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校园散文 ”另一块碑文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7 17:05:04 分类:资讯 浏览:70


  校园散文篇1

  曾经遐想小学生活,那么美丽,异样动人。此是小学时代,从某些久别校园的学者笔下领略的高等学府风韵;一旦身临其境,给人的感受,却是忧郁多于快乐,苦闷多于开心。

  让我不快忧郁的,不是它的恬静安适,不是同学的博闻广志,不是教师的谆谆诱导,而是精神上的迷乱。美丽的校园,乃社会的世外仙境,可以借此逃避世俗诸多纷争,超脱物欲,潜心于精神世界。但为什么,我却总如浮游的幽灵,夜阑时叹息,寂静处悄行?

  我好像失落了魂灵,忧郁又苦闷,失望又哀伤,在无助中寻找,向空虚中呼唤。久久思索,仍跳不出迷惘的罗网,苦闷的掌心,愁丝的阴影。思想如昙花一现,等不到真理之光的普照便花谢凋零。我的大学生活,如同枫叶,等不到秋实累累,于盛夏便悄然飘落,难觅踪影。

  我不明白,人生中,什么叫做最美与最真?人的一生,该追求标新立异,还是默守阵规、因昔相循,或投身于宗教玄妙意境。也许向上帝祈祷,他会指予我所求,赏赐我所欲。

  思考指引了我,教我怀疑一切,否认人生。总相信人生是一场骗局,生命是场无聊的游戏,世界则永远沉沦于乏味透顶的纷争。人生太空虚,于是我想逃避一切,甚至自身。只想做个隐士,永逃离这红尘。

  校园散文篇2

  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学年,广播站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旅校,展现给大家。在客观、正确、及时反映学校信息的前提下,广播站拟在本学期,作如下计划与安排:

  每周二、四开设广播栏目

  主要栏目以四大版块为主:

  “新闻”、“音乐”、“三创园地”、“文化”

  一、新闻

  主要以校园新闻、时事新闻、体育新闻为主。

  校园新闻——及时播报校园新闻,反映校园动态,传递各类校园通知。

  时事新闻——我们会选读报刊、电视上的最新新闻,让同学们在学校里也可以了解国内

  外的大小事件。

  体育新闻——播报最新体育动态,为热爱体育的同学播报信息。

  二、音乐

  开设“点歌台”

  同学们先将要点播的歌曲与祝福在周一前交至广播站站长处,经

  整理后点播

  三、“三创园地”

  介绍著名企业家创业创新的个人故事

  介绍创业创新方面的小窍门与经验

  请我校已有创业或创新经验的同学做客广播站

  四、校园文化

  下设“广播散文”、“生活小课堂”、“开心一刻”等。

  “广播散文”主要播放名著朗读、学生佳作欣赏,并定期邀请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作客广播站,解析名篇佳作,帮助同学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现将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时间栏目

  周二

  午12:15—12:25新闻十分钟(时事新闻、体育新闻)

  12:25—12:40点歌台

  12:40—12:50创新世界

  12:50—1:00文化角

  晚上5:15—5:30创业园地

  5:30—5:50校园新闻

  周四

  午12:15—12:25校园新闻

  12:25—12:40创业园地

  12:40—12:50文化角

  12:50—1:00点歌台

  晚上5:15—5:30新闻(时事新闻、体育新闻)

  5:30—5:50创新世界

  校广播站信息内容由所属的校记者站、通讯员提供,记者站的小记者每周一下午第四节课前将新闻内容交到广播站站长处。

  广播站组织机构:

  站长:

  副站长:

  播音员:

  团委、学生会

  校园散文篇3

  五年前,我还是一名学生。那个九月的雨天,我哪都没去,早早便趴在图书馆里寻找世界的另一半栖息地。

  彼时,摊开张炜的《我选择,我向往》,一时间我昏昏欲睡,静静地听着这位善于思考的作家整理着他爬满蜘蛛网的记忆,我也静静地、静静地倚在桌沿。

  突然觉得《校园的琴声》是充满灵性的,校园的树林总是挂满诗意的果实,当然,我同样在校园的边边角角中挖掘诗意的琴声。

  而散文呢?仿佛是家乡的小路,有点熟悉,有点陌生,同时又多了几分疑惑。

  诗与散文本身就没有鸿沟,我也没抬举哪一方,只是写惯了诗歌,骤然提笔写散文,像是流浪很多年后的归家,突然萌发了一种莫名的温暖。

  校园散文是青春的笔调,或许有份叛逆的眼光,但它终归青春的大海,而属于散文的那种沉重、沉稳、沉甸甸的目光,且属于上个世纪的标志,但真正能撼动这个时代的脉搏,非这种目光不可。

