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随笔 > 正文

广州流溪河罕现中华白海豚 2020年12月,一只台北江豚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3-27 22:54:22 分类:随笔 浏览:131


  2020年12月,一只台北江豚亮相佛山水域川杨河堤坝。 新快报北京青年报

  有深圳网民日前在文溪东湖段摄制到一只疑似台北江豚的音频引发网民关注。9月9日,深圳市东湖区林业贫困地区局向南都本报记者证实,市工商局7日收到市民充分反映后,在文溪发现一只台北江豚,目前已开启紧急紧急并派人参与救援,市林业贫困地区职能部门已设立研究者组成员,依照紧急进行有关工作。有闻讯后到场科学研究实地考察的科学研究人员说南都本报记者,该台北江豚年纪应该是在初生到中老年之间,“它健康状况可能将早已不是较好了”,误闯水路运输有可能将是因体内的导航系统再次出现问题,亦有可能将是再次出现生理机能退化,无法正常活动而甲草进到水路运输。

  台北江豚亮相珠三角水路运输 有关职能部门已设立研究者组

  依照网民摄制的音频,画面中的鳄鱼在文溪东湖段河道里不时张开水面,露出紫色的皮肤和背鳍。南都本报记者注意到,该河段与入海口水域有一定的距离,据《石龙镇市志》,文溪从北到南流贯石龙镇,至太平场出石龙镇境外,再流过深圳东湖的钟落潭、小冈、人和,出山村的南江口,汇入增城的白坭河,经珠江三角洲河网注入南中国海。

  有关音频引起网民的关注。其中就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原本主要生活在入海口水域的台北江豚会再次出现在水路运输里?9月9日,深圳市东湖区农业贫困地区局证实网民充分反映再次出现在文溪的鳄鱼是台北江豚。市工商局工作人员说南都本报记者,区林业贫困地区原于9月7日收到市民充分反映后,到当晚证实了是台北江豚,就马上开启紧急紧急。“我们一直有派人在当晚参加救援工作,市林业贫困地区局早已设立了研究者组成员,做出了有关的紧急,有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该江豚早在2018年末就曾被持续监控

  南都本报记者联系了中国畜牧科学研究院南中国海畜牧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文,9月8日他在获悉消息后曾与项目组赶到文溪针对该头台北江豚进行科学研究实地考察。

  “它健康状况可能将早已不是较好了。误闯水路运输的鳄鱼特点一般较为明显,一是年纪较为大,二是都是单独的子代。”王文说南都本报记者,从体色和体型来推论,文溪里的这头台北江豚浑身是紫色的,年纪应该是在初生到中老年之间。

  9月14日,王文说南都本报记者,通过辨识子代资料库,其项目组依据该头鳄鱼身上两个突起的胎记,发现早在2018年末就曾历史记录下它的身影并进行持续监控。这头误闯流溪河的台北江豚子代近年来主要活动于港沙头角大桥东西人工湖一带和澳门东涌西部水域,所在水域属于珠江口台北江豚国家级保护区。

  “这头鳄鱼皮肤右侧有两个突起的胎记,是较为明显的辨识特点,我们利用这个特点很快在资料库中找到它的相片,年纪上推论可能将早已到中奥尔奈。”王文说。

  依照此前的相片,其浑身粉紫色,几乎没有斑点,历史记录显示这头鳄鱼行为无异常,和其它十几头鳄鱼一同捕食及玩耍。与该项目组合作的澳门研究项目组也曾多次历史记录到这头台北江豚在澳门东涌西部水域活动。在之后的监控中,科学研究人员多次目击到它的踪影,但均大致在上述范围之内,其中也有单独活动的历史记录。

  王文说,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理论上通过珠江注入伶仃洋的四个口门都能进入文溪。该头台北江豚最有可能将是经虎门进入狮子洋,沿珠江航道一路游至文溪干流此前发现的位置,距离其主要活动区超过140km。

  珠江口水域活跃着世界上最大的台北江豚种群。据悉,中国畜牧科学研究院南中国海畜牧研究所长期以来关注广东近海鲸豚的种群研究和保护,对珠江口台北江豚种群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跟踪监控,建立了子代辨识资料库,目前该库早已存储了超过2000头不同鳄鱼子代的资料。王文介绍,以此次出现在文溪的台北江豚为例,了解到它原来的生活区域等背景资料,对于紧急方案的建立和救援后的处理等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知多D

  台北江豚

  属鲸类的鳄鱼科,是宽吻鳄鱼及虎鲸的近亲。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恒温,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儿。中国的最早的发现历史记录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虽然名为“江豚”,然而刚出生的台北江豚体呈深灰色,年轻的会呈灰色,至于初生的则呈粉红色。广泛布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

  台北江豚很少进入深度超过25米的水域,主要栖息地为红树林水道、海湾、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最喜好的生境是大河的入海口。在夏末常作跃水、探头等动作,乘浪不常见到。喜随拖网渔船活动,常在拖网浮子前的100~200米处看到它们。跟随渔船的活动可超过2小时。

