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伽利略故事 伽利略故事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17 15:17:15 分类:答疑 浏览:58


  伽利略故事篇1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伽利略的秘书为他写的传记中。这本传记写于1654年,此时伽利略已去世12年。按作者的说法,伽利略是在比萨大学任教期间,当着其他教授和全体学生的面在比萨斜塔做的实验。但奇怪的是,伽利略本人的著作中从来没有提到过自己的这次实验,而比萨大学也没有记录过这件事。另外,如果真像书中所说,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一时,那么很多围观者也会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讲起,但当时留下的历史资料中,完全没有留下有关这个实验的记载。

  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有人怀疑,这个故事应该是伽利略的秘书虚构出来的。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名人轶事”。实际上,伽利略并没有真的做这个实验。

  但是,伽利略确实深入地研究过这个问题。他曾在自己的一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可以驳倒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实验:如果从大约100米高处扔下一个100~200磅的炮弹和一颗只有半磅重的步枪子弹,前者只比后者领先一掌距(越等于23厘米)落地。不过,伽利略并没有说他本人做过这个实验。而且,这个实验也不可能在比萨斜塔做,因为那座塔只有50多米高。

  后来,人们发现伽利略在比萨大学当教师期间,曾写了一部没有出版的手稿,里面提到,他确实曾经在一座高塔上做过一个实验,但不是为了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而是为了验证他的一个想法:落体的速度和物体的密度成正比。原来在那时,伽利略还不认为亚里士多德是错误的。他设想,在真空中,如果是相同材料做的物体,那么它们的下落速度和重量无关;但如果是不同材料做的物体,那么下落速度和它们的比重成正比。比如说,假如人们同时从塔上扔下一个金球和一个银球,由于金子的比重大约是银的两倍,那么金球肯定会比银球先落地。

  不止如此,伽利略说他做实验时用的是木球和铅球,结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刚松手时,木球的下降速度比铅球还快,之后铅球才逐渐赶上了木球,领先木球落地。根据现在的物理学知识,如果考虑到空气阻力,铅球先落地是对的,但是木球一开始会领先铅球则非常奇怪。因此有人怀疑,伽利略记录的这个实验也是假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两名美国科学家米克里奇和塞特尔重复了伽利略的这个实验。他们让51名学生一手握铁球,一手握木球,两手朝下,同时松手让球下落,并把整个过程用高速摄影机拍下来。结果他们发现,在大多数学生松手时,木球的确明显比铁球落得快!原来,这是因为人们在扔球时,会下意识地先松开拿着较轻东西的那只手,而由于要用更大的劲握住重球,因此松开要稍慢一些。所以,伽利略的记录恰恰证明了他的确在高塔上做过实验!

  科学家们推测,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如他事先所预料的,比重大的物体的下落速度会略快于比重小的。但他也注意到,比重小的物体的下落速度一开始会比比重大的快。关于这个奇怪现象的思考,使他最终放弃了原先的假设,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真空中,任何物体,不管其重量、形状和比重,下落速度都是一样的。之后,他的秘书很可能就是以这个实验为素材,虚构出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的故事。

  其实,在伽利略生活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在他之前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意大利数学家贝尼德蒂在1585年出版的书中,就提到了一个实验:假设两个重量相同的物体被一根线系在一起,同时下落,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它们的速度将由它们的总重量决定;然而,如果在下落过程中这根线突然断了,这两个物体并不会因此在半空中减速,而是仍然以原来的速度下落。所以说,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它们的重量无关。

  虽然有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但只有伽利略花费了多年的心血,做了很多关于物体运动的系统实验。后来,他还想出了测量落体速度的方法:让球从光滑的斜板上滚下,然后测量在某个时间点上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从而不仅证明了在阻力可忽略时物体的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而且证明了物体在下落时,它们的速度是不断增大的。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自由落体运动定律。它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故事篇2

  这非常让人难以接受,但事实,或者说史实的确证明,在1632年,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终于顶着巨大压力出版了《对话》,并在书中借头脑简单、思想守旧的辛普利邱之口以教皇惯用辞句,发表了一些可笑的错误言论,整个城堡被颠覆了。

  曾支持他当上教皇的集团激烈地主张要严惩伽利略,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认为如纵容伽利略会对各国国内的异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提出联合警告。在这些内外压力和挑拨下,教皇便不顾旧交,于这年秋发出要伽利略到罗马宗教裁判所受审的指令。

  当然,这只是背景,关于英雄的概念,离不开伽利略随后的故事。 年近七旬而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抱病前往罗马,在严刑威胁下被审讯了三次,根本不容审辩。几经折磨,终于在1633年6月22日在圣玛丽亚修女院的大厅上由10名枢机主教联席宣判,主要罪名是违背“1616年禁令”和圣经教义。伽利略被迫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在教廷已写好的“悔过书”上签字。

