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东盟国家 据史载,广西人出国历史源远流长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20 12:55:09 分类:答疑 浏览:147


  据史载,广西人出国历史源远流长,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4年),广西合浦港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已有一些广西人经海上移至暹罗(今泰国)等地。唐、宋以来,广西人已是规模性的批量向国外移居。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广西人移居到东南亚特别是印支各国的越来越多。据1990年统计,在国外的广西籍华侨华人有260多万人,其中在亚洲(主要是东盟的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的即有230万人,占广西籍华侨、华人总数的88.4%。

  广西籍华侨向以其自身的勇敢、智慧和勤劳,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国家,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开垦山岭,开发矿藏,兴办工业,从事商贸和科技文教事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他们还积极投入当地反殖反帝斗争,为居住国的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流血牺牲,英勇战斗。本文仅就东盟国家中的广西人作一略述,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广西人与东盟国家人民的历史渊源和深厚情谊及其对当地的贡献。

  越 南

  广西人侨居越南的历史最为悠久,人数也最多。

  历史上,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深受封建王朝和广西地方当局的压迫、剥削和排斥,再加上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及有的民族所具有的游耕习俗等原因,从北宋起就有一部分壮、瑶、苗等少数民族迁徙到越南。元朝以后,大批壮族居民从今田东、靖西、德保、天等、大新、宁明和龙州等地迁入安南(今越南)。清朝时期,迁入安南的壮族同胞更多。民国时期亦有数万名壮族居民迁居越南谋生。据有关资料统计,1989年居住在越南的广西籍华侨、华人超过130万,居各国广西籍华侨、华人总数的第一位。

  广西籍壮、汉族华侨、华人主要居住在河内、海防和南定等大城市,以及广宁、谅山和河宣等省的平原地带;广西籍瑶、苗等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则多居住在中越边境越方各省的山区。其中,河宣省以瑶族为最多,黄连山省以苗族为最多,高平省以壮(侬、岱)族为最多。在越南抗法、抗日、抗美和解放战争期间,不少人迁往老挝、柬埔寨、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1978年,越南当局排华时,数十万广西籍华侨、华人从越南逃往东南亚、欧美以及大洋洲等地。

  越南广西籍华侨、华人的职业,在鸦片战争以前,主要是从事开垦种植的农民和矿山开采的矿工,安南的金、银、铜和煤矿,多为广西籍矿工开采。其次是小商小贩。

  据史载,北宋年间,越南(时称交趾、安南)独立建国后,广西有不少人即迁至该国北部开垦荒地。清朝以后,移居越南开荒的广西人日益增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开垦出大片良田。今越南广河县马斯乡的吕六田、凌溪乡的陈晚田、竹排山的唐九田等村庄就是以当时广西籍开垦者命名的。1954年约有6000多名广西籍人来到宣德省大勒机附近的从义,伐林造田,建筑村庄,把从义的荒山野岭建成了繁荣的都市。越南北方的金、银、铜、锡等矿山,从宋代起就有广西人采矿,以后人数日增。

  此外,还兴办工业。越南下松、潭河、先安和横甫等地的纺织、造纸、犁头和榨油厂等,不少是广西防城、钦州和北海籍华侨兴建的。在海防市水泥、发电、胶鞋和机器等厂,以及南定市纺织厂的工人中,有不少是钦州、防城籍工人。芒街的陶瓷厂大多是广西人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籍华侨、华人在越南积极参加抗法战争,或采取募款捐资、奉献军粮、递送情报、护理伤病员等方式支援抗法。1940、1944年日军两次占领越南,他们又立即投入越南的抗日战争。1945年日军从越南撤走后,法军二次占领越南,他们又成立华侨自卫团,继续开展抗法活动。法军退出越南后,美国又扶植傀儡政权霸占越南南方,1961年,美国在越南南方发动战争,广西籍华侨、华人再次投入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踊跃参军参战,在八年的抗美救国战争中始终与越南人民一道并肩作战,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者,迫使美国于1973年结束战争。美军撤走后,他们又参加解放西贡市(胡志明市)等战役,打败阮文绍傀儡政权,直到1975年5月实现南北统一。他们为越南人民的解放与南北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马来西亚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广西西江一带即有少数客家人前往马来西亚定居,到民国以后日渐增多。据史载,民国十年(1921年)后每年均有大批广西籍华工到马来西亚开发定居。民国十九年(1930年)已达10多万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达20多万人。至1989年,增加到60多万人,占世界各国广西籍华侨、华人总数的第二位。

