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惑 > 正文

堪舆之术 堪舆之术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3 12:35:09 分类:解惑 浏览:50


  堪舆之术篇1

  [关键词]泓师;相宅理论;堪舆信仰;民间信仰;符号文化

  泓师是唐代武周、中宗、睿宗朝的僧人,目前学界尚缺少对之的专门研究。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索》考证卢言和《明皇十七事》时对其人有所涉及,1闫淳纯《唐代风水活动考》、关长龙《敦煌本堪舆文书研究》、王雪艳《唐人小说中的僧人活动》也提及了泓师相地的相关材料,2然均非专论。故而对泓师相关文献的梳理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正史、杂传、小说、僧传、类书等文献出发,对泓师的生平及与他人交往情况进行考索,思考其占相堪舆之术背后的民间信仰与符号意义,进而探究其在历史上的活动及对当时上层社会的影响。

  一、泓师之生平

  泓师,生平见于《旧唐书》卷191《方技?一行传附》和《新唐书》卷254《方技?杜生传附》。两《唐书》记载较为简略,仅言僧名(泓)、占籍(黄州,今湖北黄冈)。且《旧唐书》记载极简,竟未具体言及交游之事。《新唐书》略述为张敬之预言、张说相宅二事,但未作评价(《旧》书尚言其“善葬法”)。

  检释家史书,惟《佛祖历代通载》于禅师一行后谈及泓师,云:“沙门道泓者,生黄州,与侍郎张敬之厚善,能言吉凶亡不明验。”3释家对泓师生平详细记载最早出自《宋高僧传》卷29《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相较正史,赞宁所记人物形象更为丰富:除言姓名、占籍,又对其性格(简傲自持,而罕言语,语则瑰怪)、堪舆之术(颇善地理之学,占择茔兆,郭景淳、一行之亚焉)、与官宦权贵(韦安石、张说、源乾曜等)之交往以及当时君主对其态度(中、睿朝皆崇重泓,号国师)等方面犹增笔墨。

  国师为古代帝王给予学德兼备之高僧的尊称。检两《唐书》武后至睿宗《本纪》《资治通鉴?唐纪》,未有名泓、号国师之僧人。然纵观历史,武后确对神秀、慧安等禅师待以师礼,使唐代佛教达于极盛。中宗时,“营造寺观,其数极多,皆务取宏博,竞崇瑰丽”;睿宗时,诏以“每缘法事集会,僧尼、道士、女冠等宜齐行道集”,释、道并重。武后至睿宗时期,佛教获得极大发展,统治者即便没有像前朝那样流露出过度的热情,仍能够深刻地意识到通过兴建佛寺、举办法事等途径,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佛教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二、正史与杂传之间

  通过史书、笔记小说等文献,笔者发现泓师与当时权贵重臣多有交往,并有诸多反映其占相、堪舆之术神奇灵验的轶事。

  材料分目 大致情节【录文引最早记载】 最早记载【引自类书者以其所引之书著述时间最早者为参照】 其他记载

  一、预言张敬之官三品、弟讷之病愈事 张敬之谓子冠宗曰:“吾今佩服,乃莽朝之服耳。”累官至春卿侍郎,当入三品,子、弟将通由历于天官。僧泓谓敬之曰:“六郎无烦求三品。”敬之弟讷之,为司礼博士,有疾甚危殆,泓师指讷之曰:“八郎今日如临万仞间,必不坠矣。”皆如其言。 《大唐新语》卷5 《新唐书》卷254《杜生传附浮屠泓传》

  二、预言李林甫居相十九年事 弘(泓)师过李林甫宅,谓人曰:“后之人有能居此者,贵不可言。”开元初,林甫官为奉御,遂徙而居焉。人有告于弘(泓)师,曰:“异乎哉,吾言果如是。十有九年居相位,称豪贵于天下者,一人也。虽然,吾惧其易制中门,则祸且及矣。”林甫果相玄宗,恃权贵,为人觖望者久之。及末年,有人献良马甚高,而其门稍卑,不可乘以过,遂易旧制,将毁其檐。忽有蛇十数万在屋瓦中,林甫恶之,即罢而不复毁焉。未几林甫竟籍没。校其始相至籍没,果十九年矣。 《宣室志》卷10 《太平广记》卷457〈李林甫〉、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3同引自《宣室志》

  三、占王锷、马燧宅事 泓师云:“长安永宁坊东南是金盏地,安邑里西是玉盏地。”永宁为王太傅锷地,安邑为马北平燧地。后王、马皆进入宫,王宅累赐韩令弘、及史宪诚、李载义等,所谓金盏破而成也;马燧为奉诚园,所谓玉破而不完也。 《大唐传载》 《太平广记》卷497《王锷》引《卢氏杂说》

  四、占李吉甫、牛僧孺宅事 李吉甫安邑宅,及牛僧孺新昌宅。泓师号李宅为玉杯,一破无复可全;金祷蛏耍庶可再制。牛宅本将作大匠康?宅,?自辨冈阜形势,以其宅当出宰相,后每年命相有按,?必引颈望之,宅竟为僧孺所得。李后为梁新所有。 《太平广记》卷497《王锷》引《卢氏杂说》 《地理新书校理》卷9、《长安志》卷8、《唐语林》卷7、《唐两京城坊考》卷3同引自《卢氏杂说》

  五、为张说相宅事 泓复与张燕公说置买永乐东南第一宅。有求土者,戒之曰:“此宅西北隅最是王地,慎勿于此取土。”越月,泓又至,谓燕公:“此宅气候忽然索漠甚,必恐有取土于西北隅者。”公与泓偕行,至宅西北隅,果有取土处三数坑,皆深丈余。泓大@曰:“祸事。令公富贵止一身而已,更二十年外,诸郎君皆不得天年。”燕公大骇,曰:“填之可乎?”泓曰:“客土无气,与地脉不相连。今总填之,亦犹人有疮_,纵以他肉补之,终无益。”燕公子均、皆为禄山委任,授贼大官。……(后)张长流远恶处,竟终于岭表;张均弃市。皆如其言。 《太平广记》卷《泓师》条引《戎幕闲谈》 《旧唐书》卷191《一行传附泓师》《新唐书》卷240《杜生传附泓师》

