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又临黄河岸 又临黄河岸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7-29 16:51:58 分类:资讯 浏览:139


  又临黄河岸篇1

  三门湖

  约二百万年以前,三门峡以西还是一个烟波浩渺的大湖,地质学上称为三门湖。

  古三门湖南起秦岭,北达山西汾河以南,西面越过现在的关中平原一直远到宝鸡,是当时东亚最大的内陆湖,现在三门峡两岸仍在开采的石膏矿就是证明,因为石膏就是在内陆湖地质条件下生成的。

  温和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给万物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古三门湖周围的黄土高原的沟壑区,发掘出一具较为完整的古象化石。经考古鉴定,这是二百万年前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黄河剑齿象”。这具古象化石和无数动植物化石,向人们展示了当时古三门湖的自然面貌:湖中鲤鱼成群游弋,还有蚌类等软体动物;湖泊周围野马奔驰、野牛觅草、羚羊咩叫、鸵鸟漫步、鼢鼠觅食、古象成群、森林茂盛、生机勃勃,三门湖俨然是一个天然动植物园。

  那时的黄河尚未入海,黄河还正在古三门湖孕育。

  古黄河已经孕育了亿万年,诞生过程中这种痛苦的躁动,也持续了数百万年。到了芮城直立人时期(距今约180万年),气候变得炎热起来,每年夏秋汛期,洪水迅猛上涨,不断冲刷切割东向的三门山。芮城直立人和他们的后代就生活在这一时期,见证了黄河的孕育和诞生。终于’在一个洪水汛期,三门湖完全切开了三门山的阻拦,一泻千里,东归入海,伟大的母亲河诞生了。

  百万年以来,黄河受扼于晋南中条山和三门峡崤山的夹持,只好沿着这个低洼的地带奔流,它顽强地切割着前进道路上的古老岩层。

  随着地质构造运动,地面不断抬升,而黄河则相对持续不断地下切,这种相对运动的结果形成了峡谷形态的河道。在高出河床数十至一百米左右的两岸,有的地方可以发现约有几米至几十米厚的沙石层,这些沙石层就是旧河道的沉积物,其沙粒含土少,不同于现在的黄河,反映出那时的黄河还是清流,水土流失很少。这些沙层是优质的建筑用沙,现今已成为北岸的一个采沙产业,也是奇石爱好者寻觅古黄河奇石的地方。

  黄河的诞生是自然史上一个伟大事件,从地质学上讲,“三门峡”的形成就是黄河诞生的过程。孕育黄河的是三门湖,三门湖冲出三门峡而形成黄河,虽然一个孕育黄河的古三门湖消失了'但一条伟大的母亲河横亘在了祖国的大地之上。三门山

  古三门湖存在时,三门山是湖的东闸门。三门山在我国古代的地理图志上又称为砥柱山。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日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三门山的原始面貌是,在峡谷的进口处有两座石岛,靠近南岸的一座较大的岛叫鬼岛,河中心一座鱼鳔形的岛叫神岛。黄河从陡峭的峡谷倾泻下来,穿过两座石岛,形成惊心动魄的三股雄流,令鬼哭神惊。在鬼岛下边,有一块巨石探出河岸,叫“狮子头”,确实如同一头雄狮,从左岸向河心张开巨口,望之生畏;近北岸还有一座半岛切入河中,称人门半岛,凶猛的黄河水撞过三门后又被两岸的半岛收合为一。当重新集结的河水冲向下游时,迎面遇到砥柱石的撞击,则包山而过,遇到南岸的阻扼,又折向东去。在这段仅有七百多米长、四百多米宽的峡谷中,河水经过这一分、一合、一撞、一折,被石峰戏弄得暴怒异常。颠狂、咆哮,惊涛拍岸,浊浪排空,黄烟激射,乱石崩云,湍流翻卷着漩涡,像是一张张污秽的大口,发出雷鸣般的吼声。

  砥柱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个大字。砥柱正对三门,夺“门”而出的河水,空前凶猛向它冲来,然后分流包柱而过。这里漩涡翻腾,回流激荡,水势十分凶险。有经验的艄公闯过三门后,总要调正船头直向砥柱冲去,然后再巧妙地乘着被砥柱撞击回头的水势,轻拔尾棹,顺水而下,因势利导,化险为夷。这就是“照我来”三个字的真谛。如果在砥柱石面前犹豫、彷徨、胆怯,便会造成粉身碎骨的灾难。

  自古以来,中流砥柱吸引了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前来游览观赏,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唐太宗李世民题了这样一首诗:“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亦为砥柱写了一首长诗,“禹凿锋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更有一位不知名的石匠,在狮子头上凿下了“峭壁雄流,鬼斧神工”八个大字,字体浑厚、别具神韵,概括而又形象地道出了峡谷的总体风貌。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门天险。

  1958年春,砥柱石迎来了一位新时代伟人――周总理,他亲临视察正在兴建中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同年4月21日,三门峡谷春寒犹劲,他迎风站在工地浮桥上,凭栏远眺。脚下是汹涌的黄河,眼前是沸腾的工地。追往思来,他语重心长地说:“砥柱,就那么点大,冲刷了多少年还在那里。”今天,大坝横亘峡谷,与中流砥柱交相辉映。三门峡

  三门峡龙头景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是由原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设计,新中国水电建设者修建的我国第一座百米高坝,坝体雄浑大气、壮阔恢弘,坝前水光潋滟、高峡平湖,坝后中流砥柱、威震黄河。每逢汛期泄洪,喷涌的黄河,浊浪滚滚,如原子核爆,气吞山河。

  三门峡大坝景区还仅仅是一个开头,随着往下游行走,峡谷奇观目不暇接。这段峡谷景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亦有神来之笔的描述:“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群山叠秀,重岭千雷。”他说,黄河两岸的高山就像鸟儿的翅膀一样相对而出,山峰挺拔,直冲云霄。当年他的考察科学而严谨:“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他解释道,自砥柱以下六十公里的河道上,河中有许多石岛,这些石岛和山基相连,是由于大禹王治水的时候,凿山以通河,山虽然凿开了,石梗还在,有的露出河面成为石岛,有的在水下成了暗石,造成这段河道水流湍急,就像长江三峡一样,自古就给舟人行船带来无穷的灾害

  按郦道元的说法,像长江三峡一样的黄河“三峡”在哪里呢?晋陕峡谷中的龙门曾是两座石岛,水分三股流出,古时称为“上三门”,与下游三门峡的“三门”对偶,可见“三门”之称谓并不是三门峡的专利。上下两处“三门”都在砥柱以上,显然又不是郦道元说的“自砥柱以下”的“三峡”。笔者曾多次实地考察这段黄河峡谷,按照郦道元“指状表目”的方法,并紧扣“三门峡”的总称,将以下三段黄河峡谷自上而下依次命名为“神门峡”、“人门峡”、“鬼门峡”,以方便中外游人记取。这三门之峡不同于坝基下的“鬼门”、“神门”、“人门”,况且坝基下的“三门”后人再也看不到了。

  神门峡。南北两座突兀的山峰,北岸山峰如神龙饮于深涧,南岸山峰如巨鼋栖息河岸。《搜神记》称,齐景公渡黄河,有巨鼋衔左骖没于河水中,众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鹊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相传,齐景公的马化身为龙,停在了北岸;巨鼋也永远留在了南岸。激流流经神门峡,顿然趋缓,形成一处天然航港。水流数百米,又渐趋湍急,阔大的激流河面上,出现三座石岛,当地人称“三鼎石”,雄浑而古拙,相传大禹王率先民治水,在三鼎石上架起炊鼎,可见当时治水民众之多。

  人门峡。双峰对出,翼岸夹山。紧贴水面的山脚,均开出了纤夫步道,这可是在坚硬致密的闪长玢岩上,汉唐时期一钎一凿所开。两条纤道,隔河呈“人’字型展开,对称工整,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纤夫拉纤行船的艰辛。东出人门峡,南北岩岸愈加险峻,陡峭的地方开有连续的方孔,显然是铺设木栈道的地方,和岩道交替出现,绵延长达四千米。

  鬼门峡。绝壁干仞,怪石嶙峋,地质复杂,惊险异常,俗称“鬼绝崖”;有勇气和毅力者才能攀援而过,又名为“好汉坡”。清人冯遵祖诗云:“逼天常恐星辰落,极地愁多雨露寒。我疑五丁来此地,凿开混沌成苍岩。”走进鬼门峡,上边是千仞绝壁,苍岩极天,雄健壮美,下边是百丈悬崖,河翻浪涌,惊险神奇。

  这就是三门峡,一个气势磅礴,又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作者介绍

  王卢生

  又临黄河岸篇2

  位于山西省境内的老牛湾,是黄河入晋之后第一个壮阔的转弯,奔流不息的河水满载着来自青藏高原的锐气,在黄土高原上刻下这抹昂扬的痕迹。

  老牛湾和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紧密依偎。黄土高原在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水与万里长城在这里聚首,历经千百年沧桑交迭。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与此,令人赞叹、神往。

  偏关,西北古镇的鲜活见证

  万里长城横亘在祖国的北方大地,自山海关起,由东向西,翻越千山万岭,在偏关县与滔滔南奔的黄河聚首。长城、黄河可谓中华大地上的两大奇观,一个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所造就之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巨龙;一个是大自然神功奇力所造就之九曲连环、浊浪滚滚的玉带。它们在中华大地上,穿高山、越大漠,冲破一切险阻始终勇往直前。

  从偏关继续往西,直到甘肃兰州,长城和黄河四度相逢,相互辉映。

  偏关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原关城两侧城墙东仰西伏,形如人首之偏,故称为偏关。县城内有历史悠久的建筑,比如县城的东山上耸立着一座古老的砖塔——文笔塔。文笔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是一座七层砖石结构八角砖塔,崇祯八年(1635年)加高四层,今共十一层,上书“文笔凌霄”字样。

  我们在2012年五一节从北京出发,前往老牛湾。抵达老牛湾的前一夜,我们住在偏关县城。虽然白天里还略有初夏的感觉,但到了晚上,夜凉如水,微风习习。我循着月光,一个人沿着六七百级的台阶,爬上了建造在山顶的文笔塔公园。仰望苍穹,繁星点点,璀璨华丽,环绕在这座直入云霄的塔楼周围。半痕弯月,铺泄而下一地的皎洁,一如玉衣,轻薄似蝉翼。舒畅的感觉在全身游走,令我恍然沉醉。

  第二天清晨5点半,我再次来到这里,迎着初升的太阳,将它打量个仔细。7点过后,天色大亮,陆陆续续有晨练的人到来,问候声、谈笑声,渐渐热闹。而此时的小镇,也开始了一天悠闲自得的生活。五牌坊、偏头关城门前,都是人头攒动,早起上学的孩子们、吃着早饭的年轻人、闲话家长里短的老人们,成了这里最鲜活的写照。

  作为古代的边防重镇,偏关至今依然保留有颇多的名胜古迹。当地对古城的保护也下了不少工夫,至少视线所及的城门城郭,虽经修缮但意味如旧。人们似乎也习惯了在古色古香的城门楼下过着现代城镇的生活,摆摊的摆摊,开车的开车,路边的小吃店把桌椅都摊开来,赶着上学上班的人捧着面碗哧溜哧溜地大快朵颐。新起的楼房虽然贴满了瓷砖,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广告牌,直逼城楼脚下,但在奇怪的混杂中又令人感觉无比的协调——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在变化,这种混杂的和谐感,存在于许多类似的西北古城中。只要认可了这是当地最真实的面貌,只要别矫枉过正地将所有古迹都圈养成旅游景区,这样又有何不好呢?

