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学后感想 学后感想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18 15:03:07 分类:网络 浏览:79


  学后感想篇1

  总想学习、充电,但懒惰的天性总让自己找到好多理由:学校工作忙、要改的作业多、无休止的档案整理、频繁的上级部门检查……放假了,时间在慵懒中一点一点流过,强迫自己拿起久违的《小学德育》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实践探索》一文。一个温暖、团结、进取的班级对每个孩子来讲是很重要的,好的班集体可以成就一个孩子,可以在好多方面感染并熏陶着每个孩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都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深入了解学生,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个性来教育。从而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才,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只要你的方法得当,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经过正确的引导之后,定能发光。

  了解学生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共性,包括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影响他们发展的家庭、社会环境等,我们应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当中,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清楚的掌握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够从根本处帮助学生,才能用适当的方法来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另外我们还要了解他们在什么环境下成长,对孩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什么,其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等等。不同的环境造成的孩子是不同的,只有我们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培育学生,更好的从事我们的教育事业。使我们的教育走向成功!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有自己的善恶是非观念,虽然还不一定正确,学生有自己的处世方式;虽然还有点幼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内心是爱老师的,是愿意进步的,是渴望成功的!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才会对学生多鼓励,多支持,多肯定,多赞扬,多欣赏!才会促使学生在和谐的班级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后感想篇2

  这个故事述说了一个农村的孩子,名叫金鹏。他家里很贫穷。他上小学的学费是妈妈问别人借的。金鹏知道家里穷,捡小伙伴扔掉的用短的铅笔头用,练习本用完了擦干净再用。金鹏学习很努力,他上小学前,就学会了四则运算和分数小数。在小学又自学了初中的数理化。上了初中,他又学完了高中全部的理科课程。1994年他参加了天津市举办的初中物理竞赛,取得了市郊五个县学生中唯一考进前三名的农村小孩。他用好成绩回报了妈妈。

  金鹏进了天津一中,他偶然一天知道爸爸得了癌症,妈妈在这些日子里天天为了赚钱割麦,站不住就跪着割。金鹏生活更加简朴,学习更刻苦努力了。他在学校里是唯一不吃菜、用不起稿纸、不用肥皂的学生,但他并不自卑,他认为,与苦难和厄运抗争无尚光荣!金鹏为了练好英语,就捡了一枚小石子,洗干净,放在嘴里练发音。半年后石子磨圆了,他的舌头也磨顺了。金鹏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数学得了二等奖。他妈妈说:“要拿就拿一等奖!”于是,他把精力集中在数学上,进入了国家集训队。1997年,金鹏代表着中国参加了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了金光闪闪的金牌,他回到了家,把金牌挂在妈妈脖子上,投进妈妈的怀抱,畅快地哭了。

  金鹏知道妈妈为了他读书,付出了千辛万苦。为了报答妈妈,他学习上勤学苦练,生活上艰苦朴素。而我们呢?我们家里虽然都不贫穷,但也不富裕,为了我们吃好穿好用好和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每天在努力工作赚钱,经常加班加点,出差办事。而我们却不知道珍惜父母赚来的辛苦钱,不知道要节约用钱,整天问父母要零用钱,随便乱花。看到别人有好看的衣服,就要父母给买更好看的衣服,看到别人有好的学习用具、玩具,就要父母给买更高级的学习用具、玩具。看到别人吃好吃的,就要父母给钱买。吃饭不好好吃,总要吃麦当劳、肯德基。考试考得好,还要父母给钱或者给买玩具等等。想一想这一切,与金鹏比,我们做得太差了。

  金鹏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就刻苦努力学习,知道能吃苦就什么困难都不难了。他把石子放在嘴巴里练口音,磨出了血还依然坚持着。而有些同学知道自己作业没写完也不写,知道课堂上没听懂的也不问,下课照样玩。老师留下那些同学,要写完作业才能走,而有的同学却想尽一切办法找借口逃走。父母为了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在课外学小提琴、学英语、学奥数,还不愿意学。看到别人玩耍,认为自己吃亏了,认为自己辛苦。与金鹏比,我们做得太不应该了。

  学后感想篇3

  关键词:读后感;一般格式;写作错误

  Abstract: the feeling after reading is to point to to read a book, an article, a poetry of understanding after opinions, comments, etc, to talk about the Lord in the article. The feeling after reading belong to talk about style, divided into "narrative" and "feeling" of two parts, the "feeling" part is the key, should be gripping of the original, with practice, published feeling. But students in writing, because all sorts of reasons, often appear a variety of mistakes.