  主审官宣布: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对话》必须焚绝,并且禁止出版或重印他的其他著作。此判决书立即通报整个天主教世界,凡是设有大学的城市均须聚众宣读,借此以一儆百。

  这是不是科学的挫败,或者说,这是英雄的坠落。故事绝非如此简单,伽利略的学生,他的追随者们纷纷奔向街头,要求释放伽利略,要求解放科学,将真理洒向人间。那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整个城堡像被点燃一般,有人说,天主教害怕了,教皇甚至夜不能寐。

  伽利略被推向了英雄的圣殿,他的号召力似乎一夜之间超越了科学界,成为整个国家的典范。难道我们可以否认他是一位英雄?谁敢否认他是一位英雄,从任何的角度。

  可是。

  当我们的英雄——伽利略。他出来时,他的学生,他所在国家的公民冲过来:老师,你顶住了?你终究是顶住了。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够想到伽利略的回答吗?不,我招了。

  所有人都震惊了,为什么?为什么如此地软弱。伽利略显得很平淡,说,因为我怕挨揍。震惊化为愤怒,矛头瞬间转向。他的最得意门生甚至大声疾呼,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没有英雄的国家的确让人鄙夷,任何一个国家,哪怕一座城市都需要英雄,需要榜样。这是一个非常明显,非常值得认同的命题。可是,伽利略摇头,他再次说,不,需要英雄的国家才不幸。

  伽利略故事篇3

  1. Galileo published the first scientific paper based on observations made through a telescope in 1610. It was called The Starry Messenger.

  2. Galileo was said to have dropped two cannonballs[炮弹] of different masses from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to demonstrate[示范,证明] that their speed of descent[下降] was independent of their mass. Many people believe this story to be untrue since its only source was Galileo’s secretary.

  3. Galileo never married and had all his children( two daughters and a son) out of wedlock[婚姻] with Marina Gambia, whom he met on a trip to Venice.

  4. Galileo was a pious[虔诚的] Roman Catholic (he seriously considered priesthood[教士,僧侣] as a young man), though in science he didn’t accept the doctrinal[教义的] view. “The Bible shows the way to go to heaven, not the way the heavens go.”

  5. While many remember Galileo’s confrontation[对质] with the church, many forget that both his daughters joined the convent[女修道院] of San Matteo in Arcetri and remained there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Galileo even went as far as to help out in the convent, repairing windows and making sure that the convent clock was in order.

  6. Galileo was an accomplished lutenist[弹古琵琶的人], learning from his father, Vincenzo Galilei, who was a composer and music theorist[理论家].

  7. Among Galileo’s inventions were his own models of the compass and thermometer. He wasn’t the first person to invent these, but he improved upon their models.

  8. While Galileo firmly believed in Copernicus’s theory that the Earth was not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he did not believe in Kepler’s theory that the moon caused the tides.

  9. It was not until October 31st, 1992, that the Church under Pope John Paul II expressed regret over how Galileo had been treated.

  10. The middle finger of Galileo’s right hand is currently on exhibition at the Museo Galileo in Florence, Italy.

  作为有史以来成果最多的科学家之一,伽利略的生平及其成就数百年来一直是人们仔细研究、详尽描画的对象。从他发现木星卫星到他与教皇乌尔邦八世的斗争,众多著名作家以及剧作家都对伽利略的生平及其贡献心驰神往。我想给大家介绍以下几则关于伽利略的趣闻:

  1. 伽利略根据他在1610年透过望远镜进行观察的结果出版了第一份科学论文,名为《星际信使》。

  2. 相传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不同体积的炮弹,以证明其下落速度与其体积并无关系。现在许多人认为这个故事不是真的,因为故事的唯一来源只是伽利略的秘书。

  3. 伽利略终生未婚,所有儿女(两个女儿以及一个儿子)都是他与玛丽娜?甘巴的非婚生子――他在一趟威尼斯之旅中邂逅了玛丽娜。

  4. 伽利略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在年轻时认真地考虑过当神父),不过在科学领域,他并不接受教义的观点。“《圣经》指引我们如何通往天堂,却没有指出天空是如何运动的。”

  5. 很多人只记得伽利略与教会的对抗,却忘了他的两个女儿都加入了位于(意大利)阿尔切特里的圣玛特奥女修道院,并在院中度过余生。伽利略甚至还到修道院里帮忙,比如修理窗户或者确保院里的大钟正常运作。

  6. 伽利略是一名技艺高超的古琵琶弹奏师,师从其父文琴佐?伽利雷――后者是一位作曲家以及音乐理论家。

  7. 伽利略的众多发明包括其个人版本的指南针和温度计模型。他并不是第一个发明这些仪器的人,但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8. 尽管伽利略坚信哥白尼的理论,认为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他并不接受开普勒的观点,即月亮导致潮汐运动的观点。

  9. 直到1992年10月31日,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领导下的教会才对伽利略所受的对待致歉。

  伽利略故事篇4

  【关键词】有效教学;识字学词;品读体味;试验感悟;角色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

  教学目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

  教学难点:1.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2.从试验中得到启发并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词,引入课文

  师:听写上一节课中易写错的生词。(违背、辩论、胆大妄为、宣布、固执) 每组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其余在座位上写。

  评价: 师生看大屏幕评价黑板上学生以及其他人的生字。

  课件出示句子:

  (1)有的说:“这个年轻人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2)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你能汇报对“胆大妄为、固执”一词的理解吗?

