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1 15:26:09 分类:答疑 浏览:111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篇1

  关键词:欧?亨利 《最后一片叶子》 叙事艺术

  引言

  欧?亨利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最后一片叶子》讲述的是处于底层社会的人民之间惺惺相惜、相互帮助的故事,然而最终却以悲剧收场。叙事除了结尾沿袭了欧?亨利小说一贯的出人意料风格之外,小说的叙事特点也值得我们探究,既是理智与情感的交织,真实与假定的错位,同时又是一种喜剧和悲剧的交集。欧?亨利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抨击,同时借由代表生命的“叶子”意象,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作家欧?亨利与《最后一片叶子》

  欧?亨利一生创作三百多篇短篇小说,被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一生所受正规教育不多,陆续做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土地办事员、新闻记者等,后来在银行工作的时候被指控,人生低谷之后便一直从事写作工作。欧?亨利对作品的挖掘和对世事的描写都不够宏观深刻,但是因为其一生穷困潦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非常熟悉,并抱以同情的态度,通过轻快敏感的笔触将下层人民生活的环境真实还原而又独具代表性,文字生动活泼、构思新颖,并善用一语双关,因此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品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最后一片叶子》等,其中《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被收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这些作品最大的特点都是拥有“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模式是做好铺垫,埋下伏笔,前面的描述平铺直叙,但是到结尾的时候,笔锋一转,出人意料,让人对这个结局设置深感惊讶,但是却又在情理之中,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写法表现了作者娴熟的叙事技艺,将小说的重心全部放在结尾上,读者在慢慢走进作家设置的场景之后,情绪又在结尾有了跌宕起伏的变化。

  《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代表作之一,也是欧?亨利对美国下层人民显现出特有的人文关怀的一篇短篇小说。主人公琼珊是一位一贫如洗的画家,最大的梦想是能画那不勒斯海湾,但是她被肺炎侵袭,重病之下放弃了生的希望,每天望着窗外的常春藤的叶子一片一片落下,打算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就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朋友乔看到琼珊这个样子心里很着急,在安慰无果的情况下找来了同样穷困的不得志老画家贝尔曼,贝尔曼一生都没有一个像样的作品,这也是他一直遗憾的事情。听说了琼珊的情况之后,贝尔曼于大雨之中在琼珊的窗外画了一片跟真叶子一样逼真的常春藤叶子,琼珊看到这最后一片叶子时,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又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希望,然而贝尔曼却在淋雨之后染上肺炎去世了。

  二、欧?亨利的叙事“错位”艺术

  (一)感性与理性的错位

  感性与理性的错位就是审美情感与生活实践相互错位,文学语言要符合“真”“善”“美”的情感标准。现实生活中,这三个标准是统一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真”“善”和“美”往往是错位存在的,由此导致的矛盾成为小说中跌宕起伏的叙事情节。文艺理论家孙绍振认为:“这三个标准之间存在着差距,而且三者的差距越大,艺术效果就越明显。”

  在《最后一片叶子》中,本来挽救琼珊的应该是医疗上的先进技术和有效药物,但是对于肺炎,这些理性的东西已经毫无用处,医生对乔说:“只有靠琼珊自己思想中的意志力才能挽救她的生命”,可偏偏琼珊早已心灰意冷。这代表了主人公所有的理性思考在这个阶段就已经快失去作用,随后感性思考占据主导作用。贝尔曼画的逼真的叶子,让琼珊燃起对生命的渴望,逃过了死神的召唤,病情开始好转,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真实的,但是就是这样的不真实,人们才会为贝尔曼的无私奉献精神而动容。如果我们因为这种不真实而否认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那么就失去了小说的象征意蕴。贝尔曼最后画的这片叶子,象征着暴风雨中顽强不屈的精神与生命力,是唤起琼珊生活勇气的点睛之笔,更象征着欧?亨利笔下的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顽强,以及人和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美好情感,所以这种“错位”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

  (二)真实与虚假的错位

  小说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夸张艺术,真正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往往将真真假假的幻象综合起来,在虚构的空间里,作家有了更广阔的创作自由,读者也能在这种幻象中展开自由联想。《最后一片叶子》中,琼珊的命运与一片常春藤叶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相信一个连医生和药物都治不好的病人会被一片叶子治好。小说中只有让这片叶子留在枝头,琼珊的病情才会转好,她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这显然是作家采用夸张的手法和艺术虚构的成分,不愿意让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成为读者共同的期待。当然,叶子经历季节更替不可避免地会落下来了,可是作者却让一片永远都不会凋零的叶子长在了枝头,这片叶子虽然是假的,但是却唤起了琼珊对生的希望。同时,贝尔曼在凄风苦雨中画的最后一片叶子,代表了他无私的愿望和人性的光辉。他的绘画生涯一直郁郁不得志,没有可以拿得出的作品,这片叶子虽然在艺术成就上显得是平常之作,但是在人文关怀的角度上,这片叶子就是他最好的作品,代表着生命的信念。歌德说:“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贝尔曼所画的叶子是假象却换来生命的真实,这就是真实与虚假相互转换的最高境界。

  (三)喜剧与悲剧的错位

  在欧?亨利的小说中,总是有轻微的对主人公讽刺的色彩,这点儿反讽的意味并不深刻,就像在为读者讲述一个小笑话一样,在喜剧中透露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社会现状的不满。这样对社会底层的描写,就反映出了小人物的悲剧意味,如此喜剧和悲剧意味就相互混杂,形成了作品的张力,引起读者共鸣。

