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投资收益分析 投资收益分析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1 14:46:25 分类:资讯 浏览:83


  投资收益分析篇1

  1完善计算机项目投资收益分析方法和投资效果评价流程

  1.1完善新项目立项时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信息系统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包括成本分析及收益分析。这些收益为直接收益或为信息系统运行前后的运行成本差异以及对相关业务领域KPI指标的提升和贡献度。早在2005年神龙公司就编写了《计算机指导纲要项目经济效益分析指南》的程序文件,旨在对信息系统项目实施前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同时也作为项目实施完成后经济效益评估的参考。经过多年来对信息系统项目投资收益分析的实践摸索后,于2010年在原程序文件中列举的八种投资收益分析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对标结果、公司近年来的主要KPI考核指标及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归纳为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市场营销、仓库管理及其他共计八大类、30项收益分析指标(包括KPI),同时明确了相关计算公式和说明。

  1.2建立系统投入使用后的投资效果评价流程信息系统项目投资效果评价是指项目投入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对项目实施完成后的实际效果与项目立项阶段所预期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总结和评估项目投资效果的过程。近年来,神龙公司一直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结合这些实际工作经验和公司平衡计分卡项目的要求,制定并实行了《计算机应用系统项目投资效果评价标准》。该标准明确了投资效果评价的原则与范围、评价的主要内容(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功能与性能符合性)、评价的流程和编制投资效果评价报告的要求,为实施计算机应用系统项目投资效果评价提供了行动规范。计算机应用系统项目投资效要评价实施流程为:实施前的准备;组建本阶段评价小组;确定具体日期并通知相关人员;收集基础数据、记录、报告等;评价的实施;现场访谈;查阅材料、核实数据;考虑已实现功能与CDC的差异;生效单个项目的评价结论;项目信息、现状及背景描述;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解决方案;预期经济效果分析;项目所实现的功能、性能及安全性与CDC的符合性描述;单项项目投资效果评价;编制投资效果评价报告;本阶段评价工作简述(实施时间、所评价的项目、总体评价等);本阶段“项目收益目标达成率”;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善建议。

  2信息系统项目投资收益分析和投资效果评价的实践

  2.1新项目立项时的投资收益分析近年来,公司每年实施信息系统项目有50~60个,其中除国家法律法规强制要求实施的项目外,其他的项目都必须在启动投资采购申请前做好项目投资收益分析。这些项目在对投资收益做预期分析时,不仅仅从运作指标上加以分析,还从财务指标上测算了预期收益。

  2.2系统投入使用后的投资效果评价为保护公司的IT投资以及保证投资的增值收益,神龙公司已将投资效果评价纳入部门的日常工作。每年会挑选10个以上的信息系统项目进行投资效果评价,评价方法如下。项目总体评价:五星模型。为保证投资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评价小组与用户部门进行现场调查和访谈,了解各项目实施情况、系统使用情况以及项目应用效果等,对每个信息系统项目先从总体上进行投资效果评价。对于每个项目的总体评价是从项目总体规划、项目实施及运维情况、系统功能/性能与预期的符合性、使用情况以及投资收益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投资收益评价分析:二分法则。在对每个信息系统项目进行总体投资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着重对项目投资收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于项目投资收益,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权重进行评价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给企业带来的回报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基本的一层是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加速现有流程,减少损耗;第二层是提高生产率,带来质量改进等;最高一层是改变或完善企业的经营模式,从而取得竞争优势。据此,将定性、定量的收益分析要素指标分别分成三大类,为每一类的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对于可量化的投资收益从两个角度再进行分析,一是项目总投入(软硬件投资+开发成本+运行维护)与项目实际收益的比较;二是项目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比较。

  3结语

  一直以来,神龙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更准确、更客观和更有效的计算机项目投资收益分析和效果评价的科学方法。通过近年来的实践,目前已基本上建立了信息系统项目收益分析和投资效果评价的方法和流程体系。这些方法和流程为做好计算机项目投资收益分析和投资效果评价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路和借鉴。今后,随着信息系统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和效果评价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对信息系统项目的投资效果评价将会更加全面和真实,并对以后信息项目评价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投资收益分析篇2

  关键词: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投资收益率

  著名的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首先注意到人力资本问题,提出了劳动力是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全体国民后天取得的有用能力,都应视为资本的一部分。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结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人力资本自产生以来,国内很多学者都对教育投资收益问题进行了研究,刘娟从个人教育成本与收益模型切入,分析了我国中职招生难得问题。黄恩东从大学生个人教育成本与成才价值的角度分析,提出全社会和用人单位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共识。薛文翠分析了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低下的原因和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这些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教育成本指标体系的构建,或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少有学者从大学生就业收入以及大学生的个人教育资本投资问题出发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在结合国内现状,比如参加高考继续学习的比率持续降低,毕业生就业收入与个人教育投资不成正比这些现状出发,对我国的个人教育投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理论回顾

  个人通过对教育的投人,使自己的知识和智力得到增长,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免遭社会淘汰,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所谓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就是因受教育增加的个人收入与相应的教育投资成本之比:

  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ri因受教育增加的个人收入相对的教育投资成本=YiCi

  三、基于成都市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的来源及分析

  投资收益分析篇3

  关键词:企业年金 投资收益率 审慎

  本文通过研究投资收益对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的影响,就是为了未雨绸缪,设定目标替代率,从而反推需要达到的投资收益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并有益于受益人的目标投资收益率,从而引导发起人制定合理的投资决策,审慎选择受托人,并履行审慎的投资义务。