  张炜先生的目光同样是稳重的,他善于思索,当然,他善于把思索后的精华融入到文章里,这是他的追求。多年后我像他这样在小路上撑伞散步时,我仍会感慨于文字的理性,其实这一切平淡如初。

  那天从图书馆出来,外面的雨依然下得很大,记得我初到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关于雨的诗歌:“下雨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南方/雨是我家院子上空的繁星/……那是奶奶讲的故事/……北方的雨终于落下了,但/雨能打湿的只有眼睛……”

  阔别多年后,再次回想起来,同样是那一份温存,只不过我不再淋雨,淋雨只会让我的文字更加潮湿。我打开了伞,在这片北方的雨空中撑起一片云,也就是在这里,在冷冷的风中,淡淡地去想着南方,想着榕树下倒垂的故事;还有夕阳下石子路上等待我归来的霜鬓;还有更早之前老去的爷爷肩上的童年。

  学生时代的我总疲倦于校园繁杂的事务,更是厌烦世俗无趣的目光,所幸喜欢文字的心让我去追寻一种平静。比如独坐在池边的石椅上,望着随风飞扬的柳絮,还有池中羞涩的菱歌;比如提笔在青春的扉页写下了《六月词》,然后投到文学社的杂志里印成墨香;再比如在桦林里,翻开一片片落下的黄叶,翻开一点点平淡的思绪,坐在木椅上,静静品读一阕词的温润,造一方净土。

  那时有很多冲动的想法,时至今日,我依然想用双手在幽静的树林里建造一座小小的瓦屋,在里面住上几年,平淡地写着属于屋内的小小天堂。

  突然传出一首歌,在伞下,是达达乐队的《南方》:“那里总是很潮湿,那里总是很松软……”我不想去那伞下探究那汪伊人的秋水,因为我相信她很漂亮,我是指她的心很美。

  大学时候,除了用诗来慰藉我的疲倦外,我很少写日记,更很少用散文的形式来抒发黄昏与露珠的大学生活。或许当时的我想得太多写得太少,因为在课堂上我总是不时勾画自己的乌托邦爱情,只是思绪总在世俗的目光中干涸,终究又归于一种虚无,这些只有诗比较合适表达。

  那天的雨下得异常大,我依旧在前行,我多想漫无目的地在雨中走着,想着属于自己的,虽然是一贫如洗的故事。

  瞬间萌生的概念——“逃课”?我很喜欢逃课,因为我把它当成一种青春的叛逆,青春中骚动的事我都愿意去尝试,不过这次我没有逃课,逃课是形式上的,逃课也需要境界。或许,当时的我在课堂上看了几篇文章,写写属于自己的流浪空间,这也是一种逃课,而这种逃课更具有一种高深的境界。当时自己在想:每天重复着这种“逃课”,当不久的将来,达到更深的境界后,将会善于思索、追求平淡、低调而沉稳。

  收起了伞,我放下书包,摊开笔记本,提起了笔,计算机老师的目光陷入了暗淡的死寂,而我则深入了思索的绿丛中……

  而如今,杂乱写下这些文字,我仍属于年少轻狂的时代,我与散文久别重逢,我只是记下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是我繁杂的生活,也是自己一个人的所想、所思。

  校园散文篇4

  维德勒图书馆藏书345万册,是哈佛大学100多座图书馆中极为普通的一座。然而,这座普通的图书馆却极不寻常。

  由新英格兰红砖砌筑的坚实墙体外,耸立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的碑文是:“维德勒,哈佛大学学生,生于1885年6月3日,1912年4月12日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大海:“这座图书馆由维德勒的母亲捐建于1915年6月24日。馆内最有意义的一本书是《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

  原来,当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维德勒和他的母亲一起正准备登上小船逃生。突然,维德勒转过身,让母亲先上小船,自己却转身要返回船舱。他告诉母亲:“我忘带《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了。我不能让这本我喜爱的书沉入海底!”就这样,爱书如命的哈佛学子维德勒,为抢救一本书,最终和书一起沉入海底。

  在图书馆中厅的一角,终于找到了我渴望已久的那本《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它摆放于一个不大而密封的玻璃框内,书已完全褪色。此书是维德勒的母亲捐建该图书馆后,购买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在此已经静静地躺了95个年头了。书的下方写着一行字:“书与维德勒同在!”

