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9 14:52:16 分类:网络 浏览:96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1

  我们身边的水污染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苯类污染物是可致癌化学有机物,会沉淀于淤泥中,污染江中的鱼类,引发一连串的污染问题。

  2006年2月22日,黑龙江牡丹江市水源地发现不明絮状物,绵延约20公里,影响了市民正常用水。经过专家初步认定,这种不明絮状物为水生物水栉霉,这种现象是黑龙江省海林市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所致。

  2007年5月28日,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使得无锡市自来水发出臭味,全市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直接引发了一场影响全市200万人口的供水危机。都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但发生在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前夕的无锡水危机,再次敲响了太湖生态警钟。

  2007年7月2日下午3时,江苏沭阳县地面水厂检测人员发现城区生活供水遭到污染,水流出现明显异味。经过水质检测,发现取水口的水氨氮含量为每升28毫克左右,远远超出国家取水口水质标准。沭阳县随即关闭城区供水,启动城区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陆续开启33口自备井,以缓解城区人口的饮水困难。

  “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高发期。而今年夏天以来太湖,巢湖的蓝藻接连爆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各地水污染危机的接连爆发,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说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不仅使我国的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也严重威胁到人民的日常生活。

  分析:一系列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但向我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还使我们面临传统工业化发展的挑战。

  适用话题:底线、水污染、发展与生态

  20亿只老鼠大闹洞庭湖

  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州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在洞庭湖区沅江市、君山区、华容县等地一些防鼠设施不够完备的地方,东方田鼠则突破了人工防线,侵入稻田和村庄。老鼠们筑巢而居、啃食作物籽实和根茎,所到之处,堤岸、护坡变得千疮百孔,水稻因根茎被咬伤而成片枯死。

  一场规模浩大的“人鼠大战”拉开了帷幕。当地群众沿着大堤打老鼠,一棒打去,能打死两三只;一铲拍下去,能砸死七八只。还有人干脆用平时捕鱼的抄网捉老鼠,一网能网住几公斤。大通湖区统计数据显示,从6月21日开始,全区共捕杀90多吨老鼠,约225万只。

  在我们的想象中,美丽的洞庭湖该有渔帆点点,该有芦叶青青,该有晚霞暮色,该有范仲淹《岳阳楼记》里描述的所有景致。如果说大海予人壮观,那么,洞庭湖就该是精品式的良家女子,让你左顾右盼,处处非凡独特。如此神仙洞府,何时起,竟被老鼠占领,并且倾巢出动,耀武扬威地向人类挑战?

  湖南大学生命科学院邓学建教授认为,造成洞庭湖周边鼠害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遭受了破坏。他分析,近两年,长沙上游来水减少,洞庭湖湖滩裸露时间加长,给东方田鼠繁殖提供了时间。邓学建认为,生态平衡被破坏还表现在东方田鼠的天敌猫头鹰、老鹰等数量急剧减少,特别是湖南人开始大吃味蛇后,野外蛇的数量急剧下降,失去天敌的东方田鼠大量繁殖,终成祸患。

  分析:又一场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酿成祸患的例子,警钟一直在长鸣,什么时候人类才能幡然醒悟?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2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的热点”。关注社会、评论时政已成为现代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电视、网络、报纸杂志、手机是其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主要渠道。在2013年18道高考作文题中有6道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热点,如北京卷的“科学家与文学家有关手机的对话”来自于央视访谈杨振宁教授与作家莫言有关手机的谈话。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考生要注意关注社会和生活,对社会、生活现象,要加强感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悟出生命、生活的真谛。另外还要注重细节。考生看待事情往往更注重事情的整体轮廓,而忽视细节,这常常会影响考生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

  二、辩证思维,彰显深度

  2013年高考作文题大都充满哲理思辨,旨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彰显崇高的社会价值观。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的作文做到“切合题意”“立意深刻”,这就需要考生运用辩证观点,认真思考所给材料,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考生要充分运用学过的辩证法,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作文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训练,努力做到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力争抓住所给材料的本质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三、选好素材,提升品位

  精心选用和合理使用素材是使文章内容丰富的重要方法。作文素材运用最重要的原则是运用得准确,在此基础上,考生可以运用各种素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在运用素材表达观点时要注意准确清晰,灵活多变,不仅要善于取舍材料,而且要学会分析材料。在选用材料时,考生要注意:活用教材中的素材,彰显学以致用的能力;剖析时事素材,更能证明观点的现实性和正确性;引用名人名句可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人生智慧。

