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活化石的资料 活化石的资料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2 21:42:45 分类:指南 浏览:85


  活化石的资料篇1

  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普遍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会通过理解各种各样的科技说明文使用高科技,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此,关注科技语文,让学生学会阅读科普文本是新世纪赋予语文教师的责任。而解读科普选文,要超越文本,仔细咀嚼所蕴涵的语言因素。因为,让学生仅仅读懂课文的科普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情趣盎然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探索精神的同时,关注知识背后的特殊表达。将科普选文上出“语文味”,使学生能够接受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熏陶,达到“鱼”和“熊掌”兼得的理想境界。这正是科普文教学必须把握的宗旨。

  正如本课所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当它们被选入人教版二上语文教材时,便成了孩子们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引导孩子们去感受那些古老的生物在摆脱重重磨难之后,顽强地生存到现在的故事。同时,也成了孩子们在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环境中,提升语文素养的一个课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介绍的三种活化石之一“银杏树”。

  2.通过有效的图文资料和实物,识记、理解“化石”“活化石”“辨认”等词语。

  3.通过放大细节、比较运用、辨认实物、自学交流等手段,在丰富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科普说明文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感受科普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体会银杏树的古老和珍贵,激发珍爱银杏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悬念设置,揭示课题,走近活化石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非常特殊的朋友,想知道是什么吗?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是活的?对,是恐龙化石,已经没有生命了。再给大家看几种动物化石。

  师:除了动物化石,其实还有植物化石,看,这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化石。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动物和植物,它们已经失去了生命,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了。所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板书:化石)注意“化”的第一笔,撇到田字格的横中线,第二撇从田字格的交叉点穿过去,最后一笔竖弯钩要靠近竖中线,起笔一样高。书空一遍。

  师:可是有一些远古时代的动物、植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活到现在。它们非常珍贵,科学家们叫它们——(板书:活) 想知道有关活化石的故事吗?好,今天就来学习第33课,一起读课题。

  (视点:将图片资料适时引入,给学生学习科普文章提供了内容性的支撑,为两个世界的转换提供了帮助。在较短时间里,唤醒了学生对课文即将展示的活化石强烈的阅读期待,有效激发探究兴趣!妙!)

  二、整体感知,摸清思路,目标定向

  师:打开课文,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珍贵的活化石?(板书:银杏树 大熊猫 中华鲟)

  师:谁能把这三种活化石的名字读准确? (正音:银yín杏xìnɡ鲟xún)一起来读,记住这三种珍贵的活化石名字。

  师:大熊猫,现在我们在动物园才能见到它。中华鲟呢?就离我们更远了,在江河里也难觅它的踪影。只有银杏树生活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银杏树。

  (视点:层次清楚,是科普选文很明显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提纲式朗读,采用设置重点问题法,明确读的任务和指向,还可以借助板书提纲,只用很短时间,摸清行文思路,明白课文是按照哪几个层次写的,大概介绍哪些知识。)

  三、了解样子,感悟珍贵,言语学习

  1.放大细节,渗透说明方法

  师: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银杏树?大声自由地读读第2自然段。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师:看,老师把这一段中的三个词请到了大屏幕上,一起读。

  正音:珍贵(zhēn) 辨认(biàn) 公孙树(sūn)

  师:什么叫珍贵?(宝贵)这一自然段,哪句话介绍了银杏树非常珍贵?(师课件出示这一句)

  师:银杏树只不过是一棵树,为什么那么珍贵呢?你能从这句话中发现什么秘密吗?

  师:你很会读,读出了一个重要的数据。(板书:几亿年前)

  师:你觉得离我们现在到底有多远?(生表达不清)

  师:是的,确实很难具体说清楚,我们可以画个图来比较一下,如果这一小格表示我们现在,那么银杏树生活的时间就是……(课件动画演示条柱形上升。学生“哇”地叫起来,教师抓住时机马上问:你为什么“哇”地叫起来?)

  师:是呀,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板书:太遥远)我们还能从资料上查到,银杏树是全球最古老的树种。(板书:全球最古老的树种)它被称为世界第一活化石。(板书:世界第一活化石)

  师:你们看,课文通过一个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银杏树的古老,这种方法就叫——(板书:列数字)

  (视点:列数字,是科普文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文中出现的数据,是课文推进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教学细节,对孩子来说又是一个理解难点。由于数字十分抽象,将“几亿年前”这个数字用柱形图标注出来,从视觉上形成强烈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及时将列数字方法的指导蕴涵其中。)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说银杏树珍贵的原因吗?

