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书画展前言 书画展前言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1 14:45:30 分类:网络 浏览:95


  书画展前言篇1

  关键词:南京博物院;绘画展览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1959年,为了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联合江苏省博物馆(后与南博合并)、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举办了“江苏历代绘画展览”。展览从10月2日开始,至11月31日结束,并编印《江苏历代绘画展览》宣传册。①此次展览为南博第一次举办大型绘画展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当时的文博界具有“第一次”的示范意义,给后来举办书画展览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现在回过头来看,此次展览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精心筹备,多方借绘画参展

  为了举办此次大型绘画展览,南博专业人员精心筹备。为体现江苏地区绘画史的发展脉络及绘画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南博前辈们遴选南博院藏绘画为展品外,还多方商借画作。不但向各地博物馆、文管会借展,也向私人收藏家商借,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商借的博物馆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文管会、上海博物馆、无锡市文化局、苏州文管会、镇江文管会、常州博物馆等等,还“有的是私人收藏家捐赠或借展的”。②

  这次画展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展画作最多,是分两批借展的。第一批借展计42件,其中有元曹知白《雪景山水图轴》、元倪瓒《树石幽篁图轴》、明沈周《慈鸟图轴》、袁尚统《山水图轴》、清龚贤《墨笔山水图轴》、吴历《墨笔山水图轴》等。第二批借展计41件,其中有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宋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卷》、元顾安《竹石图》、明仇英《归汾图卷》、清石涛《对牛弹琴图轴》等。这些画作在展览结束后于1960年2月23日送还故宫。③

  除北京故宫外,向上海借展画作也很多。向上海市文管会计借展画作20件,其中有明吴伟《人物山水图轴》、董其昌《西山欲雨图轴》、清王玖《松石图轴》等。向上海博物馆借展21件,其中有元倪瓒《山水图轴》、明唐寅《春山偕隐图轴》、清吴历《山水图轴》、龚贤《山水图轴》等。经手人是南博书画鉴定专家徐沄秋、许莘农等。④

  另外还向各有关单位借展绘画作品数十件。其中,南京图书馆4件,江苏省美术陈列馆5件,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10件,上海美术出版社7件,⑤苏州市文管会2件,常熟市文管会4件,常熟博物馆3件,镇江市文管会2件,扬州市政协2件,南通市政协2件,无锡市各单位7件。其中有明沈周《蕉雀图轴》、文伯仁《朱氏七景图册》、清恽寿平《五清图轴》、郑板桥《竹石图轴》、黄慎《拐仙大幅图轴》、袁江《天香书屋图轴》、近现代徐悲鸿《松鹰图轴》等。借展的经手人多为南博书画鉴定专家徐沄秋、许莘农等。⑥

  除向国家美术及收藏单位借展外,南博专业人员还拓宽思路,向社会上有名的16位书画家和书画鉴藏家借画作参展,丰富了展览内容。如:向上海著名书画鉴藏家钱镜塘先生借五代徐熙《雪竹图轴》参展。⑦向收藏家严载如先生借4件画作参展,其中有明沈士充《山水小轴》、清蒋廷锡《兰竹鸳鸯图轴》等。⑧向收藏家李蔚华借画5件。⑨另向其他书画收藏家借画30余件,如秦清曾2件,陈子受3件,朱勤荪3件,李秋君1件,程十发1件,周瘦鹃4件,吴辟疆1件,朱屺瞻2件,沈京似2件,吴青霞6件,杨怀白7件。⑩

  南博专业人员首先调查了解各单位、各鉴藏家所藏江苏籍画家及在江苏活动的外地画家的画作情况,看是否精品,是否适宜展览,然后商借、运送、保存、展览、归还,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这些借来的五代以降江苏地区重要画派及名画家的精品力作,完整勾勒出江苏绘画发展史,体现了江苏历代绘画艺术的丰富面貌和杰出成就,为此次画展增色多多。

  二、精心编写展览文案

  这次展览举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绘画资料较为缺乏,对绘画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此条件下,要举办这样大型的展览是很不容易的。负责展览的专家在后来的“总结”中说:“这次展览是我们付出了比较艰苦的思想劳动,先后提出和研究了七个组织展品的方案,一再否定,最后摸索得出的。”

  现在留存展览文案有如下四种:其一,内容分六朝、南唐、宋、元、明、清等六个部分,包括部题名、部题文字、分题名、分题文字,其下还列有绘画展品,这可能是最早的设计文稿(简称一稿);其二,分四个部分(六朝至宋元、明代、清代、近现代),此件为提纲,只有部题名和分题名(简称二稿);其三,不全,只有“前言”和第一部分的内容,包括部题名、部题文字、分题名、分题文字,但未附书画展品(简称三稿);其四,内容包括“前言”及四个部分的内容,每个部分包括部题名、分题名、展品等,简洁清晰,为该展览文案定稿(简称四稿)。

  将这四份文案放在一起作比较,就可看出,一稿与二、三、四稿距离较大,二、三、四稿变化不大,但以四稿最为科学完备。总体来说,一稿比一稿结构更合理,语言更精练晓畅,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也越来越见深度。

  首先,我们先看展览结构。

  一稿的展示结构基本上是按照时代顺序来编排的,即按照六朝、南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来编排,但时代的顺序和绘画的发展史其实并不同步,这样编排,不能很好地反映绘画史特别是江苏历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二、三、四稿,即改变了这种不太科学合理的编写方式,而是以江苏绘画发展历程本身的特点来编写文案,分成六朝至元、明代、清代早中期、近现代四个时期,也即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下再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流派、风格、重要画家或技法等)分列若干“分题”,介绍、展示江苏绘画发展的重要成就。

  一稿的编写方式还带来一个弊病,即每个部分轻重多少不匀,多者太多,少者太少。如第一、三部分有两个分题,第四部分只有一个分题,而第六部分却有二十个分题。另外,把最后一个分题“徐悲鸿:中国画创作革新中的一员大将”置于清代也是不对的,徐悲鸿虽然生于清末,但其主要艺术活动时期应为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

  在分题的编写上,一稿与二、三、四稿也有一些变化。如一稿将徐熙和他的孙子徐崇嗣的绘画成就分列两个分题,且跨第二、第三两个部分。二、三、四稿将此两人合列一个分题,凸显了徐氏祖孙二人的艺术个性及在绘画上的传承发展的关系。

  另外,一稿中第六部分的“分题十:清代中期以后的花鸟画家”,因作品较少,不具代表性,而在二、四稿中被删去了;而二、四稿中列有的“寓居在松江的少数民族画家——改琦父子”分题,在一稿中则未见。二稿第四部分的“流寓江苏别创新风格的画家——四任”和“上海画派”分列两个分题,而四稿将其合列成一个分题:“别创新风格的‘上海画派’。”这样的例子颇多,或增或减,或合而为一,或改分题名,不一而足。

  二、四稿中将一稿中原属清代部分的几个分题,如:“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杰出画家——虞蟾”、“苏州的‘怡园画会’”、“创出了我国最早的时事画‘点石斋画报’的吴友如”、“首倡艺术教育的李瑞清及其同时的画家”、“革新中国画的一员大将——徐悲鸿”等独立出来,成为“第四部分:近百年来江苏绘画艺术的发展和革新”,这无疑是正确的。

  这种新颖的展览结构,是在多次的研究、讨论甚至争论的情况下逐步完成、完善的。展览专业人员在深入研究展览主题和展品的前提下,打破了旧有的按皇朝年代,或按画种,或分地区,或孤立地划分画派,编排陈列的老一套形式,而是根据江苏卷轴画发展过程及画风特点,分为四个部分,标出主题,下设分题,按类展示。“这种陈列方法,不仅使观众对江苏历代卷轴画的发展概况易于获得系统的概念,而且能将各个不同时期的画派风格,有所区别,有所褒贬,使人看了条分缕析,何取何舍,一目了然。”