  四、稳中有变,不断创新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范围定位在培养健康心理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崇高思想境界等方面。按照“不可重复、不能怪诞、稳重有变、变中有稳”的命题规律,结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笔者将命题点归纳为以下13个方面的内容,考生不妨围绕这些万变不离其宗的作文命题进行预习:

  1.人生哲理,如冷热、远近、曲伸等。

  2.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

  3.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4.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

  5.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智慧、自我等。

  6.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

  7.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

  8.道德法律,如公德、反腐倡廉、平等等。

  9.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

  10.心理健康,如自卑、承受力、孤独等。

  11.人文关怀,如关爱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

  12.为人处世,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3

  一 善用修辞,彰显语言魅力

  素材的运用,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记叙或者枯燥无力地议论,是不可能打动读者的。素材要感染读者,就要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加工和精心包装,达到点石成金、彰显语言魅力的效果。如:

  当面对怀疑、否定和阻力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用坚守回应压力、挑战和艰难。他始终坚守在科研最前线。在紧张的试验现场,地面40多度的高温炙烤,机上有高分贝的噪声干扰,年近七旬的王院士一干就是两个多月!有了这样的坚守和坚持,中国预警机事业才有了长足发展。在王院士的精心筹划下,10余年间,我国预警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实现了预警机装备的跨越式、体系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装备研制之路。

  文中素材运用有事迹、有议论,符合素材运用写作规范,但因为作者只是平铺直叙,所以很难感染读者。倘或综合运用各种修辞、用形象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效果则立竿见影:

  “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当面对怀疑、否定和阻力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用坚信、坚持、坚守回应压力、挑战和艰难。在紧张的试验现场,地面40多度的高温炙烤,机上有高分贝的噪声干扰,年近七旬的王院士一干就是两个多月!正是这种坚信,为自主研制预警机注入了不竭动力;正是这种坚持,点燃了自主预警机研制的星星之火;也正是这种坚守,国产预警机谱系的多彩蓝图才得以绘就!有这样的坚信、坚持和坚守,中国预警机事业能不长足发展?能不走出一条具有有中国特色的装备研制之路?

  修改后的片段,开篇即引用诗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感动读者;中间排比句议论点睛,巩固情感;末尾反问,再次强调,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该语段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彰显了语言魅力,让所用素材熠熠生辉。

  二 妙用句式,尽显语言韵味

  作文的句子有不同表现形式,按结构分,有单句和复句;按功能分,有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等。此外,还有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等。妙用句式,就是要根据作文素材主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句式,根据表达的目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变换句式,这样能使语句优美,语段流畅,尽显语言韵味。如:

  和谐,首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加坡土地不是很多,但人们特别注重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他们借助自然,发展了世界闻名的旅游业,他们不允许随地吐痰,对破坏自然的行为要进行惩罚。他们才是真正地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段文字文通字顺,作者用了事例,也做了分析,也扣题。但语言平淡,不能真正打动人。一句话,就是没有文采,没有让读者眼前一亮的文采。如果用上两种不同的句式,在合理的想象组合下。就会别有风味:

  和谐,是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理性之花。当我们看到新加坡的沙滩纯净美丽,当我们看到新加坡的街道干净漂亮,当我们听到总理李光耀说――“新加坡只有阳光就够了”时,你的心中想到了什么?那肯定是最简单的两个字:和谐。为何他们对自然这样的尊重?为何碧绿的草地萦绕在人们的身边?为何“不许随地吐痰”成为了普通人的自觉行动?只有对自然尊重,才会有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修改语段在运用事例时,用了三个“当我们……”,形成排比句式;在分析事例时,用了三个“为何……”,增强了反问的语气;在点题升华时,用了“只有……,才……”条件复句来强化语段的观点。可以说修改后的语段注意打造特色句式,具有了亮人眼眸的视觉冲击力。其实,议论文中妙用句式,是一个考生有文采的标志,它可以在最短的文字里融入最多的内涵,充分展示考生的视野;可以增添文采,让文章有气势、有张力、有韵味;可以使文童内涵更加丰富,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三 呈现画面,凸显文章意蕴

  真实是表达形象的重要依据,要呈现画面,给人身临其境的之感,以达到增强感染力的效果。

  刚刚年过半百的西安市民李建利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现在他只能躺在病床上,他是被国人在爱国名义下砸伤的。整个打砸国人日系车事件中,那凶蛮打人的举动跟爱国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所谓的“爱国”,其最终变成了伤害自己的同胞、打砸同胞的财物,这是多么荒诞的现实演绎,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演变。