  课件出示:因为____________,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所以非常珍贵。

  (因为银杏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所以非常珍贵。)

  (因为银杏树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所以非常珍贵。)

  (因为银杏树是全球最古老的树种,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所以非常珍贵。)

  (因为银杏树是世界第一活化石,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所以非常珍贵。)

  ……

  (视点:此处,适时的句式训练既进行了口语表达的训练,又能让学生感受那些古老的生物在摆脱重重磨难之后,顽强地生存到现在的精神。不露痕迹地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科学探索的精神。)

  2.比较运用,体会用词准确

  活化石的资料篇2

  >> 用化学观念统领“化石燃料的利用”的教学 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 丹麦挥别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的爱与恨 《活化石》教学实录 化石燃料投资已是明日黄花 化石与“活化石” 湖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美国大事:关于化石燃料的辩论 《化石吟》教学纪实 缺失的化石与发现的化石同样重要 《活化石》教学设计 《活化石》教学反思 燃料 《小报的完善与评价》教学实录与评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与评价 高峰与文字“活化石” 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 欧洲生物燃料:环保与效益兼顾 生物燃料与三农转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师生小结:化粪池、下水道附近不能燃放烟花炮竹,煤矿井下要严禁烟火。

  过渡: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4.对环境的影响

  演示实验:直接点燃少许石油样品,立即冒出浓厚的黑烟。

  讨论: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巡视、参与、点拨、指导。

  师生小结:使用化石燃料会形成温室效应、产生大气污染、造成热污染等。

  过渡:化石燃料直接作燃料烧掉,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所以应该综合利用。

  5.综合利用

  讲述:在工业上,对煤的综合利用主要是煤的干馏,即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成焦炭、煤焦油和煤气等。得到的煤气可以作为燃料,制得的焦炭主要用来炼铁,煤焦油则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适时投影有关煤化工的图片)。

  提问:煤的干馏应该属于什么变化?

  学生1:化学变化。

  师生小结:煤干馏后用途更加广泛,所以我们将煤称为“工业的粮食”。

  讲述:石油的综合利用主要是分馏,即将石油加热,由于各组分的沸点不同,依次可以分离出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提问:石油的分馏与煤的干馏,它们变化的实质一样么?

  学生2: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

  师生小结:石油及其分馏产品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工业的血液”(适时投影石油化工的图片)。

  讲述: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优质、清洁能源,它不仅是厨房中的民用燃气,还是优良的车用燃料;尤其是近年来,还大量用于合成氨气、生产甲醇等。由于我国天然气资源勘探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因此21世纪将会大力发展天然气的综合利用(适时投影天然气化工的图片)。

  提问:我们徐州煤炭资源丰富,并不产天然气,但徐州在2010年就开始使用天然气作为民用燃气和车用燃料。那我们使用的天然气从何而来呢?

  学生3:这是“西气东输”工程输送来的;“西气东输”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东至上海。

  过渡:有关化石燃料的内容,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些。下面请同学们用最简要的话表达: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3:化石燃料不可再生,所以要节约能源。

  学生4:燃烧化石燃料会污染环境,所以要综合利用化石燃料。

  学生5:使用燃气要注意安全,一定不能在化粪池、下水道附近燃放烟花爆竹。

  学生6:如果化石燃料开采完了,我们人类该怎么办呢?

  学生7:核能为什么比化石燃料优越?

  学生8:如何用实验证明煤炭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小结与评价:同学们刚才的总结,不仅言简意赅,而且敢于提出疑惑。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一些疑问,可以自己上网查阅资料来解决,也可以课后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

  布置作业:(1)完成本节课的学案;(2)把节约能源的方法介绍给身边的人。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完成了如下的板书[2]:

  ■

  五、教学评价

  ①本节课的导入有趣味、有疑问,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这正是“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②注重利用化学实验传载科学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创设认知冲突、激活求异思维、打造课堂亮点,这正是“实验是化学的灵魂。”③教学预设严谨、细致,因此教学流畅、环节紧扣、知识有序;但是在科学的预设中,精彩的生成常常不期而遇,思维的火花时刻闪现迸溅,这正是“智慧的课堂充满生成。”④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生活,这正是“由生活走进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⑤始终面带微笑,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因此课堂不仅是高效的,而且是平等友爱的,这正是“亲和力使教师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⑥板书简明扼要有重点、层次清晰有眉目、循序渐进有启发、布局合理有新意,从而方便学生记忆、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这正是“板书是画龙点睛的启示、是提纲挈领的深化。”

  [参 考 文 献]

  [1]马继前.河北邺城遗址现藏煤遗存,曹操曾在此挖洞积粮[EB/OL]..2013-02-04/2013-02-12.

