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方法 > 正文

谈迁 在《明史》的编撰过程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6 11:40:02 分类:方法 浏览:126


明朝时,朝廷对修史的工作并不重视,因此,官方修的史书数量较少。

洪武初年,朱元璋曾下诏组织官员修撰《元史》,但是,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而且修史人员不通蒙古文字,因此,仓促编就的《元史》错误百出。

官方修的史书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是,明朝私人修史之风却非常盛行,特别是明万历以后,《明实录》由私人传录,不少文人学者便依据历朝《实录》,兼采邸报,写出了不少记载当时历史事件的史学专著。

比如有王世贞的《四部稿》、何乔远的《名山藏》、郑晓的《吾学编》等。

到了明朝末年,尤其是明朝灭亡后,出现了不少的“故国遗民”,为了寄托亡国的悲愤之情而写下了不少国史和许多野史,这其中,深受后代学者赞誉的,就有谈迁编撰的《国榷》。

谈迁(1594-1658年),原名以训,明亡后改名迁,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谈迁的家境贫寒,但他操行廉洁,“虽游大人先生之门,不妄取一介。

”他作为一位儒生,中年以后依靠给他人当幕僚,办些文墨事务,赚取些微薄的月俸来度日。

谈迁嗜书如命,读了许多的书,人们称赞他“性喜博综,熟悉古今典要。

”谈迁特别留心明朝史事,“考证皇朝实录宝训,博稽诸家撰述”。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的母亲逝世,他守孝在家时,读了陈建所著的《通纪》,觉得其中错漏甚多。

以前他就觉察到前人所写的一些编年体史书都存在着“伪陋肤冗”的缺点,如今见陈建的《通纪》也不理想,28岁的他便立下决心要编写出一部详实可信的编年体明史。

于是,谈迁便开始搜集资料,按年月次序整理辑录,开始创作。

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壮志,谈迁刻苦攻读。

由于家贫无力购置藏书,他便向友人借阅,多方摘抄,寻访古迹轶闻,随手记录,经过长年累月的辛勤辑录,先后经过六次的修改订正,历时二十余年,终于完成这部400万字的编年体明史初稿。

谈迁把这部明史取名为《国榷》。

古人有“水上横木曰榷[què]”之说,谈迁把自己编写的明朝国史取名为《国榷》,其寓意在于说明自己征引史实,编写历史,要做到“句榷而衡之”,力求公正,严谨可信,而不是信口雌黄,随意编造。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这部还没来得及刊印的巨著,竟然失窃了!

清顺治四年(1647年)的某一天,小偷光临谈迁的家,这个贼看到谈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认为锁在箱子里的《国榷》初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箱子搬走了。

从此,这些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此时的谈迁,已经是年过五旬的老人了,这一个打击令他寝食难安,常常流泪不止,很多人以为他会被一击不起。

但是,谈迁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经过短暂的颓废后,又发奋从头写起。

他又向四方友人借阅《明实录》抄本,参考名人诸家著作约一百多种,重新进行撰写。

期间,谈迁为了写好缺乏《明实录》依据的崇祯朝史事,他接受了弘文院编修朱之锡的聘请,担任记室,随同到北京任职,借此机会在京城广泛搜集史料,采访熟悉明朝轶闻故事的前朝遗老、宦官、公候门客,借阅崇祯朝的邸报。

经过几年的努力,谈迁终于完成了新版本的撰写,而且内容比旧稿更加充实可信。

这时的谈迁已经年过花甲,当夙愿得以实现,谈迁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以表情怀:

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

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

《国榷》是一部明朝的编年体史书,经后人整理共分为108卷,约五百多万字。

该书前四卷对明朝各种政治制度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

其余104卷按有明一代历朝的时间顺序,依次记载了重大的历史事实,其中以万历朝以后的记载更为详细。

《国榷》在史事的记载方面十分慎重,对材料的取舍选择严谨。

谈迁通过考核,修订了《明实录》的失实、歪曲之处,补充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明末崇祯及南明弘光两朝的史事。

《国榷》取材的内容除了历朝《实录》、《宝训》之外,还吸取了明朝一百多种的著述,“苟有足述,靡不兼收,勒为一编。

由于《国榷》成书较晚,又未公开刊行,没有受到清朝四库馆臣的删改篡写,因此,《国榷》所保留的丰富的史料,成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比如,满族贵族为了证明清朝的祖先并未臣属于明朝,就把建州(今辽东地区,明永乐元年设置)地区说成从来不受明朝政府的统辖,在《明史》的编撰过程中,有意篡改、歪曲或隐瞒有关满族祖先的早期史实。

此外,清人又利用修《四库全书》之机,把明人关于建州历史的记载,加以焚毁、删改,致使后来的学者在研究女真社会历史或有关建州卫的建置沿革时,缺乏充分的史实依据。

而《国榷》一书的编写,对建州女真的事实不加隐晦,提供了许多有关的历史记载 ,便于进行学术研究。

即使是明代历朝所修的《实录》,如明太祖朱元璋晚年诛杀功臣、“靖难之役”建文帝被夺位的历史事实,语焉不详,多加避讳。

谈迁本着历史学家的实录精神,在《国榷》中做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记录,纠正了《明实录》的不实,或补充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明实录》抹杀了建文朝四年的历史内容,不予明白记载,《国榷》则如实地记载了建文元年至四年的史实,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并且维护建文帝的臣子方孝孺与明成祖朱棣抗争而被害的经过。

明朝覆灭,谈迁亲历时代的巨变,他以“江左遗民”民的身份,作出《国榷》这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明朝史籍,表达了他在亡国之后,蕴藏于内心的爱国情怀。

本文参考自:《明朝史话》


标签:历史记载经过史料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