  晋陕蒙大峡谷壮阔起步

  从偏关前往老牛湾的路上,要经过山西境内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万家寨水库位于黄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龙口河段峡谷内,是黄河中游规划开发的八个梯级中的第一个,也是山西省引黄入晋工程的起点。万家寨库区在晋陕蒙峡谷之间绵延数十里,高峡出平湖、黄河水变清、亚洲最大最高的人行吊桥等都是万家寨的奇观。

  自驾车沿着万老公路,走上18公里,便抵达老牛湾了。随着旅行摄影风潮的袭来,老牛湾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老牛湾是山西和内蒙古的分界线,转弯的河道以南是偏关县,以北则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可谓“鸡鸣三市”。黄河将黄土高原划开,切出两岸高耸陡峭的岩壁,从这里开始,壮阔的晋陕蒙大峡谷延伸向天边的尽头。

  成规模建设的老牛湾景区,如今包括了三湾一谷,分别是包子塔湾、老牛湾、四座塔湾和杨家川小峡谷。

  进入景区后再前行不远,首先抵达的是包子塔湾了。用“断崖万仞如削猴,飞鸟不度山石裂”来形容包子塔最为合适不过了。泛舟漂移,两岸鬼斧神工,断壁悬崖,黄河曲折多变,弯转迤逦,黄河在此回头,弯道的内侧形成一个半岛,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中国的科罗拉多”,此为整段峡谷最摄人魂魄之处。

  在河岸山顶上建有零星的小屋,是遥远的西北人家么?如果这些房子有人居住,看似孤单偏远,却能饱览这壮丽风景,怎么不叫我们艳羡!

  待夕阳西下时,太阳的余辉照亮这道道山脊,峻冷笔直的线条,更彰显了黄土高原的遒劲有力。此时河水一半翠绿一半墨绿,美得如一块绝世翡翠,直叫人爱不释手。

  兵营古堡,老牛湾的烽火记忆

  景区的核心地带,便是老牛湾村。建成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的老牛湾古堡坐落于紧靠黄河大峡谷的悬崖峭壁上,是明朝防御系统的屯兵城堡。古堡北端的望河楼是明代建筑风格的精品,也是老牛湾景区的标志之一。昔日的烽火记忆,借助这些兵营和古堡保存至今。

  老牛湾古村落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所有建筑就地取材,全部用当地的石头、石片堆砌而成。造型各异的民居古院因势向形,石墙、石院随形而就,石碾、石磨、石仓、石柜随处可见,整个村庄可算是一个经典的石头建筑博物馆。

  在老牛湾堡紧临黄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砖砌空心敌楼。此楼雄踞崖上,俯视黄河,是偏关著名的风景之一。长城到老牛湾之后,虽抵黄河岸边,但并未跨过黄河,而是顺黄河的东岸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至河曲县,然后才越黄河进入保德县境内逶迤西去。

  老牛湾渡口在清代边备废除之后逐渐兴起。虽然看上去险峻异常,河岸直立,河道弯曲,但其实这里多数时候水势平缓,是天然的良港码头。

  老牛湾历史上常年有兵士驻扎,可确保人身财产安全,那些精明的商家,将一座壁垒森严的兵营要塞利索地改造成边地商城。不过今日这里已经荒废,当地人也搬出老村庄,在附近建了新的居所,码头也被改造成了酒吧和客栈。

  铮铮铁骨遭遇柔情似水

  黄昏时,黄河上的快艇渐渐没有了声响,水面恢复了平静。蜿蜒的石板路通向了保存完好的城堡,把我带回那金戈铁马的边塞风云,真切地感受着小村庄古朴与苍凉的魅力。由近及远,光影不停地变幻,远处的妖娆,近处的挺拔,成就了这里独有的魅力。

  其实,黄河水流至老牛湾时,依然保留着澄碧清透的蓝和绿,而非标志性的浑黄不堪。若不是山坡上贫瘠的土地,我会恍然以为自己跌入了漓江的秀美之中。在这里,我听不到那记忆中喷薄激荡的阵阵回响,世界里满是沉寂的安然。

  但我无论如何也忽视不了两岸相对而出的嶙峋高崖。老牛湾,一个融合了铮铮铁骨与柔情似水的地方,我遥想着昔日的战火纷飞,思念起扬帆远航的艘艘商船,惊叹于一座座石头搭建起的小屋,更爱极了这里别样的黄河文化。很难找到一种语言,来描述这些看似矛盾却又和睦共存的事物,也正是有了它们,老牛湾更增添了几许神秘悠远的魅力。

  天色渐晚,告别的时候就要到来了,或许,我的黄河之行将暂时告一段落,但我知道,就在某一个下过雪的午后或清晨,我会再次来在这里,等待老牛湾的落日,凝望漫天星斗,再守候它的朝阳,凭吊它的史话。

  旅游指南

  行摄安排

  第一天:中午从北京自驾出发,至山西偏关县,住偏关宾馆,夜晚拍摄文笔塔公园。

  第二天:清晨早起爬文笔塔公园,游小城,拍摄偏关特色建筑和人文风情,上午出发前往老牛湾,途经万家寨水库,住老牛湾农家乐。

  第三天:清晨坐船去内蒙境内,拍摄老牛湾经典场景,白天游老牛湾古村。

  第四天:若想看到最美的日出,则需早上搭快艇去对面内蒙古境内的观景台,这里是摄影家们公认的拍摄老牛湾全景的最佳位置,并且形似牛头的山坡也坐落在内蒙古一侧。

  道路信息

  从北京出发至朔州这一路的路况都不错,尽是高速,路上虽有大车,却还都很顺利。到了朔州之后,便没有高速了,穿城而过的时候,必须当心。骑着电动车、自行车的人,在机动车路上肆意穿行;闯红灯的、违规变线的,比比皆是。过了朔州之后,便开始走省道和乡道,这30公里的搓衣板路极其难行,而且路上尘土飞扬,拉煤的大车都不太守规矩。

  进入老牛湾景区后,无加油站,如果有需要,可以在偏关县加油。

  住宿推荐

  在偏关可入住偏关宾馆。电话:0350-7654188,价格:标间168元/间,可以还价。应该是偏关县最好的宾馆了,大多数去老牛湾旅游的人都在这落脚,餐厅的饭菜不错,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特别是炖羊肉。

  老牛湾当地住宿很方便,都是农家乐,通常价格在50元/天/人,含吃住。亦可自带帐篷露营。

  特色小吃酸饭:味如酸奶,黄亮坚韧,又能清热解渴,用特制的酸汤,将米放入,在15℃以上温度下浸泡4至8小时后滤出即做成酸饭。做成稀饭叫酸稀粥,从沸汤中捞而食饭粒者叫“酸捞饭”。

  碗托:荞麦去皮成为糁子,将糁子于前一日用水泡软,上拳揣成糊状,筛滤后舀入碗内上笼蒸,蒸的中途用筷子搅拌一次,出笼后即成碗托。置阴凉处冷却后,用醋、姜、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汁浇入即可食。

  气候信息

  偏关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温暖干燥,夏季炎热而雨量集中,秋季凉爽而明快。一月最冷,平均气温-10℃,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3℃。

  延伸阅读

  又临黄河岸篇3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

  《黄河颂》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想必人人都耳熟能详,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是将黄河视作维系我们命脉的母亲河。每当看到绵延不绝的滔滔黄河水,那壮阔的情怀,那豪迈的气质,那粗犷的性格,不禁让人感叹这鬼斧神工般的巨作。五千年的风云变幻,多少文人墨客感怀抒情,大诗人李白曾感慨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言壮语来,大诗人刘禹锡也曾喟叹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肺腑之言来。

  滚滚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西段北麓卡日曲河的涌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最后注入渤海。而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同时也是海河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在中游段,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又有汾河、渭河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大,含沙量剧增,河水变得十分浑浊,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了。

  黄河这条腾飞的巨龙,进入山西段由万家寨带头,一路由北向南流经老牛湾,在此陡然向东拐了几个“V”型的湾;与长城握手之后,一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传统路线,猛然扭头朝西扑向娘娘滩和太子滩;走了几十公里忽然想起几经被遗忘的“九曲黄河第一镇”,才又慢慢向南去寻找黄河的守望者碛口古镇;欣赏完古镇的沉色古韵,继续向南流经壶口时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壶口瀑布;经历过壶口的澎湃后来到风姿绰约的乾坤湾,此处一个巨大的“S”型大弯赫然出现;最后一程将到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方――黄河大禹渡,至此这条巨龙将结束并州之旅向着东方远去。

  万家寨

  如今的万家寨因著名的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而闻名,并因此而形成一座新兴城镇。万家寨古堡残存,系大司马万世德的祖上曾负责戍守的石寨,万家寨因此得名。古寨址位于村西南陡峭河谷中的一座孤峰上,为扼守通往黄河的石栈道而建,南、北、西三面悬崖,东边筑围垣,其选址的地势之险峻令人唏嘘不已,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气势。

  大坝将黄河拦腰截断,它的作业不仅控制着黄河下游的水流量,而且由于黄河流速减缓,泥沙沉淀下去,在很多人印象中混黄的黄河水在这里呈现出难以置信的青绿色。大坝前面不远处的一座蓝色高脚吊桥连接着黄河两岸分属的山西偏关和内蒙古准格尔旗,从山西这头走到对岸,就与内蒙古来了一次脚踏实地的亲密接触。站在桥上是另一番风光,近500米宽的黄河,安静、清澈地盘卧在山间,很难想像这就是那条桀骜不驯、奔腾咆哮了几千年的黄河。

  万家寨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龙口峡谷河段,左岸隶属山西省偏关县,右岸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控制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总容量8.9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4.45亿立方米。每年向内蒙古和山西供水14亿立方米。电站装机108万千瓦,年发电27.5亿度。

  高峡出平湖、黄河映长城、黄河水变清、亚洲最大最高的人行吊桥等等都是万家寨的奇观。

  老牛湾

  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

  当你看到一座石头城堡建在一块突起的石崖之上时,便到了老牛湾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长城与黄河的窃窃私语,皆因万里长城自辽宁告别鸭绿江之后,翻千山越万岭在偏关终于和滔滔南流的黄河第一次见面了。黄河流经此处向东南拐了一个大弯,当地百姓形容这个弯拐得如老牛横身一般,故称老牛湾。

