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人类星球8 人类星球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4 11:32:45 分类:网络 浏览:150


  人类星球篇1

  事实上,人类要是在外星球种活蔬菜,还要历尽周折。想要让来自地球的蔬菜和粮食家族心甘情愿地在外星球安家,可需要漫长的时间哟。

  做出“星际头盘菜”要分几步?

  被誉为“20世纪三大最伟大科幻小说家”的阿瑟?克拉克在《遥远地球之歌》一书中这样描述人类在外星球安家落户的历程。

  第一步:制造出氧气

  由于外星球表面“50%以上覆盖冰层,厚度约3千米,那里藏着所有需要的氧气”,飞船会启动量子引擎的部分马力融化冰层,将水蒸气分解成氧和氢。十年时间过去,外星球上的氧气浓度会达到10%。

  第二步:去毒

  由于外星球充满了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人类将投放特别培养的细菌或者植物来吸收转化这些毒气。

  第三步:调温

  由于行星各处气温基本低于冰点,人类将启动全部量子引擎,让行星朝恒星的方向靠近,以获得更宜人的气候。这次“调温行动”将持续55年。

  第四步:种植

  接下来,依靠生物科技的改造将持续千年。人类培育出很多动植物,并设计出适宜的生态平衡,改良原有生物,使它们更加美味可口。

  通过上千年的环境改造和生物培育,人类终于如愿以偿,像《银河帝国》里畅想的那样:“大嚼烤鱼、母星芋,大口饮用葡萄汁。”

  天差地别的星际食品

  “粉红色丸子包着辛辣鱼浆,黄色丸子的馅是清淡干酪,绿色的是什锦蔬菜,甜点是热杏仁派……”主人一边给客人介绍,一边展示着用餐时需要戴上的透明手套。

  在科幻文学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一书中,人类已经遍布2500万颗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宇宙帝国,而在银河帝国的首都川陀,最美味的食物来自“微生农场”。这里有着各种美味的微生物食品:酵母菌、藻类、细菌、多细胞真菌,人们能从这些微生物食品中品出各种味道。

  “这碗汤里,你能认出里面的蔬菜吗?”

  “这肉片又是什么?让我想起锡纳的羔羊肉,但我认为它并不是肉片。”

  “这些面包可能加入了某种微生衍生物,带着爽脆的硬度和亲切的香味。”

  微生物可以模拟任何食材,外来者只能在这些食品前不断发出赞叹。

  当然,并不是所有星球都是如此。在贫瘠、寒冷的不毛星球,在脏乱的贫民区,食物是紧缺而且难以下咽的。下面就是一个贫瘠星球上一家农户的生活场景。

  “请他吃上星期的玉米饼吗?”

  罗珊星球上的农妇听说丈夫要招待外星访客,不高兴地甩出这句话。罗珊星球上的阳光是那样稀少,9个月的寒冬让这里的作物产量有限。这里的三蹄山羊靠积雪下的小草为生。面包和乳品并不充沛,偶尔杀掉一头羊,才有肉吃。

  银河系各个星球上的饭菜质量有差别,饮食习惯也天壤之别:“我认不出这配菜,又苦又咸;桃子味的苹果还不错;热饮太苦……”

  “这是一种海鲜,我买的时候还以为是甘蓝菜。”

  难以接受和满目迷茫是跨星球饕餮们的常态,如果有档《星球美食大侦探》的栏目,主持人一定不只有“鲜香可口”之类的台词,而是会展现出讶异、痛苦、享受、流泪、想吐等不同“表情包”。