  这种编排方式,受到文博界和美术界的一致好评。上海著名画家、鉴定古画专家谢稚柳先生说:“这次江苏历代绘画陈列的编排方式是全国从来没有过的,是经过一定的科学研究分析的,把艺术性和思想性表现得很清楚,是研究中国绘画的一个新的启发。”

  其次,再看展览语言。

  一稿比一稿改得更简洁优美、通晓流畅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前言”:

  三稿:“明清两代,江苏画家人数在全国占首要地位。”四稿:“明清两代,江苏绘卷轴画的画家人数在全国占首要地位。”三稿的说法大致不错,但四稿的说法更准确到位,点明是“绘卷轴画的画家”,许多民间绘壁画者或从事其他美术工作的艺人不在展览之列。

  三稿:“这里展出的画,绝大部分是江苏人的作品……”四稿:“这个展览展出的,全是卷轴画,绝大部分是江苏(包括原属江苏省的上海市及其所属七县)人的作品……”四稿所述无疑更符合历史的史实。

  三稿:“这里陈列的画件……自然不能代表江苏历代绘画的全貌。希望来参观的同志提出宝贵的意见,并提供新资料的线索。”四稿:“这里陈列的画件……尚不能反映江苏历代绘画的全貌。这种分四个主题、主题下又分若干分题的陈列方法,也是我们初步的尝试。希望亲爱的观众提出宝贵的意见,并提供新资料的线索。”

  再次,展览的“第一部分”。

  一稿第一部分的部题为:“卷轴画开始流行后,六朝时期几个杰出的伟大画家。”二、三、四稿改为:“从六朝到宋元时代,江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兴盛。”一稿的部题文字写得冗长噜嗦,三、四稿缺部题说明文字,从三稿来看,部题文字已简洁很多,也更明白到位。

  二稿:“分题四:徐熙创出了‘铺殿花’,促进了挂轴画的流行,继起的‘没骨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途径。”三、四稿:“分题四:江南处士徐熙取材于野外景物,画出与院体风格不同的佳品;他的孙子徐崇嗣运用‘没骨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途径。”

  第二、三、四部分均有很多此类修改、完善的例子,兹不一一列举。

  三、对绘画作品思想性的思考的探索

  传统的美术评论家和研究者一般只研究书画笔墨技法、师法传承、书画家生平、著述等内容,而鲜少对绘画作品中内含的思想观念等内容进行研究。本次展览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古代绘画作品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探究其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并在展览中体现出来,这在当时的文博界和美术界,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来我国的书画研究和展览设计都有深远的影响和而积极的作用。

  当然,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当我们开始考虑这一展览时,对如何体现思想性,在思想上考虑很少,而且认为研究绘画艺术的思想性,无论从各地举办的画展中,或研究绘画史的著作中,从来很少涉及思想性,甚至认为画展中强调了思想性会损害艺术性的表现。经过党组织耐心的说服教育,并从理论上阐明绘画艺术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之一,必然有思想性。继则多次的组织座谈会讨论研究,给予具体的指导……后经苦思力索,在工作实践中,逐步的有所领会,终于明确了古代绘画是有思想性的,而且在展览中也是可以体现的,最后才收藏到现有展览的效果……”

  “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展出,我们认为主要是运用了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辨证法的观点、方法……例如:第二部份,分题五‘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提倡笔墨韵味,成为清代四王画派的先驱者。’又如第三部份,分题八:‘和正统派画风作斗争的扬州八怪’。这两个分题都可以从他的涵义中看出,前者是陈陈相因,死摹古人,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地抄袭前人笔法……这种艺术思想的表现实质上反映了作者的意识形态与当时的封建帝王企求阶级统治(即经济基础)万古长存的幻想完全合拍的。后者是对当时现实不满,因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于画面,如野马奔驰,不受系勒,强烈的要求革新,突破陈规……”“这种研究古代绘画艺术中的思想性,特别是研究展览古代绘画如何体现思想性,在全国来说也还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美术界人士非常关注这一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这次画展给予参加工作的同志在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克服了错误的一向认为古代绘画无思想性的纯艺术观点,尤其是认为展览古代绘画不可能体现思想性的保守观点,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江苏历代绘画发展史和提高举办画展的思想水平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体现一定的思想性,本次展览还列有几个反抗封建阶级统治、反对正统画派及文人士大夫偏见的分题,除“和正统派画风作斗争的‘扬州八怪’”外,还有“不为清代皇家御用的金陵画人”、“清初领导江苏市民向封建统治作斗争的画家——周璕”、“出身被士大夫阶级所轻视的手工业工人的画”、“参加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杰出画家——虞蟾”等。这些分题的设立及其展品的遴选,符合历史事实,兼顾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今天看来,也是颇为合适的。只是在一些细节上,还有不当之处。如包壮行,列于“出身被士大夫阶级所轻视的手工业工人的画”这一分题,但据史料,他是明末崇祯进士,曾官工部主事,应属文人出身,列于“手工业工人”出身不妥。另,陈崇光(1838-1896),江苏扬州人,初为雕花工,后为虞蟾弟子,20岁前曾参加太平天国,随虞蟾在天京(今南京)绘制壁画,太平天国失败后回扬州。)本次展览将陈崇光置于第三部分第十三分题,而将其老师虞蟾置于第四部分第一分题,先后次序不顺。应将陈崇光与虞蟾置于同一分题,附于虞蟾之后较妥。

  四、总结展览,保存资料

  此次展览结束后,南博展览专业人员对此次展览作了回顾,写成展览总结报告。这份报告说:“以展品论,内容丰富,量多质高;以展品的组织方法论,形式新颖,主题鲜明。此次展出的画件计314件,画的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均所具备。从时代方面看,由六朝始,直到近代,江苏名画家的作品基本上业已齐全。”“这次展出的时间为两个月,收获是很大的……首先是通过展出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祖国这份优秀的艺术遗产,在旧社会里根本无法窥视,而今天得以观赏。从而充实了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粮,并从中吸取了爱国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的丰富滋养。正如邮电学院陈树荫参观后在意见簿上下班所写:‘参观了江苏绘画展览后,使人感到精神奋发,心旷神怡,祖国伟大的绘画艺术给予人们精神上之感受,诚非笔墨所可形容,建议今后多多举行类似的画展,以便发扬祖国的绘画艺术遗产,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

  “其次,此次展出给美术工作者,在吸收和继承先人优良艺术传统的基础上,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理论研究、艺术造诣的现实资料,对繁荣我省美术创作是十分有益的。因此美术界极端重视,并给予良好的评价。展出期间省文联曾组织美协、江苏国画院、南京艺专、南师艺术系及镇江、扬州等地的画界人士前来现场参观,举行座谈会。……嗣后南京艺专和南师艺术系又为此专门组织多次会议联系教学实际,加以探讨,反复的率领同学前来观摩。除此,常州、无锡、南通等地,均曾组织画家专程来此参观研究,此外,上海中国画院和美协,因有个别画家来宁参观,带回说明书返沪传播,引起上海美术界人士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分别举行了专题讨论的会议,深感颇有研究学习的价值……”

  最后,本次展览的工作人员将资料整理好,除自留外,还将较为完备的资料送一份给南博图书馆存档,给我们今天研究陈列展示艺术、提升书画展览的工作水平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从中可领悟到本院前辈们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对展览工作求真务实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今天从事展览工作的后生晚辈仍有启迪的意义和鞭策的作用。

