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大而不倒 作者简介: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5 05:38:33 分类:资讯 浏览:94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中国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中国进出口银行会计管理部总经理助理,2001年通过雅思考试和英国文化参赞处的面试,参加中国金融从业人员工作交流项目(FIST项目)。2006年参加财政部“会计领军人才”统一考试,成为企业类二期班学员。

  一、“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ail)的理念和问题

  “大而不倒”学说假定政府不允许大型公司(特别是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破产,原因就只是因为它们的规模极大。在金融领域往往存在着规模大而且内部关联密切的若干机构,所以“大而不倒”尤其与金融机构相关联。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因为担心一个公司破产后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及其对基础部门或者经济整体造成的不良后果,西方主要国家政府普遍将国有化方式作为救助大型银行的特殊金融监管手段,从而使“大而不倒”学说也有了合理化趋势。

  监管当局从稳定金融业、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广泛利益的角度出发,往往对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因此在事实上造成了“大而不倒”的现状。这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方面从“大而不倒”的内在逻辑看,一旦对一家金融机构实施了救助,那么政府在无形中鼓励了数量更多、层次更深的风险经营行为。因为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据此获得巨额收益,而且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可以博取更多获得救助的筹码,另一方面,政府的救助行为将给普通大众带来强烈的信号,这种隐性担保极可能刺激针对这些机构或相关金融产品的投资,当危机再次出现时,政府所面临的救助压力也将更大,否则预期的覆灭往往会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害。

  (一)适用“大而不倒”的历史案例回顾

  “大而不倒”时代实际上开始于1984年7月美国伊利诺伊大陆银行(Continental Illinois)的国有化。这是历史上美国最大规模的银行重组当时该行是美国第七大银行,而重组花了10年时间才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原理被其支持者扩展到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也包括刘冲基金。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濒临破产,从5月份到9月份150天的时间里,公司的资产净值下降90%出现43亿美元巨亏,最后美联储不得不出面组织,由美林,摩根等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90%的股权。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1999,the Gramm―Leach-Bailey Act)是美国监管当局放松金融管制的标志。该法案废止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1936,the Glass-Steagall Act),取消了对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限制。此后,美国金融业在全球飞速扩张,各类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监管机构难以制定与新金融产品的发展保持同步的监管规定。为了躲避较为严苛的商业银行监管规定,大量金融活动从规范而透明的市场转向缺乏管制且不透明的地下市场。有一种观点认为,管制的放松将导致更加频繁的金融失败,并进一步恶化“大而不倒”的问题。

  继1984年和1998年之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有关“大而不倒”学说的辩论带回到金融监管理念的中心舞台。在危机中,高盛的“大而不倒”劫持了全美国。在金融服务市场已经呈现寡头垄断局面的今天,我们耳能详的几乎都是拥有强大政治背景的大型机构,而监管机构已经在拒绝救市和让一个即将破产的机构破产这两个方面失去可信力,这让“大而不倒”的问题变更愈加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道德风险。

  (二)“大而不倒”会引发金融机构持续做大蝴虽大冲动

  金融机构做大的源动力是什么?一般来说,我们会提到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效益最大化、提升市场影响力、为客户提供全球化服务和追求规模和多元化经济效益等等。但是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并不一定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既大又混业的金融机构不一定有利于金融稳定,如果出现问题,很难通过清出市场的方式解决,往往需要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进行救助。

  现在,金融机构做大的动力更在于获得“大而不倒”的地位。十年间,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最佳”规模从890亿英镑上升到2.4万亿英镑;花旗集团的“最佳”规模从7400亿美元上升到1.9万亿美元;两家冰岛银行的规模在7年间增长了20倍,其中一家银行的规模是冰岛GDP总量的9倍。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业都以高于其他经济部门的速度快速增长,并在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利润总额中占据着不断增长的份额。2008年10月初,世界股票市场的规模约为36.6万亿美元,外汇市场上每天的交易量为3.2万亿美元,而全球衍生工具票面价值约为791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经济总量的13倍。因为“大而不倒”理念的盛行,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变得更加强大。我们不由要怀疑,为什么本应该为经济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其增长速度反而超过了经济本身?

  (三)“旋转门”决定谁“大”到值得救助

  “大而不倒”的理念没能清楚解释的是,因“太大”而不能倒闭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政府在决定哪一家大机构值得被救助时,又是如何决定的?回顾并比较在危机中得到及未能得到救助的大型金融集团,我们发现,机构的规模、影响力、相关性、集中度或者背景条件等等“大”的标准,其实都只是获得救助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真正的充要条件,其实是强大的政治关联性使得该机构难以破产。因此,紧急求助的做法就不免有了“内部交易”(cherry picking)的影子。

  能够解释美国政府与其金融业之间的“亲密关系”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工作人员在美国政府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双向流动,也就是所谓的政府与金融领域之间的“旋转门”。这就是Jagdish Bhagwati(2009)所谓的“华尔街与财政部情节”(thc Wall Street Treasury Complex)。例如,美国政府以1700亿美元挽救AIG,而后AIG投入200亿美元到高盛,是否会引入遐想后者与前美国财长亨利?鲍尔森(Henry Paulson)的私人关系。

  二、“大而不倒”理念的危险和防范

  (一)“大而不倒”造成更多寡头冒险者

  “大而不倒”理念的危险暗示在于,大型金融机构认为政客会在其发生破产危险时以“大而不倒”为名实施救助,就会在经营中承担更多风险,这种牺牲多数纳税者利益保障少数人利益的方式,可能使未来几代人负担恶性通货膨胀。救助的结果即鼓励了冒险者的不佳业绩,也会使金融行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尾大难掉之势》。2009年4月,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主席Sheila Bair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做演讲时建议,应将“大