  老牛湾,位于山西省的偏关县境内,因长城与黄河在这里第一次握手而闻名天下。这里在明朝时是一座屯兵的城堡,为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所建。在老牛湾堡紧临黄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砖砌空心敌楼。此楼雄踞崖上,俯视黄河,是偏关著名的风景地之一。长城到老牛湾之后,虽抵黄河岸边了,但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的东岸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至河曲县,然后才越黄河进入陕西省府谷县境内逶迤西去的。

  这里是黄河九十九道弯中最神奇的弯之一,这不仅是因为高耸、挺拔的蛮汉山在这里形成了险峻的黄河峡谷,更因为此处蜿蜒山崖上一段明长城到此突然而止,不“渡”黄河。

  老牛湾堡坐落在黄河东岸一块突出的石崖上,三面环水,一面连山,西面就是内蒙古。明代的边陲烽火造就了山西境内绵延数百里的内外长城和一座座军事堡垒。始建于明崇祯9年(1636年)的老牛湾堡就是其中一座,它的废弃已是上百年前的旧事。由于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当年百余户的村子多数人家都搬到离该村十余里外交通和吃水方便的地方,只剩下不多的几户人家和被废弃的一座座石窑洞。

  老牛湾护水楼,又名望河楼,也叫老牛湾墩,被称为“天下第一墩”,位于老牛湾堡北200米。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偏关志》记载为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79年)所建。楼平面呈正方形,底部每边宽7米,高22米。砖石结构,空心二层,顶部原有碟口。楼南距地面7米处设一门,门额匾上刻有“老牛湾墩”四字。护水楼屹立在黄河边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好似一名忠于职守的军人。古时用它来t望敌情,遇到敌人来袭,则点燃狼烟,传递情报。

  娘娘滩 太子滩

  娘娘滩

  顾名思义,肯定与历史上某位娘娘有关。民间传说,汉朝吕后专权,相传将对她有威胁的人一律赶出宫外,流放远方。汉高祖刘邦的嫔妃薄姬,在怀上刘恒(后来的汉文帝)后遭到恶妇吕后的极端仇视,汉高祖刘邦也听信吕后谗言,将薄氏(后来的薄太后)贬到云中州,薄太后怕吕后继续发难,加害于自己,就找到了黄河中央这个草木旺盛的荒岛上,隐身躲避居住,随后又将自己的儿子(汉文帝)藏于荒岛不远处的一处石岛上,才躲过了重重危难,直到汉文帝登基,方才结束了这种流放式的生活,此岛故名娘娘滩。

  娘娘滩位于河曲县城东北7.5公里的楼子营乡河湾村,在晋、陕和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的黄河之中。娘娘滩北隔河与内蒙古马棚村相望,南隔河水与河湾、娘娘口二村呼应。东望龙口峡峪中太子滩石岛昂首挺胸,傲然屹立于浪涛之中。两侧河面开阔,水流平缓。西看茫茫黄河,天水无际,咆哮千里,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娘娘滩上地势平坦,娘娘滩为河心台地,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500余米,面积0.16平方公里,岛屿高出河水3米―5米,在历代的河水涨落中河水从未上过滩,因而民间有水涨滩高的传说。其实,山谷中河滩宽阔,水大的时候水面自会向两岸扩展,水位不会抬高许多。

  滩上原来还建有一座圣母祠堂,相传是薄太后所建。滩上至今还能看到几通石碑及宫殿的破碎瓦片,有的瓦片上还有“万岁富贵”的字样。此殿曾几度毁坏又几度重建。如今在原址上复原的圣母殿在小岛上成了最大的建筑物,

  靠滩北的殿墙上还镶上了“黄河第一岛”的铜字。

  岛上现在居住着三十余户李姓人家,都说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房室都被桃、李、杏、海红、海棠树遮盖着,绿树成荫,田园如画,岛上人家,环水临被,恰似蓬莱仙境。每到三春期,岛上鸟语花香,鸡鸣狗吠,小舟来往,景色着实迷人。岛上人出入方式原来全靠船只摆渡,如今黄河水逐渐减少,黄河水少时可以沿河床浅处开车进岛。

  太子滩

  相传薄娘娘来到娘娘滩后,到附近另一黄河岛上生了汉文帝刘恒,并把汉文帝藏在水寨峙圪台上,后来人们就把它叫成了太子滩。

  太子滩现建有太子滩高科技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位于曲沃县城北一公里古曲沃十景之一的“神陂落雁”处。一九九八年八月,太子滩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该园区被列为全省唯一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园地。2001年,在园区打凿地热井一眼,流量每小时303m3,水温46.5℃,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有关专家论证,现已制定出温泉开发旅游区的总体规划。

  园区内已建成温泉浴池、绿色果蔬自采园,新修了太子湖。

  碛口古渡

  在山西吕梁山中的黄河边上,坐落着一座古镇,这座古镇的名字叫碛口。

  碛口为清代及民国初年联系西北与华北地区经济往来的重要商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誉,昔日的繁荣为后人留下了五里长街和碛口镇、西湾村、李家山、寨子山、白家山、高家坪垣上七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历史上的碛口,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在黄河浪涛中,久久漂流着碛口的名字――这一坐落于山西临县边缘的古渡口。

  说它是古渡口,因它与古镇同样出名。这古镇与黄河对岸的陕西吴堡县相对望,千年长相守,成为一双互补的伴侣,成为一对互相依托的搭档,成为两个互相呼应的知音。黄河的浪涛把两地捆缚在一起,联系在一起,而它们互相沟通的桥梁便是渡船。两岸人来人往,都靠着渡船的摆渡。船,这种古老的运载工具,如今又加上了发动机。所以,船在黄河中行驶,便响起了雄壮的充满节奏感的马达声。随着马达声的由远而近,便会有一群一伙的人从陕西过来,来赶碛口的集市。

  此外,碛口及其周边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黄河大同碛、麒麟滩、古商道、陈家垣黄土高原景观、冯家会土林、黄河浮雕画廊等。

  二碛

  碛,在当地人的说法里是指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浅滩。黄河的河水在这浅滩上浪花飞溅发出巨大的声响,激起雪喷般的浪花,成为一道景观。难怪当地一些小伙子们、老船工们常常组成队伍,头上扎着白毛巾去冲碛。这在当地是一种壮举,一种冒险的冲刺,一种锻炼意志的极大挑战……

  碛口古韵

  这碛口确是有些古韵的。古老的民居,成为当地第一景观。这里的明代、清代民居,构筑成一条条街道,这些街道又矗立在黄河边。民居,依地形斜坡状组合排列。街巷里,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了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房屋已斑驳失修,虽不致残破,但却风骨奇峻。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展示着这历史上商埠的痕迹。一条条青石,一排排大瓮,一个个油篓子,一座座饮马槽,充分让人们感受着这里历史的辉煌与商业氛围的浓郁。

  李家山

  李家山在碛口镇南山,距碛口不足十华里。渡过湫水河,有两条通道,一条是从河南坪顺着简易公路往上爬,沿途可以远眺吼声如雷的黄河大同碛;一条是顺着黄河畔,从叫麒麟滩的河滩往下走,如有雅兴,还可亲临碛下,观赏那汹涌澎湃,咆哮如雷的二碛气魄,这才使你真正领略到黄河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精神。

  黑龙庙

  黑龙庙,是古镇祈雨的庙宇。它气势不凡地踞于黄河边的高处,俯瞰黄河,居高临下,发出一种威严来。历史上,当地人的祈雨都在这里进行。原来,面对黄河水却依然未能摆脱干旱,于是,黑龙庙便常常处于香火鼎盛的状态。

  西湾村

  沿湫水河,上行不到两华里,转到碛口背后,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小村庄,因它是在湫水河的转弯处故称西湾村。

  西湾是单姓村,村里都姓陈,整个村落以体现金、木、水、火、土的5条石砌街巷将40余座宅院连为一体,周以高墙围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堡式封闭空间,仅在南向留大门三座,寓意天、地、人,当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体现。

  碛口夜色

  碛口的夜虽然安静,却也灯火阑珊。红灯悬于街畔,把古镇的夜照耀得那么安谧、和、充满诗意,又让人浮想联翩。到那放河灯的日子,依然是灯。黄河的夜流里,水面浮着成千上万用蜡烛点燃的河灯。红红的灯,从碛口上方的黄河边缘放入黄河,这些灯摇摇摆摆,从黄河上顺流而下。夜幕里的河灯,放着柔和而又诱人的红光,在暗夜中静静地向下游飘去,这又给古镇增添了诗意,古韵……

  黄河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第二大瀑布。

  黄河巨流一路奔腾,在山西和陕西交界处曲折南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滔滔黄河,到此由300米宽骤然收束为5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跌落深槽,形成落差达50米的壶口大瀑布。

  古时这里有“旱地行舟”、“飞鸟难渡关”之说。原来,过去来往的船只,每逢行到壶口,人们都得在岸畔拉纤绕行;至于迎风展翅的飞鸟,因为瀑布呼啸四震,云烟迷漫,惊吓得也不敢飘然而过。由此可见瀑布之惊险、磅礴。在壶口黄河水跌落的地方,即壶嘴的正当中,有一块油光闪亮的奇石,人称“龟石”,它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而起伏,不论水大水小,总是露着那么一点点,这又给壶口瀑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在壶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还有一块巨大的奇石,人们称它为“孟门山”。巨石上镌刻着“卧镇狂流”四个大字。说来甚怪,河水至此,就乖乖地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然后又合流为一。另外,这里又是人们观赏“孟门夜月”的地方。每当农历月半,夜临孟门,可见河底明月高悬。站北南观,水中明月分为两排飞舞而下;立南北望,水里明月合二而一迎面而来。

  就在壶口偏北不远,有座人祖山。据说“天下之合”即由此而来。据说远古时代,有一年洪水泛滥,人类全被吞噬了,只有伏羲和庖羲兄妹二人幸存。他俩想再生人类,又苦于兄妹不能结亲,后来想出个隔沟滚磨的办法:各自拿一块磨石,同时从两座山顶上抛下来,如果合在一起,就表示老天爷示意,允许结为夫妻。两块磨石抛下以后,恰合到一处,化作一块光亮的青石。于是兄妹俩结为夫妻,成为人类最早的祖先。为了纪念伏羲兄妹,后人把这两座山叫人祖山和庖山,现在人祖山上仍存有伏羲庙的遗址,庙内尚有隔沟滚磨的画像。现人祖山上另外还有两眼泉井,终年不竭。

  永和乾坤湾

  奔腾不息的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出发,汇聚百川,一路走来。当它一路咆哮来到永和县河浍里村这个地方时,面对悬崖,突然掉头向西,然后折向东南,回到与第一次拐弯成直线的地方,这时,它一反常态,不再勇往直前,而是冲波逆折,回头冲击留在身后的山崖,在将要穿透山崖时,又戛然而止,调过头来,滚滚向南,形成了320度的“S”形奇特大湾,这个湾就是乾坤湾。