  六、与韦安石相地事 泓师尝语安石曰:“贫道近于凤栖原见一地,可二十余亩,有龙起伏形势。葬于此地者,必累世为台座。”……安石妻闻,谓曰:“公为天子大臣,泓师通阴阳术数,奈何一旦潜游郊野,又买墓地?恐祸生不测矣。”安石惧,遂止。……(安石)曰:“舍弟韬,有中殇男未葬,便与买此地。”泓曰:“如贤弟得此地,即不得将相,位止列卿。”已而韬竟买其地,葬中殇男,韬后为太常卿、礼仪使,卒官。 《太平广记》卷389《韦安石》条引《戎幕闲谈》 《宋高僧传》卷29《唐京兆泓师传》

  七、源乾曜偶得泓师所相之地得富贵事 (泓师)言于张说:“缺门道左有地甚善,公试请假三两日,有百僚至者,贫道于帘间视其相甚贵者,付此地。”说如其言,请假两日,朝士毕集。泓云:“或已贵,大福不再。或不称此地,反以为祸。”及监察御史源乾曜至,泓谓说曰:“此人贵与公等,试召之,方便授以此。”说召乾曜与语,源云:“乾曜大茔在缺门,先人尚未启,今请告归洛,赴先远之期,故来拜辞。”说具述泓言,“必同行尤佳。”源辞以家贫不办此,言:“不敢烦师同行。”后泓复经缺门,见其地已为源氏墓矣,回谓说曰:“天赞源氏者,合洼处本高,今则洼矣。合高处本洼,今则高矣。其安坟及山门角缺之所,皆作者。问其价,乃赊买耳。问其卜葬者,村夫耳。问其术,乃凭下俚斗书耳。其制度一一自然如此,源氏子大贵矣。”乾曜自京尹拜相,为侍中近二十年。 《太平广记》卷389《源乾曜》条引《戎幕闲谈》

  综上七事,泓师在唐代武后至睿宗朝上层社会的地位不言而喻。其轶事既部分见于正史,又有出自《大唐传载》《大唐新语》《宣室志》《卢氏杂说》《戎幕闲谈》等杂传小说的部分,是唐代占相堪舆文化的侧面展现。

  杂传之于正史、方志,确有虚构与事实的成分区别。就材料一而言,《新唐书》记张敬之为天官侍郎,而《新Z》作春卿侍郎。按,唐睿宗光宅至武周神龙年间改吏部为“天官”,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属正四品上。礼部在光宅至神龙间亦改称春官、司礼。春官,或称春卿,属正四品下。虽均属正四品,确有属吏部还是礼部的分别。

  再考《长安志》卷9及《唐两京城坊考》卷3,材料三王锷宅确位于永宁坊,但属西北隅而非东南隅,后李载义宅亦位于此;韩令弘即“韩弘”,宅在南永崇坊;史宪诚宅在南靖恭坊;惟李载义宅在永宁坊。又经《隋唐两京坊里谱》考,“据1983年西安史迹文物展览会隋唐史展室所展《隋唐名人所居坊名表》,唐永宁坊遗址当在今西安市鲁家村北。”4

  关于材料四,傅璇琮认为,《卢氏杂说》作者卢言,正处于牛、李党争之际,属牛党之人,泓师既存于中、睿朝,至宪宗时已过百年,当亡。故疑“泓师号李宅为玉杯,一破无复可全;金祷蛏耍庶可再制”之言或为卢氏假托泓师之名而言他事,或为依“长安永宁坊东南是金盏地,安邑里西是玉盏地”之言杜撰而作,意在抨击李党。从这个角度来看,术士泓师在中晚唐仍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公信力。

  至于材料七,依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源乾曜并未任监察御史,然于神龙中官殿中侍御史一职。监察御史隶属察院,殿中侍御史隶属殿院;言其于开元四年始为相,至开元十九年仅16年,故《戎幕闲谈》所叙不尽为实。

  三、占相堪舆的符号意义

  从泓师与众多权臣的交往中,我们得以知晓关于这位术士的更多轶事,藉此关注唐代僧人习学世间技艺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就占择对象而论,材料一、七言及相术,二至七关涉堪舆。

  (一)相面术

  相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占卜形式,所相之人的面部气色、人体姿态等即是相师占相理论中的符号组成,藉此近期的吉凶福祸、命运远景等得以预测。敦煌文书中即有许负《相书》、面色图等多个符号系统,它们的产生正是相师依据人体气色形神等所书。泓师为张敬之、张讷之占相时盖依据类似相书,然而《新语》《新书》均未提及具体的占相过程与理论。材料七中,泓师于帘间占视诸臣面相,仅以对言的形式言“或已贵,大福不再。或不称此地,反以为祸”,“此人(源乾曜)贵与公等,试召之,方便授以此”,亦未及相面理论,这为泓师的占术更添神秘色彩,实际依据不得而知。

  (二)金玉之说

  泓师堪舆之法相比相术则有较多的理论阐述。除材料二李林甫居相十九年事未提及“居此贵不可言”的缘由外,三、四、五均涵盖部分堪舆理论。材料三、四涉及泓师对地形吉凶的判断。在其看来,宅居之地形为金盏,则吉;形为玉盏,则凶。“金盏破而成”,“玉(盏)破而不完”,此说以中国传统意义上象征富贵吉祥的金玉二物为中心,显示了“金”与“玉”在世间的符号意义。唐时,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丝绸之路的便利促使杯盏装饰亦吸收中亚及阿拉伯世界制作工艺,杯面雕琢人物纹、花鸟纹、云纹等,自然素雅而不失富丽堂皇。今未见有对唐代金盏(或言金杯)形制的具体描述,现代考古学中对杯的分类也很复杂,有些碗形的器物也称为杯,这正涵盖了材料三、四提及的“盏(浅而小的杯子)”“杯”“担ㄍ耄”三种形态。泓师认为,金、玉二盏对吉凶的影响与各自的特质直接相关。现有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团花纹金带把杯、莲瓣纹弧腹金碗、八瓣花形玉杯、忍冬纹八曲玉杯等供参考。

  此外,《录异记》卷8曾引泓师之语叙曹王皋墓事:

  永平乙亥岁有说开封人发曹王皋墓,取其石人、羊、马、砖石之属,见其棺宛然,而随手灰灭,无复形骨,但有金器数事。棺前有铸银盆广三尺,满盆贮水,中坐玉孩儿高三尺,水无减耗,则泓师所云:“墓中贮玉则草木温润,贮金多则草木焦枯。”曹王自贞元之后历二百岁矣,盆水不减,玉之润也。

  埋葬于曹王皋墓中的石人、羊、马、砖石、金器、玉器等物,表明唐代使用石、金、玉材质的器物作为随葬品。敦煌文书S.2263记载有以石镇墓的方法,“石碑去门十步,石羊去碑七步,石柱去石羊七步,石人去柱七步”;《旧唐书》卷14在记述甄官署时,亦言及所负责之丧葬器物,“典事十八人,甄官令掌琢石陶土之事。凡石磬、碑碣、石人兽马、碾}、砖瓦、瓶缶之器,丧葬明器皆供之。”

  今所见最早记载有关泓师墓中贮藏金、玉吉凶之说出《大唐新语》卷13:

  开元十五年正月,集贤学士徐坚请假往京兆葬其妻岑氏,问兆域之制于张说。说曰:“墓而不坟,所以反本也。三代以降,始有坟之饰,斯孝子永思之所也。礼有升降贵贱之度,俾存殁之道各得其宜。长安、神龙之际,有黄州僧泓者,能通鬼神之意,而以事参之。仆常闻其言,犹记其要:‘墓欲深而狭,深者取其幽,狭者取其固。平地之下一丈二尺为土界,又一丈二尺为水界,各有龙守之。土龙六年而一暴,水龙十二年而一暴,当其隧者,神道不安。故深二丈四尺之下,可设窀穸。墓之四维谓之折壁,欲下阔而上敛。其中顶谓之中樵,中樵欲俯敛而傍杀。墓中抹粉为饰,以代石垩。不置瓴S瓷瓦,以其近于火。不置黄金,以其久而为怪。不置朱丹、雄黄、矾石,以其气燥而烈,使坟上草木枯而不润。不置毛羽,以其近于尸也。铸铁为牛豕之状像,可以御二龙。玉润而洁,能和百神。之墓内,以助神道。’僧泓之说如此,皆前贤所未达也。”5

  此段是最为重要的一则有关泓师堪舆理论的材料。其一,关于入地深浅,泓师认为选择深处幽静的狭窄牢固之地为宜;其二,地下一丈二尺属土界,又一丈二尺为水界,各自有土龙和水龙把守。土龙六年一发作,水龙十二年一发作,如果在二丈四尺以上之地,逝者无法获得安宁,故而需要深至二丈四尺以下;其三,墓的四周应下宽上聚,顶部俯视呈聚集之势,旁侧收拢;其四,墓中装饰以泥粉而非石灰粉为当;其五,随葬品禁忌――不得放置砖瓦、黄金、朱丹、雄黄、矾石、羽毛,而宜置铁牛、铁豕之物抵御二龙,玉温润洁净,与百神和,亦佳。“贮金多则草木焦枯”之说或为“不置黄金,以其久而为怪。不置朱丹、雄黄、矾石,以其气燥而烈,使坟上草木枯而不润”之讹变。

  综上,三事皆为言金玉与宅墓凶吉之事,就泓师之理论而言,宅第之形与金杯构成横向组合系统,所指为吉;墓地与宅第构成纵向聚合系统,墓地贮金,所指为凶。同理,宅第之形与玉杯构成横向组合系统,所指为凶;金与玉亦构成纵向聚合系统,墓地贮玉,所指为吉。在纵横交织的关系网中,堪舆的符号意义得以呈现。这种组聚关系所构成的堪舆之法或可为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之另一侧面。

  吉

  宅第 金

  凶

  凶

  墓地 玉

  吉

  (三)地势――宅、葬二法的关键

  材料五泓师言“此宅西北隅最是王地,慎勿于此取土”,c出张宅之吉的缘由――西北隅为高地,首先,这与中国地理大势“西北高东南低”一致;其次,敦煌文书伯2615A对姓氏分别对应的五姓有具体记载,张姓在宫商角徵羽五姓中属商姓人,得西高、北高之地则吉,故此亦与五姓宅经暗合;6此外,《地理新书校理》参定官书言“凡地,西北高,东南下,水流出辰巳间,吉”与此相近,王氏此书实为北宋早期全面总结以往地理堪舆术的著作,据此不得不说前代的堪舆著述及笔记史料为之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而当此处之土被取,本应为高地而洼陷,宅气萧索,即便从他处取土,与原本之土相比与此处的地脉并不相通,失去了聚拢之灵气,填之亦无法补救。郭璞《葬书》云,“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本无体,假土为体,因土而知有此气也”,一旦动土,气必散开,此亦符合中国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材料六言凤栖原之地有龙起伏形势,据《类编长安志》载:“(凤栖原)在少陵原北,接洪固原。柳宗元为伯妣志曰:‘葬于万年之凤栖原。’”:7此常为古人葬之地。泓师所言凤栖原之地有龙起伏之气势,风水学一般以连绵的山峦视之,然为何此地为韦安石家墓地则可世代为宰相,若作韦韬家墓地则仅做能到卿一级的官职,或与古代礼制信仰有关,大概墓地的选择应与逝者的身份地位、德行操守等相符为佳。材料七中泓师对源乾曜所买墓地之分析亦属地势上的,虽为一村夫凭下俚斗书所造,然“洼处本高,今则洼矣。合高处本洼,今则高矣。其安坟及山门角缺之所,皆作者”,对地势高低的调整以及安坟位置的恰到好处使得源氏子孙大贵。

  正如敦煌写本《黄帝宅经》所言:“宅者,人之本,人者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盛,若不吉即门族衰微。坟墓川岗,并同兹说。”8通过泓师之口,我们得以了解唐代选宅择葬所考虑的地势问题,三则材料显现了堪舆在唐代民众信仰中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这套符号系统能够满足中国古代民众的文化性格,因而得以长期使用。

