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歌词赏析 我就可以飞回家了)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8 19:47:51 分类:网络 浏览:50


  歌词赏析篇1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千多年前,诗佛王维咏出了这样的相思。在那个政治动荡,风云变换的时代,唯有诗人坚守着这样的纯粹。“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年后的今天,一位叫林夕的词人亦借用红豆,抒发了最绵长的哀愁。

  在当代的词坛中,林夕可谓是雅俗兼容的作者。他的词既可以高雅如唐诗宋词一般,也可以平淡如潺潺溪流一样。不过,脍炙人口才是他最大的特色。《红豆》就是一首唯美又通俗易懂的词。

  全词大体上分为两大段落,这两大段落曲调相同,结构和副歌的词相同,只是前面舒缓的段落不同。这种结构安排简洁不复杂,听起来也觉舒畅,充分体现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的特色。而每一段词又分为三个部分,情绪舒缓的两部分和一部分高潮,前两部分结构一致,读来较为工整,为高潮情绪起到充分的铺垫作用。这种形势不仅符合当代人的简约速食主义追求,更和全篇纯粹而简单的情感贴近,是情感在歌词形式上的体现。

  说它脍炙人口,还有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各句句尾的押韵。不论古词抑或是当代歌词,押韵往往能增强人的记忆效果,使词流传更广。这首词押在“ou”这个韵母上,如“还没好好的感受”“雪花绽放的气候”“我们一起颤抖”等。

  意境和画面是紧密联系的,这首《红豆》之所以有意境,主要是源于它极强的画面感。

  “还没好好的感受,雪花绽放的气候”一读到此句,令人立刻联想到冬季雪花飘落的情节,它是那样雪白而通透,亦如最初体尝的爱情。“还没跟你牵着手,走过荒芜的沙丘”试想,在漫天黄沙中,一对情人从开始走向永恒,留下一串串脚印,不管风沙多大,二人始终并肩前行,那脚印就是他们爱情的痕迹。

  一个是冬日飘雪,一个是黄沙漫天,两幅画面色彩形成对比,一白一黄,假设拍出来画面会很好看。无论冬季还是沙漠,自然条件都很恶劣,但这里正想表达对情感的坚韧和恋人的坚守的希冀。

  高潮部分的“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也充分提炼了前面看到的“风景”,此时再多的风景,都会化作细水长流的永恒。这里的细水长流,是很素雅干净的画面,与之前色彩艳丽丰富的雪景,沙漠,又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画面的唯美外,林夕最善用的还是细腻的抒情。“还没为你把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还没好好的感受,醒着亲吻的温柔”这种生活中很细微的情节,最不起眼的小动作,都是林夕笔下最能传情达意的东西。

  歌词赏析篇2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身边的文化,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2)弘扬民族文化。

  2.知识和能力:欣赏歌词能力的培养。

  3.过程与方法:体验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歌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问题讨论法

  五、学法指导:抓关键字句运用联想、想象品味意境

  六、教学时数:二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周杰伦吗?喜欢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让经典成为流行,让流行成为经典的,由周杰伦演唱,台湾著名词作者方文山作词的《东风破》。让我们运用语文的知识来欣赏身边的流行文化,更深地感受身边的生活。同时也为第一单元的诗歌学习做好铺垫。

  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活得非常接近大自然天性,高兴了就唱,不高兴也唱。中国最早的诗歌不是四平八稳写在纸上的,而是唱出来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般地跌宕起伏,珠玉落银盘似地清脆响亮。

  (二)第一环节――“读”(语速、节奏、轻重音)

  ①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歌词内容。(落寞的游子回到惜别多年的故乡,良久伫立在墙面班驳的老屋前,头脑里儿时美好的往事历历在目。)

  ②感觉这首歌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调子是(惆怅、悔恨、伤心、落寞、孤寂、怀念交融的复杂而朦胧的味道。)概括得很好,本诗总体上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

  ③带着这种感情基调朗诵、歌唱这首歌词。(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伤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注意节奏、轻重音)

  (三)第二环节――“品”(意象、语言、意境)

  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一般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品诗的钥匙。意象,简而言之,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在请同学们于下列歌词词中出现的一个意象(烛火、圆月、酒、琵琶、枫叶、古道),挑一个歌词中你最喜欢的,说说为什么喜欢?