  广西籍华侨、华人分布在马来西亚各州的大中小城镇、农村和工矿区。其中彭亨州的文冬,广西籍华侨、华人占当地华侨、华人总数的50%以上。二战后,部分人迁至泰国、新加坡、印尼和欧美各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转到澳大利亚留学和经商定居的较多。

  马来西亚在18世纪以前,许多地方还是荒芜之地。19世纪以后,数以万计的广西籍华侨、华人在野兽出没、蛇蝎挡道的深山老林中开垦种植橡胶或开矿。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使原来一片片原始森林、人烟稀少的地方变成繁荣的城镇或大片的矿区和橡胶园。现今马来西亚各地的“广西村”橡胶园就是由广西人在穷乡僻壤中开拓出来的。如马六甲的“广西村”,开辟于1955年,居住在那里的广西人在荒山野岭中筑路建房,开辟芭场,终成了大片橡胶园。

  在马来西亚的广西籍华侨,多从事以种稻谷、胡椒、甘蔗、橡胶、蜜柑和黄梨为主的种植业。一部分则已从农工、矿工和橡胶工发展成为农场主、矿山主和胶园主,由橡胶工成为胶园主的就有数百人。如陈德彬(广西博白人)拥有橡胶园60多个,还有加工厂,日产干胶达30多吨,成为当地经济实力雄厚的胶园主之一。此外,成为工商企业家的不少,有近百名华侨、华人是制衣、制板、制胶、锯板、手表、房屋、锡行、鞋业的企业家。如龚荫海(广西容县人)是光华制衣厂东主、板桂实业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和龚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卢水木(广西岑溪人)任东合有限公司、运利农场有限公司和运利锡矿有限公司董事经理,是彭亨州著名的矿业家;陈懋森(广西容县人)自创东升制衣有限公司、东北制衣有限公司以及东兴有限公司,并任董事会主席和经理;封州(广西容县人)创办亚洲木业有限公司、光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万兴百货总汇公司等,并历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成为彭亨州木材业的巨富;卢耀均(广西北流人)在马来西亚中央巴士汽车有限公司任经理;陈炳新(广西荔浦人)在马来西亚经营轮船运输业务;刘建(广西容县人)是某大轮船公司负责人。

  马来西亚于1941年12月被日军占领后,广西籍华侨即组织或参加各种抗日武装。如黎奋华参加了马来西亚民族,浦觉民等不少广西人加入抗日游击队。丁加奴柏加港的广西籍华侨为了抗日,集体移居柏加港山区,开展抗日游击战。大批广西籍华侨参加人民抗日军。在马来西亚被日军占领期间,因参加抗日活动而被日军杀害的广西籍华侨不下数千人,仅柔佛州就有800多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马来西亚又重新沦为英国殖民地,广西籍华侨又与当地人民一道,投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据1949~1956年统计,因参加抗英斗争而被驱赶回国的,仅容县籍华侨就有435人。

  泰 国

  广西籍华侨、华人居住在泰国最为集中,人数亦较多,据1989年统计约有14万人。由于泰国对在该国出生的广西籍华侨、华人视为本国公民,因此所公布的华侨、华人人数小于实际数。他们主要分布在也拉府(勿洞)、京都亚、宋卡、罗勇、春莲、清莱、清迈和尖竹汶,居住在湄南河、永河和难河等地农业区的也不少。人数最多的是勿洞,在勿洞的华侨、华人中,广西籍占65%。目前不少人逐渐移至大中城市,在首都曼谷的广西籍华侨、华人在20世纪70年代已逐渐增多。

