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刘三姐歌曲 [摘要]影片《刘三姐》是中国电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7-30 22:26:39 分类:答疑 浏览:66


  [摘 要] 影片《刘三姐》是中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因为它集音乐片和风光片的样式于一身,所以被称为我国第一部音乐风光片,曾被马来西亚评为世界十大影片之一。在影片中,由乔羽作词、雷振邦作曲的三十多首歌曲,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词曲珠联璧合,交映生辉,成为影片最重要的艺术表现点。本文结合影片,对片中歌曲所呈现出的艺术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电影《刘三姐》;民族性;时代性

  一、 电影《刘三姐》和乔羽、雷振邦

  影片《刘三姐》是建国初期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音乐山水风光片,故事取材于广西壮族著名歌手刘三姐的古老传说。该片由著名导演苏里指导,著名作曲家雷振邦谱曲,词坛巨匠乔羽编剧作词,黄婉秋主演,共同创作了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刘三姐是广西壮族地区流传已久的神话人物,相传她是唐代壮族的农家女,自幼音乐天赋极高,能够指物索歌,开口即成,且旋律优美动听。与她前来对歌的人络绎不绝,有时是一两天,有时是三五天,无不铩羽而归。她的才华遭到了流氓恶霸的嫉恨,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悄然逃脱,最后骑着鲤鱼飞天成仙。在本片中,刘三姐和哥哥刘二、老渔夫、阿牛、舟妹在河边过着亲如一家的生活,壮族姑娘们喜欢边采茶边唱山歌,但是地主恶霸莫怀仁为了霸占山上的茶叶,禁止百姓们上山采茶,刘三姐不但不听,反而扔倒了莫怀仁所立的“禁止采茶”的牌子。后来刘三姐提出,如果不让百姓们采茶,需要跟她对唱山歌,如果能赢过她,百姓们就不再上山采茶。莫怀仁请来了三个秀才,在船上和刘三姐对歌,结果一个个都在老百姓的奚落下落荒而逃。气急败坏的莫怀仁又使出毒计,将刘三姐抢到家中,威逼利诱,百般威胁。刘三姐则是坚贞不屈,后来在阿牛和百姓们的共同营救下,刘三姐成功逃脱,在新的地方继续教大家唱山歌,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当时的导演苏里,拍摄影片时无意中被开水烫伤,是在担架上完成影片创作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导演和词作家、曲作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百花奖中斩获了多个奖项,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佳作。

  担任该部影片歌词创作和编剧的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有词坛泰斗之称的乔羽先生。半个世纪以来,乔老为我们写下了无数经典,成为我们时展的最鲜活的见证。1959年,乔羽在广西整理彩调戏的素材,被刘三姐的故事深深吸引,在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采风之后,他力邀苏里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于是苏里三下广西,和乔羽一起观看景色,研读山歌,一个楼上写剧本,一个楼下写分镜头,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一部经典影片的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竟然同时完成。在整部影片中,乔羽整理并运用了38首歌曲,每一首都是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每一首都是机智幽默,隽永秀美,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

  担任该部影片作曲的是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先生,1955年他被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电影作曲。30多年间,他共完成了一百多首电影歌曲。雷振邦偏爱少数民族歌曲的创作,先后为白族、壮族、彝族、拉祜族、塔吉克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创作歌曲和音乐。他坚持深入生活,虚心地向民间艺术学习,形成了自己形象鲜明、情感优美,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色彩的音乐风格。在这部作品中,他广泛搜集了广西壮族民歌曲调,又根据影片需要,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创作出一首首与歌词,与人物身份、情感十分贴切的,富于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优美旋律,为影片中的音乐增添了光彩。1960年在第二届百花奖中,他为影片《刘三姐》的谱曲,荣获最佳音乐奖。

  二、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

  (一)富于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音乐旋律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的民族性。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汉族音乐的融合,使得两者都展示出了前所未有过的艺术魅力,给我们以全新的音乐感受。广西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人不论男女,从四五岁就开始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了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统,无论是日常劳动,还是婚丧嫁娶,都喜欢用歌唱来表达,甚至有时候连吵架都是以唱歌代替。所以广西地区素有“歌海”之称。在本片中,雷振邦先生创造性地将汉族的音乐元素,与广西各地民歌的曲调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与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十分贴切的、与广西地区优美的山色有机融合的优美旋律。例如《山顶有花山脚香》这首歌曲,这是一首C商调式的曲子,旋律流畅高亢,属于单声部山歌中的平调山歌,这也是在广西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歌曲形式,大多节奏舒缓,旋律柔和,富于歌唱气息。作者为了表现欢快和抒情两种风格在一首歌曲中的统一,特意采用了变拍子这种手法,即前半部分是四二拍,后半部分变成了四三拍,使得旋律的发展能出乎我们的意料,使得壮族歌曲更加富有新意。又如《什么结子高又高》这首歌曲,采用了对唱的形式。对唱是广西民歌中最常见,也是最有特色的演唱形式,带有浓厚的广西当地色彩,末尾加一句广西特有方言。歌手们各站半边,身后有着簇拥的乡亲,针锋相对,这边刚刚唱完,那边就接着予以有针对性的回应。在电影场景中,阿牛带领的男方和刘三姐带领的女方,在劳动休息时对歌,作者用轻松愉快的旋律,让他们唱出了生活中常见的怪现象,用你问我答的方式,展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歌曲的时代性上,(所谓时代性,就是音乐是时代的反映,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作为一首少数民族歌曲,还要注意少数民族色彩和全民族色彩之间的有机平衡,即在保持原有的少数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要显示出一种全民族化色彩或者全民族观众的认同感。雷振邦先生的作曲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影片中的音乐素材主要来自于关于刘三姐的彩调剧和流传于民间的山歌,雷振邦进行了深入的走访研究,在基本保留了原有曲调的前提下,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予以全新的演绎,让刘三姐家乡的观众听起来感到亲切和新鲜,让全国的观众听起来感到优美和富于地方民族色彩。例如《藤缠树》这首歌曲,这本是一首宜山山歌,四句歌词“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原歌只有两句旋律,后两句歌词和前两句歌词的旋律是一样的,在电影中,雷振邦就补齐了后面两句的旋律,广西地区的人民起先觉得别扭,但是听的次数多了,也渐渐地觉得好听了,后来这首歌曲传遍了全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二)歌词与旋律的完美融合

