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惑 > 正文

汽车产业链 摘要:汽车产业的显著特点是产业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3 12:13:57 分类:解惑 浏览:81


  摘 要:汽车产业的显著特点是产业链长、波及面广、带动效应强,上游涉及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电子、纺织等行业,中游涉及研发、教育、咨询培训业、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下游涉及保险、金融、销售、维修、物流、加油站、餐饮、旅馆等,产业链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与欧美及日本相比,中国汽车产业链存在产业链短、协同性差、骨干企业少等明显缺陷。构建功能完善、效率高的汽车产业链已成为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关键词:汽车;产业链;零配件;整车;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73-02

  一、汽车产业链的构成及其特征

  1.汽车产业链的构成。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概念,即多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与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汽车产业链是以汽车制造企业为龙头,吸引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管理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形成的动态关联体,共同完成汽车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各项任务[1]。有资料表明,汽车业可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链上游涉及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电子、纺织等行业,中游涉及研发、教育、咨询培训业、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下游涉及保险、金融、销售、维修、物流、加油站、餐饮、旅馆等行业[2]。汽车产业链上各企业和单位的关联方式有:(1)产品供需关联。围绕汽车产品而彼此提品、零配件、原材料和服务而建立起来的关联方式,这种关联方式以供需关系为纽带。(2)技术关联。为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而建立起来的关联,如研究和中介服务机构、高校等部门与汽车企业之间的关联。(3)服务供需关联。供需关系表现形式为服务,关联产业之间彼此提供服务,如金融、贸易、广告等行业与汽车企业之间的关联。(4)资源关联。为了获得或共享某第一地区的资源,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联方式,包括自然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交通与信息资源、智力和人才资源和政策资源等。(5)历史关联。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的千丝万缕关系,包括某一大型企业在改制或发展过程中蜕变出来的子公司。(6)政策关联。地方政府通过产业规划、政策导向,建立开发区或特色产业园区,并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完善服务。

  2.汽车产业链的特征。汽车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属性。(1)价值链。构成产业链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环节由大量同类企业构成,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物质和资金交换关系,构成价值递增过程。同时,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呈现多层次的网络结构。(2)供需链。汽车产业链上各环节角色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汽车制造商位于产业链的内核,处于主导地位,供应、销售、服务、教育等环节均为内核提供服务。(3)企业链。为了获得整个产业链效益最大化,并形成竞合力,产业链上龙头企业与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存在密切协同关系。(4)空间链。为了形成紧密联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产业链运行成本,汽车产业链上的主要环节往往聚集于某一特定区域,形成产业集群。如底特律和丰田汽车城以及中国东北、京津、中部、西南、长三角和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3]。

  二、安徽省汽车产业链的特点

  汽车产业的显著特点是产业链长、波及面广。汽车生产商不能局限于自身内部的资源,而必须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广泛的业务外包和高度专业化分工,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建立起合作共赢的环境,才能增强整体竞争能力,以求得生存和发展[4]。因此,汽车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产业链团队的竞争,而决非单个汽车制造企业间的竞争[5]。“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汽车产业虽然获得长足发展,但从产业链角度看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

  1.产业链亟待进一步延伸。目前,安徽省汽车产业链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仅局限于零部件配套环节,体现在产业链短,结构不完整。产业链延伸方向包括汽车文化塑造、品牌建立、市场和营销策划、金融和政策支撑、标准研究、知识产权服务、教育和培训,以及物流、维修、销售网络规划,面向产业链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等。

  2.产业链上核心配套企业少。虽然安徽省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 000余家,并建成合肥和芜湖两个部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也涌现出西门子VDO、安徽中鼎、佳通轮胎、蓝实特种玻璃、创佳汽车电器、合肥万向钱潮、星通橡塑、合肥凯创、大陆汽车电子、江森自控等同行业有竞争力的企业。

  3.产业链上各企业缺少有效协同。目前,安徽省已初步建立了合肥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芜湖市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电子产业园、蚌埠市滤清器产业集群、安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全椒县汽车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但整车制造商对产业链上配套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强,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缺少紧密合作机制以及密切协同的技术支撑条件和信息交换平台。其主要原因是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目标取向不完全一致。