  我怀着异样的心情走出维德勒图书馆,深情地望着正沐浴在灿烂阳光下的哈佛校园。哈佛的塑像屹立于旧校园的墙前。路上的行人,不见浓妆,没有艳服,只有匆匆的脚步;湖边、树下、草坪上,到处是学子们读书、做记录、思考问题的情景。

  哈佛占地154公顷,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用新英格兰红砖建筑的图书馆。哈佛人爱书如命。可以说,在哈佛大学每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

  哈佛的博士每天要啃3本大书,还得向导师交上颇具独到见解的阅读报告。英国一家电视台曾做过一个题为《凌晨四点半》的专题节目,内容反映的是,在一个普通的凌晨4点半,哈佛图书馆内座无虚席,已经坐满了静静地看书、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问题的哈佛学子……

  我在哈佛大学旁的旅馆住了下来,决定亲自目睹一下哈佛校园的凌晨4点半。

  第二天凌晨4时刚过,我再一次来到哈佛校园。美丽的校园沉静于晨光曦色中,湖边、路边,许多学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晨读。走进哈佛大学图书馆,只见每间阅览室都灯火通明,每个座位上都坐着看书的学子……

  如今的哈佛大学,已经诞生了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得主。哈佛人的成功,离不开图书馆,他们爱书如命。他们通过认真读书,大胆创新,将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

  校园散文篇5

  一、诗性文字——灵魂的窗子如花开放

  自上世纪至今,散文写作热一直持续升温,成为一种颇为罕见的文学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外,也与特定的时代语境密不可分。伴随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一切要求似乎都是合理的,当下世界已逐渐从诗性转变为黑格尔所说的散文性。宏大与辉煌似乎不再,神性与诗性似乎消失,英雄不见了只见俗人,诗歌边缘了只见流行歌,以致生活只重物质不重精神,从而丧失了存在的意义。由于散文的宽泛、自由度和应变力强,容易向时尚和世俗靠拢,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趣味,于是出现了散文的泛化。“散文时代”的这种美学氛围,一方面是降低了自身的品位,导致一种致命的虚空,导致了散文文学性和精神向度的缺失;另一方面,当实用取代了审美,世俗性取代了精神性,也就遮蔽了自身的诗性、价值取向和独立品格。对当代中国文坛各种现状和思潮了如指掌的谢冕先生,对此总是保持高度的警惕。

  尽管有学者认为,谢冕老师的一生,是“为诗歌的一生”?譹?訛。然而我想补充的是,除此之外,他也动用了心灵里最富张力和弹性的部分——写散文随笔。当然,作为一个纯粹的文化人,可能内心注满了太多的憧憬和希望,因而诗性和激情始终伴随着他,这正是本文标题“灵魂的窗口向着春天”的题中之义。如果说,文字是他手掌中灿然盛开的花朵,激情是一湖涟漪在时光中飞扬,那么,他笔下那些次第舒展而出的、以诗意的情愫感悟生命,以诗性的文字在路上构建起一个个温馨、浪漫而又精彩的风景,乃是真情的阐释,灵魂的华彩,思想的形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性是心绪化的,其指向更多的是片刻的感受。或者说,诗性的东西并非注重写实,而是遵从于内心世界的律动。由于先天的诗人气质使然,谢冕先生的散文书写常常向内心倾斜,注重诗性的自由表达,即以诗性的方式思维,也以诗性的方式存在。那是一种举重若轻的生命言说,一种充满个性化的灵魂书写。比如他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和描述,既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又讲究文字的诗性情调,内蕴上则是诗意的延宕。谢冕先生书写北大校园情景的优美篇章《永远的校园》?譺?訛,全文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灵动飞扬的诗情与诗意,仿佛是生命感悟与个体沉思相互交织律动的校园之歌。其中闪烁的诗性光彩和带有美文特点的品质,更像是一章别具一格的散文诗。换言之,谢冕先生写校园生活,多系心性的抒发,且流曳诸多闪光的思想。那本关于北大的散文集《红楼钟声燕园柳》,一处一个风景:那塔、那湖、那园、那月,举凡北大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在他如椽的彩笔下都染就个体情感色调,在诗性的叙述中都充满迷人而纯净的美,并将这一切融入自身的生命体验之中。他写北大的人物风情、写北大的诗歌记忆,写北大留下的声音……是在追忆着一份萦绕心怀的人文景观和传统意蕴,是在追怀着一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文风骨和生命精神,是在追寻着一种千古文心及“不朽之盛事”。这些篇什内含的美,令人读后如临其境,如染其情,如沐春风。有些篇章简直是诗,宛如松枝举雪摇曳生姿,或似阳光下的花絮飘逸飞香,四处流光溢彩;有些篇章诗性意味浓郁,倾向于内心隐秘地敞开;同时注入了丰博的学识,流动着智慧和思想的波光,让文字的生成腾挪跌宕,妙趣盎然,仿佛生命精神提炼而成的佳酿,叫人回味醇甘。