  星际迁移的路上,人类怎么吃

  如果说星际迁移后定居各个星球的人类形成了各自的饮食特色,那么他们的祖先在星际迁移路上,又是如何饱腹的呢? 一切都仰仗于强大的飞船。

  飞船的平衡循环系统在波尔?安德森的《宇宙过河卒》中尽数展现―数条物质循环渠道将生物体产生的废物重新化为空气、饮用水、食物和可利用的纤维。

  飞船上甚至可以举办圣诞宴会――厨房中溢出各类香料的扑鼻香气,酒精饮料限量供应,水培植物区工作者利用多余产能生产了绿色的藤曼和枝丫,组成模拟圣诞树。

  人类星球篇2

  “潘多拉”星球在哪儿

  “半人马座”是南天星座之一。对南半球的观测者来说,半人马座是秋天晚上能看到的星座,但在中国,只有南方几个省份在春天晚上才能看到。半人马座中的阿尔法星,是全天第三亮星;另一颗贝塔星,是全天第十一亮星。这两颗恒星离得很近,中国古代合称它们为“南门双星”,14世纪郑和七下西洋时,曾利用它们来导航。阿尔法星是一颗三合星,包括阿尔法A星、B星和比邻星。电影《阿凡达》认为,阿尔法A星是一颗非常类似太阳的恒星,它有一颗巨型的气态行星“波吕斐摩斯星”,而“潘多拉”则是这颗行星的卫星。

  天文学家已经观测到了几百颗太阳系外行星。通过计算,他们也相信在阿尔法A星和B星之间,有可能存在着液态水,有适合温度的“宜居区域”;但至今仍然不能确定,该区域内是否真的存在类似地球的行星。由于距离太遥远,要进一步观测到绕着行星运转的卫星,真是太难了。因此,巨兽在丛林中漫步,翼手龙在天上飞翔的“潘多拉”星,只是幻想而已。

  “半人马座”有多远

  美国天文学家相信,在距离地球4.37光年的半人马座,很可能存在着一颗适宜生命生存的类地行星。问题是即使这颗类地行星真的存在,人类到得了那儿吗?4.37光年有多远呢?我们知道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指的是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持续飞行一年所通过的距离:约9.5亿万公里。4.37光年,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27.6万倍。而目前火箭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约每小时28300公里,假如用这样的火箭携带太空飞船上天,至少需要16.7万年的时间才能抵达目的地,更何况你根本无法携带足够的燃料。

  电影《阿凡达》幻想,人类为了飞向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建造了长约1.6公里、以“反物质发动机”提供动力的“反物质飞船”。这种飞船的飞行速度可达光速的70%,即时速约75600万公里;以这样的速度航行,仅需6年3个月就能够飞抵目的地。这一时间对于星际旅行者来说应该还可以接受。问题在于人类真的能造出这样的“反物质飞船”吗?

  “反物质”的威力有多大

  1928年,年轻的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首次从理论上论证了“正电子”的存在。这种正电子除了电性和我们所熟悉的带负电的电子相反外,其他一切性质都和电子相同。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实验室中发现了狄拉克所预言的正电子。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用人工的方法获得了反质子。这种反质子除了带负电,其他一切性质都和质子相同。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电子和质子,其他所有的微观粒子都有各自的反粒子。

  物理学家把我们周围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称为正物质,把由它们的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相应地叫“反物质”。由于正、反粒子相遇时会相互湮灭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反物质是人类目前所知道的威力最大的能量源。它能以100%的效率释放能量,而且不造成任何污染。相比之下,在核反应堆中进行的核裂变的效率是1.5%,而且还会造成严重污染;而核聚变的效率也不过7%。因此,人类一直幻想能制造反物质发动机来为宇宙航行提供强大的动力。

  获取“反物质”有多难

  然而,地球上有大量的正物质,却很难发现反物质。这是因为反物质一旦遇上正物质就会同归于尽。而制造反物质不仅相当困难而且耗资巨大。科学家使用最先进的设备,迄今为止只获得过约12微克的反物质。以此计算,目前反物质的价格大约是600亿美元1微克。请注意,1微克即百万分之一克,可见这是怎样的天价!而从地球到半人马座运载货物的飞船,往返一次就可能耗费数千吨反物质!

  那么宇宙中有没有现存的反物质可取呢?月亮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美国宇航员早在41年前就已登陆月球。如果月球是由反物质组成的,那么当他们迈出“人类的一大步”时就会因湮灭而消失,可他们如今都健在。这表明月亮是正物质天体。至于人类不可能登陆的太阳,怎么知道它不是由反物质组成的呢?太阳表面的气体很热,其中热运动速度最快的粒子能逃逸太阳的束缚,形成所谓的“太阳风”。若太阳是反物质恒星,太阳风就由反粒子组成;吹到行星上,就会和行星的正粒子相湮灭。天长日久,由正物质组成的行星会逐渐消失掉。但这种消失过程并没有发生,证明整个太阳系中没有反物质天体。