  上述片段中素材叙述泛泛而谈,没有场景的渲染,难以给人以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议论则一板一眼,缺乏变化。可以作如下修改:

  刚刚年过半百的西安市民李建利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现在他只能在病房里僵直地躺着。所谓的“爱国”,变成了伤害同胞、打砸同胞的财物。这是多么荒诞的现实演绎,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演变。是的,还有更多的荒谬在上演,那些挥舞的铁棒、那些暴戾的表情、那地上同胞的鲜血、那些被国人掀翻的四脚朝天的日系汽车、那些被打砸后一片狼藉的街道……简直触目惊心,令人警醒!不守法,非爱国;不守法,无爱国。

  修改后的语段,通过对打砸场景的渲染、真实画面的呈现,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扑面而来,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打砸国人日系车行为的非理性、非爱国,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意蕴,感染着读者,更凸显了论证的效果。

  四 褒贬分明,展示鲜活形象

  我们积累的素材往往多为时事、故事、寓言等。这些素材保留着它本身的语境,与我们写作的基调不一定完全一致,甚至有些素材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发。如果只是原生态地运用材料,则难有自我的情感态度,也就没有了作者的立场。我们不妨在运用素材时,通过精心锤炼词语,进行精辟的分析,强化情感色彩,以达到或赞美或讽喻或鞭挞的不同效果。如: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有相当影响力的知识分子,韩德强仅仅因与别人看法不同,就对八旬老人大打出手,并在事后坚称“绝不认错”。韩德强的行为表明,其对交流、讲道理已经失去了耐心,转而寻求以暴力的方式强制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以上片段作者对大学教授的做法,基本上是纯客观的叙述,褒贬欠分明,读者难以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也就少了感染力,如果通过强化情感色彩,效果就不一样了:

  仅仅因为意见不同,对标语发了几句牢骚,韩德强就“义愤填膺”“义正词严”地把一顶“汉奸”的帽子“盖过去”,接着两个耳光“痛打”下去,俨然认定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在正义的借口下,非我即敌,是敌即可打。在这种“理所当然”的思维下,他掌掴另一个人,犹如为民锄奸,正义凛然。外表、身份斯文,行为却如此粗鲁暴戾,令人错愕不已。如此自认“理所当然”的逻辑,如此不讲理的“爱国”,如此不讲道德的“爱国”,如此践踏别人尊严的“爱国”,叫人如何消受得起?

  修改后的片段,作者用了“义愤填膺”“义正词严”“错愕不已”等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而“盖过去”“痛打”等词语则让大学教授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活,使论证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4

  【关键词】高中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与内化

  高考可以说是高中学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语文学科所占分值约为五分之一,可谓重大科目,高考60分的作文可谓占据了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而学生作文言之无据,言之无理却又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永远的痛。本文拟从明确积累与内化作文素材的目的、分类搜集整理积累与内化的素材、加强督促高中学生整理内化素材、引导高中学生灵活运用作文素材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论述,以引起广大同仁的共鸣,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让更多的语文教师引导高中学生通过作文素材的积累与内化为语文高考添砖加瓦。

  一、明确积累与内化作文素材的目的

  万事皆有个目的,积累作文素材也不例外。我们千方百计让高中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目的是异常明确,就是让学生在作文,特别是高考考场作文中通过考前的有效引导训练,最大限度地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让阅卷老师看到的是一篇篇有血有肉的鲜活文章,提高自己高考作文分数,语文学科分数,或者说是高考分数,以此来为自己谋一个好的学校或者专业,寻求一个更好的出路。

  二、分类搜集整理积累与内化的素材

  做事光有目的应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作为后盾和保障,才可能取得成功。积累与内化作文素材也不例外,我们必须重视积累内化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搜集素材。作为高中学生,接触得最多的莫过于教材,因此教材应该成为我们最大的作文素材库。其次是学校推荐的各类课外读物,诸如我校推荐的《菜根谭》、《哈佛家训大全集》、《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和余秋雨系列作品等等,都是比较不错的作文素材来源。再次是各类教辅资料,诸如《高中作文素材库》、《高考作文素材大全》等。还有就是各类报刊杂志,也是比较不错的作文素材来源。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素材。