  只有丰富而广博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映现弥满真力与美的灵光妙思,然后凝聚为饱满而坚实的诗性文字。诗性作为人类文学精神的共同原型,当属于本体论的范畴。回到诗性就是回到智慧,回到文学精神的本原。作为对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超越努力,诗性指向的是对于文学的本体论思考,由此而生发的诗性元素,应是出乎原初的、抒发真情的元精神。一句话,诗性是以智慧整合并贯穿于人类的文学形态。我们从谢冕的散文世界中,发现他往往是凭借诗性的品格去进入散文的腹地,从容练达地驱使散文尽可能抵达诗性的生命路径,然后“通过这条个人心灵的‘窄径’到达社会”(谢冕语)。在他笔下,那些一唱三叹的生花妙词,那些表现内心苦乐的心灵智光,固然皆从自身、从现实人生出发,但心声的释放和思想的拷问异常真切深沉,要么是美的勾勒,要么是神性的诉说,要么是真挚的呼唤,那是一颗向着春天的灵魂起舞传递的庄严回声。这让我想起了他那篇散发着精神内力的近作《窗子如花,开向春天》,俨然如一篇从尘世的语境中脱颖而出的“春之声”。不!应当是一篇属于中国诗歌的美丽宣言,而且径直面对大地与天空,接通历史与未来。请听文章的结语:

  窗子郑重而庄严地打开了。诗歌首先宣告了中国的新生。这就是先行者们日夜梦想着的中国的青春。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所有的窗子如花开放,向着春天。

  二、智性文心——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解读谢冕的散文文本,感染我的是其情感结构散发的无穷意味以及引发的种种思考,是其语言的“个人的音调”(屠格涅夫语)构成的魅力与风韵,是其诗性的生命力超出世俗的深沉与流转,让我纷飞的思绪,氤氲成穿越时空的云烟,发觉智慧的力量,足以透过文字的激光向美与哲思掘进。

  然而,更多的人常常遭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到底什么样的散文才算好散文?由于众口难调,各有所爱,常常没有标准。当我再次展开谢冕先生的文集,越读越有味,不禁拍案称快。因此评说其散文,可以借此发出自己的一孔之见,道出我对好散文的理解,并以此作为切入点窥探谢冕散文独特的文体风貌。

  好散文一定要有文体意识,优秀的作家在文体上有自己的觉悟和自觉。鲁迅先生生前就非常重视文体意识,有“卓越的文体家”之誉。在我的感觉中,谢冕先生之倾心于文体一如他十分欣赏所有与美有关的东西,譬如美女、美食、美酒、美景之类的。诚然,文学家未必都是文体家,而读谢先生之文,只要读开篇,即可以认定此乃谢老先生之作也。在欧洲,尤其是法国,据说“文体家”是对文学家的最高尊称。汉语中也有“文体”这个词,但这里所谓的“文体”并非我们理解中指不同体裁的“文体”。或者说,这里所言的“文体”,其内涵和外延都远大于后者。

  值得称道的是,谢冕先生的散文随笔带有自己强烈的风格特征。此得力于他驾驭文体时的自如操控力。首先,抒发属于自己的声音和气味。谢先生的散文随笔,有“依依柳岸”呈现而出的、即记录和书写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北大校园和北京城的历史风云和人文景观,有“往事已成风”却始终挥之不去的对故土的回忆和怀想,有人文学者“阅读一生”过程中来自内心召唤的广度和深度展示,有像“一条鱼顺流而下”的以壮游、生态环保为观照留下的印象与思考……这些不同类别或主题所凝聚的文字,既有人文学者(型)散发的浓厚生命气息和情怀,又有诗人气质外化的特殊韵味。此两者的兼而有之,可谓相得益彰,发出的声音和气味自然是与众不同的。因此很容易让人读后将他与别的散文作家区别开来,尤其是其文章的简洁与精辟、唯美与大气,以及或长或短、不拘一格中突显的精思妙悟,万千气象,叫人读来兴致盎然,甚或叹为观止。《苦难的给予》《消失的故乡》《我的遥远的天空》《我只想有一个书斋》《窗子如花,开向春天》《绿荫深处一座古城》《读〈喜雨亭记〉》等文章的开篇,同样十分精彩动人。谢先生为文常常是开篇奇崛,引人入胜。诗性的文字,独特的句法,非凡的气势,或直截了当,率然流露;或至性至情,令人会心;或漫不经心,信手拈来;或大开大合,有的放矢。有时如品头遍铁观音(功夫茶),回味无穷;有时如饮特醇葡萄美酒,微熏欲醉。凭着直觉,一闻一览一品一读,便知这是“谢氏文体”。