  四、结 语

  从唐代僧人泓师与众多大臣的交往中,我们得以知晓这位术士的更多故事,从而关注到唐代僧人习学世间占相技艺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首先,唐代以僧人泓师为代表的僧人习学相宅、占卜等世间技艺正是大乘佛教习学世间诸法观念影响下的主观映射。《宋高僧传》将泓师列入“杂科声德篇”,并指明此科的性质,“统摄诸科,同归高尚。唱导之匠,光显佛乘。”就经眼文献而言,多记载泓师占相堪舆之事。僧人习学世俗技艺事实上由来已久。正如汤用彤先生指出:“占卜之术,易于动听……佛教之传播民间,报应而外,必亦藉方术以推进。”9这种观念继而影响到此后僧人的修行方式,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出山林,来到俗世,以教化、利导众生的方式传播佛教。此类迎合大众信仰的“神通”之术对传播佛教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求法、译经。

  其次,武则天及中、睿二朝佛教的极盛发展为泓师的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唐时众多杂传对泓师不同程度的描写证明了这一人物存在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他生活于武后至睿宗朝,善于堪舆、卜事、相面,常游走于王宫贵胄之间,晚唐时仍具一定影响。唐代社会的开放繁荣促使众多宗教并行,佛教力图寻求一种更为稳定的发展态势。统治者对佛教的支持促进了上层社会对僧人的崇奉和青睐,富于奇幻色彩的相面、堪舆之术既取自民间,吸引了更多受众的目光,又在宗教实践上推动了佛教的传播。许多僧人转换身份,通过堪舆、相术等多种方式增强影响力和公信力。如清人赵翼所说:“盖一教之兴,能耸动天下后世者,其始亦必有异人异术,神奇灵验……能使人主信之,士大夫亦趋之,是以震耀遍天下。”10泓师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部分僧人企盼获得上层统治阶层名望上支持的强烈愿望,民间儒、释、道三教合流,佛教趋向世俗化。

  此外,史书与小说、僧传对其故事的不同记载分别表明了各自的看法和立场。两《唐书》的相关史料虽来自于唐小说,但又有所取舍,反映了编纂者对佛教的认知态度,即多从经世致用角度选取佛教文献,历史借鉴与批判色彩更多。而杂传、小说既建立在历史人物的基础上,又对之加以神化和虚构,故虽有众多与历史不尽切合之处,但其丰富性确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佛教在唐展的宝贵文献。而泓师相宅理论也确为古代相宅堪舆之术的展现积累了珍贵资料,藉此我们得以从新的角度了解唐代民间的金玉文化、堪舆信仰。兰兴认为,四柱禄命的频繁使用增强了符号意义上的理据性。11相面堪舆之术亦是如此,其符号系统是中华民族在广泛运用中推演、发展而来,绝非能以虚假一言以蔽之。只有在不断发现与研读诸种文物文献的过程中,这个符号系统内部的意义正确与否才能不断被揭开。

  [注释]

  1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页、第185页、第186页。

  2闫淳纯:《唐代风水活动考》,浙江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页。关长龙:《敦煌本堪舆文书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版;王雪艳《唐人小说中的僧人活动》,西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页。

  3[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592页上。

  4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5[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13,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5页。

  68关长龙:《敦煌本堪舆文书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84页、第286页。

  7[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卷7,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08页。

  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8页。

  10[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15,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43页。

  堪舆之术篇2

  关键词:帝陵;风水;唐昭陵

  风水古称堪舆,主要研究相宅、相墓之术,风水学鼻祖晋人郭璞在所著《葬经》一书中写道:“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历代帝王权力至高无上,为保证江山永固,子孙隆昌,不少帝王继位伊始即派出术士道人寻找龙兴之地,选址建陵。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贞观盛世使得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封建帝国,为保证国运永昌,唐太宗亦如历代帝王一样,将帝国命运与帝陵选址联系到一起,而最终勘定的风水宝地便是九旧秸蚜辍

  一、唐昭陵综述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风格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秦汉时期的“封土起冢”,如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另一种则是“因山为陵”,其代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唐昭陵坐北朝南,依傍九旧椒澹凿山建陵,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依山建陵的先河。

  唐昭陵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九旧剑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由当时著名工艺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修建,昭陵整体构思是仿建唐长安城,寓意不言自明。昭陵自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动工兴建至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竣工,前后历时107年,昭陵占地200余平方公里,陵内陪葬墓穴180余座,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有“天下第一陵”之称。

  据《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记载,“己卯,皇后长孙氏崩于立政殿。冬十一月庚寅,葬文德皇后于昭陵。”可见,昭陵迎来的第一位主人并非太宗皇帝。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帝王贵为天子,权位至高无上,纵观历代封建帝王大多为了彰显天子地位,留美名于万年,不惜倾尽天下人力财力为自己修建陵寝。史载秦始皇曾动用七十万民夫囚徒为自己修建穷奢极欲的骊山陵墓。“隋朝以前的众多帝王陵寝基本上都是平地起陵,或曰堆土成陵,如汉武帝的茂陵、汉光武帝的元陵、刘宋武帝的初宁陵等等”(赵强,1994:35)。那么,既然前朝鲜有凿山建陵的先例,太宗皇帝又为何会为文德皇后因山建陵呢?《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纪十》中记载,在长孙皇后正式葬于昭陵后,太宗皇帝亲自为之撰写碑文,称“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旧轿陵,凿石之工才百馀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贞观十一年二月,唐太宗正式下诏“犹恐身后之日,子子孙孙,习于流俗,犹循常礼,加四重之榇,伐百祀之木,劳扰百姓,崇厚园陵。今预为此制,务从节俭,于九局山,足容棺而已”,正式决定与文德皇后合葬于九旧秸蚜辍

  由此观之,从表面上看,唐太宗选定在九旧皆渖缴枇晔俏了推崇节俭薄葬,杜绝盗墓之徒的念头。其实,昭陵从选址到设计修建都是颇为考究的,绝非节俭、防盗这么简单;唐昭陵的选址建设蕴含着深刻的风水思想。

  二、唐昭陵风水考略

  要考究唐昭陵的风水思想,就不得不首先对九旧郊右蕴骄俊>旧轿挥诮裆挛魇±袢县,渭河平原以北,海拔1188米,山势巍峨,背靠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南部的秦岭山脉遥相对峙,加之渭水映带在前,泾水环绕在后,显得气势十分雄伟壮观。九旧酱釉煨蜕峡雌奈雄奇:从东南观之形似笔架;从正南看宛若锥形;从西南与北面看则仿若覆斗,此外在九旧街芪Ь匀分布有九道山梁,将其高高拱起,形成“九州共主”的气象。