  五、本次绘画展览给我们的启示

  1.举办书画展览或文物展览,须结合展览主题,精心遴选展品,如本单位相关展品不够,应向兄弟文博单位或收藏家商借展品,以使展览更有系统性,更深入地展示展览主题和内涵。

  2.对展览的文案设计,须结合该展览的主题和特色,编排结构,创新形式。不应简单地按照时代、地区、质地、来源等来组织,深入挖掘特定展览和展品的内涵和规律,用特有的展览语言形式来诠释和展示,《江苏历代绘画展览》用绘画本身的发展历程和规律,来构建展览结构,组织展品,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示范性的标杆。

  3.对展览的主题和展品,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研究,不但研究其艺术和工艺价值,还在研究其思想性和历史文化内涵,并应用到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之中去。文物和书画展品其实也是有生命的,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体,只看到其中的一面是不完整的。《江苏历代绘画展览》对研究绘画艺术性之外的思想性颇为重视,并把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认识绘画作品,尽管还处于尝试的初步的阶段,还是为后来的展览工作开启了先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4.举办完展览后,要对该展览作回顾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梳理优点,找出差距,统一认识,写好总结报告,为以后举办类似展览积累经验。并且要把展览文本、设计方案、展品目录、展览出库单、宣传页或宣传册、海报等相关资料,收集完备,除展览部门自留外,还须送一至二份至本单位图书馆(室)收藏,为以后进行展览工作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保存资料。

  ①《南京博物院七十年院史·奋进之路》,南京博物院编印,2003年版。

  ②南博等三单位编《江苏历代绘画展览总结》,1960年1月23日,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③《江苏省历代绘画展览借画登记簿》,钢笔手写件,1959-1960年,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④同③。

  ⑤另据南博专家许莘农所写借据,1959年4月29日,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⑥同③。

  ⑦上海市文管会开具给钱镜塘先生的介绍信及南博专家徐沄秋写给钱镜塘的借据,1959年9月19日,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⑧徐沄秋、朱屺瞻所写借据,1959年5月4日,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⑨南博借画记录,钢笔书写件,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⑩同③。

  [11]同②。

  [12]《江苏省历代绘画展览陈列计划草稿》,复印件,计25页。

  [13]《江苏历代绘画展览》油印本,计3页。

  [14]《江苏历代绘画展览》,毛笔书写件,计13页。

  [15]《江苏历代绘画展览》,铅印本,计20页,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联合编印,1959年。

  [16]同②。

  [17]同②。

  [18]同②。

  [19]同②。

  [20]同②。

  [21]同[15]

  [22]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52页。

  [23]同[22],第1018页。

  [24]同②。

  书画展前言篇2

  刘咏阁自幼随近代大师吴昌硕的弟子廖同先生学习诗文、书画、篆刻,尤在传统笔墨上造诣极深。九岁时又随李新民、龙瑞两位先生学习素描色彩、工艺美术,打下了最初的西画功底,系国家画院院长龙瑞先生的开门弟子。1971年即代表中国参加中日青少年书画展,二十岁拜国画大师梁树年先生学习山水画,并因多方面的绘画才情很得梁先生的赏识。除却前面几位授业恩师,青少年时期经常得到李苦禅、蒋兆和、黄胄、朱乃正、大康、刘炳森、李铎诸位先生的教诲。

  主张文化融合的“大艺术”论,传统与现代兼备。在多方面艺术领域有所成就,中西绘画、书法、摄影、工艺美术、展览设计、服装设计、艺术论文等多次获北京市和部级奖项。

  1991年由梁树年先生题签的《刘咏阁画选》由北京出版社出版。2001年,由龙瑞老师亲自帮助遴选作品,由梁树年、龙瑞老师撰写前言的大型个人画册《墨庐墨迹――刘咏阁绘画作品集》由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还远销欧洲。2009年6月个人诗集《心远之觞》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刘咏阁参加的各类展览不胜枚举,获奖亦数不胜数。诸如:中日青少年书画交流展、海军画展、全军美展、首届山东省青年时装大赛、青岛市油画展、书法电视大奖赛、北京市美术展、第一届北京现代书法展、华北五省市美术展、中国艺术家南美风光绘画作品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展以及“长空杯”、“黄河杯”、“泰山杯”等书画、绘画展。

  2002年夏秋季,应法国欧洲时报社和比利时比中友协的邀请,赴欧洲十国举办了个人作品巡回展,并与西方艺术家多次进行现场技艺交流与研讨。

  近日,受国家汉办和教育部委托,刘咏阁作为经贸大学艺术团的指导老师前往希腊、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捷克、德国等欧洲六国巡回演出,所表演的“笔墨太极”引起极大反响。舞台上,刘咏阁先生与学生进行九式太极操表演,仅几分钟便在六尺整宣上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两匹奋进腾跃的汗血宝马。他用高超的笔墨技法融合了传统与现念的书画技艺,征服了高傲的欧洲观众。

  不仅如此,刘咏阁于日本、泰国、深圳、青岛,以及法国大使馆、委内瑞拉等大使馆举办过个人画展及联展。作品多次被当做重要的外事文化交流的礼品。其书法、油画、国画、摄影以及现代艺术作品被聂荣臻、李岚清、吴仪、赵南起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委内瑞拉总统、韩国总统、法国大使、波兰大使收藏。国画、油画、书法、现代水墨画等作品也广为政府机构、欧美驻华使馆、文化艺术公司以及国内外人士收藏。近年来,艺术作品在国内拍卖市场屡有佳绩,已经引起许多市场专业人士的关注。

  书画展前言篇3

  孟庆利中学时就开始学习书法,孟庆利眼前时常出现这样的画面:河北省交河县中学的黑板报前,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翘起脚跟,吃力地书写着天气预报。尽管那粉笔字体还脱不净幼稚,但整齐严谨,收放有度,尤其那一丝不苟的劲头,让匆匆走过身旁的班主任老师马志文深感欣慰。那已是40多年前的事了。马老师当时40有余,是河北省内名气不小的书法家,正是他的鼓励与引领,使少年孟庆利初窥书法艺术的殿堂,便为其光芒所吸引,沉醉其中,钟爱至今。

  孟庆利20岁时入伍从军,在军营里当过测绘员,侦察排长,师司令部参谋、教员、营长、作训处副处长……20年里13次受嘉奖,还荣立过三等功。1990年转业,先后任国家人事部人事司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办公厅办公室主任等职,现在人民画报社供职。岗位与身分变换了多次,但都改变不了他对书法的酷爱。每有闲暇,孟庆利总是沉湎于书法艺术,笔耕不辍。他博采众美,流连于汉魏摩崖、墓志、造像、碑刻及唐宋诸名家墨迹中,以碑学强其骨。以贴学养其气,打下了十分扎实的传统根基。

  如果说,当年马志文老师为少年孟庆利这株幼苗浇下第一瓢甘霖,那么后来有幸结识的中国现代工笔画大师俞致贞、刘力上伉俪二老,就成了佑护他最终成材的园丁。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孟庆利参与组织了一次有俞致贞、刘力上、白雪石、刘炳森、王成喜等书画名家参加的现代名人书画展。午餐时,俞致贞、刘力上对孟庆利精心起草并用隶书书写的书画展前言颇为赞许,当场表示愿意收孟庆利为徒。孟庆利没有辜负恩师的美意和厚望,在他的“戎墨斋”开始了更为辛勤的磨砺。他的隶书和篆刻在千锤百炼中渐渐走向成熟,尤其他的隶书,字势雄踞傲岸,点画深稳丰腴,结实挺拔沉着。自成一格。多年来,孟庆利的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荣获各类比赛的大奖,并被许多名人和单位收藏,其中包括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旅美著名教育家顾毓秀先生、航天英雄杨利伟先生等。

