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母爱的升华 母爱的升华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4 10:33:41 分类:科学 浏览:86


  母爱升华篇1

  与生俱来的只有动物的本能。人的爱,超越了血缘、种族、国界,它辽阔的翅膀抵达宇宙的疆界,这是地球上任何一种动物,不可能天然辐射的领域。所以,爱不是如同瞳仁的颜色和身高的尺度,是一串基因决定的先天,而是后天艰苦琢磨的成长之舟。

  印度猿孩的故事,是一个动物母爱的典范之作。有时想,假如是一个人类的母亲,得到了一只狼的幼崽,将会怎样?一般情形下,怕是不会用乳汁哺育它长大的吧?这不但说明了动物母爱是盲目的,还说明如果单纯比较母爱的浓度,也许人还不如一只动物。有人会说,狼长大了,会咬人,谁敢喂它?那么,一只小鼠,就会有人类的母亲用乳汁哺育它吗?答案也基本上是否定的。

  母爱并不是爱的高级阶段,因为它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的婴儿接受母爱,是被动和无意识的。在感知的那方面来讲,母爱首先是物质的。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母亲的乳汁和精心呵护,小婴儿根本就无法生存。所以,母爱的早期阶段是分割界限不清晰的融合和多方面付出的照料性质;高级阶段则升华为分离和精神构建。世上有许多母亲,可以把属于动物本能那一部分做的较好,就是可以完成对女子的衣食住行的补给维护,但是对高级部分,就是超越一己博爱人类——从血缘分离弥散护展至广博的爱,就未必能及格以至优秀。

  我们不时地听到某个母亲,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竟把自己的亲生孩子殴打致死。这是爱吗?很多人说这不是爱,因此他们本能地拒绝承认这是爱,在他们眼中,爱是纯正和没有任何杂质污染的,包括爱是不能有失误的。但我想说,假使把那位死去的孩子复活,问他或她,你的妈妈是否爱你,我想,他和她带着满身伤痕,也会说,妈妈爱……

  因为母爱的初级阶段,就是如此盲目和自怜自恋的,她很可能不尊重孩子,难以清晰地界定孩子是另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她把自己的感受和期望,强加在一个与她完全不同的人身上,就会酿成悲剧。这不但是生理上的,还有更深的心理上的痕迹,我要说,很多成人的家庭不幸和性格缺憾,追溯起来,都和母爱只停留在地基阶段,未能完成向高级阶段的转化有关。单纯的低级的母爱,是泥沙俱下糟粕与精华并存的原始状态。

  在母爱的高级阶段,母亲要高屋建瓴地完成与孩子的分隔。她高度尊重生命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帮助一个新的生命走向灿烂和辉煌。这种境界即使是一个潜质优等的母亲,如果不经过修炼和学习,也是不容易天然达标的。如果将它比作一座闸门,我们将忧虑地看到一无数的母亲被隔绝在门的这一边,只有少数优异的母亲,才能跨越这对她们自身充满挑战的门槛,完成爱的本质的升华。

  既然母爱里包含蓄如此分明和严格的界限,我们有什么理由坚持——母爱就一定是我们接受爱的完善楷模呢?

  母爱的升华篇2

  用以前所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通过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颂母情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3 教学过程

  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

  (设想意图: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而后总结学习古诗的常用方法,即: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设想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为如何有秩序地自学古诗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①《游子吟》中的“吟”指(吟诵),“游子”是指(出门远游的人)。

  ②孟郊是(唐代)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他多善写(五言)古诗。此诗是作者50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做官时,回想起当年进京赶考(临行)时的情景而做。

  ③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通读本首五言古诗。

  (通过自由读、欣赏配乐朗读、个别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读古诗。)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 母/手 中/线,

  游 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④根据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诗句的大意。

  (出示影视《游子吟》情景剧。)

  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哪些诗句最能表达孩子对母爱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⑥教师提问:能展开你的想象说说母亲除了给孩子密密缝衣,还会对进京赶考的孩子说些什么?

  当老母送孩子将要远行时,孩子为何不直说“母亲啊,你的爱,孩儿难以报答”?根据刚才的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你的理解。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喻游子之心?喻慈母之爱

  ⑦请同学们再读此首诗说说诗中吟诵的是什么?

