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同城化 摘要太榆同城化是太原经济圈发展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5 05:48:41 分类:科学 浏览:81


  摘要:太榆同城化是太原经济发展的核心步骤,是实现山西省赶超战略的重大举措和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部崛起,太原先行”目标的关键。把太榆地区建设成全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才能带动全省的大发展,才能在中部崛起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太榆同城化作粗略的探讨,并希望能给有关部门提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太榆;同城化;行政区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35-02

  一、太榆同城化是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太榆同城化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太原在历代行政区划制度中,一直作为州、府地方行政所和二级行政单元建制独立存在;今晋中市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交城县始终为太原郡、太原国、太原府的核心辖区。晋中在历朝历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中,从未作为独立的州、郡、府一级建制存在。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无论在地缘关系还是在经济文化渊源上,榆次都与太原保持着互相依存的紧密联系。自古以来,太原不仅与榆次,且与晋中腹地各县的经济联系密切,文化源流交融,有着深厚的依存基础。可以看出,太榆两地的“同城化”建设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二)太榆同城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从地理区位和区位功能来看,一方面,太原市东西两面是山,北有太钢。南面地域狭小,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土地资源利用的硬性约束成为其发展的巨大限制性因素。太原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工业布局不合理,以及多年来对煤炭等资源的低效利用、粗放经营,导致水资源超采,环境污染加剧。这种状况已经危及到生态环境的安全和人文生态的延续,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潜在的危机。太原行政辖区的地理空间对其发展的制约成了太原市难以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太原市东南方向20公里与其接壤的晋中市榆次区,拥有太原市发展的理想空间――人口密度低、水资源和土地、矿产资源丰富。通过同城化变相扩展发展空间来发展太原,能够扩大太原市能使用的水土资源,并且使之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对于榆次来说,因为两地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能使双方统一规划城市建设,有利于利用太原优越的科技、人才、市场等优势,对于榆次扩大企业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等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实现两地同城化,对双方而言是互利共赢的。

  早在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专家就反复阐述过关于太榆同城化的规划;2006年,在山西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太原市与晋中市榆次区的“同城化”建设,首次写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中;2007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加快太原经济圈的规划建设,推进太原与榆次在城市规划建设、电信、金融、公共交通等方面的同城化”的要求。2009年1月,山西省建设厅公示《太原经济圈规划纲要草案》,将太原市区和榆次置于核心圈层位置。

  太榆同城化从最早提出到具体实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一个重要原因是之前太榆乃至山西省还未形成足够的发展力量,全国城市圈的发展、竞争格局尚未形成,而如今城市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区域竞争、集团式竞争。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密集的城镇群,武汉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等也呼之欲出。在太原经济圈内,要积极推动太原与榆次“同城化”建设。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将两个邻近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当成一座城市来对待,要把榆次作为扩大太原城市规模,增强大太原城市辐射力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区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太原在中部城市的率先发展和突破。

  二、太榆同城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同城化的发展

  太榆同城化受制于行政体制的障碍,在领域上主要涵盖城镇(定位、职能、规模)、产业(产业类型、园区定位与布局)、基础设施(道路衔接、区域重大设施统筹布局)等方面。例如,在太榆同城化过程中,在武宿机场附近,两市分别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经济开发区、教育园区等,是典型的重复建设。而且,有时一个建设单位的同一个项目因为用地范围跨越两地地界,不得不分别到太原市和晋中市两地的建设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这样的行政性藩篱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其根源是跨行政区管理机制、体制的缺失导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失调。如何打破行政体制的束缚,让行政区划的调整服务于经济区划的拓新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思想认识的障碍

  在同城化的问题上,一些政府官员尤其是晋中部分官员不能认识到同城化的好处所在,甚至有的官员会认为榆次是在自己手中“丢”掉的,怕背上骂名,并且由此在于部甚至群众中产生一些逆反情绪和抵触心理。其中的关键是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同城化对榆次对晋中的有利影响,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双赢的决策。

  另外,从企业和就业者来看,很多较高级的技术、管理等人才更愿意留在太原发展。虽然一出太原就到了榆次,但应聘者在了解到企业在榆次之后,更多地选择的是放弃。可以看出,在这些应聘者的思想中,省城太原和邻近的晋中市榆次区是两个概念,每天往返于“两城”之间,有诸多的不便。榆次的人才更愿来太原工作,但太原的人才却不愿去榆次,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榆次吸引人才的能力和途径,给榆次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缺乏高层次的区域协调机构是目前太榆同城化进度缓慢的制度原因

  除上述因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不利于两地同城化的因素。比如,由于分属两个城市,企业在两地申办、审批手续程序时遇到的烦琐程序、通话费用的增加等,都是现在不可避免的一种交易成本。交通衔接、电信同网、信息同享这些已经提了几年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未来太榆同城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目前太榆同城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由于缺乏高一级层次的区域协调机构协调和解决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太榆同城化问题虽然提出多年,但进展却十分缓慢。

  三、太榆同城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太榆同城化是太原经济圈实现一体化的第一阶段的一个子目标,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目标。要为打破各种障碍,实现本地经济区的整合开辟道路。同时,能够为之后进行的经济圈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等规划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并最终实现全经济圈内的经济区整合发展。因此,太榆同城化有着重大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本着协商规划、协调发展、逐层推进的原则稳步进行下去。

  1.建立市际间的区域发展协调委员会。而太原经济圈的发展,涉及五个市的行政区域,一时很难解决太原经济圈的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统一的问题。山西省政府应学习和借鉴长三角地区高层领导定期会晤制度、沪苏浙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及长三角16城市参加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先进经

  验,从山西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建立一个“太原经济圈发展协调委员会”,协调和解决太原经济圈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包括太榆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权威的协调领导机构。这个区域协调机构应由省长牵头,分管副省长、省里有关厅局的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成员参加,并包括区内和市、区、县的主要领导,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合作和协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以求实现多方共赢。

  2.强化区域经济概念,逐步寻找两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太榆两地地方政府参与地区经济的程度较深,生产要素流动的行政导向明显,这些行政导向不可避免地带有利己性和片面性,有可能对区域的整体利益造成危害。因此协调两地政府的行政关系,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为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太榆区域协调机制最为重要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就要强化“区域经济”或“经济区经济”的概念,淡化“行政区经济”的概念,切实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基础设施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寻找两地经济交往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对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安排。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基本骨架和基本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区域性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共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必须从区域整体出发予以规划、投资和建设。太榆地区近年来区域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例如太榆路的建设,通信的率先“同城化”),但总体水平仍然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区域性基础设施是太榆地区区域发展能进一步趋于整体的物质基础,因此理所应当的成为区域协调的重要内容。另外,两地基础设施的对接也需要政府间的协调解决。

  4.协调两地的产业合理布局。要通过区域协调手段,从区域的整体出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并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加以适当约束,真正实现太榆区域产业发展的一体化目标。才能发挥带动区域开发和中西部地区联系纽带的作用。太榆两地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要实现在互相合作、优势互补基础上的有序竞争。依托现有的大企业,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集群化发展,从而把双方推向更高的发展平台上。

  总之,通过以上的努力,太榆地区才能利用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区域优势等,整合区内资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真正发挥其在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带动作用,打造山西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山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标签:发展太原区域经济建设协调两地实现城市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