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王牧 闻海虎 南京大学教授、固体微结构物理国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8 20:01:07 分类:网络 浏览:53


  南京大学教授、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牧,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闻海虎都是我国颇具实力的物理学学者,也都是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王牧10月21日在网络上宣称以退出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的方式举报闻海虎,称其课题组发现以闻海虎教授为通讯作者的一篇论文涉嫌造假,就像给中国科学界最近一直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一下子就掀起了猛烈的风浪。

  王牧自己也没有否认他这种吸引眼球的做法。“我申请退出2013年院士增选,是希望引起大家对科学道德的重视,并对这起造假事件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说法。”王牧在博文中写道。

  很多人质疑其举报动机

  “科学网的博客很长时间没有这样人气旺了”10月21日,王牧在科学网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一篇名为《我为什么申请退出2013年院士增选》的博文,文中他正式声明自己申请退出院士增选。“我退出增选院士的原因是避开利益冲突,这样,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讲这个事情。”王牧如此表示。

  让王牧做出退出院士增选的主要原因是他举报同事闻海虎学术造假。记者了解到,王牧举报的这篇论文在《自然—通讯》上的发表日期为5月21日。就在的前一天,中科院网站公布了2013年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共391人。王牧、闻海虎均名列其中,且参选的都是中科院数理学部。

  7月17日,王牧、闻海虎在分组投票结果中双双胜出,进入下一环节。9月15日,王牧将这一“造假事件”写成投诉材料,实名发给了中科院数理学部。

  其实从7月17日到10月21日之间的3个多月时间里,有关王牧举报闻海虎学术造假的事件只是在内部调查阶段。中科院的调查组也是刚刚到南京大学找当事双方调查。

  一位院士候选人举报另外一名院士候选人,而且是同一所大学的同事。有人据此质疑,举报者“动机可疑”。于是,王牧在网络上公开的方式也受到部分网友的质疑。有些人持“阴谋论”观点,拿“动机”说事,认为王牧之所以举报闻海虎是因为“闻海虎的文章没有带上王牧”,或者“今年院士选举闻海虎会上,而王牧不可能上”。

  “本来这件事已经在调查了,完全可以等结果出来再发言论也不迟。结论出来了,不服还可以再辩论!如果结果出来了,的确存在造假,我相信南大绝对不会偏袒任何人!如果结果出来没有造假,王继续不服,可以上网去拉舆论。现在结论还没出来,就搞的群情汹涌,不知道是何居心?”一位叫做“wukesongshu”的网友在科学网关于此事的一篇博文的留言中表示。

  很多人注意到,当2010年闻海虎从中科院物理所进入南京大学教书时,1991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王牧已经留校任教近20年了。

  但是闻海虎近几年多有重要研究成果问世,并在国际权威期刊予以了发表。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一些人猜想,是不是闻海虎威胁到了王牧在南大的地位。

  究竟是否造假,期待学术认定

  面对王牧将举报公布于众,10月22日,备受质疑的闻海虎也在其科学网的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逐点对此前王牧提出的造假问题作出回应,并表示“我们的数据点个个真实可靠,没有任何人为制造的假点”,对于“文章个别地方文字描述不够准确”,“会在文章订正中加以说明”。闻海虎认为王牧“对这些由于疏忽或语言描述上的非原则性问题都上纲上线”,值得“怀疑其动机”。

  针对闻海虎的反驳,王牧10月23日在自己博客中予以了回应,他依旧从数据分析的角度认定闻海虎为通讯作者的先前被举报论文涉嫌学术造假,其一些论文数据使用进行了造假。

  记者在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在看了网上公布的论文片段以后,闻海虎论文数据的使用的确存在不严谨的地方,而这些也恰好被王牧指了出来。

  “闻教授的问题是数据处理不严谨,为了论点而随意取舍数据,这个短处被人抓住了。”一业内人士表示,不过他认为如果要彻底澄清这件公案,恐怕需要重新测量数据才行。

  一些人注意到,从时间上看,闻海虎Nature的文章都是近3年的,应该是高薪获聘到南大后发表的,一则恰好赶上他所参与的铁基超导火热的研究高潮,二则他急于在南大确立学术地位的心态也应该是这些文章倍出的原因。由此出现学术上不严谨的情况也就不难解释了。

  但是闻海虎课题组论文中的问题究竟是否算得上是学术上的造假,还需要专业人士予以认证。

  南大物理学院多位老师,作为事件双方当事人的同事,大多三缄其口。“一切以最后的调查结论为准,在调查结果出来以前,我也不好就此多说什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祝世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真相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虽然10月13日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进行调查,10月14日科学院进行了独立调查。闻海虎也表示,“最后这两个委员会会给出一个公正的判断。”但是截至记者发稿时,依旧没有任何调查结果公布。

  中国科学院就这一事件的表态十分谨慎。该院科学传播局新闻联络处的工作人员表示,根据院士增选工作相关保密性的规定,是否已接收举报材料以及相关调查情况等均不予对外公布。南京大学相关方面在这事件上也是三缄其口。据了解,南京大学校长与一位副校长都进入今年学部25名候选人名单,正在做最后的冲刺。

  不问动机,只问真相

  有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在王牧举报闻海虎的这一事件中,就是王牧举报成功,其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该校的另外两名候选人将会从这一事件中获益。在科学网上署名为嵇少丞的网友认为,这一事件“真相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科学院与教育部的调查组应持的态度是:不问动机,只问真相。王牧举报闻海虎的学术不端要查清楚,如果闻海虎举报王牧,一样也要查清楚,这样才能对中国科学的信誉负责。”

  部分网友也对王牧举报闻海虎的事件十分遗憾。“两位都是南京大学杰出的科学工作者、科研的中坚力量”,“如果两位在工作合作期间,能够在一张办公桌前坦诚相待、充分沟通和交流,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有一位科学界网友在网上的流言中如此表示。也有人期待这件事情之后(无论结果如何),两位能够在南京大学校园内真诚相待、完成一个真正科学家式的握手。

  不过,也有人十分欣赏王牧自己退出院士评选的勇气,说如果闻海虎真的进行了论文造假,如果没有王牧这个知情者的举报,就是院士评审专家组也难以发现,这样就是闻海虎造假,他依旧极有可能在今年成功晋级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中国科学界的最高终身荣誉。

  在认真通读了闻海虎在《自然—通讯》发表的原文后,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系在职博士生陈一良也加入了这场纠纷,他在科学网上发表博文指出,“从科学角度分析,我认为王牧教授的6点指控大部分恐难以成立。”

  “做出重大科学发现不易,但想挑一个人的些许毛病不难。在千万人的放大性审视下,并没发现闻有一个数据是编造修改的,都有保存完好的原始记录,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我相信闻是一个认真做学问的人,其学术造诣和科学品格够得上院士称号。”陈一良写道。

  另外,陈一良认为,王教授在所谓的“这个节骨眼”上借助网络公开发文举报,扩大范围和影响,并无不可,属于学术争鸣和科学监督的范围,是合法的。“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但在这件事情上,不问动机,只看事实才符合科学精神。如果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从科学视角,本着科学精神来探讨反思这一热点事件,对我们整个科学共同体提升科学素养、确认学术规范是大有裨益的!


标签:科学举报造假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