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古文翻译网 一、对译法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7-28 17:50:48 分类:网络 浏览:74


  一、对译法

  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文言词的方法。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然后把上面的所有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 “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二、增删法

  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由于文言词大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就可以翻译为“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很明显,括号里的内容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由于有的文言虚词,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可不译出;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出来,反而会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不译;“也”,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出。

  三、移位法

  文言文的语言顺序和现代汉语的语言顺序是很不相同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将颠倒了的顺序再颠倒过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移位法。例如:“何以效之?”(《订鬼》)“子何恃而往?”(《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些句子实际上都是宾语前置句(即倒装句)。翻译的时候,都得把倒置了的宾语提到前面去。“何以效之?”颠倒过来就是“以何效之?”意思是“用什么来验证它呢?”“子何恃而往?”颠倒过来就是“子恃何而往?”意思是“你靠什么前往呢?”“微斯人,吾谁与归?”颠倒过来就是“微斯人,吾与谁归?”意思是“假如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四、保留法

  文言文里的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都可以不翻译,照录,这就是所谓的保留法。例如:“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伤仲永》)整体翻译出来就是:“金溪有个老百姓叫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再如:“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包拯》)整体翻译出来就是:“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五、替换法

  汉语的发展,使得有些文言词现在已经不用了,其所含的意思,现在用另外一个意义相当的词来表达了,这就是替换法。例如“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大牢”(也指祭祀用的猪、牛、羊三种都有)、“少牢”(指祭祀用的猪、牛、羊中的任意两种)、“缙绅”(指高官)、“烈士”(指壮士)等等,这些词翻译时,就可用替换法。

  六、意译法

  文言文有的句子能直译,有的句子就不能直译,不能直译的句子,就把大意翻译出来,就不强求与原文一一对应,而只求在整体上使译文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保持一致的一种翻译方法,就是意译法。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这句就很难直译,就必须得意译。可意译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意译要掌握一个度,不能过度。过度了,就很容易使译文完全脱离原文,从而使句子变形。意译的方法尽量少用,一些确实直译不了的文言句子,才用意译。


标签:翻译就是文言句子例如意思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