  活化石的资料篇3

  关键词:活化石;小学;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们学校围绕“课程与课堂”这个教研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在多次学习资料、研讨交流后,我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理论,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敢于尝试、敢于创新,这样才会收获惊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多种尝试,的确有一些教学活动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特别是“答记者问”式的课堂,学生兴趣极高,学习效果也好。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开始选择这样的方式时我也有很多的担心与顾虑,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道的知识又少,采取这种方式会不会白白浪费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啊,那我岂不是真的误人子弟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进行了初步尝试,没想到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课堂上令我意想不到的回答一个接一个。比如,学习《活化石》,板书课题之后,我就问学生:你们是不是有很多问题要问啊?齐刷刷的小手告诉我,学生真的有好多问题。我先强调纪律:“有问题的同学指名谁谁说,同学能回答的举手回答,不能回答的我们再一起想办法,好不好?”学生齐声回答:“好。”赵××是比较内向的小女孩,看到她举手了,我把第一个提问题的机会给了她。她慢悠悠地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问题:“化石是什么?”几个想回答问题的小男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指名魏××回答,他f:“化石就是很多年前的动植物死了,他们的骨头被土埋了起来,后来人们又把它挖出来了。”尽管他说得不很准确,但是二年级的小孩子能这样理解“什么是化石”已经很不错了,我又问赵××和其他的孩子:这个问题理解了吗?他们都点头回应理解了。提问,回答,课堂在有序地进行着。

  王××:“银杏树为什么叫白果树?又叫公孙树?”

  宋××:“银杏树的果实是白色的,所以叫白果树。爷爷种的树,孙子才能吃上果子,这种树长得很慢,所以叫公孙树。”

  窦××:“我想知道,大熊猫的祖先是大熊猫吗?”

  魏××:“我们的爸爸妈妈生了我们,我想熊猫也是爸爸妈妈生的,所以他们的祖先是大熊猫。”

  赵××:“熊猫的祖先吃肉,现在的熊猫为什么吃竹子?”

  张××:“原来森林里小动物多,后来小动物少了,竹子多了。”

  崔××:“这些化石活了这么久,我们可得好好保护它们。”

  李××:“大熊猫还是我们的国宝呢!”

  真想不到原来学生的知识这么多,思想教育目标也在你一言我一语当中实现了。我们原来不敢放手,总是害怕孩子学不会,这种课堂模式的尝试使我放心了,课堂上孩子们想知道的才是我们应该教的,不是我们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答记者问”式的课堂比较适合科普知识类题材的课文。介绍科普知识类题材的课文,科学知识丰富,课文内容比较新奇,深受学生喜欢,小学生好奇心又强,接触这样的课文往往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问,如果不去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只注重去介绍课本知识,那样学生就会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不会好。

  “答记者问”式的课堂基本是这样的模式: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问答环节(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老师答;)―老师问答环节(老师问,学生答)―感情朗读环节―学习生字环节。

  这种课堂模式对我来说还是一种尝试,现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小平.教学反思之我见[J].新课程,2012(9).

  [2]潘建雷.生成的结构与能动的实践:论布迪厄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张聪慧.语文教学反思,反思什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王俊礼.哲学反思思维: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反思的基础[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活化石的资料篇4

  地理学科是一门极具探究性的学科,现行地理教材中又具有极为丰富的探究素材,这为我们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探究素材,创设好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开展好地理探究式教学。一、挖掘探究素材是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前提现行地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但这些资源还不能完全转化成为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善于从课程资源中将探究素材挖掘出来。例如,我在人教版地理教材《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一课的教学中,就从教材中挖掘出如下探究素材:有“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图片、“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以及教材73页“活动”中的1、2题。我将这几项教学材料巧妙组合、精心设计,发挥出每一项材料的应有作用。教学中,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特征,并配以相关文字介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动物的独特性和古老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澳大利亚的动植物不仅多样而且古老、独特,澳大利亚确实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最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提问。问题1:澳大利亚目前在地球上的位置是怎样的?让学生观察图,知道澳大利亚处于南半球的亚热带、热带海洋上。问题2:澳大利亚所处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我通过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大约6500万年前澳大利亚所处大陆就与其他大陆分离。问题3:澳大利亚很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又有广阔的海洋将其远隔于亚热带、热带海洋上,这对澳大利亚生物的进化有什么影响?这几项探究素材互相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究素材链。像这样的探究素材有很多,其不仅存在于教材提供的图片、活动材料中,而且也存在于地理数据、图表中,还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学生课外阅读材料中,地理教师要有能力找出它们,利用好它们,从而为探究式教学做好铺垫。二、创设好探究情境是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如何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究呢?笔者认为,教师创设好探究情境至为重要。探究情境创设得好,能够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为此,地理教师要积极学习多种教学技能,加强授课语言的训练,把握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此外,地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多种信息通过声音、图像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而声音、图像的呈现,再加之教师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够快速带学生进入情境当中,但这种情境要成为探究情境,教师还要设置好探究问题。还以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一课教学为例,我就是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到了可爱的树袋熊、善跳的袋鼠、独特的鸭嘴兽,学生看着图片中这些憨态可掬的动物,立刻兴奋起来,有的笑出声来,有的开始议论了,很快就进入教学情境,然后我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说明一下这些动物的独特性,并用凝练、有趣的语言作补充说明,最后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这个国家有这么多古老的动植物?为什么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这块大陆上的动植物没有灭绝呢?学生自然地陷入了沉思,并积极进行了探究。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注意事项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能够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前,教师要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资料,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做好铺垫。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图片、图表、文字等各种资料的呈现,让学生观察到明确的现象,并从中发现所要探究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探究;要给学生留好探究讨论的时间,时间不可过短也不可过长,要让学生充分讨;要组织好学生分组有序地进行讨论。课堂讨论时,一般以座位前后相邻的四个学生为一个讨论小组,并要求每个讨论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讨论结果,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时的声音要洪亮,以让全班同学听清为宜;在小组代表陈述结束后,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以让他们保持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热情;探究讨论结束后,师生要共同总结探究成果及探究式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活化石的资料篇5

