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大人的科学 对科学又一次证明了万有引力。一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0 10:59:48 分类:指南 浏览:93


  对科学又一次证明了万有引力。一个“大人的科学”系列在一年间风靡全日本,拥有超过300万的“粉丝”,并迅速在台湾、香港及中国内地的“科学迷”中扎根发芽,每每有新一期产品上市,皆引发抢购风潮。有人为求得到一件心头好,不惜高价从网上邮购;有人为购买最新一期“杂志”,不惜专程赴日本。潮流的力量是可怕的,只是未曾见识,“科学”也可以让人如此痴迷。

  19世纪的声音在回荡

  “大人的科学”源自日本一家有着60年历史的学研发行科学杂志社,号称“科普读物元祖”的《大人的科学》杂志结合每期的文章介绍,以赠品的形式把人类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发明通过“实验成套组件系列”体现出来后,却成为―了一种大受社会各界追捧的时尚。

  想象过自己亲手制作一个爱迪生式杯子留声机,并真正可以录音播放吗于“大人的科学”用塑料杯代替蜡罐,用缝衣针代替机针,并用DIY的方式设计好了精密的支架、电源、螺丝等共66个零件,制作者只要懂得说明书的“5tep by Step”(一步接一步教程),就可以边组装留声机边感受一下爱迪生的感慨。

  “这不是中学生的手工模型课吗?”这是许多人第一次见到“大人的科学”模型后的反应,可是经历“发明”过程后,他们都会有意外的发现。“从亲自组合到操作使用,可以真实了解科学应用到生活的原理。”李先生是广州一家数码生活杂志的编辑,自从购买了第3期的相机、第5期的显微镜和第9期的针孔式星象仪后,他已经是网络社区里鼎鼎有名的“大人的科学家”,“都是组装好就可以使用的东西,寓教于娱乐十分有趣。”他说不少网友看了他的介绍后,都纷纷加入“大人的科学”阵营,除了交流在国内哪些地方可以购买最新的产品、香港哪家书店受理海外邮购这样的信息,还交流如何把“发明”的效果做到最好。

  “‘大人的科学’不仅仅是玩具,因为许多买家都是成年人,而且它所能带来的,也超过一般的玩具。”一位在上海淮海路发现“大人的科学”销售点的朋友说,“我最看重的还是千奇百怪的模型,真是有型。比方说蒸汽机,它就给你真的搭一个蒸汽机出来,而且是要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自己装配起来的。最新推出的电子电路设计,则是把让人看了头痛的电路板,标上各种功用,并且搭配说明书可以组成几十种的实例,真的佩服厂商的用心。”

  “大人的科学”在上海…―家日资卖场上市时,发明者汤本博文现场为消费者演示了这些产品,将日本江户时代的活动人偶还原,可以自己端茶或射箭的童子;只靠一个马达提供动力,就能遥控行走的机器蜈蚣、蜘蛛和尺蠖……看得现场不少顾客目瞪口呆。“这些玩具都可以自己动手组装完成,在组装的过程中,可以对一些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有切身的体验和了解。”汤本博文说,他希望这套“玩具”能成为父子、情侣和朋友间的有趣礼物。

  香港王贻兴在介绍“大人的科学”文章中说:“每个曾经对科学原理有所好奇却又被现实埋葬的成年人,往往会对这本杂志爱不释手,它不仅圆了少年时候的发明家梦,更让自己对身边电器重新产生拆解研究的兴趣。”

  “我只能说太邪恶了,上一期的黑胶唱盘我还没时间组装起来呢,怎么可以在我应该要战战兢兢地申请学校时推出这种蛊惑人心的东西呢。”这位要考试的仁兄虽然抱怨一番,不过还是给大家认真地介绍起最新一期“大人的科学”的内容:“这是内附的蒸汽车,组装好后,在锅炉内加入清水,点燃底下的酒精灯,就等着它噗嗤、噗嗤地边跑边冒着蒸汽了。”

  日本电器的历史学

  “为什么日本人总是能想出或是想研究这些看似无聊其实却很有趣的东西呢?”台湾的一位玩家这样感叹,他家里书架上摆满各种日本人的发明小玩意和科技书籍。“许多人真的会以为我要到日本留学?不过我真的好奇,难道西方人的建筑历史研究完全对五金、屋瓦、面砖、设备这些东西没兴趣吗?”