  1.“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轮圆月往往会勾起人们无尽的思念之情。南朝民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的都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天上月圆人难再圆,却要时时担起那份千古不化的感伤,无语话凄凉!这年年依旧的冰冷月光,哀婉依旧,千回百转,这千年不变的月光从古时照到了今夜,凄清长夜,映照着孤寒清瘦的背影,摇曳的身影是一种刺骨的寂寞。

  2.“烛火”――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无生命的烛火写得非常富有人情味,看到我的痛苦、烦恼,心里很疼而不忍心过严责备我,来反衬出游子的彻夜难眠,表达了游子因思念而痛苦的心情。

  “烛火”的红,反衬游子倍受思念的煎熬。我仿佛看到游子彻夜难眠,对着微弱的烛火回忆往昔,一幕幕,一桩桩,清醒到天明。

  3.“酒”――代表了落寞、忧愁、伤心、思念、忧郁的情感。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形象地描绘一个倍受思念的困扰而容颜黯淡、面容憔悴、神情清瘦的游子的痛苦心情。

  4.“古道”――历来为人们送别亲人、友人的必经之地,因此,它成了人们抒写离愁常用的意象。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写的都是离情别绪。

  回忆起古道上“温婉的小手”,如今却只留下古典的歌声,表达游子的甜蜜、失落、伤感的情怀。我仿佛看到漫漫荒烟,丛丛蔓草记录着心情的文字。让人回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

  5.“琵琶”――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多是诉说怨恨和相思,如杜甫“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晏几道“琵琶弦上说相思”;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琴声幽幽,倾诉着你的痛苦,我的忧伤。仿佛是有情的东风,蹉跎了岁月,一如从墙上落下的块块印记,而这一切都记录在“琴声幽幽”里。千万年前,是谁镌一把古琴琵琶,哀怨的弹奏一曲《东风破》,落了一地细碎如珠的乐符,留下绵绵无绝期的幽怨凄婉。那琵琶声里的哀伤是谁在哭泣?

  6.“枫叶”――曾有词人这么来解释“愁”字,那就是――“离人心上秋”,秋天原本是丰收的季节,但在离人眼里,却象征着萧瑟、肃杀、万物凋敝的死寂,如《东风破》歌词中的“枫叶”,在旁人眼里,火红的枫叶给秋点染了生机,而在离人心中火红的枫叶只能更令人觉得寒意逼人。《西厢记》长亭送别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也使用了“枫叶”这一意象并着重从色彩角度来突出感情,用一个“染”字突出枫叶红的原因(那分明是莺莺用带血的泪染红的),这样写,进一步沟通了景与情的关系,一种哀婉、凄苦神伤之情跃然纸上。

  小结:以上意象诗歌表达得很美丽,同学们分析的也很感人,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有文学潜力嘛!

  我们也由此可知成功的意象描写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诗歌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形象描写表现出怎样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情感与客观景物之间的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就是诗歌的意境。孤寂凄清,沉郁忧愁。

  下面我们将印象加深一层,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最后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

  1.漆黑的夜晚,我伫立在窗口,看着一轮明月独自挂在天际边,没有星星的陪伴,再圆的月亮只会更寂寞。它象一面冰冷的镜子,将逼人的寒光打在我单薄的身上,好冷好痛。这种孤单寂寞凄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枫叶似火,如翩翩的蝴蝶,它们纷飞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交织成了一张美丽而痛苦的网,我被困其中,拼命挣扎解脱,越来越紧,我无法呼吸。

  3.琴声在耳边悠悠回响,凌绝凄绝,如泣如诉,一声声音律拨动着他忧伤哀怨的心弦。

  品味诗歌,还应品味语言。在文学文体中,诗的语言最为凝练,是一切文学语言中最具艺术魅力的语言。诗人们总是在语言上精细琢磨挑选,以期生动形象地抒情状物,巧妙地表达旨意。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

  讨论:你认为哪句最巧妙,为什么?

  方法:抓关键句――关键字词/修辞/词语搭配/句式

  思路:哪句――关键字词(动词、形容词、表示色彩的词、叠词)/修辞/词语搭配/句式――表达效果(字义/句义+所传达出的情感)

  1.“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最特别的那个字是“瘦”,它特别在与“思念”搭配在一起。说到“瘦”字,让我联想到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思念会让人消瘦,反复的咀嚼思念也会令思念的内容淡薄而消瘦。

  形象地描绘一个倍受思念的困扰而容颜黯淡、面容憔悴、神情清瘦的游子的痛苦心情。

  2.“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最形象的那个字是“偷”,它形象在将一去不复返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具体化了。说到这个“偷”字,让我联想到朱自清《匆匆》里的一句话――“是谁偷了它吧”,说的也是时光的流逝。时光易逝,岁月难再,让人怅然若失。