  风水思想在相墓方面的核心观点即是“依山傍水”,“中国风水学鼻祖、东晋人郭璞在其《葬经》一书中指出:‘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嶂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位,砂水翕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合于其中矣’ ”。

  可以看出,昭陵的选址完全符合龙兴之地标准,山造龙势,水聚地气。此外,《葬经》还指出,“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为万金”,也即是所谓的“风水林”,在昭陵建陵之始,太宗皇帝即下令广植松柏,荫蔽陵园,后来还专门设有专门官员负责看护陵内松柏,使之免于盗伐。在墓室设计上昭陵也可谓匠心独具,恪守堪舆之术。昭陵依借九旧绞疲凿山深挖形成天然石质地宫,符合风水学“山含王气”的特点,从外部来看,整座九旧蕉伎墒游昭陵陵寝,便于“藏风聚气”。

  不难看出,太宗皇帝选择九旧剑选择昭陵作为自己与文德皇后的陵寝固然有节俭防盗的思虑,但这背后寓含的是任何封建帝王在兴建帝陵时都不会不加考量的堪舆思想。

  三、结语

  唐昭陵是太宗皇帝的千秋之地,开创了封建帝王陵墓“因山建陵”的先例,是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其选址与建设完全遵从了风水思想,研究昭陵与风水思想对于探析唐代帝王丧葬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兰英姿.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制度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刘d等.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3]邵崇山. 风水对古代帝陵选址的影响[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司马光. 资治通鉴[M]. 长沙:岳麓书社,2009.

  [5]张燕军. 风水思想与西汉帝陵关系研究[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7-10.

  [6]赵强. 昭陵墓址的选择[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4(2):35-37.

  作者简介:

  堪舆之术篇3

  >> 浅谈风水学与建筑人居环境 机关风水学 浴室风水学 护肤的风水学 风水学的渊源 漫谈卧室风水学 风水学与建筑设计 懂点儿性爱风水学 学点儿性爱风水学 人生健康与风水学(上) 人生健康与风水学(中) 人生健康与风水学(下) 闺房风水学 “迷信”时尚 “官场风水学”是面照妖镜 现代家居风水学研究 风水学与古村古屋 大陆风水学者解密“官场风水学” 试论风水学与建筑学 现代城市规划与风水学探讨 风水学在现代装饰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风水知识之山龙和水龙

  [13]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精要》,刘魁立(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4] 现代科学已经对于气场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比如著名气功学者庞明先生曾经有专门著作涉及气场问题。

  [15] 王振复:《正本清源,理性地解读风水》,学术月刊,2011年08月刊。

  [16] 曾繁仁:《论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关系》,摘自《探索与争鸣》2008年09月刊。

  [17] 【德】海德格尔:《筑?居?思》,选自《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90页。

  [18] 【德】海德格尔:《筑?居?思》,选自《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90页。

  [19] 【德】海德格尔:《筑?居?思》,选自《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01页。

  [20]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21] 堪舆集成(第1卷):《黄帝宅经?序》,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22] 堪舆集成(第1卷):《黄帝宅经?序》,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页。

  [23] 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摘自《学术月刊》2010年07月刊。

  [24] 《宅统》,转引《黄帝宅经》,参见堪舆集成(第1卷):黄帝宅经?总论,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堪舆之术篇4

  关键词风水文化;园林;应用

  一提到“风水”二字,人们第一反应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古代风水相士们为了保持这个行业的神秘性,为其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系统,为风水文化增添了些许的迷信色彩。至今,这种迷信思想还影响着人们对风水文化的看法。抛去风水中的迷信成分,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玄机,如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便可从中受益。

  1风水文化简介

  风水,又称堪舆、相地术、阴阳术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古老的相地术。在古代人们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实际生活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有关住宅、村镇及城市等居住环境的基址选择及规划设计的学说,称之“风水术”或“堪舆学”。其实质就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作出评价和选择,以及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采取的相应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寻找到适宜居住或其他用途的良好环境。

  在风水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风水学的三大原则,即“天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这些文化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塑造了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追求意境的中国传统古典园林风格,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别具特色[1-3]。

  2风水文化在园林中的应用

  风水学中强调环境的整体性,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卷中曾提及,要从整体的角度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园林的应用中,也充分考虑到整体布局,各个园区的功能与整体的关系,结合所在地的地形特点、风俗习惯等,合理利用周围地理环境,营造观赏价值高,又具有实用功能的园林景观。现就园林选址、建筑朝向和园林绿化这3个方面探讨风水文化的应用。

  2.1风水文化在园林选址中的应用

  风水相地之术对中国传统造园的渗透及影响,使得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焕发出独特的光芒。明代计成的《园冶》中记载:“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合宜”二字,不仅指出造园要因地制宜,而且也隐隐表明风水相地也要相“合宜”。《周易大壮卦》中提出:“适形而止”。在我国由于气候、土质等因素的差异,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园林建筑,例如西北的穴居式窑洞、西南的竹楼、草原的蒙古包、贵州山区的山石住房、华中平原的土建房等,这些都是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条件而建造的[4-5]。

  《阳宅十书》中记载:“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说的就是选址,选择的宅院要左邻流水,右有道路,前有蓄水池,后有山体,这样的地方为风水宝地。其实不难想象,背山可以阻挡北来的寒流;面水视野开阔,可获得良好的日照;近水方便生活、生产;有路便于出行,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的小气候。

  在园林创作中,也要充分融入因地制宜的思想,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根据实际情况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园林中所追求的“宛自天开”的境界。

  2.2风水文化在园林建筑朝向上的应用

  风水学强调城市与建筑要“面南朝阳”,即坐北朝南的朝向。这既有其文化背景,又有其合理的科学依据[6-7]。

  从文化背景角度看,《周易·说卦》提及:“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人们称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谓之“南面之术”,即源于此。故而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是前南后北、左东、右西。从科学的角度看,这种“面南朝阳”思想的产生,是由其特定的环境特定决定的。我国处在北半球,阳光多数时间从南照射而来,建筑面南而朝阳,采光效果才会最佳。建筑面南而居的选择也与季节风向有关,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从西伯利亚而来的寒冷的北风,而夏季却是来自海洋的湿润的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文化中的最佳朝向是坐北朝南。