  生:胆大妄为――胡作非为,固执――顽固

  师:这两个词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你能有感情朗读并造句吗?

  生:朗读并造句

  师:如果用褒义词来评价伽利略应该是哪两个?

  生:胆大妄为――小心谨慎 固执――执著

  师:那么,伽利略是如何小心谨慎而又执著地进行科学论证“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呢?

  设计意图: 扎实地识字学词,使学生会读、会写和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在第二课时的伊始听写生词,从褒贬上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为体悟伽利略的执著和不迷信权威做铺垫。

  二、学习“信奉”,品读体会人物的“勇敢”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的句子。

  生:信奉――信仰、敬奉。

  师:人们信奉到什么程度?从第2、5自然段找句子汇报。

  生:感情朗读后汇报(亚里士多德的话=真理=不容置疑)

  师:为什么信奉到这种程度呢?出示课件――介绍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烧死的故事。

  师:伽利略在辱骂和猜疑中试验是什么精神?

  生:勇敢的精神,执著的精神

  过渡:他的执著还体现在试验上,下面请一名同学配合老师做演示试验。

  三、理解“固执”,试验感悟伽利略的“执著”

  (一)演示试验

  生:读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第3自然段)

  师:我也对这句话怀疑,你们呢?做一个试验看看。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铁球同时或不同时地从不同的高度或同一高度下落。

  (二)感悟“执著”

  师:听到铁盆的声音,看到老师的操作,你认为这试验是怎样的?

  生:这是反复的试验,是不断探索着试验。

  师:你还认为伽利略固执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伽利略对试验的不放弃,坚持。(执著)

  师:带着敬佩之情读课文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语言涉及科学知识,学生比较难懂。“反复”是伽利略试验的特点,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感悟伽利略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得出同一结论的,从而体会其认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情景角色朗读,感悟“真理”之追求

  (1)创设情景:课件――比萨城的斜塔。

  (2) 角色扮演,口语交际。

  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生:扮演伽利略

  师:A.当“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说:……

  B.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C.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说:……

  D.劝阻过伽利略试验的人说:……

  生:或提问题,或劝阻,或支持

  启迪明理:师引读

  师: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

  生: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现在你明白了……

  生:原来科学家的话也不都是对的。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待事物要怎样?

  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待事物要事实求是。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课文补白,搭建“口语交际”的平台,进行说写练习,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深刻体会伽利略对真理的追求,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五、以读代讲,体会写法中小结课文

  师:默读课文,勾画文章对人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是怎样写人物的?

  生:汇报并朗读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的句子。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写作方法,我采用了默读和感情朗读的方式,这样即训练了朗读,理解了写法,同时更能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达到了以读带讲的目的。

  六、家庭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名人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小练笔:以《试验过后》为题写一段话,发挥想象,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伽利略故事篇5

  但是伽利略说,不是你感觉荒谬的就一定荒谬。人类的视力限制了感知,让我们对遥远的事物无法看得很真切,但有了望远镜,我们便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火星、金星等行星在距离我们最远和最近的地方看起来的大小真的相差几十倍,而金星也真的有盈亏现象,跟预测的一模一样!

  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的天文发现,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相信地球绕着太阳转的人越来越多了。

  当然,当时代表着“宇宙真理”的天主教会绝不肯相信人类就这样被一脚踢出了宇宙的中心,他们命令伽利略不许支持和宣传“日心说”,据说伽利略拿到判决书的时候,曾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的确是在转动的啊!”

  不过,“地球在动”在那个时候其实还没有得到最终证明。固执地坚持“地心说”的亚粉(亚里士多德的粉丝)说:虽然你伽利略提供的天文学证据看起来好像是蛮有说服力的,但要让我真正相信地球并非静止,你还得回答我两个问题:

  1.假设从高塔上垂直地扔下一块石头,如果地球是在自转的话,那么在石头下落的过程中,地面已经向东运动了一段距离,所以石头应该落在比垂直落点靠西一点的地方,但是实际上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

  2.当我们坐在一辆行驶中的车上时,会观察到远处的山啊树啊房子啊的位置在发生变化(视差)。如果地球果真是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话,一年当中它带着我们走过那么远的距离,为什么观察恒星的位置,却始终发现不了任何视差呢?

  面对第一个质疑,伽利略耍了一个“小花招”。他说:好像是哦,就像我们在一艘停着不动的船上,从桅杆顶上扔块石头下来,石头肯定垂直落在桅杆脚下,但如果船是在匀速开动的,石头下落的过程中船又往前航行了一段路程,所以石头就会掉在靠后一点的位置,各位先生们应该都见过这种现象吧?