  1.建立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

  为了研究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对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的影响,我们首先假设一个简易的企业年金积累——消费模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金积累阶段;而是退休消费阶段。如图1所示,基金积累阶段从个人账户建立开始的A点到职工退休O点,退休消费从退休的O点到死亡B点,其中C表示基金积累的最高点。AO段就是个人账户的积累期,OB段就是个人账户的消费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职工退休时可以领取的年金总和等于建立年金账户到退休时积累的资金总额。

  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积累期资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员工和企业的缴费,另一部分是由缴费本金形成的投资收益。假设一个人23岁工作,55岁退休,那么积累期限就是32年,在32年中,企业和个人不断对个人账户进行缴费,员工按照规定不允许提取,投资管理者又不断对资金进行投资和保值增值,因此,账户中的资金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越靠近退休期,资金增长的速度就越快。因此,积累期资金与缴费率,职工初始缴费工资,工资增长率,投资收益率和账户积累年限有关。

  假设AOC表示积累期基金积累总额;W表示建立账户时的缴费工资;f表示工资增长率;d表示个人账户的缴费率;n表示积累年限;r表示平均的投资收益率。那么,积累期资金积累总额AOC可表示为:

  AOC=Wd(1+r)n+Wd(1+f)(1+r)n-1+Wd(1+f)2(1+r)n-2+……+Wd(1+f)n-1(1+r)

  =Wd(1+r)n[1+(1+f/1+r)+ (1+f/1+r)2+……+(1+f/1+r)n-1]=Wd(1+r)n·

  企业年金的消费期考虑正常情况的年金支付形式,假设:S表示工资替代率;t表示职工退休到死亡的寿命年限,消费期与积累期的平均工资增长率和平均投资收益率相同,那么,职工退休后所能领取的全部养老金现值是BOC为:

  BOC=WS(1+f)n-1+ WS(1+f)n-1/1+r+ WS(1+f)n-1/(1+r)2+……+ WS(1+f)n-1/(1+r)t-1

  =WS(1+f)n-1[1+1/1+r+1/(1+r)2+……+1/(1+r)t-1]=WS(1+f)n-1·

  积累期与消费期相等,即AOC=BOC

  Wd(1+r)n[1+(1+f/1+r)+ (1+f/1+r)2+……+(1+f/1+r)n-1]=WS(1+f)n-1+ WS(1+f)n-1/1+r+ WS(1+f)n-1/(1+r)2+……+ WS(1+f)n-1/(1+r)t-1

  进一步换算得到:

  S/d=

  由该公式可知,企业年金的工资替代率S与投资收益率r正相关,与个人账户的缴费率d、积累年限n正相关,与退休职工寿命t负相关,与初始缴费工资W无关。其中,工资增长率和退休职工寿命是不可控的变量,工资增长率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职工寿命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状况、人口结构有关,相关数据显示,投资收益越大,对工资替代率的影响就越大,影响幅度也越大。因此,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可以保证受益人的利益,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2.审慎的投资决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理论上,受托人可以使用某种方法,设定目标替代率,形成一些有关最终工资水平、缴费时间和投资收益率的估计,据此推算出每年的缴费额。如果投资收益高于假设水平,那么员工可以得到额外给付,结果将产生远远大于预期水平的收入替代率;如果基金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水平,那最终的工资替代率将处于目标替代水平之下。因此,虽然有相应的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但是最终投资收益的风险仍然由员工自己承担。这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企业年金受托人采取审慎的投资决策。

  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必须建立在信托和委托的基础上,在选择受托人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实力强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这“四类人”的协调与合作是企业年金投资运营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四类人”还受计划发起人的规范性监督,确保信息安全、资产安全、收益稳定、资产保值增值,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从根本上讲,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无法消除,但是通过“四类人”的审慎投资决策和发起人的审慎监管,可以将保值增值风险降到最低。

  3.受托人的审慎义务

  3.1“审慎矛盾”

  受托人对收益人负有责任,不能利用金融市场提供的获利机会为自己谋利,这些以及金融市场的理论革新一直改变着我们对受托人角色的定位。审慎的判断标准可以说是受益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收益,但若“审慎”选择风险低的投资组合,则意味着较低的收益,而低收益却要求有较高的支付水平。

  3.2积极型与消极型投资策略

  积极的股票和债券投资策略是假定资本市场不是高度有效的,当面临一个对新的证券价格信息不能做出迅速调整的市场时,有研究表明,积极地选择证券和灵活的资产配置策略事实上是较谨慎的,比简单的指数化基金策略更能为收益人提供有利的风险——收益替代关系。

  3.3预见性

  审慎的受托人需要关注市场利率的未来走向,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不稳定的环境下,更要把握利率、指数等合理走向,在没有出现巨大变化前,就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时时关注可预见的未来市场走向,自身是否会为矛盾的投资策略提供比替代资产选择更高的收益。

  3.4分散化投资

  “审慎”地投资者会把单个证券的审慎性视为相互关联,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在一个资产组合中每一种证券都是审慎选择或者低风险的,殊不知一个风险很高的证券事实上可以减少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因此审慎选择的定义需要不断开拓创新。这里,必须提及股票的作用,利用股票可以有效防范通货膨胀风险,适度将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加入投资组合中也是审慎的投资行为。