  汤本博文在介绍“大人的科学”时有一句话意味深长,这些玩具都是“根据学研发行科学杂志及实验教材50年的丰富经验特别开发的”。想起最近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东芝电脑,在广州办事处成立仪式上不断重复播放的两段创始人历史介绍。

  这个在中国还没有多少知名度的电脑品牌,在欧美国家却获得足够的认可,原因在于品牌处处体现着丰富的创造力。创始人之一田中久重8岁时就发明出了“不能打开的砚台”,后来他发明的“弓拽童子”被公认为江户木偶的巅峰之作,他制作的“万年计时器”也被认为是当时机械钟表中的世界最高杰作。除此之外他还陆续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制冰机、第一只扭力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精米机等等,被当时的人称为“东洋发明大壬”。“大人的科学”里不少“发明”就是来自于田中久重。

  田中久重认为不能使用的技术和发明永远都不会得到人们认可,所以他从来不搞那些闭门造车、自以为是的所谓发明,而是对那种便于使用的技术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发明人们所需要的、能够丰富大家生活的东西,为人们送去方便和快乐”,正是这样一种信念使田中久重的发明达到了“畅通无阻”的境界。

  田中久重在创办东芝公司的前身电信机工厂时,就打出了“承接所有机械设计”的招牌,这也成为了一百多年来东芝世代传承的企业遗传基因。

  东芝的另一位创始人藤冈市助与“大人的科学”也有莫大渊源。1884年,藤冈市助远赴美国,在那里,他拜访了爱迪生,并表示将全身心地投入到电气事业的创立。面对这个有着远大志向的青年,爱迪生回答说:“一个国家,无论电力如何丰富,如果电器总是采用进口的,就必将会灭亡。应该首先从电器的制造开始着手,建设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

  藤冈市助接受了爱迪生的这个建议。回国后,他积极地向经济界乃至全国推进灯泡的国产化和使用化。两年后,在他的提议下,“东京电灯”开始营业,日本的电气时代终于来到,藤冈市助创立的“白炽社”也开始着手制造真正的灯泡。因此他被称作“日本的爱迪生”。

  一位很喜欢天文跟机械的朋友去日本旅行时,特地绕道到日本科学博物馆参观,他说当时对于日本人的发明万年计时器和奉茶娃娃印象十分深刻,结果后来一看到“大人的科学”就迷上了,他对这些让大人着迷的“科学”的评语是:日本人真是诡计多端。

  大人的好奇心装满自制的科学工具箱,伟大的发明家在其中找到新发明的灵感,新发明的科学最后变成用在新产品上的技术。

  日文的“大人”大约指10岁到16岁的中小学生,这时的青少年应该是对科学最好奇的时候,也正是基础科学教育开始扎根的绝佳时机。“大人的科学”帮助不少日本青少年真正地了解了许多的基础科学,诸如力学、光学、微波电学,以及造就了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这些知识造就了我们现今的赖以生存的世界与文明。若我们从小便藉由亲手操作来了解这些科学的背后基本原理,那接下来会发出什么可想而知。

  Nake风潮的社会学

  中国的“亲手操作”能力从来都不缺乏,可惜多与“组装”或者“仿制”联系在一起,最近有IT品牌举行了一个DIY文化的专题讨论,原因就是在数码消费时代,曾经作为DIY对象的个人电脑PC已经逐渐淡出了DIY玩家的视线,作为一种IT文化的象征,DIY必须在新的时代找到新的实现载体。

  对于不少电脑玩家来说,DIY的高性价比、高自由度、高成就感一直让人津津乐道。但是今日PC上的DIY已不再是发烧友的专利,普通的电脑DIY已成了电脑城装机小子的看家本领,一般的玩家已经失去了对DIY的那份热情。这个讨论的一个结论是:“要延续DIY文化的精髓,必须在数码产品中找到新的DIY载体。”

  有电子科学爱好者在电子管诞生101年之际撰文纪念电子管的坎坷发明历史,题目名为“营造良好DIY文化氛围”。真正的DIY,需要有开创事业的勇气和基础。

  在Web 2.0盛行的今天,“中国B1。z社会普遍缺乏创造性和理解力”之类的评论非常普遍,评论家不禁发问:“国内数码和技术爱好者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缺乏,所谓素质教育其实是应试教育的失败?”

  在“大人的科学”红火起来后,一本同类的杂志《Make》也引起了注意。杂志号称“第一本专门报道数字工艺作品、硬件改造以及DIY创意的杂志”,内容会探讨如何把过时的录放机(VCR)改装成宠物喂养机,如何改装手摇削铅笔机,如何制造变成iPod shuffle的充电器,用风筝拍空照图等等,技术上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东西,而且材料也不太难找。

  “其实,现在有很多网站都会有高手发表一些拆机器,或是改装电子玩意的文章,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能赞叹一番,要跟着做不是很容易。”一位没有订阅传统杂志多年的朋友订阅了一年的《Make》杂志,他给自己的一个理由是:“如果这类杂志真的能让大家都动手做到,不需要望梅止渴、而且让手边的电子玩意有更多的用途,或是更长的寿命,尤其是那些玩一玩之后,摆在一边不知道做什么用的东西,对之前枉花的钞票来说,也算是功德一件。”


标签:科学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