情;后两句则反映了征夫沙场归来时的颓唐晚景。诗含蓄,深沉。景语即是情语。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脍炙人口的抒情佳作。起句点题,第二句是诗人无限羁思离愁的集中表达。“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古为蛮荒之地,凄凉之地,官员被贬谪之地。诗人此时身在异乡,远离故土,思念之愁,寂寞之苦,日日夜夜无不噬啮着他的心灵。因此,只“巴山”二字,已让读者咀嚼到了诗人一腔的孤寂与郁闷。“自古逢秋悲寂寥”,而从后五字中的一“秋”字,我们可以想象出,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季节,诗人犹羁旅天涯,归期遥遥,内心的苦楚可想而知了。但这些信息只是“地点”与“时间”,惹人愁思的、令人肝肠寸断的是“夜雨”,是“秋水”。

  漫山连绵的夜雨,倚窗无寐的旅人,一池高涨的秋水,寥寥几字,让我们如临其境,所表达的愁怨,亦感同身受。夜雨是愁,秋水也是愁;夜雨无尽,愁亦无尽;秋水在涨,愁亦在涨。诗句委婉,含蓄,隽永。不着一“愁”字,而字字是“愁”。

  唐张继的《枫桥夜泊》更是运用“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典范。

  诗人羁旅异乡,夜泊霜江,一轮惹人愁思的秋月刚要落下山去,栖乌乍起,并伴之几声凄厉的啼叫。本来已是夜寒逼人,难以成眠,此时更孤寂难耐了。但张继描绘景致的诗笔并未至此而止。几处光焰闪烁的渔火,渔火映照下的红叶稀疏的枫树,与前面句中的残月、惊乌,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图,而这些景物无一不使“船”中“客”黯然神伤。一切的“景”都与“情”联系在一起。

  若按绝句“起承转合”的写作技巧,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就要转到“抒情”上来。如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如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但张继则继续写景,于是就有了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全是写景,但细致分析一下,就可窥其中奥妙:夜半,表面是指时间,实际则暗指了诗人夜半尚未入眠的状态;客船,则表明人在旅途。夜半的钟声是凄清的,是令人神伤的,从遥远的寺庙中一声声地荡来,带给一位异乡游子的,可谓是温柔的伤害!

  优秀的诗人,多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武元衡《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满洛城。”李群玉《九子坂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正穿屈曲崎岖路,又听钩格磔声。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岭阻归程。此时为尔肠千断,乞放今宵白发生。”

  苏轼评王维的诗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即指景;画中有诗,诗即指情。情景交融,水乳难分,自是诗中上品。

  春夜雨霏霏篇4

  古者常于幽谷危亭送别,或薄酒对酌,或品茗相向,唯依依之情亘古难舍。屈子别于邺城,贾傅泪尽于长沙,崔灏登临黄鹤楼,李太白挥手孤帆,无不倾注着无尽的哀怨与凄迷。离别之痛,于游子,于慈母,于思妇,于征夫,于明主,于贤臣。无不是在或窗前明月,或有约不来,或处江湖之远,或不知秋思落谁家之时之际而潸然泪下,而挑灯夜盼。

  慈母手中线,缝得了游子身上衣,却牵不回游子的宦海浮沉;可怜无定河边骨,纵能力挽江山于不倒,却拭不尽春闺梦里的珠泪;汉武横扫胡骑狼尘,却蹉跎了李广冯唐,魏武吟不尽青青子衿,终等不到霸业同辅。

  社稷痛失,情义永决,是望帝托杜鹃的无可奈何,是苌泓化碧的心有不甘,霸桥折柳,情思无限,驿寄梅花,义绪深远。别之伤,是菱镜上一道再难弥和的裂痕,别之思,是满天飞舞的无尽杨花,别之恨是天上人间总不见的魂牵一缕。

  别之于青草,是萋萋满离情,别之于夕阳,是挥手自兹去,别之于情侣,是执手相望泪眼,别之于亲人,是悠悠赤子心别之于友人,是共话巴山夜雨西窗时。

  惜红豆之相劝兮,悯金谷之年年恨日月不流兮,怨回风与舞雪。君子游兮不归,王孙送兮霏霏,念思之悄然,悔轻付于天际。

  别之恨,是漫漫无崖,是绵绵无期,想时空只悠悠,何独我之情伤?