  Key words: the feeling after reading; The general form; Writing mistakes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读后感是指把自己读过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词之后的见解认识,心得体会等,以议论为主而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的结构,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根据内容的要求,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叙述——叙述所读的材料,分为引述和概述两种。如果原文内容较复杂,文字较长,应采用概述的方法;如果内容较简单,文字较短,可以引用原文。

  分析——对叙述的原文材料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

  立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感想——紧扣材料,展开联想,联系实际,补充论据,用充足的理由证明所提出的观点,是读后感的重点和核心部分。

  结束——升华主题,结束全文。读后感的结尾部分要自然,要注意照应所叙述的原文,这样写成的读后感不但能“跳得出”,而且能“收得拢”,形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结构。读后感的结尾对全文要有总结,有升华。

  读后感的写作首先要细读原文,把握原文的要点。“读”是感的基础,“感”从读中来。只有领会了原作的精神实质,才能正确地有感而发。其次是重点放在“感”上,要紧扣原文,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感”与“读”应是水乳交融的。再次还应注意选好角度,突出一点,着重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但在学生日常的作文写作中,经常犯以下几种错误:

  叙多议少,中心不清。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体,分为“叙述”和“感想”两大部分,其中“感想”部分是重点,是全文的中心。写作中很多学生把“叙述”部分写得过详过长,而“感想”部分则写得过短过少,有的甚至成了点缀。如此一来,文章非但没有深度可言,有的甚至连文体都变了,还有的成了“读后抄”

  曲解原文,文题不符。

  正确理解原文是读后感写作的基础,可是有些学生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没能正确理解原作的精神实质的情况下,随便下笔写作。结果由于理解错了,所提观点与原作不符。

  论题太大,论述肤浅。

  读后感应准确找到原文与感想之间的联系点,选择与原文寓意最吻合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个切入点进行论述。论题要小,论述要深刻,如此则观点突出,内容集中。反之,则容易导致观点模糊,内容空洞。这样的读后感表面上看似乎与原文相关,其实上已经脱离了原文的主旨。

  拘泥原文,错发感想。

  很多读后感不是紧扣原文,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发表感想,用充足的理由证明所提的观点,而是对原文本身进行详细评论,写成了评论文章。

  舍弃原文,另行一套。

  读后感是读而后感,故此写作过程中,应十分注重联系原文,两者之间应如影相随,始终相连。但有的学生写的读后感,仅在开头引用一下原材料,往后的论述中不再提及,有的甚至将原材料弃之不用,另行一套,写成了一般性议论文。

  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很多读后感抓不住重点,没有中心,不能集中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而是几个方面,面面俱到,不厌其烦。看似都与原文寓意相关,但哪个方面都没有讲透,毫无说服力、感染力而言。

  缺少联想,空发感想。

  学后感想篇4

  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途径是非常多的,本文主要来谈一下其中非常有效的读后感这条途径。那么怎样写好读后感呢?

  首先,要让学生有写读后感的主观意愿。读后感要建立在大量的深入的阅读基础上,使其对文章感兴趣并有所感触,进而有话想说,有感情要表达。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先带领学生大量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找到每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文字,然后让他推荐给同学读。他选择推荐的必然会是他有感触的,这样,他表述的推荐理由其实就是一篇读后感了。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指导他更好的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了。

  那么怎样更好的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呢?

