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 [提要]新型城镇化是今后一个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22 17:54:43 分类:网络 浏览:102


  [提要] 新型城镇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推进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问题;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3日

  新型城镇化对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关于什么是新型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个解释显然是与传统城镇化完全不一样的。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传统城镇化的各种弊端日渐显现出来,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这些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我国必须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有别于传统城镇化的新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新课题,现在国家正在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各试点地区都陆续出台了试点实施方案。在推进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解决?本文提供一些思路。

  一、面临的问题

  1、认识偏差。当前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很热的词,但相当一部分人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目标等内容并不是很清楚。有人简单地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把农村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把失地农民“赶上楼”,城镇人口增加,城镇面积扩大,到处大搞房地产开发。有的地方政府部门认为城镇化对扩大内需、拉动GDP增长有很大作用,新型城镇化就是扩内需、促增长。有地方官员算了一笔账,某地某年城乡居民年均消费分别为15,160.9元、5,221元,两者相差近1万元。如果通过改革,能将进城农民工的30%转化为市民,每年将会带来5,000多亿元的消费增加额,这还不包括农民转为市民带来的公共投资需求的增加。还有的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城镇化率,甚至有的地方官员提出“不搞农业,消灭农村”的极端论调。这种盲目追求城镇化率的发展思路完全脱离了我国现在和未来的现实国情。以上认识显然都是错误或者片面的,必须厘清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规划雷同。我国大部分城镇的规划设计呈“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和创新,都是“方头方脑”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堆积。我国一些城镇规划设计严重缺乏人文传统和自然生态理念:要么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要么生拉硬凑,大拆大建,建设的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农村地区打着“新农村建设”旗号,也照搬城镇小区模式大拆大建,简单地用城镇元素和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3、土地利用不集约。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用地粗放,一些地方热衷于修建新城镇或沿主要公路干线占地建房,发展线性小城镇,不仅占地多,城镇无特色,更带来不可持续发展的后患;二是城镇面积急速扩张,用地规模膨胀,土地供给总量失控,个别地方乱征土地,征而不用,闲置荒废,浪费严重;三是盲目修建大套型豪华住宅和高档商品房,对宝贵的城镇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高档商品房的空置,造成城镇土地隐性闲置。为使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4、管理方式粗放。新型城镇化要求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对城镇实行精细化管理。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城镇走的是外延式发展道路。城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有关。但城镇政府的支出行为不受制度约束,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短期行为对城镇资源配置带来的不良后果十分严重。各种形式的大拆大建,各种面子工程充斥在城镇建设中,各种好大喜功的新区盲目上马,各种短期行为的积累已经造成了城镇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的严重后患。

  5、曲解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城市资源的有限性,我国的农业人口不可能都到大城市去就业居住,必须推行就地城镇化。所谓就地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再一味地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依托中心村和小城镇,或把散落的农村居民点适时适度聚集发展为新社区,并逐渐成长转化为新城镇,就地就近实现非农就业化和市民化的城镇化模式。对于就地城镇化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它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中西部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唯一出路,这些地方的外出务工农民都得回乡在附近小城镇就业定居,人为地撤并一些村庄,把村庄变成社区等,这些都是很荒唐的。

  二、解决思路

  1、澄清认识误区。新型城镇化既不是简单的城镇面积和人口的增加,更不是政府部门把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搞房地产开发。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这个判断无可厚非。城镇化的第一目标是农业人口合理有序稳定地向城镇集中融合,拉动投资、拉动消费和带动经济增长是城镇化第一目标顺利实现过程中的伴生现象和结果。如果各级政府在城镇化推进中把扩大内需作为首要目标,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可能落入追求GDP增长的“陷阱”。

  2、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新型城镇化的“新”究竟新在哪里?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是“新”的重要方面。传统城镇化是重速度、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速度而是质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怎么实现这些目标?就是通过高标准的规划设计,科学的规划是避免城镇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和新意的重要基础工作。要解决千城一面的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通过切实有效的规划机制、规划运作方式,坚持有效实施正确政策,有效统筹规划建设,坚持“一盘棋”建设理念,在规划体制建设上,既不任意变通,也不死板规划,通过有效的城镇规划,为城镇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凸显城镇特色发展方向。城镇化建设要有特色,这一特色包含生态特色、文化特色、人文特色等一系列独有气息。而实现规划设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就需要从城镇发展布局规划入手,结合社区建设规划、建筑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要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将特色设计理念与城市规划方案紧密结合,通过设计理念,最终构筑极具特色的城镇化规划设计体系。

  3、节约集约用地。新型城镇化是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城镇化。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要求,健全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一是充分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鼓励旧城改造。由于旧城区以前规划设计理念滞后,通过旧城改造可使城市容积率得到提升;二是对城镇中心位置的工业用地,采取土地置换、退二进三的方式,让其搬出中心地带,逐步实现非经营性用地逐步退出黄金地段,发挥土地的增值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三是充分挖掘农村节约集约用地潜力,逐步调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粗放利用和浪费,引导农村住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住宅用地集约化,引导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实现农村非农建设用地集约化,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腾出更多的城镇化建设用地。

  4、加强城镇管理。新型城镇化不仅体现在建设方面,管理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建设管理两手抓,两手都硬,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一是将管理纳入到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体系之中。规划、建设、管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三部分。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管理纳入到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之中,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二是增加对建设后城镇管理和运营的资金投入。由于未来城镇化推进规模的不断扩大,仅靠政府财政出钱难以解决燃眉之急,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依靠金融市场为城镇的管理和运营提供资金支持。国家也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可以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还能够盘活存量,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更多商机;三是加大对城镇管理人才的培养。城镇管理涉及到经济、社会、管理、房地产、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需要各方面综合型跨界人才的加入。因此要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镇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使他们能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镇。还应该鼓励有跨界学识和经验的人才投入到城市管理中,不断充实和提高城市管理者队伍的水平和素养。

  5、审慎推进就地城镇化。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就近城镇化就是我们说的就地城镇化。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试点搞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要因地制宜,符合一定的条件才可以搞,不是简单的村庄合并。就地城镇化城镇要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人口相对较多,要有产业基础,有工业园区或者有繁荣的服务业,产城要融合,产城要一体化,还要有一些与居民生活配套的医院、学校和商场超市,这样的城镇才能聚集人气。地方政府合理出让土地搞房地产开发,通过产业吸引农民进镇买房安居就业,大大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中西部地区这样的城镇并不多。实践中,有的乡镇本想扩大城镇规模,搞了房地产开发,由于没有产业支撑,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大量的商品房卖不出去,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这样的乡镇农民暂时不适合就地城镇化,继续让他们顺其自然地异地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大量集中向大中城市或向发达地区城市流动、迁移的城镇化模式,等就地城镇化的条件具备了再进行引导。

  主要参考文献:

  [1]施耀忠.注重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节约集约用地[N].中国经济时报,2013.1.30.

  [2],潘孝富.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应并重发展[N].光明日报,2014.2.19.15.

  [3]李铁.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N].经济参考报,2014.9.30.

  [4]时红秀.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问题及解决[N].学习报,2014.11.10.


标签:城镇新型规划建设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