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18亿亩红线 耕地保护是基本国策,粮食安全是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5 05:33:09 分类:答疑 浏览:93


  耕地保护是基本国策,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曾经指出,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2008年年终岁尾,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主持的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学术成果在北京的引起轩然大波。研究报告认为,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面对此观点,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高铁生在会现场拂袖而去。于是一场针对“红线废止”的声讨持续至今……

  否决“红线”的学术成果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学术成果认为:18亿亩红线的设定是错误的,耕地和粮食产量无直接关系。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轼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曾经发生严重的饥荒。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于五十年前,国内国外的条件和环境全都变了。国内已经解决了粮食的生产和分配问题;国外有足够的粮食生产和全球化的市场。发生饥荒的可能性即使不等于零,也是微乎其微的。“可是我们的粮食政策还立足于饥荒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假定上。”

  茅于轼称,特别值得担心的是把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面积联系起来,要求确保18亿亩耕地不许突破。我国改革以后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产量增加了60%,而耕地是减少的。可见耕地和粮食产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组成员赵农研究员表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而提供充足的粮食用以确保大众的消费,是完全必要的。而我国的体制改革之所以发端于广大农村,正是因为粮食的短缺构成了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所以,当时将粮食安全列为中国的首要国策,是非常必要的。三十年之后,粮食安全的问题在众多的重大国家政策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退居次要。将粮食安全与保护耕地面积绝对地对应起来,或者说要求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

  茅于轼教授认为,目前保护耕地面积政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房地产的价格大幅度上升,价格上升并不是钢筋混凝土贵,也不是劳动力的工资高,而是土地供给有限。另外一个长远的后果就是延缓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几亿人口要进城不可能不占用农地。

  茅于轼在其博文中更是进一步解释了他的观点。他认为,1959-1961年饥荒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肯利用世界市场。粮食不够蛮可以用进口来解决。有人说进口不可靠,但是日本人消费的粮食中有60%多靠进口,并没有感觉不可靠。假定我们进口创纪录的3000万吨粮食,只不过花45亿美元,我国去年出口创汇9700亿美元。进口粮食只不过用掉出口创汇的半个百分点……我们的粮食在出口,而消费的石油中有40%要靠进口。比较对粮食问题的担心和对石油问题的担心可以看出我们对粮食的担心完全没有根据。因此保护耕地的说法需要重新考虑。

  茅于轼认为,不论在我国或者在全世界,粮食和其他绝大部分商品一样,是供过于求的,这个重大转变发生在最近的五十年中,可是老观点还没有转变过来。需要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粮食问题,也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保护耕地的问题。因为粮食并不缺,所以耕地也不缺,保护耕地的说法要说也不错,但是是片面的。为什么只保护耕地而不保护其他用地?据说是因为耕地紧张,可是要知道我国的其他用地更紧张。我国是一个土地十分稀缺的国家,即使把、新疆等人烟稀少的地方都包括进来,我国每平方公里是135人,而世界平均是48人,大体上只有我国的三分之一,如果不计算、新疆等地,我国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的五倍左右,而每亩耕地的负担人口数只有三倍,这证明我国一般用地比耕地更为稀缺。只保护耕地而不保护其他用地是十分片面的口号。

  茅于轼同时指出,在未来的五十年里,中国也许可以完成人口的工业化过程,将现有的60%多农民中的绝大部分转变成为城市人口,把农民降低到人口总数的5%左右,这也就是一个长远的城镇化。在此过程中,城镇人口要增加两倍多,从现有的4亿多增加到13亿。无疑城市用地也会相应增加,而现有的保护耕地政策显然与城镇化相矛盾。究竟是保护耕地要紧还是城镇化要紧?肯定是城镇化更重要,因为粮食已经不是问题,完全没有必要死守住耕地面积。保护耕地的政策把种粮食永远放在了优先地位,这对城市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网友的批驳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学术成果一即招来一片质疑与谴责之声,茅于轼教授也立即撰文回应。打开茅教授的博客,对于该成果和茅教授言论的评论居然达到60多页数千条之多……

  有网友认为茅教授的论证漏洞百出。该网友举例说明:一、你说“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生产的粮食有高有低,但是上下波动只有三四个百分点”,这个供求平衡,正是在严格的耕地红线制度、各种种粮补贴、最低收购价制度和加大科技投入等一系列政策下取得的,为此国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按茅教授的办法,不搞这些政策,那粮食缺口不是百分之三四,而将是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多。这是可以证明的,本世纪初政策稍有放松,产量就曾经跌倒8000多亿斤。所以,你的论据是没有基础的,由此得出的结论当然就是错误的。二、粮食是一种需求刚性的商品,而生产周期很长,大学一年级的经济专业学生都知道该怎么分析这类商品价格与供需间的关系,这一点2008年的市场可以证明。茅教授所谓“要用外汇约100亿美元,不到我国一年出口创汇的百分之一”的观点不成立。三、茅教授说“现在全球的粮食生产为23亿吨,其中粮食的国际贸易量为2.7亿吨”,但茅教授在另外的一个场合说“根据我们的数据,全球贸易量是五亿多吨”,这个数据很容易找到……