  老龄鳄鱼误闯水路运输 或与入海口水流量有关

  台北江豚从入海口水域进入到水路运输的情况,广东省每年都会有一两起。江口的台北江豚怎么会游到水路运输去?近年来,科学研究人员一直在着力探寻台北江豚频繁误闯水路运输的原因。

  A

  鳄鱼也有中老年性耳聋

  鳄鱼生活在水下,光线不足,视力的作用非常有限,但它的声呐探测能力非常发达。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瓶鼻鳄鱼等常见种类鳄鱼的声呐开展了几十年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针对台北江豚声呐信号的系统研究却是近十余年前才开始的。

  早已建成通车的港沙头角大桥是一项举世瞩目的跨海工程,大桥像一条长龙从东向西横跨珠江口水域,并且穿越了广东珠江口台北江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水域。基于保护珠江口水域台北江豚的迫切需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开启了台北江豚生物声学研究。

  台北江豚无时无刻不发声,所以这种“守株待兔”的录音方式虽然耗时耗力,但长期的投入仍然换来了大量台北江豚的声呐信号。基于对野外台北江豚声呐信号的长期历史记录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台北江豚声呐信号的平均峰值频率约109千赫兹,持续时间约22微秒,属于宽带短持续时间声呐信号,与其他小型齿鲸的声呐信号相似。

  在掌握了台北江豚声呐信号特点的同时,研究人员还测量了两头中华江豚的听觉能力。一只是误闯水路运输后被救护的中老年子代,约40岁;另一只是长期饲养在水池中的年轻子代,约13岁。

  研究人员采用听觉电生理技术分别测量了它们的听觉能力,发现它们的听阈曲线均呈“U”字形,与其他鳄鱼的听阈曲线相似。但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两头台北江豚的高敏感频率范围明显不同,中老年子代是8至64千赫兹,而年轻子代是20至120千赫兹,显然前者的频率范围比后者低。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高频听觉部分,比如32至76千赫兹,中老年子代的听觉阈值比年轻子代高出10至20分贝;在高于76千赫兹的听觉部分,中老年子代的听觉阈值更是显著高于年轻子代,甚至超过了50分贝。

  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和年轻子代相比,中老年鳄鱼对声音的反应更迟钝,并且中老年鳄鱼的高频听觉截止频率比年轻鳄鱼低30至40千赫兹。这可能将是中老年鳄鱼的一种自然特点,即年纪越大,对高频声信号的听觉能力越差。这种特点并不是台北江豚特有的,国外研究人员已先后发现瓶鼻鳄鱼、伪虎鲸等也具有这种特点,甚至人类也存在中老年性耳聋现象。

  B

  气候变化也影响水下的自然声音

  由于水面的反射作用,人通常是听不到水下的声音的,但水下世界远非如人们所感受到的那样寂静无声。

  在工业文明之前,海洋里的声音主要是自然声音,包括海流、风浪以及鱼虾等生物的声音,鳄鱼的声音和这些声音合并在一起,构成了一场和谐的大合奏。但自工业革命以来,海洋里的噪声越来越强。船舶航运、资源勘探、基础设施建设、军事训练等人类活动产生的噪声越来越多,而生物的声音却因生物种群衰退和栖息地退化而减少。此外,气候变化也正影响着水下的自然声音。

  现有证据表明,人为引入的噪声在多个层面影响海洋动物,影响它们的行为、生理,以及在极端情况下的生存。

  在开放的海洋环境中,大部分鳄鱼能主动远离和躲避水下噪声,避免受到噪声的严重影响和伤害。但当鱼类资源不足,鳄鱼觅食困难时,为了捕捉到足够的鱼类充饥,鳄鱼往往无暇理会船舶噪声造成的影响和风险。

  C

  误闯水路运输多为老龄

  研究人员目前发现,误闯水路运输的台北江豚基本是老龄子代,并且是单个子代,极少有年轻子代或多头子代同时误闯水路运输。鳄鱼喜欢群居,通常几头或十几头甚至几十头生活在一起。这些误闯水路运输的鳄鱼一方面可能将因为年纪较大,行动较迟缓,在群体受到扰乱而分散时不能快速跟上群体而落单;另一方面是它们的听力下降(中老年性耳聋),在强烈的噪声环境中难以听见同伴的声音,因与同伴失去声音联系而落单。

  此外,鳄鱼误闯水路运输还与当时的入海口水流量有关。当流量过大时,淡水进入入海口的区域变大,老龄鳄鱼难以及时游出淡水区域,会在淡水区域停留较长时间捕食而误闯水路运输;当流量过小时,海水涨潮进入河流较远,老龄鳄鱼借助潮水误闯水路运输捕食,而当退潮时,水位下降,受水下障碍物影响,鳄鱼不敢穿越水底障碍离开河流区域,并且为了捕食不得不一直溯河上行,导致离入海口区域越来越远。

  台北江豚从入海口水域进入到水路运输的情况,广东省每年都会有一两起。台北江豚生活在入海口水域,全球最大的台北江豚群体就分布在中国广东珠江口水域,有2000多头。这些进入水路运输的子代,绝大部分都无法重新回到珠江口,要么被紧急捕捞起来救护,要么留在水路运输多日后慢慢沉入河底。


标签:台北鳄鱼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