  1979年,美国科学家把一个有60层楼高的巨大气球放到离地面35公里的高空,气球上载有一批十分灵敏的探测仪器。结果,在来自宇宙的射线中捕获了28个反质子。这是人类在地球之外第一次发现反物质。但这极少量的反质子是宇宙中高能粒子碰撞的次级产物,而不是原始的。放眼整个银河系,如果有反物质恒星,那么宇宙射线粒子将与它碰撞而发生湮灭;而这种湮灭会产生很有特征性的伽玛光子。由于始终找不到这样的伽玛光子,天文学家深信,不仅整个银河中并没有反物质恒星存在,而且在3000万光年的范围内不会有巨大的反物质星系存在。

  “反物质飞船”有多大

  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常有时空穿越的描述。不过,这一想法违背科学定律,因为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但如果以传统的火箭携带宇宙飞船前往半人马座,也确实不堪设想。即使人的工作寿命以50年计算,16.7万年意味着需要3340代人的生命接力才能完成此次单向航行。以25年繁殖一代人计算,并且防止近亲繁殖,这艘宇宙飞船启航时,就需要几千个家庭同行,总人数达上万人。而这上万人口在16.7万年时间内有可能增加到上亿人!

  为了养活这些人口,宇宙飞船上就必须有规模不断扩大的农场、工厂、商店;为了让这些人受到良好教育,飞船上就要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了让这些人过得愉快、健康,飞船上还得有文娱、体育设施和医院;为了管理这些人口,还得在飞船上建立政府,设置具有各种社会管理职能的机构。试想,这该需要多大的飞船?

  所以,尽管获取反物质是如此之难,人类至今仍将未来宇宙航行的希望寄托于以反物质提供动力的飞船。科学家至今只能通过欧洲和美国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获取极少量的反物质。有人提出,如果花费几十亿美元,建造一个专门制造反物质的设施,有望将反物质的生产成本从600亿美元1微克降低到大约600万美元1微克。你可别因此高兴得太早了,另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是,如何安全可靠地存储反物质。

  反物质极不稳定,它可以把接触到的任何东西都化为灰烬,连空气也概莫能外。仅仅一克反物质的能量,就相当于当年扔在广岛的那颗原子弹的2000多倍。而目前还无法制造出一个完美的、不存在其他任何物质的真空环境。即使用最好的存储办法,储存一克反物质,也需要一吨磁铁,而且只能将其保存数月之久。要将宇宙航行所需的反物质都储存在一个燃料箱中长达数年,这项任务实在是太艰巨了。设想一下,你带着1000公斤反物质上路,不够的在半路上用大型粒子对撞机再制造,那么这艘飞船又该有多大?

  还有多少烦心事

  以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要实现飞向宇宙深处的航行,无论是水、空气和食物的供应,还是辐射防护、阳光照射或与地球通信联络等等,件件都是大难题。“儿行千里母牵挂”,出远门的宇宙飞船总不能不和地球联络吧。人类目前用无线电技术进行远距通信,通信距离越远,所需的发射功率和天线面积都越大。

  人类星球篇3

  移居外星球,是人类一个长久的梦想。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日前在接受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科普利奖章时表示,人类必须移民到其他星球以摆脱灭亡的命运。霍金认为,只要人类被困在一个独一无二的行星上,人类的长期生存就处在危险中。小行星撞击地球和核战争等威胁迟早会将我们消灭殆尽。但如果我们向太空扩展并建立自给自足的聚居地,我们的未来应该是安全的。太阳系没有一个类似于地球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另外一颗星球,并采用更先进的太空火箭帮助人类移居到适宜生存的星球上。这已经是他半年内第二次发出类似的惊人之语了。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格里芬也曾表示,从历史来看,单独一颗行星上的物种是不可能永久生存下来的。“我们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平均每3000万年,地球物种就会遭遇大规模毁灭。有一天我们一定会移民外星,但我不知道那一天会是什么时候。”

  移居目的地有四大标准

  移民外星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何时才能实现呢?