  而“偷”的本义是什么,“偷”将时间具体化了,这有什么好的表达效果呢?,

  “偷”字里头有一种不知不觉的含义,可以形象表达时间流逝的特点。

  “偷”东西的人往往非常迫切想得到那件东西,所以用来说时间,可以深刻表现挽回流逝光阴的渴望。

  3.“花开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机会难得,却与之失之交臂的痛苦、悔恨的心情。

  是的,人们说,人生短暂如朝露,在阳光洒散之际转瞬而逝;永恒如太阳,日复一日地东升西落。万物生灵的全过程,对于拥有无穷力量的造物主而言,只是宇宙的一瞬间罢了。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并努力使它变慢乃至停滞――可谁又能做得到呢?曾经当流星划过星空,我们错过了许愿;当海浪拍打岩石,我们错过了祈祷;当你讲述故事,我们错过了聆听……同学们当机会来临,请不要错过。

  4.“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无生命的烛火写得非常富有人情味,看到我的痛苦、烦恼心里很疼而不忍心过严责备我,来反衬出游子的彻夜难眠,表达了游子因思念而痛苦的心情。

  5.“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点拨:诗词讲究押韵、声调、节奏等音乐性,再加上诗境的创造的需要,这种种因素使诗词造语时经常出现词语搭配反常的常见现象。

  词人巧妙的将“离愁”来替代“灯”与“一盏”搭配,一是为了“愁”和“口”押韵,短句长句结合,二也更好地强化了孤单、寂寞、惆怅的意境。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它巧妙在不用“酒”来搭配“一壶”,一是为了“泊”和“喉”押韵,短句长句结合,却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了游子漂泊异地的孤寂。孤枕独酒难入喉,饮不下的是那浪迹天涯的无边哀愁。

  小结:很好,同学们的回答能捕捉住动词“偷”和形容词“瘦”来赏析;能关注修辞、词语搭配、句式来赏析,并能形成独特的见解,富有创造性。记得,著名诗人、哲学家周国平在《度一个创造的人生》中说道:决定一种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关键在于有无灵魂的真正参与。如果你真正陶醉于一片风景,一首诗,一段乐曲的美,如果你对某个问题形成了你独特的见解,那么你就是在创造。同学们的赏析也是一个创造活动。

  讨论二:你认为哪句最富画面感,为什么?

  点拨:这里所说的画面感,并非用绘画、雕塑手段,而是借助语言这一媒介。歌词的创作要给读者以形象、生动的可感的立体感觉,能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感觉器官,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的可感性。

  歌词语言的可感性具体表现为:

  有色彩(注意:非颜色的字,而事物本身有色彩,能使读者产生颜色的感觉);

  有音乐性(叠字/押韵)等方面。

  色彩: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调动语言的色彩感来创造意向。加强诗境的创造。另外,张继《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虽没有用表色彩的词,但因为“月”“霜”“枫”“火”等非颜色的字能让读者产生颜色的感觉,也就有了色彩,大量诗作运用无色之色来写意向,使读者的视觉有色彩感。

  叠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一个重复一个的音响,鲜明地暗示出一种单调和枯燥,而这种单调枯燥的音乐性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感到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1.最富画面感的那一句是“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侯”。

  从色彩、视觉―――墙壁的斑白、灰暗,表现岁月的流逝,表达游子内心的落寞、惆怅。令人仿佛看到落寞的游子回到惜别多年的故乡,良久伫立在墙面班驳的老屋前,头脑里儿时美好的往事历历在目。

  2.最富画面感的那一句是“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从色彩――“枫叶”,在旁人眼里,火红的枫叶给秋点染了生机,而在离人心中火红的枫叶只能更令人觉得寒意逼人。“逝者如斯夫”,每年枫叶变色的时候,又经历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所以“枫叶将故事染色”了。仿佛感受到了在那萧瑟的秋天,如火的枫叶并没给漂泊的游子带来温馨,却如冷冷的爝焰,让人不寒而栗。

  3.最富画面感的那一句是“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从色彩――“烛火”的红,反衬游子倍受思念的煎熬。我仿佛看到游子彻夜难眠,对着微弱的烛火回忆往昔,一幕幕,一桩桩,清醒到天明。

  ……

  小结:字句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拾撷品味了一番,原来没读懂的同学有没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大彻大悟呀,看来只有用心咀嚼才能品尝出味道。无论是字、句还是语言的画面感都是一种惆怅、悔恨、伤心、落寞、孤寂、怀念交融的复杂而朦胧的味道。

  (四)三个环节――“悟”(意蕴)

  大家能不能开动自己睿智的头脑,用敏感的心去想象凄美言语背后的故事。(60字左右),或许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

  1.想象是一位男子因一个不可抗拒的原因离开了他的家乡,离开了他依依不舍的儿时伙伴。在外的日子苦难孤独,他想念着故乡的一切,尤其是他的伙伴。若干年后,返回故土,一切都不复重来而百感交集。