  春夜雨霏霏篇5

  我心里的阳光是快乐。笑一笑,解万愁,胜似千杯酒,风雨过后彩虹依旧。风停雨息再回首,清风舞袖,乘风绿柳,白云悠悠,桃花正秀,一波江水一樽月,逐云千里百花流,笑傲万古千秋。

  我心里的阳光是希望,在孤冷的夜里,在起风的夜里,在没有月亮的夜里,点一盏明灯。静听风路过窗外,看黄晕的灯光弥散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努力捕捉远逝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静待风止,静待花开,静待黎明,静待又一个雪融春暖……风再猛也会止,雨再大也会停。满怀着希望,在深冬的鹅毛大雪中等待霏霏细雨的梦呓,又何尝不是一种飘逸的美好……

  我心里的阳光是勇敢。面对深不见底黑洞般的重重困难,不要逃避,不要退缩,任身躯被黑暗吞噬,照亮全宇宙的爆裂后是永恒的新生!置身于一片阴暗的森林中,不要因浓重的夜幕而胆怯,不要因荆棘和藤葛的羁绊而滞留,只需要朝一个方向努力行走,相信前方就是森林的尽头,前方就有浪漫的鲜花,前方就有华丽的黎明!

  只要心中盛满阳光,无论刮风下雨,生活都处处是晴天。

  阳光点点?快乐绵绵?雨洗后的天空无比湛蓝?我知道?今天又是新的一天?溢满鲜花、微笑和一路秀美的风景?融入如歌如梦的青春年华

  春夜雨霏霏篇6

  知道是夜,乃斜依床头,静听那潮润的清韵,听雨点落在树上,落在花上,落在草上,唰唰啦啦不绝于耳,似无数灵巧的纤指轻敲键盘,音乐般好听。

  我不懂写诗,但据说那音乐般好听的夜雨,常常可以引起诗人的灵感,助长孤寂的思绪,发为千古绝唱。唐人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便是极好的例证。李商隐还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句,也颇为脍炙人口,都与夜雨有关。独处的孤寂,心境的愁苦,不尽的哀思,都在夜雨声中随着绵绵的细雨流淌出来,凄婉得令人心酸。

  还有更凄婉的。宋人蒋捷“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思绪起伏,浓缩人生三听雨,催人泪下:一听少年在酒楼,罗帐红烛,其乐陶陶;二听壮年在客舟,江阔云低,感世伤时,悲愤不已;三听老来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生命的脚步越走越远,就要走到尽头了。我不知他嗟老叹衰之时是否老泪纵横,却总疑心他泪珠似的雨滴串成的一生,隐喻着大宋从兴盛到衰亡的哀伤,所以我每读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眼前便会出现一个衣衫褴褛须发苍白的老人,国破家亡归无处,只身寄宿僧庐中,愁听夜雨悲痛欲绝……因此我就倍觉凄楚,几欲泪下。

  同是夜雨引发的诗情,杜甫的《春夜喜雨》,心境就截然不同了。杜甫一反李蒋二人孤寂凄婉的情绪,送给人以莫大的惊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而至,悄悄地,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叫盼雨的人意想不到,那惊那喜自然而生。每每细嚼,总觉韵味无穷,因而对夜雨更加钟爱。

  夜雨能引发诗人的灵感,这是确定无疑的。可惜我不是诗人。不是诗人的人夜里听雨,只能引起不尽的遐思迩想。我就想起小时候,很听了一些屋檐滴水打在水桶上的声音,“咚儿――咚儿――”,接连不断,声声有韵,节奏也时急时缓,时强时弱,打击乐一般美妙。点点滴滴,全都滴进半醒的梦中,那梦也就是美的了。有时候迷迷糊糊醒来,便见爷爷披衣坐在炕头,铜烟锅里火光一闪一闪,默默地瞅着窗外,喜悦的目光似欲穿透窗纸,见我醒来,便自言自语又好像对我说:“庄稼又能蹿一截了。”