  这几种生物看似不相干,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活化石”,又称“孑遗生物”,虽然是“老古董”,但我们不要小瞧它们了哦。要知道,它们经历了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大风大浪,都不是省油的灯。

  鹦鹉螺和它的小伙伴

  所谓物以类聚,作为有名的“活化石”,鹦鹉螺朋友圈里的小伙伴们也都是“活化石”的典型代表。它们时常调侃,看谁能成为最后一个灭绝的物种呢。

  鹦鹉螺:载沉载浮5亿年

  30年未见的老朋友鹦鹉螺备受人们关注,因为这资深“活化石”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一种动物,而且萌萌哒。

  鹦鹉螺虽然名字是“螺”,但跟鱿鱼、墨鱼是远方表亲,同属头足纲。不过其他同门身上传承自软体动物门祖先的螺壳都已经退化了,唯有它们依然背着美丽的等角螺线外壳。

  说起它们的历史,那可就长了。它们在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就出现了,之后虽历经多次大起大落,但仍顽强撑到了现代。

  鹦鹉螺因像鹦鹉嘴而得名,外壳光滑轻薄,表面是白色或乳白色的,随着生长不断形成充气的小空腔。通过调节这些空腔的气密性,鹦鹉螺控制自己上浮下潜,可谓现代潜水艇的祖师爷。

  通过研究鹦鹉螺化石的螺壳生长,人们还原了不少古代月相的资料。可以说,鹦鹉螺是在用起落无常的生命记录着地球历史的风雨变迁。

  5亿多年来,人们只见过它们两次。第一次是在1984年,第二次就是在今年7月份。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Peter Ward通过食物引诱,在Ndrova海岛海平面下152.4米~396.24米的水域进行摄影,才发现了鹦鹉螺。

  Ward说:“我们想知道鹦鹉螺是否还生活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但是除非我们亲自去查看,否则不知道答案。”

  鹦鹉螺的生存条件很严苛,确实很难被发现,而且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小朋友们,现在你们认识了鹦鹉螺,如果见到了它们,一定要记得告诉我们哦。

  矛尾鱼:陆生脊椎动物的师叔

  要说陆生动物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泥盆纪时期一类极其奇葩的鱼。

  这类被唤作“总鳍鱼”的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鱼鳍相当发达,有着强健的肌肉,而且一对强大的胸鳍和一对腹鳍里有管状的骨骼。这些鱼鳍最后演变成了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本来大家都以为总鳍鱼早就灭绝了,却没想到在1938年圣诞节前的一天,科学家偶然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科莫罗斯群岛发现了属于总鳍亚纲的活的矛尾鱼。后来人们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了矛尾鱼,20世纪80年代,矛尾鱼还从非洲被运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馆。

  看来,这矛尾鱼不像鹦鹉螺那么低调,喜欢出来露露面,混个眼熟呢。

  矛尾鱼呈长梭形,体表粗糙,头大,口宽,牙齿锐利,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以冲刺方式捕食,专吃乌贼和鱼类,食量小得惊人。按一般鱼算,一条重量约95千克的鱼每昼夜至少要吃几千克食料,而同样重量的矛尾鱼只要吃10~20克鱼肉就够了。

  它们还是有名的夜猫子,白天安静地躺在海底洞穴中,一旦日落西山,便纷纷爬出来。

  矛尾鱼虽然没有走上进军陆地的征途,却在海里熬过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基本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堪称“活化石”的典范。

  如果说当年进化为两栖类的那一类总鳍鱼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开山祖师,那么蛰伏至今的矛尾鱼就是师叔长老,在大海深处默默见证着脊椎动物门派的兴衰。

  仙女虾:两亿年前来的“仙女”

  史前强大的物种在忙着征服地球的时候被灭绝了,而看起来瘦小羸弱的仙女虾却从恐龙时代一直活到了现在。

  仙女虾是小型淡水甲壳类生物的统称,因外形优美而得名。它们双眼呈黑色,浑身是褐色或浅黄色、浅绿色的,尾部像一把红色的小剪刀,腹部有十几对足,体长两厘米左右,习惯在水中仰泳。虽然其世代在地球上生存了两亿多年,但个体寿命只有两三个月。

  既然寿命这么短,它们是如何生存至今的?