  2.想象是一位男子迫于无奈离开了故乡离开了青梅竹马的女孩,异地漂泊的日子令他饱受相思之苦,好不容易返乡时,看见日夜思念的故乡,却不见心爱女孩的身影,或许她已出嫁了吧。

  感悟:是的,人们说,人生短暂如朝露,在阳光洒散之际转瞬而逝;永恒如太阳,日复一日地东升西落。万物生灵的全过程,对于拥有无穷力量的造物主而言,只是宇宙的一瞬间罢了。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并努力使它变慢乃至停滞――可谁又能做得到呢?曾经当流星划过星空,我们错过了许愿;当海浪拍打岩石,我们错过了祈祷;当你讲述故事,我们错过了聆听……同学们,当机会来临,请不要错过。

  补疑: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作者方文山有深厚的古诗词底蕴。“东风破”原是古琵琶曲,词作者藉由白居易古诗词《琵琶行》、《长恨歌》中的意境入歌的想法,让古诗词令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打破现今新诗与歌词分家的模式。在方文山的特别经营下,歌词古今交替,更有时空交错的感觉,《东风破》就是代表这首歌曲的新名词。

  一个民族的传统并非某些不变的无生命的典籍,而是始终处在生成之中的活的有机体,当然,传统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一代人对人类永恒精神价值的不息追求,凡是不拥有传统的人,同时也就不拥有创新的凭借和可能。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古诗文的阅读应显示这方面的眼光和觉悟,为今后的创新夯实基础。

  (五)总结

  语文课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同生们能够运用课上的知识,来扩展自己欣赏的范围,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来不能理解的艺术样式,更好地欣赏身边的文化,更深地感受身边的生活。其实,无论一个人,还是一种艺术的存在,文化积累构成了其血肉,精神内涵构成了其灵魂。这也是周杰伦、方文山成功的所在。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词赏析。首先通过“读”“品”“悟”三个环节,深入体悟。尤其是如何品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如何赏析。(1)我们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意境。接着赏析了语言,我们对歌词语言进行赏析。――抓动词、形容词;表示色彩的词;修辞。(2)分析歌词语言的可感性――色彩/立体感(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性(叠词、押韵)(3)分析歌词语言结构的变形特征――词语搭配的反常;其次,我们对歌词的融情于景的创作手法进行赏析。

  歌词赏析篇3

  【关键词】声乐作品 乌苏里船歌 赏析 歌词 曲谱 演唱

  声乐作品赏析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声乐作品创作、声乐作品表演共同构成整个声乐艺术的三大要素。

  然而,声乐作品赏析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以声乐作品《乌苏里船歌》赏析为例,以“解剖麻雀”与“解读样板”的方式,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具体的赏析。并力求通过这一实例的赏析,为整个声乐作品赏析,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具体而言,《乌苏里船歌》的赏析,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来进行。

  一、歌词艺术赏析

  歌词是声乐作品文本创作的基础,它与曲谱各占整个声乐作品文本创作的半壁江山。所以声乐作品赏析,也必须以歌词赏析为基础与前提。歌词赏析又包括题材、主题、形象、情感、事件、体裁、结构、语言、风格等内涵。

  《乌苏里船歌》是中国赫哲族风格的民歌;民族性是歌词的首要审美特征。而民族性又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亮点与支点。因为民族性乃是民族文化与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所以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赫尔岑指出:“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

  《乌苏里船歌》的词作者郭颂、胡小石二位先生,以我国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渔猎生活为题材,反映出解放以后赫哲族人民“金色的光照船帆”、“船儿满江鱼满舱”、“白桦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的欢乐幸福的新生活、新面大抵。赫哲族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边,以捕鱼和狩猎为生,故素有“鱼皮部”、“使犬部”之称。而渔歌和船歌,又是赫哲族民歌中的主要艺术形式。因此,这首歌曲的歌词创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地道的赫哲族的新民歌,其民族化的高度,已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二、曲谱艺术形式

  曲谱密切为歌词服务,反转过来又对歌词的表现起着重要的艺术作用。只有曲谱与歌词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够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乌苏里船歌》的曲谱创作,堪称精妙。它充分吸收了赫哲族民歌的音乐精华,并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旋律上,它以赫哲族民歌曲调的核心风格――“波浪型”旋律线条为主。在此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音乐因素。而“波浪型”旋律线条又正是赫哲族人民江中捕鱼生活的艺术提炼与凝聚。

  在节奏上,它又以赫哲族传统民歌中的“划动型”特点为主。这种“划动型”节奏,又正好是赫哲族人民在江中划船时双手前推与回摆双桨的划船动作的节奏特点。

  在音乐特色上,它又运用了赫哲族传统民歌《等阿哥》、《婚歌》等特点。

  由此可见,《乌苏里船歌》的曲谱创作,也凸显了赫哲族的民族性特点,因而也取得了成功。

  三、演唱艺术欣赏

  演唱是声乐作品的中心,没有演唱,声乐就只是纸上的文本作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声乐艺术。