  其次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门别类地整理和积累作文素材。比如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高考作文常见的主题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主题。然后每个主题下面又可以分为若干个话题。像人与自我主题可以分为性格、人生价值、坚持真理、幸福、成长的历程、生活态度等话题。人与他人主题又可以分为责任、关爱、家庭、友情与爱情、慈善、感恩等话题。人与社会主题又可以分为理想追求、机遇、气节、立志、荣辱、思辨、和谐等话题。人与自然主题又可以分为认识自然、尊重大自然、自然的惩罚、保护环境、山水人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话题。

  当然也可以直接按照话题进行分类,可以从美德、人格、理想、信念、感恩、文化、思辨、修行等话题进行分类。如《吕氏春秋?去私》中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腹黄享“忍所私以行大义”,成为中华民族史上无私无愧的佳话,值得永远承传。魏征为国直谏,不计个人得失,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聚义,君臣携手,天下长治久安。这两个素材可以用来证明他们公而忘私的美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和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牡丹花期到时尽情盛开,花落委地,依然夺目。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富贵更高贵。做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品位,才有魅力”这两个素材可以用来证明他们不媚世俗的高贵品格。

  三、加强督促高中学生整理内化素材

  1、专门设立一本素材积累本

  教师引导学生专门设立一本素材积累本,专门用于作文素材的积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拟定的主题或话题进行分类,并制作好目录,把自己搜集到的作文素材分门别类地归入自己的素材积累本中(并注意不同素材之间的联系),以便今后自己随时调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制作素材积累本,而且必须抽一定时间进行检查,以此督促学生,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动起来的目的。

  2、经常阅读自制素材积累本

  我们制做素材积累本的目的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为了高考考场作文中为我所用,所以必须明确做是为用,而要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自己积累的作文素材,就必须熟悉自己积累的作文素材,要能够熟悉就必须多读多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早读时间或者课外时间经常阅读自己制作的素材积累本,努力做到素材在胸,心中不慌。在积累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己抽时间都进行阅读,而且要时不时地利用课内时间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当堂检测,以此督促学生阅读自己制作的素材积累本。

  四、引导高中学生灵活运用作文素材

  1、重经典阅读素材引路,多侧面激活写作思维

  学习写作,离不开模仿阅读素材“现成的样子”。但这种“模仿”更应该强调让学生自己深入思考,得到自己个性的收获。

  第一,运用一文多角度引用的方法,要让学生品析一篇精彩的阅读素材,从而收获写作灵感。一篇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表达方式、结构层次、语言文字都可称写作典范的阅读素材,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模仿标本,我们要引导训练学生能直接或间接地把阅读所得的积累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第二,运用一个主题多则材料论证的方法,即用同题目的多篇文章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多篇文章立意一致,切入点、构思方式、写作手法、布局安排却各有千秋,从而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以达到欣赏感悟、借鉴拓展、由仿到创的最终目的。

  2、引学生深挖素材内涵,多角度运用素材作文

  学生对于从阅读中积累到的素材,在认识和运用上,往往陷入误区,绝对化地认为一则阅读素材只为一个主题而存在,简单帖上了“美德、人格、理想”等标签,使写作无法跳出思维既定的框框条条。教师要引导学生内化阅读素材,不能停留在阅读内容表面,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素材实质,将精彩内容化为己有。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原始阅读素材进行全面的熟悉、理解和感悟,捕捉阅读素材表层语句所代表的意思,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素材进行分析,认识素材本身蕴涵着的“丰富的资源”。

  比如,阅读素材中霍金的事例,可以引导学生得出:运用此素材可以体现顽强和毅力,体现理想和信念,体现积极乐观的心态,体现战胜挫折超越自我,还可以体现坚持和成功、对抗磨难,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主题。不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进行思考,学生的思路才能打开,从而让搜集的阅读素材灵活地为自己各种写作主题服务。

  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找准阅读素材与写作主题的契合点,有意识地选取阅读材料中的有用部分或关键词、关键语句,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教师要引导学生加进自己的解读和感悟,使阅读素材巧妙地和自身思想合二为一。这样阅读素材使用起来方能游刃有余,文章写起来才能进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5

  一、明确“一个总趋势”

  这个总趋势,就是高考作文命题已进入“多元并存”的阶段,即各种命题形式共同存在。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各有长处,会交替出现。所以,备考时,各种命题形式的训练要兼顾,对它们的写作要领要了然于胸。其中,尤其要重视新材料作文。2007年高考3套全国卷的作文题目,都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作为全国卷的题目,无疑会对其他省市自主命题起到引领、导向和渗透作用,预计2008年高考采用这一命题形式的考区会增多。