  移民外星第一关:往哪里移。20世纪初,曾有人认为火星和金星可能是不错的选择,但NAsA很快发现,环绕太阳的其他行星都不适合我们生存。一个在金星表面的人将不得不在足以将铅熔化的温度下生活。至于火星,在上面生活就像住在两倍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上。

  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天文学家玛格丽特?特恩巴尔博士总结出“最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系”的四大标准:1.至少存在30亿年,这样才足以形成行星并发展出复杂生命体;2.中心恒星体积不能超过太阳的1.5倍,否则难以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3.应有足够多的铁元素,才能形成类地行星;4.中心恒星应处于既非红巨星也非白矮星的发展阶段,这样,周围行星上的复杂生命体才有足够长的生存时间。按照这一标准,他推断在宇宙中有5个符合标准的星系:一是距离地球26光年的猎犬座Beta CVn:二是距离地球42光年的HD10307;三是金属元素含量约为太阳一半的HD211415;四是天蝎座Sco18;五是飞马座51。

  第二关:人类如何才能到达这些星球?据计算,离地球最近的半人马座。星大约有4.23光年远,如果按照航天飞机现在的速度,需要15.8万年才能到达。这就需要制造出和光速一样快的交通工具才行。美国科幻电影《星际旅行》中就设置了这样一个背景:21世纪中期,工程师科柯伦发明了可以超光速旅行的“曲翘发动机”。由于“曲翘技术”是进入银河文明大家庭的门槛,人类遂被接纳入星际联邦,文明程度踏上了一个新台阶。而现实中,科学家正在向这一目标迈进。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空军和NASA目前正在秘密研究一种“超空间发动机”。据称,科学家有望在5年内制造出“超空间发动机”的样机并进行测试。一旦证明“超空间发动机”可行,那么由地球前往火星只需3小时,由地球前往距离11光年的星球只需80天。也有科学家预测,真正能制造出适合的宇宙飞船并启程飞往目的地星球的时间是26世纪,而预计抵达时间将是公元12500年。

  第三关:到达星球后,如何解决人类的生命保障问题。美俄等国已在空间站上培育了豌豆、小麦、玉米、稻谷、洋葱、兰花等100多种植物,果蝇、蜘蛛、鱼类等动物在失重状态下也可以生长、繁育。如果这种技术能应用到未来星球上,人类的生存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但长期在失重状态下生活,人类能否繁衍也是一个问题。一位法国科学家发现,在失重状态下,活细胞的重要结构不能正常成形。这就意味着人类不能在接近失重状态下长期生活和繁殖。不过有科学家表示,人类在另一星球定居后,人种和身体结构也将随环境发生变化,也许繁衍的问题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完成。

  重返地球

  移居其他星球似乎看起来希望渺茫,不过可不可以换一种思路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奥尼尔博士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太空中建造个太空城,逐步把人类都移居到太空城中。恢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地球会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变得动物成群、风调雨顺,人类还可以重返地球。

  人类星球篇4

  关键词:纪录片;《人类星球》;《舌尖上的中国》;人类文明

  在影视发达、高产的现代生活中,纪录片是一个低产的种类,相对在电视收视和关注度上也比较冷门,但是今年来,一些优秀的中外纪录片从平庸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受到观众的热议。在中国,受《人类星球》的启发而拍摄出的《舌尖上的中国》自播放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在国内掀起了一场美食潮,呈现出浓浓的爱意。在大街小巷被大肆热议,在网络,各大传媒里更是火爆。为何《舌尖上的中国》会如此受欢迎,它和《人类星球》之间的微妙关系又是怎样的,这是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的。

  1 大局上的相同

  《人类星球》和《舌尖上的中国》同属于纪录片,都采用记录的形式,展现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将人类生存的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并且尽可能完整的呈现出来。他们的表达方式一样,都是选择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展现的内容,通过人类和自然界的相处方式,来展现人类是如何从自然中获取食物,或者更好地利用自然界,使自己能够生存下来,或者活得更好。在结构上《人类星球》和《舌尖上的中国》,都是设定一个大的主题,确定想要向观众讲述的主题范围。比如是要讲述人类,还是介绍仅限中国本土的,然后再在大主题下设小的主题,利用这几个小的主题来完美的诠释大主题。不管是《人类星球》还是《舌尖上的中国》都是在确定大主题和人类的食物有关,并且是在自然界中获取的,之后通过每集的主题来展现,人们和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