  而不倒”这一理念扔进垃圾箱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SimonJohnson曾将一家大而不倒的银行比作“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他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能被不安全力量所控制”。

  (二)普遍注资带来的尴尬股权

  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财政部将纳税人的资金注入到600多家金融机构。如此众多的机构数目已经根本无法支撑所谓“大而不倒”的理论。《大乱有大治》的作者博森在书中强有力地论证了,国会应该建立救助银行的严格标准,并以严谨而透明的程序执行这些标准(即使不是全部)。这说明“大而不倒”从根本上是一项有缺陷的政策。博森在评估这场金融危机时,使用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概念――单程资本主义(one―way capitalism)。在他看来,美国的纳税人承担了救助金融机构的大部分风险损失,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潜在收益。例如,在2008年9月底,买入高盛优先股之后,巴菲特得到了相当于票面价格100%的普通股的购买权益。而两周后买入高盛优先股的财政部,只得到相当于票面价格15%的普通股购买权益。

  在论证财政部应买人问题机构的优先股而不是普通股这一点上,博森看得很远。他举例称,通用汽车金融公司是一家陷入麻烦的银行。其历史上从事汽车信贷融资业务,但也做住宅抵押贷款。通过一系列的救助行动,今天的美国财政部变成了一个为难的、缺乏经验的拥有其56%普通股的股东。财政部承担着管理层的决策风险,却没有在指引企业未来方向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这个方面扮演积极角色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政客与官僚们根本不可能有效地经营企业,我们也绝不想让他们尝试这么做。因此,购买优先股能更好地反映这种关系的实质。

  (三)问题的解决在于控制扩张和加强监管

  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业的杠杆作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提供支付机制及流动性而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业提供管理财务风险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手段,从而使得资本向更高效率的业务转移。但是,这种放大器的作用不应超过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而造成泡沫。一个即将倒闭的公司必须消失,而不应当获得政府花费纳税人资产提供的支持。

  因此,解决“大而不倒”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阻止金融机构的规模过度扩张。一是可以尝试采取相关监管措施,在金融机构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大幅度提升其继续发展壮大的成本。二是必须施行能够降低倒闭几率的监管制度。如果一家金融机构趋近于倒闭边缘,形势危急,就应到有配套措施允许其倒闭。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可以通过金融安乐死的方式协助其破产。

  从加强金融监管的角度来说,应该控制举债经营的杠杆率,有效管理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控制因过度复杂无法监管的金融创新,以及提高监管的透明度。英国人提出来一种危机处理办法,订立“生前遗嘱”,即让金融机构存续期间就交纳一笔风险金用于破产清算,目的是让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倒闭做好充分准备,从而降低债权人的损失,控制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受到各类监管,警察执法和设立交通信号灯都是为了保障正常秩序和人身安全的监管,这也是为人们所广泛认同的。那么,从维护金融行业安全的角度看,监管也是必须的,同时,监管也必须是透明的,能为投资者所理解的,缺乏透明度,会在光景好的时候孕育糟糕的商业战略,在景气差的时候打击投资者的信心。我们必须认识到。正是监管方以“安全和稳健”的名义扣住了那些有关监管实体的重要市场信息,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不透明。对此,博森的建议是制定一个健全的会计准则,并将这个准则纳入评估部分,有益于增加透明度,并成为抵御危机再次发生的关键。

  三、对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启示

  “大而不倒”学说及其引发问题对我国金融同业和行业监管机构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混业经营模式不一定优于分业经营

  金融危机及其后果证明,混业经营或金融控股的模式,不一定能通过分散利润来源来实现分散风险的目的,也不一定能实现交叉销售机会并带来的协同效应,相反,某一块业务的问题可能把其他健康业务“拉下水”,比如AIG的CDS业务。

  (二)金融机构不能太大

  金融危机给金融业带来了监管体制的集体反思。全世界十大银行中,中国已经占其三。对中国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的冲动,应予适当警惕。中国银行业要做到机构的简约化,不能为追求规模而盲目扩张,不能一味地迷信大而不倒的神话,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必须与本身的分析管控能力相适应。

  (三)金融机构监管必须提高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关注度

  如果对流动性风险关注不够,资本充足的银行也会出现流动性问题。比如,英国北岩银行遭挤兑并最终被国有化的案例中,就并不是银行的偿债能力出了问题,而是过于依赖货币市场进行短期限的批发性融资,当此融资渠道受阻时,便出现流动性问题。

  (四)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必须提高对交易类资产和证券化资产的资本要求

  也就是说,要向实行“资本金+存款准备金十存款保险金”的广义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改革方向不断推进。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货币政策当中的作用逐步下降,而在金融监管当中的作用相应增加。更灵活的存款准备金调整及资本充足率监管,不仅仅是货币政策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稳定性的需要。

  (五)金融监管与会计准则应具有互通性,并降低复杂程度

  有效监管离不开对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坚持,我国2006年版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与国际报告准则(IFRS)的趋同,财政部目前正致力于推进统一的电子信息化工程一商业通用报表语言(XBRL)的使用。这些都有助于金融监管当局将规范通用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纳入非现场稽核范畴,同时,要使信息真正有用,还要将目前相对复杂的金融行业标准信息不断简化,便于利益相关方的理解。


标签:监管金融金融机构银行救助美国规模机构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