  新材料作文是一种给材料但不给话题,要求考生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等的命题形式。其特点是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能”都集中到材料上,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考查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二、理清“四个关系”,把握“五个层面”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将遵循《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淡化道德训诫,更加侧重于凸显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学性,追求浓厚的文化色彩与高尚的审美品位。更多的题目可能将内容拓宽到身心体验、个人审视、环境关注乃至文化感受与辨析等领域。为此,考生应理清“四个关系”,把握“五个层面”。

  1 “四个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倡导公平竞争,颂扬人与人之间的爱,学会沟通,学会尊重与宽容,学会赞美与鼓励,倾听他人,欣赏他人,善待他人,团结协作,感悟亲情、友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则,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增强法律意识,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我的关系:包括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推崇砺志自强的品质,呼唤对卓越成就和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关注健康问题(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注重内心的探索与反省,促进自我发展等。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热爱自然,关注自然,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环境保护、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遵循自然界的法则,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 “五个层面”――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哲理性

  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这五个层面。文题本身虽然不一定体现当年的社会热点,但肯定会体现出时代特征,这样才能考查考生对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的看法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认识,而这些都和考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高考作文既然提倡考生说真话、抒真情,那就离不开生活实际,离不开时代精神。

  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作文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也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抓好“两大着力点”

  1 丰富生活积累

  高考作文命题的出发点,在于引导考生在 生活中感悟真情,考查考生对情感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面对高考作文呼唤“真性情”这样一种态势,广大考生应更加关注生活,努力积累具有个性色彩的“我”的素材。丰富生活积累有多种途径,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与人交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把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考前一两个月,应抽出时间,认真做一下个人回顾。具体可这样操作:先列出一系列问题,如,在我近二十年的生活经历中,最让我难忘的人是谁,最难忘的事是什么;我最喜爱或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部影片、一首歌分别是什么;我的特长、兴趣爱好是什么;我有哪些突出的优点与缺点;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最大的收获与遗憾是什么;近期,国际、国内哪个人或哪件事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然后深入思考,试着动笔回答,还可与身边的同学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有了这些鲜活的“储备”,才有可能在考场上才思泉涌。

  2 提升“发展等级”

  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或诗意盎然,或返璞归真,约束小,思考空间大,让每个考生都能畅所欲言,感觉好写却又不容易写好。这就要求考生在“深刻”、“有文采”和“有创新”上下工夫、求突破,提升选材立意的高度,优化语言表达,将深刻的思想与优美的文字融为一体,从而有效提升作文的发展等级。

  在夯实基础、强化作文基本功的同时,还要丰富自己文化和理论的积淀,强化特长训练。丰富文化和理论积淀,主要是要多读富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美文。阅读时要多思考,也可以把同类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为此,考生应有以下十个方面的“理论武器”(即基本观点):实践论;矛盾论;方法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外因与内因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6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考题解析

  2015年是广东高考最后一年自主命题,此题可谓是继承中有发展,保持了广东一贯务实、外向的命题风格,不作道德价值的判断,而着眼于针对相对具体的问题、现象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命题对比清晰而集中,辩证色彩浓厚。这道作文题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有专家认为试题整体上呈现“承前启后”的味道。“承前”表现在仍然是新材料作文,内容是在信息时代下如何认知自然与人的关系,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中去阐释 “近”和“远”。思辨性一直是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的一个突出的特征。2015年的“感知自然”具有承前的味道。在立意上可以写“在信息时代中人如何更好的认识自然”“感性与理性中的自然美”“远与近的自然风景”等,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对自然感悟来表达对人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启后”是指广东卷作文的思想更加深邃,内容更加阔远。这道题目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命题,更涵盖“近”“远”这一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

  这道题目引发考生“感悟自然”。考生可以从语文课本中寻觅素材,无论是粤教版、苏教版,还是人教版、鲁教版,课本中大都有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和文段。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全面认识大自然,如何保护、利用大自然,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每个人要关心的问题。命题材料共三个自然段。段1运用通过肉眼看天气与通过电视了解天气的对比,引发考生对于从不同方式感知自然变化的利弊的思考。段2依然围绕感知自然的方式展开,近观与远察也是各有利弊。段3在段1和段2的基础,直接点出本题的思考范围“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关键词为“感知自然” 、“近”、“远”,思考的重点是如何看待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所产生的近与远的现象与区别,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区别。在立意和构思中要始终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来写,有几个关键词要抓住:大自然、感知、近与远。如果只谈如何保护自然或赞美大自然的美,而忽略了对“近与远”的思考,那么立意和构思就显得会有偏差甚至离题。