  4.计划发起人的义务

  计划发起人虽然不对实际的投资决策负责,但需要时时监管受托人的投资行为,多少程度地告知受益人实情是判定发起人责任履行情况的依据。同时,当受托人合理地改变投资决策时,应有一套常规的监管和投资绩效评价程序,在受托人履行投资责任时,需要注意成本是否是合理并可控的,因为最终的投资费用还是由收益人承担。

  5.结论

  投资收益是影响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的首要因素,高的投资收益率带来的不仅是受益人的高福利待遇,也是我国金融市场日渐成熟的风向标。虽然审慎的定义不明确带来受托人行为的投资风险,加之我国企业年金投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金融市场尚不稳定,但是,计划发起人和受托人无论怎样都要遵从细心、谨慎、预见性和创新的投资原则,清楚了解所有决策的真正受益人。

  参考文献:

  [1]黄诚.我国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工资替代率的敏感性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6:119.

  [2]杨书华.关于实施企业年金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76.

  [3]刘俊延.浅析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现状[J].经济问题探索.2004,9.

  [4]丹尼斯.E.罗格等.养老金计划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2.

  作者简介:

  投资收益分析篇4

  【关键词】人力资本 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雇佣稳定性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分析。

  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企业、劳动者个人和政府都应承担一定的成本,并取得相应的收益,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不同的投资目的从而追求与之相应的投资效益。其三者的关系大致总结如下: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分析

  (一)成本结构分析。

  对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可以分别从外部投资和内部投资两方面对其成本进行分析,如下图:

  (二)成本计量评价指标。

  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指标评价体系对于企业不仅可帮助其更好地控制成本、分析与收益的关系,而且对于促进企业人力薪酬制度、员工激励机制的制定与完善等人力管理活动提供了参照依据作用。

  以下构建的指标体系是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且不限于货币价值衡量。

  图中所示的沉淀成本是主要用于项目的投资决策,即经济学所提的沉没成本。而该项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分析时往往会被忽略。笔者认为在引入沉淀成本分析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是有必要的,人力资本虽然与实物资本相比有很多特殊性,但也存在着折旧问题,并且企业和员工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造成投资中的隐形成本。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分析

  (一)收益的特征。

  1.收益的间接性。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不是直接从生产过程中得到补偿,而是通过投资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优化人力资本质量,促进企业员工各方面素质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绩效的目的。

  2.收益的长效性。与实物投资一样,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同样具有收益的滞后性,即成本产生在当下,但收益却发生在将来。但是与实物投资比较,大部分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期都要更长。

  (二)收益的结构分析。

  对于一般投资而言,其收益在数量上等于投资额与产出额之间的差额,然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同时具有货币性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的特点。

  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雇佣稳定性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企业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先决条件是雇佣关系稳定,稳定的雇佣关系能够保证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来回收投资成本。企业的雇佣战略和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企业和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或者企业与员工简历的雇佣关系不够稳定,那么企业向这些员工提供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相反,企业会投资拿起与企业有良好匹配、雇佣关系稳定的员工。企业对于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存在差异化的,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同样不同类型的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也会不尽相同的。

  以姚先国、翁杰两位学者的调查为例,其员工样本容量为2045,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分别为277、1017和751,包括7家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的员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以下表格数据为调查对象的劳动合同期限统计:

  该统计结果不难看出,七成的员工与企业签订的是短期合同(期限小于等于三年),也反映出了我国劳动市场上绝大多数的雇佣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同时有数据证明任期越短的员工所获得的培训时间越少,也就是这部分劳动力接受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且在不断的工作更换中会造成前期的人力资本的加速折旧导致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此外,国有企业的劳动合同表现出与其他两种企业完全不同的期限结构:国企中73.3%的劳务合同属于长期合同(9年以上),而该数据在民营和外资企业中分别只达到5.9%和4.7%,这与之前分析的国有企业具有的工资制度有很大的关联。这也在另一个角度表明国有企业对于员工投入的人力资本投资会因为其雇佣关系的稳定而更高。

  人力资本投资的多主体性决定了企业与员工的雇佣关系,以投资的成本收益为基础分析其雇佣稳定性关系的探究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有序以及节约社会人力资源众多领域也有长足意义。

  参考文献:

  [1]其涛.基于企业视角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2007.

  投资收益分析篇5

  一、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需求的问题表述

  (一)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对预期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个普遍的方法。经济学可以用它来研究各种条件下的行为与效果的关系,探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其他社会科学也可运用它来分析人的行为。“经济学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学家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他们对什么是成本、什么是收益的看法不同。将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广之,几乎可以无所不包。因此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1]

  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其本身具有自利性、经济性和计算性。在“投入”和“获得”之间进行抉择,一是物质利益上的自利性。因为在职人员教育投资具有其职称需要和待遇提高的目的,从而满足和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二是精神上的自利性。教育投资是人们物质利益的满足,同时也是人们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在职人员教育投资,除了物质利益以外,满足他们获取知识的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因此,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选择行为的出现,正式由于自利性的,对于行为后果的“酬赏――代价”的分析和预期。

