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艺术与生活 从艺术家的角度而言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7 19:02:25 分类:答疑 浏览:141


  摘 要:艺术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命题。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总体上概括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无论是从艺术的起源,抑或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或是艺术作品的题材都能看到生活的痕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论证了此命题。

  关键词:艺术;生活;艺术家;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86-01

  一、艺术源于生活

  首先,艺术的本质在于服务生活,从艺术的起源中即可窥见一斑。艺术起源有诸多说法,劳动说是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艺术的起源是由多元化的方面所影响的。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揭示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有的学者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了补充:人类是由幼年类人猿进化而成(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也就是说成年人相当于幼年类人猿,人并没有具备类人猿专门化生存的能力。于是人类开始制造工具适应环境,为艺术的起源创造了前提。这时造物的目的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结构、阶层的分化,艺术逐渐产生了分离,出现了为上层人士服务的宫廷艺术。士的崛起,文人艺术应运而生。艺术便有了宫廷艺术、民间艺术、文人艺术之分。民间艺术却始终保持艺术的本质功能。

  智力革命之后,人类逐渐意识到自我和时空。同时萌生的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有限性的畏惧。远古人在同化于主体与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积极的解决方式——创作鬼神观念满足自己的愿望。人类在相信神秘力量的同时创造了诸多模仿宇宙空间秩序的鬼神的艺术形象以及一系列的祭祀礼仪活动。于是,艺术在劳动中产生,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其次,艺术同样源于生活。艺术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生活经历与环境会不可避免的烙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写照和升华。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儿童时的生活经历是潜意识的来源之一。超现实主义就是受弗洛伊德学会所影响而产生的艺术流派。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进行创作,无论多么抽象的艺术形象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原型。即使是中国传统的鬼神形象也不例外。譬如龙的艺术形象是对自然界中的蛇、鳄、蜥蜴等动物身体的某部分组合而成。

  谈及艺术家不得不与人的本性联系在一起。关于人的本性,中西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譬如,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杨子雄的善恶混杂说、告子性无善恶说以及英国洛克的“白板说”等。儒家有语云“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告子上》载:“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然而,关于人性却不能仅仅限于人之初。对于“本性”的不同解释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学者将本性定义为“人出生时就具备的,通过遗传而具有的”。然有的将本性界定为大众所具有的共性。后者是笔者所赞同的人的本性。正如马克思对此做的定义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故,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总和。休谟在《人性论》中系统的论述了人性,包含知觉、情感、道德等。而这些构成人性的成分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莫大的影响。艺术家的情感融合在艺术作品中使艺术品具有生命性、情感性等特征。作为表情艺术的音乐和舞蹈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抒情性与表性。表情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优势在于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倾泄内心的情感。不论是艺术家的情感抑或道德都属于艺术家本身,而艺术家又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他的一切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艺术作品不可避免的与生活紧密相连。

  二、艺术超越生活

  艺术作品完成之后会有鉴赏者对其进行再创造。艺术欣赏和艺术鉴赏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欣赏的结果是审美愉悦,而艺术鉴赏除了审美愉悦之外还能够达到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再丰富。故而“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者常常运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个人阅历、生活经验等进行鉴赏。从这一方面来说,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再丰富同样源于现实生活。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反过来能够美化生活、丰富生活。

  艺术的功能当中首要的是实用功能。艺术在发展之后逐渐产生了分层,出现了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宗教艺术。除民间艺术是以实用为主的艺术之外,其他三层艺术都是以精神需求为主。显示出艺术的两种功能:实用和审美。实用功能是艺术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体现。审美功能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美化的结果。

  生活是艺术产生、发展的源泉。艺术不仅服务生活更能美化生活。人类通过艺术把握世界改善生活,艺术作品反之又能陶冶人的情操,启迪智慧,美化心灵,从而推动生活水平的提升。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规律,探寻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标签:艺术生活艺术作品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