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进城舞蹈 2007年2月,由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10 10:49:37 分类:网络 浏览:146


  2007年2月,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创作演出的表现农民工题材的群舞《进城》,在”2007年我最喜爱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中,荣获歌舞类节目三等奖。伴随电视舞蹈《进城》的出现,国内舞蹈界表现出热烈的反响,认为《进城》实现了舞蹈原本最重要的功用:既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是对中国舞蹈创作现状的颠覆;同时,当我们从舞蹈艺术之外的电视传播美学视角去审视电视舞蹈《进城》时,会发现《进城》的成功在于其舞蹈创作理念本身的与众不同,现实主义题材审美趋向与当代电视受众审美心理的契合,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以及电视传播手段对舞蹈符号所蕴藏唯美内涵的升华再现。

  一、当代传播美学与受众的审美趋向

  21世纪的中国电视已经进入了”受众本位“的时代,激烈的行业竞争和观众审美品位的多样化发展极大地激发了现代电视观众的观赏主观能动性,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传播理论中讲到的:现代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关注”媒体在做些什么“,而真正关心的是”我能通过媒体得到什么“。 [1]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电视播放什么我就看什么“,而是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在点击遥控器的瞬间寻找能让自己身心愉悦的电视节目。因而从传播视角解析电视舞蹈《进城》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节目的脱颖而出,根源就在于它从取材到艺术创作手法上正好契合了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在审美心理需要中体现出的“审美日常生活化”趋向。

  国际美学学会前主席阿莱斯?艾尔雅维茨曾说过,当下社会“审美泛化无处不在”[2]。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环“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3]。所谓审美泛化,或曰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是指当代世界消费社会的基本形态与媒介技术的革命导致了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于是,原来被认为是美的集中体现的小说、诗歌、雕塑、音乐、舞蹈等经典的艺术门类,特别是以高雅艺术的形态呈现出来的精英艺术已经不再占据人类文化生活的中心,人类的审美出现日常生活化取向。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除了寻求能获得视听感官愉悦的外在形式美,更注重于作品中是否包含着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真实。与这种美学取向相适应的是社会变革已经形塑了一代愿意并且能够欣赏这种“美”的眼睛、耳朵和大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DV影像”、网络视频、博客等等。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一群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会登上“万众瞩目”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为什么一个没有华丽服装、绚丽灯光和舞台效果的现实题材舞蹈会博得观众的认可。电视舞蹈《进城》正是以其与“唯美”不同的艺术展现形式在令电视受众惊叹的同时,因其与受众审美取向的相符而使受众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艺术享受。

  二、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现实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进城》的农民工选题虽取材于真实的日常生活,却在主题立意的分量上又“重”于生活。其并未流俗于表面形式上的审美日常生活化,在形式上适应受众审美取向的同时,又完整地保持了舞蹈艺术的审美品格。这种形式上的“审美颠覆性”实际上是实现了舞蹈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的合理转化。舞蹈是由感情产生的运动。现代舞之母邓肯认为:“凡凭借身体动作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创作性活动都是舞蹈艺术。”现代舞蹈的审美标准与现实生活不断进行着融合。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有将近1.3亿农民工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对农民工的认知也逐渐改变,社会开始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本身就是一种感动。准确及时地抓住这个焦点,通过舞台艺术形象,真实再现农民进城务工过程中的各种情感体验,从最初的好奇、兴奋到遭遇挫折时的迷茫、彷徨,再到战胜自我后的坚强、自信,加之通过“春晚”这样一个拥有超强传播效果的媒介平台,《进城》在数亿中国电视观众心中投下了一枚重磅“催泪弹”:让人感动于紧张忙碌的现实生活中原来还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劳动者,他们默默无闻、平凡却快乐;他们朴实勤劳、勇敢而坚强。作品表达出了对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共建和谐社会的歌颂与向往,引发了受众的想象与联想,并进一步激发其深层次的情感愉悦,使其得到了精神上的陶冶和升华。