  (二)高等教育历史影响及其现实社会影响下的高校教师教育投资

  中国父母的教育投资可以选择上怎样的学校,但是中国父母的教育投资对于整个教育体制的运营的影响却微呼甚微。这反映在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上,也有相同的原理。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有必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弊端进行描述: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运营是一个系统协作的结果,作为系统的基础,也就是底部运营本身,主体是教师。目前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主要是由于高校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现行教育的弊端,在很大的程度上讲,缘由于历史基础的薄弱,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形成,其一是在民族文化危机时刻移植而来,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旧有的自然发展的传统文化血脉;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教育走向正规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而已,由于没有一个历史和经济基础的支撑,无论在合格的人才师资上,还是行政管理机制上,都尚不成熟。[2]中国高校教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遗憾中承担起中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在今天飞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中,高校教师不得不应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样的一种制度遗憾,尤其是在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上。

  第二,中国学术规范的规范是学术圈内的硬伤,对于高校,科学严格的学术规范直接决定了研究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术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教师是高校主要的知识产出单元,他们的认知与知识构建,对高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通过一定的培训让他们获得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学识,杜绝学术腐败,是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结果。

  体制上的弊端,影响着教师们参与到教育投资的大环境中。对一项培训和教育的选择,只从财务上的成本和收益来分析是不够的。最终影响该培训教育决策的主要是其它方面的成本和收益。培训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是我们在决定从事一项事业或者决定接受一项职业培训时首先要考虑的内容,可以说是我们选择事业发展方向的主要依据。但教育培训是对人的生活的一项安排,在涉及到活生生的人的时候,就不应该只从财务的角度来分析。在分析成本和收益的时候,培训教育的收益当然要考虑该培训带来的财务收入,但还要包括进行该培训获得的其它收益:比如成就感、满足感、别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至于说到成本,也不应当仅仅是培训的费用,其实直接的培训或上学的费用只是成本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主要的部分。更大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最终影响该培训教育决策的主要是其它方面的成本和收益。

  (三)环境带给高校教师的压力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表明,适当的压力是工作的动力,但是压力太大却会给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当出现工作倦怠(JobBurnout)与心理健康问题时就更是如此。教师职业也是如此,当压力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能把压力转化为内驱力,但超出一定的强度时,压力必当造成负效应。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社会知识财富的主要产出单元,其对内部教师要求更高。因此高校教师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和自身发展的三重压力。有调查表明,引起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主要有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冲突、大学体制结构的反向趋势、大学体制变迁及相关社会宏观环境。其中大学体制结构的反向趋势是引起心理压力和困惑的主要因素。[4]大部分教师在参与调查当中认为大学教师的职称、工资提升制度把教师的发展等级化。而职称的晋级要求当中,学历和科研成果成为重要的硬性指标。如,大部分高校评教授一定要具备博士学位。这一些都造成大学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追求一种短期目标,把学历和学术当作实现个人功利化的工具。

  二、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目前,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还是学历教育,虽然在其他方面,比如进修、访学、图书资料购买等方面也属于教育投资,但是学历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所获得的是直接的收益,而不是进修、访学和图书资料的购买所获得的间接收益,因此在讨论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投资收益分析。

  (一)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分析

  因为讨论的内容为教师在职学历教育,因此主要的成本集中于就读期间所付出的。就成本而言,普遍认为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直接成本

  由于高校教师接受高等教育而支付的学费、杂费书本费以及因就读所带来的额外的生活费用和交通费、住宿费、通讯费等。这部分比例容易确定并占成本的很大比例,这是从受教育的教师个体出发确定教育投资直接成本中货币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3]

  2.间接成本(机会成本)

  因高校教师接受高等教育而丧失工作的某些收入,比如部分津贴、奖金和红利等。倘若不接受高等学历教育,他们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获得更多的报酬,这种机会成本可能比直接成本更可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呈现出递增的确实这是因为随着教育投资者受教育年限的增加,直接成本会不断上升。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机会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学识上的不断丰富,受教育者个人在智力和体力上越来越满足于工作的需要,取得高收益工作机会在增加,机会成本会越来越大。[4]高校教师的学识和年龄都居于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的较高位置,因此教师对于机会成本的考虑甚于直接成本。

  (二)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收益分析

  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可分为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两种。货币收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学历教育改变了教师个人收入分配,高校内部工资的高低直接与学历挂钩,高校教师可以直接通过学历教育投资来提升自己的报酬;第二,高校教师获得学历后除了获得国家收入分配的提高,还能获得校内分配的提高;第三,高校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如教授主要负责科研,讲师和助教主要负责教学。因此提高相应的学历,在学校内部的劳动力配置上更容易使教师处于有利地位。

  (三)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状态分析

  高校教师教育投资往往出于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率,假设成本高于收益,理智的教师是不会加入到高等学历教育的。因此教师往往更多的针对于产出大于投入。使之成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这样的产出大于投入也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假设通过学习,最终所获得的是一本万利,将会导致教师盲目的加入到学历教育的投资中,从而扩张了高等教育的需求,这又会使高校加大学历教育的压力。因此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要动态平衡。

  三、对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顺应社会的发展,把教师的个人理想与职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志存高远,才能让教师个人成才的步伐迈得坚实而久远。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的动因多于经济利益,为了职称和报酬的居多,因此,在教师参与到教育投资的环境中,如何释放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知识元的地位更显重要。对于报酬,做到尽可能的保持教师的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的学习获得,要尽可能通过个体的认知提高本身素养。