  从材料的第一节,可以分析深入自然与品味电子产品的利与弊,由此可写自然所带来的乐趣,科技虽能带来高效,却少了许多乐趣。

  从材料的第二节,可以分析亲近自然,虽然不能掌握自然的奥秘,却能探究欣赏其中趣味,可写探究自然奥秘、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等。

  从材料的整体来看,可写对于大自然的认识、保护以及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从来都是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实现着对现实社会的关怀,这也是高考作文承载的责任和使命。

  例文

  亲近自然的美丽

  广东一考生

  刘禹锡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高楼林立,科技发展,固然使生活非常便捷,但我认为,星汉灿烂的美丽更加精彩,回归自然的风景更加耐看。

  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则帖子:现代人处于一种“另类生存”状态,人们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腿脚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高科技的生活带来便利,但一味地生活在高楼林立中,一味地依赖于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是否会让人的心灵迷失自我?是否还能回味那自然深处的美丽呢?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歌多么有诗意,他描绘的正是那种依托自然、回归本真的生活。诚然,这种生活更多的是宁静,是诗意,是淡然,是洒脱。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回归自然地生活,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是一片闲适悠然的情怀。梭罗就是一个醉心于自然、渴望回归本真生活的人。他认为自然界才是最美的风景,于是自己率性而为,携一柄斧头,步入森林深处,砍伐坚硬的白松,铸就自己的木屋……在愉快的春日,在难过的冬天里,梭罗自由自在地蛰居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写道 :“是因为我希望能谨慎地过活,而对生活的基本现实,看看自己能否学到生活必定会教我的东西,以免临终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没有生活过。”就这样,他在湖边的木屋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宁静――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更是一种风景吗?

  钱钟书曾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做学问得有一颗素朴的、无功利的心。他生前一再反对别人为他写传记、出全集。他热衷于做一个素心人,一个回归自然、远离浮躁和喧嚣的自然人。以至于他出名之后发自内心地说“人怕出名啊!出了名后,你就无秘密可言,甚么私事都给采访们去传说”。是啊,这正是基于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科技、高楼、浮躁的远离。

  苏轼在《赤壁赋》中有一段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诚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不息,富丽堂皇固然是一种人生美景;但我更愿意与你携手,享受那自然界的宁静生活。回归自然,向往星汉的美丽,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评点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语文;文化作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47-1

  钱理群先生认为“写作是一个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同时,他认为这个过程是“将原发的、处于相对粗糙形态的思想、情感、感受、体验、心理,呈现为一种文化。”本文即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运用文化建构的方式,加强“文化作文”的教学,让文化内涵植根于作文教学之中,给当前的作文教学寻找一块诗意的栖息地。

  一、文化命题的确立

  1.精选美文,在阅读中感悟与抒怀。笔者常常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引领学生进行“文化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是课内的佳篇名作,也可以是课外搜集的时文、美文。学生们贪婪地阅读的同时,也是与文章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这其间必然会产生真切的感悟与深刻的思考。在被都德的《最后一课》深深感动之后,我引导学生写作:《发现语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随着杜小康走过《孤独之旅》后,我安排了《成长的代价》的作文写作,从中窥见了学生们思维的广度与思考的深度。学生在阅读完《读者》上的一篇情感小文《妈妈的字谜,姥姥的功课》后,我布置学生写了一篇以“爱”为主题的作文。学生们内心的“情弦”被拨动,出现了不少佳作,这也让学生们对于写作产生了情感,树立了信心。

  笔者认为,若能很好地把阅读教学融入作文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心灵的愉悦,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发现与思考。生活是写作的根基。联系生活,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则。“文化作文”强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并学会反思生活。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发现,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少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例如网络语言的盛行,网络词语的出现:“神马都是浮云”,“杯具”等看似只是病句或错别字,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我们能及时捕捉到这些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这将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生活中的这些文化现象不胜枚举,笔者采取了引导学生写作“生活启示录”的方法,让“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

  3.聚焦传媒,在传媒中提炼与升华。信息时代,互联网、电视传媒、报刊杂志等形成的传媒网络越来越发挥出巨大的影响作用。传媒给写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话题与素材。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大胆地鼓励学生聚焦传媒中有价值的素材,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使之为作文所用。

