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梦溪笔谈翻译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4-04 04:16:38 分类:答疑 浏览:59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下面是整理的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篇一

  内容简介:《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原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秀美,望过去那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沿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山之间奔泻而下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随山转,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欲飞,紧靠泉边的亭子,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与客人到这里来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本意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中。游览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啊。

  至于太阳一出,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岩谷山洞变得昏暗,或暗或明变化无定,这就是山中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山石显露,这就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无穷无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山路上唱歌,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弯腰而行的老人和被搀着走路的小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人在游山。来到溪水捕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酿泉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纯,野味野菜,各色各样摆在面前,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得胜了,酒杯和行酒令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这是宾客们在欢乐。容颜苍老头发雪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已挂山头,人影四处散开,这是太守归去宾客跟随着他。这时树林里一片浓荫,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连禽鸟也高兴了。但是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这乐事的,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相关推荐: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核舟记PPT课件核舟记阅读答案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滕王阁序PPT课件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

  寇准镇物 篇二

  【原文】

  景德①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②,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忠愍③赞成上④意。乘舆方渡河,虏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恟恟⑤。上使人微⑥觇⑦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时镇物⑧,比之谢安⑨。

  【注释】

  ①景德:宋真宗赵恒年号(1004—1007年)。

  ②澶(chán)渊:古代湖泊名,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西。

  ③寇忠愍:寇准,字平仲,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④上:封建时代称君主为上,文中指宋真宗。

  ⑤恟(xiōnɡ)恟:同“汹汹”,也写作“匈匈”,骚扰不安的样子,这里是“惊恐不安”的意思。

  ⑥微:秘密,暗中。

  ⑦觇(chān):看,窥视,文中是“窥探”的意思。

  ⑧镇物:使众人镇定,文中指能控制局面、稳定人心。

  ⑨谢安:东晋人,字安石,孝武帝时曾任宰相,以有“雅量”、处变不惊著称。《世说新语·雅量》中就有几处谈到谢安“镇物”的故事,如:“谢太傅(按:即谢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译文】

  宋景德年间,在河北(与契丹)发生了战争,宋真宗想亲自到澶渊前线督战,朝廷内外都不赞成,只有寇准赞成皇帝的想法。皇帝与随行车驾刚刚渡过黄河,敌方的骑兵便蜂拥而至,围到城下,宋人一个个惊恐不安。皇帝派人暗暗观察寇准在做什么,(发现)寇准此时正在中书官署里酣睡,鼾声如雷。人们因为寇准当时能够镇定自若、稳定军心,就把他比作东晋时以处变不惊而闻名的谢安。

  贡举人群见不成班 篇三

  【原文】

  旧制,天下贡举人到阙,悉皆入对,数不下三千人,谓之“群见”。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①,见之日先设禁围于著位②之前,举人皆拜于禁围之外。盖欲限其前列也,至有更相抱持,以望黼座③者。有司患之,近岁遂止令解头④入见,然尚不减数百人。嘉祐中,予忝在解头,别为一班,最在前列,目见班中唯从前一两行稍应拜起之节,自余亦终不成班缀而罢。每为閤门⑤之累,常⑥言殿庭中班列不可整齐者唯有三色,谓举人、蕃人、骆驼。

  【注释】

  ①绳勒:依例控制。

  ②著位:指事先安排好的举人拜见皇帝时的站位。

  ③黼座:皇帝的座位。代指皇帝。

  ④解头:亦称解元、解首,乡试的第一名。

  ⑤閤(hé)门:閤门司,掌礼仪的机构。

  ⑥常:通“尝”。

  【译文】

  本朝旧例,天下参加贡举的举人到京城应试,全都一起受到皇上的接见,总数不下三千人,被称为“群见”。边远地区的士人都不懂朝廷的礼仪规范,列班排队纷然杂乱,有关部门不能控制,于是在皇上接见的当天,先设围栏于举人的站位之前,举人都在围栏之外行拜礼。这本来是想限制前面的行列向前挤,结果导致后面的人更互相抱持,以求能看到皇上。有关部门头疼这种局面,所以近年就只让解头入见,然而仍不下数百人。嘉祐年间,我有幸在解头之列,另被分到一队,站在最前列,亲眼看到班中只有前一两行稍能随着礼仪人员的赞呼行拜礼,其余还是终不能连缀成班而罢。这事常为閤门司的牵累,曾说殿庭中的班列无法整齐的只有三种,这就是举人、外邦人和骆驼。


标签:太守举人原文乐趣皇帝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