  这里河抱着山,山抱着河,河中有山,山中有河,一山一水,一阴一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奥妙无穷。传说我们的老祖先三皇之一伏羲曾端坐在这个湾上,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景悟道,发现和悟出许多新的现象和道理。他将这个奇特的大湾模拟成阴阳鱼,又将四个方向的标志物和八种符号画在一张图上,创立了太极八卦学说,开创了华夏文明先河。

  太极八卦图中的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四方标志物在乾坤湾周围能够一一找到。白虎,位于乾坤湾东北方向30余华里处晋陕峡谷东侧,永和境内的永和关,此关原名叫白虎关。青龙,位于乾坤湾西南方向晋陕峡谷西侧,陕西省延川县境内的碾畔村,原名叫青龙庄。朱雀,位于乾坤湾南面晋陕峡谷西侧,永和境内的鸭子河村,在碾畔村对面。玄武,位于乾坤湾北面晋陕峡谷东侧的永和境内,也就是永和关北面1公里左右的崖顶上一块巨大的石头,叫驼驮龟石。

  在乾坤湾后面几百里的黄河河道中,有一个800米长的小岛,当地群众称之为“老牛坎”,由许许多多碎石组成,传说这就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剩下的石头。在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黄家岭,前圪巴,伏羲爷爷画八卦;河浍里,后河湾,女娲娘娘补过天”。

  大禹渡

  大禹渡原名神柏峪,位于芮城县东南、黄河北岸。相传大禹导河治水,观察水势,踏勘地形,曾休息于此地,因此将这个渡口称为“大禹渡”。大禹渡河岸上有观河楼、望岳亭等建筑。渡口旁边有一尊大禹的塑像,高12米有余,造型大方,颇具感染力,雕像上的“大禹渡”三个大字为赵朴初手书。大禹渡在黄河北岸,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古柏下有一座碑廊,其中有许多古碑,著名的有《神柏峪重建禹王庙碑记》等。

  七十年代这里修建了大禹渡电灌站,分两级扬水,提水为八个流量,总扬程为214米。河岸的抽水泵房,能够根据水位涨落升降而上下滑动。电灌站于1979年对外开放,随着参观和游人的增加,新的旅游项目逐渐发展起来,主要包括:

  神柏位于二级扬水站管道顶端,雄姿伟岸,是大禹渡的标志。树高14.6米,胸径1.53米,腰围5米之许,投影面积273平方米。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传说古时大禹治水曾在此拴马、憩息,故被人们称为“神柏”。在神柏下翘首远望,滚滚黄河水迎面扑来,游船往来荡漾,诗情画意跃然大河之上。

  大禹雕像置于望岳亭东的平台上,整个像高12.23米,用中条山青石175方拼雕而成。

  望岳亭位于沉沙池东南方,为仿古建筑,六角玲珑,拱式在花板上龙凤相戏,举目西眺,华乐在望,故取名“望岳亭”。

  风动亭仿伞状,全部采用10毫米厚的铁板制作,中心采用轴承技术,遇风转动,这是与其它亭子完全不同的奇思巧构。

  在神柏峪大禹渡现留有许许多多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遗迹和美丽的传说,大禹憩息栓马的“神柏树”、“下马石”、“足迹石”、“点化石”,大禹镇服水怪的“神柏栓龟”、“擒龙锁铰井”和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望眼欲穿,盼夫归来的“启母望夫崖”以及中国旅游大辞典记载的舜时洪水滔天,人们为颂誉禹王治水功德,在神柏崖头刻下的当时水位痕迹,“舟于此出水得”六个大字。

  又临黄河岸篇4

  【关键词】 银川市 崩塌 泥石流 地面塌陷

  0. 引言

  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地处宁夏中北部地区,银川市下辖三区(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两县(永宁县、贺兰县)、一市(灵武市)全部地区,总面积9555.38Km2。地貌类型主要分山地、平原、丘陵三类。构造上,银川市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与华北地台的结合部位,新构造运动活跃,中、强震频发。地形上处于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地形变化大。银川平原地势平坦、地质环境简单,地质灾害发育一般。而贺兰山、灵武东山地区地形切割大,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山区降雨丰沛,加之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因而地质灾害较发育,灾害类型以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对地区基础设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特征,掌握其时空成灾特点,对于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意义重大。

  1. 地质灾害类型

  据2010年底前完成的银川市各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对地质灾害主要类型进行统计,银川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泥石流、崩塌突发型地质灾害和地面塌陷缓变型地质灾害。全市目前存在的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点共计41处,其中泥石流24处,崩塌11处、地面塌陷6处。按规模统计,巨型灾害点1处、大型灾害点9处、中型灾害点12处、小型灾害点19处。按灾害类型统计,泥石流灾害中巨型1处、大型3处、中型10处、小型10处;崩塌灾害中大型1处、中型1处、小型9处;地面塌陷灾害中大型5处,中型1处。

  2. 地质灾害分布

  全市地质灾害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等条件控制,地域分带性明显,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贺兰山、灵武东山山区,崩塌灾害主要分布在黄河、苦水河沿岸,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宁东矿区。其中贺兰山、灵武东山山区地质灾害最为严重,全市59%的地质灾害点分布在该区域内。银川市境内地质灾害分布:兴庆区崩塌2处;西夏区泥石流9处;永宁县崩塌5处,泥石流5处;贺兰县崩塌1处,泥石流4处;灵武市崩塌3处,泥石流6处,地面塌陷6处。

  3. 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

  3.1 时间规律

  银川市地质灾害既具有群发性又具有突发性和继发性。

  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发生与大气降雨有关,据资料显示及群众反映,地质灾害多在连续降雨、大暴雨之后发生。银川市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特别是多雨年份尤为突出。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是因为崩塌地质灾害的发育、形成通常经历孕育、发展、发生和稳定四个过程。先是形成侵蚀裂缝,继而在应力失衡时发生一次或多次崩塌破坏,最后形成新的应力平衡。最明显的是陡坡后缘地面出现裂缝,坡面上有水渗出,坡面前缘鼓起等。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强度低、变形快,裂缝出现到崩塌发生,过程很短,难以被人们察觉。因而,成灾前兆不明显,突发性强,致灾率高,危害性大。泥石流灾害在突降暴雨时,物源充足的情况下,可瞬间爆发泥石流。

  地质灾害表现出继发性是因为其形成、孕育与发生的根本机理在于流水侵蚀作用,强降雨形成洪流冲蚀河岸造成地表重力失衡,继而引发重力侵蚀作用的肆虐。一次崩塌的发生有不足以使灾害发生地重力达到平衡的可能,甚至还存在着使原有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引发相临地段连续出现几次或多次崩塌,直到重力作用达到相对平衡为止。在雨季,继发性更为明显和突出。所以,防灾过程中要谨防继发性崩塌连续致灾的危险。

  3.2 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性质、构造部位、降水量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全市的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贺兰山、灵武东山,山区陡峭的地形及沟内堆积的碎石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崩塌灾害主要分布在黄河、苦水河两岸,受到河流冲刷的影响,两岸崩塌现象严重,对岸边农田构成威胁。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宁东矿区,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矿开采历史较长,矿区内由于多年开采地下形成采空区,继而引发了地面塌陷灾害。

  4. 结论

  又临黄河岸篇5

  黄河下游东坝头以下至东明高村河道,属于宽、浅、乱的游荡性河段,主流摆动频繁,汊道多股,河道内多处出现心滩沙洲,一次洪峰过后可以使主流、支流互换其位或老槽淤平又出新河。该河段两岸堤距10~20KM,主河槽宽一般1250~3300m,滩地宽度3600~6000m,河道纵比降约1/6000。由于前些年滩区生产堤的修建,减少了洪水漫滩机遇,使滩槽原来趋于同步上升变为淤槽不淤滩,造成主槽淤积严重,形成了河槽高于滩面,滩面又高于两岸大堤以外地面,是典型的地上“悬河”。据有关资料分析。该河段滩区横比降一般为1/2000~1/3400,是该河道纵比降的2~3倍,大水期间一旦控导工程溃决或漫溢造成大溜改道,沿着滩区原已形成的溜沟或人工引水渠道,洪水顺势直冲大堤,造成顺堤行洪,危及堤防安全。从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院二000年九月《东坝头至苏泗庄河段特大洪水预报模型试验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大河流量15000~20000m3/s洪水条件下,河南东坝头以下河段发生夺河,直冲黄河大堤机率增大,一股水流自杨庄工程至四明堂顺流直下,威逼东明阎潭闸以上黄河大堤,已形成滚河河夺河的严重局面。另外辛店集以上几处工程被冲决或漫溢后,水流持续时间长,在滩地内顺溜沟形成多股横河、斜河直逼大堤,并顺堤沟河行洪走溜,对平工段的大堤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模型试验”资料和现场观测分析,高村~霍寨险工也有大股水流,向右岸滩地滚河,直冲张寨以下约5公里长的大堤,危及堤防安全。针对以上情况,为确保大堤万无一失,我们除了积极采取人防以外,更应该主动地采取滚河防护措施,保证重点工程的建设。

  2、完善、加固现有控导工程和滚河防护工程是防止滚河的有效途径

  河道整治工程自六十年代开展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控导护滩工程的布点建设,河岸边界条件逐步变化,河面逐渐缩窄,水流渐趋归顺,岐流逐渐减少,主流游荡不定的局面得到了基本控制,并按河道整治规划的流路朝好的趋势发展,已修建的工程经受住了几次大洪水的考验,特别是1982年大洪水期间菏泽市险工及控导工程未发生大的险情,除了工程的基础较好以外,这与控导工程的控溜作用密切相关,当主流受到控制约束在主河槽以内,溜势的下滑或上提基本上与设想的流路相一致,做到了防有目标,守有重点。洪水过后,河势趋于恢复涨水前的流路,这就是控导工程能够控制主流稳定河势,防止滚河,大水时发挥防洪作用的原因。

  从近几年的河势查勘和有关资料分析,兰考东坝头至东明新店集河段,现行河道比较规顺,大水时,禅房工程全弯靠溜,小水时两头靠河,若工程下首靠溜段加长,送溜能力将增强。菜集工程河势下滑,王夹堤工程靠河,特别是工程下首的几道坝首先靠河着溜,避免了单坝挑溜出大险的不利局面,也掩护了单寨、马厂工程因大水时冲垮工程而在此处发生滚河。因此续建王夹堤下延工程势在必行,以稳定大洪水河势。菜集工程的上延,该段河势逐渐规顺,多年脱河的大溜寺工程近几年汛后靠河,下首工程并靠溜,控制了河势,改变了靠滩岸导溜入新店集工程的状况。新店集至高村河段,当大河流量超过5000M3/S时,老君堂工程河势急剧下滑,目前虽然下延了28#、29#两道坝,但控溜段偏短,控制主溜能力弱,仍显“后气”不足,仍需要加强对工程下首的建设,以利于保障工程安全和河势稳定。