  (二)健全高校在职攻读学位期间的资助政策。高校教师目前教育投资收益获得可谓参差不全,有的高校重视本校教师学历提升的,对教师在职获得学习成就以后对教师就读期间的直接成本给予大部分的返还;有的高校不是特别重视本校教师学历提升的,就不给予教师就读期间的费用返还。因此,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投资也出现了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参与;另一种是消极对待。所以,对于教师在职攻读期间的直接教育成本,校方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给予就读教师一定的、合理的报酬,制定相应的资助政策。

  参考文献:

  [1]盛洪.经济学精神〔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三峡在线.细数中国高等教育的五大弊端.2007(09)

  [3]雷鸣,葛玉辉,刘德华.人才资本形成中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J].商业研究,2002(21)

  投资收益分析篇6

  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3326亿美元,再次创出历史新高,而且还呈继续增加的趋势,这使得持有外汇储备资产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变得更为高昂,因而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外汇储备在满足防范金融风险、稳定汇率所需要的流动性后,应该追求增值和投资收益,着眼于提升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新加坡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本文首先对新加坡利用外汇储备的模式做一简要分析,然后探讨我国外汇储备的利用模式,最后指出利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一 新加坡利用外汇储备的模式分析

  (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是法定的外汇储备管理机构

  根据1970年颁布的《金融管理局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简称MAS,1971年依法成立)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管理官方外汇储备。1981年之前,MAS主要围绕汇率政策来管理外汇储备。其后,随着外汇储备日渐充裕,新加坡政府决定将外汇储备进行分档管理:一部分继续由金融管理局直接管理,目的在于满足汇率管理流动性的需要;另一部分则投资于长期外汇资产,目标是追求更高的收益。

  为了实现两者的分离,根据《公司法》,新加坡在1981年5月设立了专门管理外汇储备投资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简称GIC)。其目标,一是提高新加坡政府外汇储备的收益;二是提高外汇储备投资和运用的透明度及可监督性;三是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获取重要的国际金融资讯;四是培养训练金融专业人才,提升新加坡金融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GIC下设三家子公司。一是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GIC最大的业务部门,投资领域包括股票、固定收益证券和货币市场工具。二是新加坡政府房地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职责是投资于新加坡之外的房地产以及房地产相关资产。三是新加坡政府特殊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目前管理着一个包括风险资本、私人证券基金在内的分散化全球投资组合。此外,该公司也有选择的对私人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第一家公司的经营目标主要满足盈利性目标,同时满足流动性要求,后两家公司的经营目标都是追求长期的投资回报。目前,GIC所管理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大约占新加坡外汇储备总额的80%。

  (二)部分外汇储备委托淡马锡海外投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内一直存在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即建立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目的是管理新加坡的外汇储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淡马锡控股公司的成立早于GIC,它是1974年由新加坡财政部全资组建,接受政府的财政盈余(但不是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的公司,它是工商业公司,而GIC是资产管理公司。淡马锡从354亿新元的初始资产,发展到1640亿新元的规模,新加坡政府并无任何追加投资。为了实现外汇储备满足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意图,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将部分外汇委托给淡马锡投资,淡马锡利用这些外汇储备和自有外汇在海外投资。

  二 我国利用外汇储备方式的探讨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除了中央银行直接管理外汇储备以满足流动性需求之外,还有如下三种模式:一是成立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实现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流动性;二是委托给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投资公司管理;三是扶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减轻外汇储备压力。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新加坡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考虑综合利用如下模式。

  (一)积极扶持外汇投资公司

  尽管外汇投资公司入股黑石初战失利,但我们不可因噎废食,而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今后健康发展。今后应积极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公司的法律地位。

  (二)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作用

  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在长期的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经营网络,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它们“走出去”的金融业务。这些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参股国外金融机构,给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中长期贷款,从而实现国家战略意图。这种运作模式客观上需要雄厚的资本金,因而有关部门应支持其增资扩股,可以参考汇金公司注资商业银行的模式,但笔者认为在新的结汇模式下,新股东应以拥有外汇的企业和个人为主。

  一些具备实力和条件的国内银行应该积极向国际大银行的方向前进。跨国并购自然是一条改变国内银行业务构成和收入来源过于单一的现状、从而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更加快捷便利的途径。但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资金实力以及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等问题,近期比较稳妥的方案是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少量参股,以获得一个董事席位,从而学习外资金融机构的具体运作。这一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降低了金融机构文化整合上的难度,二是可以向国外金融机构学习运作经验,并且得到股价上升

  的好处。

  (三)对企业“走出去”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

  淡马锡是作为企业“走出去”的,其运作模式可供我国企业参考。外汇投资公司以及国内金融机构应对具有实力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外汇支持,对企业“走出去”发挥促进作用。事实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走出去”方面都有专门的金融支持机构,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都扮演了这种角色。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今后也可以考虑成立支持“走出去”的专门金融机构。

  (四)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国际资本市场上的重要投资模式,为了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海外资源,我们应当考虑成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资金可以来自于外汇投资公司、金融机构、社保机构,以及经常项目外汇收入较多的企业以及个人。由于我们缺乏海外产业投资基金运作经验,起初可以考虑以合资的方式进行。产业基金的投资方向应该体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图,满足国内产业升级的需要。