  《最后一片叶子》中,作者对贝尔曼就是这样的描述。作者对贝尔曼的描写基本都是负面的,他在贫穷中渡过碌碌无为的一生,性格压抑并喜欢酗酒,一直想要有所成就,但是苦于一直没有好的作品,他是拥有失败人生的典型人物。作者越是表现贝尔曼的平凡,潜在意图就是越想表达他的不平凡的内心,贝尔曼表面上玩世不恭,对别人的温情毫不在乎,其实内心是一位古道热肠的好人,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琼珊的关心,并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小说描写琼珊生病失去生活的希望――这是悲剧,但是贝尔曼用画的叶子唤起生命――这是喜剧,最后贝尔曼却因风寒死去,急转直下,又变成了悲剧,读者就在这悲喜交加中感受人性的内涵。

  三、生动的拟人叙事手法

  欧?亨利在作品中,常常将事物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样的描写能使叙述更加生动,特别是他惯用的反讽和白描手法,在拟人的叙事风格下更加引人注目。作者不但将可见事物用拟人手法表现,同时将不可见事物也用拟人手法表现,这样的表达更加让人感觉到了真实。比如在描写肆虐的肺炎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说肺炎如何侵袭这座城市,而是用拟人手法,把肺炎比拟为“冷客”“到处用手一点”,这样就把肺炎在城市中肆虐的场景描写得入木三分。肺炎是“暴徒”,是“肆虐者”,肺炎的侵袭是一场灾难,人们在“肺炎先生”的“一点”下,轻轻就倒下了,这种描述在小说表达中显得鲜活有力。

  另外,在描述常春藤的时候,一直描述常春藤在凄风冷雨中叶子一片片地落下,同时琼珊在死死盯住叶子的一片片飘落,心里就早已把自己与叶子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那常春藤的最后一片叶子啊,等你飘落的时候,我也就要死了。”其实叶子的飘落属于自然现象,何况这时候的常春藤根已经死掉了,可是琼珊偏要用物来象征自己,这也在侧面表达了人物因疾病和穷困造成的希望破灭和理想远去。欧?亨利小说中描述的人物基本都是市井居民,他们没有高贵的出身和显赫的背景,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是非常困难的,琼珊一直想要成为画家,去画那不勒斯湾,但是总是事与愿违,不但她的梦想不能成真,反而被病魔击倒。表面上看琼珊是被疾病打败,事实上欧?亨利想要表达的是底层市民对成功的渴望和现实的残酷,以至于他们甚至放下了生的希望,想要自我走向灭亡,这是作家对现实社会的控诉。

  结语

  《最后一片叶子》作为欧?亨利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不仅仅表达了作品本身的优秀,更是赞美了人物贝尔曼的奉献精神。贝尔曼说:“一定要画出最优秀的作品,让大家离开这破破烂烂的格林威治”,最后他确实做到了,他确实离开了这个令人讨厌的村子,但也是最后一幅作品让他离开的。墙上的这幅作品唤起了生的希望,代表着广大底层人民对生命的渴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一片叶子很平常,贝尔曼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读者可以在他身后的遗产上看出,他散乱的画笔、黄绿油彩,都代表着他生前尽最后一分力气挽救另一位怀才不遇的画家的无私情怀。“一片生命的叶子”是贝尔曼的第一幅也是最后一幅作品,代表了人性的崇高和无私,这才是世上最优秀的绘画作品。

  欧?亨利的错位叙事和拟人描写,将作品与现实结合起来,将情感与理性分隔开来,文艺学家孙绍振说过:“文学上的美可能会跟科学上的美割裂开来,也可能会与理性中的美也割裂开来,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割裂,我们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才能表达生命高度的统一和人性高度的统一。”欧?亨利的独特的文学地位,并能够成为与莫泊桑和契诃夫比肩的小说家,奥妙大体尽在于此。语

  参考文献

  [1] 沈杏培,姜瑜. 《最后的常春藤叶》:虚设的希望与生命的突围[J].语文建设,2015(11).

  [2]李桂波.欧?亨利式结局的展现艺术探略[J].语文建设,2015(11).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篇2

  关键词:最后一片叶子 叙事 线索

  一、引言

  欧?亨利(O. Henry),有时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他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他少年时曾一心想当画家,婚后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后因在银行供职时的账目问题而入狱,他在服刑期间认真写作,并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他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其中多个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是该篇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这些线索可以归为两大类,即明显线索和暗含线索。当然这里所说的明显和暗含是根据其显现程度来划分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最后一片叶子》中这些线索的特点及其作用。

  二、明显线索

  明显线索在《最后一片叶子》中出现的数量最多,且出现的频率也较多。本文将这些线索分为人物线索、物体线索及时间线索三大类。下面本文将对这三类线索分别加以论述。

  (一)人物线索

  《最后一片叶子》中人物线索共有四个,他们分别是约翰西、苏迪、贝尔曼和医生。

  约翰西是一名得了严重肺病的年轻女画家。作者在文中直接或间接地多次提到约翰西,首先是说她和同样是女画家的好友苏迪租了一栋三层楼的顶层进行居住和作画。约翰西在11月的秋季得了严重的肺病躺在床上数窗外藤上的叶子。她说三天前差不多有上百片叶子,现在只剩下五片了……只剩下四片了。约翰西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像风雨中飘摇的藤叶一样,当最后一片藤叶掉下后她也就要死去了。但是令约翰西惊讶的是经过一晚上狂风暴雨的摧残,第二天早上窗外竟然还有一片“藤叶”!这使得她意识到对自己生命不抱希望的想法是个罪过,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地活下去,结果她真的康复了。

  苏迪是约翰西的好朋友,她们租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工作。因为约翰西卧病在床,所以是苏迪一直细致地关爱、照顾着约翰西。苏迪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另外她也是连接约翰西、医生、贝尔曼这三个人物线索的枢纽。医生每次来给约翰西看病后都是直接和苏迪交流,告诉她约翰西的真实病情。但是苏迪却非常地坚强,很聪明、善意地撒谎说约翰西的疾病很轻,马上就会康复。苏迪用轻快的步伐,欢快的口哨声以及对约翰西体贴的言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正是由于苏迪把约翰西的情况告诉老画家贝尔曼后才促使贝尔曼产生了用画的藤叶挽救约翰西生命的想法。