  更有网友反击茅教授的“拍脑袋”说辞。该网友讲道:地球人都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是哪个国家,但凡有点基础国际经济法知识的大学低年级本科生也知道,当今即使在WTO的框架下农业农产品也还没实现茅所描述的真正的“全球化”,去看看多哈回合谈判为什么停下来了吧。农产品是特殊的商品,GATT所实现的全球一般商品自由流动是不包括它的,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全放开服务贸易与农业农产品的国际流通。理论基础都有问题,茅的所谓“粮食全球化”根本就是个伪命题,谈何科学负责的研究成果!

  署名“特战丛林”的网友认为,该成果的研究过程显然说明缺乏对国内、国际现实真实状况的理解,或者说所掌握情况的真实可靠性比一些关注时事的市井小民所了解的也颇有不足。1、粮食是特殊商品,民以食为天。特殊时期房子、车子、票子当不了饭吃;2、中国有8亿农村人口,如果他们失去土地,只能沦为彻底的无产者、资本家的劳动力,重演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圈地运动的历史。但显然我们国家目前的就业形势说明即使最乐观的经济发展局面下30年内国家仍无法安置更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了;3、中国不是日本、韩国,甚至不是印度,这些国家什么都可以从国际市场买,而我们要么受到封锁,要么买什么什么涨价,更不用说天字第一号的粮食了!前不久越、泰、印等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供应紧张时纷纷严控出口,美国态度暧昧就已经明示一切,关键时刻指望美、加、巴、奥、印的粮食那是白日做梦!4、房价过高的症结在于房地产资源被特殊利益集团把持,如同石油利益集团、金融利益集团等等特殊利益集团一样,中央政府无力或是无意控制(关系到自身),跟18亿亩耕地没有本质联系!您的动机如何这里我不置评,希望经济学专家们作学问时牢记民生、实际调查,切勿只引用各衙门或洋人的统计数据、拍脑袋下结论,如此于国于民无益,当然别有用心者除外。

  署名“杨蔚萌”的网友的反应更是直接:一派胡言!即使这个政策是错误的,但是在我们不明白粮食和耕地政策如何才是正确的情况下你选择保护耕地还是毁田造楼?!

  “红线”警钟应该敲得更响一些

  2008年8月13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重申要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提出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应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这意味着,中央政府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耕地问题的严峻性以及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曹东勃认为:许多学者忽视粮食安全,是基于对我国耕地现状只停留在量的层面上,不清楚其质的状态。今年4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7年度《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当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净减少61.01万亩,减幅0.03%,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减少速度趋缓。长久以来,多种原因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的沙化、荒漠化问题以及耕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导致土壤的基础生产力下降等……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这紧巴巴的18亿亩耕地,也不完全保持在最宜耕种的状态。

  曹东勃指出,学者们认为粮食安全不成问题的另一个论证途径,是对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能力和速度的盲信。他同时指出,对粮食安全的误读,还来自于对通过粮食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供求矛盾这一手段的盲信。对这一点,粮食贸易大国在上半年全球粮荒中“独善其身”的表现,以及七月份多哈回合谈判的又一次大溃败这两个事实已经足可否证。粮食安全,事关13亿中国人的事情。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肆无忌惮的征地,这种低代价、低成本的城市化,使得土地的价格信号失去意义,经济学的逻辑也在此失灵。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不缺建设用地,为什么要占耕地,我们的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还很低。现在出现了耕地被大量占用的情况,若是没了这根“红线”,将会发生更加难以遏制的现象。耕地的日益萎缩,让我们不得不时刻警惕着这根“红线”。保护18亿亩耕地,除了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外,还涉及到环境问题。我们的粮食单产比美国高,但化肥的使用占了全世界的1/3,农村的生产主要是靠投入,特别是水的投入,靠高投入来产生高产出率给环境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希望我们耕地多一些,单产低一点,投入少一点,环境代价小一点,这是我一贯认为的。

  应该注意的是,土地“红线”并非第一次设立。以1996年为基期的第二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曾确定,2000年的耕地保有量为19.4亿亩,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要控制在19.2亿亩。然而,国土资源部的《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怎样才能让“红线”不再失守?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真的是危言耸听吗?

  土地对于中国来讲,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多一点,意味着占世界七分之一的土地养活着超过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土地,在这里主要担负民众的食物来源。也就是说,土地的食物供应比重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对于我国人均耕地大约“一亩三分地”来说,必须牢记它主要是为中国人提供口粮的功能。

  通过这次对18亿亩红线的争论,“红线”警钟应该敲得更响一些!


标签:粮食耕地保护安全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