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随笔 > 正文

节日民俗 [摘要]《诗经》中某些篇章展现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15 07:20:09 分类:随笔 浏览:134


  [摘要]《诗经》中某些篇章展现出我国上古时期春节、上巳节等岁时节日的民俗习惯。节日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节日民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对种族繁衍的重视,同时也展现了浪漫的上古遗风和天人合一的浑融思想。保护并发扬这些节日民俗,对于我国的非遗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诗经》;节日;民俗;文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民俗角度看,它又是一部反映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古代民俗的生活画卷。对《经》中的节日民俗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对于节日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诗经》中的岁时节日民俗

  民俗包括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是社会民俗的一个分支,《诗经》反映出的岁时节日主要有春节、上巳节和穿天节。

  (一)春节

  古人称春节为“元旦”,宋代吴走牧《梦粱录》中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元旦是正月初一,但以哪个月为正月,各个朝代不同,夏朝以寅月为正月,即农历正月,商朝以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秦历以农历十月为正月。汉武帝年间推行太初历,为了顺应农时,恢复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民国年间开始使用公历,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于是把农历一月一日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

  春节也叫过年,年在古时候有不同的名称:“唐虞时称载,夏称岁,殷称祀,至周始称为年,所以现在的年,是从周时才开始的。年本来作季,从禾千声,禾熟的意思。因为禾是一年熟一次,所以就借作纪年的年。至于载是取万物终而复始,岁是取岁星年行一次,祀是取四时祭祀完终。”《豳风?七月》有两处提到了“改岁”,即夏历的过年。一处在第一章“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一处在第五章“嗟我妇子,日为改岁,入此室处”。过年称为“改岁”,是夏历的表达方法。

  “改岁”,即新年要代替旧岁,年岁将改。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活动场地的变化表明天气渐渐转凉,进入冬季,要过年了。农奴们为奴隶主忙碌了整整一年,自己却无衣无食,“何以卒岁”,农奴只能打扫一下房间,“穹窒熏鼠,塞向瑾户”,来迎接新年。正如朱熹所云:“言睹蟋蟀之依人,则知寒之将至矣。于是室中空隙者塞之,熏鼠使不得穴于其中;塞向以挡北风,瑾户以御寒气。而语其妇子日:岁将改矣。”由此可见,西周初年春节的习俗已经有所萌芽,人们要打扫房屋,准备食物和新衣。过年的时候,人们还要聚集在一起祭祀和庆祝,《豳风?七月》中“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说的就是过年时人们以美酒和羔羊酬谢神灵保佑并祈求赐福。

  (二)上巳节

  《诗经》中《郑风?溱洧》展现了上古时期民间上巳节的情形: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日观乎?士日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哥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古人以夏历三月第一个逢巳的日子为“上巳”,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三月三。上巳节本是古人为了繁衍后代而祭祀高襟、临水祓禊的日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衍生出男女期会游乐的风俗。三月三日,冰融雪消,大地回春,天气转暖,青年男女们纷纷拿着“兰”和“芍药”等香草来到野外,来到水边,去迎接春天的到来。他们在一起呢喃私语,戏谑调笑,手中的“兰”和“芍药”便成为爱情的象征。诗歌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时期郑国上巳节的节日习俗,肯定和赞美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诗意清新、明快。

  (三)穿天节

  《诗经?周南?汉广》讲述了一个与襄阳穿天节有关的爱情故事: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一位青年男子钟情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却难遂心愿,他不禁面对浩渺的江水来倾吐满怀的愁绪。“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诗歌的主旨句。齐鲁韩三家诗都认为“游女”为汉水女神,照此解说,这首诗当讲述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浪漫爱情故事。刘向《列仙传》记载:“郑交甫常游汉江,见二女,皆丽服华装,佩两明珠,大如鸡卵。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日:‘我欲下请其佩。’……(二女)手解佩以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即趋而去,行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因此游女又被称为是江妃二女。民间传说在后世逐渐定型为郑交甫游历汉江时,遇见了美貌善良的汉水女神,女神送给他一颗珍贵的明珠,郑交甫十分感动,可是女神却突然不见了,郑交甫难以忘怀,于是把明珠当作纪念带在身上。这就是后来汉江穿心石的来历。