  这完全得益于它们异常强大的耐受能力。这些小家伙在干涸的湖底可以忍受长时间的高温烘烤与冰冻考验,是世界上已知唯一能被沸水煮而不死的动物。

  而且,它们比沙粒还小的卵生存能力更惊人,能存活上万年,直到环境适合的那一天才孵化。有人做过实验,用100℃的热水煮沸仙女虾的卵,当水冷下来后,卵竟然还可以孵化。这是因为卵的外面有一层坚硬的保护壳,能隔热。

  看来,仙女虾才是自然界打不死的“小强”!

  目前,仙女虾在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分布,在水田里比较多见。山东胶州湾地区的人们常把它们做成虾酱食用,因为其体内氨基酸含量很高,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甚至有海上“冬虫夏草”的美誉。

  熊猫:萌萌哒“国宝”

  熊猫有着圆圆的脸蛋、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爪子如刀般锋利,四肢发达有力,行走方式是典型的内八字。

  它们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不惧寒湿,从不冬眠,哪怕气温在-4℃~14℃之间,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

  每天除去进食的时间,熊猫剩下的时间多数在睡梦中度过。即使睡觉的时候,它们也很可爱。

  别看熊猫很萌很文艺,却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数得上的“老资格”。它们家族的祖先始熊猫在距今800万年的中新世晚期就已有化石记录,经过不断演化,最终在50万~70万年前迎来了鼎盛时期。

  经过几十万年的风雨沧桑,当年和熊猫一同纵横华夏大地的剑齿象、剑齿虎和巨猿等伙伴们,如今都只剩下冰冷的化石,唯有熊猫依然在山林里任性地吃着竹子,淡定地卖着萌,颇有些桃源隐士的风范。

  桃花水母:“水中大熊猫”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降落伞鱼”,生活在温带淡水中,通体透明,柔软如绸,无头无尾,外形像一把撑开的伞或一个倒扣的碗,边缘有许多细线状的触手,中间长着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多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出现。

  它们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你要是见到了,一定会被萌化的。

  这可爱的家伙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尤其对水质要求极高,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其消失。可即便这样,它们这一类古老的腔肠动物还是从5.5亿年前艰难地活到了现在,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它们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过程记录着生物的发展历程,地位丝毫不逊于大熊猫,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其特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了解和研究物种的遗传、进化提供了条件。

  目前,已记录的桃花水母有11种,中国有9种,都是世界级濒危物种。

  古菌:真正的“旧日支配者”

  古菌可能是最古老的生命体,在几十亿年前的太古代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是真正的“旧日支配者”。

  这家伙虽然名字里带“菌”字,但和细菌除了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外,就没太多瓜葛了。

  古菌有着极其独特的生化代谢系统,可以适应早期地球极为恶劣的环境。

  今天,它们虽然实力不如细菌和真核细胞生物,丢失了大片领地,但在某些极端的自然环境下,比如类似早期地球的隐秘角落中,我们仍然可以一睹它们的尊荣。其中,一些嗜热、嗜盐、嗜酸、嗜碱的奇葩从容自若地躺在环境足以直接杀死其他生物的地方颐养天年。

  古菌们这些独特的生化机制,使其成为了实验室里的大明星。科学家们如火如荼地对它们展开研究,古菌也走出过去,焕发新生。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它们可能会成为地球上最后消失的生物。

  植物“活化石”来凑热闹

  “活化石”俱乐部中的动物们相继露面了,植物们怎么还好意思躲着大家?它们都要来凑热闹呢。

  龙虾花:形如龙虾

  龙虾花这种古老的花形如龙虾,是湖南凤仙花、滇南凤仙花、黄金凤等十余种凤仙花的总称,一般生长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的山林灌木林下及水沟旁,分布较广,湖南的湘桂山脉和武陵源地区比较多见。

  它们植株高约30厘米,花茎脆嫩,叶片呈锯齿状对生,夏日开花,有紫红、黄、白3种颜色。花朵一端有根卷须,花身上有不规则的花纹,柔嫩细长的花柄仿佛一根丝线穿插在绿叶下面。

  早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龙虾花就在地球上蓬勃地生长着。后来,大部分地区的龙虾花灭绝了,一些存活至今的依然保持着原先的形态,潇洒地活着。

  银杏:最后的贵族

  银杏,是裸子植物门、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仅存的物种――这一串“银杏”是不是把你绕晕了?就是这一连串分类级别,揭示了银杏家族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寂寞。

  想当年,银杏也是占了整整一个纲的大户。要知道人类所属的哺乳动物家族全绑在一起,也不过一个纲。

  银杏家族最早出现在两亿多年前,在中生代时和恐龙繁荣一时,种类非常丰富,地理分布也广。后来家族逐渐凋敝,到了今天,就只剩银杏这一个独苗了。

  虽然现在银杏只能茕茕孑立、孤芳自赏,但它优美的二歧状分叉叶脉在二叠纪以来的地层中留下了一路的美丽。

  水杉:多才树

  水杉存在的时间也不短了。早在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就纵横地球,经历了第四纪冰川浩劫后,绝大多数已经灭绝,仅在中国湖北、四川和湖南交界地区残留少量至今,被列为古稀名贵植物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水杉为落叶、针叶大乔木,以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多变而独具一格,主干笔直,树冠呈塔形,树皮灰色、灰褐色或暗灰色,小枝下垂,叶呈条形,交互对生并排成两列,冬季与枝一同脱落。