  亚粉们一听,兴高采烈地说,是啊是啊!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掉进了伽利略给他们挖的一个大坑。伽利略告诉他们:你们撒谎了,其实不可能有人见过这种现象,只要去做个实验就会发现,无论这船是静止还是匀速运动,桅杆上掉落的石头都会笔直地落在桅杆脚下,没有任何分别。所以单凭着在高塔上扔石头,是无法判断地球究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而对于第二个质疑,伽利略认为,那是因为恒星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比时下各位先生们想象的要遥远得多,而地球带着我们绕太阳公转所运行过的这点距离与之相比微不足道,所以这种恒星视差也会非常非常的小,小到难以被我们观察到。但他同时相信,只要地球的确是在公转的,那么将来如果有人借助于更为精密的仪器,就应该能观察到这种视差――就像有了望远镜,以前谁都没见过的金星的圆缺变化不是也被看到了么!

  在伽利略去世近200年后的1837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经过非常耐心的观测,终于发现了一颗恒星(天鹅座61)极为微小的视差――有多小呢?0.31角秒,就相当于把一枚5分硬币放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观看时的视角!伽利略的预测得到了完全的证实,也最终证明地球确实在公转。

  到了1851年,地球的自转也被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用一个巧妙的实验最终证实了。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傅科摆”。

  想想看,当人类的双脚还被牢牢地束缚在地面上,别说人造卫星、飞船,连飞机都还没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对我们这个星系的基本样貌有了相当正确的了解,这是多么奇妙而伟大的事!

  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吧:观察现象提出假说做出可供检验的预测通过观测或实验对预测进行检验,这就是伽利略的科学方法,也是今天绝大部分科学家所使用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判别对与错的靠谱方法。

  现在人们谈到伽利略,往往会将“实验”跟他联系在一起,有些故事书上干脆就把伽利略描述为一个从小就爱“亲自试一试”的好少年,大概是因为那个“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了吧。事实上,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个实验,而且做实验也并非伽利略的“独门秘笈”,就连亚里士多德老师也是做过实验的(他做过动物解剖),但是后人仍将伽利略奉为“实验科学的开创者”。这主要是因为,伽利略首先将数学和实验这两种方法结合了起来。

  数学!当这个词出现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有一大波读者顿时失去了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或者说勇气)?我十分理解各位同学对数学的恐惧,但是请坚持一下,接下来的故事,我保证尽量讲得不那么“数学”。

  伽利略曾说,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来书写的。比如对于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速度的理论,伽利略就是从数量关系上感觉出好像有哪里不对劲。亚老师说,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所以,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它的质量是成比例的。这个理论看上去非常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所以两千年来几乎无人怀疑。

  但是伽利略敏锐地想到,假如亚老师是对的,那么同时在同一高度(比如说10米吧)扔下一只10磅重的大铁球和一只1磅重的小木球,当大铁球嘭的一声落到地面上时,小木球应该只落了1/10的距离(也就是才落到离地面还有9米的地方)――这,真的没问题吗?

  我们刚刚说过,历史上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落体实验,但是与伽利略同时代的其他人却真的这么做过,实验结果是――大铁球率先落地!哇,看啊,看啊,真的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耶,亚老师万岁!可是等一下,伽利略表示,虽然小木球落地是稍慢了一点,但只慢了非常小的一点点啊,按亚老师的说法不是应该相差10倍才对吗?

  亚粉们才不管这个“误差”:那又怎样,反正大家看到的是大铁球先落地!但在伽利略看来,如果仅仅是描述快或慢,而不去计算快多少慢多少,就无法发现真正的规律,比如很多人都观察到物体下落的时候不是匀速而是越来越快的,但如果仅限于此,而不去研究它具体是怎么样加速的,那么又有什么意义呢?

  伽利略开始着手研究自由落体的“秘密”。他并不急着扔铁球,而是先拿出纸和笔来写写画画,用几何学的方法进行一番演算(为了不被讨厌的数学打断我们的阅读,此处省略推导过程,虽然这个推导过程其实蛮简单的),计算的结果表明:一个从静止状态开始自由下落的物体,其下落距离与下落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简单地说,如果下落开始一秒钟后通过的距离是1,两秒钟后就是4,三秒钟后就是9,四秒钟后就是16……依此类推。

  接下来,当然少不了做个实验来进行验证。这就是今天全世界的中学物理课本里都会讲到的“斜面实验”。伽利略重复做了许多次实验,用不同的小球,以不同的斜度……实验测得的数据,与用几何方法推算出的规律吻合得相当好,同时也证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它的轻重没有关系!之前提到的那个实验中大铁球和小木球之所以没有同时落地,只是因为空气阻力在捣乱。