  先要读懂原文,找到引发自己感想的“点”。所谓“点”,便是我们感受深刻的地方。这个“点”不是读后感的主体,而是“感”的出发点,“感”才是我们要最终表达的。正因为如此,找准感想的“点”才显得非常重要,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去寻找感想的“点”。

  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引发感想的“点”。如果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文中的某个情节,也可作为引发感想的“点”。文中某个情节,使你深受感动,感到愤恨,感到伤心 …… 都可用来作引发感想的“点”。

  感想的“点”找到了,就可以根据找出的“点”进行思考和联系实际,写出读后感。在所找出的引发感想的“点”中,如果“点”很多,要选择一两个主要的“点”写,其他次要的,可一带而过或不写。对于所选的点要去进行思考,对此进行判断,这话说得对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讲呢,这样讲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反过来讲行不行…… 如此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写好读后感是大为有益的。

  学后感想篇5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七》中要求我们就读过的课文或读过的其他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读后感既然是读了书之后的感受,那么,要写好它,先要在读书上下工夫。我们首先要读懂文章,弄清作者主要讲了什么,他想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读书的时候,要边读边想,画下感受深的句子,还可以随手记下自己的感受。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

  写读后感,重要的是要把读书之后的感受写清楚。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个人实际写感受,也可以就文中的重点句段写感受。

  比如,在《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一文中,作者先用一个自然段简述了文章的内容,接着便写出了自己的感想:

  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宝库,就这样在侵略者的魔爪下毁于一旦。他们不仅烧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破坏了璀璨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多少代人智慧的结晶啊!

  随后,作者又联系实际,写到几年前香港的一次拍卖会,本应属于中国人的圆明园里的牛首和马首,却要由中国人用昂贵的代价从外国人手里买回来,写出了自己的无比愤怒,痛斥了侵略者的罪恶。

  当然,读了一篇文章后的感受可能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我们选择感受最深,见解最独到的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抓住这一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才能写出好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呢?

  有些同学在写读后感的时候,用了大量的篇幅复述原文的内容,而“感想”却很少,这是不可取的。写读后感,重在写“感”,要把感受部分写得充分而具体。叙述原文时要尽可能简洁,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主要内容出发,展开讨论,说明自己的看法。

  也有的同学感想写得很多,但所写的感想与原文关系不密切,东拉西扯说不到点子上。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对文章的中心把握得不够准确,还没弄明白作者“说了什么”和“为什么这么说”就动笔写。因此,我们在发表自己感想的时候要紧紧围绕原文的精神,不要跑题,要围绕原文的主题思想去写。

  通常,我们读了一篇文章,在某一点上感触很深,便很自然地联想到生活中一些相似的事情,把这些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相似事例引进作文,来谈自己的感想,读起来亲切生动,能够给人以震撼。因此,写读后感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认识。

  学后感想篇6

  “ 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养花的乐趣,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文章读完了,我的感想太深了。”可是,感想是什么呢?没有写,只有“感想太深了”一句话,更谈不上感想深刻了。要克服这种毛病,只有把“读”的内容少写,“感”的内容多写,写深写透,怎么想就怎么写,这样才有说服力。请看下面另一段写读《养花》的感想文字:

  “作者从养花中得到了知识和乐趣,并从中引出了一个哲理———‘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是的,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给人带来幸福、欢乐。我们的学习钻研是在进行脑力劳动,

  如果不劳动,做懒汉,整天贪玩,学习成绩会从天上掉下来吗?当然不会,因为你没有劳动嘛!这就是真理。”

  这段文字也出自习作的末尾,显然是以感想为主,而且“感”得深透,富有哲理,给人启迪,就是抓住了“感”这一重点。

  写好读后感活用“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

  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

  学后感想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95-01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1.读――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读后好查找重点之处。

  2.抓――抓准感悟点

  2.1 选择自己最明白的,掌握比较典型、充分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为感悟点。

  2.2 选择论述范围不太大的感悟点。感悟点太大,不容易论述清楚;感悟点太小,论述不容易展开,没有话可写。

  2.3 选择比较立意新颖的感悟点。感悟点新颖,才能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但须注意一点的是:内容必须健康、积极、正确,否则弄巧成拙。

  2.4 要从原文中去确定感悟点;要从对读者有启示、有教育意义的角度上去确定感悟点。一般抓感悟点的方法我认为有这样几种:

