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竞争力模型 [摘要]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学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31 18:02:34 分类:答疑 浏览:66


  [摘要]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学者所构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并将其分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性模型、简约性模型和多视角模型。通过对三类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的比较研究,分析得出各自的优缺点,进而提出相关的补充建议。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比较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10-0047-07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后,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便开始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Pearce,1997)。但自从普恩(Poon,1993)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至今,国内外众多旅游学者也未就此形成一个广泛的共识,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本文的比较研究议题。

  1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解析

  1.1 旅游目的地

  鲁宾斯(Robbins,2007)认为旅游目的地包含旅游者需要消费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里奇和克劳奇(Ritchie&Crouch,2002)则进一步指出旅游目的地是影响当地各功能提升的一个直接因素。因此,旅游目的地在整个旅游地系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乎旅游地整个规划大局的成败得失。

  保继刚等(1993)认为,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连同其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目的地。魏小安(2002)认为,“旅游者”、“追求”、“实现”、“各类空间”和“要素”这5个方面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的内涵。杨振之(2007)在区分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的基础上,认为旅游目的地除了是一种地理空间集中外,其还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局。

  布哈里斯(Buhalis,2000)认为,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产品的集合体,并且向旅游者提供完整的旅游经历。戴维德森和梅特兰德(Davidson&Maitland,199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可被认为是有着良好基础设施的地理区域,如一个国家、一个岛屿或是一个城镇。雷培尔(Leiper,1995)认为,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到此旅游,且在此为了体验对其具有吸引力的景点的某些特性的地方。

  1.2竞争力

  “竞争力”,就其字面意思,牛津词典上解释为:极力争取质量上的优势。斯科特和洛奇(Scott&Lodge,1985)将竞争力理解成既是一个相对的、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因此在对竞争力进行定义和评价时就很难得到统一的界定。

  在竞争力研究方面,迈克尔?波特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自1980年以来,先后发表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国家竞争优势》和《竞争论》等5本专著。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和完整钻石体系等竞争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产业竞争中的各个层面,为决策者进行产品定位、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提高竞争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我国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成果包括《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王秉安等,2000)、《过度竞争论》(曹建海,2000)和《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一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金碚,1997)等。相对于国外,我国对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的理论框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研究成果缺乏普适性。

  1.3旅游目的地竞争力(Tourism 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TDC)

  克劳奇和里奇(Crouch&Ritchie,1999)认为,TDC就是要既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又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恩利特和牛顿(Enright&Newton,2004)认为,TDC除目的地和自身的“旅游”因素外,还影响着生产旅游“产品”的其他机构。换言之,旅游目的地之所以有竞争力就是能吸引和满足潜在的旅游者,同时这种竞争力是由影响旅游服务提供者的诸因素所决定的。迪豪特瑟(d’Hartserre,2000)认为,TDC表现为与其他目的地比较有属于自己的某些差异化的优势,即其能够维持、提高其市场地位和份额的能力。布哈里斯(Buhis,1999)则从营销的角度说明了TDC是在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的能力。朱明芳(2007)认为TDC必须是双维度的,既要有吸引旅游者前来的能力,同时也具有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的能力。杨勇(2006)提出了TDC要重视对“文化”因素的分析,并详述了“文化”因素在TDC中的地位和作用机制。张超(2002)提到TDC实质上是一种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战略。

  2 TDC综合模型――概念性模型(ConceptualModel)的分析

  克劳奇和里奇提出概念性模型是随着各种研究活动与思维方法的不断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广泛假设和概念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为人们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纽曼(Neuman,1994)认为,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问题域内的事物的描述,不是对软件设计的描述。概念的描述包括:记号、内涵、外延。其中记号和内涵(视图)是其最具实际意义的。因此,概念性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多种用途。克劳奇和里奇在1999年介绍了他们历经8年,经过7个阶段,才完成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性模型(A conceptual model of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随后,迪耶和金(Dwyer&Kim,2003)、易丽蓉(2007)、曹宁(2003)等都对克劳奇和里奇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性模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2.1TDCM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许多学者(De Holan&Phillips,1997;Crouch&Ritchie,1999;Enright&Newton,2004;史春云、张捷,2006;郭舒、曹宁,2004等)认为,TDCM主要以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s)理论和竞争优势(Compefitive Advantages)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指目的地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禀赋方面存在的差异,而竞争优势理论则强调目的地长期以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目的地,其旅游竞争力可能还不如旅游资源缺乏的旅游目的地。克劳奇和里奇以新加坡和俄罗斯两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对比为例,说明了上述问题。众多学者(Crouch&Ritchie,1999;Enri曲t&Newton,2004;Dwyer&Kim,2003;黎洁,1999;郭鲁芳,2000;戚能杰,2004;朱应皋,2005等)也都是以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体系模型(见图1)为本底要素从而构建TDCM。

  2.2TDCM的功能结构比较分析

  TDCM的重要功能就是为旅游目的地提供一种提高其竞争力的理论思路和系统框架,旨在充分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以及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强化目前的旅游竞争力,尽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潜在竞争力。