  其次,充满智性的思维方式。好散文的思维方式是令人称奇的,作者追求的是一种具有弹性又充满张力的语言,在语言的感性与理性之间,使那种“澄明之境”“自我解蔽”,意欲让“作为表象的文字”成为“一种道说的语言”,从而实现“语言自己说”的目的(海德格尔语)。谢冕先生对散文语言的灵动掌握不是刻意说出来的,而是在自如构造的字里行间透露给读者,并且感染读者。这是属于“流向远方的水”一样的思维方式,即便是沉郁和苍凉也会在不动声色中置换成淋漓与痛快,生命中的苦辣辛酸经由哲思流水般的洗礼,竟闪烁着暗香浮动的澄澈,那是智性、气韵和生命精神交相浑融的澄澈。这种话语方式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谢冕的语言能够让人品读之后立即明白过来,不像那些故作高深者让人越看越觉得胡涂乱抹而难以卒读。究其源在于谢冕的文章有一种风骨在,有一股气韵在。当然,值得称奇的不仅于此,还有他充满智性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其散文有一种向思维极限挑战的智性意味。因而,其文常常出其不意,行文不以旧的套路为然,而是致力于亲切友善的自然表达,精神超拔且多有奇蕴。比如他以“阅读”作为生活方式所阐发的话语:关于“生命因诗歌而美丽”的深情追求,关于“中国诗歌梦想”的美丽期盼,关于“诗歌是民族骄傲”的庄严论断,关于众多诗人、尤其是女性诗歌群体的精析妙论,乃是把温润的诗心与智性的机智放在同一个调色板上,呈现出明净与辽阔。这并非一般儒生可为,其思维的高远,言他人所未言,无不扩大了文章的内蕴。是否可以说,因为开放自由的生命精神以及从中不断产生自我生命乐趣的思维方式,不仅与作者的修养内涵和人生姿态紧密相关,而且比他表达的任何思想更能震撼人心。

  再者,具有透亮的文心诗韵。如果说“纯朴”之于他似乎是不必追求的品质,那么他的思想方式和情感构造,完全容不得“虚假”插足。读他的散文随笔,我们几乎看不到像时下许多散文那种四平八稳,或装腔作势,或过于甜腻无趣的文风。他素来以为,那些动辄喋喋不休的行话套话老话会让我们的感官迟钝。他属于天真烂漫的性情中人,坦率如婴儿式的,并未泯灭的一颗童心可爱得只见欢欣和豪情,灵魂的窗口始终向着春天敞开。且不说他那篇《我只想改一个字》的短文流露的至真至纯,就说他文字中时常和盘托出的那份情感飞扬和智性思索,常常令人在感动之余不由自主地顿生敬意之情。在《我的梦幻年代》篇中,他对于“文学梦”的表白,娓娓道来,却在自然的叙述中撩拨文心诗韵,流淌着精神的美和理趣的美:“那时我做着文学梦。我发现文学这东西很奇妙,它能够装容我们所感、所思,不论是爱,不论是恨,不论是失望,还是憧憬。我心中有的,在孤寂之中无从倾诉的,文学如多情的朋友,能够倾诉并给我抚慰。我的人生遗憾,我对社会不公的愤激,我对真理和正义的祈求,我都借助那支幼稚的笔端自由地流淌。现实生活的缺陷,我从文学中得到补偿,文学启发我的想象力和生活的信念。”读这样的文字,作者自身的心路历程、时代背景、性格遭遇、理想愿望,一下子跃然纸上,也可感可触。

  三、根性文脉——乡土与自然人文情怀

  纵观谢冕散文随笔,令人叹服的不仅是其涉猎的题材相当广泛,更为突出的是以宏阔多元的视域,表达了对人类、对存在、对自然、对乡土等的深度思考。我们在《一条鱼顺流而下》这部散文集中读到的,有以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悲悯的人间情怀叙写“蝴蝶的哭泣”“一条鱼的独舞”“后山松鼠的悲剧”“再没有回来的白鹭”等“风景”;有寄兴于自然山水间,以深度的人生思考与广泛的日常生活体验为杠杆抛起的“情思”,或感动于“抬石头的女人”,或寄情于“南太湖城堡”,或缅想于“寻找雨花石”,或哀叹于“消隐了的桨声灯影”,或感受于“夜香港的魅力”,或失落于“维也纳”;此外,尚有被乡土记忆唤醒而搏动的根脉意绪,即对有世事沧桑的生命个体进行家园的回望和文脉的指认乃至触碰到的疼。这一切在其散文中,有时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有时是作者的想象或联想,有时是与自然风物的对话或审视。其表现方式给读者带来的是生动鲜活且颇具现场感的画面、在场感的沉思,让我们惊叹于他的博学多识,也惊叹于他的思考深度——关于历史、关于生命、关于生态、关于故乡、关于人的使命,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考。

