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一九二八年拜谒了列夫托尔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5 05:43:30 分类:答疑 浏览:130


  茨威格一九二八年拜谒了列夫?托尔斯泰墓,写了情文并茂的《世间最美坟墓》,给读者以至深的审美享受。是什么妙笔让文章生发如此美感呢?

  一、以小见大,构思新巧。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语),他一生的创作达九十三卷之多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列宁)。给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写纪念文章,极易写成作家评传,会让一般读者感觉繁冗乏味。茨威格打破了这种纪念文章的常式,独辟蹊径,避繁就简,以托尔斯泰墓为构思对象和线索,让人耳目一新。谒墓思人,由墓之朴素对比联想到托尔斯泰一生伟大、繁富的精神创作,折射出托尔斯泰崇高、光辉的人格。这样以实写虚、以小见大,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二、比衬增色,主旨突出。托尔斯泰墓是朴素的,它“远离尘嚣、孤零零的”“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堆而已”。为了突出其朴素美,为了避免平铺直叙,文章很讲究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运用于文章始末。文题“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最美的”英语短语是“The best beautiful”,它是比较级的最高形式,只是隐略了众多比较对象。这一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撩发读者急欲探美览胜的阅读兴致。文章每段起首句照应文题,也用对比手法一再交代托尔斯泰墓(比其他人的墓)“更宏伟”、“更感人”。耐人寻味的是:这样开门见山引起读者心理上的期待,与实际上坟墓的朴素又构成内在的反差。如第二段中“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与紧接的“它只是……没有……没有……没有……连……也没有。”语义结构上的对比打破了读者思维平衡,开启想象空间的闸门,激发读者缅怀托尔斯泰的生平、人格。文章结篇也用对比,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既营造了托尔斯泰墓虽朴素而庄严肃穆的气氛,又涌动着读者“内心深藏的感情”,言尽而意无穷。

  文中衬托手法用来轻灵活泼。托尔斯泰种树的往事像童话般纯真、美丽,衬托出托尔斯泰对幸福的执着向往、高尚的人格,也反衬了他饱经忧患的一生。第二段中关于墓地景物的描写,意在反衬墓地的宁静、肃穆,生动的照应前文“远离尘嚣”“孤零零”的朴素。

  三、巧用长句,婉转含情。文章长句迭现,节奏舒缓,意味深长;且句间关联多变,语句容量丰富,情感摇曳有姿。不妨随意举例:“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整个句子如果压缩就是:(托尔斯泰墓)不留姓名(却)更扣人心弦。和原句相比较,它黯然失色:枝叶剪除使内容空乏,关联词抹弃而句意不明朗,副词省去而情感无力,且失去了长句所营造的悠缓、绵长、含蓄、真挚的抒情氛围。原句中关联词的使用,使语流缓中有急、流中有顿,一波三折,婉曲含情。


标签:文章对比读者朴素最美没有手法坟墓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