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广电覆盖面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7 19:02:00 分类:指南 浏览:78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全国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日益加大,兴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增加,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与文化产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步伐却显得有些迟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 当前公共文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投入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全国38240个乡镇,58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23000多个图书馆、文化馆需要新建和改建;许多县和乡镇的文化宫、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等公共文化机构都已相当陈旧,面积狭小,年久失修,服务能力逐渐弱化。目前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得不到保障,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4。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缺。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有的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政府保障资金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公共博物馆难以为继。而且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更加落后,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有的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或利用率不高或挪作它用。一些基层文化站门庭罗雀,其结果是被随意挤占,形成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基层文化站(室)步入建了倒、倒了建、循环往复的怪圈。还有的乡镇基本无综合性文化站,有的村社(社区)基本无活动室及相应设备,也无专兼职人员。有些地方广播电视覆盖率低,收视效果差。还有一大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景点根植于民间,由于多年得不到保护,濒临灭绝和消亡的边缘。

  2.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依然存在着矛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但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人才的缺乏,致使文化服务产品单一,人们对很多文化活动的兴趣不浓参与亦少,更谈不上创建文化服务品牌了。在广大农村由于没有用健康的歌舞节目、体育比赛、电影等占领新农村的文化阵地,致使封建迷信势力猖獗。同时,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短缺,能够向社会成员分配的文化财富十分有限,文化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偏高。其中突出的问题还有弱势群体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和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缺口巨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分配不均,社会不同群体无法共同享有文化成果,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广大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较大反差。

  3. 政策法规刚性支撑体系缺失 。

  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大部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但是在微观的执行层面上,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在经费保障、经济政策、捐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等方面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要求而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这与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都不相适应。体制继续困扰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行政壁垒,各级政府的行为不到位和责任落实不明确也都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缺少 。

  很多地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呈老龄化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一些项目吸引不了很多的参与者,致使人才十分缺乏。这是由于编制、职称的瓶颈效应使得留人难,很多文化工作部门编制少、待遇低,这直接影响到了队伍的稳定性。

  二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1.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样要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文化成果。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活动建设的源泉是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要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理念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健康向上的生活格调充实群众生活、占领思想阵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尽其长、各得其乐。要特别关注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展适合这些人群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把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2.加快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各种文化历史遗存和已经建成的覆盖城乡的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公园、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影剧院等,以及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系统。要着力建设更加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优质文化内容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机制。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实施文化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制定方案,抢救和保护一批"民保"、"文保"工程。尤其要注重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力争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建成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特别要支持乡镇文化站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建设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具有辐射功能和影响力的示范乡镇,从而带动其他乡镇再建设、再发展,最终通过上下联动、乡镇互动,进而促进乡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的建设。

  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当要着力发展特色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它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文化上的活力是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特性。文化是有地域性的,这种地域性的特性往往蕴涵着无穷的活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充分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以历史文化遗产、人文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事业,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发展文化事业的过程中享受文化成果。要发展具有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戏曲、杂技、花灯、赛马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要充分发掘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激发地方经济内在的活力,保证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加强对包括传统文化习俗等在内的优秀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活动的水平,提高活动的覆盖面和吸引力。要努力寻求特色文化与新时代需要的民族精神和科学昌明精神之间的契合点,让本土民众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以及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保护和张扬。挖掘特色文化是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 结束语

  当今时代,文化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分化过程中,对公众起凝聚和整合作用的主要力量来源。但是,要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效益,实现其对公众的影响力,就必须强化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尤其是加强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立法、制度设计、财政支持和监督实施的作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已经迈过了历史的拐点,一个最终覆盖全社会的、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稀可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好构筑既会促进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文化的形成,也会促使更多以鲜明地方特色表达最普遍人文蕴涵的文化艺术作品迅速"走出去",使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鲜明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标签: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