  它们喜欢在海拔1000米左右、土壤深厚、潮湿或稍有积水的山地安家,生长迅速,10年左右就高达10余米,一般20年可成材。材质轻软,纹理通直,结构细密,是制造船舶、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好材料,又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

  目前除原有林被保护外,国内外已广为栽培,使这珍贵的树木在全球范围内生生不息。

  桫椤:“蕨类植物之王”

  桫椤又名“恐龙草”,跟恐龙是一个年代的哦,与恐龙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多数桫椤被深埋在地层中变为煤炭,少数种类幸免于难。

  如今,地球上的桫椤大多较矮小,从外观上看,有些像椰子树,茎直立、中空,似笔筒,顶端向四面飘垂着许多大且长的羽状复叶,婆娑可爱。把它们的叶片反转过来,我们可以在上面发现许多星星点点的孢子囊群。孢子囊产孢子,孢子成熟后如果落在适宜的地方,会萌发成一个很小的、片状的原叶体,然后在原叶体上长出一棵桫椤。

  活化石的资料篇6

  某山村,一场皮影戏正在上演。唱戏的是两位老人,一位在白色幕布后闭目端坐,嘴里哼着唱腔、道着对白,双手准确无误地击打着乐器;另一位面对幕布,手不停脚不歇地,一边演着自己担负的角色,一边和着唱腔道白的剧情与节奏,将手中的皮影提携得丝丝入扣……

  像皮影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传统老手艺,是国家的瑰宝,我们的精神家园。而“非遗”传承人就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那么,我国当前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如何?传承人的生存状况怎样?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现状扫描

  “非遗”活化石的生存困境

  “非遗”传承人,如人类传统文明的活化石,是传统文明在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国宝”。但目前这些“非遗”活化石却遇到三大生存困境。

  困境一:年龄偏大

  从2007年至今,文化部共公布了4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然而遗憾的是,这其中滩头年画的钟海仙和李成陆,宝庆竹刻的曾剑潭,土家族打溜子的罗仕碧,土家族茅古斯舞的彭英威,侗族傩戏的龙子明,辰州傩戏的李福国,踏虎凿花的邓兴隆等8位高龄传承人,近几年已先后离世。

  “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胡敏表示。

  如她所说,目前“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在文化部2012年公布的第四批部级传承人中,湖南有21人入选,60岁以上的16人,60岁以下的仅5人。据湖南省“非遗”中心统计,全省的部级传承人,平均年龄约65岁,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40多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掌握着一些常人不会的技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已离世的8位部级传承人,分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和邵阳,三地的“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都认为,这是“非遗”项目的重大损失。

  记者了解到,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茅古斯舞虽然在湘西广泛流传,不会因为部级高龄传承人的去世而失传,但后辈能否达到这些部级传承人的高度,还有待观察。日渐式微的滩头年画,是湖南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部级传承人钟海仙和李成陆相继离世,相当于支撑“滩头年画”大厦的两根梁柱断了。好在钟海仙的老伴儿高腊梅获评第四批部级传承人,使这一濒危项目再次有了领头人,但她已是位80岁的老人了。

  困境二:生活清贫

  由于“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有的家住偏远的农村,收入低,家庭负担较重,多数人晚年生活比较贫困。

  2013年4月底,被称为“长沙弹词活化石”的部级传承人彭延坤因肾衰竭被送往省人民医院抢救。做血液透析时,老人身上插满输药管子,周围的皮下一片瘀青。这是他两年来第10次住院了,已花去医疗费40万元。老两口现在每月养老金加起来仅2600元,家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除了国家每年拨付的1万元传承补贴经费外,老两口也没有大病救助。为了治病,去年他们只好卖掉了一套老房子。

  与彭延坤同样境况的还有邵阳布袋戏传承人刘永安:刘永章。作为部级传承人,68岁的刘永安尽管每年获得政府1万元传承补贴,但由于老伴儿去世前住院治病以及家里建新房,都还欠了账没还清,儿子儿媳要在外面打工挣钱还账,农活及家务事只能由他包揽。刘永安的族兄刘永章,现年71岁,家庭处境也差不多。

  困境三:后继无人

  除了年龄偏大、生活清贫,困扰“非遗”传承人的就是手中的绝活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长沙弹词没有曲谱记录,唱腔和唱词都是通过师徒间口口相传,这些都保存在部级传承人彭延坤的脑中。他最担心的是长沙弹词在自己这里断了传承。

  长沙弹词是这样,滩头年画亦如此。目前,隆回县滩头镇的滩头年画作坊正常生产的只剩下高腊梅一家,而且是勉强支撑着,销路仅为贵州少数偏远地区及湖南溆浦等一些地方,年产量不到5万张。

