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民族文化传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1 15:10:44 分类:答疑 浏览:72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正确看待文化发展,以及如何面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当前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云南省施甸县金布朗族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调查为例,分析了当前存在的语言传承危机、文化资源流失和文化意识淡化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云南施甸县布朗族 少数民族文化 传承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云南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个民族也同样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个是如何弘扬、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能使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落伍或者不被抛弃;同时,又吸收其他先进民族的文化,甚至世界一切先进民族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使自己的民族不断地发展进步。所以,一个民族优秀的东西,如果不去传承和发展,不去保护和挖掘,世代相传的东西可能不复存在。有些人由此发出感叹,有一种忧患意识和忧虑感,这是任何一个民族在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过程当中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都在思考怎么样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

  一、云南施甸县布朗族文化的特色与发展状况

  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也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西侧的山岳地带,主要聚居地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市、临沧地区和保山市。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布朗族聚居地群山起伏,气候暖和,降水较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布朗语分为布、阿尔低两种方言。布朗语与俄语、克木语、德昂语及高棉语有亲属关系。由于布朗族与傣族、佤族、汉族长期杂居,故多能兼操傣、佤和汉语。布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傣文和汉文。布朗族古称“徽”、“蒲人”、“朴子”,自称“乌”、“翁拱”、“阿娃”,他称“濮曼”、“濮满”。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唐时称“扑子蛮”,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元明清时期称“浦人”、“蒲满”、“包满”、“濮曼”。

  施甸居住着布朗族,又称濮人,他们自称为“乌”、“帮”、“布朗”或“伊瓦”;他称本人,翁拱,汉族称他们为“蒲满”,俗称“花濮蛮”。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在施甸的木老元乡、摆榔、姚关生活着的保持原始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布朗族,是施甸的土著居民。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布朗族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聚居施甸县的布朗族以其服饰崇尚金色,且人口数量较少,在该县被称之为“金布朗”,有“稀有、金贵”的意思。而施甸县的布朗族经专家证实为契丹人后裔,政府乘势而为,将12月1日定为“金布朗文化节”。在这一天既首演了布朗族风情歌舞《金布朗》,并结合该县特有的民族食谱“年猪饭”,将姚关古战场、湿地、石瓢温泉等特色景点串成一线,叫响了“金布朗”之乡文化旅游品牌。

  二、云南施甸县金布朗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们在传承中,如何去梳理这些内容,如何界定传承的范围,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走得更远,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在发展和传承云南施甸县金布朗族文化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民族语言传承的危机。每种语言都承载着一段长长的历史,厚厚的文化,都凝聚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我国,如果不注意保护各种民族语言,它就必然会受到汉语的极大冲击,这是关系到民族语言存亡的大问题。布朗族有语言无文字,其民俗的传承方式无论是口头还是行为传承都是靠记忆保存与传递的,这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灵活性。布朗族已经逐渐普及和推广汉语,在他们的汉语水平提高的同时,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功能很可能会衰退。经过几代人后,就会使大部分布朗族青年失去他们直接认识本族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纽带。客观地说,不学母语、不用母语来理解基本的知识是不行的,但是只会母语,不会汉语或是汉语程度低也不行,事实证明,它会影响科技知识、生态知识、经济、法律等高层次知识的接受和运用。所以,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转变民族成员的观念,形成“文化自觉”,让民族语言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命题。

  2.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正在面临着衰弱趋势。地域性的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全球经济化、观念趋同化的大背景下逐渐被淡化,有的出现了濒危化的现象,甚至有些则正在或已经灭亡。很多民间技艺、少数民族语言、服饰甚至传统文化濒临灭绝,将在地球上永久的消失。曾经的辉煌,就这样静默地退场,留下我们慨然叹息。例如布朗族妇女服装颜色多以绿、红、青、紫为主,衣裤色彩跳动较大,袖口、衣领、裤脚多以彩色布条装饰,花色较为艳丽,因此获得了“花蒲蛮”的雅称。建国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土布减少,各种流行服装越来越多。青年妇女多数已不包头巾。男女老少大都有鞋袜,男子喜穿拖鞋。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在那里发生了变异,保留着我们民族的最古老最纯粹的记忆和文化基因正在流失。由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跟不上,阻断了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现在民间艺人的老化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不均,民族文化人才出现断层。