  (五)扩大国外先进技术进口,近期治标、远期治本

  长期以来我国执行“市场换技术”的外资政策,但二十多年的经验表明这一政策在不同行业有得有失,有些领域我们失去了市场但没有换得关键和核心技术,而且直接导致了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一方面它增加了我国的出口,如果按“属民”原则计算的话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不应计入我国出口;另一方面,它减少了我国的进口,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我国企业的销售按“属民”原则应算我国的进口,但按“属地”原则就算国内贸易,二者相结合导致我国贸易顺差急剧上升,外汇储备水涨船高。因而有必要通过扩大进口国外先进技术,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如果能像日本和韩国一样积极消化和吸收新技术,长期则可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轻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从而实现标本兼治。

  三 利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一)首先要测算出适度外汇储备规模,保证其基本功能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当时并不是由于支付能力出现问题,而是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因而一定要测算出适度储备规模,只有超过这个规模的部分才可以用于中长期投资。为此,我们需要满足进口、偿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收益汇回、企业海外投资和QDII、外汇市场干预等用汇规模。在考虑外汇储备增值的时候,千万不能忽略了它的基本功能,而且要警惕世界经济形势逆转的可能。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事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全球流动性过剩几乎可以在瞬间转化为流动性不足,危机发生后,欧美日等国的央行无不投入巨资以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外汇储备管理同样面临类似问题。

  (二)应当参与国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做纯粹的“资本家”

  外汇投资公司入股黑石被套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外汇投资公司购买的是没有表决权的股份,这成了纯粹的“资本家”。我们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目的之一是学习先进金融知识、了解市场最新动态、提升国家金融竞争能力,在没有表决权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实现这一目的。因而,今后我们参股国外公司至少要谋求一个董事的席位,直接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从而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时更为直接地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管理经验。

  (三)谨防对外投资“出口转内销”,严禁二次结汇

  外汇投资公司以美元入股黑石,如果黑石再用这笔美元换成人民币收购或参股国内企业的话,这就构成了二次结汇,二次结汇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据报道,2007年9月10日黑石和中国化工集团共同宣布,黑石将向中国化工的全资子公司蓝星集团进行战略投资,计划注资6亿美元认购蓝星集团20%的股份。如果认购成功,二次结汇必然发生。事实上,只要我们对外投资的企业对我国直接投资,这一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只是影响程度的不同。这样的外汇投资显然不仅不能减轻央行压力,反而使其操作更加被动,流动性过剩也将愈演愈烈。针对这一新情况,有关决策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四)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参股后并购

  国际投资理论和经验表明,由于对东道国市场、法律以及人文环境不熟悉,同时考虑到当地民众的抵触情绪,跨国投资首先采取购买部分股份、合资或合作经营的模式,时机成熟之后再采取控股或独资模式。目前我们跨国投资应以参股为主,不宜大规模并购。跨国并购的“七七定律”指出,70%的跨国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目的,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文化差异越大失败的可能性越大。据麦肯锡的研究,在过去20年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体到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因而,目前我们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而不应操之过急。

  (五)加强研究,提高把握投资机会的能力

  目前全球石油、大宗商品以及股票处于高价位,因而我们在时机的选择上也需三思而行。目前应当加强对世界经济与金融周期的研究,以便把握好投资机会。以淡马锡为例,公司在1993~2003年间的投资回报率只有3%,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淡马锡2002年调整了发展策略,该公司把自己的发展与亚洲其他高速发展地区的经济捆绑起来,从而实现了新的飞跃。由此可见,优秀的研究是投资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课题组:《新加坡和韩国政府投资公司:运行模式及其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5期。

  程伟力:《当前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机电经贸信息》2007年第3期。

  投资收益分析篇7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投资收益;分析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38

  [中图分类号]F270.7;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01

  信息化建设在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建设投资也成为公司经营管理投资的重要部分。如何科学地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收益进行分析与评价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这是由于与传统的实物投资项目相比,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更高的复杂性:信息化本身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收益具有无形性和延迟性、信息化建设投入高而换代快。神龙公司一直重视信息系统项目的投资收益分析与评价。尽管评价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始末,然而在回答信息系统项目究竟有多大价值,或者能对企业绩效产生多大贡献的时候,通常只能用改变管理方式,工作效率提高,业务处理速度改善,使用更加方便等模糊指标来回答。

  1 完善计算机项目投资收益分析方法和投资效果评价流程

  1.1 完善新项目立项时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

  信息系统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包括成本分析及收益分析。这些收益为直接收益或为信息系统运行前后的运行成本差异以及对相关业务领域KPI指标的提升和贡献度。

  早在2005年神龙公司就编写了《计算机指导纲要项目经济效益分析指南》的程序文件,旨在对信息系统项目实施前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同时也作为项目实施完成后经济效益评估的参考。经过多年来对信息系统项目投资收益分析的实践摸索后,于2010年在原程序文件中列举的八种投资收益分析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对标结果、公司近年来的主要KPI考核指标及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归纳为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市场营销、仓库管理及其他共计八大类、30项收益分析指标(包括KPI),同时明确了相关计算公式和说明。