  高腊梅说,老伴儿钟海仙在世时,政府让他收了两个带薪的徒弟,想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后继有人。可是,两个月后两个徒弟嫌工资低,卷起行李去附近的煤矿挖煤去了。无奈,前几年她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被县政府批准带薪回家跟她学习滩头年画。但如今大儿子已年近花甲,只有二儿子在帮忙,孙辈们没人愿意学。

  对于培养传承人,刘家三兄弟同样有说不出的苦恼。刘永安读初中的孙子课余时间跟着爷爷学,现在只晓得打打锣鼓、拿着木偶菩萨做几个简单的动作,要唱一出戏还是不行。刘永章收了4个徒弟,其中还有一个女弟子,这是600年来刘氏家族的第一次破例。可如今徒弟们都因为“太辛苦,太难,对前景没信心”,打起了退堂鼓。刘文武的儿女都是公职人员,自然没有人学他的手艺,孙辈也不感兴趣。

  新闻观察

  “非遗”传承难症结何在?

  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生存困境的了解,记者分析认为,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的症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症结一:现代文化的冲击

  “年轻人大多数喜欢现代的东西,对传统艺术不感兴趣。”布袋戏老艺人刘文武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了村落“空巢”,一些民间绝活也就没有了市场。城市文化生活以快节奏的现代歌舞为主,尤其是年轻人对慢节奏、内容比较单调、充满乡土气息的传统艺术难以接受。即使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最终仍然要回到家乡,但长期受到城市文化生活的熏陶,他们对于家乡老艺人的绝活也失去了兴趣,乐意去传承的人就更少了。再者,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出于自身效益的考虑,也以播放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快餐式娱乐文化为主,很少涉及有民间传统文化内涵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和民间艺人的淡漠。

  症结二:经费投入不足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进行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预算,各级政府对传承人给予了一定的补贴资金。但部级传承人现在一年也只有1万元,省级3000元左右,市、县级传承人得到的就更少了,乡镇的几乎没有。这对于物价不断上涨、年老体弱的传承人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

  据了解,目前有部分县级以下政府不但没有给“非遗”项目传承人经费补贴,甚至连专项资金也被挤占。尽管2012年文化部制定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的分类和开支范围、申报、审批拨付、管理、使用和监督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在一些地方仍没有做到专款专用,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症结三:机构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县级设立“非遗”保护专门机构的并不多,有的虽设有专门机构,却没有专职人员与办公场所,这对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极其不利。

  此外,“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除了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负责,还需要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保护。目前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外,省以下出台相关法规的并不多。湖南目前还没有制定省级“非遗”保护条例,市(州)也仅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没有法规的约束,“非遗”保护与传承往往处于尴尬境地。

  专家建议

  如何保护好“国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有关专家表示,只有真心呵护“非遗”活化石,才能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破解“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难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议一:培养年轻传承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非遗”传承人的每一个姿态、每一种腔调、每一个表现手法都在传承民间文化的血脉,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呵护民间文化传承人,首先要把“非遗”保护和村落保护结合起来,如此,传承人才有生存的土壤与空间。其次在培养传承人的年龄结构上,要从以高龄老人为主向低龄老人和中青年过渡。要加强传统民间文化的宣传与普及,媒体要开辟相关的专栏与专题报道,同时,要让“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进校园、进社区,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并热心参与到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

  建议二:加大经费投入

  记者了解到,2008年起我国每年给予部级传承人每人1万元补助资金,资助其用于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尽管如此,许多传承人由于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等多种原因,生活大都比较困难。以湖南为例,目前全省县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共3525个,但全省“非遗”专项保护经费仅300万元:政府应对濒危“非遗”项目进一步加大财力上的投入,以录音、录像、图书等方式,尽快整理出一批资料。同时,对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的传承人,地方政府每年要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并将传承人纳入医保体系的大病救助范围。

  建议三:健全机构与法规

  首先是健全机构,须配备专职人员,有专门的经费开支。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要设立相关的指导处(科)室,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进行业务指导与督查。

  活化石的资料篇7

  如果你不懂常州方言,肯定猜不出来,因为实在太难懂了。下面我就给你翻译一下这个故事吧――

  有一只蚂蚁在路上走,突然间,他拱入烂泥里,露出一只脚,蚯蚓问他做什么,蚂蚁讲:嘘,大象来了,我要绊死这个家伙。

  看看翻译后的普通话,再读一读方言版,是不是特别逗?

  有趣的方言,麻烦的方言

  各地的方言真是精彩纷呈。虽说我们都是讲的中国话,可这些方言你未必就能听得懂哟。

  方言的差异主要在语音上,其次还有词汇和语法。我们开始讲的常州方言小故事,它就属于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让我们再来看一则小笑话,也是因为发音的差异才闹出的笑话呢!