  贝尔曼是个酗酒的老画家,却把自己看做是楼上两位姑娘的守护者。作者对贝尔曼的用笔不多,但运用直接描写和通过他人话语间接描述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酗酒、瘦小、六十多岁的移民画家形象。老贝尔曼为了给予约翰西活下去的信心,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出去在窗外的砖墙上画上了一片藤叶,但他自己却因此得了肺病去世了。虽然贝尔曼外表上邋遢,艺术上也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兑现了自己要画出一副杰作的诺言――用画出的一篇藤叶挽救了年轻画家约翰西的生命。可以说在《最后一片叶子》中,读者对舍身救人的老贝尔曼印象最为深刻。

  医生虽然在文章只出现了三次,但他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医生每次出场当然都是来给病重的约翰西看病的。他每次给约翰西看完病后都会悄悄地告诉苏迪约翰西的病情。这样作者用医生这一人物及时、明确、权威地说明了约翰西的真实病情。人们将医生对约翰西病情的话语串联起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约翰西病情发展的脉络。

  (二)物体线索

  在《最后一片叶子》中物体线索较多,如叶子、汤和波尔图酒、天气、那不勒斯湾、窗帘。当然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叶子了,这是该片小说的核心线索。文中的叶子与数字紧密相连,从一开始的几乎上百片一直到只剩下“一片”。汤和波尔图酒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表明了约翰西对自己生命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天气也多次出现,如“寒冷的秋风几乎剥光了藤叶……一场冷雨正下得起劲还夹杂着雪花……在下了整整一夜的暴雨还刮着大风之后……北风又起,雨点依旧敲着窗子……”。通过描写这些恶劣的天气作者清楚地、一再地暗示了当时的天气正在残酷地摧落藤叶,进而表明这种情况对约翰西的康复来说非常不利,从而起到了说明、衬托的作用。文中两次提到那不勒斯湾,明确地表明了约翰西对生命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窗帘在文中被提到三次,第一次是苏迪因为要画画所以拉起了窗帘。接下来的两次都是约翰西急切地命令苏迪拉起窗帘,因为她想要看看外面的藤上还有几片藤叶。

  (三)时间线索

  文中故事发生在11月的秋季,这是一个整体的时间概念。作者在叙述故事时对发生的时间交代的非常具体,如“一天早上……第二天早晨……第二天天色刚亮……下午大夫来了……第二天大夫告诉苏迪……当天下午苏迪靠在床头……”。所以说整篇小说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时间先后顺序展开的,这使得该篇小说很有强的时间逻辑性。作者通过这些时间线索非常清楚地告诉读者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这种做法也使文章条理非常清楚,读者对约翰西病情的发展以及她对自己生命态度的转变一目了然。

  三、暗含线索

  (一)情感线索

  该篇小说中充满了浓浓的温情,特别是苏迪和贝尔曼对约翰西的关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苏迪和约翰西是好友,两人志趣相投所以共同创办了画室并且在一起生活。当约翰西得了严重的肺病后苏迪一直细致入微地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并且在精神上一直安慰、鼓励约翰西。苏迪对约翰西问寒问暖的话语,体贴地给约翰西做汤以及亲密地把她搂在怀里等等所有这些细节都表明了苏迪对好友约翰西是多么的疼爱。虽然老贝尔曼对约翰西也非常地关爱,但却是以另外的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的:当他听说约翰西觉得自己在最后一片藤叶掉落时就会死去时他非常的生气,对约翰西的这种傻想法嗤之以鼻。然而,贝尔曼对约翰西的关爱是无言的――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把一片象征顽强生命的“藤叶”画到了窗外的砖墙上。正是他画的那片藤叶使约翰西受到鼓舞,决定要顽强地活下去。约翰西康复了,而老贝尔曼却由于那晚受凉得了肺病而去世了;实际上是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约翰西的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爱呢?这是一种同事之间真挚的情感,是一种慈父般的关爱!因为它是那样地无私,那样地深沉。

  (二)生命观线索

  文中四个人物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观。为了让好友约翰西能够尽快康复,苏迪无微不至地照顾约翰西,并且给予了很多精神方面的安慰。老画家贝尔曼说约翰西因为最后一片藤叶掉落就放弃自己生命的想法是愚蠢的,并且他为了挽救约翰西的生命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当然,医生也是在用科学所能达到的一切手段来挽救约翰西的生命。令人敬佩的是医生认为心理健康乐观对病人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以上三人对生命的看法是基本上相同的,那就是要尽最大努力来挽救生命,乐观地面对生活。与这三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约翰西对生命的态度:她得了严重的肺病,在那个年代得了这种病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所以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像窗外风雨飘摇中的藤叶一样,当最后一片藤叶掉落时她也就会死去。但是,当她接连两天看到窗外的那片“藤叶”时她深受鼓舞――认为“不想活下去是种罪过”, 她从悲观转向了乐观。至此,她的生命观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读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约翰西生命观发生彻底转变的这一过程:约翰西一开始不想活下去了,是一种非常悲观的看法。但是最后她觉得自己应该像那片藤叶一样坚强地与病魔做斗争,应该顽强地活下去时她的生命观彻底改变了。珍爱生命,顽强地活下去也应该是该小说的一个主题。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欧?亨利在《最后一片叶子》这一短篇小说当中频繁地运用了大量的叙事线索。其中一些线索是比较明显的,属于明显线索;而其他的一些线索却并不那么明显,所以它们是暗含线索。作者对这些线索信手拈来,巧妙安排,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欧?亨利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这些线索相互关联、衬托,使得整篇小说丝丝相扣,条理清楚,达到了浑然一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季佩英,吴晓真,陈进.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师用书3[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3:171a.

