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四十 古代年龄称谓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4-08 21:06:21 分类:网络 浏览:104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

  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

  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

  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

  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

  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

  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

  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

  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

  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

  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

  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三十而立:三十岁时,人当自立,这个立,原意是立身的意思,所谓立身,就是丈夫有栖身之所,有所业。而不是立志的意思!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无业尔所困惑,并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五十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机运已经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谛。。

  六十知耳顺:人到了六十岁,在孔子看来,耳顺之年应该是不远游,万事由之的时候,因此,不会因为很多尘事纷扰不休而觉得心有所役。同时,学就知名“所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

  七十随心所欲:经历知命。耳顺后,学业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说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随心所欲。

  孔子所说的话,其实是从学业和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来说的,今人赋予它很多其他的意义!也算是发扬光大了!


标签:称谓六十年龄到了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