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7-29 16:49:36 分类:资讯 浏览:106


  《包身工》教学设计1

  《包身工》教学拟围绕文章的材料性质与组合方式,采用分合比较的方法组织教学,相机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引导自读,整体感知。让学生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材料拟小标题。《包身工》的材料主要包括记叙性材料──包身工一天的悲惨遭遇,说明议论性材料──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趋向。可据此讨论归纳小标题并用算式板书点拨,总括文章内容。《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或《芦柴棒们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其次,分题精读,讨论点破。先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精读课文:

  1、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

  2、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

  3、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上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在精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并结合板书图示进行小结:

  4:15 起身──住宿

  描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芦柴棒

  4:30 早餐──饮食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小福子

  5:00 上工──劳动

  ↓ ↓

  面 点

  接着讨论《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让学生围绕下列问题精读课文:

  1、说的顺序是什么?(事物的发展)

  2、说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么特点?

  3、文中或借说明议论,或用比喻议论,或在抒情中议论,各有什么作用和含义?

  在精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板书图示小结:

  议的内容

  议的形式

  产生(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叙中议、直接议

  发展(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直接议、议中叙

  结果(资本家膨胀、包身工榨干)──引用议、借抒情议

  趋势(黎明的到来无法抗拒)──用喻意、抒情中议

  最后整合总结,作文训练。

  从内容上看,《包身工》就是《包身工的一天》与《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的相加;但从组材和结构方式看,文章又不是叙和议的简单相加,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叙议结构主要有如下几种可能:

  1、集中安排(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

  2、包中安排:(叙包议中或议包叙中);

  3、分割组合、交错穿插(以叙为主穿插议论或以议为主穿插叙述)。

  集中安排,叙议脱节,结构臃肿,行文呆板;包中安排,主线不清,过程不清,联系不紧。只有分割穿插、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表现力。为提高学生兴趣,可用乘法来点拨。从形式上看,《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为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并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可设计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围绕有关包身工的三个比喻性说法,以《猪猡·机器·墨鸭》为题,弄清其联系,说一段话。这三个说法分别形象地概括了包身工的生活、劳动和受剥削的悲惨遭遇,可激起学生的同情和义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包身工》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想

  1、课文教学重点是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和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文章的第一个难点是虚实结合的两条线索,以理清这两条线索为突破口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第二个难点是作者安排结构时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教学中如能把握读者的这种心理态势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3、要求学生学会“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掌握读书的基本顺序,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

  三步精读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看内容,圈圈点点,然后再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第三步:研读课文。研究写法,理解作者为了表达特定内容,怎样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写法有什么特色。

  4、教学本课以“思考和练习”一、二为纲,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记叙文的材料”为辅助材料,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根据“三步精读法”的第一步要求初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课文的“思考和练习”一、二。

  3、预习“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记叙文的材料”短文。

  一、上课开始,利用小黑板公布本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1、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学习课文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说明、议论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会运用“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

  4、明确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在材料的搜集、选用和剪裁上下一番功夫。

  5、培养口述能力和口头作文的能力。

  二、作家、作品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和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包身工》,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字注音:

  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

  栅(shān)趾(zhǐ)骷髅(kū)

  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四、第二步精读,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以“思考和练习”为纲,采用讨论法进行。

  1、要求学生根据“思考和练习”一、二的前半部分内容,限时八分钟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

  2、根据“思考和练习”一、二的后半部分内容,再次快速阅读。

  (1)要求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1—5自然段中,通过工房的大小,躺满的人数,起身时慌乱骚动的情景以及从楼梯上冲下来的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遭受非人的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9—11自然段中,通过板桌、餐具的安放,薄粥的质地,进食的情景,以及老板娘刮粥拌粥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包身工的日常饮食竟不如猪狗。

  18—23自然段中,通过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的细节描写,反映包身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和遭到非人的折磨。 20—30自然段中,通过“抄身婆”不愿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的言行描写,突出了包身工形象的悲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2)要求学生找出说明和议论时,作者引用了生动的事例,举了确凿的数字,说说它们在说明事物情况或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明确:6—8自然段中,带工老板的游说,破产农民的心理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农民的迅速破产而产生的。

  12—17自然段中,“芦柴棒”重病时惨遭毒打的令人目不忍睹的场面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劣发展,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而促成的。

  24—25自然段中,大量的数字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是靠榨取落后的国家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膨大发展起来的。

  3、小结:通过讨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课文在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说明,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4、布置作业 :

  (1)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2)书面完成“思考和练习”三,思考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包身工》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

  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2、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3、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4、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

  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

  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

  1、了解作者写作时间;

  2、了解写作意图;

  3、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

  1、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⑴ 注音:

  游说抹桌子着力骷髅锭壳拎

  ⑵ 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强化 优惠 施与

  2、思考回答以下问题(书面完成,课后交教师检查):

  ⑴ 为什么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⑵ 文章以记叙为主,记叙了一些什么材料?中间又穿插写了一些什么材料?为什么记叙之中又穿插这些材料?