  以下是笔者在互联网上摘抄的一则材料:

  中国地质大学的女生范琼露被查出罹患白血病,但因家境贫寒,放弃了治疗。得知这一情况,同学们纷纷转发微博。其中60余名学生发起了“扫楼行动”,扫遍近4000间寝室,收集了2万多个废旧饮料瓶,变卖所得2万余元捐给范琼露。与此同时,师生们也纷纷解囊相助……

  这样体现社会“正能量”的材料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学生从中感悟了人性的崇高,爱的伟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认知。《大爱的力量》、《社会需要热心肠》、《传统文化从不孤独》……从作文题目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学会了提炼与升华。

  二、文化专题的写作

  1.人与自我。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几乎是不存在“自我”与“个性”的。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看,这种对于“本我”的压抑,使得我们民族骨子里缺乏“自我”的发现与“个性”的表现。而对于“自我”与“个性”的认知是事关文化的大事。因此,围绕“人与自我”,笔者设计了“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等“文化作文”的专题。进行的作文训练有:《一花一世界》、《我思故我在》、《天生我才必有用》、《我长大了》等。

  2.人与自然。人类是大自然进化的杰作,同时也是自然的主宰者。人类与自然的共处见证着人类的智慧与道德。对于大自然,我们有的是曾经“采菊东篱下”的闲适,“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欣喜,“截断巫山云雨”的遐想,“天堑变通途”的自豪。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大自然被人类无情地践踏与掠夺。鉴于此,把“人与自然”作为写作训练中的文化专题,就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笔者设计的写作实践有:《由〈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想到的》、《家乡的变迁》、《我们踏青去》、《秋天——美丽的童话》等。

  3.人与社会。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仅要关注身边的“小社会”,还要放眼于身外的“大社会”。具体地说:“人与他人”、“人与家庭”、“人与民族”、“人与地球”……围绕“人与社会”文化专题,笔者指导的写作实践有:1.谦虚与美德;2.感恩的心;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等。

  当然,“文化作文”不是仅仅通过确立几个“文化命题”,写作几个“文化专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人们广博地阅读,深刻地思考,用心地感悟,在此基础上,逐步走近“文化作文”。这种文化建构下的作文训练,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劳动,同时也是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尽管任重道远,但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引领他们开启文化之旅,最终开放出绚烂的文化之花。

  [参考文献]

  [1]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M].成都:四川少儿出版社,1999.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8

  误区一:把满分作文当作经典教材

  从《落霞与孤鹜齐飞》到《永远的苏武》,从《刺秦》到《石碑上的历史》,从《历史的记忆》到《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众多高考满分作文材料的出炉,使考生们似乎找到了一条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捷径”。于是,无论是老师还是考生均视满分作文为法宝:抄之、背之、运用之。在考场上考生移花接木、生搬硬套、机械模仿,这种作文在考场上必然得不到高分。

  误区二:把经典故事当作灵丹妙药

  无论是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还是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无论是哲理故事,还是生活感悟,因为这些经典的素材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运用在考场作文中能够以一当十、点石成金,因此,许多学生都喜欢用。但是这些经典素材并非灵丹妙药,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作文命题。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不但起不到增强说服力的作用,相反还可能会削弱文章的论证力量。

  误区三:把演绎历史名人故事当作弘扬传统文化

  近几年来,文化作文以议论性散文和故事新编的面目出现在高考作文中,从《吊屈原赋》到《菊花飘香时节》,从《永远的谭嗣同》到《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这类作文以熟悉的名人、精练的语言高扬文化的大旗,传颂历史名人,弘扬传统文化。但考生如果没有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或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创作出来的文化作文是可想而知的。而一些考生仅凭自己对一些历史人物的一知半解,就在作文中随意地演绎历史人物故事,编造出令人难以信服的“壮举”,企图以此来打动阅卷老师。以所谓的一点“文化含量”“创新精神”去打动阅卷老师,是难以取得高分的。

  误区四:把社会热点当作适应时代潮流的体现

  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谁也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反映现实生活,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也是高考作文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反映现实生活必须借助于社会中的人和事,然而并非所有的人和事都能代表时代的主流。一些考生误以为只要是社会热点就是顺应时代的体现,因此“台独”“反恐”等一些系列新名词频繁地出现在高考作文中。然而,表象的东西永远代表不了事物的本质。因为“和谐”与“发展”才是时代的主旋律。