  (设想意图:为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选用练习填空以及划分节奏读古诗和欣赏情景剧说诗意的形式,全方位巩固学生的自学结果。并通过关键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内涵。此设想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声情并茂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诗中真情自然跃于学生脑海。)

  ⑧通过汶川地震的影视资料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想意图:通过观看主持人讲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升华学生的情感,深刻地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实内涵。)

  4)教师小结本诗,衔接现代诗歌《妈妈的手》。

  ①学习了《游子吟》,我们知道临行前母亲密密缝衣的细节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作者深情地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故而此句成了赞颂母爱的千古绝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同样赞颂母爱的现代诗歌《妈妈的手》,先听老师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想想本首诗作者是重点抓住哪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游子吟》的主旨,以及指明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流传的原因,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通过引荐现代诗歌《妈妈的手》,让学生对比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细节动作感受母爱的。)

  妈妈的手

  作者:吾桐树

  我洗手的时候 河说

  把你的手给我

  那是1992年 最冷的冬天

  我的手钻心地痛

  流水简直要割掉我的手掌

  割草的妈妈从山坡上飞奔下来

  她说 把你的手给我

  她揉搓着 一边呵气

  然后把我的双手

  放在她衣服里

  那温暖的肚皮上

  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此首诗并和《游子吟》作对比,《游子吟》的结尾和本首诗的结尾是否相同?哪首诗的结尾更能感人肺腑?(不同,《游子吟》的结尾作者一句就道出了母爱难以回报,而这首诗的结尾并没有道出作者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难以回报。同时学习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有声有色,以及学习两首诗歌结尾的不同,再次体会《游子吟》中作者感人肺腑的千古名句。)

  5)课堂练习。抒真情写我心:学习和赏析了这两首赞美母亲的诗歌,相信你的感受颇深。或许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母亲为你操劳的画面,或许你的心中有很多想说给母亲的话……那就请拿起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以情煽情,趁热打铁,充分打开学生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真实地写想对母亲说的话,练习的目的在于再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板书:

  游 子 吟

  临行密缝母爱之深 母爱伟大

  母爱的升华篇3

  新课改倡导“用教材教”,强调课本(文本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升华学生认知、发展学生能力,这无疑是非常可贵的。

  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课堂教学严重脱离文本教材的怪现象,有的甚至干脆甩开文本教材另搞一套,结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严重缺失。

  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不断地学习考察、大量的听课调研,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既要重视文本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文本教材。为此,笔者提出了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三步走”模式,即“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活化教材” ,并进行了认真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三步走”语文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三步走”教学模式总的原则有两条:一是“读写结合”、一是“生本思想”。

  2006年12月5日~9日,我随唐山市丰南区教育局语文教研员孟玉华同志赴长春参加了首届全国语文教学策略研讨会,会上,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金明先生,副理事长苏立康女士,副理事长兼全国语文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组组长张翼健先生,语文学习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语文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包天仁先生,《语文学习报》、《语文教学研究》执行总编、全国语文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原永海先生,吉林省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李元昌先生都亲临本次大会,并分别做了重要讲话或学术报告,核心就是“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坚定了我“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2009年4月26日~29日,我又与唐山市丰南区教育局中学教研室主任肖泽利同志一起赴广州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生本教育研讨会”,聆听了著名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先生及与会专家的生本教学思想辅导讲座,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坚定了我“生本思想”的语文教学理念。

  二、“三步走”语文教学模式的操作

  (一)走进教材――研读文本,品味赏析。

  1. 课前学生自主预学

  以课文《疯娘》教学为例:

  [内容概要] 疯娘精神有些失常,在人们眼中,她是一个可有可无、被人嘲笑、愚弄的可怜之人,但她心地善良、舐犊情深,最后为了给孩子摘野果,竟迷迷糊糊地摔下山崖,家人赶来时,见她蓬头垢面,手里仍然攥着野果……

  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小说。

  在正式学习课文以前,教师应事先布置好前置作业,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学要求: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种程度。

  做什么:搜集小说的有关知识;认真研读课文,清楚本文写的是什么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你最喜欢哪些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怎么做:查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翻阅资料,以便帮助你更好地研析文章,并将与母爱有关的其它资料、信息一同搜集,可独立进行,也可结组进行。

  做到哪种程度:对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资料、信息梳理归类,写出课文分析材料或读后感。

  布置前置作业,总的原则是因人而异,分层设置。

  ①学生能做。首先要结合学生本人的家庭状况及自身状况。其次要考虑到时间的允许程度。

  ②一般任务与特殊任务相结合。如你们这些人干什么,其他几个人干什么,有的学生是参与性的前置作业,有的学生是引领展示性的前置作业,都可根据学生实际来科学安排,这样在上课时就能提高课堂研讨交流的效率。