  克劳奇和里奇在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体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性竞争力模型(见图3),而迪耶和金(Owyer&Kim,2003)在前者模型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模型(见图2),两者的模型③基本相似。模型基本上由4个主要的部分决定:核心资源和吸引物(core resources andattractors)、支持性因素和资源(supporting factors andresources)、目的地管理(destination management)、限制性因素(qualifying resources)。(1)C-R模型中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是旅游者选择某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条件,它包括地理概况、文化和历史、市场联系、活动组合、市场联系和上层设施,而D-K模型中有6个决定TDC的部分:资源禀赋、人造资源、支持性因素与资源、目的地管理、环境条件、需求条件。D-K模型中资源禀赋和人造资源则相当于前者的核心资源部分,后者将游客可参与的旅游活动与设施统称为人造资源与资源禀赋分离,这样更能说明目的地的竞争潜力以及目的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戈迈兹里耶和米哈里克(Gomezelj&Mihalic,2008)认为,D-K模型中的资源禀赋、人造和支持资源构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前来的各种旅游特质。(2)c-R模型认为,市场关系即联系的纽带是至关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不仅要区分这些纽带关系(个人的和组织的)所涉及的对象,而且要决定如何去使用这些联系去刺激、引导游客到访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克劳奇和里奇认为,旅游目的地吸引物中的市场联系部分有时也是不在旅游目的地管理者的直接控制之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不同程度影响目的地管理者的决策。而D-K模型则将市场联系归为支持性因素和资源,认为旅游资源在被开发成旅游产品供游客体验时,其中市场联系这个环节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3)c-R模型将环境条件(宏观和微观)分为:全球环境和竞争环境。宏观环境指的是影响世界旅游业的全球性因素,微观环境则指的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系统的因素。他们把环境条件只是当作对C-R模型核心部分的作用力,并未上升到核心地位。D-K模型则将需求条件和环境条件上升到了决定TDC模型的核心因素地位。

  克劳奇和里奇(Crouch&Ritchie,2003)在C,R模型中加入了目的地政策、规划与开发这一核心要素,其中的子要素包括旅游政策、哲学体系、理想愿景、目的地审计、监控与评估、开发等。这样既完善了c-R模型,使整个模型的功能发挥更加系统,又补充了D-K模型的不足之处,从而保证整个模型在实例研究中的有效性。

  波特所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产业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供方的议价实力、买方的议价实力、替代品)、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以及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完整菱形钻石体系六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机会和政府)等竞争性理论,毫无疑问,都对以后的学者研究TDC模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就我国而言,我们国家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这种以套用波特的竞争性理论而构建的TDC模型是否同样适应我国的旅游发展呢?这一问题还有待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美国著名旅游学者冈恩(Gunn,2002)从旅游规划竞争性定位的角度,认为C-R模型(2000)将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纳入到旅游规划过程中,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旅游规划的复杂性。因此,此种TDC模型也是得到肯定的。比较经济学指出,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特点,有助于认识该事物,马克思称之为认清事物现象的“钥匙”。利用这一方法,恩利特和牛顿以C-R模型为理论指导分析了香港的TDC;戈迈兹里耶和米哈里克以D-K模型(稍加修改)为理论指导分析了斯洛文尼亚的TDC。

  3 TDC核心因素模型――简约性模型(Concise Model)的分析

  因为模型描述的大多是复杂的事物现象,所以模型的构建还是要以简约为主。简约性模型意为能够以最小的复杂性实现最大程度的解释力。但是简约性模型不等同于简单性模型,前者意图明确、简单明了;后者意在表面、有待深化。

  郭舒、曹宁(2004)认为国内学者在TDC研究领域存在6种观点,并指出这些研究并未清晰地描述TDC所涉及的诸多方面问题,由此,他们通过对64位相关专业的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得出提升TDC的六个关键性问题,并构建了“核心六因素联动模型”(见图4);易丽蓉(2007)针对D-K模型的不足,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改,使模型更加简洁顺畅,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利用路径分析,得出了"TDC五因素模型”(见图5)。以上两种核心因素的TDC模型均都力求简洁,以最关键的核心因素来表达提升TDC的理论解释。

  普恩提出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要适应“新型”旅游,则必须实行更大的战略导向,并提出了一个旅游目的地具有竞争力的4项主要原则。戈和高沃斯(Go&Govers,1999)提出衡量不同目的地竞争地位的7个方面的特征。哈森(Hassan,2000)从市场的角度,提出了TDC的4个决定因素。以上学者所构建的简单的TDCM,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影响TDC的一些因素。从因素分析的角度看,模型中每一个子因素的大小可以看成是在某一变量中的子因素被反应的程度,这就说明了通过重视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解释模型的性质。因此,由于以上学者的TDCM中未指名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故这些模型仅是简单性模型。

  由图4可以看出,虽然六因素联动模型核心因素与以上综合性模型的构成因素大致相同,但是其重点突出了两点。第一,该模型将TDC最重要的两个要点(游客旅游体验与居民生活质量)融入到了模型当中。从纵向分析,模型的左半部分说明旅游目的地的资格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共同作用增强了核心吸引物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满足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模型的右半部分则说明目的地管理的创新会提高资源的利用能力,发挥基础性因素的潜能,进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克劳奇和里奇也提到了管理是旅游目的地各方面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模型左右两侧进行循环互动,使整个模型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横向分析,资格性因素是目的


标签:模型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