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龚半伦 龚半伦,名橙,字孝棋,又名孝拱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4-09 20:08:33 分类:网络 浏览:67


  龚半伦,名橙,字孝棋,又名孝拱,是龚自珍的儿子,半伦是他晚年的号。因被载引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将他骂作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史载,龚半伦晚年生活极为潦倒,靠典当家私过活,最后因精神失常发狂而死。

  人物介绍

  史称龚半伦自幼“藏书极富,甲于江浙,多四库中未收之书”,少时即“沉酣其中”。幼而好学,天资绝人,于藏书无所不窥,为学问浩博无涯,按说如此博览群书,定知书达理高瞻远瞩才是。然而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好为狎邪游,颇似他老爹的风流本性。在做学问上,龚半伦却没有继承其父龚自珍的半点严谨精神。他又和他老爹一样,通满洲、蒙古、唐古忒多种文字,但是一试不售,即断弃科举之念,终身不再应试。聪明、风流、有性格,用如今的话来说,酷。

  半伦的名字,确是有些古怪,甚而透出些桀骜不驯和玩世不恭的味道。据历史考证,“半伦者,无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尚嬖一妾,故曰半伦云”。中国人历来讲究伦理纲常,可龚半伦除了自己的小老婆,好像对于别的东西一概不感兴趣,并不像现代的某些官二代表现的那样贪恋权力或钱财,因此,敢于号称有违伦理道德的“半伦”字号,也算是具有莫大的勇气与气魄。这个人比他老爹龚定庵更加风流自喜,目中无人。

  龚半伦绝对是纯粹的官二代。其父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职,作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社会诸多弊端,于是不断著文抨击时政,主张变法图强,终因触怒权贵而受到排挤。古人云,名父之子多败德,虽然此语有失偏颇,但在龚半伦身上,那是一点也不冤枉。

  人物生平

  龚半伦是龚自珍的长子,名橙,字孝拱,号半伦。中国人讲究“五伦”,可这位龚大公子除了自己的小老婆,别的通通不爱,故自号“半伦”,真是“坦诚”得让人佩服。龚半伦虽放荡不羁,可并非不学无术之徒,相反他自幼聪颖,“藏书极富,甲于江浙,多四库中未收之书”,少时即“沉酣其中”。 龚半伦虽家学渊源,又有严父亲授,却生性狂傲、喜空谈,世称狂士。为此,龚自珍曾多次劝勉儿子要踏实做学问。可惜,龚半伦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后来他流落到上海,依然放荡不羁,挥霍狎妓。 如果仅仅做一名“狂士”,倒也罢了,偏偏这位龚公子在走投无路之际投靠了英国公使威妥玛。龚半伦流利的英语,让这位公使大为惊叹。威氏对他极为赏识,给了他很高的待遇,行动有护卫跟从,月致万金。包括公使本人在内,上上下下都恭敬地称他为龚先生。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龚半伦为洋人效力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据《清朝野史大观》、《圆明园残毁考》等载: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龚半伦随英舰北上来到北京后,将辫发盘到头顶,戴洋人帽,穿白色西装,出入洋兵营盘,狐假虎威,好不得意。随后,他将联军引进圆明园,并抢先一步单骑直入,取珍宝重器以归,大发横财。然后,就有了那场震惊中外的大火……这场大火燃烧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还烧得所有的中国人心痛,也让世界上所有有良知的人心痛。 与龚半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父亲龚自珍。父子俩一个爱国,一个卖国,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清人赵翼说,名父之子多败德,这虽然不是必然规律,但名父不幸而有逆子,按照“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龚自珍自然也难辞其咎。 与几乎所有卖国贼一样,这位“杰出的强盗”最后也没能逃脱上天的惩罚。史载,龚半伦晚年生活极为潦倒,靠典当家私过活,最后因精神失常发狂而死。看来,即使是自称“半伦”的人,也仍然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谴吧!

  后人评价

  龚半伦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站错了队,没有像其父那样欲行变革图强,也没有赶上瓦解清政府的革命党,在腐败至极昏庸无能的政府体制面前,百姓不是乱民便是奴才,乱民则被围剿,奴才则被盘剥,于此而言,或许那番让恭亲王语塞的话语还真有某些道理。龚自珍名垂青史,而其子龚半伦却是狂涓之士,其才学满腹,私德方面却是不羁于世,既没有如其父那样认真做人,也没有按照历史的期待正义做事(这一点上也许就是像他这种狂生的悲哀之处,才华横溢却非济世之人),晚年困苦潦倒,与徐渭、郑燮晚景有些相似。

  有一种说法是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带领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然后又做英国公使的翻译,代表英国和恭亲王谈判,百般刁难。恭王怒道:“你等世受国恩,却为虎作伥甘做汉奸!”龚半伦曰:“我们本是良民,上进之路被尔等堵死,还被贪官盘剥衣食不全,只得乞食外邦,今你骂我是汉奸,我却看你是国贼。”

  这个说法并不值得取信,历史细节上的问题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龚半伦带路圆明园事件只见于野史,而且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也不大站得住脚:

  1.先动手洗劫的是法国人、抢得毫无章法;英国后面为了不吃亏,按职位高低跟着抢。是入园见到财宝而洗劫,而非有人引导——否则这种好事怎么会让法国先干?英国人有这么“高尚”吗?

  2.1860年10月7日上午,先到的多为法军、英军因为迷路第二天才到。如果有人领路,应该是英军先到。

  3.咸丰十年八月癸亥之谕里,有这样一段话:“该夷去国万里,原为流通货物而来,全由刁恶汉奸,百端唆使,以致如此决裂。”也算是荒谬之极了,原来英法联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流通货物”,他们在中国干那些缺德事只是由于龚半伦这样的“刁恶汉奸”唆使而至。

  但纪连海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倒是信誓旦旦,好像是亲眼看到龚半伦带着英军找到了圆明园,好像没有龚半伦带路英军就找不到圆明园似的,也不知是英国人弱智,还是某人太过于入状态了。

  曾朴的《孽海花》中,对龚半伦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把其作为归结为反满.

  比起先是向八国宣战,后又宁与外帮,不与家奴的慈僖;  比起先是扶清灭洋,后又被清庭大砍脑袋的义和团;  比起英法联军列队进入北京城时,夹道跪迎的清军士兵.  比起先是观者如市,后又尾随英法联军哄抢圆明园的北京市民.  龚半伦反倒可爱很多.


标签:联军英国汉奸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