  [2] 朱洪祥.简论欧?亨利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M].盐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11.

  [3] 陈燕.浅析《最后一片叶子》的文体特征[M].南京: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4] 刘洋,刘舒琳.生命的杰作――赏析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特点[M].济南:时代文学,2011,4.

  [5] 成宁.照亮读者心灵的艺术―――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结构特色[M].赣州:外国文学,2012,2.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篇3

  【关键词】叶子;艺术献身;生命的意义

  在《最后一片叶子》中,读者从字里行间看到的是柔弱的琼西,善良的苏,还有执着的贝尔门,他们三个人之间深厚的友谊。然而欧亨利在这些表象后面蕴含了更深层次的东西――生命的意义,这无疑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无限遐想空间。

  无论曾经是多么生机盎然的树叶,她总有离开树枝的那一天;无论是多么美丽的花儿,她总有散落花瓣的一天。叶子生命的终结似乎总是意味着颜色的枯黄,渐渐的卷起来,最后飘落远方。叶子生命的终结在于她离开了提供养料的树枝,树干,阳光和雨水,离开了这些东西,叶子的绿色不复存在,生命也就画上了句号。柔弱的琼西把最后一片叶子当成了自己,当叶子枯黄坠落之际,自己的生命也将终结。善良的苏是琼西最好的伙伴,她把自己当作树枝,默默的陪伴着琼西,与她一起度过风吹雨打的煎熬。执着的贝尔门用最后一幅画将琼西从死亡的手中夺了回来,可以看作是给树叶,树枝提供养料的树干。三位画家的友谊终于使得琼西能够再握起手中的画笔,追求自己的艺术人生。

  《最后一片叶子》表现的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矛盾。琼西与病魔的矛盾,可以看作人与自然的搏斗。苏无时无刻的照顾着琼西,可以看作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贝尔门超越自我,最终完成了旷世之作,体现了超我与本我的矛盾。然而这些错综复杂矛盾结合在一起使得人物性格特征得到了展现。此外作者正式通过这三个矛盾,揭示了最后一片叶子真正蕴含的意义,从而更一步的揭示了生命的意义所在。

  一

  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两位年轻画家的寒酸的生活。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一个小区里,街道都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又分裂成一小条一小条的“胡同”。这些“胡同”稀奇古怪地拐着弯子。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一种优越性:要是有个收帐的跑到这条街上,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他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钱的帐也没有要到!艺术家们的相聚是在如此的小巷里开始的。显然这里是“肺炎先生”滋长的地方,他可以随意的来到这里,并且给人们制造恐慌,最终夺走性命。可怜的琼西成为病魔的战利品。要摆脱“肺炎先生”,一般来说成功的几率非常的小,除了药物之外,更多的是自己求生的欲望,琼西显然是被肺炎所征服了。叶子,长春藤上的,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这件事我三天前就知道了。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琼西把自己比作成了叶子,即使是参天大树在严寒之中,他的叶子也会相继飘落,当最后一片叶子飘落的时候,琼西也便离开人世。

  可怜的琼西,她的目光始终静静的,傻傻的停留在窗外,倒数着掉落的叶子,眼睛里满是恐惧和无助,因为她不想离开人世,不想放弃自己的事业,她还要去那不勒斯海湾去完成自己的作品,她还希望和苏一起追寻艺术的真谛,向往着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随着叶子一片又一片的掉落,琼西发现自己离艺术越来越远,因为疲惫的身体不能在给予她足够的体力来支撑自己的事业。于是对艺术的执着渐渐的消退,对生命的渴望也慢慢的退却。叶子本来就是脆弱的,当严寒或是酷暑来袭,叶子就必定有终结生命的时候,即使是足够的养料也不能补给疲惫不堪的机能。这时后的琼西早已病入膏肓,若是要摆脱病魔,她需要的是更多的求生的欲望。她把求生的欲望寄予在叶子身上,若是最后一片叶子还永存世上,那么自己也将摆脱病魔,琼西看到了叶子所蕴含的生命之光,可惜她只能静静的看着叶子,等待,守候,期待着叶子能过永远的停留在树梢之上,她所能够做到的也只有这点了。

  苏是琼西最好的伙伴,两位年轻的画家在小巷相遇。即便是在破旧的小巷相聚,两位画家却追求着崇高的艺术。然而病魔的来袭放慢了她俩追求艺术的脚步。当苏从医生那里得知琼西只有百分之二十生的希望的时候,她体现的是坚强,作为琼西唯一的朋友,只有她自己才能鼓励帮助自己的伙伴。苏强忍着泪水,故作镇静给琼西编造了一个谎言。显然,琼西看破了苏的“招数”,眼睛还是呆呆的望着窗外一片有一片掉落的叶子,嘴里默默的数着。苏却不放弃,一直陪伴在琼西的身边,照顾她,守候着她,并且赶着为杂志的故事画插图为的就是可以把话卖给编辑先生,换来钱给琼西买点红葡萄酒。苏无微不至的照顾着琼西,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展现的淋漓尽致。叶子离不开树枝,因为树枝见证了叶子最美丽的时刻;树枝同样舍不得叶子,因为没有叶子的美丽绽放,光秃秃的树枝也只能独自寂寞。苏最后找到了同为艺术家的房东贝尔门,生命的曙光渐渐的印入人们的眼帘。