  不管是《人类星球》还是《舌尖上的中国》都通过不同地方与此主题相关的地方的人和事来展现此集的主题,紧扣主题,用典型的事例,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传达出镜头中人物的特征和所处的环境,看似只是几个特别的人,实际上却代表着一类人。这两部纪录片都是通过记录一些特殊的人的生活,来让人们了解他们,同时了解他们背后的文化。是想要通过这种记录的方式展现人类的文化。

  2 细微之处的不同

  既然要谈《人类星球》和《舌尖上的中国》的不同,那就先来说说最明显的不同点吧,因为两部纪录片,拍摄国家,拍摄单位,拍摄团体都不一样,所以还是存在着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同,这种不同往往反映了中外艺术体系上的差异。《人类星球》做到了最真实最自然的呈现,能让人感觉到纯粹的记录,就是单纯的想要更多的人了解这些远离都市,深藏在森林,或者其他地方,做着简单快乐的生活人们。而《舌尖上的中国》所要变现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了解。生活状态,《舌尖上的中国》则是选择各个地区有特色的美食及相关人的生活状态,来诠释主题,没有离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认知,我们的接受力,所以播出后的影响和效果也就产生出了不一样的结局。虽然在《人类星球》里我们能够看到那些生活得很原始,甚至没有蔽体服饰的人们,但是我们却不会感觉到任何有蔑视和丑化的意识,我们也能自然而然的接受这个现实,这是他们的生活我们要尊敬他们,我们要懂他们,是他们生活的环境,塑造了他们的生活模样,他们为了生存而生活,他们为了生活而冒险,他们没有很多现代化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很多在我们看来很高科技的产品,他们么没有在我们认为很精彩的生活,但是他们生活的很快乐,他们有他们的幸福之道,他们有着自己对生活对幸福的理解,但是却没有现代人的工作压力,他们也会为了生活而担忧,但是却不是房子、车和升职等等。

  当然《舌尖上的中国》也则更是区域一部人类生存的进化史,它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而其中的文化根基,让国人能够非常容易地找到认同感,并从这种认同感中发现细节生活的美好之处。这些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的魅力所在。虽然《舌尖上的中国》因为一定的技术限制等原因,没有将镜头语言像人类星球的放大化的震撼,但是人物选择上更加大众化易接受,是真正从生活中脱离出的艺术。透过《人类星球》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心态,发现现代人很想拥有的那种状态,一直在寻找的那种感觉,事实上不是没有了,只是我们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抛弃了。《人类星球》也让我们学会了尊重,不管他在哪里,是什么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容貌,他的人生是糟糕与否等等,他们都应该被我们尊重他们的一切。《人类星球》让我觉得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纪录片,一开始可能我们不太接受,不太理解,但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静静的分析一下这部作品,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其中收获自己独有的理解和启迪,那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生存极限的重新理解。《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如此的轰动,自然也有它的魅力之所在,不仅是美食的呈现,更是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传承和展现。它更多展示出的是自然与人文的互动,当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来力求改变生活状态的时候,这些活着和谐、活着矛盾的力量就会激发出更多的火花,让人与自然达成一种奇妙的平衡。

  3 文明层次的殊途同归

  《人类星球》和《舌尖上的中国》都是很棒的纪录片,通过这些纪录片,不同的人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知,付出艰辛和不断努力的作品总是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尊敬的。而这种认知是建立在智慧人类文明之上的,是对人类真是状态的一种记录,这种记录将在人类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之所以受到关注,更是因为不拘于传统的拍摄手法,而用更加艺术的手段来纪录生活,这就让这些本来可能无趣的内容增加了可看性,这种可看性是对人类审美的满足。不管是生活在丛林中的少数人类还是生活在闹市中的华夏民族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一部分,所谓滴水成河,这些点滴的生活状态聚齐起来形成了人类文化的蓝图。这也就是纪录片最根本的意义所在,就是真实的反映人类的生活状态,用光影的形式来复刻生活。

  4 总结

  人类星球篇5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桥段]

  人类曾向火星发射了40多颗探测器,火星探测的故事可以说是娓娓动人,这里饱含着无数科技人员酸甜苦辣,也给亿万人民带来成功的喜悦。“机遇号”火星车,则是成功者的代表。“抗击沙尘暴,爬越陨石坑;设计只三月,坎坷八年行;无数新发现,近处识火星;屡屡频危境,几度夕阳红。”