  1.2 建立系统投入使用后的投资效果评价流程

  信息系统项目投资效果评价是指项目投入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对项目实施完成后的实际效果与项目立项阶段所预期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总结和评估项目投资效果的过程。

  近年来,神龙公司一直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结合这些实际工作经验和公司平衡计分卡项目的要求,制定并实行了《计算机应用系统项目投资效果评价标准》。该标准明确了投资效果评价的原则与范围、评价的主要内容(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功能与性能符合性)、评价的流程和编制投资效果评价报告的要求,为实施计算机应用系统项目投资效果评价提供了行动规范。计算机应用系统项目投资效要评价实施流程为:

  实施前的准备;组建本阶段评价小组;确定具体日期并通知相关人员;收集基础数据、记录、报告等;评价的实施;现场访谈;查阅材料、核实数据;考虑已实现功能与CDC的差异;生效单个项目的评价结论;项目信息、现状及背景描述;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解决方案;预期经济效果分析;项目所实现的功能、性能及安全性与CDC的符合性描述;单项项目投资效果评价;编制投资效果评价报告;本阶段评价工作简述(实施时间、所评价的项目、总体评价等);本阶段“项目收益目标达成率”;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善建议。

  2 信息系统项目投资收益分析和投资效果评价的实践

  2.1 新项目立项时的投资收益分析

  近年来,公司每年实施信息系统项目有50~60个,其中除国家法律法规强制要求实施的项目外,其他的项目都必须在启动投资采购申请前做好项目投资收益分析。

  这些项目在对投资收益做预期分析时,不仅仅从运作指标上加以分析,还从财务指标上测算了预期收益。

  2.2 系统投入使用后的投资效果评价

  为保护公司的IT投资以及保证投资的增值收益,神龙公司已将投资效果评价纳入部门的日常工作。每年会挑选10个以上的信息系统项目进行投资效果评价,评价方法如下。

  项目总体评价:五星模型。为保证投资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评价小组与用户部门进行现场调查和访谈,了解各项目实施情况、系统使用情况以及项目应用效果等,对每个信息系统项目先从总体上进行投资效果评价。对于每个项目的总体评价是从项目总体规划、项目实施及运维情况、系统功能/性能与预期的符合性、使用情况以及投资收益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投资收益评价分析:二分法则。在对每个信息系统项目进行总体投资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着重对项目投资收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于项目投资收益,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权重进行评价分析。

  信息系统项目给企业带来的回报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基本的一层是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加速现有流程,减少损耗;第二层是提高生产率,带来质量改进等;最高一层是改变或完善企业的经营模式,从而取得竞争优势。据此,将定性、定量的收益分析要素指标分别分成三大类,为每一类的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

  对于可量化的投资收益从两个角度再进行分析,一是项目总投入(软硬件投资+开发成本+运行维护)与项目实际收益的比较;二是项目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比较。

  3 结 语

  投资收益分析篇8

  【关键词】投资收益率 事件研究 定向增发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股权再融资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自从2006年5月证监会将定向增发纳入上市公司再融资框架之后,定向增发股权再融资方式逐步发展成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渠道。

  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环境和制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使得股改后我国再融资的投资收益与股改前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股改后我国再融资渠道的不断完善,将定向增发纳入到股权再融资体系中。不少学者对定向增发再融资的投资收益进行研究,但是由于定向增发纳入到上市公司再融资体系中的时间较短,学者们对定向增发投资收益的研究主要以短期为主,且基于样本容量制约得出的研究结论对当前投资指导作用有限。目前定向增发股权再融资方式历经6年的发展,为定向增发的长期投资收益实证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样本。

  二、文献综述

  Hertzel等(2002)以美国1980~1996年实施定向增发的61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增发后的投资收益发现,实施定向增发公司的短期公告效应显著为正,而其长期超额收益率为负,并利用时间窗口理论对该结论进行解释;而定向增发后3年的持有回报率为0.2%,而经调整后持有超额回报率的均值为-23.78%。

  何丽梅等(2009)以41家在2006年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增发后24个月长期股价的变动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后长期回报率趋于下降;并认为控股股东和关联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长期投资收益偏低的原因是其在定向增发中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耿建新等(2011)对2006年5月-2007年12月在沪深两市定向增发A股的公司增发后业绩的研究发现,增发后经市场与行业和规模调整后的经营业绩与定向增发前公司的业绩相比均下滑,且增发后公司的长期回报率下滑。

  居强(2012)研究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实施定向增发的77家上市公司48个月的超额收益率,发现定向增发对公司长期的股价具有正面积极的影响;认为以项目融资、整体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财务重组为目标的定向研究向市场传递着一种积极的信号,能鼓励投资者积极购买定向增发公司的股票,进而促进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

  三、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2006年5月8日-2007年12月31日在沪深两市实施定向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研究期间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原因:一是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于2006年5月8日起实施;二是证监会的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对特定对象发行股份有12-36个月的锁定期,即定向增发股票在增发完成后上市流通三年才能实现全流通。本文所需的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广发证券行情软件,对样本处理如下:第一,剔除金融保险类的上市公司,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特殊的资本结构、会计处理对公司股价的干扰。第二,剔除研究期间被ST、ST*的公司,ST类公司交易的日涨跌规则不同于与正常股票。第三,剔除在研究期间内发生其他重大事件(公开增发、配股、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以剔除这些事件对股价的影响。第四,剔除在研究期间内有两次或两次以上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以消除多次定向增发对股价的影响。第五,剔除研究期间交易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