  泰国的勿洞原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一战后,广西籍华侨陆续从马来西亚移居勿洞开垦种植橡胶,后来由于人数日增,勿洞就有了“广西村”之称。他们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终于把勿洞的山山岭岭开垦成为3万多公顷的橡胶园,年产值达7亿多铢泰币,勿洞由此成为泰国橡胶主要产地之一。

  在泰国的广西籍华侨、华人中,一部分已从农工、矿工和橡胶工发展成为农场主、矿山主和橡胶园主。由橡胶工跃为胶园主的,仅勿洞就有数百人。其中,夏茂生(广西容县人)、黄敬南、黄桂忠(广西北流人)在泰国拥有200~300个橡胶园和加工厂。不少人已成为纺织、制面和面饺等工厂以及制鞋工业等贸易公司的企业家。如封明光(广西容县人)在曼谷大展宏图,除经营橡胶园外,还向旅游业、酒廊、室击、歌剧院进军,担任曼谷威马旅运社有限公司、香港威马旅行社、曼谷威马旅运车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并任财神爷酒廊、金财神执行董事等。苏瑞明(广西宁明人)开办纺织厂,有600多工人;黄桂忠(广西北流人)是勿洞巨富,为泰国森泰木材公司经理、国泰大酒店总经理;封君晓(广西容县人)曾任泰国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祥盛(广西宜山人)在曼谷创办了黄祥盛有限公司,并在各地设有五个分公司,还开设泰盛机器厂和银行各一家;饶培中(广西容县人)在曼谷创办了泛泰企业公司及暹罗制鞋工业有限公司,首创北榄鞋屋花园及鞋业展览馆,供游客参观,并任泰京鸿建修企业两合公司经理、友联海产养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泰国是世界上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广西籍华侨、华人从事旅游业的人很多,仅在曼谷就有上千人。他们创办旅游公司或旅行社有限公司,其设置的机构或经营的业务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封明光的威马旅游公司、梁昭云和梁雅梅的欢乐旅游有限公司较有名气。

  泰国于1941年12月8日遭日军入侵,到1942年1月25日,整个泰国被日军占领。为抗击日军,广西籍华侨、华人与当地人民一道参加泰国反日大同盟、抗日义勇军、勿洞华侨抗日军支部和抗日筹赈会等抗日组织的活动。当时参加这些抗日组织活动的部分人遭日军捕杀,在勿洞被杀害的,仅容县籍华侨就有40多人。

  印度尼西亚

  据1989年统计,该国约有11万华侨、华人,除广东籍外,广西籍最多。该国的邦加岛,是广西籍华侨、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余大多分布在其他各大中城市,少数居住在苏门答腊和爪哇等乡村。

  在印尼的广西籍华侨,从事开垦业的不少,清咸丰末年就有1000多容县籍华工在巨港开垦,他们刀耕火种,在原始森林中砍伐树木,开荒种芭。该国的邦加主要产胡椒,广西籍华侨到此后,将每公顷种1200棵改为2500棵,使产量增加了一倍多。在邦加的广西籍华工,多在邦加挖锡矿,他们辛勤的劳动,使邦加锡矿生产发展较快,锡每年产量从19世纪30年代的5000吨增加到1941年的3.1万吨,占该国锡矿总产量的67%。

  1942年元月14日,日军空降部队在苏门答腊登陆,春节前占领了邦加。邦加的广西籍华侨领袖李光前立即发动华侨和其他群众为抗日军捐送款物,动员青年参加抗日义勇军,赞助进步社团宣传抗日,支持群众抵制日货。为此,李光前被日军以组织抗日会的罪名逮捕,判处15年徒刑,在狱中惨遭严刑拷打,后被日军杀害。

  新加坡

  18世纪70年代,新加坡就有少数广西籍华侨。从19世纪初起,人数逐年增加,到20世纪初,人数增加更多。1989年统计,有3万人左右。他们多数住在市区,少数住在郊区和附近小岛。