  ③在完成前置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将遇到的困惑记录下来,带着问号参加课堂上的交流研讨活动,还要注意自己的困惑是在组内交流中解决的,还是在全班交流中解决的,或者是在老师的点拨下顿悟的。

  2.课上交流研讨(仅就教材本身进行的交流研讨)。

  (1)小组交流研讨:

  ①针对前置性作业进行的小组交流研讨。

  ②课堂创生性的小组交流研讨。

  ③总结、概括时的小组交流研讨。

  此环节旨在将个人搜集处理的信息、形成的认识、获得的收获在组内相互传递交流,而后同组成员互相补充,这样实现了本组内的资源共享。

  小组长(优生)不要先发言,要把交流的机会优先让给中下等学生,最后小组长(优生)再补充梳理;小组长还要做好评价记录,将本组内学生完成前置作业的状况及课堂上本组学生的表现如实反馈给教师。如缺少此环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预学和小组交流时的表现程度。

  (2)全班交流研讨:

  把小组共同交流所得在全班展示出来,各组间再相互补充,这样极大地扩展了交流层面,深化了认知水平,较好地实现了全班学生的资源共享。

  教师要善于相机引导、评价,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认真地听、大胆地说、有感情地读、踊跃地写。

  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认识不到或回答不了的问题抛出来,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和激烈地争论,从而创生智慧的火花(如疯娘神智不清,老做些傻事,为什么对“我”的呵护却总是那么适时、到位)。

  (二)走出教材――迁移升华,体验感悟。

  1. 迁移:在组织学习活动时,教师要适时迁移,使学生的认知领域、思维活动从文本走向生活。

  如:经过交流研讨,同学们被“疯娘”伟大的母爱所深深震撼,许多人会痛哭流涕,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引发学生自由畅谈自己所体验感悟到的各类母爱。

  ①讲述自己的母爱。

  ②讲述名人的母爱故事。

  ③介绍动物的母爱。

  ④介绍有关母爱的文章。

  2. 升华:思想感情的提炼、提高。

  如,讲述完各类母爱的感人事迹后:

  ①以“母爱是什么”说一句话,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名言警句。

  ②讲述关于母爱的成语。

  ③大声吟诵关于母爱的诗歌。

  ④独唱或齐唱颂扬母爱的歌曲。

  ⑤举行宣誓或签字仪式。

  这样,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极大地提高,思想感情也会更加激扬澎湃。

  (三)活化教材――创作练笔,读写结合。

  本环节意在实现从读到写的飞跃,是对教材的活化和延伸。

  操作时,注意以下两方面:

  1. 时间掌控:

  ①在课上留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进行写作训练。

  ②在课后进行写作练笔。

  2. 文题设置:

  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找准读写结合点,而后有针对性地布置作文。

  ①可进行同主题作文训练(如以“母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②可根据本文写读后感。

  ③可对本文进行改写、缩写;也可依某一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写、扩写、续写。

  几年来,笔者依据“三步走”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实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成绩稳步攀升。笔者愿意将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展示出来,以供广大语文教师学习借鉴。当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母爱的升华篇4

  在我的故乡青海高原的牧区流传着一个藏羚羊的故事。

  有个盗猎分子在山上发现了一群藏羚羊,就在他开枪准备射击时,羊群发现了险情,很快向远处逃散。猎人举枪追击,体格健壮的藏羚羊跑在前面,把小一点的羚羊扔在了后面。追到一个峡谷时,其余的藏羚羊都纷纷纵身跳了过去,只丢下一对母子。盗猎者很快追上了落在后面的母子俩。藏羚羊的弹跳能力很强,速度快的时候能跳数丈远。还没有完全长大的小羚羊跳不了那么远,很显然,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它要不就是跌入深谷摔个粉身碎骨,要不就是落入盗猎者手中,而母羚羊足以跳过峡谷逃生。

  盗猎者紧随其后追击,快追到峡谷尽头时,母子俩同时起跳,但是弹跳的那一瞬间母亲放慢了速度,几乎只用了和小羚羊相当的力量。母亲在半空中先于小羚羊下降,小羚羊稳稳地踩在母亲的背上,以此作为支点第二次起跳,顺利地逃到对面的峡谷,而它的母亲却无力第二次起跳,落入深谷摔死了。