  和年轻的艺术家们一样,贝尔门也从事画画,然而在他从事画画的四十年里,几乎一事无成。为了糊口,他给年轻的画家们当模特。屋内的画布上也是蒙着灰尘,显然是好久没有动过笔了。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作者寥寥几笔就把贝尔门的人物形象就刻画的栩栩如生。贝尔门是个穷困潦倒而又性格孤僻的老人,然而埋藏子其内心世界的是对艺术的无比执着的追求,他接受了苏的请求,最终将他把对艺术的执着热爱都灌入到了墙上那片永不掉落的常青藤叶里。贝尔门的叶子可以看成是杰作,极富有美学价值。从外表来看,画中的叶子栩栩如生,显然是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画画的技巧到了如火纯情程度。从琼西看到叶子的表情和反应之后,我们不难看出,这片画中的叶子已经成为琼西心中希望的永恒的叶子。从叶子所表达的含义中,我们找到了人们战胜病魔的希望之光,生命之光――绿色。当叶子枯黄的时候,琼西看到了生的尽头。最终琼西看到的是一片永不掉落,永葆绿色的常青藤叶,于是生的希望重新点燃,琼西的艺术人生又得到了重生。然而伟大的贝尔门却从此成为了病魔的俘虏,最终离开了人世。

  二

  小说的结局让人们为贝尔门的死感到惋惜和痛心。然而这恰是作者想要给人们的启示:人生短暂,艺术永生。

  欧亨利小说中的大部分主人公是社会的小人物,如画家,演员,音乐家,还有作家。他们往往穷困潦倒,遭人唾弃。虽然这些小人物没有社会上层人物那般潇洒,他们却同样对生活充满着期待,对艺术有着的执着的追求,他们把艺术作为自己的使命,为生命喝彩。

  琼西、苏、贝尔门这些寒酸的艺术家们虽然只能居住在破旧不堪的小巷之中,但他们的艺术之心从来没有泯灭。苏和琼西始终努力着,想去那不勒斯海湾追逐自己的艺术作品。老贝尔门也一心想完成自己的杰作,显然这些艺术家们都在等待艺术女神的眷恋,只要他们找到灵感,艺术的追求就能达到顶峰,可惜老贝尔门在完成了自己的杰作之后,悄然离开了人世。欧亨利没有将贝尔门如何画成举世之作表写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交代了恶劣的天气环境。一方面这是作者的高超的写作手法,欧亨利将悬念留在了最后。另一方面,这正是体现了画家对艺术的执着的追求,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贝尔门对艺术的追求使他忘却了严寒,使他忘却了风雨的无情。他知道自己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艺术之神向他微笑的这一天,此时此刻,正是贝尔门期待已久完成其杰作的时刻。贝尔门一生想要创造的杰作缺少的就是灵感,他在琼西向往永恒的树叶的事情中,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人活在世界上为的就是把艺术之光永存于世。叶子的生命是短暂的,当严寒来临之际,她便掉落下来;而树枝和树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他们继承了叶子的生命之光,将其储存在体内,待到春天来临之际,万物复苏,他们有把生命之光传递给了叶子,赋予叶子充足的养料。正是这种相互传递生命的使命,使叶子和她的伙伴们才有了生命的意义。贝尔门从中悟出了真理,他要将自己的艺术之光传递给后人,他要把自己的杰作留给后人。最终伟大的画家把生命奉献给了艺术,用生命之光谱写了一曲咏叹的艺术赞歌。他把自己高尚的品质溶于作品之中,把自己对艺术的执着精神赋予了永恒的绿叶之中。暴风,骤雨,病魔最终离开了琼西。早晨窗外那沐浴在阳光下的生机勃勃的叶子,正是贝尔门所创作的生命的奇迹,释放了琼西压抑在心底的对艺术的渴望,从而点亮了她的生命之光。

  艺术家们的执着在于对艺术的热爱,艺术家们的执着同样在对于生活的热爱。生活和艺术造就了伟大的艺术家们。他们或许是曾今穷困潦倒,或许独守寂寞,但是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构筑起了一股股艺术之光,教导后人,为他们点亮艺术之等灯。贝尔门的叶子是人们心目中的叶子,墙上的叶子或许会被雨水冲淡,但是她所创造的奇迹却永存于世上。琼西是幸运的,她继承了贝尔门的叶子,她将用心中的这片常青藤叶指引自己去那不勒斯海湾,继续追逐艺术之神,她同样可以将艺术之光传递给后人,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这才是生命传递的最终意义。

  三

  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却背道而驰,越来越离艺术远去。艺术竟然成为了赚钱的借口。卑鄙的画家们拙劣的模仿着名画,并且刻上自己的名字,说是自己原创的巨作,在市场上大声叫卖;外观雄伟的艺术中心内弥漫的是刺鼻的金属味道,所谓的艺术家们所展现的并不是作品的艺术之美,而是借此炫耀自己的收藏品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并打着旗号“某某艺术大师收藏展览”骗几个小钱。显然这些人将艺术看成了简单的商品,忽视了这些艺术品内在的价值。这些人是可悲的甚至是可憎的。在物欲横飞的今天,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显然早被金钱所吞噬,人们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而资本家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导致了拜金主义“雄居”生活之颠。可是当人们一天天的垂老,步入晚年,除了那一叠叠发了霉了钱,他们还有什么美好的回忆可言?亲人朋友离他们远去,晚年的生活如同地狱。更可怜的是那些视艺术为粪土的“金钱帮”,整天为了钱奔波忙碌,用钱去巴结达官贵人,或者在自己的亲友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然而这些人的内心世界极度空虚,常常疑神疑鬼,担心自己的钱财从身边溜走。甚至到了夜晚,恶魔来袭,在梦里遭到抢劫。最后弄得自己精神恍惚,萎靡不正,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这些可怜的人们,他们若是对艺术有着一丝的追求,对精神粮食有着那么一点向往,时而翻阅经典名著,或是略晓琴棋书画,也不至于沦落到如此下场。

  亲爱的朋友们,不要因为一点挫折或是失败就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艺术始终存在于生活之中,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无时不在。而你需要的恰是一双敏锐的眼睛,需要的是一颗纯洁的追求艺术的心。用心去聆听艺术赞歌,去发现艺术之光,去体验艺术人生;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的艺术吧,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O.Henry, 100 Selected Stories,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Classics Ltd, 1997.