  谢冕的笔调透出一种历史感与沧桑感,有追问,有反思,有观照,有感悟。同时在对客观物象的描述中,除了注意对题材的挖掘外,还将这些题材作为一种中介物或一种倾诉的对象,从而沟连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沟通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密切关系,沟引了眼前之景与作家之间的情缘,赋予自然景观以丰厚而又凝重的人文内涵。如是,在引人寻思、发人深省的同时,向我们证明:散文是一种心灵的反光镜。这种情融自然万象、根连故土命脉、思入风云生态的散文叙事话语,具有令人折服的大气。或许散文的优劣,关键不在于抒情的堆积与排场,而在于作者情感的流露是否自然与真诚,能否与读者生发遥相呼应的共鸣。

  记得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曾将世界划分为“可信”之世界与“可爱”之世界,并提出这可信与可爱是人生的二律背反。是故,他始终徘徊于两者之间。在笔者看来,谢冕先生的为文与为人皆能化解“可信”与“可爱”的矛盾,把这两个极难统一的“世界”,交相聚合地融化在自我的生命精神和艺术境界之中。譬如,他散文的书写空间,无疑有“可爱”的一面,属诗意化的东西;同样的具有“可信”的因素,那是智性的哲意沉思与辨析。其可贵之处,是在散文创作中巧妙地把诗人(型)情怀与学者(型)思辨加以高度融合。有时凭借意象的嫁接,有时选择景物的映衬,有时依赖结构的营造,有时借助修辞的手段,把“可爱”与“可信”、诗性与智性有机地糅合在整体的艺术文本中。

  我们感叹作家文字之瑰美多姿,文笔之精彩纷呈,文心之从容练达,其背后定然有一个无可置疑的原因,或许那是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上的一种本真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作为散文家的谢冕,首先应是一位诗人。正是其诗人气质涵养成就了他的“才胆识力”,驱使他在散文创作中总是弥散着诗人的心性和智慧,守护着诗意化的审美情趣、艺术冲动和文化精神。对他来说,拥有一颗诗心,就能以一种非功利性的、非实证化的眼光去看世态观人生,乃至超越现实语境,始终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和姿态,径直走向自然万象也走向自我内心。拥有一颗童心,就能以本真澄明的心境去渗透宇宙人生,并在融入自我生命体验中,以真切的目光感受人事物理。拥有一颗爱心,就能把自己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及其内心所感念的东西,用澎湃的热情展现出迤逦的神采,并化成属于自己的奇妙境界。于是,作为散文家的谢冕始终具有超人般的梦幻激情和直觉思维,具有一种穿透时空的想象力和领悟力,连同他对美的永恒迷醉。同时具有一种雅量洽春风的人格气韵,具有一种高怀同霁月的生命境界。正是这些重要元素,构成了谢冕先生的诗性智慧、智性文心和诗意人生。

  至此,不妨说出一点遗憾。这种“遗憾”源自于许多人往往有一种错觉,认为谢冕先生仅是一位诗歌批评理论家,因而忽略了他的散文随笔在当代文学中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依愚浅见,作为当代评论大家,谢冕先生并非是以所谓“学院式”的论著受到人们的注目,而是伴随着他全部文学实践活动所发表的艺术见解,甚至在他的散文随笔中,也包含着丰富而闪光的诗学思想。

  注释:

  ①张志忠:《为诗歌的一生——散记谢冕先生》,《文景》2010年11月号。

  ②本文所引谢冕散文随笔作品,未另注出处者,或见谢冕:《流向远方的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或见谢冕散文三部曲:《一条鱼顺流而下》《依依柳岸》《阅读一生》,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或见谢冕先生散发于国内外诸种报刊的篇章,兹不一一注释。

  校园散文篇6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古至今,人们对儿童文学的研究从未停止。儿童文学无论是语言抑或是情感表达方面,均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儿童文学读物专门为儿童创作,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很多,为进一步丰富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笔者特选择本课题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儿童文学读物的认识和了解。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界定