  除此之外,风水文化中还提出了一些朝向的禁忌,这些禁忌表面似乎带有神秘色彩,但实际上却是对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如《阳宅十书》中指出:“凡宅不居当冲口处,不居寺庙,不居草木不生处……”。其实仔细想来,也有其道理。以“宅不居当冲口处”为例,宅“不居当冲口处”是指宅院大门不正对着来来往往的大街的要冲。试想居住在一开门就会遇到迎面而来的车马行人的宅院里,会让人产生不安全的感觉。居住者长期受到这样的刺激,会引起心理恐慌,严重的话会导致各种疾病,这就有悖于人们所希望的“开门见喜”的好兆头。因此,在宅院大门的朝向上,尽量避免这一方向或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变。

  2.3风水文化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

  重视林木景观,营造绿化环境是风水绿化文化中的首要内容。众所周知,风水是一种相地之术,“相”即查看、审定的意思,按照风水的观点,理想之地必是绿化较好之所。在风水文化中,认为“草木郁茂,吉气相随”,良好的绿化环境,即成为“吉地”的必要条件。这体现了风水中绿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绿化植树的过程中,倡导植树护林,但强调植树要适量,不要求过多过密,而当应充分考虑空间的布局和植树的位置。如大门前不可种大树和密林,就包含了一些风水理念,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门前种植大树、密林,影响阳光正常照射,但可在房屋两旁种植树木。又如风水中认为在庭院栽植杨树不吉利,细想之下,有其科学道理,由于杨树叶片较大,风吹动时声响较大,在庭院中栽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风水学的应用上,对树木品种也有诸多要求,不同的植物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如桃树被传为五行之精,认为能制服百鬼,故而用以驱邪;端午节采摘艾叶挂于门旁,能起到驱毒辟邪的作用。在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上,要掌握气象变更规律,依四季变化分别种植适应不同季节的植物,以丰富园林的内涵。

  3结语

  园林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我国的风水文化至今也有3 000多年的历史,将风水文化与园林应用相结合,从而使园林更具独特魅力,更是留下丰富的经验供人们探讨。该研究将风水文化更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园林建设之中,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4参考文献

  [1] 陈堂启.论风水三大原则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关系[j].安徽建筑,2009,16(1):18-19.

  [2] 亢羽,亢亮.风水与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3]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 林端景.周易、风水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eb/ol].[2006-08-01].http:∥/detail/200608019343792815-31.

  [5]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6] 徐晓锋.浅论风水文化的内涵与实用功能[j].中外建筑,2009(9):95-96.

  堪舆之术篇5

  近代,由于封建制度落后腐朽,加之西方列强文化和经济的侵略,东方文明似乎有些暗淡了,西方文化逐渐渗透我国,人们掀起一股慕学西方文化的热潮。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典章制度的优秀部分是无可非议的,它可以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使社会发生划时代的大变革,这是好事,但同时也出现了负面影响。如传统的道家养生理论、儒家的修身理论、中医的疗疾理论、孙子的军事理论、术数家的易学理论,国人年轻的一代知晓者越来越少。反之,日本、韩国、东南亚的一些海外华侨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超过了大陆。

  最近二十余年来,随着文化多元化的传播,一些盗版的、残缺不全的易理、符咒堪舆文化书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不伦不类的神秘人物,他们不学无术,愚昧无知,拿着罗盘针,提着八卦图招摇撞骗、诈人钱财……,给诽谤传统文化的人制造了种种口实。

  现就以下三个方面举例揭穿术士行骗伎俩:

  一、堪舆学领域的诈骗

  众所周知,堪舆学是中国独特的一门传统科学(又名风水学)。其内涵深奥,有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它又有较浓厚的迷信色彩。据史料记载,古代封建衙门里曾设专门管理此项事务的官吏叫“阴阳官”,近代司此职的官吏已不存在。现代有人利用人们对堪舆学的无知,专司阴阳先生之职,行物质诈骗之实。例如我地某村有人盖房子从破土奠基到垒起墙颇为顺利。正赶上预制梁即将上时,突然来了一名“半瓶水”的阴阳术士,休息时和此家包工的年轻建筑师闲聊,故意神秘地欲言又止,年轻的包工头与主家不敢再施工,再三恳求,术士诡秘地说:“年轻人,你是啥属相?几月生?”工头与盖房主人作答后,其人装模作样用手指推算一番,装着吃惊的样子说:“今年你不能包工,主家也不宜修建,想要修建,必须烧香安镇。”说罢扬长而去,等着请他处置此事。恰逢第二天笔者与包工头邂逅,谈及此事,笔者忠告,放心修建,保你无事。包工者与主家听我之言,圆满完工,时隔三年了,仍然无事,包工者当年还赢利2万多元。笔者用科学的方式解释了堪舆学的有关内容,天干地支是用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的序号,十二黄黑道、十二凶吉时是人为创造的日期时辰的循环序号,非大自然客观存在的实物所在,修建中掌握房子的坐向、地质、水文、山势、地理、避风向阳等等,是有科学道理的,它也是堪舆学的精华部分,至于说修建中的事故,一是施工时主人劳累过度而致病,二是安全设施不齐全,三是施工中不注意安全等造成的。而房屋的不宜居住一般是地质水文的问题:坐向与地理环境不协调;建材装潢的不合理等。只要把握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出事故与不宜居住只是偶然的,没有它的必然性。事实证明,包工者与造房主没有烧香安镇依然安然无恙,江湖骗子的谎言不揭自破。如此事例,枚不胜举。

  二、利用术数进行诈骗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术数,如《奇门遁甲》中的踏罡步斗、法语符咒就是这个范畴。它属于宗教文化的体系,此体系庞大而繁杂。

  近年来,有些江湖骗子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甚了解,大行诈骗伎俩。前几年,某村一村民之子得疾夭亡,时隔数天,两位身着某宗教服装的中年人在其门外徘徊,亡者之父把二位邀约至家,酒饭款待,二人装着吃惊的样子说:“你家里出过事,妖气十足,若不处置安镇,事必过三。”主人跪请师父救命施法。二人装成是救世济人的活神仙,念咒画符,烧香化表,折腾了一夜。第二天其父东借西凑给骗者二千元钱。二人临走时又叮嘱第二年到某山还愿,其家为儿治病已花去数万元,勒索的数千元对他来说也是天文数字。第二年其父愚昧无知,不听劝阻,坚持到某山还愿,一打听某山并无此二位宗教人士。这时方才醒悟,悔之已晚。