  孟庆利对榜书尤为偏爱,他说:“中国书法素有‘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之说。‘大则一字径丈’就是指现代的榜书。榜书笔力道劲,气度雄阔。两千余年,盛行不衰,遍存于殿楼梵宇之匾额、厅堂高斋之雅号、名山大川之摩崖、亭榭画栋之题铭,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令观赏者留连忘返。就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商场大厦,也离不开榜书,经常用榜书来书写巨型招牌,电脑技术固然可以将小字放大,但放大的字绝对不是榜书,经过电脑加工的字,就算放得再大。也总是缺少榜书固有的气度与魅力。”

  2004年春节前夕,由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主办的《北京内参》第一期开始正式采用了孟庆利题写的刊名。孟庆利说:“我的字能够为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固然是我本人的荣幸,但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对榜书艺术的喜爱。”

  正是对于榜书艺术的痴迷与热爱,使孟庆利早在1996年就和诸多同好一起,发起筹建了榜书艺术研究会,并于1997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榜书大展”,出版了《首届中国榜书大展精品集》,揭开了榜书艺术在国内首次集中展览、首次结集出版的历史性一页,受到了书画艺术界的好评及广大观众的热情关注。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孟先生,一手好字,能够以不同笔划的变化,在一卷文章中表现得出神入化。看他的字是一种享受。俗话说天道酬勤,他书写“天道酬勤”4字,简不显空白,繁不觉稠密。疏密有问,有条不紊。

  “贵在知足惟学不然。”这是孟庆利先生的座右铭。在他工整书写的卷轴上,有米寿翁刘力上老人亲题的点睛之笔:“笃学好问深思苦究庆利贤弟酷爱书法勤学不辍平日侍亲至孝忠于职守待人以诚而他与余交往则亲如家人所谓师生之情而似父子之情也。”“笃学好问深思苦究”,庆利先生则认为与其把它看作长辈的评价,不如视为恩师的策勉。而“贵在知足惟学不然”,则必然成为他今后处世治学的标尺。

  书画展前言篇4

  和王鸿玉先生相识已经有10多年了,在我的印象中,鸿玉先生和蔼可亲,学识渊博,情钟书法艺术,如今书艺飘香,硕果累累,世人关注。

  1941年出生于河南获嘉县的鸿玉先生,1966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历任河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机关党委书记、巡视员;现任河南省鸿儒书画院院长、河南省黄河书画院和河南省慈善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协会员、郑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艺术指导委员、客座教授等。

  鸿玉先生孩童随从村上两位教书先生学习汉隶和楷书,从此与书法结缘,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先生擅长篆书、隶书和行草书,尤以小篆为最。小篆是秦统一中国的通用书体,线条圆劲,粗细一致,结体长方,上密下疏,风格圆融遒丽,端庄严谨。汉代后,小篆风格有变,宋元明时,小篆少有创新;直到清中叶,篆书才有所复兴,出现一批大家,如邓石如等。鸿玉先生纵观篆书演变之长卷,苦苦探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创作实践中,他努力强化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感,大胆运用干湿、粗细、浓淡、疏密等对比手法,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再就是他把物理中的力学原理运用到创作中去。在不影响字形的前提下,他尽量伸长或缩短弧线,伸长或缩短篆字的伸脚,或将直线变曲,以产生大开大合、纵势张扬的强弓满放效果。通过多年努力,鸿玉先生的篆书既有传统美感,又具端庄严谨、圆融温润之特色,终成浑厚豪放、大气磅礴的“中原书风”:作品呈现出严谨而多变,周密中见疏落、凝聚中有流动、沉稳中不失空灵的独特风格。另外,鸿玉先生的隶书在汉隶中融入魏碑,风格古雅稳重;行草则用笔苍劲,线条流畅,韵味醇厚,法度严谨。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书法》主编李刚田评其书法表现出了中原文化特质:“在鸿玉的书法中,不管其真、草、隶、篆哪一体,其线条的质感及整个作品所表现出的审美特征,都是以雄健为美,以阳刚之美为其审美主调。他的书法体现着中原人的‘丹田之气’,而不是江南人的唇齿之音,其用笔及结构表现出的不是文人仕夫所崇尚的‘虚和遒丽’,而是邓石如式的‘铜墙铁壁’之美,若以阮元的南北书派论较之,鸿玉书法应属典型的北派作风,其书法美表现出中原书风的特质,大而言之,也就是表现着中原文化的特质。”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对其更是赞誉有加:“王鸿玉是位才气与激情、实力与学识并举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根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领悟,墨妙字精、章法流畅、气息雅静,营造了无声之音、无形之象、无言之诗的崇高境界。”欧阳先生又说“观王鸿玉先生的书法,继古而求新、崇尚自然、不拘于一朝一家之风格。其笔势:沉着而飘逸,劲健而婀娜。其墨法:色润取妍,韵味深长而具现代感”。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也曾叹道:“鸿玉同志博学、谦逊,多才多艺,藏书多读书多,涉猎广泛,但又很专一,多年来对篆书艺术的执着追求一直没有改变,他的篆书千字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二

  虽然和鸿玉先生一起搞过文化活动,也算很熟悉了,但到他家登门拜访还是第一次。在他宽阔的书房里,到处都是书。鸿玉先生说他的藏书达一万多册。的确,书房四壁都是书籍,书柜高达房顶,皆满满当当。就是桌上桌下、墙边地面,也都是书。在70卷线装《中国书法全集》面前,我久久沉思,仿佛看到在悠久的文化长河中,一个肩扛毛笔的行者,义无返顾地往前方走着,于黑白之间自由自在前行。他,就是当代书法大家王鸿玉先生。古稀之年但精神抖擞的鸿玉先生对我说,这些书籍中,书法系列类的书是他最好的老师。只要有时间,他就翻翻,复阅、临摹、研习,对提高书法作用很大;其他系列书籍,在帮助提高自身素养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鸿玉先生《我的书法学习之路》一文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艺术之路,无有止境,于此道上,我永远是个学生。”这自然是先生的谦逊,现出了先生好学高贵的人品。这使我想到了一种人文精神,也就是他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书法精神”。什么是书法精神?李刚田先生曾撰文道:“(书法精神)是对书法艺术美一往无前、无挂无碍的追求;是通过对书法美追求的过程,在精神家园中得到心灵的养憩;是远离功利、远离物欲之后的一种纯粹的、一尘不染的艺术创造活动;是思接千载、伫立洪荒之中的一种精神世界的独立特行。”

  鸿玉先生从童年到如今年过古稀,半个多世纪挥毫弄翰,他在楮墨之间的黑白世界中寻求精神的快慰。他无意在某个大展中入选获奖,猎取功名;也无意于通过书法获取物质利益,而是追求黑白世界中精神的“大自在”。这就是真正的书法精神,是近年来书法界日渐淡化而亟待唤回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为这种精神高唱赞歌。

  事实上,鸿玉先生的作品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曾获“第三届世界和平书画展”大奖(1998年,澳大利亚悉尼)、“第四届世界和平书画展”大奖(1999年,荷兰罗宁根)、“千禧和平书画展”大奖(2000年,美国旧金山)、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展“书法特别金奖”(1999年,香港)、第四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展“书法国际特别奖”(2000年,香港)、第四届“祖国颂”国际书画摄影大赛“书法特等奖”(2002年,西安)、“中国艺术星空”金奖(2003年,北京》、“艺术名家金杯奖”银奖(2003年,北京)、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2010年,北京)等。

  他出版的专著有《王鸿玉篆隶作品集》(王鸿玉篆书千字文》《二十一世纪中国实力派书画作品集?王鸿玉专辑》等。其作品及词条被收入《中国艺术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华人物辞海?当代大文化卷》、《中国历代书法家大辞典》等七十余种书籍,书法作品被一些碑林和名胜景点刻石,还被一些博物馆收藏。《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等多次做过专题介绍。