  《进城》的表现形式是对舞蹈艺术传统美学的挑战,它是电视传播中的一种现实美的释放,是一种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的现代传播美学观念的体现。它的独特魅力是社会元素与电视元素以及与舞蹈艺术元素的结合,形成新的视听空间,如:肢体的视觉构图、内容的叙事关系,以舞蹈配乐《野蜂飞舞》的律动与镜头运动融为一体。这是因为电视传播而带来的对舞蹈艺术的新的审美趋向。

  从文艺创作理论分析,凡是具体的美、现实的美,所为人接受的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舞蹈《进城》正是符合这一点。美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内容,人的肢体语言是表达人思想感情的最高境界。《进城》所反映的农民工社会现实状况,使传播信息内涵与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舞蹈形态,确切的说是一种现实美的形态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

  三、电视传播的文化价值

  《进城》是通过电视传播走向受众的,电视传播手段极有利于舞蹈编排形式的多样化和结构叙事化的完美再现。相比于传统舞台上的艺术舞蹈,电视舞蹈《进城》更好地结合了电视媒体独特的视听语言手段,通过多景别切换、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镜头以及剪辑技巧,将舞蹈的表情、节奏、构图与造型等基本艺术要素加以升华性展示。其中最突出的传播效果就是在镜头语言上对演员表现力的深度化挖掘。例如,舞蹈中除了运用远景、全景来表现造型美和肢体语言的完整性、动作的韵律感以外,大量中、近景的使用,强化了对演员动作细节,尤其是面部表情的感染力,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演员内心深刻的情感体验。观众的情感被演员情绪的起承转合所调动,使人在视听感官得到愉悦的同时,更享受到情感的共鸣与宣泄。以往我们在电视荧屏上看到的群舞多是以动作、表情、服装和造型的整齐划一见长,像《千手观音》、《俏夕阳》、《剪纸姑娘》,而《进城》却开辟性地在舞蹈编排的各个层面突显一种丰富各异的多元化张力。40名演员的艺术原型是来自于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农民工,于是服装、道具、造型各不相同,表情、动作也因人而异,甚至在舞蹈的表现手法上也融合了西方现代舞蹈的即兴表演和东北秧歌的动作细节,以及话剧舞台上的场面调度等,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鲜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同时,让人感到杂而不乱的是,舞蹈整体结构上巧妙采取了故事情节予以贯穿,以一对年轻夫妇刚进城打工这一事件作为线索,通过再现一些有代表性的情节片段,将农民工生活的主要情感经历讲述出来:刚下火车进入新环境的陌生;在城市中乘公车、数高楼,见到新鲜事物的兴奋、激动,而后遇到困难时的困惑与焦虑等。正是这种电视传播手段,使电视观众对这样一种不断向前推进的情节化叙事结构,欣赏得更加通俗易懂。

  另外从传播的社会价值来评价电视舞蹈《进城》的另一感人之处在于,这是由一群普通大学生表演的作品。它在“春晚”传播平台上的出现真实地表达了整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春晚”总导演金越在采访中曾评价《进城》这个舞蹈最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这群大学生的表演很真挚,你能感觉到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表演” [4]。一群年轻人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农民工这样一个与自己人生阅历完全不同的社会群体从陌生到理解、从漠视到关注,到最后创作出一个艺术作品,这个过程本身就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感动了观众,让人有感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沟通是如此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共处是如此的美好。而当一个艺术作品在其本身的艺术美之外还能呈现出一定意义的社会价值,这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无疑,电视舞蹈《进城》的出现已经成为令电视舞蹈艺术真正走近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里程碑,而或许新的电视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也将在不经意间走进受众的视野,不管怎样,电视舞蹈的魅力都将伴随时代的脚步散发开来。

  注释:

  [1] David K. Perry,Theory and Research in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 [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Publishers, 2002, P72.

  [2]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编著:《美与作为全球化的美学》,载《世界哲学》2006年第6期。

  [3]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4] 刘畅、金雪航:《东北师大师生央视春晚舞〈进城〉带来感动》,载《城市晚报》2007年1月18日。

  收稿日期:2007-05-16


标签:舞蹈电视审美进城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