  如何识别这些江湖骗子呢?凡是正宗高级的宗教人士,从气质行为上看起来都高雅脱俗;生活习性以清淡食物为主,不吃荤酒;凡有道之士从来不诅咒别人,不图他人钱财,只是正面善意劝劝和祝福人。否则,可以断定是江湖骗子。

  三、利用易理预测学行骗

  《易经》的创立原理渊源是《河图》、《洛书》,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充满着朴素的辩证理论,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易学大家。笔者认为,其科学的内涵、合乎天地万物演变程序的规律部分不应否定,但完全陷入预测人的凶吉泥潭都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诚然,一个人的出生是要讲究遗传基因、家庭环境,而他们的优劣只是先天条件,对人的成长全过程只起部分作用,起决定因素的是后天教育与影响。迷信宿命论者常说:“人的命,天注定,想改变,万不能。”笔者认为这都是欺人之谈。秦末农民起义时的刘邦是个农民,元末农民起义的朱元璋也是个农民,他们的先天社会条件、家庭条件都不优越,但他们经过后天努力成为了一代君王。

  易学理论从古至今不断演变,宋代的邵康节创立了梅花易数,后来许子平把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用天干地支按顺序配合,形成了人的八字预测学。如果说《奇门遁甲》是中国符咒术数的最高峰,那么“八字”预测人的宿命又是预测学的顶极。世人只知易理玄妙神秘,但究其所以然者甚少,故上当受骗者很多。现举一例,某村一夫妇,喜预测凶吉。请一算命先生为其二十四岁的儿子推断前程凶吉。问罢生辰八字后,术士看其家里富有,欲言又止,经再三追问才说:“你家孩子有大凶事,非破解不能逃劫。”破解的方法是:一岁最少一百元钱,二十四岁是二千四百元钱,装在一提包内,开始作法。让其父母必须闭眼跪在地上,然后将提包放在箱子里,贴上符封好,约定三日后午时再由其亲自开启作法,方保无虞。三日后,日已偏西,仍不见术士踪影,情知不妙,开箱启包,钱已不见,唯有废纸而已。

  骗人之术,包罗万象,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尤其迷信诈骗的大有人在。

  如何防治迷信诈骗事件的发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行骗者要放下屠刀,立地成道,改恶从善,重新做人。诈骗者无非是为了钱财。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失德,取之无赖。敛财聚物无非是为了生存。骗人者少廉寡耻,有朝一日良心发现,必然后悔。久而久之,心里会产生失衡感,导致身心困惑,作孽过多得疾而夭,因此,理应自新自警,自食其力,不可再做伤天害理之事。

  堪舆之术篇6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 ;天人合一观;绿色理念;天井

  建筑是人们用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从理念上看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到建筑伦理的道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加古建筑的稳定感。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同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铺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取得了相当的和谐。

  中国建筑适应顺从自然,还表现在对房屋基地和方位选择的高度重视,这便是中国古代的堪舆风水学说。 ‘人不能离开自然。’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中国的传统建筑和绿色理念很有关系,分两大类,第一类是辉煌的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琉璃瓦的顶,木柱子。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皇帝的宫殿还是大型的庙宇,建筑内容和结构的形式布置都差不多。第二类是民居,民居变化很多。北京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花园式,安徽“四水归堂”,四个房子,中间一个天井,云南贵州“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五个天井,福建“土楼”,广东“碉楼”,还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筒子楼……形式各样,但很重要的特点是都有天井,天井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我们现在住别墅,住公寓,没有天井,而且建筑的理念不一样。中国传统住宅是以合家团聚为居住特点的,有前房,客厅。现在我们住的公寓式西方建筑,叫卧室,厕所,厨房,客厅,它是按功能分的。而且建筑形式的布置也不一样,最特殊的是我们有天井,为什么有天井?我们的房子围起来,要安全,要保暖,要遮阳,要避雨,还有合家团聚,所以“家”上面一个屋顶,这样才能有吃有喝,有你自己的家庭财富的基本所在地,所以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虽然造了房子,人和自然隔开了,但是不能离开天地,用天井与天地相连。

  虽然把房子围了起来,但不能离开天,不能离开地,阳光要能照进来,雨要能下来。这里反映出的需求,实际上与人和自然的需求密切相关。有了天井之后,中国的建筑就丰富起来,跟西方建筑不一样。中国的房子屋顶有不同的坡向,天井外面有廊子,有了廊子就有栏杆,有栏杆还有漏窗,因此就造成了光面的变化。

  此外,土楼围在一起,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中间有共同活动的公共空间,这个天井是“大天井”。四合院到了上海就变成了里弄,虽然这个里弄是在外国租界盖给中国人住的,但中国就要有中国的形式,所以它房间的布局也是前楼,后楼,然后中间有天井,中间是客厅,这种形式反应了人们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很多的传统住宅中,天井有着很重要的通风、采光的功能。我们现在都是空调暖气,过去的房子全靠自然通风来解决问题。扬州、苏州都有这种老房子,前面是一个大天井,后面是大厅,大厅后面有两个像螃蟹眼睛一样的设计,是用来通风的。风过来是穿堂风,所以天井中间的过堂是最绝妙的地方。没风的时候,由于这个构造,风自然就流通了,这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出良好居住环境。

  中国的这种传统建筑的形态造就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我们古人优秀的智慧,我们不能都抛弃,只模仿西方的样式。我觉得,应该呼喊天井的归来,因为其功能是我们现在的建筑所不能具备的。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我国的建筑文化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枝,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优秀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然而在近代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冲击,随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建筑传统建筑正在销声匿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向西方学习是必不可免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方面中国的建筑设计总体水平确实不如西方,学习固然重要,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不能一味的照搬,要和中国的文化接轨。其次,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保存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我国的传统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更受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建筑从文化和物质的结合体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这种变化更大的体现在城市建筑上面。建筑在变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它形式功能实用性功能受到忽视,城市建筑中的广场就是最好的代表。在这种建筑理念的指导之下,建筑不仅要具有形式上的功能更要有实用性的功能。因此,伴随社会世俗化而进行的建筑世俗化在扼杀着建筑的本质,当然也在侵蚀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面队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建筑究竟要走向何方,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还能够支撑多久的浸蚀。我们要把传统建筑文化和今天的城市建设完整的结合起来。最求现代与传统,典雅与华丽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