  《乌苏里船歌》的首唱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歌歌唱家郭颂先生。他在这首歌中的演唱艺术,完美地表现了文本的意蕴与内容,并显示出他独有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魅力。

  歌词赏析篇4

  一、听歌曲歌词写赏析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写文章赏析的兴趣不如写歌词赏析,投其所好,在赏析写作中经常让他们做歌词赏析的训练。既培养了写作赏析能力又提高了审美情趣,何乐而不为呢?

  ⑴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将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播放给学生听,在分组讨论歌词意境时,课堂效果反响强烈。可能是音乐的魅力,让孩子们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去感悟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课文内容提到了《骊歌》,准备课件的时候,我上网下载了这首歌。词作者李叔同是中国研究西洋绘画和音乐的第一人,难怪词写的如此意境悠远,曲更是和词相得益彰。学生赏析文章中不乏优秀之作:歌词中有一句“一杯浊洒尽余欢”,出自明代状元杨慎的一首名词之中“一壶浊酒喜相逢”。看到此处,我不禁大喜,孩子们颇有探究精神啊!

  二、将毕业赠言运用于写作

  校园生活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借助互赠临别赠言的形式,让学生以真挚的话语,送上衷心的祝福,这是一份友谊,一份智慧,也是一份精神财富。这份财富的聚集,让学生自发地运用了毕业赠言。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

  引导学生写积极健康的临别赠言,用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回顾学校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赠言的形式要求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特点写。给学生题写赠言是老师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如果上好了,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赠言要张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要给对方以鼓励、鞭策或赞美,让赠言成为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奋进剂”。

  三、将电视节目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教学中创建了“运用优秀影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重点回放,突破重难点――拓展延抻,实践创新”的全新阅读教学模式。课前导看,课中点拨,课后讨论与活动,拓展了语文课教学模式。利用影视练听说,如:让学生看电视新闻,练说普通话;看著名栏目;利用影视练写作,如:看影视,写观后感;看MTV,写欣赏文章。

  ⑴给学生观看“百家讲坛”――《苏轼》,学生感慨苏轼的身世,道出“我领悟到只有苏轼才能写出‘大江东去’了”。

  歌词赏析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英文歌曲赏析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人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去进行了解和钻研,并最终达成既定目标。英文歌曲或旋律优美或节奏明快,歌词富有韵律感,再配上美不胜收的MV画面。一首歌曲欣赏下来,往往令人感觉赏心悦目。因此可以说英文歌曲赏析不仅是听觉也是视觉的一场盛宴。所以,可以利用英文歌曲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可以学习到相关的英语知识。那么,如何通过英文歌曲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呢?

  一,可以通过英文歌曲赏析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例1:Maroon 5 演唱的备受大家欢迎的“Sugar”中有这样一句歌词。I’m broken down.(我崩溃了。)“Break down” 在这里的含义是“崩溃”的意思。例如:He broke down and wept when he heard the sad news.(他听到这个令人伤心的消息崩溃了,哭了起来。)

  例2:I need little love and little sympathy.(我需要一点爱和一点同情。)“sympathy” 的意思是“同情”。We expressed our sympathy for her loss.(对她的损失我们表示同情。)

  例3:West life演唱的“Beautiful in White”中,This day I will cherish.(这一天我将永远珍惜)。这里面的“cherish” 是 “珍惜”的意思。I will cherish what I have had.(我将珍惜我所已经拥有的。)

  例4:So as long as I live I love you.(只要我活着,我就会爱你。)这里面的as long as 即“只要”的意思,如:As long as I have time,I will visit my parents.(只要我有时间,我就会看我的父母)。

  二,英文歌曲赏析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并掌握精准的语法知识。

  例如Boyzone,Westlife 演唱的“No Matter What”中,反复出现的歌词是“No Matter What”。

  例1:No matter what they tell us,No matter what they do”(无论他们告诉我们什么,无论他们做什么),这里面的No matter what 是“无论什么;不管什么”的意思,“No matter” 是“无论,不管”的意思,后面接疑问词可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例2:No matter what they teach,what we believe is true.(无论他们教我们什么,我们都相信是真的)。这里面的what 引导的从句被称为“所”字结构,意思是“what” 在从句中往往被翻译成“所”。例如:What my teacher has said influences all my life.(老师所说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例3:If only tears were laughter;then I could hear God say.“If only” 引导了虚拟语气,意思是“要是…,就好了”比如:If only I were a bird,I would fly back home.(要是我是一只鸟就好了。

