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走鲸 走鲸(学名Ambulocetu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4-06 15:09:10 分类:网络 浏览:131


  走鲸(学名Ambulocetus)

  生存年代:距今约50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发现于巴基斯坦。

  演化谱系:哺乳纲-偶蹄目(Artiodactyla)-鲸下目-走鲸科(Ambulocetidae)-走鲸属(Ambulocetus)

  走鲸(Ambulocetus)又称步鲸/陆行鲸,从名字上不难看出它们作为一种早期的原始鲸类,同时具备在陆地行走以及在水中游泳的二元运动能力,是一种典型的“过渡性”生物。

  其下包含了三个属:走鲸属、甘达克鲸属(Gandakasia)、鲸属(Himalayacetus)。

  作为整个陆行鲸中目前研究成果最完备、详尽的代表性物种,走鲸的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从而得以让我们能够一窥究竟,揭开鲸类演化的层层面纱。相比之下,同属的甘达克鲸就仅存下颚骨的化石残片。

  跟巴基鲸相同,整个走鲸科的化石发现地都集中分布在南亚印巴两国,在几千万年前这里的海岸线是辛梅利亚大陆的一部分,观测地层的沉积状况可知当时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是典型的浅水、沼泽地貌,非常适宜走鲸栖息繁衍。

  不论在习性、外观、身体结构方面,走鲸都同鳄目非常相似,这样神奇的趋同演化现象也曾出现在两栖纲的锯齿螈、蜥形纲的植龙、离龙身上。“鳄形”的外观体态反复在不同门类,甚至不同时空的各大演化支上频繁出现更是告诉我们:面对相同的生存压力选择,这些看似巧合的出现其实都是进化的必然所致。

  从化石复原的走鲸最大样本体型可达3米,几乎与一头雄性成年海狮相当,最大预估体重值能达720千克(敷衍是什么意思?敷衍的意思是马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或者搪塞责任,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有欺骗的成分。)左右。尽管无法与其众多巨无霸后代相提并论,但比起更早的巴基鲸科,走鲸在体型上迎来了一次小幅度的飞跃。

  同时,它们还退化掉了外耳阔且围耳骨的结构更加近似现代鲸类,使其能更精准的在水下听到声音用以追踪猎物或躲避危险;长长的口鼻吻部便于探出水面换气呼吸;尖锥状的利齿和强健的下颌收肌就像完美的猎杀工具,一旦咬住猎物便不易滑落并能将其拖入水底溺亡后再撕扯进食;双眼分布在头部两侧偏上位置且具有和河马相同的高眼眶以便于观察水面上的状况;身体越发呈现出流线型更加适合在水中游动;四肢趾间有蹼、后肢修长能在游泳时起到像桨一样的推力作用;尾部摆动起来较为类似水獭。

  值得一提的是,走鲸的前肢具有五指而后肢则仅有四指,这说明鲸类后肢的弱化直至完全退化的现象在较早期的原始演化支上就已初见端倪。

  不过走鲸的骨盆依旧与脊椎相连,这个典型的陆生哺乳类特征在今天的鲸豚身上已消失;另外由于缺乏后期鲸类更加衍化的尾鳍,走鲸主要依靠后肢来作为动力推进系统,因此保留后肢的运动能力对于早期的鲸类而言,至关重要。

  等到始新世晚期的龙王鲸科登场之时,由于已具备了与今天鲸类一样的完整扇叶式尾鳍,后肢作为桨来助推的作用也就逐渐弱化,最终越来越鸡肋的后肢不断萎缩退化直至完全消失,仅存一小截遗留的腿骨隐藏在鲸类的身躯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标签:演化化石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