  堪舆之术篇7

  上午,我们去游玩了金华市的双龙风景区,下午,我们一行人冒着骄阳似火的太阳游览了兰溪市的诸葛八卦村。

  这里是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现居诸葛亮后裔近4000人。此村是诸葛亮第二十七世孙诸葛亮大师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

  买了票,就进了这个村的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丞相祠堂,上面陈列着诸葛亮的各种资料,我细细观看。然后来到了钟池,这里的水和陆地奇妙的形成了太极的外形,两口井就是极点,这个天然太极,更让我感到了诸葛大师那热爱阴阳堪舆之术的感情。忽然,有人说,这村子外连接不断的山,和这个村子,也形成了个太极八卦呢,以前,日本鬼子来进攻,就是因为这些山才没有发现这个村。哇,这不仅奇妙,还可以防备呢。走着走着,我们又玩转了大公堂,来到了民众居住的地方,咦,这里都是老人和小孩,没青年啊,我看来看去寻找“答案”,原来,这里青年都去外面工作了,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与他们的亲人团聚,我们就这样走着看着,忽然一拐角儿,拐入了一所老式屋子,。这屋子古色古香,比我外婆家好多了,再看墙上,映着一个“福”字,但是此字非常奇怪,似乎别有内涵……正想着,导游就在一旁说开了:这个“福“字的偏旁是鹤和鹿组成的,由于鹤和鹿代表长寿,所以,这“福”字里就包涵着四个字——福、寿、鹿、鹤,我瞪着眼睛仔细地听着,还没等我愣过神来,一股“人流”便把我挤入了这屋子的花园……….。

  这天虽然热,但充满着学问的味道。

  堪舆之术篇8

  关键词:《园冶》哲学观; 风水相“树”;六则

  Feng shui xiang zao "tree" six

  ―― "Yuan Ye" natural philosophy thought

  Zhang Songer

  ( Chongq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areer Academy,Chongqing,400039,China )

  Abstrac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garden. Family in " Ye ",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man and nature ", " harmony, " Ye " in " Ye - " he stressed: " more than less negative Bird Records, bitter for the Xie grass. " With the extension "in soil with Park, park ' and ' " philosophy principle. In the Taoist geomancy prevailing at that time, this kind of philosophy by Feng Shui " phase, phase, phase, phase of water tree house ... "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overlapping interest and more. The article with " Yuanye " baseline, launched on the feng shui " tree " thing of.

  Key word:" Yuanye " philosophy ; Feng Shui. " Tree " ;six

  地球,自从有了生命以来,树就存在了。树,“五行”水生木也。它接天纳地,藏风聚气,融解阴阳,呼风唤雨,从而构成了自然界“万物之象”主体。人类与其同生共存,创造出很多“天序景象”。如树洞为穴、凿木为舟、立木为基、构木为车、架木为宅、枕木为道、雕木为器…。《管氏地理指蒙》卷八《阴阳释微》曰:“混沌开辟,江山延衰。融结阴阳,磅礴宇宙。冈骨既成,源脉已透。以钟形势,以通气候。以清以浊,以奇以偶。精积光芒,呈露星宿。以孽衰微,以孕福寿。”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造园家计成《园冶》的成著,正是我国风水堪舆最鼎盛时期,风水专著辈出。如秦朝黄石公《青囊经》,《黄石公三略》等;唐朝杨筠松《疑龙经》、《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青囊奥语》、《三十六龙》等;唐朝袁天罡《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卦书《九天玄女六壬课》等;宋朝廖金精《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各种风水佳作促使着计成在整理、编写《园冶》时,更多地去思考:相天、相地、相宅、相水、相树…之事。“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1]。一语道出“荫郁树境呈宝地”的道理…。总而言之,树势撼龙,境界之趣也。

  1.“天干地支”树作宗

  起源于我国东汉的堪舆之术,崇尚自然,言之“堪”天道,道法自然;“舆”地道,虚静养生。天地之间“树”作宗,故将“树”分为天地二界,从而堪定出自然界中“六十甲子”之说。即地上枝干被喻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大天干”;地下根系则被喻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图1)。二者配对组合,则依次推演出农历“年”、“月”、“日”三者轮回递进关系。如自“甲子”始至“癸亥”终,每六十年为自然界“一个轮回”。纪年法谓之“一个花甲”。根据堪舆家的历算推演,从三皇五帝纪元年起到现在为止,已经是第七十八个花甲了,依此理推得公元2012年(壬辰年)是本花甲中第29年。周而复始,循环永无止境。

  此外,风水师还将“地支”与人类关系紧密的动物相连,整理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人生十二属相’”之间的契合关系,表明“天人合一”的自然关联属性。

  2.“风水龙脉”象大树

  根据我国传统道教“风水相地学”原理,发祥于昆仑山“祖峰”的“龙脉”,由北向南、自西而东的延伸,则派生出三支干脉,干脉又派生出支脉…,如此繁衍,犹如人体神经系统一样遍及全国。这种龙脉“相聚凝结、驻足环抱”的态势,组成一系列“龙穴”,以此构成我国城池、阳宅以及富贵阴地等处所。纵观其形、其势、其态,仿若根植大地的“大树”一般。头为树梢,脉为枝,树干“纽结”成贵地。整体西高东低的树状“风水龙脉”形势,仿若一座可流动、可涵养、可发展、可延展的“风水宝地”境界一般(图2)。当“树干”粗壮时,则“精神视线”深远开阔,境界高远。如风水师刘秉忠在选址元大都(今北京城)时就是依据宋朝理学家朱熹所描述的“左拥沧海,右抱太行;左泰山,右华山,前面丛丛朝案”的境界而定案的,其势让人叹为观止。据说,皇帝坐在故宫太极殿的龙椅上,向南透过九道门即可看到此情景。论龙脉穴位关系,正所谓“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水秀、山浊人迷、山宁人驻、山走人离、山雄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2]的道理。

  3.“华盖玄武”林相佳


标签:风水建筑文化中国园林传统自然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