  2006年5月8日-2007年12月31日在沪深两市完成定向增发股份上市流的有163家上市公司,剔除34家在研究期间两次定向增发的样本;剔除3家实施定向增发的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数据缺失的4家上市公司,剔除29家在事件研究期间有重大事项的上市公司,剔除在事件期间被ST、ST*的9家上市公司整理得到81个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定向增发股份上市流通日为基准,利用上市公司和市场月度收益率计算购入持有收益率HPR,利用事件研究方法中的市场调节模型计算购入持有超额收益率(HPAR)来分析定向增发的长期投资收益。购入持有收益率和购入持有超额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购入持有收益率(Holding period return,HPR)的计算公式:

  HPR■=■(1+R■)-1

  购入持有超额收益率(Holding period abnormal return,HPAR)的计算公司

  HPAR■=■(1+R■)-■(1+R■)

  其中,R■=■*100%,为某公司定向增发股份上市流通日后第t月的收益率,Pt为其定向增发股份上市流通日后第t月最后一天的收盘价(如果该天股市休市或停盘,则顺延到下一个交易日),Pt-1为其第(t-1)月最后一天的收盘价(如果该天股市休市或体盘,则顺延到下一个交易日)。以剔除股票的分割和分红对股票的影响,用复权后的收盘价。R■=■*100%,为与上市公司月度收益率相对应的市场的月度收益率①,Indext、Indext-1中的t和(t-1)日分别与计算某公司投资收益率时的t和(t-1)日相一致。数据的处理通过EXCEL实现,而相关计算则通过Eviews6.0统计软件完成。

  四、实证分析

  基于“管理办法”规定②:定向增发发行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十二个月内不得转让,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认购的股份,三十六个月内不得转让。本文对定向增发投资收益进行研究时,将投资者分为未参与定向增发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的非控股股东和战略投资者以及参与定向增发的控股股东和战略投资者。

  (一)未参与定向增发的投资者

  用市场交易数据来计算未参与定向增发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其收益率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

  未参与定向增发投资者的购入持有收益率与其购入持有超额收益在前24个月的变动趋势并不一致;其购入持有超额收益率变动呈一个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超额收益率先从第3个月的3.7%逐步下降到第12个月的-1.87%,然后上升到第24月的7.62%、第36个月的26.23%。基于以上的统计结果,得出投资者购买定向增发过公司的股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参与定向增发的非控股东和非战略投资者

  基于“管理办法”规定?③:参与定向增发投资者认购的股份最低锁定期为12个月。而投资者售卖其所认购的股份需一段时间,故本文从定向增发上市流通日后第13个月开始分析其投资收益率;本文按投资者认购定向增发股份的发行价格计算购入持有(超额)收益率,其收益率变动如图2所示:

  参与定向增发非控股股东和非战略投资者的购入持有收益率与购入持有超额收益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趋势;购入持有超额收益率从第13个月的64.95%下降到第18个月的56.29%,而后上升到第24月的63.03%、第36个月的105.52%。因未参与定向增发投资者36个月的购入持有超额收益率仅为26.23%,而参与增发的普通投资者13个月的购入持有超额收益率高达68.07%,故有条件参与定向增发的投资者应参与定向增发;且参与定向增发非控股股东和战略投资者的购入持有超额收益率的变动呈一个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建议在股份禁售期后一个月内售卖其所持有的股份或将所认购的股份持有满三年后出售能实现105.52%的购入持有超额收益。

  (三)控股股东和战略投资者

  因“管理办法”规定?譼?訛:控股股东和战略投资者认购定向增发股份的锁定期为36个月。用第37个月的投资收益率对其投资收益率进行分析,用认购股份的发行价格计算其购入持有(超额)收益率,收益率变动如图3所示:

  控股股东和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在第37个月能达到107.5%的投资收益率,该收益率是未参与定向增发投资者收益率的4倍;这从收益率的角度支持控股股东和战略投资参与定向增发。同时,控股股东用非货币性资产出资作价参与定向增发能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此外,控股股东以非货币性资产出资能减少关联交易,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避免同业竞争,降低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整合资源提升上市公司的价值和竞争力。

  注释

  ①若为沪市的上市公司则选用上证指数的收益率作为市场收益率,若为深市则选用深圳成值的收益率作为市场的收益率。

  ②《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二)。

  ③《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二)。

  参考文献

  [1]Brown,S.J. and J. B. Warner. Using daily stock return: the case of event stud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5,14(1):3-31.

  [2]Hertzel M.,Smith R.L.Market Discouts and Shareholder Ganis for Placing Equity Privately [J].Journal of Financial.

  [3]张人骥,刘春江.基于政策监管下的新股增发与市场波动研究[J].财经研究,2005(6).

  [4]陈信元,江峰.事件模拟与非正常收益模型的检验力——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检验[J].会计研究,2005(7).

  [5]耿建新、吕跃金、邹小平.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长期业绩实证研究[J].财务与会计研究.2011(11).

  [6]黄建欢、尹筑嘉.非公开发行、资产注入和股东利益均衡:理论与实证[J].证券市场导报.2008(5).

  [7]居强.定向增发对长期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A股数据[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2.


标签:投资收益分析项目公司成本评价企业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