  后来我想,假若爷爷是个文化人,那时必会将杜甫的《春夜喜雨》背给我听,教给我读,但爷爷毕竟不是文化人,所以他的喜悦就无法用诗句来让我分享。

  雨在夜里降落,常常晚上滴滴嗒嗒下起来,天明便停了。早晨出门,路面早已干爽,夜雨已化作东方灿烂的朝霞,飘在远空。这是难得的好天气,农村不误劳作,城里不误上班,而且空气清新,使人心胸爽朗,做什么都有精神。苏轼赞它说:“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所以对于夜雨,人们往往喜欢。

  然而狂风暴雨,可就有些讨厌了。记得那年我八九岁的样子,一天夜里突然被疾雷震醒,听到雷声就在屋顶一个接一个地炸开,震耳欲聋。空中电光闪闪,有如银蛇行空。狂风大作,掀翻了屋檐茅草,屋檐像拔光了毛的鸡鸭,赤裸裸地露出了脊梁。豆大的雨点砸在屋檐上,泥土便被雨水涮了下来,露出石块支撑的“骨头”。

  过了半夜,爷爷才带领我们全部修好,却见阴云四散,星斗在天,雷雨不知何时停了下来。虽然全家人都成了落汤鸡,但所幸修补及时,屋里漏雨不多,比起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来,可好得多了。

  爷爷告诉我说,狂风卷走屋檐茅草,还算不得什么,不过漏一点雨水,修修补补也就好了。最可怕的是洪水。我们村有一条“柳家大街”,紧靠河岸,一夜之间便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鸡犬不存,更无一人逃出厄运。

  当然了,这是爷爷小的时候,听老人们讲的,也许是几百年以前的事了。但从此以后,每当风狂雨暴,我心里总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忐忑地听着风雨之声胡思乱想。

  忽又想起南方的洪灾,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未雨绸缪,没有解放军的抗洪抢险,还不知会有多少“柳家大街”,从此永沉水底呢!

  阴雨连绵,也很讨厌。晚上下,白天还下,时缓时急连日不断,被褥衣物全都潮漉漉的,宁不让人心烦?

  倘在麦季,更是叫人心焦。割下的小麦上了场,天却“细水长流”,淋淋沥沥,无止无休,小麦不等脱粒便已生芽,一年的心血可就白费了。唐人雍裕之有“白发老翁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白发老翁盼望雨收云散、天晴日出的急切心情。

  记得在“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年代里,有一年麦季,便逢上了阴雨天气,人们也如“白发老翁”一般,翘首引颈,盼星星、盼月亮、盼太阳。见雨不停,便“与天斗”,冒着滂沱大雨“抢时间”打麦场。脱粒机“隆隆”地响着,男女劳力慌乱地忙着,高音喇叭不停地表扬着,场面煞是壮观。然而天空大雨如注,地面水流成河,脱下的小麦多半随水漂走,剩下的一半也霉成了麦芽酱,叫人哭笑不得。

  久旱不雨,人们可就盼雨了。元冯子振有首曲子,叫《鹦鹉曲?农夫渴雨》,反映的就是大旱之年农夫“渴煞青天雷雨”、“望人间三尺甘霖”的事。然而偏偏天不遂愿,任你望穿双眼,终也不见雨落,每日里只能“看一片闲云起处”,心急如焚。

  盼雨不至,便只好祈祷上苍。唐人李约有“桑条无叶土生烟,管迎龙水庙前”的诗句,用来描绘龙王庙前奏乐祭祀、祈求龙王的场面,很是生动。

  向龙王求雨固然荒唐,却也见得百姓们盼雨之深切。记得小时候,我也曾随年迈的奶奶,头顶簸箕,到早已荡然无存的龙王庙的旧址祈求甘霖。那雨到底求下来没有,我可记不清了。

  不过,苏轼有首《浣溪沙》,描绘的是祈神得雨以后,乡亲们酬神谢雨的场面。词中说:“老幼扶携收麦场,乌鸢翔舞赛神村。”老老少少欢欣若狂,祭品也极为丰厚。看来,他们在大旱之年“求”得甘霖,不会有假,大文豪苏轼没有理由凭空编一个故事来骗人玩耍。但是我想,这不过是“求雨”与“降雨”的一次巧合而已,偶然得很,尚不能成为雨可“求”而得之的实证。