  2.4.1 相似联想法。有设喻性质的原作,要抓住感悟点,就得深刻领会文意,把握思想,调动联想和想象,由文及彼,感悟出相类似的社会、人生哲理,借以立意行文。

  2.4.2 相关联想法。原作中可能呈现某些现象,对这些现象,我们要想到与现象相关联的事物或原因。深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会由此感悟深刻,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2.4.3 分角度综合法。原作中可能出现某种具体的做法或结论。就此写读后感,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考察它出现的背景、环境、条件等主客观因素,把这些认识综合起来,也不难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3.议――叙议结合

  读后感在结构的安排上,不外两种夹叙夹议。一种是先叙后议,一种是夹叙夹议。

  先叙后议,是指先"读"后"感",文章的开头,要对所读的文章作简明扼要的引述,或介绍全文中心,或讲述文中某一人事,或引述文中某一论点等等。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读"的是什么,"感"的由来,写"读"以后,紧跟着就要引出自己的"感"作为文章的中心,然后对所渎的某一方面内容作阐述,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最后再照应所读的内容收尾,做到首尾呼应。

  夹叙夹议,是一边引述读的内容,一边写读的感想,以读的过程为纲,写下读的过程中的感受。也可以从几个方面围绕最深刻的感受引述材料,逐层加深写出读后的感想.最后收束全文。

  4.结――升华主题,结束全文

  读后感的结尾部分要自然,要注意照应所叙述的原文,这样写成的读后感不但能"跳得出",而且能"收得拢",形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结构。读后感的结尾对全文要有总结,有升华。

  读后感的写作首先要细读原文,把握原文的要点。"读"是感的基础,"感"从读中来。只有领会了原作的精神实质,才能正确地有感而发。其次是重点放在"感"上,要紧扣原文,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感"与"读"应是水乳交融的。再次还应注意选好角度,突出一点,着重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5.但在学生日常的作文写作中,经常犯以下几种错误

  5.1 叙多议少,中心不清。读后感属于议论文体,分为"叙述"和"感想"两大部分,其中"感想"部分是重点,是全文的中心。写作中很多学生把"叙述"部分写得过详过长,而"感想"部分则写得过短过少,有的甚至成了点缀。如此一来,文章非但没有深度可言,有的甚至连文体都变了,还有的成了"读后抄"

  5.2 曲解原文,文题不符。正确理解原文是读后感写作的基础,可是有些学生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没能正确理解原作的精神实质的情况下,随便下笔写作。结果由于理解错了,所提观点与原作不符。

  5.3 论题太大,论述肤浅。读后感应准确找到原文与感想之间的联系点,选择与原文寓意最吻合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个切入点进行论述。论题要小,论述要深刻,如此则观点突出,内容集中。反之,则容易导致观点模糊,内容空洞。这样的读后感表面上看似乎与原文相关,其实上已经脱离了原文的主旨。

  学后感想篇8

  关键词:读后感;精读感悟;感点;结合实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93-01

  小学语文从四年级就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五、六年级更是提高了要求。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来教会学生写读后感呢?从文体名称上不难看出,这类作文要在“感”字上下功夫。“感”,就是感想,心得,体会。“读后感”即是所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过程中或读完以后的感想。要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写读后感的点滴体会:

  一、精读原文,感悟内容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

  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读后好查找重点之处。

  二、围绕感点,引述内容

  读后感是“读”后所得,写的时候要紧密结合原文,围绕感点,适当地引述原文,让人家看得出的确是读有所获。如果脱离原文,别人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你这感受从何而来。如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就可以引用文中小女孩卖火柴给妈妈买药或小女孩在幸福的幻想中冻死在大年夜的句子,引出自己的感点。由此可见, “感”是由“读”而生,自然就是读后感了。但要注意,引述原文时不能太多,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叙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不符合要求了,“读后感”就变成“读后抄”了。

  三、分析材料,提炼感点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儿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抓小女孩对妈妈很有孝心这个感点,也可以抓小女孩生活悲惨这个感点,还可以抓……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四、联系实际,充实内容。

  结合实际,可以是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是联系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一定要真正结合实际去“感”。可有些同学把读后感写成了检讨书,一对照,书上讲的都是“光明”,自己一身都是“黑暗”。联系实际一个重要方面是联系思想实际,即读了文章明白了什么,知道了应该怎样做……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学生就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平时是如何对待父母的,自己是如何看待现在的幸福生活的,今后应该怎么做。


标签: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