  误区五:把矫情造情当作真情实感的流露

  真实的情感是碰撞出阅卷老师心灵火花的电石,是连接考生和阅卷老师的纽带。考生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赢得高分。真实的情感来源于考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真实感受。“没有情感体验,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然而,总有一部分考生喜欢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凭主观臆断,盲目地去编造一些所谓的经历。2007年全国卷Ⅱ的作文命题,一些考生就随意地编造自己没有经历过或做过的“感恩”的故事,企图以矫情或煽情打动阅卷老师,这样的作文是难以取得高分的。

  如何走出作文备考的误区,积极应战2008年的高考,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现实,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高考作文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古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时代感,突出实用性。如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诚信”,2003年的高考作文题“论亲疏关系”,200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摔了一跤”,都体现出了这样的特色。甚至有专家们建议,今后高考作文命题一定要少点文学性,多点现实性,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

  关注生活、文化、人生、情感是高考的要求。作文训练,更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具有现实性、针对性,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现实存在的问题,还要反映和解决现实的、熟悉的、带有倾向性的、典型的、具体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另外,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引导考生既要看到社会的热点,更要把握时代的主流。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变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在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字积累的基础上,打开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加强创造性作文训练。只有考生拥有了丰厚的文化积累,写考场作文时,才能言之有物。

  二、挖掘内涵,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是时代的主流,发掘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高考作文已经有意或无意地承担起了自己的使命,而文化作文的出现正是这一使命的体现。“文化作文”就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材料,用文化的意蕴丰富材料,用文化的笔法写作材料,用文化的思辨挖掘材料,在构思上把材料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去审视、对比,在对文化的积累与思辨中写出充满文化底蕴的文章。

  考生只有走进屈原、杜甫、辛弃疾、岳飞……这些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名人的内心世界,与这些不屈的灵魂携手同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丰富自己的情感,熏陶自己的情操,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情感真挚,撼人心魄。

  三、透过表象,洞悉事物的本质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在于其有真实的事件、真切的情感;也不仅在于其有华丽的辞藻、闪光的亮点;也不仅在于其有严谨的结构、扣人的悬念;而更在于其具有深刻的人生感悟,充满哲理的思辨,鞭挞丑恶,弘扬真善美的主题。部分考生的作文记叙完整,结构严谨,内容充实,但其分值却始终在基础等级徘徊,究其原因在于只会就事论事,缺乏深入的分析。

  考生在选择和分析素材时,应调动自身所掌握的哲学知识,进行由因到果的推断,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缘事说理、以事析理、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唯其如此,方能体现出文章的深刻性,哲理性。

  四、体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是要反映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的。作为学生,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并表现生活。考生只有用自己的真情拨动读者的心弦,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融合在一起并产生共鸣。因此,考生要善于挖掘自己及周围生活中的闪光点、动情点、矛盾点、快乐点,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传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作文能以真情感动阅卷老师。

  考生在平时应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因为“于留心处皆语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才能“披文入情”。

  五、锤炼文采,尽显优美意境

  高考作文评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要拿到发展等级的高分,必须做到“文质兼美”。质美即内容之美,要求内容深刻,材料丰富,观点新颖;文美即文辞之美,也就是要有文采。纵观历年高考的高分作文,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凭借优美的文采取胜的。

  整散结合,灵活多变的句式;意蕴深远,浑然一体的诗词化用;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巧妙融合,情景交融;引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内容与形式的浑然一体等等,只有这样,文章才会酣畅淋漓,意境优美。

  在以上所谈的作文备考的基础上,我们再展望一下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结合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情况及该年度的社会发展变化的整体特点,按照高考作文命题“稳中求变”的原则,我认为2008年高考作文的复习,考生一定要理清四个关系,把握五个层面。

  理清四个关系,即理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倡导公平竞争,颂扬人与人之间的爱,学会沟通,学会尊重与宽容,学会赞美与鼓励,倾听他人,欣赏他人,善待他人,团结协作,感悟亲情、友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2)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遵循社会公德,遵守社会法则,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呼唤法律意识,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3)人与自我的关系:包括确立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推崇立志自强的品质,呼唤对成功的不懈追求和对有品位的文化艺术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关注健康问题(包括身体的、心理的),注重对内心的探索,促进自我发展等。(4)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热爱自然,关注自然,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遵循自然界的法则,树立环保意识,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标签:作文素材自然学生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