  1971年,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斯科特在没有空气的月球上做了一个实验,他一手拿着一把锤子,一手拿着一根羽毛,然后同时松手,当锤子和羽毛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并同时落在月面上时,斯科特对全世界收看电视直播的观众说了句:我们证明,伽利略先生是对的。

  这个故事同时也告诉我们,即便是做实验,如果考虑得不周全,设计得不严谨,或者操作得不得当,都有可能出现欺骗我们的假象。

  比如,小明声称他有一个重大发现:某品牌的冰淇淋可以治疗感冒!他说这可不是在胡说哦,不信我们可以试一试。于是他让不巧刚刚得了感冒的小红每天吃一盒这个品牌的冰淇淋,6天以后,小红的病情果然大为好转。还不信?小刚正好也感冒了,让他也如法炮制试一试,果不其然,7天以后小刚也痊愈了。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你还不相信吗?

  相信聪明的同学已经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实际上,感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即便你压根不去管它,它自己也会痊愈的,所以“冰淇淋治感冒”只是一个假象而已。

  我们可以把这个实验改进一下:去找若干个刚刚得了感冒的人,把他们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成员按小明的方法每天吃一盒冰淇淋,B组成员则不吃,其余条件都一样。等六七天以后分别去统计一下A、B两组人明显好转或者已经痊愈的比例,如果两组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则不能证明该冰淇淋对感冒有治疗作用。把这个实验多做几次,如果结果都差不多,那么……我们就忘了小明的“理论”吧。

  在伽利略老爷子诞辰450周年的时候,我们和他进行了这样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交流,你分辨对与错、真与假的能力有没有提高一些呀?现在,留一道思考题给你,请你也来做一回“神探伽利略”吧:

  最近,小明再次声称他又有了一个重大发现(神奇的小明!):某品牌的冰淇淋似乎具有某种非常诡异的“神秘力量”,买这种冰淇淋的人越多,溺水的人就越多!你不信?小明拿出两份真实的统计数据给你看,一份是去年该品牌冰淇淋在全国范围内的销售量按月分布曲线,另一份是去年全国范围内溺水者人数按月分布曲线,两份的趋势变化看起来果然非常相似――每当该冰淇淋销量上升的时候,就会有更多人溺水!你觉得是巧合?只见小明又拿出前年、大前年、大大前年……的统计资料,都表现出了相似的规律。小明自信地预测,今年的情况也会差不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伽利略故事篇6

  这一天,伽利略来到佛罗伦萨郊外的一所修道院。由于这几年境遇不好,他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他在修道院内的林阴小道上蹒跚地走着,两眼茫然地看着前面,他的视力也已不佳了。这是因为前几年他曾得过一次瘫痪病,留下了这些后遗症。和当年在斜塔上做实验时的那个英俊少年相比,可真是判若两人。

  这时修道院二楼的一扇窗口,闪过一个年轻女人的影子。一会儿她便匆匆地奔下楼,向伽利略跑来。她喘着气,跑到伽利略的面前,一下跪倒在地,拉着他的手吻着并喊道:“爸爸,您怎么又来看我,您身体不好,跑这么远,您看,浑身都汗湿啦。”这是伽利略最喜欢的女儿,叫舍勒斯特。

  女儿搀着他虚弱的身子,在修道院的林阴道上慢慢地走着。突然,一阵钟声,修女们一起跑下楼向教堂里跑去。伽利略拦住刚走下楼的修道院长问:“出了什么事情?”院长是认识伽利略的。他常来看望女儿,还常帮院里修修挂钟,也常给院长送点礼物。可是今天见面,她也来不及问候,便急急答道:“啊,伽利略先生,您还不知道,教皇去世了。乌尔班第八已即位当新教皇了。”“什么?您说谁即位了?乌尔班第八,可是那个叫巴尔庇里尼的红衣主教?”“是他,是他,和你一样,也是个爱占星观天的人。”

  伽利略未等院长说完,他那双已浑浊的眼睛,突然放出奇异的光彩。他将手臂上挂着的一篮苹果匆匆递给院长说:“给您,这是我的学生从乡下带来的。”话未说完,便返身大踏步地走了。那矫健的身影,使人感到好像他从未得过病一般。

  伽利略一口气跑回城里他那间阴暗陈旧的小屋,一把推开了门。桌子上摆满了地球仪、脚规、望远镜,还有几样小机械模型,墙上挂满星表。他的忠实的学生沃雅尼,还有老朋友,佛罗伦萨城里的一个老镜片匠,正伏在桌上搞着小试验。他们一抬头,见他大汗淋漓的样子,忙站起来齐声喊道:“外面出了什么事?”“出了大事啦,出了好事啦!你们可知道,老教皇死了,就是那年在罗马对哥白尼学说的禁令,逼我签字的那个老教皇死了,这下,我们自由了。我们又可以飞向宇宙了。”

  镜片匠倒不以为然,他摆弄着桌上的望远镜说:“老的死了,还会有新的。伽利略先生,您恐怕想得太乐观了吧?”