  2012年8月,美国“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着陆,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火星的关注。火星到底是一颗什么样的星球?为什么人们那样关注火星探测?《探索红色星球》一书,则全方位介绍了火星的基本特征、火星上的水和生命、人类探索火星的故事以及未来人类改造火星的壮举。

  该书的作者焦维新教授可以说是国内一位非常少见的热心航天科普的专家,在业余时间里,他在媒体上开设专栏宣传航天科普知识。神五飞天,杨利伟开创中国载人航天新壮举,国内掀起航天科普热潮。焦老师成为名人。他经常到全国的中小学作科普讲座,通俗易懂的演讲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探索红色星球》是其计划出版的“太空探索”系列科普丛书的第一部。

  在古代,人们对火星的想象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在古希腊神话中,火星是“战神”的化身,而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古今中外,关于火星的科幻小说数不胜数,影视作品也不计其数。这些科幻作品的内容,也随着人们对火星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化。

  该书首先通过一些精美的图片,介绍了火星的地形地貌。“山高入云刺破天,峡谷绵延整八千。北部低洼似大海,南部高原有深潭”,这是火星的整体特征写照;那些精心选择的火星表面图片,则仿佛把你带进“火星地质公园。”

  火星上是否有水和生命,这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探测火星最重要的科学目标之一。目前的探测结果表明,火星上虽然没发现液体水,但地下含有相当数量的水冰。如果这些冰融化,可以形成覆盖整个火星11米深的水层。

  火星现在是否有生命?火星历史上是否存在过生命?该书为读者提供了在火星上寻找生命的八大线索,包括刚刚着陆的“好奇号”的着陆点。

  迄今为止,人类向火星发射了40多颗探测器,火星探测的故事可以说是娓娓动人,这里饱含着无数科技人员酸甜苦辣,也给亿万人民带来成功的喜悦。“机遇号”火星车,则是成功者的代表。“抗击沙尘暴,爬越陨石坑;设计只三月,坎坷八年行;无数新发现,近处识火星;屡屡频危境,几度夕阳红。”在这本书里,你会了解到火星地质的四大奇观:火星的南半球地势高,北半球地势低;西半球高山林立,而东半球有一个巨大的深潭。“山高入云刺破天,峡谷绵延整八千”,可以很好地概括火星的地貌特征,火星北部低洼似大海,南部高原有深潭。 你知道火星上最高的山有多高吗?答案是高26千米的奥林匹斯山;你知道火星上最深的峡谷吗?答案是深7千米的水手大峡谷。

  展望未来,人类将登陆火星,在火星上建立基地,还将要实现火星地球化,也就是要将火星改造成为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星球。登陆火星将面对哪些技术难关?火星基地大体上什么样?人类用什么方法改造火星?火星地球化的进程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探索红色星球》中找到答案。

  人类星球篇6

  前苏联的月球车1号

  前苏联的“火星2号”和“火星3号”

  美国的“阿波罗”月球车

  前苏联的“月球车1号”

  发射时间:1970年11月10日

  登陆时间:1970年11月17日

  前苏联的“月球车1号”是第一个可以在其他星球上行进的无人驾驶漫游车。1970年11月17日,它随母船“月球17号”探测车 在月球“雨海”(Mare Imbrium)软着陆。它在月球上运行了近1年,行进距离超过10千米,传回两万多张图片。

  前苏联的“火星2号”和“火星3号”

  “火星2号”发射时间:1971年5月19日

  “火星2号”登陆时间:1971年11月27日

  “火星3号”发射时间:1971年5月28日

  “火星3号”登陆时间:1971年12月2日

  “火星2号”和“火星3号”探测器都是前苏联“Marsnik”计划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成功抵达火星轨道,并给这颗红色行星拍摄了大量照片。最终,这两个火星车都与母船失去了联系。“火星2号”坠毁在火星上,而“火星3号”在软着陆20秒后便停止了工作。它们的前辈――“火星1号”在前往火星的途中就失败了。

  美国的“阿波罗”月球车

  第一次使用时间:1971年7月31日

  最后一次使用时间:1972年12月14日

  最后三次“阿波罗”任务都携带一部月球车,航天员驾驶着它们在月球表面进行科学研究。航天员借助探月车可以在月球表面行进,收集样本,进行地质分析。这些月球车跟其他月球车不一样,它们不是机器人,而是有人驾驶的车辆。

