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妙招 > 正文

上古音 “秦始皇二十八年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7 15:00:56 分类:妙招 浏览:70


  【摘 要】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是指从周秦到前汉之间的汉语音系。本文将从对上古音的认识、上古音的声韵调系统、上古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来系统论述上古音。由于现在很多方言中还保留了上古音的影子,所以我们可以对照自己的方音来学习和理解上古音。

  【关键词】上古音;声韵调系统;综述

  一、对上古语音的认识过程

  在古音学史上,人们并非一开始就认识到古代的语音和现在的语音不同。汉代以后,人们阅读《诗经》《楚辞》时感押韵不和谐。从南北朝到宋代通常用以下方法来处理这些读音,如下:

  叶韵(叶句、协句)就是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来达到押韵的目的。梁沈重就把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变读音。协读通常使得字无定音,读音混乱。朱熹的《诗集传》大力提倡叶音说。唐玄宗阅读《尚书》“无偏无颇,尊王之义”句,觉得“颇”和“义”不押韵,就改“颇”字为“陂”。

  唐代陆德明提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经典释文》)也就是说,古人用韵的时候很宽泛,读音相近都能通押,没有中古那么严格。这种观点意识到了古今音的不同,这点很重要,影响到后来顾炎武和江永的研究

  《屈宋古音义?跋》中写道:“先人木山公尝曰:叶音之说吾终不信…乃举三百篇尽谓之叶,岂理也哉!”陈第《毛诗古音考》中指出:“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这就是经典的陈氏的语音发展观,他认识到了语音的时空变化。

  二、研究上古音的材料、方法

  (一)研究材料

  韵文,《诗经》是归纳古韵部的主要根据;另外还有《楚辞》、诸子散文、汉赋、乐府民歌等;谐声字,上古距离造字时代很近,造字时代,同谐声字群的字声母相同或相近;注音材料,例如直音、“读如”、反切等;假借、异文,上古古籍中有大量的异文假借现象;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声音部分可以作为上古音的证据;现代方言,很多汉语方言仍然有上古音的一些特点;对音材料,东汉时代由于翻译佛经,出现了音译词如南无,梵文Namo;另外日文、韩文、越南语也有古音保留。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韵脚字系联法,这是研究上古韵部最常用的方法,把韵脚字归类,能押韵的韵脚字组成一串,属于一个部。用《诗经》找到韵脚字,然后用其他韵文验证。

  2、谐声系列推演法: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划分古韵,认为“同谐声必同部”。如:尼、比、旨―匕声;尼(泥-尼声);比(妣 庇-比声);旨(指 脂 -旨声),这些字说到底都是匕得声。

  3、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三、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音的语音系统 ,即上古的声、韵、调,和现在的语音不一样,那么上古音究竟是什么样的系统呢?有大量学者研究上古声母,迄今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看法,但是有价值的观点却很多。

  (一)上古声钮和中古三十六字母的比较

  轻唇音读为重唇音;舌上音读为舌头音;章系声母和舌头音端相近;庄系声母和精组声母相近;日母和泥母(娘母)相近;没有独立的于母;有复辅音声母。

  (二)上古声母研究材料

  1、谐声字,如轻唇音作重唇音字的声旁:板;重唇音作轻唇音字的声旁:赴;一字轻、重唇两读:脯:果脯fǔ,胸脯pú,以上例子说明上古轻唇与重唇音不分。2、通假异字:如“鹦鹉”,《说文》解释为“鹦母”。3、古人的读音:魏晋人给先秦古书注的音,通常用“读若”、“读如”、“读曰”等术语表示。《说文》中:“娓,顺也,读若媚。”4、反切:悲,府眉反(b―f);长,丁丈反(ch―d)。5、声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如《诗?采薇》:“靡室靡家”,笺云“靡,无也”(m―w)。6、中外音:佛陀 Buddha (f―b)。7、方言:如闽方言中“房、肥”等,声母读为b。

  四、上古声纽的几个重要观点

  (一)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那么所谓的“古无轻唇音”,指的是上古音中没有“非敷奉微”四母,这组音在上古时期归在“帮滂明”中。分为以下几类:

  “非”古读为“帮”,如《释名》:“法(f),逼(b)也”;“敷”古读为“滂”,

  如孚(敷f)―脬(滂p);“奉”古读为“”,如《史记?六国表》,为阿房宫。”宋本作“旁”,这说明“旁”、“房”通用。

  (二)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提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古无舌上音”是指上古时期没有知、、澄”,它们是从舌头音“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知”古读作“端“,如《后汉书》:“摧天督(d)”,“即天竺(zh)。”2、“彻”古读作“透”《诗》:“左旋右抽(ch)。”释文:“抽,敕由反,《说文》:‘(透),他(透)牢反。’”3、“澄”古读作“定”,《说文》:“田(定),陈(澄)也。”齐陈氏后来称为田氏。4、潮汕、厦门等地的方言中,舌上音大多仍读为舌头音,日本语、朝鲜语中借用了许多汉语词,其中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三)娘日归泥

  章炳麟在《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中提出:“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娘、日归泥”,是说娘、日二母在上古时是没有的,都归为泥母。如《释名》:“男(n),任(r)也。”

  (四)喻三(或作“云”)归匣:曾运乾提出:喻母三等字是从古代的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如《韩非子》:“自营(云)为私”;《说文》为“自环(h)为私”。

  (五)喻四归定:曾运乾提出: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应该属于定

  母。即我们常说的“喻四归定”。(例中喻四称作“以”)如《释名?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其中的“姨”(以脂切,喻四),“弟”(徒礼切,定母)。

  (六)照二归精:黄侃认为上古音无正齿音(照二归精),“照穿床审禅”,所谓“照二归精”是指照系二等字是从“精清从心”来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归齿头例:蓑(心s)宗(精z);归舌头例:堤(定d)雕(端d)。黄侃的这一观点还没有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

  五、上古韵母研究

  对上古音韵部系统的研究比较充分,已经达到了完善的程度。主要的观点如下:清代学者顾炎武通过离析唐韵,分韵为十部;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分古韵十七部,如:“诸、著、煮、渚、箸、堵、睹、赌”等都是从“者”得声。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万光泰,十九部;江永,十三部;戴震,二十五部。(《声类表》);孔广森,分十八部(《诗声类》);王念孙,二十一部。(《古韵谱》);江有诰,二十一部。(《音学十书》)。

  近代学者章炳麟,二十三部(《成均图》);黄侃,二十八部(《音略》);王力的《诗经》时代分为二十九部;《楚辞》时代分为三十部。三十韵部按韵尾的分类如下:阴声韵,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如:侯部,歌部;阳声韵,以-m、-n、-ng收尾的,如:东部、元部;入声韵,以塞音-b、-d、-g收尾的,如:屋部、月部。

  我们可以发现各家分出的韵部都不同,这是因为利用的资料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

  六、上古的声调

  关于上古声调的看法不一,近来大多主张“古有四声”。具体研究如下:

  陈第:“四声之辨,古人未有。”(《毛诗古音考》);顾炎武认为:“古有四声,但可随便通押,实则古无四声”。(《音论》);江有诰认为:“古实有四声,特古人所读之声与后人不同”;孔广森认为古有平、上、去三声,无入声;段玉裁认为古有平、上、入三声,无去声;黄侃认为古有平、入二声,无上去;王力认为声调应先分平入,后分长短。他认为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参考文献】

  [1]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标签:研究认为声母舌头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