  “不,乌尔班第八是我的朋友,他也爱好天文、数学。当然,我们也不敢太随便。当年主教不是说过允许用数学假设去研究吗?我们这回不要直接讲解,而是通过虚构的人物对话,把这几年的研究成果统统写出来。只要能公布于世,有头脑的人一看就会明白。”

  “怎么来安排对话呢?”沃雅尼瞪着一双又喜又惊的大眼。

  “孩子们,你们看。就像我们3个人一样,在这里闲聊天,一连聊它4天。一天讨论一个力学、天文学方面的问题,将这几年亚里士多德、托勒玫与哥白尼两个体系的论争全盘端出。3个人的名字我也想好了,一个叫萨尔维阿蒂,他思想深沉,才华过人,代表哥白尼;一个叫沙格列陀,他思路敏捷,言词犀利,让他来充当中间裁判人;还有一个叫辛普利耶,是个六世纪时期的历史人物,他盲目崇拜亚里士多德,是亚氏著作的权威注释家。我们就用他的名字,让他来代表那个顽固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玫。好,我要让萨尔维阿蒂和沙格列陀去联合进攻辛普利耶,要汇集一切能证实哥白尼学说的论据和理由去推翻亚里士多德和托勒玫体系。只是我们自己——作者一定要装扮得超脱一点。”沃雅尼一听,一下子高兴地跳起来,上去一把抱住伽利略:“老师,这回我们可要解解心头之恨了,可要向亚里士多德的教廷出出这口憋了9年的怨气了。”老镜匠也笑得眉头舒展,嘴合不拢,说:“伽利略先生,你就快写起来吧。”

  这本取名叫《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简称《对话》)的巨著从1624年动手到1632年才写成。伽利略还很小心地写了一篇序。果然,此书蒙过了教会的检查,当年就在佛罗伦萨出版了。这本书一出版,立即像一股旋风,数月之内便横扫整个意大利。一个被禁止了16年的幽灵又复活了。人们又到处议论着哥白尼的日心说,传阅着伽利略的新著,被书中那几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和精辟的哲理所吸引。一时无论是政治文章,文艺作品,甚至街头卖唱艺人的歌谣,都乐意吸收和宣传这个新思想,甚至连天文学都成了节日游行的题目。

  这本书当然也早就传到了教会当局的手里。这天早晨,教皇乌尔班八世正坐在自己的书房里翻阅着伽利略的那本《对话》。论私交,伽利略和他是朋友,说学问,他得称伽利略为老师。这个教皇可真有点特殊。桌上,这头摆着圣经,那头摆着数学、物理。墙上挂着圣母像,又贴着星表。他对科学本来是有一些爱好,现在又当了教皇,便决心要用科学解释圣经,用神学来统帅科学。伽利略的这本新著,他自然要重点研究一下。这时,他正在看一个争论多年的老问题:如果地球会转动,那么,人们只要双脚用力往上一跳,落下时就会不在原来的位置。乌尔班八世将身子更低地伏在案上,用细长的小指甲比着书上一行行的字,急着看伽利略怎样回答。伽利略在书的序中早有声明,自然不会自己去说,他让聪明的萨尔维阿蒂讲了一个故事:

  “你和你的朋友乘一艘大船就要出海旅行了。你们坐在甲板下的大舱里。舱里还带看几只蝴蝶、苍蝇和几只小飞虫。桌子上有一个大碗,碗里有几尾小鱼。船还没有开,鱼在自由地游,飞虫在自由地飞。你双脚起跳还会落在原地,你给朋友扔东西,不管朝前,还是朝后,都觉得只需要用同样大的力。这时船开了,它在匀速地航行,而且速度很快,只是不左右摇摆。这时你再拼命往高跳,落下时还在原地。你再向朋友扔东西,无论是顺着还是逆着船的航行方向,仍然是只需要用同样的力。而且那些小飞虫,也不会因船向前行,便被甩到船尾。鱼在碗里轻松自如地游,也不会显得向后游时比向前游更费力气。这就是说,要是站在正在运动着的船上,你我根本无法从其中任何一个现象判断船是在运动,还是已经停止。”

  读者注意,这就是那个很有名的萨尔维阿蒂大船的故事,它讲出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原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当时从根本上动摇了地静说的基础,后来又成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之一。这是后话。再说这教皇乌尔班读到这里,不觉拍拍额头:“这种比喻倒还新奇。”他站起身,在屋里来回踱着步子,一边自语着:“萨尔维阿蒂的大船,上帝的地球……我们这些坐在大舱里的乘客……觉不出地球在动……圣经上说……”

  这时一个侍从悄悄进来,低声说:“陛下,主教贝拉尔明一早就来求见,在外已等候多时。”教皇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请吧。”

  贝拉尔明进来了,行礼后便急忙奏道:“陛下,罗马全城都在议论伽利略,比当年他来罗马时还要可怕。这个老头子,他当年曾在禁令上签过字,答应不再宣传哥白尼的学说,现在又背叛前言,欺骗教廷……”

  乌尔班这时正踱回到书桌旁,他打断主教的话说:“知道了。我正研究他的这本新书,看他在说些什么。好像,还讲了一点新道理。”

  “哎呀,我的陛下,书里哪有什么新东西,除了哥白尼的阴魂,就是……”贝拉尔明突然吞吞吐吐起来,再不肯往下说。

  “就是什么?”