  从“模型试验”中看出,洪水期和落水期,贯台下首大河主溜北移,致使约30%~60%的主溜从东坝头下部杨庄险工处滚河,滚河主溜直冲谷营以下四明堂险工至阎潭闸以上大堤段,险工及防滚河坝数量很少,加之堤外地面更低,大堤比较薄弱,造成该段决堤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加速增建多处滚河防护工程已迫在眉睫。从试验图片也显示了大洪水后东明滩区大堤上滚河防护工程坝头处形成的巨大冲刷坑,显然对现有的滚河防护工程基础应进行全面加固。

  3、其他防滚河工程措施

  3.1有计划的自流和提水放淤相结合进行淤滩淤串,消除堤沟河,防止顺堤根走溜。

  东明黄河滩区面积大,加之修建了生产堤,缩窄了行洪河道,减少了洪水漫滩机率,大部分泥沙淤在两岸生产堤之间的河槽内。生产堤与大堤之间的滩地落淤减少,即使一场洪水过后,大部分泥沙已落到离河沿较近的滩地,流到大堤附近滩地或堤沟河的泥沙较少,造成了黄河滩唇高、堤根洼,再加上历年修堤筑坝取土,致使堤根处形成了宽达200~300m形成了堤沟河。整治这种河道。在修建工程的同时,必须配合滩区治理,进行淤临淤串,抬高堤沟河地面,减小滩面横比降防止滚河和顺堤走溜的危险。因此我们可用引黄自流淤临和低扬程大流量机泵提水相结合的方法,对堤沟河和大堤附近滩地进行放淤,这样既有利于防洪,也给今后大堤加高帮宽和筑坝提供了土源,同时也为沿黄滩区人民增加了可耕地面积,改善了滩地生态环境,支援了农业生产。

  3.2堵截串沟

  东明滩有串沟多条,宽度40~115m,深0、6~1、5m,为了防止大洪水时串沟集中过流,直冲大堤,在串沟的上游段进行堵截,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堰拦截水流,尽量利用含沙水流的作用使其淤填,或采用活柳锁坝,即在串沟上每隔一定距离植从柳,形成数道活柳坝进行缓溜落淤,淤填串沟。该方法简单易行,且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达到堵截串沟的目的。

  3.3、防止滚河建议采取“上堵、下导,中间密”并用措施

  东明可能发生滚河,顺堤行洪,危机堤防安全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建议在即将进行工程加高加固的基础上,采取“上堵、下导,中间密”工程措施。

  “上堵”即为一是在杨庄险工下首滩地修建工程,堵截川沟洪水下泄入东明堤沟河;二是蔡集工程上延。根据河势观测分析,中小洪水时,蔡集上首几道坝靠溜,工程上延即可避免水流抄工程后路,又可对防止滚河起到一定作用。“下导”即为解决堤沟河下泄水流出路,避免格堤雍水,需在老君堂工程上首至黄河大堤之间修建一道导流堤,并布设若干道导流坝,确保行洪畅通及堤防安全。“中间密”既是目前现有滚河防护坝布设太疏,坝裆距最近为100米、最远为1700米。为使工程发挥作用,适当加密防护坝十分必要。

  3.4、积极推广活柳坝

  70年代黄河采用活柳坝工程治理堤河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东明滚河防护坝在洪水期间以坝挡水时,坝前、后出现了冲刷坑。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推广活柳坝。即在黄河滩区易引起串沟的低洼地带以及顺堤行洪堤段种植活柳,即可有生态效益,又可透水增淤,增强落淤效果,改善低洼地带和堤沟河,从而提高工程的防洪能力。一旦活柳坝建设普及化,将会大大改善东明堤沟河状况,缓解洪水顺堤行洪能力,减轻洪水对黄河大堤的威胁,增加工程抗洪强度。

  又临黄河岸篇6

  [关键词]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6-0039-04

  沟通西域、西亚、北非和欧洲与中国北方的沙漠丝绸之路和沟通唐、吐蕃、古代印度的唐蕃古道、吐蕃―泥婆罗?北印度道都从青海通过,所以,青海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一、丝绸之路青海道

  丝绸之路青海道因穿越两汉时期羌人聚居的河湟地区,因此称为羌中道。4~6世纪南北朝时期,青海被吐谷浑建立的河南国控制,因此又称为河南道。其东段即湟水、洮河至渭河上游的道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通。先秦时期,羌人南下川蜀、西迁西域,打通了其西段和南段。汉代,匈奴通过漠北、车师、罗布泊、善鄯、当金山口、柴达木盆地北缘、青海湖边至河湟与诸羌交通,贯通其北线。东晋、南北朝与宋代,因河西走廊道路阻塞不通,青海道繁荣一时。①

  (一)丝绸之路青海道南段走向

  丝绸之路青海道南段由四川西部溯岷江、白龙江而上至甘肃迭部卡坝古城或岷县,然后经过隋河源郡、务隆河和洮河至茶卡或伏俟城,包括河源支道、务隆河支道和洮河支道。河源支道因经过隋河源郡故名,起于卡坝古城,沿途经迭部、河南蒙古、库泽、贵南、兴海县、沙珠玉河至青海乌兰县茶卡;务隆河支道因沿黄河支流务隆河而行故名,起自迭部县卡坝古城,经卓尼、临潭、合作、贵德、共和至吐谷浑故都伏俟城,或者经迭部县、卓尼县、临潭县、合作、同仁、尖扎、平安、西宁、湟源、刚察至伏俟城。洮河支道主要路过洮河流域而得名,起自岷县,西北溯洮河而上,经过夏河县与临夏县交界处至循化县,于循化县渡黄河后经化隆、平安、西宁、湟中至湟源县,再由湟源沿青海湖北岸抵达吐谷浑故都伏俟城。

  (二)丝绸之路青海道西段走向

  丝绸之路青海道西段主要沿柴达木盆地南北至若羌或敦煌,包括柴达木南分道和柴达木北分道。柴达木南分道由茶卡镇出发,经香日德、格尔木西行至若羌;柴达木北分道起于伏俟城,沿途经天峻、德令哈、大柴旦、鱼卡、花海子、当金山口、大草滩、党河古城、五个佛寺至敦煌西千佛洞。青海道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吐蕃与蒙古高原的交通中作用明显。

  丝绸之路青海道西段还将吐蕃与河西走廊连接起来。吐蕃占领河西走廊以后,设沙洲驿道直接控制瓜、沙及其他河西地区。该道起自逻些,经过藏北草原黑河逾当拉山,渡沱沱河、楚玛尔河,逾昆仑山口而抵达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地区,越柴达木盆地西部的盐泽和戈壁,逾金山口到达敦煌。②

  (三)丝绸之路青海道北段走向

  丝绸之路青海道北段主要经过扁都口通河西走廊、蒙古高原,具体路线是:起于西宁,经山城村古城(大通县景阳乡山城村北)、下庙古城(大通县新城乡下庙村)至杨家城古城(大通县城关镇李家磨村),渡北川河沿东岸行至达坂山口,再北偏东行经金巴台古城(门源县北山乡金巴台村)、老虎沟古城(门源县北山乡老虎沟)、克图古城(门源县北山乡东南75公里)渡大通河,经门源古城(门源县浩门镇东约1公里)、青石咀镇、金沙古城(门源县皇城乡马营村)、峨堡故城(祁连县峨堡乡峨堡村)、扁都口、永固古城(甘肃民乐县东南约25公里)至山丹。

  (四)丝绸之路青海道东段走向

  由西宁经乐都、民和、古鄯镇至临夏,与丝绸之路陇右南道相接通渭河上游地区乃至关中平原。

  二、唐蕃古道青海段走向

  唐蕃古道是隋唐时期开通的唐与吐蕃间的交通干道。它成为内地沟通青藏高原和我国汉藏兄弟民族友好往来,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纽带,藏历史称其为汉藏之间的黄金桥梁。从公元634年松赞干布首次派遣使者入唐至864年吐蕃王朝崩溃的213年间,双方使者往来共191次,其中唐入蕃66次,蕃入唐125次,形成“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亲密关系。文成公主经河源入藏,松赞干布迎亲至柏海,为陇右至吐蕃交通的初步开通奠定了基础。吐蕃兼并吐谷浑后,使唐蕃双方开辟长达4000多里的驿路成为可能。自唐蕃于赤岭定界立碑,互市易马后,唐蕃驿路大通。以后双方之间虽然发生战争,但驿路仍然通行,如“长庆会盟”的盟约中明确了双方易马的地点及驿道供应的责任。唐蕃古道由长安至河州或金城的路线,与丝绸之路陇右南道走向一致,本文从略。下面分段考述唐蕃古道青海段走向。

  (一)枫林关至鄯城镇

  严耕望先生考证,唐蕃古道至枫林关渡黄河后,越曼天岭(小积石山余脉),约86里至龙支县,③又西北135里至鄯州州治湟水县(今乐都)。州东56里有湟水峡道,今名老鸦峡。由鄯州又西循湟水行120里至鄯城镇(今西宁)。

  (二)鄯城通吐蕃的道路

  从鄯城通吐蕃的道路有两条:一是从鄯城(西宁)经吐谷浑衙帐入吐蕃,二是从鄯城(西宁)逾日月山至吐蕃。

  1.从鄯城(西宁)经吐谷浑衙帐入吐蕃道路考略

  道宣《释迦方志》记述了唐朝初年往印度有三道,其中一条就是由鄯州经承风岭(拉脊山支脉)、吐谷浑衙帐入吐蕃的道路。其记载道宣至承风岭以西的道路时说:“至故承风戍……又西减二百里至青海……海西南至吐谷浑衙帐。又西南(东南)至国界名曰白兰羌,北界至积鱼城,西北至多弥国。又西南至苏毗国,又西南至敢国,又南稍东至吐蕃国。”即道宣由今西宁出发,循南川河东南进,后西北翻越拉脊山至日月山南麓,后沿倒淌河、青海湖南岸至吐谷浑衙帐伏俟城。接下来的道路如何走,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中语焉不详。据《唐会要》卷97“吐蕃”条载:“自中国出鄯城五百里至乌海(今冬给拉错湖),入吐蕃部落多弥、苏毗、白兰等国,至吐蕃界。”可见多弥、苏毗、白兰不在传统认为的柴达木盆地,而在冬给拉错湖以南的黄河源地区。丁X先生考证,多弥在黄河沿的玛多。④可见道宣接下来的行进路线是大致是由伏俟城西南经茶卡、都兰、香日德,后沿香日德河南下至黄河沿玛多,即多弥国,再西南经过苏毗、敢国至吐蕃国界。

  2.从鄯城(西宁)逾日月山至吐蕃道路考述

  从鄯城逾越日月山至吐蕃道路分三段:

  (1)从鄯城至赤岭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从鄯城(今西宁)“西六十里有临蕃城,又西六十里有白水军、绥戎城,又折西南六十里有定戎城。又南隔涧七里有天威军,军故石堡城……又西二十里至赤岭,其西吐蕃,有开元中分界碑”。⑤