  何谓儿童文学呢?截至目前,对儿童文学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王泉根(2009)编撰的《儿童文学教程》指出:儿童文学也可称之为少年儿童文学,其阅读对象为十八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依据读者的年龄层次不同,可将其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幼年文学;(2)童年文学;(3)少年文学。基于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将儿童文学简单理解为:是针对十八岁以下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形式,它是整个文学大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儿童文学读物是儿童最爱的文学形式

  在苏联学者梅拉赫看来,艺术作品均是有生命的。不论是任何文本形式,唯有读者真正参与进来,对其进行欣赏和阅读,才能赋予文本以灵魂。因此,从接受美学角度审视,我们可发现唯有那些可被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方能真正受到儿童的喜爱,其文学价值方能真正得以体现。儿童文学读物无疑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形式,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一)儿童文学的语言魅力

  众所周知,儿童的审美经验及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儿童文学的语言大都通俗易懂,内容也较为活泼、浅显、轻快,所用文学语言也大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词汇。儿童文学读物描述的内容大都是具体的,再加上轻松活泼的语言运用,往往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成效。此外,儿童文学的语言运用亦充满形象性。儿童读到这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时,可以获得更多愉悦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儿童文学读物独特的语言魅力,才使得儿童文学读物成为儿童最喜爱的文学形式。

  (二)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对于每个儿童而言,玩游戏是其天性。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得其乐、摆脱成人的束缚,获得更好的情感宣泄,体验到精神的愉悦。在儿童文学中,不同程度上渗透有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正是儿童普遍喜爱的。儿童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充满游戏性的美好世界,通过阅读文字让儿童更好地体验到自由、快乐,实现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游戏愿望。

  三、儿童文学读物的具体分类

  儿童文学读物有很多形式,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动物小说

  所谓动物小说,即是指以动物为小说主角,通过特定环境及故事情节描述创造的一种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动物小说将动物视为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在小说中对相关动物的命运、生活及遭遇进行描述,进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引发阅读对象对生活、生命及人生的思考。典型的动物小说主要包括:《酷熊贝鲁克的烦恼》、《春田狐》、《大泽蛙国》、《最后的藏羚群》、《秃尾巴的捣蛋鬼》、《蚂蚁王国的奇闻》等。通过上述动物小说的阅读,可将儿童带进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帮助儿童从小建立环保意识,引导儿童亲近自然。另外,动物小说中塑造的各种可爱的动物形象也会更好地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讲述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涉及:(1)儿童的社会生活;(2)儿童的学校生活;(3)儿童的家庭生活;(4)与儿童相关的历史事件及自然世界等。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故事在极大程度上可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如探险、好奇及求知心理等。通常而言,儿童故事的篇幅不会太长,大都短小精悍。在情节描述方面虽然较为简单,但却极为生动有趣,较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故事具有三方面特征,即完整性;生动性;口头性。正是基于上述特征,它才能更容易地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在我国,《贝瓦故事》《儿童睡前故事大全》等均是经典儿童故事的代表。

  (三)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读物的重要表现形式,深受儿童喜爱。童话具有幻想性特征,纵观国内外所有童话,均具有较强的幻想性特征。童话故事作者在创作童话时,会积极运用自身想象,有机构勒出一个虚幻世界。在童话世界中,充满着奇异的事物,且都传递着快乐,可极大程度上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此外,童话还富有隐喻性和游戏精神,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阅读童话时,儿童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童话世界,享受童话世界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及《一千零一夜故事》等均为童话的经典之作。

  (四)儿童诗

  儿童诗较为适合6~12岁之间的儿童阅读、吟诵,亦是儿童极为喜爱的文学作品形式。儿童诗涉及题材广泛,主要包括:(1)社会生活;(2)校园生活;(3)家庭生活;(4)自然;(5)人物等。在所有儿童诗中,反映校园题材的儿童诗占大部分。之所以产生此种情况,主要因为6~12岁之间的儿童主要生活在校园中,反映校园题材的儿童诗更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儿童诗的文字内容大都较为浅显易懂,在写作手法上喜欢采用象征、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除此之外,儿童诗还往往具有诙谐、幽默的趣味元素,符合儿童的天性。例如,我国著名作家金波创作的儿童诗《春的消息》便是儿童诗的典型代表。

  (五)儿歌

  儿歌的形式大都较为短小、精悍,儿童诵读起来也容易,适合记忆。儿歌大都运用较为简洁优美的韵语创作,其内容不仅生动活泼,阅读起来也较为琅琅上口,极为符合广大儿童的认知特点。古时,儿歌也被称为童谣。童谣在民间广泛流传,不同程度上具有民歌的韵味。发展至现代,很多作家和诗人会专门为儿童创作儿歌。因为其读者对象较为明确,即为儿童,所以,作者在创作儿歌时,往往会下意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及审美能力,创作的儿歌也大都生动、有趣,如儿歌《平平搭积木》等。除此之外,儿歌的形式大都节奏明快、极富感染力,并富有一定的音乐美。