  前苏联的“月球车2号”

  发射时间:1973年1月8日

  登陆时间:1973年1月15日

  虽然前苏联登陆火星的努力多以失败告终,但是该国的月球登陆器一直表现良好。他们的探测器“月船21号”成功地把第二个月球车――“月球车2号”送上地球的这颗卫星。它在月球表面运行了大约4个月,行程37千米,拍摄了86张全景照片,8万帧电视画面。

  美国“索杰纳”火星车

  发射时间:1996年12月4日

  登陆时间:1997年7月4日

  “索杰纳”火星车的研究结果显示,火星上的岩石比人们认为的更像地球上的岩石,这表明火星在过去的地质活动中非常活跃,而且拥有海洋。

  1997年9月底,“索杰纳”火星车的电池失灵,迫使它只能依靠太阳能继续运行。几天后,火星“探路者”探测器(负责把“索杰纳”火星车收集的数据传输给地球)停止传输信息,导致“索杰纳”火星车下落不明。

  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

  “勇气”号发射时间:2003年6月10日

  “勇气”号登陆时间:2004年1月4日

  “机遇”号发射时间:2003年7月7日

  “机遇”号登陆时间:2004年1月25日

  美国航天局的这两个火星车取得的成功,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传奇。尽管这两个火星车都曾出现过一系列问题,但是至今它们仍在正常运转。登陆火星以后,这两个火星车已经收集了大量可以证明这颗红色行星表面曾有液态水存在的证据。

  美国“好奇”号火星车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26日

  “好奇”这个名字,是由12岁的华裔小女生马天琪所起,她在美国航天局举办的为火星车命名作文比赛中,从9200多个提名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好奇”号比“勇气”号和“机遇”号的目标更为远大,它是美国第四个火星探测器,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

  “好奇”号火星车预计今年8月在火星着陆。它将对火星进行为期一个火星年(约686个地球日)的探测。

  未来的漫游车

  美国航天局已经研制出一种被称作ATHLETE的巨型六腿机器人原型,这是一种新型月球车,可以负着月球基地前进。

  还有很多漫游车目前正处于计划研制阶段。作为“嫦娥3号”任务的一部分,我国计划在2013年让月球车在月球表面登陆。

  前苏联的“月球车2号”

  美国“索杰纳”火星车

  美国的“勇气”号火星车.

  组装厂房内的“好奇号”火星车

  人类星球篇7

  "是的."月夜点了点头说.

  "那为什么我一点也不觉得不舒服呢?人不是应该吸收氧气才能呼吸?"

  "不过,你说的不全对,别忘了,你有魔力.因为你变身了,变成了月亮的象征-------皎月辰芝,所以,你不必呼吸就可以生存了,但如果你变回人类,就不行了."

  "==,为什么说我是 皎月辰芝 呢?"

  "这是你在 三辰座 的地位."

  "什么是 三辰座 ?"

  "以后再说.对了,你可以在宇宙中自由走动试试啊!"

  "什么嘛,居然转移话题,不过,我真的能在宇宙中走呀!太神奇了,"我边走边说"对了,那小布是什么象征?"

  "小布是星星的象征-----眨星辰布.小布,你也试着跑几步吧!"星座欣喜地说.

  小布在宇宙中跑着,就像一只开了屏的孔雀在跳舞.

  "那拉姆地星在哪呀?"小布疑惑地问.

  "就在前面,对了,你们赶快隐身,不然,就会被发现."星座急忙说.

  "恩.""星光,月光,射放出你迷人的力量-----让我们隐身!ONE!"

  "砰","嗖."``````

  "跟我们来,对了,拉着我们的手."月夜和星座严肃地说.

  我们4人连成一条线,向拉姆地星悄悄地走去``````

  到了,远远可见到一面灰色的旗子.这时,月夜和星座停了下来 .

  "干嘛啊你们俩?"我和小布奇怪地问.

  "嘘,小声点."月夜和星座小声地说,"走去那变."