  三

  鸿玉先生常说:“一个人一生不能只为自己的衣食住行奋斗,还应为社会多做贡献。”2001年,鸿玉先生退休后,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004年任河南慈善书画院院长,在他带领和引导下,该院书画家积极进行书画创作,通过笔会、拍卖会等形式,筹集慈善资金,用以救助社会困难群体。到2012年,该院筹集善款达550万元,并已经分批救助了农村失学儿童、印度尼西亚海啸灾民、汶川地震灾民等。这种不为名不计利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爱心,不仅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也体现了他一贯奉行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年来,他一直在为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奔波着,同时分配出时间用在了书法艺术创作和理论探索上。近年来一些出版社为庆祝国家重大节日出版的书画作品专辑,争相邀约鸿玉先生的作品。如《辉煌六十载――书法五大家》(中国文联出版社),《聚焦中国书法大家》(团结出版社)、《中国书法十大名家》(中国画报出版社)、《兰亭雅韵》(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书画十大风云人物》(九州出版社)、《中国书法十大楷模》(中国文联出版社)、《新中国书画六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国书画一代大师?书法卷》(山东美术出版社)、《中国书画名家三十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聚焦中国艺术大师――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八位艺术大师和名作》(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艺坛功勋人物》(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书画传奇人物》(中国文联出版社)、《盛世中华五人书画典藏》(中国文联出版社)、《艺术之巅》(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当代大家典范》(四川美术出版社)、《中国现当代美术作品选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当代艺坛传奇人物》(中国华侨出版社)、《大家书画》(中国文史出版社)、《书坛三大家》(中国文史出版社)、《逸品大家――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新中国书画大家?书法卷》(中国华侨出版社)、《中国?艺术梦――欧阳中石 王鸿玉书法精品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等20多本书画作品集中都有他的作品,且与书画大师、大家靳尚谊、吴冠中、刘文西、孙其峰、黄永玉、刘大为、欧阳中石、沈鹏、李铎等排列在一起,实为一种罕见的出版现象,是难能可贵的被选择,更是中原书法家的骄傲!

  2014年,鸿玉先生被河南省文联评为优秀党员,被河南省委组织部和省老干部局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面对精致的荣誉证书,记者不由自主感慨:一个老书法家对艺术的追求,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难能可贵;对社会的无私关爱,日夜在心,更是难能可贵!

  书画展前言篇5

  关于写意油画的意象研究

  多数中国当代艺术品不配被收藏

  构建立体藏品体系的必要性

  傅雷对刘海粟艺术的批评

  林风眠与中国美术的历史经验

  对中国当代艺术未来趋向的浅见

  中国水墨画走旺受到海内外关注

  中国美术馆内网门户建设概述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内涵

  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线索

  于非闇作品分期分析与真伪鉴定

  西方新媒体艺术与西方当代电影

  河南淮阳泥泥狗传承人:许述章

  浅析当代水印版画转型的相关问题

  上海当代民营美术馆经营模式初探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事业略论

  对版画藏品普查工作中的问题之思考

  美术馆藏品普查中的藏品影像拍摄

  对当代表现西部题材的艺术家访谈

  日本吸收西方油画之历程及得失判断

  静山远韵——郎静山和他的摄影

  南通板鹞风筝及其传承人郭承毅

  中国当代艺术整体生态缺乏信用

  铁笔如椽:罗映球的版画艺术

  凤凰蓝印花布艺术传承人刘贡鑫

  浅谈中国佛教壁画中的歌舞形象

  蔚为大观——马琼艺术创作概述

  艺术投资的国际标准与中国趋势

  怀疑作为一种当代艺术的信仰

  于非闇作品分期分析与真伪鉴定

  风正大帆悬——读王云翔书法有感

  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系列展览综述

  浅谈博物馆藏品登记著录相关法律规定

  心灵的风景——范淼油画艺术展观感

  俄罗斯三座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博物馆

  西方美术博物馆如何在变化中寻求发展

  浅析彩塑作品《春江花月夜》的造型特色

  当代美术馆的美学核心价值和美育功能刍议

  中国美术馆新闻宣传中的网络新闻报道研究

  对于我国公共美术馆建设发展现状的思考

  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宫展览策划理念管窥

  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信息系统技术路线

  劲风朗怀真意寻境——李琦书画展前言

  扬鞭奋蹄——谈谈我的鞍马画新作展

  论美术馆“展厅管理者”的素养与管理

  芙蓉国里尽朝晖——我看湖南工笔画

  走不出的精神家园——应天齐的艺术轨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状况及思考

  书画展前言篇6

  总因毫端情无限,幅幅悦目又赏心。

  这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观看了孙希岳的山水画后有感而作的一首诗。记者最近在北京海淀区马甸冠城北小区采访了孙希岳后,深深感到他不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退休以后;不论是在待人接物时,或是在家庭教育中,所展现出的一幅幅工作生活画卷,皆是“幅幅悦目又赏心”。

  愿做挑战性强的工作

  孙希岳于1940年5月18日,出生于江西上饶市玉山县怀玉山下一个贫穷的村子里,勤劳善良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操持农事家务,支持他念书。他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7月从江西财经学院(现为江西财经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商业部工作。1972年,为了解决夫妻分居问题,他请求调回江西,在井冈山下的遂川县工作。1975年,他被调入省商业局,1981年任商业局研究室副主任,1983年任省物价局副局长,1985年当选为江西省副省长。1992年他被调入北京,先后担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2000年担任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他是高级经济师。2003年1月,他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还是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会长、北京老年书画联谊会副会长。

  孙希岳在省里时,主要负责财经方面的工作。江西物产和原材料丰富,但有的价格偏低。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推进改革,使物价调到较合理程度,既能适应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又能逐渐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他还及时组织完成粮棉油等产品的收购任务,保证了市场供应,促进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平稳安定。

  1992年,组织上调他到北京工作时,提供几个部门供他选择。他考虑到我国保险事业起步晚,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又非常重要,发展潜力很大,挑战性很强,便选择了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工作。刚到北京的时候,和全国许许多多的大型国有企业一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亏损严重。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采取措施,带领大家改变这种情况。他针对我国社会主义保险事业的特点和实际,集思广益,提出了“以人为本,效益为先,笃守信誉,稳健经营”的十六字方针。这一方针得到保险系统干部职工的拥护,大家一致奋力执行。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仅还清了以前的所有债务,而且连年赢利,实现了整体业务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为大型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积累了经验,成了扭亏为盈的典型。

  孙希岳说,当时提“以人为本”的人还不太多,我们提,就是要强调为人民服务,要依靠企业的人民群众,要依靠领导班子团结奋斗,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当时,不少企业不太讲效益,我们就特别强调效益为先,强调要按经济发展规律办事。

  人们常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孙希岳从事经济工作几十年,接触资金成千上亿,但他以方志敏同志为榜样,处处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从未因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生活中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受到同志们和组织上的好评。国家审计署在他2000年离任审计时书面评价他说:“消化了产寿险分业经营时承担的各种历史包袱”,“未发现孙希岳同志违反国家政策、个人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和个人经济问题。”他不仅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扭亏为盈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真正做到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我们需要方志敏精神”