  3.民族宗教与风俗文化的淡化。中国少数民族复杂多样的及其由此而产生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社会组织、伦理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民族性格,将民族现代教育和民族传统宗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涌现,电视、电脑、电影的不断进入,外界的信息和生活方式等通过媒体迅速进入,使本来封闭的少数民族山寨传统习俗淡化,大量的年轻人进城务工,他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游离在本族文化传统和主流文化传统之间。因此,少数民族教育必须帮助少数民族子弟继承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文化历史传统,并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充实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民族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传承与发展云南施甸县布朗族文化的举措

  云南省施甸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有着古老的传统布朗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布朗族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再加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之快,就不得不要对这里进行开发。在对这些资源开发利用中,如果开发不当,传统文化必将产生变异,甚至消失,以及现在有些文化已经在无声无息中逐渐消失,我们还来不及注意。这样一来,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对施甸旅游业以及布朗族文化的发展来言则是无以为继。布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它不仅需要文化理念的成熟来巩固,还得有正确、合理、合情的文化操作等。根据施甸县布朗族文化的自身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及建议:

  1.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和法律体系的保障制度。施甸县布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法律体系的制度保障,也需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金布朗”之乡文化旅游品牌。《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和《云南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传承发展施甸布朗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法律保障。要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软实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力度。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这种社会事实,它涉及到国家与地方、政府与当地民族、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产业化之后,还要涉及文化资源所有者与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关系。因此,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保证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正常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

  2.科学传承,优化资源配置。对于施甸县布朗族传统文化,我们要科学传承,更多传承它有价值、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面,合理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传承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民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在注重软环境建设同时,我们也积极建设硬件环境。我们将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旅游业相结合,挖掘并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开设各类专业培训班,造就一大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充分发挥文联、专业协会、民间艺术研究会、新闻媒体和文化单位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性,编纂民俗文化系列丛书,建立县级民俗文化保护网站;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社会共享。

  3.充分运用大众传媒的传播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观念、人生体验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随着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日益明显。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将前人所创造的文化传递给后代可以实现文化的延续,也为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和可能。大众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可以通过各种信息、节目加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辨识以修复民族文化,进而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大众传媒可以采用少数民族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上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在传承与发展云南施甸县布朗族文化中,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力量,打造“金布朗”之乡文化旅游品牌。

  4.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课程纳入学校教育。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机构,将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纳入各级学校教育有助于云南施甸县布朗族文化的深入传承。少数民族教育既要考虑和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环境、本民族的发展和需要,又要兼顾以汉族为主的统一多民族的发展和需要。在施甸县布朗族文化学校教育中,应在对语言本体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教育课程设计要立足本民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并重视地方课本开发;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素质;根据民族人口发展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并重视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

  5.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传承施甸县布朗族文化,就需要不断推进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结合施甸县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适合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要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利用人才的传承作用促进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这是保护传承的关键;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优秀的文化发展策划人才,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聪明才智,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服务;要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建立投资融资机制,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内投入更多民族文化发展资金,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省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时代精神,尤其是各个少数民族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之中,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情感和精神,这是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中必须充分利用的宝贵人文资源。只有大力保护与弘扬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才会得以维系,各民族智慧创造的源泉才会永不枯竭。我们要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使其顺应着社会发展得以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穆文春.布朗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9

  [2]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张杨婕.施甸布朗族婚俗[J].今日民族,2007,5

  [4]熊克武.传统文化保护与苗族文化社区发展[J].苗学研究,2006,1

  [5]戴庆厦,胡素华.西部开发中西部民族语言问题.[EB/OL].http://.cn/tradition/zhuanlan/xibu.htm


标签:文化民族布朗少数民族发展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