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骈体文 解题思路:骈体文也叫“骈俪文”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4-09 12:20:15 分类:答疑 浏览:105


  解题思路: 骈体文也叫“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解题过程:

  骈体文 - 简介

  骈体文又称骈俪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广为流行。骈体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从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形成。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还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骈文”、“骈丽文”的名称,是在唐代以后才有的。[1]

  骈体文 - 发展

  骈体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则广为流行。但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还并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

  “骈文”、“骈俪文”的名称,出现得颇晚,是唐代以后才有的。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谓:“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其为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途。”两匹马并驾叫做骈,夫妻成双称做俪,“骈俪”的名称,正是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语句结构的平行、对偶而来的。

  骈文到中晚唐以后,特别是在宋代,一般又称它为“四六文”。这是因为骈体文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的缘故。间或也用三或五字句,但那只是为调和一下音节,偶然插用罢了。唐代柳宗元在《乞巧文》中形容以四、六字句为主的骈俪文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这样,骈体文又开始有了“四六文”的名称。

  到了宋代,四、六字句的格式更严,更趋于定型化,一些关于骈文的专著都用“四六”,“四六”的名称也就风行一时,成了骈体文的又一名称了。 [2]

  骈体文 - 特点

  骈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起来的,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字领域,为骈体文的全盛时 期。因此,骈体文对唐宋及其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对律诗,有着比较大的影响。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 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 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骈”是由本义“驾二马也”《说文·马部》 派生出来的,即两匹马并行,后引申为二物相并。因此,“骈”用的是引申义。“骈”作为一种文体,在语言方面有以下特色:

  语句:讲究骈偶

  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列叫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因为古代的对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 骈体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其基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句法结构互相对称。例如,初中语文教材《陋室铭》中就有这样两两相对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上句子无论是实词虚词,句法结构,还是词性都比较对称,这 样的句子读来琅琅上口,与“散体”大不相同。综上所述,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语言:讲究节奏和平仄

  骈体文在语音方面要讲究节奏,对仗字数不同,节奏也不同。现以五字句为例: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和五言诗的节奏不同;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三式,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而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一二式,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这种格式,大多是在四字句中间插入一个虚词。

  除此之外,骈体文在语音方面还讲究平仄,骈体文平仄协调,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南宋齐武帝永明时期,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手段,那时出现了新体诗又名“永明体” ,然后发展成近体诗、律诗的声律。后来的宋词、元曲格律也受此影响。魏晋时期的骈体文,不讲究平仄;而唐以后的骈体文,受到律诗的平仄格律影响,也讲究平仄了。这就是说,在骈体文中,要求平仄相对。

  用词:讲究用典和词藻

  用典又叫“稽古”,是引用的一种,这在先秦两汉的文章中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未形成文体的特点,它主要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诗文来表情达意,容易引起联想,使文章变得典雅、含蓄。 骈体文在用词方面,除了讲究用典外,还讲究藻饰,就是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追求形式上的整齐。 [3]

  声韵:有韵无韵之分

  骈体文可以分为有韵骈文和无韵骈文两类,凡用骈体写的赋、箴、铭、赞、颂、诔词等,一般都是有韵的,其他体裁一般是不用韵的。骈体文讲究平仄,是从 齐、梁开始,而形成于盛唐。南齐沈约创“回声八病”之说,提倡诗文要“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互异”(见《南史·陆厥 传》,这里所说的“浮声”和“切响”,“轻”和“重”,指的就是后世所谓的平声和仄声。但由于当时这种声调说还只是初创,因此用起来并不严格。到了唐代, 随着具有严密格律的“律诗”的出现,骈体文在平仄格律的要求上,也日趋严格了。骈体文运用平仄的规律,跟“律诗”中的律句大致相同,即要求在一句之中,平 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中,平节和仄节相反(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2]

  骈体文 - 例文

  这是六朝时作家庾信(513—581,字子山),为了答谢北周赵王招赐给他一身棉衣而写的谢启。

  谢赵王赉白罗袍裤启 庾信

  某启:垂赉白罗袍裤一具。程据上表,空渝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未有悬机巧蝶,变奇文,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白龟报主,终自无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日?

  同学:很高兴和你一起探究。如有不同意见,可在下面添加“讨论”,祝:暑假快乐,学习进步!

  最终答案:略

  ?


标签:讲究平仄字句节奏相对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