  方志敏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他在赣东北创建了红十军,建立了纵横200里、拥有400万人口的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29日,由于敌众我寡和叛徒的出卖,他在怀玉山陇首高竹山不幸被俘。他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爱国主义的范文,鼓舞、激励着广大读者。孙希岳无限敬仰方志敏烈士的崇高品质,认为方志敏的精神世界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他一方面自己身体力行,一心一意学习方志敏;另一方面为宣传方志敏的事迹和精神不遗余力。 他为建立纪念方志敏烈士的“清贫”丰碑和“清贫”园付出了不少心血。在北京,他与玉山乡友一起倡议,并与雕塑家们一起商量,挑选优质花岗岩,请人在上面刻上了方志敏的《清贫》全文,筑成丰碑。2005年清明节前夕,方志敏烈士牺牲70周年时,他和夫人何新华从北京来到当年方志敏蒙难地----怀玉山,为树碑选址。随后不久,从北京运来的“清贫”丰碑便立在了风景优美、青松翠绿的怀玉山的“清贫”园内。丰碑边,傍立着方志敏烈士的半身花岗岩塑像。这里,还建有方志敏烈士事迹展览馆。“清贫”园成了江西省和全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许多多的党团员、青少年来这里举行党团队活动或参观瞻仰,缅怀先烈,决心把先烈的未竟事业进行到底。

  怀玉山青年程小波自动停职4年,耗资10万,进行“清贫万里行”活动。他沿着方志敏烈士当年进行革命斗争的活动路线,搜集大批烈士事迹,写出了《血染归途----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书稿。孙希岳非常赞赏程小波的行动,他不仅担任此书的总策划,并且亲自一丝不苟地修改、核对、审稿,严格把关,还积极帮助出版发行。他在此书的前言《一本用清贫精神写成的书》中说:“我是怀玉山人,十分崇敬方志敏,他是我心中的偶像。”“我带着激情读这本书,时而心潮起伏,时而泪湿眼眶。一方面是为方志敏的爱国、清贫、文才和真实的故事所感动;另一方面是为程小波的事迹所感动。”他还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了与方志敏、怀玉山有关的《流连难舍的胜景》、《太阳坑里情无限》、《高竹山洞避风雪》3幅国画,作为此书的附页献给读者,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之情和对故土、胜地----怀玉山的热爱之情。

  孙希岳认为,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反腐倡廉的今天,我们国家更需要大力宣扬和提倡方志敏精神。他积极热情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讲方志敏烈士的动人事迹。今年,他和夫人何新华便为中小学教师、县乡村干部、银行保险系统的干部等举行了8期学习班,孙希岳讲课,当过教师的何新华组织讨论。他们还到珠海等地向大学生、行政干部作报告。今年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时,他常到展出方志敏烈士事迹的实物和图片前,以观众的身份向参观者讲解。他在宣传讲解方志敏事迹时,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爱国、清贫、创造、文才、虎威。

  孙希岳常说,对手中有权的领导干部、手中管钱的经济干部来说,以方志敏同志为榜样,“为革命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那就不会犯大错误”。他时常向别人宣讲这句话,自己也是这样去做的。

  白纸对青山笔墨抒情怀

  孙希岳除任北京老年书画联谊会副会长外,还是中国公关协会艺术委员会高级顾问、香港画院一级画师、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画师。他的书画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北京空军文化部原副部长、诗人、作家、书画家江峻风写诗道:“尘俗雅趣在,情笃万山图;宦海清风树,丹青又一枝。”国家物价局办公室原主任杨连广作题为《读希岳画集不胜欣喜》的诗:“痴爱清溪醉依松,凝神草木寸情浓。云飞乱谷捋魂魄,雨洒青山笔墨中。”《中国金融家》杂志记者发表文章说:“孙希岳的画含蓄、内在、深邃、激人向上,画风也不拘一格。”“在他的笔下,红叶、翠柏、青山、绿水……生动而带着灵性,无一不是他心灵的迹化。他广采山川之灵气,博览江河之气魄,外师造化,丹青归自然。”第五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授予他“优秀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迄今,他已出版了3本画册:《孙希岳山水画集》(2001年5月,岭南出版社)、《笔墨青山----孙希岳写生画选集》(2002年11月,江西美术出版社)、《孙希岳山水写生画》(2006年1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他的许多作品在全国保险系统、金融系统和全国性的书画展览会上展出,在报刊上发表。在孙希岳家里,记者看到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胜利七十周年----共和国部长墨宝展》、《中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日本国会议员书画展》、《当代国画优秀作品提名展作品集》、《当代名家墨宝》、《永恒的足迹》等大型画册中,都有他的作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胜利七十周年----共和国部长墨宝展》中,有他的井冈山国画,画上面有他写的题为《天地有正气》的诗:“聚红创伟业,积翠润万年。壮士豪气在,丰碑树人间。”

  孙希岳从小便爱读书、画画。57岁时,他开始学习画国画。画画成为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他早上画,晚上画,节假日也画。出国访问,别人游玩购物时,他便画画。现在更是忘不了画画,随时带个小板凳,走到哪儿画到哪儿。何新华为《笔墨青山----孙希岳写生画选集》作的序中写道:希岳喜欢画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喜欢画名山大川,祖国山川锦绣多姿、美不胜收。他常说:“白纸对青山,笔墨抒情怀”;他喜欢画茂密森林,森林给人一种郁郁葱葱,翠涌千峰的感觉;他喜欢画参天的苍松翠柏,松柏精神令人敬佩;他喜欢画梅花,梅花香从苦寒来;他喜欢画竹子,竹子虚心气节高雅;他喜欢画牡丹,不求个人富贵,但求祖国繁荣;他喜欢画北京各家的金融大厦,因为他是金融系统的一名员工,曾为之呕心沥血。

  温暖幸福的家庭

  孙希岳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夫人何新华也是江西人,而且是他的同乡,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修院原常务副院长。她为孙希岳的三本画册作《序》,并受到读者赞扬。她是助夫助子的人,是丈夫的廉内助,替丈夫把好廉政关,而且非常孝敬公公和婆婆;又是善于教育孩子的良母,从小教育孩子要勤奋,靠自己。他们有两个儿子。儿子们自幼在家庭中受到良好教育,在学校品德优秀,学习成绩良好,都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走上社会后,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得很出色。

  夫妇两人对人热情诚恳。他们交的朋友中,有中高层干部,也有普通老百姓。虽然记者以前从未和他们接触过,但听说是受家乡《老友》委托来采访,非常高兴。他们不仅认真介绍情况,而且赠给我《笔墨青山----孙希岳写生画选集》、《孙希岳山水写生画集》,还真心诚意地留我用午餐,餐后又一直送我上车回家。孙希岳在给我的《画集》上题写道:“岳立心中千峰秀,胸有丘壑万年春。”他还为祝贺《老友》创刊15周年作画题词。

  孙希岳有几方体现自己对人、对书、对山情感的印章:“甘为孙”、“敬三希”、“仰五岳”。其含意是对人民,甘为孺子,不当“老爷”;对书画,敬重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对大山,最喜欢仰望五岳。

  书画展前言篇7

  关键词:古书画;文物;保护管理;收藏利用

  0 前言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众多民族文化遗产之中,书法名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历代艺术大师的名作,现在已经成了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但是,经过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之后,这些古代书画除了显得珍贵之外,还显得十分脆弱,需要精心保管才能够继续保存下去。因为对于古书画而言,其材料主要是宣纸、绫、绢、帛等,既怕潮湿,又忌干燥,而且时间长了很容易被虫侵蚀,与其他的文物相比,显得更为娇贵。如何通过控制环境对古代书画进行管理与保护,是当前文博工作者面对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就古书画文物的保护管理与收藏利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对进一步重视古书画文物的科学保养,合理利用馆藏书画开展陈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古书画文物收藏的特殊性