  湟中县多巴镇原来有南、北两座古城,北城叫踏破城,出土大量板瓦、筒瓦残件和绳纹条砖、铜灯和隋代五铢钱等,附近还有汉代墓葬群。南城出土遗物不多。陈良伟以为北城是汉临羌城,南城为南北朝时期的临羌城。⑥根据道里及出土文物,南城当为唐中叶吐蕃所筑临蕃城。关于白水军、绥戎城,有人考证当为湟源县城中光华古城。⑦依里程,定戎城可能为湟源县日月乡克素儿村北克素儿古城。南距大小方台城、北距台石城约7里余,与《新唐书?地理志》“又南隔涧七里有天威军,军故石堡城”记载合。石堡城可能为湟源县日月乡小茶什浪村的大小方台城。考古工作者在大小方台发现唐代房址、铜钱、陶片、砖等遗物。另外,在大小方台城西发现北京台石城,可能为吐蕃所置的纥壁驿。严耕望认为哈拉库图城(日月乡莫多吉古城)为石堡城。哈拉库图城南距大小方台城、北京台石城7.5公里,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不符合。据了解,哈拉库图城“系明季刘统领驻屯之地……前清时,有千总驻之(现城即乾隆时所筑)”。⑧调查所见哈拉库图城在药水河上源南响河右岸山顶上。河左岸的村落叫莫多吉,莫多吉村民讹呼哈拉库图城为大小方台城,并称村前河岸前农田中有埋葬唐朝将士的“千人坑”。日月山海拔3800多米,为黄土地带与青藏高原的分界岭,亦为唐蕃分界岭。

  (2)赤岭至黄河沿

  严耕望先生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考证,翻过日月山就到了倒淌河流域的察汗城,以为察汗城即吐谷浑故都之一树墩城。由察汗城古城南行经巴彦卓尔(苦拔海)入共和县(有王孝杰米栅),90里至共和县恰卜恰(有莫离驿),又经公主佛堂、大非川(沙珠玉河),280里至兴海县大河坝东北的那绿驿,又经大河坝之暖泉驿、喀拉湖(列漠海)、托索湖(乌海),渡黄河。以后的具体行进路线严耕望先生没有考证。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廓州(今化隆群科古城)“西至吐蕃树墩郭城三百二十里”。⑨树墩城应该在化隆西320唐里的黄河岸边,可能为共和县曲沟古城,⑩现已经淹没在龙羊峡水库中。倒淌河乡有9座古城,分别是黑城子、白城子(察汗城)、白城城堡、将军城、湖东种养场古城、破城子(那亥烈古城)、哈拉八仙古堡、群科加拉古城堡、群科加拉城。察汗城位于倒淌河乡黄科村,又叫白城子,内有雍正九年(1730)立残碑一块,11似为清代城。严耕望先生视察汗城为树墩城的观点有待商榷。

  关于苦拔海的位置,严耕望先生认为苦拔是今巴彦淖尔。笔者认为苦拔海即尕海,“苦拔”与“尕”音相近。蒙古语为哺育的湖,位于共和县东巴镇尕海滩中心,今天已经萎缩至1.35平方公里。

  关于王孝杰米栅在何处,严耕望先生没有考证其准确位置。陈良伟认为今天东巴乡境内有六座古城,即东巴古城、兰卡索古城、索尔加古城、加拉古城、加拉村北古城、下梅古城,其中一座与王孝杰米栅有关。122008年8月6日,我到共和县考察,经东巴走廊至东巴镇。东巴镇位于一片开阔肥美的草原上,草原上到处可见到被土墙或低矮的土埂划分的牧场,没有见到农田。这里的自然环境显然不适宜发展农业。所以,这里建立米栅似乎不大可能。我们乘车离开东巴镇,又走了一段山路,进入共和盆地。汽车下山时,路边出现零星的农田,油菜花开得正胜,小麦还泛着青绿。进入共和盆地恰卜恰河谷,已经是一片农业景象,油菜花已落,小麦已经泛黄,大约再过半个月,就要收割了。我们分析王孝杰米栅应该建在恰卜恰河谷,而不是在东巴草原。

  关于莫离驿的位置,严耕望先生推断在共和县恰卜恰镇一带,陈良伟以为莫离驿为恰卜恰镇上塔买三古城之一,13秦裕江、张海生先生认为莫离驿在今达连海。14我们在共和县志办公室的史廷贵先生(藏族)和尼玛先生(蒙古族)的陪同下,考察了上塔买古城,该城已湮没在农田之中。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莫离驿距离定戎城90唐里(合今天48.6公里)。笔者根据其里程及位置推断,当为共和县恰卜恰镇尕赛古城。丝绸古道从尕海草原的兰卡索古城出发,穿越一段峡谷,经东巴古城、索尔加古城、下梅古城、加拉古城至尕赛古城。尕赛古城位于恰卜恰镇尕寺村西,东西、南北长都为60米,城西南5米处有土哨台一座,因出土遗物少,还无法判断年代。尕赛古城溯恰卜恰河谷北上翻越青海南山可至青海南湖岸;顺恰卜恰河谷南下可达吐谷浑故都树墩城(曲沟古城);向东过日月山至湟水流域,向西经沙珠玉河、茶卡可到达吐谷浑衙帐。尕赛古城与上塔买古城相比,更具设立驿传的条件。

  关于大非川,严耕望先生考证在今沙珠玉河流域,已无疑义。沙珠玉河谷地形开阔,草原肥美,为吐谷浑和吐蕃屯驻的主要基地,也为中原王朝用兵的前沿基地。近年来,沙珠玉河流域发现大量的唐墓和兵器,可为唐王朝用兵大非川的实物证据。

  关于那禄驿的位置,严耕望先生认为在兴海县大河坝东北,陈良伟以为是冬支加拉古城。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那禄驿距离莫离驿180唐里(合今93.6公里)。从尕赛古城出发,向西进入沙珠玉河流域,沿北岸西行,在沙珠玉乡西渡河,西南经切吉古城(在兴海县河卡乡塘格木农场三大队)约90余公里至冬支加拉古城(在兴海县河卡乡塘格木农场三大队九中队),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路程接近。冬支加拉古城应该是那禄驿所在。

  民国二十六年(1938),马天鹤先生护送班禅由西宁赴玉树。在其考察记中对恰卜恰至玛多的道路作了详细的记述。从恰卜恰向西北行,经一片半为沙滩的草地,约40里至达连海,复行10里至沙珠玉乡。经沙珠玉西南行,过沙丘起伏的大草滩,渡甘草河越切吉滩入切吉沟,行50里出山口至大河坝。由大河坝南行入山谷,过永隆滩,逾扎索拉山至醉马滩,行50里至绵羊湾,又行10里望见海耳朵(哈拉湖,也叫豆错,唐代称列漠海),入山峡(花石峡),出山口,至黄河沿玛多。15

  (3)从黄河沿至西诺罗驿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玛多以下唐蕃古道时说:“又四百七十里至众龙驿。又渡西月河,二百一十里至多弥国西界。又经牦牛河渡滕桥,百里至列驿。又经食堂、吐蕃村、截支桥,两石南北相当,又经截支川,四百四十里至婆驿。乃渡大月河罗桥,经滩池、鱼池,五百三十里至西诺罗驿……”16

  据考证,其具体走向是从玛多渡河至野牛沟(众龙驿),逾巴颜喀喇山至当达(今青海称多县清水河镇),而向西渡扎曲河(西月河)。再南下牦牛河(通天河),渡河至今玉树县安冲境,前行至达木云,至今杂多县子曲河食宿站(截支桥),过桥至青海杂多县泗欠若瓜(婆驿),渡杂曲河(大月河),逾瓦里昂山口,进入杂多县当木曲河流域的达木云(即阿克达木云),西至达木云之卧金云(西逻诺驿),由此西行至查午拉山,进入西藏境内,至黑河,南抵逻些(今拉萨)。17

  马天鹤先生在其考察记中对玛多至玉树的行程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并记载了当时从玉树入藏的驿路,对复原唐蕃古道的走向有很大的帮助。从玛多渡黄河后,二三里经一小湖,约10里,见一大湖,俗名大星宿海(玛多县中部阿涌共玛错),约30里经一山至野马滩(玛多中部热江坎多乡)、尕野马滩。初行沿河,约20里进入一片沮洳地。过查拉山(巴颜喀喇山凹地),越休马滩,约45里渡咱曲(杂曲),约行60里至咱曲滩,又渡咱曲,约20里登山,出沟抵竹节寺(称多县珍秦乡)。离竹节寺行山沟中,约10里至休马族牧地。旋经一原抵卡拉寺,又经一小山,循山腹或河谷行,入玉树县,约10里抵歇武寺。又沿山谷行,出山口至通天河岸,渡通天河60里至玉树。由玉树西南行,未几登山(三次),过草滩,又登山,数次渡水至拉休寺(玉树县上拉秀乡)。马天鹤没有到达比拉休寺更远的地方,但在其游记中记载了当时从玉树入藏的驿路:“古结西南行,牛站一至哈中达,一站波绿云,西行一站泥马戎夏,一站达木云,一站子云。西南行一站惹知加果,一站沙庆马,一站巴也寺,一站泗页若瓜,一站瓦里拉,一站可衮云,一站阿拉且马,一站阿哥公茂日。由上西行牛站六站至逾朝午拉山(查午拉山),至羊索滂羊宗出境。至夥尔吉卡族(即三十九族中部落)之杂车火地方。又经夥尔尼他族地,八站至拉雪云(群车族地),又六站至江娘河(咱马族地),又一站三十九族界,至拉曲喀。”18

  唐蕃古道上,唐朝与吐蕃分别设置驿传,各自支应境内的交通工具和食宿。唐蕃古道开辟以后,延长至中尼、中印边境,成为一条新的国际通道。当年文成公主曾经资助唐朝僧人于此道往来;唐使王玄策曾凭借此道征调泥婆罗、吐蕃军队讨伐天竺。

  [注释]

  ①吴焯:《青海道述考》,《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第86页、第123~140页。

  ②崔永红、张德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

  ③青海民和古鄯镇有古城,城墙残高8米,厚4米,黄土夯筑,顺墙体每隔40 步伸出一个马面,有东、西、北三门,面积250余亩。城内出土彩陶、绳纹砖、唐代砖瓦与瓦当、开元通宝、宋代砖瓦和陶器以及铁器、炉灰、粮食、兽谷、柱础石、擂石等等。依道里与出土文物,该古城可能为龙支古城。

  ④丁X:《白兰山与白兰羌》,《西南边疆》,1942年第14期。

  ⑤1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1~1042页。

  ⑥⑦⑩1213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第179~183页、第157页、第161页。

  ⑧侯鸿鉴、马天鹤著,陶雪玲点校:《西北漫游记?青海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

  ⑨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93页。

  11共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共和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8页。