  新加坡在1819年,只是几百人的渔村,从1879年起,英国每年从广西等地运去大批苦力开发这个岛屿。据史载,1887年,张合兴砖厂就有70%的工人是广西合浦人。新加坡的广西籍华侨、华人与当地人民一道,经过100多年的开发建设,把新加坡建成一个环境优美、工厂林立、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国家。矗立于新加坡莱伟士博物院门前的无名华人铜像上的碑文写道:“华人素以坚忍耐劳著称,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暨马来全属,今日之繁荣得之华人能力者,颇非浅鲜。”

  在新加坡,拥有塑料和建筑材料等工厂,以及服装、进出口、汽车推销和制衣厂有限公司等的,即有数十名广西籍华侨、华人企业家。如夏锡(广西梧州人)是吉星锡矿公司经理;陈葵剑开设首都洋服公司;李立忠(广西平南人)开创金晔私人有限公司、金美人服装公司、柔佛新山金夫人制衣厂有限公司,还曾一度担任新加坡制衣厂商公会副会长;江文昌(广西容县人)创办了联德有限公司、国都酒店有限公司,还担任利雅锡矿公司董事长,是新加坡锡矿界巨子。专门从事建筑业的也不少。如陈奇培(广西平南人)开办了陈林建筑工程公司,任董事经理;薛锦梅(广西容县人)开办的福泉安建筑私人有限公司在新加坡颇负盛名;钟木生(广西岑溪人)创办了钟木生建筑公司、木生设计私人有限公司,自任董事经理。此外,还有一批专家、研究员、博士和工程师、教师活跃在科教领域。

  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始轰炸,1942年2月占领新加坡。为了保卫新加坡,广西籍华侨积极参加星华义勇军和星州华侨守备军,他们冒着敌机轰炸和大炮轰击,浴血奋战,杀伤大批日军。

  老 挝

  在老挝的广西籍华侨、华人,原来大多是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迁入的。1975年老挝解放后,不少人逃离老挝成为难民,被泰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所接收或安置,至1989年只有9000多人。他们主要分布在老挝北部的丰沙里、会晒、桑怒和川圹、化空、黄坡邦等地。壮、汉族华侨、华人多住在这些地区的城镇和平原,瑶、苗族华侨、华人则多居住在山区,川圹以苗族华人最为集中。

  缅 甸

  18世纪末,缅甸已有少数广西籍华侨,到19世纪下半叶,人数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以及抗日战争时期,人数激增。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缅甸被日军占领后,少数人避难到印度定居。至1989年约有6000人。他们多居住在当阳、车技、兴实塔、卑胶、毛淡棉和丹老等城镇,其中以首都仰光等大城市较多,北方农业区亦不少。

  多数广西籍华侨、华人以做工务农为主。缅甸的金矿、银矿多为广西籍矿工开采。如波龙大山有丰富的银矿,开始当地百姓不熟悉开采和冶炼,主要靠广西籍华侨、华人开采,到后来,矿工已达4万多人。经矿工们长期的建设,如今矿区已发展成一座繁华的城镇。

  缅甸于1942年初遭日军进犯。是年3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与英军共同对日作战。许多广西籍华侨、华人加入远征军到前线抗击日军,有的为远征军当翻译,有的参加抗日游击队,在缅北山区莽林中开展游击战,伏击日军。

  柬埔寨

  18世纪中叶后,在柬埔寨的广西籍华侨、华人逐年有所增加,但近代无多大变化。从1970年3月起,在朗诺当局执政期间,实行反华排华;1975年以后,在民柬执政期间,对华侨又执行“左”的政策;到1978年底,越南侵占柬埔寨后,越柬当局又进行反华排华,致使不少人逃往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后成为难民被第三国接收安置。到1989年只有2000多人。他们多数分布在金边等城镇,以及湄南河流域和洞里萨湖沿岸,少数散居于各地的农村和山区。

  据史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玖带领一批广西、广东人在柬埔寨辖境水真腊茫坎登陆,并就地开垦。其后,玖之子天锡又带领1000多人来到下柬埔寨的河仙,在沿海荒凉地带聚众开垦,把河仙建设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市镇。


标签:广西华侨华人越南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