  由于古书画文物的主要材料是纸张、绢绫、颜料以及各种辅料,均属于有机材料,因此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物,其保管起来要比一些金质、陶制等文物要更加困难,因此,有关古书画文物的收藏具有强烈的特殊性。其中,自然环境的因素对古书画文物的保存影响较大,尤其是温度、湿度、光照、有害气体、尘埃等等,都会对古书画文物造成严重的损坏,直接影响古书画的保管寿命。因此,创造良好的环境是进行古书画文物保护管理和收藏利用的必要条件。只有相对稳定和适宜的保存环境,才能够延长古书画的保管寿命,降低其自然损害的程度,创造更好的利用价值。

  2 古书画文物的保管

  (1)古书画保存中的温度与湿度控制。在对古书画保存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当中,温度和湿度是一直在发挥作用的因素。首先,无论是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都容易引起纸纤维性质的改变。温度和湿度对古书画造成的最大损害就是纤维的膨胀与收缩,尤其是当温度和湿度不稳定,忽高忽低时,对纤维的破坏性极大。因此,需要对古书画文物进行密闭存放,如存放在密闭的收藏箱当中,并且在四周、上部和底部垫衬和覆盖多层宣纸。这些宣纸将书画包裹起来,能够达到吸湿和放湿的作用。当宣纸过潮时,可以选择天气晴朗时,将宣纸取出晾晒,干燥后再放入箱柜之中。这样的保存方法既简单又经济,并且能让古书画的保存环境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湿度和温度,从而延长了古书画的寿命。除此之外,保存古书画文物的房间也需要尽量保持温度和湿度的稳定,从而抑制霉菌以及害虫的生长繁殖。实验证明,温度和湿度对霉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有很大的关系。当温度低于10℃时,绝大多数的害虫都会停止发育和繁殖,当相对湿度低于65%时,霉菌就会失去生长繁殖的能力,因此一般要求保存古书画文物的房间将温度控制在10℃~18℃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为了防止古书画文物受潮,还可以利用一些干燥剂对其进行吸潮。最常用的干燥剂就是硅胶,其吸水能力可达0.4~0.5kg/kg,并且吸湿后的硅胶仍是固体状态,表面不融化,不潮湿,不会对古书画造成污染,并且没有腐蚀性,性能稳定,还可以长期使用。另外,一些现代防霉、防虫、防腐技术也逐渐渗入到古书画文物的保管之中,如现在博物馆里,古书画在入库之前都会利用环氧乙烷进行熏蒸,对杀灭虫菌有很理想的效果。

  (2)古书画展挂中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装裱后的书画在展示的过程中会历尽阴晴燥润,从而发生受潮舒张和干燥收缩的现象。但是,由于纸张、绢绫和糨糊的伸缩率不一致,因此反复伸缩的书画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凸凹不平。因此,在古书画文物展挂过程中控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例如,在环境比较潮湿的江南,没有采取措施对书画进行展挂,就会造成书画受潮绵软,甚至出现霉斑。

  (3)古书画文物保管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控制。有害气体是破坏古书画文物的另一重要因素。有害气体包括H2S、SO2、NO2等酸性气体和氧化性气体,其来源比较广泛,如来自城市内的汽车尾气、居民采暖、工业废气等等。另外,文物展示和储藏文物用的囊匣也会对产生一定量的有害气体,从而对古书画文物造成损害。因此,避免古书画文物遭受有害气体的损害,需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已经成为当今文物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许多学者对这些有害气体损害古书画文物的原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酸性气体被古书画文物吸收之后,能够生成具有腐蚀性的碳酸、硫酸、硝酸等无机酸,从而对纸张中的纤维素进行氧化和水解,生产水解纤维素和氧化纤维素,并且造成纤维素分子整体的聚合度降低,加速纸张的损坏,缩短古书画寿命。其次,一些氧化性的有害气体,会氧化纸张纤维素和丝蛋白,从而破坏其结构,降低它的机械强度。另外,有害气体中的Cl2还会造成颜料的变色和褪色,从而影响其观赏效果。因此,在古书画文物保存与展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净化环境中的有害气体,使用能够去酸的纸板制作文物储存囊匣,并且防腐活性炭吸附剂吸附有害气体,有必要时利用碱性物质进行熏蒸。另外,绿化和改善博物馆的周边环境,也是避免有害气体产生的重要措施。

  (4)古书画文物的修复与清洗。古书画文物在流传过程中不免要遭受到尘染烟熏、潮湿受霉、鼠咬虫蛀等。因此,要定期进行修复和清洗,使其能够重见明净、延年留存。如果修复或者清洗不当,就会对古书画文物造成重大损害。古书画文物的清洗技术,除了传统的水洗、植物去污等方法之外,目前还研制出专门的洗画机,另外,还有激光技术、微生物技术正在进行研发。对于古书画文物的修复一般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修旧如旧,也就是要让修复后的元素信息仍然被保留。其次就是不能改变古书画文物的原状,要能够将各个时期的信息进行保留和保护。再次是可逆性原则,选择可逆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另外,还要遵循可识别性原则,要让参观者能够轻易地区分自身修复部分和真实部分。最后,就是要遵循最少干预性原则,只做必要性的修复,尽量减少过多的人为干预。

  (5)古书画文物保管中的光照控制。光照因素是除了温度和湿度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古书画文物产生影响的光照因素除了太阳的光辐射之外,还有人工光源的照射,尤其是紫外光,对古书画文物的保存影响最大。光照会引起古书画文物的褪色、变色、形变、斑点等,还会造成材料的比重、溶解度、透光性等的改变,同时降低古书画文物的耐折度和强度。

  3 结束语

  古籍和字画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收藏它们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想做好书画的保管工作,不能够只靠过去的传统经验,而是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科学地进行管理,尽可能地降低对古书画文物藏品的损坏程度,从而有效地对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书画展前言篇8

  美术时空杂志社最近出版了一部书《世纪之约――中国画虎大师》,其前言是:“中国画坛善画虎的画家数不胜数,但在百年的中国画坛中,最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画家,画虎大师就三位:张善仔、汪更新、冯大中。”

  这里提到的汪更新先生,平素为人低调,不喜张扬,素来谦逊,潜心作画,美术圈内对其尊敬有加。他曾经是中国国画院、西藏书画院等多个书画院的副院长,是上海卓越的国画家,素有“虎鱼大家”的美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名誉理事。他的家就在上海闹中取静的沪西地区。

  鹤发童颜笑谈盛世好时光

  为了更多了解汪更新的绘画风韵与创作成就,虽与他素昧平生,却很想拜会一下。

  说来很为巧合,在去冬一次参观书画展上结识了收藏鉴赏家虞鸿宝先生,他是上海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的顾问,也是汪更新先生的艺术经纪人。

  这真是难得的机缘,于是,庚寅虎年立春之际,随虞先生到中山公园附近的一座老式公寓楼拜会了这位画虎大师。

  在楼口迎接的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慈眉善目,态度和蔼,精神矍铄。老人笑迎我们一行进入书房,行动敏捷,丝毫看不出老态。

  一问汪老高龄,他感慨地说:“我已86岁啦。我一生坎坷,庆幸能处当今盛世。我平素注意保养,身体还能保持健康,心胸乐观豁达。许多年挺过来了,只要生存一天,就会坚持作画一天。”

  汪老的书房兼作画室,迎面一排矗立的书柜,书桌旁悬着一幅刚绘成的虎画:宣纸上一只威威生风的白额虎,张牙舞爪跳跃腾扑,姿势灵动。

  老人谦虚地说:“2009年,我的一幅《声震山谷》有幸参加建国60周年全国书法美术大赛,荣获金奖。得奖作品集把我这幅画选为封面,于是,国内多家出版社把我的虎画选作年历,真的对我太过誉了。”