  (六)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亦是儿童文学读物的重要表现形式。儿童散文大都为作者对自身童年生活的回忆,极为适合儿童欣赏及阅读。儿童散文具有散文的典型特点,即在选材、形式及写作手法上均表现的极为灵动和自由。正因如此,儿童散文才更符合儿童的率真天性。通常而言,儿童散文往往充满更多个性化特征,抒发人性情感,描述的大都是作者童年时期的真实生活和客观感受,充满着浓浓的儿童情趣。

  四、结语

  儿童文学读物是针对十八岁以下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形式,它是整个文学大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读物除了包括动物小说、儿童故事、童话、儿童诗、儿歌、儿童散文等重要形式之外,还包括寓言。儿童文学读物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为加深人们对儿童文学读物的认识和了解,我们还应进一步对儿童文学进行探索与研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更多儿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获得更多情感体验、认知发展的机会,不断提升广大儿童的文学素养。

  校园散文篇7

  我们听翠绿的叶子轻柔地呼气,我们听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我们听云雀的歌儿从叶片滑落,我们听蚂蚁的号子清脆又迷人。

  我喜欢在林子里写作诗歌,你喜欢在林子里构思散文;你佩服我诗歌里和谐的节奏,我佩服你散文里蕴涵的神韵。

  我们常常在林子里采一篮篮蘑菇,为生物组饲养的小兔送去美味的山珍;我们常常在林子里捕捉一只只彩蝶,为我们实验室献上美丽的标本。

  校园门口的树林是童年的摇篮,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充满温馨,那里有我们稚气的笑语和真诚的眼泪,即使明天长成大人,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

  校园散文篇8

  维德勒图书馆藏书三百四十五万册,是哈佛大学一百多座图书馆中极为普通的一座。然而,这座普通的图书馆却极不寻常。

  由新英格兰红砖砌筑的坚实墙体外,耸立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的碑文是:“维德勒,哈佛大学学生,生于1885年6月3日,1912年4月12日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大海:“这座图书馆由维德勒的母亲捐建于1915年6月24日。馆内最有意义的一本书是《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

  原来,当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维德勒和他的母亲正准备登上小船逃生,突然,维德勒转过身,让母亲先上小船,自己却要返回船舱。他告诉母亲:“我忘带《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了。我不能让这本我喜爱的书沉入海底!”就这样,爱书如命的哈佛学子维德勒,为抢救一本书,最终和书一起沉入海底!

  在图书馆中厅的一角,我终于找到了渴望已久的那本《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它摆放于一个不大而密封的玻璃框内。书已完全褪色。这本书纸质极普通,没有精美的包装。此书是维德勒的母亲捐建成该图书馆后,购买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在此已经静静地躺了九十五个年头了。书的下方写着一行字:“书与维德勒同在!”我屏住呼吸凝望着这本极富生命力的书,仿佛看到当年维德勒紧抱着它一起沉入海底时的悲壮情景……

  我怀着异样的心情走出维德勒图书馆,久久地深情地望着正沐浴于灿烂阳光下的哈佛校园。哈佛的塑像屹立于旧校园的墙前。路上的行人,不见浓妆,没有艳服,只有匆匆的脚步;湖边、树下、草坪上,到处是学子们读书、做记录、思考问题的情景。

  哈佛占地一百五十四公顷,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用新英格兰红砖建筑的图书馆。哈佛人爱书如命。可以说,在哈佛大学,每个人都是一座图书馆。哈佛的博士,每天要啃三本大书,还得向导师交上颇具独到见解的阅读报告。英国一家电视台曾做过一个题为《凌晨四点半》的专题节目,内容反映的是,在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半,哈佛图书馆内已经坐满了静静看书、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问题的哈佛学子……

  我在哈佛大学旁的旅馆住了下来,决定亲眼目睹一下哈佛校园的凌晨四点半。

  第二天凌晨四时刚过,我再一次来到哈佛校园,美丽的校园沉浸于晨光曦色中。湖边、路边,许多学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晨读。走进藏书逾千万册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只见每间阅览室都灯火通明,每个座位上都坐着看书的学子……

  如今的哈佛大学,已经诞生了八位美国总统、四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三十位普利策奖得主。哈佛人的成功,离不开图书馆。哈佛人爱书如命,他们通过认真读书,大胆创新,将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

  【原载2013年12月12日

  《都市文化报?养心》】


标签:儿童散文文学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