  14秦裕江、张海生:《海南州境内唐蕃古道几个驿站和大非川在何地辨析》,《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第57~63页。

  15马天鹤著、胡大俊点校:《甘青藏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第246~254页。

  又临黄河岸篇7

  绝唱

  田力

  序幕

  平原日

  太平军北伐军行军的队伍,有步兵、骑兵和少许炮兵。

  画外音:

  1853年5月13日,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不久,即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太平军精锐两万余人,从南京浦口出发长驱北伐。

  滁州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连克滁州……

  临淮关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临淮关……

  凤阳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凤阳……

  怀远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怀远……

  蒙城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蒙城……

  毫洲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毫州等地……

  黄河岸边日

  北伐军行军的队伍。

  画外音:进入河南……

  商丘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6月13日占领商丘。

  黄河岸边日

  北伐军行军的队伍。

  画外音:因无船渡古黄河,遂弃商丘,循南岸西进……

  宁陵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连克宁陵……

  雎州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雎州……

  杞县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杞县……

  荥阳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荥阳等地……

  黄河日

  北伐军乘船渡河。

  画外音:夺取船只,于6月27日开始渡河。

  怀庆府城下日

  北伐军与清军激战。

  画外音:渡河后,与清军激战于怀庆府(今沁阳),时怀庆府仅有顽抗清军三百余人,太平军欲速克此城以补充粮秣弹药,不意屡攻不下,驰援清军又陆续赶到。太平军内攻坚城外拒强敌,苦战六十日,终未能破城……

  怀庆府城下日

  北伐军撤兵。

  画外音:9月1日,太平军主动撤围……

  平原日

  北伐军行军的队伍。

  画外音:取道济源入山西……

  垣曲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连克垣曲……

  绛县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绛县……

  曲沃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曲沃……

  临汾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临汾……

  洪洞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洪洞……

  平原日

  北伐军的行军队伍。

  画外音:乃折而东,经屯留、潞城、黎城复入河南……

  涉县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占涉县……

  武安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武安……

  平原日

  北伐军的行军队伍。

  画外音:入直隶境……

  临铭关日

  北伐军与清军激战,清军大败,北伐军如入无人之境,横扫千军!

  画外音:9月29日,大败钦差大臣讷尔经额部于临铭关……

  平原日

  北伐军的行军队伍。

  画外音:乘胜北上……

  沙河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连下沙河……

  任县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任县……

  赵州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赵州,剑锋直指京师……

  旧时京城晚

  一队队清军在大街小巷奔跑。

  画外音:咸丰帝惊恐万状,宣布北京戒严,革讷尔经额职……

  平原日

  清军骑兵在飞驰。

  画外音:命胜保为钦差大臣,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率蒙古铁骑堵截太平军……

  献县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交河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交河……

  沧州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沧州……

  静海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独流镇城门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和独流镇,准备进攻天津。此时,太平军已从出发北伐时的两万余人发展到四万余人。

  北伐军在修筑工事。

  画外音:在静海和独流镇,太平军修筑工事,死守待援。

  城下日

  清军疯狂进攻。

  画外音:胜保纠集所部,加紧围攻。

  王庆坨镇日

  蒙古骑兵成纵队排开,刀出鞘,箭在弦,盔甲铁衣,如石雕一般。

  画外音:僧格林沁则移师王庆坨,挡住太平军杀入北京之路。

  北伐军阵地日

  衣衫单薄的北伐军将士在寒风中吃着简单的饭菜。

  画外音:太平军顽强抗击,但援军音信全无,又值北方隆冬,将士均无寒衣,粮草也日益困难……

  平原日

  北伐军的行军队伍。

  束城镇日

  北伐军杀入。

  画外音:2月6日占领河间束城镇……

  景同上日

  蒙古铁骑呼啸而来。

  画外音:僧格林沁骑兵亦于当天追及,实施包围。

  城下日

  北伐军与僧格林沁的骑兵死战。

  画外音:3月7日,太平军突出重围,占领阜城,但很快又陷入重围,吉文元牺牲。

  安庆城下日

  太平军出城的队伍。

  画外音:当北伐军弃静海和独流镇突围南下时,太平天国的援军才从安庆出发。

  平原日

  北伐军骑兵在飞驰。

  画外音:5月5日,林凤祥、李开芳率部自阜城突围到东光县之连镇,得到天京援军到山东的消息,决定由李开芳率马队600余骑于5月28日自连镇突围,前往迎接援军……

  北伐军在修筑工事日

  画外音:李部到达山东高唐后,得知援军已经溃散,乃据城固守。

  城下日

  清军在城下挖壕筑垒。

  画外音:僧格林沁则在连镇周围挖壕、筑垒进行围困。

  连镇城门

  蒙古铁骑杀入。

  高唐城下日

  北伐军从城里杀出。

  画外音:李开芳在高唐为胜保部所围。清军虽多方围攻,高唐坚守如故。僧格林沁于攻占连镇后移师高唐,故作疏防之势,诱使太平军突围。

  冯官屯日

  蒙古铁骑踏破北伐军阵地。

  画外音:3月17日,李开芳率部自高唐突围至冯官屯。僧格林沁久攻不下,乃引水灌注。李开芳等难以生存,于5月31日出而被俘,6月11日在北京被杀。太平军北伐最后失败,只有少数残部仍在直隶一带活动。

  推出片名:绝唱

  1,街道日

  一辆押着死囚的囚车正在清兵的簇拥下缓缓前行。

  满大街都是麻木的看客。

  字幕:1858年北京

  一个卖烧饼的小贩问买烧饼的顾客:今儿杀的是什么人呀?

  顾客:您连这都不知道?

  小贩:您告诉我?

  顾客:是长毛北伐军余党草上飞!

  小贩:啊?都剿灭好几年了,还有余党?

  顾客:你以为呢?

  小贩:厉害!厉害!

  顾客:说谁呢?是皇上厉害还是长毛厉害?

  小贩:皇上厉害,当然是皇上厉害呀!您走好!

  顾客哼了一声,离开。

  2,皇宫日

  咸丰在龙椅上端坐,正在与群臣议事。

  咸丰:那花沙纳和和桂良在天津和洋人谈得怎么样了?

  一老朽大臣:回皇上的话,花沙纳和桂良正在和洋人商量条约细节,估计如果洋人不再出变故的话,一两天内就能正式签约。

  3,皇宫外日

  僧格林沁急匆匆走来。

  4,皇宫日

  从外边传来一个粗壮的声音:皇上!

  群臣都回头。

  僧格林沁走进,跪拜:皇上,臣有要事禀报。

  咸丰:平身。僧亲王有何要事呀?

  僧格林沁站起来:皇上,臣请皇上立即撤回前往天津和洋人议和的吏部尚书桂良和大学士花沙纳!

  咸丰:那如何让洋人退兵?

  僧格林沁:让洋人退兵不能用桂良他们的办法,他们只会让洋人贪得无厌。要退洋人只有一个办法——打!臣愿领兵杀敌!

  一老朽大臣:使不得!万万使不得!国家内匪未尽,外患再起,征调既难,军饷不易,决不能战!

  僧格林沁:简直是危言耸听!臣请皇上下旨,调全国之兵员,举全国之财力,整顿军队,加强武备,把洋人赶出去!臣愿为先锋,万死不辞!

  群臣七嘴八舌:不能和洋人开仗呀!不能!跟洋人开仗是以卵击石!

  僧格林沁回头怒视。

  群臣顿时无言。

  咸丰:僧亲王,朕知道你忠勇可嘉,此事就让桂良他们办吧。退朝!

  5,囚车里日

  英俊的死囚草上飞披枷戴锁,一袭长袍到处是斑斑血迹,他凝望着蓝天白云。

  6,菜市口刑场日

  囚车停下。

  兵勇们散开,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人群。

  草上飞被两个清军架上刑台。

  7,景同上日

  围观的人群里,不时闪过一张张冷峻的脸,一双双机敏的眼。

  一个膀大腰圆的看客站在最前边,他头上包着布,双手交叉着抱在胸前。他叫鲁胡子,武艺高强。

  8,高台上日

  监斩官高坐在太师椅上。

  一个随从上前:大人,时辰已到。

  监斩官把令箭抛下:斩!

  9,刑台上日

  两个兵勇把草上飞的头按下。

  草上飞不屈的昂着头。

  赤膊的刽子手持刀上前,他端起一碗酒喝在嘴里,又噗的一下喷在草上飞的颈上。

  他双手高举起寒光闪闪的刀。

  10,人群里日

  一妇女把孩子紧搂在怀里。

  一老人闭眼。

  11,刑台上日

  一声枪响!

  刽子手摇晃着倒地。

  12,高台上日

  监斩官吃惊地站起来,随即头部中枪倒地。

  13,人群里日

  鲁胡子扔掉还在冒烟的双枪,从背上拔出大刀,呐喊着杀上刑台!

  十几个和他一样头上裹着包布的看客持刀持剑杀上刑台。

  清军和他们格斗。

  鲁胡子在拼杀中包头布散开,露出长发。

  14,高台上日

  监斩官的随从大叫:是长毛!是长毛!

  15,刑台上日

  十几个人都撕掉包头布,一色的长发!

  清军把他们围在一起。

  鲁胡子

  又临黄河岸篇8

  如今的旅游业虽然一片繁荣,但也生出许多乱象。旅游景点首当其冲。伪造的历史古迹、人造的自然风光、滥造的文化景观,光怪陆离。开始没啥问题,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难得出趟门,看啥都新鲜,纷纷拍照留念,能到此一游就备感满足了。但是人心难测,欲望无边。看得多了见得广了,就开始觉得不对劲了。好比以前吃个冰棍就打发了,现在至少得来个哈根达斯。游客对旅游景点开始“审美疲劳”了。景点们却依然如故,继续伪造、人造、滥造。导致“游客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断有人放出话来:周庄不去了,纪念品不买了,香火钱不捐了……

  物极必反,新造的华丽看多了,自然怀念起尘封的荒凉。

  人们开始走向荒山野林、残城废堡、沙漠戈壁、湿地海岛……

  荒凉之地确有一番特别的魅力。

  中国经典读物《千字文》开篇有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荒凉”确是一切景物的最初面貌,若作怀旧之游,非它莫属。

  “荒凉”比起那些人为的华丽,更有想像的空间。老子说: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荒凉”就是一种“无”的状态,正是空空如也,反倒更容易感受丰富、联想多多。人就是这么奇怪,没办法。网上未曾谋面,却魂牵梦绕,网下看见真人,立刻兴致大减。在这点上,荒野废墟比良园精舍更占优势。

  现在的人压力多多,百事缠身,浮生难得半日闲。旅游算是难得的放松。但现在连旅游这事也变得不那么轻松了。稍有名气的景点都人满为患,事先要预定,去了得听导游的,在小黄旗的指引下一路狂奔,有些地方还不让随便参观,规矩大的惊人―――不准拍照不准说话不准逗留不准背心短裤……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途中还需进行N次的购物。一次旅游下来,只得到几十张照片和一身臭汗。说不定再遭遇点当地人宰客、假和尚算卦、半夜电话骚扰等等。总之一个字:累。