  [2] 常耀信.精编美国文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文美惠.译. 欧亨利市民小说[M].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

  [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篇4

  有个叫若瑟夫的年轻人对穷人很大方,看见年老的乞丐就掏五法郎给他。朋友对他的举动感到奇怪,他讲了一个故事。在他很小的时候,叔叔于勒到美洲去了,据说在那儿发了财,于是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叔叔身上,念叨着只要叔叔一回来,家里就能过上好日子。他们把他的来信当做福音书一样保存着,经常拿给别人看,因此给姐姐招来了一个很好的未婚夫。为庆贺姐姐订婚,一家人到小岛去旅游。在船上,有个老水手给有钱的游客剥牡蛎,父母认出了他就是全家盼望已久的叔叔。看他穷困潦倒的样子,父母怕影响姐姐的婚事,影响他们的生活,带着家人像逃避瘟疫一样躲开了他,回去时不再乘那条船。“此后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这是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这个结尾和开头紧密呼应,好像回答了朋友的疑问,可并没说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做。其实,读了全篇,我们已经明白,他是看到乞丐想起了叔叔,为父母的行为感到内疚。可如果把这话挑明,一点回味也不留,就成了“添足”。

  还有一篇我们熟悉的文章:契诃夫的《凡卡》。一个远离家乡当童工的孩子夜里给爷爷写信,向爷爷诉说他苦难的生活,诉说他对亲人的想念。信写得很动人,我们被它深深打动,希望爷爷收到信之后能来看他,带他回家。在故事的结尾,凡卡把信装进信封,在信封上写:乡下,爷爷收。读完这个结尾,我的心不由得往下一沉。作者没把凡卡的幼稚错误点明,我的心格外沉重。这孩子那么用心地写了这封信,可他并不知道他写的地址爷爷是收不到的。一夜辛苦不但白费,往后每天焦急等待爷爷的心情更让人可怜。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琼珊和苏艾合租一个房子。琼珊感染了肺病,看着窗外的常春藤,觉得自己的生命像藤上正在飘落的叶子,叶子一天天减少,她的病一天天加重,当树上还有最后一片叶子时,她觉得它一飘落,自己的生命就终结了。一夜风雨过后,琼珊以为藤叶已经凋落,谁知她向窗外一望,那片叶子还在。她振作了精神,病一天天好起来。当她的肺病痊愈时,楼下住的老画家贝尔曼死了。在小说结尾,苏艾对琼珊说:“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原来她的朋友苏艾把琼珊的心思告诉了这位画家。为了不让琼珊绝望,在那个风雨之夜,常春藤的叶子凋落之后,贝尔曼冒雨画了一片叶子,为琼珊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老画家自己却因在风雨中着凉,感染了肺炎,不幸去世。

  我们熟悉的欧?亨利的另一篇文章《麦琪的礼物》,讲的是一对穷夫妇杰姆和他的太太德拉,在平安夜里想要送对方圣诞礼物。德拉把自己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卖掉,买了一条白金表链;她的丈夫把祖传的金表卖掉,给太太买了一套漂亮的发卡。这是个幸福的悲剧结尾。得到表链的丈夫没有了表,得到发卡的妻子没有了长发。他们虽然失去了心爱的东西,却得到了最珍贵的礼物――真诚的爱。

  欧?亨利的小说经常在结尾抖一个闪光的包袱,在出人意料中达到感人的效果。这些包袱设得很巧妙,有点人为痕迹,可画龙点睛的功效很强,结尾总能推出一个境界,让人眼睛一亮。

  这样看来,所谓“画龙点睛”,大概可以包含这些意思:

  像《我的叔叔于勒》那样,结尾与开头照应,像汉堡包,把故事夹在中间,首尾呼应,主题不点自明。上次我们讲文章开头时讲过沈从文的《萧萧》,它开头从当地娶媳妇的风俗讲起,结尾是萧萧在哄孩子。她对孩子说:“看,花轿来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明天长大了,我们讨个女学生媳妇!”在娶媳妇上开头,又在娶媳妇上收尾,前后呼应,透出了更多的意味。

  像《凡卡》这样的结尾,是给读者留出咂摸、想象的空间。结尾不是故事的结束。结尾后面,凡卡的故事还在读者的想象中继续。上次我们讲到的《孔乙己》也是这样。文章结尾,小伙计看着黑板上的账说,孔乙己还欠几文酒钱呢。后来老不见人来,就把黑板上的账给擦掉了。这个结尾没交代孔乙己的下落,它把孔乙己以后的遭遇留给读者去想,这比交代清楚更能牵动我们的心。

  像欧?亨利那样在结尾推出一个境界,给人启迪,也是写作常用的手法。莫泊桑的《项链》做得比欧?亨利更自然。一个小职员的妻子为了参加聚会,借了朋友的钻石项链,在晚会上弄丢了。为了买一条同样的项链还给朋友,一家人受尽辛苦,还了整整十年债。十年之后碰到那位朋友,当她向她说明真相时,这位朋友惊讶地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五百法郎!……”这个结尾震撼了读者。为了一个晚会,为了一串假项链,她和丈夫几乎受了半生罪。我们会想象玛蒂尔德听到这话时的表情和心情,久久地沉浸在忧伤、叹息里。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篇5

  1.教材的地位及教材特点

  《最后一片叶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命礼赞的一篇主讲课文。本单元课文以生命为主题,集中体现了生命的珍贵,重在培养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感悟。而本文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朴素真挚的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即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本课的人物形象贝尔曼对我们理解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辉具有典型性,故事情节则体现了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体现是以叶子的自然环境为背景。

  2.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理解叶子的内涵。

  (2)通过朗读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主旨。

  (3)体味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感悟人性美。

  3.学习重难点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学习难点是理解叶子的内涵,探究文章主旨。

  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我的设想是小角度,大纵深。即以贝尔曼和休易对乔安西的关爱这一小的角度,揭示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学会爱的表达,实现对主题领悟的大的纵深。