  这一幕让盗猎者震惊了!他跪倒在地,含着泪将罪恶的枪扔到山谷里。

  尽管母爱不一定要以自戕为代价,但那一降是母爱的升华,是母爱的至高境界,感天动地;那一跪是良心的觉醒,更是对母爱的至诚敬仰。一个是爱的牺牲,一个是爱的觉醒。

  母爱的升华篇5

  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作者通过回忆几个片段来体现母亲对自己的爱,这部分内容简单易懂;后半部分内容着重围绕“合欢树”来写,主要是表达作者对当年不理解母亲、不珍惜母爱的懊悔等复杂情感,写得很隐晦,是最难理解的部分。而前面的几个生活片段组合是为后面作者抒发情感做铺垫,从而突出母爱这一主题。如果按照一般课文来设计讲解的话,在分析前面的内容之后,再分析后面的内容,而在分析后面内容时又必定再提及前面的内容,这样就显得有些重复、混乱。

  既然题目是“合欢树”,而文章最难理解的部分是后半部分,笔者想不妨直接带着学生重点分析后面的内容,围绕合欢树去分析理解,必然会涉及到前面内容,这样,就带动理解整篇课文,而文章的重点也就能够抓住,思路也清晰明了。此外,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定位,不少教案设计是突出了课文写作手法、特点的把握,即以小见大、借物写人抒情的特点,可是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更大的价值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因为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体现母爱,也是作者对母亲愧疚、遗憾、悔恨、痛苦等复杂情感的表达,是作者当年对母亲不理解的悔恨,也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母爱,而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体会不到的,因此,这篇文章的教育价值很突出。基于以上的考虑,笔者把这篇课文教学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相关背景;

  2.学会通过抓住文章中的重要事物并分析围绕这一事物所写内容来把握散文中的主题、情感等方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3.理解“合欢树”的作用、意义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疏理字词,整体感知内容,为课上进一步理解分析奠定基础;

  2.通过师生互动、讨论研究、教师整合,理解探究文章中“合欢树”的作用、意义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3.通过情景设置、教师点拨,结合相关材料,理解、升华文章主题、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刻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母爱;

  2.理解作者对母亲复杂的情感;

  3.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母爱。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抓住文章中的重要事物并分析围绕这一事物所写内容来把握散文中的主题、情感的方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2.理解“合欢树”的作用、意义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的作用、意义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一、导入与整体感知

  预习课文时,感知本文体现的是“母爱”主题。

  但本文却以“合欢树”为题,那么“合欢树”与这一主题会有怎样的联系?

  这样导入有三个目的:

  1.检查预习情况,直接将学生带入新课;

  2.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明确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然引出新课和下一个环节。

  二、理解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围绕“合欢树”所写的后半部分,完成:

  1.后半部分围绕“合欢树”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快速阅读,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发言,回答问题。

  老师汇总,多媒体展示这些相关语句。

  2.这些内容是怎样体现主题的?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每一组可以选择其中某个语句来分析。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深入挖掘。

  3.高考链接

  2005年北京高考语文卷中现代文阅读《合欢树》第21题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案: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写史铁生对母爱的独特理解,顺着这个思路解读关键语句――最后一段第一、二句写的是孩子长大会想起他的母亲(这就是答案给的“母爱的普遍性”),最后一句写的是那个孩子不会了解我对母爱的独特感受(这就是我对母爱的独特体验。)

  4.作者相关资料介绍

  通过相关资料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作者,更加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小结

  小结本文的情感;

  主要手法:借物写人抒情。

  四、拓展延伸

  1.你还会想到哪些让你感动的体现母爱的例子?

  学生发言。

  展示图片,情感升华。

  2.教师结语,提示关注自己的母亲;

  3.播放歌曲《妈妈我想你》。

  五、反馈练习(作业)

  1.通过实践练习,检查学生本次课的学习效果;

  2.将文本与实际生活、课内与课外一体化,提高学生能力。

  随笔练习:

  在平日里,你或许和妈妈发生过矛盾,或许感受不到妈妈无微不至的爱,而此时此刻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妈妈说;或者想体现自己对妈妈的爱,那么就写下来吧。

  板书:

  合欢树 希望 象征 生前见证物

  片段 合欢树 母爱 化身

  升华 作者复杂情感 借物写人抒情

  教学反思:

  本课在学校的公开课上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好评,而本人也收获很多。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吃透课文,查找相关的资料,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怎么理解的,但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结合学情,明确这一堂课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学习什么,掌握什么,然后才可以去想如何设计,使目标很好地实现。教学设计思路很重要,否则教学就很不顺畅。教师可用几个问题统摄全篇,减少细化的问题或者无用的问题,通过追问,自然生成课程,使整节课既思路清晰,又便于学生发挥。一节课不要贪大贪多,深入些,也是很好的。本课虽然比较顺利地完成,但依然存有缺憾:

  1.导语设计不太理想。

  2.课上,笔者表现的有些着急,有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的情感也是表达母爱主题的”如果让学生充分发言,效果会更好。

  在此写出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希望给大家提供一种教学思路或启发,也希望更多的有志者批评指正,给笔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母爱的升华篇6

  母亲将生命给予每一个人,告诉他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做爱。于是,孩子长大了,长成人了,他知道了自己也应该将母亲给予的爱给予别人。后来,这种爱就被传递下去,通过母亲,通过母亲的爱。

  母亲是文明的传播者,如果没有这种爱的传递,世上还会有多少纷争可能发生?即使多么十恶不赦的人,在其内心深处,也有着母爱的滋润,有着母爱般善良的天性,犹如黑夜里遥远的灯光仍旧照亮在心的黑暗中。因为它是一颗永不泯灭的种子,人类因为它得以繁衍,因为它得以传承文明的火种,消除战争的恐怖。

  母性,一个多么伟大的词眼!不仅人类如此,动物界、自然界也不例外。牛羊为自己的孩子储备了丰富的乳汁,自己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那种奉献,是将生命融入了其中;燕子用口水衔泥做窝,捕虫喂食,不辞辛劳,往返于风雨艳阳之中;猎鹰翱翔于天际,冒着生命危险追捕猎物,返巢以飧儿女;鸥鹭在水中起伏,与风浪搏斗,衔起小鱼为幼稚裹腹。动物们懂得当危险来临之际,用自己的躯体为儿女挡住狂风暴雨的肆虐,野兽猛禽的侵袭。这是多么伟大的母性!

  人类在母亲的身上赋予了最为崇高的爱,它将最为脆弱的生命培育成最为智慧的生灵。

  母爱浇开了人性的光华,“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况人乎?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是对母爱的敬意。虽然无论多么珍贵的东西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但母爱的精神却在那一刻得到传递,不论是反馈,还是播撒,它让人类的情感由此升华。母亲不纳,因为她的无私,她在付出的那一刻就没想过要有回报,她的付出就是她的快乐,她的伟大就在她的奉献。

  只有一种解释,母爱占尽了天下的至大情怀,又要将这种情怀传到四方,传至物种结束。

  母爱的升华篇7

  1.知识与技能:了解母爱的内涵,积累有关母爱的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关心体谅父母,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懂得感恩并能用实际行动回报母爱。

  3.情感与价值:注重学生情商、德商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做一个思想健全、感情真挚的人。

  二、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观察母亲,体会母爱,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和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良好品德。

  三、难点

  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四、活动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是谁最无私的爱着我们?是谁用双手和目光抚慰着我们?对,是母亲,是母爱。母爱无私而又伟大,母爱崇高而又神圣。母爱是春天里温暖的阳光,是黑夜里照亮的灯火,母爱是你生病时妈妈焦灼的眼神,母爱更是一碗热饭,一件衣服,一句叮嘱,有时甚至是一声质问。母爱浸润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母爱说不完道不尽,今天我们就以母爱为话题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请同学们齐读活动主题――献给母亲的歌,同时有请四位主持人上场。

  (一)我的母亲我的爱

  母爱就像一把大伞,在疾风骤雨中为儿女撑起一个温馨的港湾;母爱就像一座灯塔,在人生的大海中为儿女照着一束指引的光芒;下面进行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的母亲 我的爱。请同学们在小组交流自己了解的妈妈,比比看谁更了解自己的妈妈,每组选优秀代表发言说说自己的妈妈和自己所感受到的母爱。

  同学们都用自己敏感的心观察母亲,体会母爱,让我们的心灵再次得到洗礼;母亲也渴望被爱,被理解,母爱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让我们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爱您!