  广西地区的民歌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就是说什么都可以唱成歌,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特别是在对唱的时候,要求歌词具有形象性、针对性、合理性等特征,而且针对不同的题材,还要唱出不同的感受。而旋律也是和歌词密切相关的,不论是旋律、曲式还是节奏等,都需要和歌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将歌词的艺术性、生活性予以完全的表达。同样,歌词也因为旋律,使得本身的音乐性得到了延伸,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在影片中,乔羽和雷振邦用歌词和旋律描写了多个不同色彩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直被传唱到今天。

  1.爱情主题

  片中的爱情主题是围绕着阿牛和刘三姐展开的,当刘三姐和小妹在修补渔网的时候,唱起了《花针引线线穿针》“花针引线线穿针,男儿不知女儿心,鸟儿倒知鱼在水,鱼儿不知鸟在林”。乔羽巧妙地运用了几个物象,即针、线、鱼儿、鸟儿,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少女情窦初开,但又不敢直接表达,不禁埋怨起对方愚笨的害羞少女形象。在影片最后的《藤缠树》中“竹子当收你不收,荀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如果说之前还是带有羞涩的微怨,此时则是一次直观的表白了,希望自己和阿牛能够像藤和树一样,一生一世都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两人最后发出了结交定百年的誓言。在旋律上,两段歌曲采用的是一样的旋律,采用了四二拍的慢板,一方面用四二拍来营造一种欢快的气氛,一方面又用慢板营造出抒情的意境,歌词和旋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劳动主题

  在劳动中唱山歌是广西壮族人的传统,片中刘三姐和众多姑娘们在山中采茶时,就唱起了《采茶山歌》“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满山茶树亲手种,辛苦换的茶满园”。歌词质朴,朗朗上口,像是一幅画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蓝天白云下的茶园里,姑娘们三五成群地边唱歌边采茶叶,好一幅丰收的喜悦景象。旋律上采用了变拍子的手法,先是四二拍,后是四三拍,又是四二拍,像是配合采茶姑娘们的前后起伏的动作一样,用轻快的旋律把劳动者愉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生活的温馨。在《砍柴过岭又过坡》中“砍柴过岭又过坡,岭上山鸡尾拖拖。岭上山鸡尾摆摆,展翅飞过虎狼窝”。 “尾拖拖”“尾摆摆”这些叠字,是壮族山歌的特点之一,乔羽不但没有舍弃,反而又重新创作,使之合辙押韵,呈现出全新的艺术效果。还有在劳动休闲之余的男女对唱,那些猜谜歌词,充分显示出了劳动者的智慧,伴随着欢快的旋律,一种劳动的喜悦感油然而生。

  3.讽刺主题

  刘三姐唱出的是老百姓的心声,她用歌声表达了对于封建势力的蔑视和愤恨,激起了老百姓的共鸣。乔羽根据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为他们量身打造出一段段唱词,对影片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不种芝麻他吃油》中“不种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穷人血汉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用形象的歌词和铿锵有力的旋律,把封建阶级那种不劳而获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表现出老百姓对于他们的憎恶、愤恨和讽刺。在莫怀仁请来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的那场戏中,三个自以为是的秀才目中无人,狂傲至极,不但没有占到半点便宜,反而让刘三姐骂得毫无招架之力。舟妹甚至巧用对方的问题,把他们三个人比喻成狗,直到把莫怀仁气得掉下了河。在音乐方面,凡是正面人物的音乐,都是欢快明朗,旋律顺畅,而反面人物的音乐,却是暗淡压抑,节奏缓慢,与歌词相配合,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三、结 语

  影片《刘三姐》的拍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导演、作词、作曲三位大家中,也只有乔羽先生还健在,但是影片和影片中的歌曲却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它以人美、景美、歌美的“三美”魅力,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经典之作。在该片的歌曲中,乔羽先生在当地民歌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加工,创作出完整的歌词脚本,每一首都是朗朗上口,充满情趣。雷振邦先生大量汲取了壮族民歌的山歌曲调,融合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用现代作曲激发予以再度组合和美化,歌曲珠联璧合,加上黄婉秋动人的演唱,焕发出更加耀眼的艺术光泽。我们相信,不仅仅是已经走过的半个世纪,再过半个世纪,我们耳边仍然会响起这一首首动人的歌曲,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是永远都不会被遗忘的。

  [参考文献]

  [1] 杨宁宁.刘三姐形象演变探微[J].民族文学研究,1998(01).

  [2] 牛永勤.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J].中国教师,2005(11).

  [3] 章柏青,贾磊磊.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9.

  [4] 李二仕.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1).

  [作者简介] 胡佳昕(1977―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标签:旋律音乐影片歌曲歌词电影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