  二、学情分析

  1.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学习重点上有所区别,尤其是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比较长的小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多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

  2.初一的学生,接触的外国文学作品比较少,尤其是欧亨利的作品是第一次接触,同时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小说时理解文章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前预习需要教师在导学案上设计资料链接来补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学案)

  该如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拓展知识面呢?我认为可以采取课中品读的方法。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使用范本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作者驾驭文字的独具匠心,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三、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和品析,对知识难点的合作探究。

  教法:1.创设情境法?摇2.指导朗读法?摇3.精讲点拨法

  学法:1.朗读品析法?摇2.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环节设计

  (一)事例对比 营造氛围

  ?摇(二)目标解读 明确任务

  (三)整体感知 提纲挈领

  (四)朗读品析 重点理解

  (五)小组合作 探究释疑

  (六)启发思考 拓展训练

  事例对比 营造氛围:事例一、非典时期一名女大学生因为扁桃体发炎而遭受同宿舍学生的排斥和驱赶(人情冷漠)。事例二、汶川地震期间令人震撼的乞丐捐款事件(大爱无疆)。

  目标解读 明确任务:事先书写学习目标,就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做一简单的讲解,使学生做到对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有的放矢。

  整体感知 提纲挈领:阅读全文,思考: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理清故事情节。要求:勾画关于故事情节的句子,勾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做简单批注。

  朗读品味 重点理解: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1.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理解叶子作为他的艺术杰作的原因。(1)谈谈你阅读完文章后对贝尔曼的感受。先从文中找出语段读一读,从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抓住关键语句品一品,充分感知人物形象。(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3)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全班朗读,再次品味人物形象。2.找文章线索,品叶子内涵。(1)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与乔安西有什么关系?请找出原文,细读并分析。(2)最后的一片叶子带给了乔安西什么?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组合作 探究释疑:像贝尔曼这样平凡的人能否创作出伟大的杰作?这一片叶子算伟大的杰作吗?为什么?要求:小组讨论,组长组织。组内3号同学展示。展示要条理清楚,语言简洁,声音洪亮。

  启发思考 拓展训练:补写贝尔曼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的场景,运用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和想象。要求:1.5分钟写作,小组内交流。2.分析结尾处理的好处,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3.全班展示。指导写作:想象人物的心理,动作,他怎样踉跄着爬上高处,怎样颤抖着双手调拌色彩,怎样追求画作的逼真等。

  板书设计:

  最后一片叶子

  乔安西 命系叶子

  贝尔曼 舍命画叶子

  人与人之间真挚朴素的情感

  反思:通过这两个问题的驱动,引导学生找句子,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真情,以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使先学后教的理念真正落实到了学生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品中升华,也实现了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重点的把握。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篇6

  关键词:贝尔曼;琼珊;常春藤叶;希望;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琼珊的病人躺在病床上,绝望地看着窗外一棵被秋风扫过的萧瑟的树。有一天,她突然发现,在那树上,居然还有一片葱绿的树叶没有落。琼珊想,等这片树叶落了,我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于是,她终日望着那片树叶,等待它掉落,也悄然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但是,那树叶竟然一直未落,直到她身体完全恢复了健康,那树叶依然碧如翡翠。其实,那树上并没有树叶,而是欧?亨利给读者安排的一个惊喜:树叶是一位叫贝尔曼的画家画上去的,它不是真树叶,但它达到了真树叶生动真实的效果,从而给了琼珊一个坚强的信念:活着,只要那片树叶不落,我的生命就不会死。小小的一片藤叶,沐浴着老贝尔曼的人性光辉,创造了琼珊生命的奇迹。而这样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让我不禁思考:贝尔曼为什么会做出惊人之举,解救琼珊呢?

  一、为什么琼珊把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片叶子上

  琼珊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叶子上。我们一般会认为:琼珊把自己活在世上的时间同即将飘落的几片常春藤叶联系起来,表明她彻底放弃了生存下去的念头。但是,这也可能意味着琼珊对于生命还抱着一线生机。因为从性格来看,琼珊是一个浪漫的人。当她生病以后,医生希望她有精神寄托,苏艾的回答是“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在她们租住“租金低廉的房子”的情况下,她仍然心怀为艺术去写生、去奋斗的梦想。“让苏艾继续画画,好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给她的病孩子买点红葡萄酒,也买些猪排填填他自己的馋嘴。”一个病人,苏艾没有打算给她买营养品,而是买些红葡萄酒给她喝,说明琼珊是个爱喝红葡萄酒的人,讲究情调。所以,琼珊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常春藤叶上的想法,是浪漫的想法,也符合她的性格特点。

  二、为什么画叶子的人不是苏艾

  作为琼珊的好朋友,当琼珊把希望寄托在叶子上的时候,苏艾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数落她,“哟,我从没听到过这么荒唐的话。”说明苏艾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相信这样的说法,因为苏艾是个实际的人,拒绝一切的胡思乱想。她愿意为琼珊买葡萄酒,是因为深知琼珊的性格,也愿意为她付出。

  她绝不会因为和琼珊的友谊,而妥协到会相信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性命这样“荒唐”的想法,所以她不可能去画这片叶子。