  说着,汪老特意把悬挂在壁上的几本年历取下,另将书桌边一卷卷扎着的年历打开。这些年历是刚出版的《经典名家汪更新画虎》、《当代最具实力的国画家精品选》,封面都是汪老所作的虎画。

  一旁的虞先生怀着对汪老敬重的心情说:“其实汪老画虎已有六七十年经验,不少早年出版的辞书典集都收有汪老画虎的条目。”

  汪老的书桌上有新近出版的大型书刊,其中一本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所编,由刘大为题名的《海内外中国书画艺术当代名家集》,封面选用了吴冠中、汪更新、陈秀雄、靳尚谊四位艺术大师的肖像。

  汪老谦逊地笑着说:“跟他们比起来,我差距很大。冠中、尚谊是我国杰出的书画家、教育家,陈秀雄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育博士、台湾不少大学的美术教授,把我忝列其中,实在有愧。”

  看了香港最近出版的《华人英才》,有篇《艺术大师汪更新》的文章,阐述汪老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名闻画坛,是个卓有成就的绘画艺术家。我们不禁深为感动地问他一生追求艺术的情形。

  意气风发感恩总理的勉励

  汪老很为激动地说:“说来话长,我只能长话短说。我1924年出生在安徽歙县新安江畔的一个书香门第。族祖汪启淑是清乾隆时的大学士,诗棋书画颇有造诣,他喜欢与当时名人写诗唱和,泼墨丹青。

  “我从小受家庭熏陶,少年时代受新安画派的影响,10多岁时就根据祖上留下的古画仿摹。也许是少年的偏爱与天性喜欢动物,看见一本旧画册上面有虎、豹、鹿等动物,特别是张牙舞爪的老虎,激发了我绘画的灵感。从此我画虎入迷,凡是有虎的年画,我就缠着长辈索要零用钱,积起来非要把画买来参考。有时临摹得还蛮像样儿,在家乡我擅长画虎的说法就传扬开来了。

  “除了画虎,我还观赏家里养在缸里的金鱼。那些鱼儿在水中遨游的姿态、动作,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一会儿在水草的细叶中穿梭,一下儿向上扑腾,一下儿沉潜水底,一会儿在水里旋转翻身。我非常有兴趣,拿来纸笔描摹下来。经年累月,日积月集,我的鱼儿写生画,竟也有厚厚几叠。乡邻友好知道我能画虎、鱼,都来向我索画。一般我都能满足索画者需要,抱着赠画可以多作画,多画画技越会高的心态而乐此不疲。”

  就这样,汪更新身怀绝技,19岁就辞别家乡来到上海滩谋生,想凭着自己的画技在上海的画坛拼一席之地。可惜没有机会闯进画界,经熟人介绍到了一家基层单位搞美术宣传工作,好在总算在上海站住脚跟,他的技艺派上了大用场。

  那是上海解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各方面人才,画家都聚集而来。汪更新工作之余,与不少海派画家交往甚密。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庆祝建国10周年,反映各个领域的成就,经领导批准决定拍摄上海画家的风采,汪更新、程十发、沈迈士等一起参与美术创作。影片在全国上映,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谈起当时情景,汪更新激动异常。他无限怀念地说:“难忘1966年春,那时‘文革’还未开始,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来沪视察,在上海展览馆看了当时上海承办的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新成果展。那时我被抽调到展出科工作,专事展会的美术设计。周总理看完展览,高兴地接见了展会的全体工作人员,勉励大家为人民多作贡献,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我站在一旁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人民总理的伟大形象,心头热血沸腾,晚上难以入眠,脑海中尽是总理接见大家的影像。我思考着自己如何发展工作,倾吐着心中的语言:‘敬爱的周总理,我会一辈子记住您老人家的话,为人民画出更多更美的作品。’可深为遗憾的是不久‘文革’风暴骤起,中国的传统绘画被批作‘黑画’,我无奈地放下画笔。不能绘画了,就拿起锄头弄弄花草为生。

  “‘文革’结束以后,我重新泼墨丹青,焕发了艺术的青春。退休之后,更在画室立志登攀,画了不少虎画、鱼画。有些画被国家选作国礼赠给外国元首。”

  199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观赏了汪更新新作《九如图》。那画面上是9条黑中渗红、青中带黑的鲤鱼,畅游于碧澄的水里,自由跃动于波涛之中。总理连声说好,竟然亲笔写信,倍加鼓励:“汪更新先生,您绘制的国画《九如图》,九条鱼儿在波涛中力争上游,象征我中国人民为祖国富强而奋斗不息。”从此,汪更新除了“虎王”的美称,又添“鱼王”的佳誉,有人夸他“虎鱼双料王”。

  画笔不老虎虎生威画到老

  改革开放30年来,画虎大师的画笔不老。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具有70年画虎经验的汪更新老人,终于摆脱事务,全身心地投入心爱的绘画事业。近20年来,他画的虎画、鱼画,以及鹰画数倍于以往的数十年。同时,画家深入地反思艺术生涯,总结出创作经验,对自己擅长的画虎绝技和画鱼心得,摸索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理念。

  这些年来,汪老数十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大展,许多作品荣获金奖和最高奖,中南海及国内百余家博物馆、艺术馆、书画院、纪念馆等都藏有他的作品。

  1992年,台湾故宫博物馆邀请汪老赴台举办“上海著名书画家、‘虎王’汪更新画展”。汪老考虑自己年岁偏大,出门远行困难而婉谢去台,但为弘扬我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示可带些画去交流。

  为此,除了带去多幅常规的虎画之外,他深思熟虑地想到:一定要画出突破常规、富有创意的新画,以展现一位老画家的风采。他决心从自己画过的许多常规虎画的基础上,画幅不同常规、具有特色的超大型《百虎图》,把百只老虎不同的姿态画进去。他特地收集了中外画家的虎图作比较,对照老虎的各种动静、形状,终于花费几周时间精心画出并装裱好《百虎图》带到台湾。

  开展之日,台北观众蜂拥而至,无不为这幅《百虎图》而动容。当时一位衣着入时的观众,找到画展举办方,愿出资100万港币收藏此画。汪老得知后考虑再三,认为这幅画应当留在大陆让更多的同胞欣赏,终于婉言谢绝了这位藏家。

  当时《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这个消息,国画大师关山月观赏了汪老的虎画和鱼画,以“画鱼鱼活,画虎虎威”8个字评点,给予汪老莫大的赞美和鼓励。

  如今,汪更新的画已经流传到70多个国家与地区,海内外报刊有1400多篇评论他作品的文章,包括美国《国际日报》、法国《欧洲时报》等报刊的推荐评介。值得关注的是,汪更新大师的年岁越来越大,但他对绘画的爱心却永远不褪。他坚毅地表示:“只要我举得起笔,绝不会搁下,会继续让我的虎画登上峰巅,让鱼翔笔底。”

  听过汪老的艺术历程,使我们越发敬重,最后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汪老,这些老虎为什么能画得栩栩似生,您有什么诀窍吗?”

  汪老笑容可掬地作了回答:“作为一个勤奋、认真的画家,绘画是没有任何捷径的。一个画家的作品能被观众喜爱,就要做到保持新鲜、勤奋研究、重在创意、观察事物、汲取真谛。我的虎画不喜欢重复表现一种姿态,幅幅有所不同,就在于我勤奋观察老虎的动态,对比、参照、创造,记录下老虎的160多种动作,如奔走跃跳、坐卧蹲伏、食眠嬉闹、听看静吼……心中记着不同的虎姿,画起虎来就无一不传神。另外我坚持一条创作理念:画虎追求真,更要追求美,这美就是画的老虎要威猛,不能露凶恶,要画老虎的神气,不能画暴戾,人们才会爱上我的虎画。”


标签:书画展览中国艺术绘画书法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