  三,除了可以帮助学生们学习到英语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有的英文歌曲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

  例如《疯狂动物城》中的主题曲“Try Everything”。歌手反复唱到:I want to try everything even though I could fail.(尽管我会失败,但我会努力尝试)。再比如Mariah Carey(玛丽亚凯莉)的 “Hero”有如下歌词:“when you feel like hope is gone,look inside you and be strong.And you'll finally see the truth,that a hero lies in you.”(所以当你感到希望似乎破灭,审视自己,保持坚强.最终你将明白,英雄气魄就在你身上。)再有在 “I believe I can fly” 中的歌词“ I believe I can fly,I believe I can touch the sky...”(我相信我会飞,我相信我会触碰到天空...)

  四,通过英文歌曲赏析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

  比如“Silent Night”;“Jingle Bell”;“Auld lang Syne”;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了解了西方文化。

  综上所述,英文歌曲赏析,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地道的英语语言,增长英语知识,体验英语文化。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品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晓琦 利用英语歌曲促进英语学习[J] 成才之路,2009(26)

  [2] 孙丽华 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教书育人,2000(01)

  歌词赏析篇6

  关 键 词:声乐 声乐作品 赏析

  音乐是美的。一部好的声乐作品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还可以使其灵魂高尚、行为优美。它何以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认真、准确地赏析。声乐作品的赏析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的音乐印象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认识和审美活动,需要既有感性又有理性,含辨别、评论的成分。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赏析一部声乐作品呢?

  一、直觉感知

  当初次接触一部声乐作品时,通过听觉,我们马上会产生一种直觉的感知,觉得旋律和谐、优美、动听,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朦胧的音乐形象,并进而产生或宁静、轻松,或紧凑、激昂,或甜蜜、优美的情绪感情。如,当我们听到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越来越好》时,立刻会被这种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所吸引,心中油然而生喜悦、欢快、振奋之情;听到《江河水》时,那如泣如诉的歌声,会马上将我们带入一片幽怨、悲哀与愤慨之中;听歌剧《白毛女》选曲《恨似高山仇似海》,那满蓄的悲慨与仇恨,会深深震撼每个人的心灵。但是,这种感知往往是肤浅的、模糊的、带有随意性的,因它仅仅是一种由听觉而导致的直接心理感受。在这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从审美欣赏的高度,去了解、欣赏音乐作品,这种理智的欣赏包括分析歌曲的歌名、创作背景、歌曲旋律、歌词等方面。

  二、分析歌名

  一般来说,声乐作品的题目是根据歌曲的主要表现内容来命名的,歌名是对歌曲内容的集中体现和精辟概括。因而,通过歌名,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品的大体内容。当我们看到《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歌名时,便能很快地得知这些歌曲是歌唱祖国的,一看就令人振奋,并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看到《赶牲口》《推船号子》《打酸枣》等歌名,一幅幅生动的劳动场面便呈现在面前;而《沂蒙山好风光》《无锡景》《人人都说山西好》,则会激起我们对大自然美丽景观的想象。同样,也有一些一看便可知是低级趣味或反映不健康情趣的歌曲,对此我们一定要用高尚的审美观进行正确地引导,保持理智的鉴赏眼光,坚决抵制不健康歌曲。

  三、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歌曲的创作背景主要指词曲作者的情绪情感、写作动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一首歌曲,必定融进了词曲作者短则某一刻、某一时间,长则多年甚至一生情感的积蓄,歌曲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意愿。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词曲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期间的境况来把握。舒伯特(1797—1828)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一生都挣扎在贫困和疾病之中,因而在他的大量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在梅特涅时期苦闷、压抑的心情及渴望自由的愿望,如声乐套曲《冬日旅行》、歌曲《魔王》等。另外,分析歌曲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对于鉴别歌曲的好坏,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歌曲《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作于1938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初期,联系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仿佛还看到了无数的革命青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拿起武器,满怀爱国的热情和抗日必胜的信念,斗志昂扬、精神抖擞地“到敌人后方去”,为“把鬼子赶出境”和敌人进行着英勇顽强的斗争。

  四、分析旋律

  旋律又称曲调,是若干乐音有组织地进行,是节奏、节拍、音高、力度等要素有机结合组成的音的线条。旋律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和灵魂,能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情绪。它也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手段,具有语言性和形象性。从声乐作品中旋律的走向、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对比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歌曲的表现内容和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如歌曲《小白菜》的旋律:5 3 3 2 | 5 5 3 3 2 1— |这种下行走向的旋律,宛如生活中悲痛的哭泣和叹息,让人听后不禁为之感动甚至潸然泪下,“小白菜”这个出生贫寒、命运悲惨的小女孩的艺术形象,也让人油然而生怜爱、同情之心。又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抒情歌曲,它的旋律大多是变化模进:5 6 5 4 5 3 3 |,这段音乐以级进为主,上下波浪式的节奏型,更表现出浓厚的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歌曲《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动人场面,从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了孟姜女这个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五、品味歌词