  荒凉之旅有所不同。一般没啥人去,就算有人也不会出现摩肩接踵的盛况。不需事先预定,到了地界,登高喊上一嗓子“我来啦”,算是给土地爷报个到。也不用导游,都这么荒凉了还讲解个啥啊,顶多请教当地老农一句:方圆十里就住您一家吗?没有规定路线,没有繁文缛节,放开脚走睁开眼看就是了。随便拍照,随便大发感慨,想走就走想卧就卧,天为罗帐地为床,日月星辰伴我眠。穿啥衣服无所谓,全副武装也行,破衣烂衫也行,啥都不穿也行(当然国情所限,最好还是穿点),只要不感冒不中暑自己舒服就行。途中无需被迫购物(当然有时想买都没处买,所以还应带足给养)。一次旅游下来,物我皆忘,其喜洋洋者矣。总之一个字:爽。

  中国画极重视留白,即画面中不着一色、不写一墨的空白之处。认为无中生有,意味无边。荒凉就是我们这世界的留白之处。残山剩水、离宫禾黍不仅记录了过往的风物,更叩击着人的内心。

  一千多年前,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他的面前是一片荒凉的遗迹。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英才。如今昔人已逝,只剩残景。感慨由之而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后不久,王维从长安出发,过固原,后经宁夏海原再向北到宁夏中卫,渡过黄河直奔甘肃武威、张掖而去。这途中,王维为眼前的景象所迷醉,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绝唱。那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时代,无数的文人怀抱“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理想,行走在国家的新边疆。年轻的王维也是这众多身影里的一个。这是危险的征途,也是荒凉的旅程。荒凉的大漠激发了无限的憧憬,这恰恰是繁华的长安不能给予的。

  马致远也对荒凉二字有着自己的品味。元朝的大都之西延绵着一条京西古道。马致远经行到此,满目尽是旧山川,虽有几户人家但更显荒凉孤寂,不禁留下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咏唱。

  90年前,李叔同还没有成为弘一大师,但已显露脱俗的性情,在荒凉中洞察着人世的因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离别之辞很多,为何此篇最令人所动情?也许是它点破了人心深处的那份荒凉吧。

  荒凉虽妙,却注定难成主流。荒凉的欣赏者,不论以前,还是现在抑或将来,都是小众。大众永远是精致、华丽、喧嚣的追随者。

  就像吃饭,大家还是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像穿衣,大家还是追求鲜衣亮马、衣冠楚楚。就像整容,大家还是追求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很少有人会真的喜爱粗茶淡饭、破衣烂衫、面容憔悴。

  荒凉没有刻意的修饰,没有精心的雕琢,没有华丽的堆砌,当然无法张扬太多时尚、格调、身价。游一次两次,尝尝鲜赶个流行还可以,若要长此以往乐此不疲怕是常人难以消受,毕竟在心性易动的大时代里,能容得下这份陈旧、品得起这份寂寞的人还是少数。

  娘子关:一个女人,一座雄关

  一般城关皆因地域命名,或曰山海或曰居雍或曰嘉峪等,惟有娘子关与众不同。关本身是刀兵之地,属阳属刚,前面却冠以至阴至柔的娘子二字,似乎不伦不类,阴阳失度。但细细品味,却别有气象。古时男外女内界限分明,战争似乎永远不干女人的事,但物极必反,偶尔还是有女人走进战争,战争也由此变得绚丽,女人也显其勇武的一面。远有花木兰,近有娘子军,都是明证。这娘子关也是一例。

  《平定县志》记载:平阳公主乃唐高祖李渊之女,唐太宗李世民之妹、柴绍之妻也;率兵百万,所向无敌,时人称之为娘子军,奉命驻守此地,创建城关,因而名之曰娘子关。

  非常时代产生非常人物。平阳公主生于贵族世家,当时虽然还没有成为公主,想必也贵不可言,锦衣玉食自然不在话下,为何要脱去华裘披上铁衣?难道仅仅是出于个人爱好?也许还另有历史的因果。

  隋唐贵族多是胡汉混血,皇室更是如此。尚武之风盛行,男女之别宽松。留名后世的武则天、太平公主都是能打能拼的人物,平阳公主的生长环境更险峻,估计更有勇武之气。

  当年的李氏并非势力最强。群雄四起,目光都锁定长安的宫廷,每一场战斗也许都决定着一方势力、一个家族的生死存亡。这样的惨烈终于激活了这位贵族小姐的勇武基因。

  山西是李氏的根本,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等于是肩负了看家的重任,使河北群雄不能西进一步,李氏主力便可直下关中进占长安而无后顾之忧。其意义之大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由此可见平阳公主之勇、娘子关之雄。

  历史不知翻过了多少页,折戟沉入黄沙,镔铁早已销磨。今天的娘子关不见车辚辚马萧萧,只闻呼啸的运煤卡车昼夜驶过。伫立城头,手扶垛口,正要发怀古之幽思,却已发现手掌尽黑,原来城墙上积落着一层煤灰。平阳公主当年也曾如此凭栏远望吧,不过她的手上应该不会沾染这东西。好象史书记载,以煤为燃料始于北宋,所谓“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平阳公主的时代,煤还没有大行其道,自然不会钻出来弄黑公主的玉手。

  娘子关还没有经过太多的修缮,这也使她存续了荒凉的风貌。东关的城台及其北侧的砖墙遍布风雨的蚀痕和历史的创伤,仍然十分坚固,楼头镶嵌一块横匾:直隶娘子关。立于其下,山风扑面,凛凛作响,才真正感觉此关的强悍。虽一千年过去,杀气犹存几分,始信“天下第九关”并非浪得虚名。

  眼前弥漫的煤尘,似乎大煞雄关的风景,但转念一想,真还不好定论其是耶非耶。如果没有这煤尘作梗,也许这关早被粉饰一新,引得游人如织,成为喧闹之所了,荒凉的韵味也荡然无存了。想当年,敦煌若不是黄沙遮蔽,沦为孤城,其文物恐怕难传今世,其风貌恐怕也会面目全非了。这娘子关的煤尘蒙蔽了她的今生,却呵护了她的前世。

  固关:居庸关的“荒凉版”

  固关的名字很有意思,用“固”这个形容词作关名,而这词又是所有此类建筑共通的特性,起码是共通的愿望。这在现代的商标法规里是不允许的,比如不能叫“甜”牌白糖、“咸”牌食盐。哪一种糖不希望自己甜?哪一种盐不希望自己咸?同样,哪一个关不希望自己坚固呢?事实上,固关还是极其需要这个名字的。固关位于山西平定县城东90里,毗邻河北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中坳,山川丛峡,环亘千里,山势突兀险峻。是秦、晋、蒙三地通往京都的天然关隘。

  秦、晋、蒙三地意味着什么呢?古人云:自古秦兵耐苦战;古人又云:河东出将(河东就是山西);而蒙古草原历来盛产剽悍的胡骑。此三地的战争力量非常强劲,没有一个异常坚固的城关作为屏障,京都就岌岌可危了。所以此关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一个“固”字,可谓用心良苦。

  明末李自成率大军进攻北京,至此关,久攻不克只好拨马回兵,取道宁武才得以进京。李自成败离固关时,留下了“此关插翅难飞”的无尽叹息。

  现在的固关修缮得已经颇具规模,城楼及瓮城威严肃穆,最有价值的部分为固关城楼进门处的古驿道。驿道由石块铺成,已经被磨得黑光发亮,道道车辙深深地嵌入石面中,由此可见,当年不知多少车马从这里绝尘而过,多少将士从这里奔赴战场。

  固关仍固,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内城墙,堞楼、药楼、炮台、墩台、烽火台、哨台等皆有。长城学家、梁思成弟子罗哲文称其“有小八达岭之风韵”。主要相像的地方就在关门之处,城关更是酷似居庸关,就像按比例缩小的一般。

  但相似之中也有大不同。居庸关游人如织,凡能站立处皆有人焉;固关却开阔肃穆,像是居庸关的“荒凉版”,危楼与青峰对峙,足下沧海桑田,背后雄关依旧,左右凭吊者寥寥,令人有不知今夕何夕之叹。

  偏关老牛湾:黄河石寨锁城关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是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四大标志物,而其中惟有黄河和长城有机会欣然相见,它们第一次会面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偏关老牛湾,同时它也是外长城和内长城交汇的地方。

  在黄河大拐弯东北角,一片碧水环绕陡峭山崖,黄土冈上遗存着一座石寨―――老牛湾村,村头的长城老牛湾堡至今尚存。老牛湾堡是明代重要边塞堡垒之一,至今仍基本保留着当年的形制。据《山西通志》载:老牛湾堡,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兵备卢友竹建堡。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五尺。东接滑石堡,西临黄河岸,首当西北之冲。长城到老牛湾堡,虽抵黄河岸,然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至寺沟村南二华里出偏关县,入河曲县平头村界。因内蒙古境内有一个老牛湾,所以当地都称偏关老牛湾堡为楼疙瘩以示区别。老牛湾堡位于高于黄河50米处的绝壁上,北侧悬崖十分陡峭,易守难攻,不用修长城城墙也已形成天然屏障,所以一些沿河的段落除在制高点建有墩台外,基本未筑墙。

  黄河穿过河套平原之后,进入晋蒙峡谷,在万家寨被万家寨水库拦截,陡然放慢了奔腾的脚步,黄泥粗砂也因水流平缓而得以沉积,黄河水在这里奇迹般地呈现出平静婉约的姿态和碧绿透明的色彩。从万家寨乘坐小渔船逆流而上,两岸几乎都为笔直陡峭的悬崖,水随山转,碧波行船,一时间似乎进入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三峡,惟有远处延绵起伏的山头屹立着的古烽火台,才能提醒你这是在西北边陲。

  老牛湾在清朝以前是个纯粹的军事要塞,现在的村子是当时驻守将士的生活区,也就是行营。当时根据这里的自然资源盖起了众多的石屋,连灶台、炕桌、猪槽都是石头做的,真是名副其实的石头寨。当盘踞东北的努尔哈赤率30万铁骑进入北京称帝中原以后,满清的国防政策由“绥靖”改为“屯垦”,北方边塞的长城基本结束了自己的战争使命,在漫长的岁月中荒芜在边关。这里的长城是幸运的,陪伴它的有更为古老和恒久的黄河。

  老牛湾的地貌特征和它在文明史上的地位,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与南部农业文明的碰撞,展现了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沧海桑田的变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今它虽已名声在外,但由于交通不便,还基本上是人迹罕至,在这里,还来得及独享孤独和沧桑。

  残存的堡子已成村中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图/李潇泉

  娘子关山坡顶上残破的城墙

  娘子关南城门

  娘子关东城门

  固关古驿道

  固关长城北段一座完整的敌楼


标签:黄河古城工程灾害青海这里地质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