  (二)道不尽的母爱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人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以母爱为话题,唱响了一首首对母亲的赞歌。下面进行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道不尽的母爱。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表现母爱的资料:

  第一组――诗歌中的母爱(《繁星春水》、《纸船》等)

  第二组――小说中的母爱(高尔基的《母亲》)

  第三组――散文中的母爱(胡适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十大元帅朱德《我的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

  (三)报不尽的恩情

  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着我们,用灵魂和智慧影响着我们,才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母爱比天高,起程,有母亲殷殷般的叮嘱,相隔的期盼:母爱比海深。那么怎样回报母亲的这份情,这份爱呢?下面进行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报不尽的恩情。

  先读短文《母亲节的由来》,母亲节是全人类对母亲的最高礼赞,请同学们尽情地展示你们的爱的回报方式与同学们分享。

  小品表演:给母亲过生日。

  (四)活动小结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我很是感动,要是你们的妈妈知道你们这份情意该多么高兴啊,这里我代表你们的妈妈说一声:感谢你们,亲爱的孩子!我们要感谢的是母亲和母亲浓浓的爱。下面齐读短文《感谢母亲》。

  关爱母亲是做人的根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父母更是你我的升华和净化。

  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同学们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气氛活跃,参与积极。讲述自己的故事朴素自然、亲切感人;展示搜集资料充分全面;仿写句子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对母爱的感悟,也展示了自己的语文能力;表达母爱更是感人之至,给母亲作传,写诗,说自己的心里话都情真意切,四个主持人的精彩主持更是才艺双全。

  这次活动同学们的语文能力和综合性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展示,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

  同学们: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是母爱伴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应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让我们恭祝天下所有母亲健康快乐!幸福平安!万事如意!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结束活动。

  母爱的升华篇8

  我老妈最大的特点就是说话的时候总要拿着一面“放大镜”。

  这不,今天要到车站去接外公,我和老爸衣服还没换完,老妈已经在外面嚷嚷开了:“快点儿吧,你们俩都磨蹭好几个小时了,再不出来,你外公该到家了。”其实,我和老爸只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老妈是太急于见到外公了,又怕外公等得太久,才这么催我们的。

  有时候我和老爸出门散步,稍微耽误了一点吃饭的时间,老妈的“高音喇叭”就开始唱了:“你们两个人哪疯去了,菜我都热了八百遍了!”看来,老妈还是很关心我和老爸的。于是我和老爸索性也不辩解,只是闷头吃饭。而我要是看到了爱吃的菜,总是狼吞虎咽,老妈常常笑着说:“小馋猫,给你做一百盘也不够你吃的。”嗨,还是老妈了解我呀!

  以前,每天早上我都要睡到要去上学了才极不情愿地和被窝说“拜拜”。于是,老妈便想了个办法来治我的这个毛病。

  “姑娘,快点啊,七点半了,上学要迟到喽!”

  啊?我吓坏了,连忙用比平常快十倍的速度起床穿衣,赶紧往外跑。谁知,身后却传来老妈的笑声。我回头一看表,哪有七点半呀?还不到七点呢!唉,我竟然中了老妈的“夸张之计”!不过,虽然牺牲了半个小时的睡眠,但是我觉得早晨的时间特别充裕,不仅吃上了热早点,听起课来也觉得精力十足。如此看来,老妈的夸张还是大有好处的。

  虽然我是女生,但是不怎么爱收拾屋子,卧室自然也总是乱糟糟的。但是老妈的眼里却容不下半粒沙子,每次进我的房间,都会发出一大堆的感叹:“哎哟,我的妈呀,你看看,这还是人住的地方吗?”老妈一边说一边做出夸张的表情,“就是给你清理一年也干净不了。整个就是一难民营!”我目瞪口呆,吃惊于老妈的措词怎么会这么丰富。老妈却一脸严肃地把我揪起来,直到我把屋子整理得有点眉目了,才准许我“中场休息”。

  “什么时候我说合格了才算完事。哦,对了,这次收拾完了以后要注意保持清洁,我每天要检查……”

  瞧,这就是我的“放大镜”老妈,虽然每天“夸张”不断,却是处处为了我好。我想,随着我的努力和进步,老妈的夸张用语也一定会越来越少吧。

  点金石: 《“放大镜”老妈》 一文,题目新颖,“放大镜”,多么贴切的比喻。文章紧扣生活中的事例,将母爱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串联起来,使母爱得到了升华,也使人感觉母爱的亲切可贵。小作者既有白描又有抒情与议论。结尾很好地升华了主题,相信小作者一定会在母爱中迈步向前,取得成功。(叶枫)

  小小评分员: 主题: 内容:


标签:母爱母亲学生作者学习教学情感升华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