  主教壮了壮胆说:“就是对您的攻击。”

  “胡说,伽利略是我的老友,他还不至于如此放肆。”

  “您看,”贝拉尔明趋前几步,把《对话》翻了几页说,“陛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书里的两个人萨尔维阿蒂和沙格列陀就是哥白尼和伽利略自己。还有一个辛普利耶,他是您最崇拜的历史人物,而在书里却处处被两个对手所嘲弄。外面人都在议论着,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指您啊。”

  教皇不觉一惊:“你有什么根据?”

  贝拉尔明很快又翻到一个地方,看来他早就研究过这本书了。“陛下,请您读一下他们第一天的这一段对话:

  “萨:你(指辛普利耶)不要去为天和地烦恼,也不要怕把它们搅乱了,或者怕哲学垮台。拿天来说,既然你认为天是不变的,永恒的,那就不必白白地为它担忧。拿地来说,现在我们这样努力地把它说成和天体一样,毋宁说是为了使它变得高贵和完善。不妨说,你的哲学把地球从天上放逐掉,而我们则要它回到天上……”

  贝拉尔明又飞快地翻过几页:

  “沙:我觉得,为了说明地球保持静止状态,从而认为整个宇宙运动是不合理的,这正如有人登上你府上大厦的穹顶,想要看一看全城和周围的景色,但是连转动一下自己的头都嫌麻烦,而要求整个城郊绕着它旋转一样,这两者比较起来,前者还要不近情理得多……”

  贝拉尔明合上书说:“陛下,谁不知您用自己的学识最完美地解释了圣经,捍卫了天动地静说,而伽利略却借他人之口说您在‘为天地烦恼’,说您‘连转动一下自己的头部都嫌麻烦。’”

  教皇的眉头渐渐皱成一团,他在地上更快地踱着步子,说:“我的主教,这怕有点牵强吧。”

  “陛下,这不过是我的一点儿看法,也许不对。不过全罗马城已经议论纷纷,有人这样亵渎上帝,直接讽刺教皇,这对教廷的威严怕是不大好的。”

  说完,贝拉尔明退出教皇的书房,但他没有马上离去,而是放慢脚步,一步一停地向外迈着。他早看见刚才教皇急皱的眉头,还看见他烦躁地双手相握,叭叭地捏响指头。他对这位以科学家自居,最爱面子的乌尔班,是了如指掌的。果然,贝拉尔明还未走出门外的长廊,只听屋里一声闷响,像是什么东西重重地摔在桌子上。接着便是一声怒吼:“来人!”侍从早就贴门而进,贝拉尔明也急行几步挤进屋里,俯跪在地:“陛下有何吩咐?”

  “告诉宗教裁判所,立即传伽利略到罗马来!”

  这天是公元1632年2月16日。

  不几天,66岁迟暮之年的伽利略身戴枷锁被从千里外的佛罗伦萨押到了罗马,最终颤巍巍地站在宗教裁判所被告席上。

  审讯一直进行了三个多月,毫无结果。教皇大怒,下令对伽利略进行“严厉审判”。

  宗教裁判所钟声又重新响起,大主教贝拉尔明从教堂里走了出来。他向台阶下傲视一圈,举手在胸前画了个十字,做出一种庄严的腔调,开始大声宣布法庭对伽利略的判词:“我们宣布,用公开的命令禁止《对话》一书。判处把你正式关入监狱内……”

  伽利略故事篇7

  学习本文,一是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对权威尊重而不盲从,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科学态度。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一、预习课文,了解内容

  1?郾如有条件,课前就让学生从网上、书籍中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传记或图片资料,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郾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与结论,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郾播放科学家伽利略于1590年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自由落体试验的科教片或图片。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板书:两个铁球);伽利略要做一次公开试验(板书:同时着地)。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使人们转变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郾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1)伽利略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学生?(2)当时人们是怎样崇拜、迷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3)亚里士多德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了什么话?而伽利略对他提出什么疑问?(4)伽利略对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试验的结果是什么?(5)伽利略在比萨城的斜塔做了什么公开试验?在试验前有的人是怎样挖苦讽刺伽利略的?(6)伽利略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怎样?最后大家明白了什么科学道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阅读,去思考,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精读课文,感悟真理