  笑一笑:

  一个北京人到了上海,去理发店理发。一进理发店,店员就问他要不要打打头。北京人吓了一跳,怎么理发还要打头?后来费了半天劲儿,才闹明白,原来店员问的是:“要不要洗洗头?”上海话中,“洗”就叫“汰”,发音――d。

  你看,这样交流起来多费劲!为了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够顺畅地交流,国家才积极推行普通话。

  查一查:

  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差异又有哪些呢?普通话是怎么产生的?又是从哪一年开始推广的?你可以自己查找一下资料哟。

  历史上的方言和官话

  既然方言是很久以前就形成的,那么,古时候不同地区之间的人们怎么交流沟通呢?他们那个时候有没有普通话呢?嗯,我们先来读一读大诗人贺知章的一首诗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读出什么了?对了,“乡音”就是方言哪!贺知章的“乡音”虽然没改,但身为浙江人的贺知章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做官时,肯定不会讲自己的家乡话的,他说的应该是当时的官话,也就是唐朝的“普通话”。

  告诉你:

  为了沟通方便,历朝历代都会有自己的官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方言,文化的活化石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名著里都大量使用了鲜活生动的方言俗语。

  试一试:

  想想看,这些名著的作者都是什么朝代的人?又是哪里人或者是长期居住在哪个地方?了解了这些,再看看从书里摘出的这些方言,说不定你就能猜出这些方言的意思了。试一试!

  没搭撒

  顶瓜皮

  夯货

  《西游记》

  破落户

  长虫

  洒家

  《水浒传》

  堂客

  伏侍

  混说

  《红楼梦》

  许多地方性的艺术形式,比如苏州评弹、上海滑稽戏、越剧、东北二人转,一旦离开方言,其中的韵味与美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活化石的资料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物课程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基础。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具体目标”之一。社会文明的进步要求公民素养的全面提升。生物教学中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是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和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充分运用生物历史资料和充分利用我国的生物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用他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全书收藏1892种药物,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并有多种外文译本在世界上流传,为世界药物学者、生物学家所重视。后汉医学家华佗,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实行腹部手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生物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65年,世界上我国首次成功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生物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新型水稻——杂交水稻。该水稻穗大粒多,增产显著,名列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因此,袁隆平被国际上赞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近年来,对肆虐人类的“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等传染病的防治,经过我国生物科学家的努力,率先在世界上制成了预防疫苗,为人类战胜这些恶魔,赢得了宝贵的先机。如在讲到我国的植物资源丰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名列世界第3位。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中,就有世界珍稀我国特有的树种银杉、水杉、珙桐、桫椤等等。这些植物资源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在讲到我国的动物资源丰富时,向学生介绍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的大熊猫、金丝猴、大鲵、扬子鳄等等。通过这些生物资料的介绍,使学生受到激励与鞭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产生强烈的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充分利用生物史料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执着探索、勇于实践、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中,联系教学内容介绍巴斯德、孟德尔、达尔文等科学家的事迹和成就,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陈赛娟博士实现了我国在生物领域中人类疾病新基因克隆的零的突破,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人生追求,湖北老人马永顺誓把荒山变绿林的执着等,通过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受到激励与鞭策,产生强烈的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充分利用生物故事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事——“建始直立人”的发现,该遗址距今120万至250万年。自1968年被发现以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先后在此进行过9次发掘,发掘出早期直立人牙齿化石5枚和石器、骨器若干。该遗址由此被确认为“建始直立人遗址”,成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在学习“生物的多样性”时,充分利用在我州发现水杉的历史事实:60年前的一个冬天,原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干铎路过鄂西山区利川市谋道镇时,偶然发现一棵似杉非杉、似松非松的古树,并被当地土苗居民顶礼膜拜,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植物学界的“活化石”水杉。历经4000万年的漫长岁月,得以繁衍至今,这极大地引起了原中央大学森林系郑万钧教授、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古生物学家R.W.钱耐教授的兴趣,不远千里来到谋道考察“天下第一杉”,并在1949年的《科学》杂志上,使水杉引起全球植物学界的轰动。解放后,国家林业部将天然水杉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1973年原利川县人民政府在水杉原生古树分布较集中的小河村设立了“利川水杉母树管理站”,专门从事境内5746棵古水杉的保护和研究工作。1972年,周恩来总理赠送2千克水杉种子给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金日成主席,以表达中朝人民的友谊;1978年2月,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尼泊尔时,赠送2株水杉苗,栽培在尼泊尔皇家植物园。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仙湖植物园时说:“有一种古代的树种叫水杉,现在全国都有了,最大的一棵就在三峡附近。”指的就是1941年干铎教授发现的号称“天下第一杉”的利川谋道1号原生古树。水杉不仅是中外植物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活化石”,而且成了和平、友谊的象征。与此同时,利川水杉母树管理站在中国林木种子公司和湖北省林木种子公司的支持下,对水杉进行无性系繁殖研究,如今已取得成功。

  运用生物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决不能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然而,当今世界在工业化进程中向环境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以及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而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影响世界的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温室效应等等,致使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在严重环境危机之下的必选之路,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中学生是未来的公民和建设者,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化石学生探究教学它们我们保护生物学习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