  三、关于安徽省及芜湖市汽车产业链的思考

  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1 826.47万辆和1 806.19万辆,呈现爆发式增长。安徽省则是汽车制造业的一匹“黑马”,后发优势明显。安徽省2010年整车产销量分别为124.64万辆和122.8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99%和37.71%,奇瑞、江淮分居全国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第七位和第十位。其中,奇瑞生产69.2万辆,销售68.2万辆,出口9.2万辆,占全国汽车出口总量的17%,稳居全国汽车企业出口第一位;江汽生产46.8万辆,销售45.8万辆;昌河生产5.6万辆,销售5.7万辆,华菱公司生产3.1万辆,销售3.05万辆,取得了不俗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安徽省汽车产业存在的明显不足。

  进入2011年,汽车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减弱,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4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依次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东风日产、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福特和神龙,分别销售8.76万辆、8.76万辆、7.74万辆、5.39万辆、4.48万辆、3.98万辆、3.43万辆、3.38万辆、3.34万辆和3.13万辆。与上月相比,上海大众和北京现代保持增长,其他企业有所下降,其中东风日产、奇瑞和长安福特下降更快。随着国家政策支持效应的逐步减弱,油价进一步上涨以及道路通行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的逐步显现。从宏观上看,2010年汽车产业“井喷”式的增长局面将不会维持太久,残酷竞争的态势将很快到来。在此背景下,安徽省汽车产业将面临巨大挑战。

  1.延伸产业链。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往往是设计和销售环节,最低的则是生产制造环节。在汽车产业中,附加值较高环节处于研发和汽车金融。目前世界上大型的汽车生产商一般有自己独立的汽车金融公司,在为母公司提供服务的同时,创造着巨大利润。2008 年,大众集团的金融,创造盈利9.19 亿欧元,占集团总盈利的13. 9%。研发环节除了带来巨大的利润外,更是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与东北、京津、中部、西南、长三角和珠三角汽车产业基地相比,安徽省科技资源有限,目前还难以独立组建完善的研发体系。为此,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可行出路。一是借助产业链协作联盟平台整合智力资源和研发力量。目前,全国已经组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联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技术创新联盟等。一方面,安徽省汽车产业界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国性汽车产业联盟并争取更多话语权,充分利用联盟内效聚集的优质产业资源和科技资源。另一方面,安徽省政府部门也要精心规划,根据安徽汽车产业特点组建一批特色零部件产业联盟,突破一批零部件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充分利用我省毗邻长三角的地理优势,可以在上海等地建立研发和技术支持机构,直接利用省外和国外智力、人才和科技资源。

  2.整合现有产业链。针对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企业多而散的现状,政府和整车生产商需要精心规划,理顺合作机制和风险、利润分配关系,形成紧密合作和协同关系,培育骨干核心配套企业。注重新车型自主开发项目的协同管理,包括整车和关键零部件设计知识和历史资料、产品配置、文档、设计变更、编码、工艺/工装设计、工艺设计过程等协同管理,建立支撑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同步自主开发的数字化协同开发平台。

  3.借助业务外包模式,完善产业链。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汽车产业链配置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在取得主导权的基础上,安徽省应充分利用业务外包的模式,完善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4.抢占新能源汽车制高点。电动汽车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三大类[6]。其中,纯电动汽车是技术基础,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发展中的过渡模式,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理想目标。但目前燃料电池还存在技术和价格障碍,商业化条件短期内难以成熟。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纯电动汽车已经具备产业化条件。中国在轮毂电机、数字化整车控制系统、高性能转向系统和电池四大基础部件方面的技术贮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7]。因此,安徽省应该从战略高度积极谋划纯电动汽车产业链构建,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布局和培育。

  参考文献:

  [1] 汪秀婷,陈天笑.产业链视角下汽车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5).

  [2] 孙庆峰.论汽车产业链的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04,(5):44-45.

  [3] 刘秋生,朱静.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67-71.

  [4] 蒋晓岚,孔令刚.合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8,(3):15-17.

  [5] 沙杨.中国汽车产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简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9,(11):86-92.

  [6] 王贵明,王金懿.电动汽车新产业链的理想运行模式探讨[J].汽车工业研究,2011,(2):10-18.

  [7] .电动车产业链初步形成[J].汽车观察,2010,(10):108-109.


标签:汽车产业企业安徽省关联技术资源零部件电动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