  歌词是表现歌曲思想内涵的文字表现和文学体式,大多是语言精练、含义隽永、节奏鲜明、富有美感的诗词,它高度精练地概括了歌曲的表现内容。歌词能够大大加强我们对歌曲的理解力,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歌曲的思想内涵。如艺术歌曲《斑竹泪》:“山重重水茫茫,山高水又长;古舜帝去南方,巡狩赏风光……欢情薄,美梦破,苍穹星辰落,帝驾崩、二妃惊、苍梧散魂魄……”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词,先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又向我们交代了一桩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舜帝南巡,后驾崩于苍梧而与蛾皇、女英生离死别的悲壮爱情故事。歌词最后以“千年事,万人说,悲歌天地和”结束,将全曲的情绪升华到了极致。又如歌曲《祝酒歌》:“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请你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充分展现了粉碎“四人帮”后,全国人民互相举杯祝贺、共庆胜利的喜庆场面。而歌词“明日上阵劲百倍,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愿洒热血和汗水……待到理想化宏图,咱重摆美酒再相会”等,真实生动地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幸福、喜悦的心情,和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强烈愿望与信心。歌词集中、简练地体现了歌曲主题,形象具体鲜明。

  总之,声乐作品的赏析首先需要运用直觉的感知,这是初步的、模糊的、直接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理智的欣赏,这是通过对歌曲的歌名、创作背景、旋律、歌词等进行全面地了解和分析而进行的,从中,我们可以辨别歌曲的创作成功与否,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品通过动听的旋律、优美精练的歌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当然,要完美地欣赏一部音乐作品,还要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及想象力。这样,才能达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声乐作品、正确体验声乐作品艺术魅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赏析.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2]金月春.民族声乐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歌词赏析篇7

  1. 从课堂材料入手,精心整合课堂资源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提升综合英语听力素质,教师必须最大化地利用课本听力材料,将其进行整合并针对不同的听力内容设计练习。在调查众多优秀教师的听力教学策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之后,笔者总结出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综合能力素质方面大多数老师达成一致意见的一项教学理念——有效整合课本听力材料,合理设计随堂练习。作为国际性的应用语言英语的教学,其实际应用性以及时效性逐渐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除了教授《新目标》外,我校又引进了剑桥出版社English in Mind等一系列拓展性教材。不管在哪种教材的听力材料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都会先以课本材料为主,根据学生听力水平的不同设计听力课堂的步骤和课堂练习,确保做到听说课的实际运用性、多样性以及趣味性。

  2. 适当加入英文歌曲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情绪在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提高其英语听力综合素质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适当加入优秀英文歌曲的听力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秀的英语歌曲是英语语言的精华,将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运用在听力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听力课后学生在其一遍一遍的模仿阶段中可以纠正以往的错误发音,增强语感。英文歌曲主题多样,涉及面广,学生能从中接触到大量的单词、词组、习惯用语,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步扩展词汇量。

  3. 合理利用英文视听课,使学生置身真实的跨文化语言环境

  英语课标基本理念指出英语教学必须“注重素质教育,倡导体验参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那么英文视听说课程在中学英语教学阶段的开设即是一项新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大胆尝试。原版英文电影赏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常规教学内容,在选材上做足准备工作,保证所选的英文原版影视片段材料有利于教材中词汇学习和扩展,并适合学生年龄段观看。

  二、 听力教学的策略

  1. 根据课堂听力材料,合理设计多样化练习

  课堂听力材料的合理利用是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根本之所在,因此怎样有效最大化使用课本听力材料,调动学生对听力课的积极性及参与性是众多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以英国剑桥出版社教材English in Mind Unit 1中对听力材料的课堂处理为例,对合理利用并整合课本资源进行了一次尝试。

  首先,在播放录音稿前通过图片来导入课程,使用课本问题“Which picture shows Marks hobby?”来引起学生对听力的兴趣。

  其次,播放第一遍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对话。听力材料播放完毕后学生利用刚刚获得的信息完成T or F的四个小题的判断。

  再次,播放第二遍录音,学生完成教师结合听力材料设计的练习Blank Filling, 在听音过程中,对于较长的单词学生使用缩写词或一个词的头几个字母代替。如“hate practising”可以在速记时写成“ha prac”, 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反馈情况,必要时按下暂停键,给予其充分条件记录重要信息。