  三、为什么贝尔曼会冒着生命危险画叶子

  贝尔曼能够舍身去完成画叶子的使命,是有其合理性的。一是因为他对于琼珊和苏艾的同情之心,使他愿意帮助琼珊。“此外,他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他对于两人的态度,是因为同行的身份,就有了一种引以为同类的好感。二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浪漫的人,所以他更容易相信琼珊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副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二十五年了。即使生活穷困潦倒,他也不愿意改行,这种对于艺术的坚守精神,如果不是因为浪漫的性格,是无法长期存在的。所以他愿意为琼珊小姐妥协,去完成这个使命。三是因为他比较欣赏琼珊。“天啊!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小说中并没有明确写道琼珊“好人”之举,但是我们结合琼珊的情寄常春藤叶,愿意做无用之事,可以推断出她是一个心地较为善良的人。当她要求苏艾“你不能到另外一间屋子去画吗?”的时候,苏艾的反应是“我要呆在这儿,和你在一起”,她也只是说:“你画完就告诉我。”并没有进一步坚持自己的要求,做出了让步。所以,贝尔曼认为琼珊小姐是个“好人”。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就会决定他的行为方式。《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苏艾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琼珊和贝尔曼是浪漫主义者,这两人的思维模式更趋向于一致,这就是贝尔曼出手相助的原因。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篇7

  读了《最后一片藤叶》这个故事后,让我感受很深,这是一则很感人的故事,作者欧亨利利用细腻的手法,将老贝尔门这个舍己为人的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故事是这样的,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爱好相同而租了同一个画室,一个名字叫苏,另一个名字叫琼西,但因传染性的肺炎将琼西击倒了,琼西就认定自己的命运与长春藤的最后一片叶子系在一起,可是经过两个大风大雨的夜晚,叶子却没掉下来,为什么呢?文章最后,作者交待了老贝尔门在叶子落下的夜里,冒雨在墙上画了一个叶子,是老贝尔门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了琼西生的希望。一个可悲可喜的结局,让人总也忘不了老贝尔门冒雨画叶子的情景,忘不了老贝尔门死去前,因挽救了一个生命而欣慰的表情;忘不了琼西恢复时为老贝尔门流的泪水。

  这篇文章我认为它传述了一个像贝尔门一样善良舍己为人的好人,教育世人要有舍己为人的思想并给人们以启示。心地善良有爱心的人在世人的心中是美好的不可毁灭的。这不仅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在每一个被震得粉碎的学校里,都有几个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孩子们撑起一把保护伞,这些舍己为人的老师不就是现实活生生的老贝尔门,,他们同样是为让后生们可以更好的活下去,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性格虽不相同,但他们有着一颗相同的心灵,相同的使命和相同的态度,让我们因欧亨利记住老贝尔门的行为,让我们因大地震而记住那些老师和无名的人吧!

  最后一片藤叶寄托了什么?寄托了无限的爱。

  它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舍己为人的心。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篇8

  不少短篇小说大师在作品中都采用这样的结尾,我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

  以苏教版必修二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琼珊病得危在旦夕,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常春藤叶上,而叶子很快就要落完,琼珊的生命自然就要终结,但偏偏有一片不落的叶子让她重新树立了生的信念。故事结尾又起一波,这片叶子是贝尔曼所画,是用生命画的,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琼珊的康复令人欣慰,而我们又被这位老画家的精神感动得落泪。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的“意料之外”的特点。

  那么,这意料之外会不会非常突兀,不合逻辑,令读者难以相信,难以接受呢?不会的。作家在作品中早就埋伏好蛛丝马迹,细细揣摩这些蛛丝马迹,读者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情节的发展是水到渠成的。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在前文就有这些交代: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最后贝尔曼果然画了最伟大的作品。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这是假的叶子呀。

  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风雨侵袭,天气恶劣,为下文贝尔曼感染肺炎去世埋下了伏笔。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暗示贝尔曼冒雨去画最后一片叶子。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这是贝尔曼作画的痕迹。

  综合以上情节,小说结尾揭示树叶是贝尔曼所画,以及老画家的死,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埋好伏笔是“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文理通顺,情节的发展才合理,结尾才会让我们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使文章具有独特魅力。

  “欧?亨利式结尾”要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埋好伏笔,还要巧用“蓄势”。具体做法是:在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不使它一触即发,草草结束,而是延迟它的总爆发,借以渲染蓄势,在写作中制造水到渠成的必然趋势,处处暗示读者必然要产生的某种结局。但到结尾时,却突然来个“反弹琵琶”,与读者的期待相反,达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如《警察与赞美诗》,故事梗概:一无所有、露宿街头的流浪汉苏比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严冬,千方百计地犯法,以达到他的企图: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寒冷的冬天。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地逮捕了,最终实现了他去监狱过冬的梦想。

  在这篇小说的情节中,苏比多次以身试法,比如吃饭不给钱,调戏妇女,扰乱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罪行,读者都期待他被抓起来,但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上就是引而不发,这其实就是在蓄势,与结尾苏比心生善念,想要重新做人却无辜被抓,形成鲜明反差。

  由此可见,巧用蓄势,在”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中,有着显著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有各种猜想,甚至对下文的情节有强烈的期望,但是到文章最后,真正的结局抖出来,令人惊讶,这种“势”积蓄得巧,积蓄得好。

  文坛上不少作家都青睐“欧?亨利式结尾”,

  美国作家斯考特?奥洛斯基的作品《朋友》就是这样的:47岁的亚当是个穷困潦倒的孤独的人,过去的25年,他每天晚上坐在公园的长凳上,但是没有人和他说话。直到有一天,一个叫雷的年轻人主动来和他说话、聊天,令亚当感到了温暖。可是结尾,警察告诉他,雷是个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疯子。

  小说结尾处有人告诉亚当,雷是个精神病患者,这出乎人的意料。但是在过去的25年里都没有人和亚当说过话,坐在椅子上像一堆“破布”的亚当被人们忽略,所以不可能有正常人和亚当说话,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让对未来燃起希望之火的亚当再度跌入冰冷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冷漠。

  “欧?亨利式结尾”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构思精巧,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丰满,同时更好地突出、深化了主题。这样的作品,使读者在读完小说时,都能做出三种表情:先是瞪大眼睛,对小说结局充满惊讶;接着是两个嘴角上翘,会心一笑;最后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标签:叶子一片最后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