  不管怎样,我喜欢雨却是不争的事实。我喜欢在雨声中古今纵横海阔天空地自由遐想,而雨声,恰是遐想中流年往事的配音与配乐,让人神思飞扬,心旷神怡。

  春夜雨霏霏篇7

  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表达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例如,王实甫的 《十二月过尧民歌为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昏黄,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曲词下片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透出浓浓的相思之情,整首曲都充满了作者对爱人的挂念。

  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四种。

  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再如,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独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词的上阕写雨后春天的景色,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句句写景,句句寓含伤春之情。

  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再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废止。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比,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春夜雨景,饱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再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后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喻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思想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是为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两句,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有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春夜雨霏霏篇8

  关键词:诗歌欣赏 品味字词 明意悟情

  一、把握诗词语言的灵活性,再现所绘之“象”

  古代诗人为在极短的篇幅里展现所绘之景,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加诗歌语言的形象美感。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如形容词、名词、动词等,使意象鲜活生动,增强诗词的美感。例如,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中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中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等,以上各句中出现的“暗”“悦”“空”“绿”“红”“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意象的动态美,也写出了形态美。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既表现了一种动态,又表现了一种状态,还表现了一种鲜明的色彩。再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中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线”,“糁”字本是名词,是指米饭粒,在这里用作动词“抛撒”。诗句的意思是:像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了一层白色的毛毡。可见这些活用的字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流动美,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古诗词中,诗人惜字如金,但有时却又把相同的字反复用,即叠词现象。叠字用来描绘意象,可以使意象更鲜明。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李白《秋浦歌》中的:“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有:“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乔梦符的《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这些诗句都运用了叠词,不仅写出了景色的特点,而且创造双声迭韵的音乐美,也表达了缠绵不尽的情思。

  二、注意诗词语言的概括性,体会所造之“境”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离开了想象也就无所谓意境。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比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茫茫天地,广阔寂寥,这披蓑戴笠的又不染世尘的独钓老翁,冷峭孤寂中又带着一份倔强,严寒肃杀能奈我何。读到这短短的十个字,眼前便是一幅画,连天江雪,一片洁白,极目远眺,苍山悠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那钓翁独坐孤舟上,寂寞之中又带着无比的高洁。运用读者的想象入情入境,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选择,将带有情感的意象巧妙组合,营造如诗如画的氛围。例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回忆从前的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多年的相思之情。用“一杯酒”“桃李春风”,就概括出了昔日朋友相会的欢乐情景。又用“十年灯”“江湖夜雨”概括了多年来漂泊他乡的孤寂与艰辛。其中的“桃李春风”和“江湖夜雨”诗句意境远超过这8个字的字面意思,耐人寻味。

  古诗词受到格律的限制,要用极俭省的语言表情达意。所以在竟象组合时,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就是名词的连缀,一个个名词看起来好像是孤立的,但这些“象”是借助了“意”联系起来的,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可以使画面丰盈起来。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门掩于黄昏”,意思是在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门掩了黄昏”,意思是将黄昏掩于门外。总之读到的都是闺中少妇的寂寞、失望和惆怅。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只有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让精神进入畅游的状态,进入诗境,体悟诗情,参悟其理。

  三、关注诗词中的点睛之词,把握所抒之“情”

  诗词的语言含蓄、精练,往往一个词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发现那个最能传情达意的字眼,由字及句及篇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意蕴。

  比如,柳中庸《听筝》:“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句中“独”写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漂泊无凭的情景;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发了人内心的忧郁和思念。又如,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中:“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句中“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不仅是洞庭湖被秋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白发的悲秋之感,迟暮之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讲究诗中有画的意境,语言描写富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所以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要衬托的情感:如杜甫的《绝句四首》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错落有致,有静景有动景。又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放眼望去,漫江碧波荡漾,有白翎的水鸟,掠过江面。两岸青山草木苍翠,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火焰,一派江南的旖旎风光。江碧鸟白,碧白相映;山青花红,青红竞丽。江、山、花、鸟四景,碧绿、洁白、青葱、火红、四种颜色,就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但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不过是个过客,用乐景反衬下两句的思乡之情。

  总之,诗歌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它具有精炼性、跳跃性、抒情性、含蓄性。而鉴赏诗歌,就是要由诗歌的语言入手,由诗人所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绝妙字词入手,进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有意识地在诵读和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金开诚文集.

  [2]词林新话.


标签:诗人中的诗词抒情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