  ⑶ 找出议论和说明部分列举了哪些数字(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⑷ 记下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读一遍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新词

  1、注音:

  抹( )桌子 抹( )眼泪 抹( )石灰

  猜着( )了 着( )力 我没着( )了

  2、解释(加粗的字要单独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施与着力

  3、听写:

  殴打 怜悯 气烘烘 惩戒

  二、解题

  1、时代背景(着重引导学生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材料概述作者写《包身工》的时间、意图和调查搜集材料经过。):

  《包身工》1935年写成,1936年发表。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封建奴隶制度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抵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具体时代背景从略。

  2、题目的意思: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三、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择成为阅读障碍的问题,作扼要回答。多数问题可随分析课文逐步解决。

  四、分析文章的构思

  1、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以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线索。掌握中心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掌握线索可以了解如何选材、组材。

  2、已经讲过,作者搜集的素材很多,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素材一定也不少,不可能都写进去,需要加以选择。

  3、看课文,作者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

  (学生议论。)

  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4、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了?

  (学生议论。)

  明确: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不过前后两部分写法大不一样。前者写得详,后者写得略:写抄身,没有明写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5、这篇作品不仅选取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

  (学生议论。)

  明确: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6、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议论)

  明确: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五、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实况,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的劳动实况。揭露帝国主义靠包身工获取惊人利润。

  第三部分: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着重研究了《包身工》的构思(中心、线索、选材、组材),又研究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这节课要着重研究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附带还要研究运用数字说明问题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分析思想内容

  这篇作品虽是以写问题为中心,也离不开写人物。一共两类人物:一类是包身工,一类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东洋婆、打杂的、拿摩温、荡管等。着重要写的是包身工,写第二类人物也是为了描写包身工。全篇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但作为整个包身工形象却十分鲜明。

  1、朗读由“但是,……”到“立此包身契据是实”两段。

  2、包身工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原是农村里“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被诱骗以契约形式成为包身工的。

  3、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明确:恶劣的条件(举例略);紧张的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小时……);残酷的惩罚(欧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

  4、为什么要身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明确:包身工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受双重的压榨剥削,是双重奴隶。

  5、为什么会成为双重奴隶?

  明确: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一句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6、小结:

  这篇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动员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作用。七十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旧中国的黑暗,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激发起加速现代化建设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热情。

  三、分析写作方法

  1、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

  这篇作品用了许多数字,找一找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举例: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作‘猪猡’的人。(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拥挤程度。)

  包身费一般是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大洋十元。“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

  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一九○二年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完全是残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

  2、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明确:

  生动的人物描写。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那男子(打杂)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写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用“虎虎的”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

  生动的人物对话。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

  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形象的比喻。用船户养墨鸭捕鱼作喻,再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发人深思的警句。结尾“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整个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有很多。

  四、回答“研讨与练习”二(略)

  五、布置作业

  1、在课文中再找出五个生动形象的句子,简析它们深刻的含义。

  2、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包身工》教学设计4

  一、作家作品简介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

  二、关于《包身工》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6 发表。全文记叙了二三十年代几个纺织女工的艰难生活,反映了国民党统治之下人民经受的苦难,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三、文体简介

  报告文学: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四、课文分析

  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是什么?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甲、社会背景恶劣:

  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乙、工作性质恶劣:

  "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协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协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丙、待遇恶劣:

  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丁、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戊、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板书结构:

  生活困难包工作时间长

  纺背被迫卖身身工作环境差日本纱厂托着中国冤魂

  纱日本纱厂 工劳动强度大一点温情已经不存在

  女需要劳工的劳动报酬低黎明的到来不可抗拒

  工景中外势力遭人身缺自由

  相互勾结与其他

  五、语言特点

  1、找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

  2、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类分析。

  反语

  倒装

  联想

  其他

  《包身工》教学设计5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吆喝(yāohe)相称(chèn)呵欠(hēqian)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

  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文章中的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一场,作者点出时间: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的形象“芦柴棒”,她的外貌只有一字可以形容“瘦”,她在忙乱地烧稀饭。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还有早饭一场,作者也采

  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结合的手法。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文章材料丰富,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她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作者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们的下劣无耻。接着,作者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饭,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在繁重地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作者及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此时,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作者如此安排,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又很形象。

  【重点语段研读】

  1、课文第2段

  这一段作为全文开篇的重点场景起到了强烈地渲染作用。包身工们起床时的慌乱,争抢让所有读者为之惊诧。这一群像中有几处描写很发人深省。“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

  2、课文第9段,第10段

  这两段是作者描写包身工们吃早饭的情景,饮食差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尽管如此,还会有老板娘刻毒的咒骂。这二段中有一个词让读者刻骨难忘。“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

  3、课文第6段、第31段

  这两段中作者都使用“饲养”一词,不同的是,第6段中在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带工们“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第31段开首: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这两处都运用了“饲养”一词,然而差异极大;前一处,写那些贫苦农民,她们的贫寒、饥苦,使她们的孩子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作者说她们无力“饲养”,这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迫的无奈,养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根本无法办到,就连如同牛马一样的饲养,贫寒的农民也无力维持,社会的黑暗可见一斑。而带工老板,纱厂厂主们对待包身工却是发自内心地视她们为机器,为牛马猪狗,在这些剥削者看来包身工从来也不是人,她们只是一些可以榨取出血汗的动物,可以役使的奴隶,手段之残忍,感情之冷酷,完全达到一种野蛮的地步。作者巧妙地运用“饲养”一词,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包身工制度的卑劣。


标签:包身课文作者制度生活帝国主义说明学生描写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