  我们走了过去,星座叹了一口气,说:"敌人有个眼镜,只要带上那个眼镜,那么,就算我们隐身,他们也会看见的."你们之间必须只有一个人进去,另一个人要把一部分魔力给她只有这样,才能隐盖过去的."

  人类星球篇8

  随着天文学家发现越来越多的系外星球,我们会发现那些潜在的宜居世界的宜居时间可能是短暂的。也就是说,在那些星球上,生命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出现。即使生命能够诞生,那些未成熟的生命也可能会因为这些星球不再宜居而被扼杀。那么,我们人类是否可以帮它们一把,把地球生命送到那些正处于宜居时期的星球上?

  向太空播撒生命

  最近,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克劳狄斯?格罗斯提出一个被称为“创世纪项目”的概念。它所说的就是把地球生命送到其他星球,让它们在那里生存、繁衍。

  这个概念看起来很简单,先是将携带了地球微生物的小型星际探测器送到目标星球上空,然后利用车载实验室对所携带的微生物进行基因修改,使它们更适合在目标星球生存。之后将这些微生物释放到目标星球。剩下的就是等待――看看这些微生物在目标星球上如何发展。

  在其他星球上播撒生命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许多科幻小说中已经无数次描述过,这一想法有科学基础。一些观点认为,地球生命就是被小行星从宇宙的其他地方带来的。

  当然,人为地将生命的种子播撒到其他星球,这对于生命的演化是有帮助的,因为那样将大大缩短这个星球上生命进化所需的时间,那里的生命甚至能跳过数十亿年的进化时间。亿万年之后,它们会进化成多细胞生物,最终进化到生命的高级形式。当然,在不同于地球的外星环境中,那些来自地球的生命如果能生存下来,繁衍生息,那么它们很可能会变成有别于地球生物的新物种。渐渐地,它们的后代会完全适应它们所在星球的环境,变成外星物种。

  播撒生命种子的矛盾

  人类在宇宙中播撒生命――这看起来很伟大,前景也非常美好,至少亿万年之后,地球生命不再孤单。但是我们很快就会陷入一个伦理陷阱。难道因为我们地球上有生命,我们就有义务将生命分享给其他星球?那些星球需要人类的援助吗?

  它们可能真的不需要我们帮忙。试想一下,如果人类在还未确定目标行星上是否有生命体时,就向那里派出了探测器,并投下“特制”的生命种子。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土著”生命与外来生命争个你死我活。当然,它们也可能会相安无事地生存下去。但是不管怎么样,人类的这种行为已经造成了生物污染。

  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如果人类向某个没有任何生命的星球播撒生命种子,亿万年之后,在那个星球上成功进化出具有高智慧的生命。那时他们可能也会像现在的我们一样,满世界地寻找外星生命。他们可能会来到太阳系,在地球上发现我们。如果他们对人类有敌意,结果会如何?这不正是众多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吗?人类在太空中培育某种恐怖的生物,结果那些生物失控,开始攻击人类……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类相当于在其他星球上制造了生物武器。到那时,人类将如何收场?

  难当的“造物主”

  其实,人类想当“造物主”并不容易。因为就算已经确定目标星球没有任何“土著”生命,人类送去的生命也能在那里安家落户,但是还有一个难题――探测器是否够先进。目前,能确定已经飞出太阳系的探测器只有旅行者1号,而许多宜居星球与太阳系距离遥远,所以想要把生命播撒在其他星球上,还得先解决运输工具的问题。

  另一方面,宇宙中存在各种强辐射,即使人类能造出足够先进的探测器,它们携带的微生物也有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因辐射而发生变化。这样一来,车载实验室很可能就不能改造出合适的微生物,因此无法保证释放到目标星球上的微生物能够存活。

  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还很难准确判断哪个星球适合生命生存。虽然我们已经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不少“宜居”世界,一些行星甚至被称为“类地行星”。然而这些星球可能与地球并不相同或者相似。它们或许具备了一定的宜居条件,比如与地球一样具有合适的质量,在合适的轨道上运行,但是地球除了具备这些条件之外,还有厚厚的大气层和强大磁场提供的保护。而以现在的技术,我们还无法精确地检测系外行星的大气,更不用说了解这些行星的磁场强弱。这也就是说,以现在的条件,我们还很难确定可投放生命种子的目标星球。


标签:人类火星星球生命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