  最后一遍听力播放后,学生按照之前划分的若干小组(课前教师根据学生听力水平好、中等、较弱划分),通过组员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原文重现并挖掘其中深刻含义。

  2. 使歌曲赏析与听力训练相结合,借助多种训练方法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英文歌曲赏析也是中学英语听力教学阶段提高学生听力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重要辅助方式,因此我们要将赏析与听力训练相结合,借助多种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能力水平。

  (1) 歌词填空。教师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设置空格,让学生带着问号去听歌曲,之后学生将其听到的歌词进行填充。此类练习适合旋律缓慢、吐字清晰的歌曲。如“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此类节奏较为舒缓的歌曲,便可以设计成歌词填空,设置名词、介词以及与课本相关的词组等填空题。

  (2) 句子排序。可以根据歌词大意写出总结性较强的相关句子,在学生对听力材料反复熟悉过几次了解大概含义之后,要求学生将所给中心句排序。此类练习适合叙事性较强并有一定时间顺序的的歌曲。比如“Moonlight Shadow”“Ding Dong Bell”等。

  (3) 歌曲模仿。在进行大量练习的预热后,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歌词的读音规则,在模仿过程中纠正不恰当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歌词中出现的连读现象以及一些发音技巧。比如歌词中出现的一些常见连读“full of”、 “When I”和失去爆破、不完全爆破等现象,都是英语听力中特有的现象。在学生课后大量模仿这些优秀经典歌曲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为今后听力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通过精选英文原版片段,促进学生语言习得,培养学生能力

  歌词赏析篇8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音乐

  在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讲授乐理、演唱技巧等技术性较强的内容,而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进行演唱和表演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演唱技巧的运用,而对于歌曲的理解和美的表达较为忽视。因此,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表达美。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培养学生审美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先进的演唱技巧。只有专业性强的教师才能够带出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发掘美、体会美。只有教师在声乐中感知到美的存在,才能将审美教育更好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也能感知到音乐的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寻找一些经典的、旋律优美、格调高雅的歌曲供学生进行赏析。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所表达的情感等等。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kisstherain》这首曲子,并告诉学生,这首歌曲是由韩国音乐家李闰珉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突然下了一场雨后写出的。这首歌曲情感细腻、风格典雅,每个人在聆听这首曲子的过程中都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和体会。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雨的印记”。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表现力的培养,对歌曲的理解和赏析是学生进行声乐表演的前提。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理论和歌词方面的审美赏析后,要让学生在实际的表演和实践中去感受美,将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和对美的感受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去。学生只有能够将自己的审美情感随着歌曲表现出来,才算真正的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水平。

  二、注重歌词鉴赏,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当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声乐是一门充满美和艺术性的课程,在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价值,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审美水平。歌曲是声乐的载体,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增进对歌曲的理解和体会。歌曲由歌词、旋律、声音的演绎及表现等方面组成。在进行声乐教学前,教师应当首先带领学生对歌曲的歌词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理解。歌词是歌曲旋律及情感的文字表现,演唱者对于歌词的理解在很大程度影响着演唱的效果。许多歌曲的歌词都非常优扬押韵、具有美感。如高晓松作词的歌曲《立秋》中写道“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如梦,有些长留在心中;于是有时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歌词充分的表达了年轻人矛盾又感性的心理状态,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美感。还有一些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是由诗组成的。如广为传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的歌词就是来源于苏轼的著名作品《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歌旋律悠扬,歌词婉转动人,学生在不了解歌词的情况下,是无法演绎这首歌曲的。学生在朗读、理解歌词时,就能深刻的体会这首词的美,其审美能力也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开展多样的表演活动,提高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最好动力。学生在进行声乐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倦怠心理,在练习时也不会细细钻研和体会,同时也缺乏训练的成就感。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声乐表演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在表演中展示自己的训练成果。学生为了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现在大家面前,就会更加努力的去练习,在演唱时也会更加注重细节的表达。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表演,在表演中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教师可以开展不同主题的声乐表演比赛。如教师可以设定“悲伤”这一主题,先播放一首悲伤的曲子,让每个学生都去感受和揣测这首歌的情感和内涵。然后再由每个学生围绕“悲伤”这一主题选一首歌曲进行演绎,看哪个学生的演绎最能打动人。教师要将审美教育充分地渗透到学生的表演活动中,让学生更加用心地去体会音乐,引导学生如何才能使表演更加富有感染力和美感。

  四、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教师应当将审美教育作为声乐教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在进行声乐训练前加强对歌词和歌曲本身的理解和赏析,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然后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维.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渗透[J].大众文艺,2016,15:214.

  [2]杜雪瑶.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黄河之声,2016,05:35.


标签:学生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