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居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22 17:21:55 分类:科学 浏览:84


传统民居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根基和创作的源泉,文章抽取传统民居富有特色的语言:门窗作为符号,运用现代方法对之抽象、提高和再创造,目的是在其指导下探索传承与创新的设计手法,以重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力求营造真正含有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建筑。

  关键词:传统民居;传承;创新

  Abstract:Traditional dwell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ource of creation, Article taked the language of traditional welling characteristic: doors and windows as symbols,Use modern methods to abstract, improve and re-invent. Aim is to explore its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design approach to reconstruct the point of integration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Strive to create modern buildings which contain chinese ethnic culture.

  Keywords:traditional dwellings;inheritanc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51-03

  1 引子

  “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区建筑学只是地区历史的产物。恰恰相反,地区建筑学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我们职业的深远意义就在于运用专业知识,以创造性的设计联系历史和将来,使多种取向中并未成型的选择更接近地方社会……”

  “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吴良镛《北京》

  21世纪初的十年,许多城市不顾经济限制争请国外建筑师来本地建地标,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各种大量的国外建筑思想、理念、元素、符号和建筑技术让国内的建筑师们无暇去探索适合本国时代精神与民族意蕴的现代建筑。我们国家的各大城市,不缺少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也不缺少具有异国情调的各式楼盘,但是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却寥寥无几。

  中国的现代建筑急需回归,回归到何处?

  鲁迅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有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回归,只能指向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我国传统民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这些资源举世无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足以显示其深邃的艺术魅力。其中的精华部分,理当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建筑的根基和创作的源泉。而中国现代建筑的出路,就在于利用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的民居文化精髓,结合现代科技和材质创造出真正含有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建筑,实现中国传统美学、建筑文化的回归。这样的中国现代建筑才具有旺盛的艺术性和生命力。

  继承传统并非眷恋过去,而是要继承传统中的精华,把起点放在现代的时空坐标上,用现代建筑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建筑,将传统建筑中的内涵精神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重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如同黑川纪章提出的:“我们对一种语言(风格)进行深人分析研究,选取其中有特色的语言(构件),再运用现代方法对之抽象、提高和再创造。”因此,要正确看待传统建筑的现实性,继承回归传统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使其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如何回归传统?应用何种语言何种手法对之再创新?

  回归于传统,如何超越传统?

  来自于现代,如何唤起传统?

  沙里宁说过:“传统并不是一堆现成的形式,这些形式不像从书架上取书那样,可以随意拿来使用。不过,我们可以阅读书本,体会它的内容,并且在适当的场合不时地应用这些体会的心得。同样地,我们也可以研究过去的形式,从中进行学习。然而,我们除非首先对它们进行选择与创造的双重检验,使其建立于当今基本形式的坚实基础之上,否则就不应当使用它们”,因而必须对传统民居空间进行去粗取精,使其适应时代的生活需求,才能创造适合时代的设计手法。

  传统在不断地变革、发展与延续,并非所有过去的事物都能成为传统,也并非所有传统都能延续至今。李允在《华夏意匠》中曾写到,“真正成为我国传统建筑屋身构图实体的,是立面上柱之间的门窗隔扇”,这段对我国传统建筑立面特征的描述,从感官上确认了门、窗之于我国传统建筑至关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主要从传统民居门窗入手,来探讨运用传统形式语言进行再创作的手法,目的是在其指导下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与传统的回归,最终达到设计的“法无定法”。一般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种方式,它们并不是传统原型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地方传统建筑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再现。正如柯布西耶指出的:“创作是耐心的寻览。”

  2母题提炼与重复

  母体提炼既从传统建筑中截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语言片断作为母题,自成体系地拼贴到建筑中去,使得建筑既具有一定的历史连续性,又具有当代特征。

  如苏州博物馆建筑的外墙上菱形,海棠形,八边形的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与传统院落布局相结合,一石一木、一门一窗、一静一动间都有传统的古典文化底蕴。漫步在水面之上的廊道中,时而,透过墙体上六边形的花窗,配以婆娑的竹林,若隐若现,使人感受着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别具诗意,从建筑生命的最深处畅响着悠悠吴文化不息的旋律。墙上的漏窗运用了传统的造型但采用了现代的材质,与整个建筑群传统而又现代的整体气质一气呵成。(图1)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的不同地方出现的圆月型门洞,配以灰砖墙体和木色的窗板,传统意蕴妙不可言(图2)。这些都是在新环境新条件下对传统语言的巧妙利用,其上可以看到传统民居的神韵,容易让人联想起历史的原型。

  将提炼的母题重复使用于同一个建筑创作中,从而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这种构成方法通过同一母题的重复,使建筑在统一中富于变化,形成强烈的韵律感和秩序感。母题的重复常使建筑语汇信息反复作用于人的感官,从而强化了传递的信息和主题,让人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和印象,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教学楼,以传统实心木窗户为母题,塑造了音乐般的韵律感(图3)。贝聿铭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就重复使用了菱形这一传统建筑图案母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点缀在房屋白粉墙上的黑色菱形水磨砖窗框与室内的菱形木格子屏风和窗户,是对传统民居菱形母题的重复,在阳光的阴影下给建筑以独特的图形魅力。(图4)

  3重构

  建筑语言的重构是指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一种颠倒和反转处理,打散和分解原系统的构成关系,根据创作需要,在本系统内或系统之间进行重新组构。