  穿天节起源甚早,相传夏朝时就已存在。汉水流域是夏人的重要繁衍地,夏人有崇信石头的习俗,他们认为汉江中有孔的石子形状似薏苡,因此便具有薏苡生殖力强的特点。于是,每年正月二十一日,襄阳老百姓尤其是妇女们便在汉江边捡拾有孔的白色小石头,“以丝贯之,悬插于首”,祈求子嗣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杜汉华在《襄樊“穿天节”考辨》一文中指出:“穿有孔窍的石子,为穿。穿孔用的绳子象征着男根;有孔窍的石子,象征着女阴。天,天癸也,与生育有关。……穿天,即男女适时交合。”穿天节便演变成男女恋爱婚配的节日。

  二、《诗经》中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

  (一)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上巳节人们有佩兰祓禊的习俗,“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溱洧》),描写的就是在水边青年男女身佩兰草,拂除不祥的场面。古人认为兰草除了具有清淡久远的幽香之外,还有杀虫毒、祛除不祥的灵力,佩兰而行的人,是受上天庇护的人。“祓”是拂除病气之意,“禊”是修洁、净身之意,祓禊就是用水清洁身体,祛除疾病、灾祸。而水是至洁之物,人们相信它可以消灾除病或可以求得子嗣,所以就形成了上巳节临水祓禊的风俗。人们用兰草沾水洒在身上除去不祥,通过这种仪式寄托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至今这种仪式在傣族的泼水节中仍然有所保留。《七月》中“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记载的过年时以美酒和羔羊酬谢神灵并祈求赐福,同样也表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反映出上古时期人们对种族繁衍的重视

  种族繁衍具有关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礼记》中记载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婚姻承担着传宗接代的社会职责。在这样的现实需求下,众多节日习俗都包含有祈子的行为。

  上巳节就有祭祀高襟的习俗,“高襟”是各个部落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想象出来的女性始祖。孙作云先生认为“若论其起源,这种‘襟神’或‘母神’在最早时期,都是各个氏族的先妣。”先妣是“简狄”,相传简狄无夫,吞玄鸟之卵而生汤,殷人便以简狄为媒神。《大雅?生民》中记载周人的女祖先是姜螈,姜螈无夫,履大人之迹而生子,周人便以姜螈为媒神。祭祀高裸是为了求子,临水祓禊也是为了求子。“古人相信:不生子也是一种病气,为了解除这种病气或促进生育,他们便在祭祀高襟时,顺便儿在河里洗洗手、洗洗脚,或干脆地跳到水里洗一个澡。他们相信这样做,便可以得子。这种迷信相沿成俗,在后代便成为三月上巳节的临水祓禊的风俗。”

  同样,穿天节的习俗中也有跟求子有关的行为。《淮南子?修务篇》记载“禹生于石”。《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启母,涂山氏女也。……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这是跟石头有关的感生神话,夏人认为石头具有生育的灵力。同时民间还有禹母吞薏苡而生禹的传说,夏人认为薏苡的生殖能力特别强,而襄阳汉江中的有孔石头,形状跟薏苡很相似,所以人们认为这种石头具有石和薏苡的双重灵力。人们在穿天节这天,便在江中捡拾这种石子,用丝线贯穿带在身上,希望能够求得子嗣。

  (三)展现了浪漫的上古遗风

  上巳节除了祭祀高襟和临水祓禊外,还有青年男女在一起踏春、游乐的活动,这种活动或由民间白发组织,或由官府出面组织,《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便是官府出面组织的“仲春之会”,让未婚的青年男女和丧偶的鳏寡者参加活动,互相结识。相悦的男女可以互赠兰草、芍药等,“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洧》),女子向心仪的男子赠送芍药,如果男子接受了女子赠送的芍药,就说明他接受了女子的情感。青年男女在上巳节这一天光明正大的相识相交游乐,体现了我们古人多么浪漫的原始遗风!

  穿天节是襄阳地区的民俗节日,围绕着节日流传着郑交甫与汉水女神相交的神话故事,这个人神恋爱的传说也展现了荆楚文化中神秘、浪漫的文化遗风,十分美丽动人。

  (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浑融思想

  人与天地的和谐,天、地、人三才的观念贯穿在整个中国文化之中。春节、上巳节、穿天节等民俗节日均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七月》中蟋蟀所处位置的变化体现出时节的推移,顺应不同的时节,人们从事不同的农业劳作,印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过年的时候人们高举酒杯祭祀神灵,祈求赐福,是人与神即天的互通。上巳节里男男女女成群结伴,迎着和煦的春风,漫步在流淌着无限生机的野外,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这是一种天地万物融合,人与自然相通的境界。穿天节里穿天石可作自然的象征,人们在汉江边捡拾穿天石带在身上的,是对人与自然合一的主动追寻。

  《诗经》是一部反映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民俗风情的画卷,今天我们阅读和研究《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节日民俗,领会其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弘扬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标签:民俗人们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