  1?郾从小善于提问题思考。朗读第1自然段,找出文章的总起句,说出该总起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伽利略在学校念书时就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从“称他为‘辩论家’”,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老师“很难解答”说明伽利略从小就是一个热爱科学,敢于提问题,追求真理的好学生。这为他后来成为科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郾了解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崇拜。默读第2自然段,理解:(1)“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不容更改的真理。”(“不容更改的真理”说明人们对当时权威的迷信、推崇到了何等程度。)(2)“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这句话用假设关系的复句和连续两个反问,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科学界狂热崇拜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他的话信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着重理解“信奉”、“怀疑”、“违背”这3个词语。

  3?郾指出质疑,设想相反的结论。分角色朗读第3~4自然段,按步骤体会:(1)找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2)伽利略是怎么想的?(“他想……这怎么解释呢?”)如果学生对这几句质疑的心里话难以理解,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还可以采用算式法或图示法、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如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10+1>10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比10磅重的铁球快。(3)伽利略通过质疑得出什么结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轻重没有关系。”)(4)伽利略向学生宣布什么?你有什么体会?(“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同时宣布……做一次公开试验。”说明当时年轻数学教授伽利略敢于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辱骂与猜疑,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他进行多次试验,并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进一步体会伽利略敢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4?郾追求真理,试验成功。指名读、齐读第5~6自然段。感悟:(1)要公开试验的消息传开,人们是怎样议论纷纷?这里为什么用“是……还是……”的关联词,“有的……有的”的议论?(说明当时人们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崇拜达到了顶峰,把他的话当做不容置疑的真理,他的权威不可动摇。而对年轻的数学家伽利略的结论则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责骂他“胆大妄为”,断言他“会丢尽了脸”。)(2)理解“消息”、“胆大妄为”、“固执”、“丢尽”四个词语的意思。(3)公开试验的过程怎样?(让学生观看插图,并请学生上台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过程。)(4)人们对试验的结果有什么反应?持什么态度?“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以表情和有感情朗读理解“忍不住”“惊讶”“呼喊”在句中的作用;抓住“才”和“原来”理解人们的态度;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中心句。)(5)找出文章中的反义词。(“轻”与“重”、“对”与“错”、“快”与“慢”、“左”与“右”等。)(6)再读全文,说说文章对自己的启示?(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大胆发言。所受到的启示如:要向伽利略学习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怀疑也要讲科学,讲证据;坚持真理要有足够的勇气;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生的。)

  5?郾想一想,课文哪些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典型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二是文章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品质;三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如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描写,衬托出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大的风险啊!)文章故事引人入胜,语言生动,用词精练、恰当,巧用对比的手法,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最后一句话抄下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2?郾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思考《我敬佩的一个人》的作文素材,为本单元“口语交际·习作”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

  伽利略故事篇8

  公元前482年,吴王带兵前去黄池会合诸侯,只留太子及一帮老弱残兵留守吴都。多年苦苦等待,终于等到这样的绝佳时机,越国精兵五万直捣黄龙,大败吴军,斩杀吴太子。而这并不足以报仇血恨。四年后,吴国颓势显露,越王再度出击,将吴王围困于姑苏山上,吴王自杀身亡。

  2000多年后,在欧洲,在意大利,在比萨,在一个贵族家庭中,著名天文学家伽利略诞生了。他先是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与其重量成正比的理论,接着又写成《星空使者》一书,轰动一时。只可惜,本着客观务实的态度,他写成《论太阳黑子》,以证明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因此遭到宗教裁判所的传讯。1633年,他被判“终身监禁”。怀着远大抱负的伽利略决定“认错”。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向虚无缥缈的宗教认错,这是一种莫大的耻辱,而伽利略清楚自己要做的事。被保释出狱后,他返回故里,在那里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1638年,他完成更为重要的作品《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为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面对耻辱,伽利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科学家,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而与所有那些神圣的科学目标相比,向宗教法庭认错的耻辱,实在不过九牛一毛。

  大丈夫能屈能伸。屈伸不过一种形式,在战火中抬起头颅,表达对死亡的蔑视,是以自我牺牲唤醒沉睡灵魂的最佳途径;但低头思索,却是反击的另一种渠道。毛泽东所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打得了胜仗。

  就如清朝末年,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而梁启超远渡重洋,谋求新的发展。谭嗣同刑场高喊“有心杀敌,无力回天”,这种精神固然重要,多少仁人志士被唤醒,进行新的革命运动。但保存实力,再图将来,却是成事的根本。没有实力,精神不过一张空头支票,无法兑现。

  精神依托激情得以迸发,而实力却需在寂寞中逐渐积攒。有人死得灿烂,有人生得光荣。灿烂地死去着实需要勇气,但光荣地活着,却更需要决心。面对艰难险阻,时刻提醒自己:“活着,就有希望。”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每个人都会笑,越王会笑,吴王会笑,伽利略会笑,宗教法庭也会笑。吴王看到越王为自己做下贱之事会笑,宗教法庭看到伽利略主动认错也会笑,但他们无法笑到最后;越王饱受侮辱,伽利略饱经风霜,而千百年转瞬即逝,他们的故事,却被永世传唱。


标签:试验一个实验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