  此处理手法可以从民居的传统形式要素中提取相应的形式语汇并加以简化、变形和重组,使建筑在应用现代结构、材料、形体的基础上体现出地方风格。这种创新的合并方式使作品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地区文化认同感。通过这种手法的处理,追求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精神联系,可以获得新的视觉效果和新的语言形式。如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筑师王澎运用重构的手法,从浙江传统民居中漏窗和窗棂的图案中吸取灵感,创作了来自于传统又不是传统的简单重复的建筑的立面,营造了一个既富有浓郁的传统气息,又有着强烈的现代感,充满传统文化的意境。(图5,图6)

  重构的手法有时会改变传统建筑语言约定俗成的位置和方向,可以把抽取出来的传统语汇进行旋转或改变位置,上下颠覆或左右互换;可以把抽取的多个传统建筑语汇相互穿插叠和起来;也可以对传统建筑语汇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依据现代审美,移动、变换原有位置,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重新编配和组合,打破惯例,从而获得一种新关系、新秩序、新形态。

  现在很多建筑立面和城市立面改造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手法:格栅,材料一般用木、金属百叶、铝合金等,虽然材料灵活多样,但是其处理手法却都是从把传统民居窗户上提取的基本的语汇加以重构,保持了传统民居窗户和墙面的的一种大的尺度关系,传统的建筑意蕴在现代建筑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某建筑,遮阳木格栅成组合使用,墙身上所产生的“虚”的视觉效果,和檐口一起,塑造了富有传统韵味的建筑表情。(图7,图8)

  4抽象变异

  这种手法是从传统建筑语言原型中提取某种概念关系,将其加以整理、抽象、简化和升华,概括提炼出与传统形式具有同样视觉效应的新的语汇,并有机地组织成现代建筑语言,使之更具文化典型性。

  利用这种手法进行抽象简化时要注意抓住传统建筑语汇的精华部分,抓住最能表现传统民居内涵的部分,将最有代表性的符号提取出来,进行高度的简化、抽象和再加工,并保持原型的整体神韵,形成“隐性符号”。这种处理手法是实践中应用最多的一种。

  设计过程中,这种手法可以在新功能、新技术、新载体的情况下,摆脱旧载体的羁绊,解放创作思想,又可以在深层领域取得与传统民居的文化关联,对传统建筑形式加以提升和进化,形成与传统建筑神似的良好效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深圳万科第五园和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较多地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对传统建筑形式加以提升,达到与传统民居形态近似而内在神似的良好效果,引发人们的想象。(图9,图10,图11,图12)

  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中,应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民居的符号语言与现代建筑艺术做了精心结合。比如香山饭店立面的窗户和墙面的分割就是运用抽象与提炼的手法从传统中国民居中得来。(图13)入口大门则是将传统建筑中的牌楼形象高度抽象概括而来,将牌楼常见的分段起伏的轮廓简化成为平直的两竖一横的剪影式构成。进入中庭迎面设置了照壁,基于传统照壁的形式,经过了高度抽象和简化的处理。漏窗、花格、墙面上的砖饰、月洞门、外墙面的四瓣形花饰、格带压顶、灰(白)黑相间的色调等,都十分统一,和谐高雅。就像贝聿铭的助理方佛瑞所说的:“香山饭店表现了建筑在文化上如何延续――撷其精华,成就自我。”

  5异质同构

  异质同构是对传统建筑语汇保持形式上不变,而在材料调配等方面进行变化,用现代的材料表达传统意义。材质是建筑语汇的一个重要表述方面,有很多信息是通过材质依附于建筑语汇上的。材质的质地和纹理反映着建筑表面细部的形态,它所引起的感觉是其他形式要素不可取代的,它具有视觉和触觉的联合作用,能造成深刻入微的知觉体验。(图14,图15)

  异质同构的手法被普遍采用,如青浦的某私企会馆,马达思班和大舍不约而同使用了传统的冰纹窗扇花纹,一个直接拿花窗拼贴立面,一个把冰纹印刷在玻璃上形成乳白色的半透明(图16,图17)。其他的如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的大门采用钢构与玻瑞形式衍生自传统的两坡落水等,都是将传统的窗户形式用现代的材料来演绎,属于异质同构。

  当代建筑界最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一就是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们与传统并不矛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挖掘至今仍有实用价值的地方材料和适宜技术,使它们与现代的科学建造方法与建造技术相结合,采用创造性的手法可以拓展出全新的天地。

  6小结

  语言要表情达意不可能离开具体的语境,一个词只有放在句子的上下文中才有参考意义。同样的,在现代建筑中创造性运用传统民居的古典词汇时,不能把其看作是一个封闭的、自成一体的系统,应该以建筑的整体效果为重,结合时代特征,联系历史文脉,强调协调性和美感,防止以建筑语汇单体的个性代替建筑整体美感的做法。

  “以古为镜”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就像老子所云:“欲去明日,问道昨天。” 但是,我们在强调与传统结合的同时,绝不是要简单地照搬传统的东西,相反的,我们以一种前进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传统,力图使其以一种崭新的、现代化的面貌蕴涵于我们的建筑创作之中。如同李敏泉在《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说过的:“传统基因与现代元素的重组―重构,他既不是回到过去,也不是要步入异域,而是要明确与强化当代在世界现实层面上的历史投影,创造传统与时代共生的‘同心圆’,同心圆越多,干涉图像的‘涟漪’越丰富美妙……。”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北京..

  [2]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1.

  [3][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27.

  [4]张良皋.匠学七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53.

  [5]李允.华夏意匠[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214.


标签:传统建筑现代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